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明末清初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

  吴三桂在云南的小日子其实非常爽,他为了向清廷表忠心,甚至连前明的永历皇帝都给诛杀了。因此康熙朝的四大辅政大臣,对吴三桂很放心,加封他为亲王,让他永镇云南。
  既然得了平西王的爵位,又有了永镇云南的地位,而且手握云贵两省的军政大权,他为什么还要去什么缅甸、越南呢?留在大清难道不香吗?
  此时的吴三桂,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的诸侯。他在地方上不仅拥有绝对的军政大权,而且连财权、选官权也被他所控制。此外他每年还要伸手跟康熙要大量粮饷,为什么?因为云南还有很多南明余孽需要清除,这些人马都必须要养着。
  当时清朝国库每年的收入中,有一大半都要被吴三桂拿去用掉,这让康熙皇帝头很大啊。这不是养了个诸侯王,这是养了个祖宗啊!为此削藩这才展开的。
  云贵地区,不比越南、缅甸香吗?
  吴三桂的兵马的确打到过缅甸地区,那是为了将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给抓回来。缅甸国王也很识相,知道惹不起吴三桂,所以主动把朱由榔交了出来。
  此后吴三桂就收兵回家了,他压根就不想攻占缅甸,为什么?因为缅甸这地方实在是不好征服。吴三桂是明朝将领,当年明朝对这里是有统治权的。
  可是缅甸地区一直都在反抗,在明宣宗时期,缅甸就正式自己独立了。不过他们为了给大明朝一点面子,所以一直都以藩属国的身份自居。
  缅甸国也一直受到云南沐王府的监督,因此他们对大明朝是心存敬畏的。我可以做你的藩属国,但是你要把我变成行省,那绝对不行,这就是缅甸的想法。
  同样的道理,吴三桂如今过去要征服这么一个一直反抗大明朝的地盘,谈何容易?越南就更别说了,那地方不仅地理位置偏僻,而且长期处于独立状态,很难被外敌所攻占。
  在这两个地方占山为王的几率实在是太低,至少是错过了黄金时期。相反,再来看看云贵地区,这已经是大清朝封赏给吴三桂的地盘了,而且地盘还比缅甸、越南加起来大。
  这里的百姓已经被多年的战争和强权治理得很温顺了,而且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地盘,所以统治起来非常容易。
  与其再经历一遍创业的艰辛,倒不如接受清王朝的馈赠,在云贵地区占山为王,也是相当美滋滋的事情。
  吴三桂哪有那么多本钱呢?二次创业谈何容易。
  吴三桂最早的兵马,是关宁铁骑,大概有5万人,再加上3万杂牌军,足有8万人。可是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当中,他的关宁铁骑,其实已经损失了大半。
  李自成和吴三桂两败俱伤的时候,多尔衮才愿意出手相助。因此投降多尔衮的吴三桂,其实没有带多少嫡系人马。
  这个时候多尔衮拨给了吴三桂一万精锐,让他跟着阿济格攻打西安的李自成。可见当时吴三桂的军中,已经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他的军队里掺杂了大量清朝的人。
  打完了李自成,清廷居然把吴三桂再次扔到了关外,其实就是雪藏他了。吴三桂知道,如果自己不表示诚意的话,可能这辈子都要被关在东北了。
  于是吴三桂开始称呼崇祯为故主,表明了自己投降了清廷,正式成为清军中的一员。因此清廷这才再次将他调回关内,让他跟着八旗将领李国翰一起对付四川的大西军。
  此时吴三桂手里的兵马,是清廷发给他的,所以如果他不听话,随时都有被撤职的可能。为此吴三桂开始卖命似的为清廷效力,残忍地屠杀了大量抗清义士。陆续收复了四川、重庆、贵州等地,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吴三桂对清廷的依赖也伴随着战功而逐渐增强,因为清廷控制着吴三桂所有兵马的粮饷,一旦断了这些,那吴三桂的军队其实也是一盘散沙。
  所以说,当吴三桂打下了云南以后,你让他去越南或者缅甸创业,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他对清廷的依赖越来越深,至少当时是没有实力跟清廷一较高下的。
  两手准备,老奸巨猾。
  吴三桂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始终和清廷之间有隔阂,为了防止将来清廷的新皇帝卸磨杀驴,吴三桂必须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这个道理是后来才想起来的,因为顺治时期,清廷对吴三桂很好,为了表忠心,吴三桂甚至连永历皇帝都给杀了,杀完以后他就后悔了,因为他得罪了天下所有支持明朝的人。
  这个时候他开始为自己考虑后路,跟着清廷的确没错,但是如果哪天清廷的皇帝过河拆桥了,那他岂不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吴三桂在康熙刚登基开始,就大量索要兵马钱粮。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南明的残余力量还有很多,如果不派军饷,那他的军队就会解散,这些地方很有可能会再次落入明军的手里。
  清廷对此也是无能为力,云贵地区已经成了吴三桂的地盘,如果安抚不好,说不定吴三桂会起兵发难。为此康熙朝的四大辅政大臣都很惯着吴三桂。
  清朝国库的大量收入,都交给了吴三桂,吴三桂这十多年养心蓄锐,不仅变得富裕了起来,而且兵强马壮,终于有了和清廷一较高下的实力。就算不造反,清廷也对他无可奈何。
  总结:年纪大了,志向就短浅了。
  这天下本该是吴三桂的,人家起兵反清的时候,声势浩大,清廷完全不是对手。南方全境都已经落入吴三桂等三藩之手,而且陕西、甘肃也在吴三桂旧部王辅臣手里捏着。
  可是这个时候吴三桂饮马长江,他就是不过长江了,为什么?因为年纪大了,志向短浅了,这才给了康熙逐步反击的机会。
  所以说,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去做,岁数大了,就很难再有雄心壮志去做了。诸如曹操也是一样,年轻的时候没能一统江山,老了以后就越混越差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初的吴三桂在被清王朝封为平西王后,势力很大,可以说在他的封地平西王府的云南,一手遮天,连清朝委派此地的官员也必须要通过吴三桂的同意才可以,不然就算来了,吴三桂也有办法把你赶走。这也成为了日后对付吴三桂的一个理由。吴三桂后来选择反清复明,而不选择去攻入越南,主要是越南和中国情况不同,当时的越南地方很小,面积连云南都不如,不值得吴三桂这么做。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吴三桂画像
  越南的情况
  当时的越南本地已经有了统治的政府了,当时统治越南的黎朝,名义上统一全国,但越南继续分裂,北部由郑氏家族控制,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两大家族不断发生战争,为了争夺王国的真正统治权。而名义上的共主—后黎朝皇帝则完全是傀儡,处于郑氏控制之下。所以。吴三桂如果要攻打越南的话还要先镇压越南本地两股的军事力量,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可以,而且即使你占领了越南,还要面临着当地人的反抗。越南毕竟和中国差距太大了,如语言、风俗习惯、气候等等都不同,所以对于吴三桂来说是不值得的。
  三藩叛乱图
  并且当时的越南地处热带地区,经常面临有台风暴雨的袭击,当时的气候潮湿炎热,很容易诱发疾病,很多地区都属于未开发的地区,没有什么人,也没有道路。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吴三桂是不会考虑进攻越南的,因为太得不偿失了,不值得为了这么一小块的地方大费周折,还要搭上许多将士的性命。况且偏安一隅当个土皇帝,并不是吴三桂的志向,他在云南当平西王比当这个越南皇帝好太多了,真的是不值得他这么做。
  康熙皇帝剧照
  吴三桂的打算
  在清朝进入康熙统治时期,吴三桂已经从种种情况发现了朝廷要对付自己的迹象。他本人也早有反清的打算,所以在他当平西王的期间积极在当地招兵买马,扩张自己的军队,对于朝廷的旨意很多都不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可以说在云贵一带真的是权势滔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最后他的目标就是想推翻清朝自己做皇帝。
  清军和三藩战斗地图
  清廷真正开始对付吴三桂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当时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当时的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不得不假装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望朝廷能够慰留他不撤藩。可是对于吴三桂的真正想法,康熙皇帝是非常清楚的。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同时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出专使到云南传达圣旨,雷厉风行地布置一系列撤藩事宜。同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反清。
  吴三桂铸造的铜钱
  一开始的时候,吴三桂提出的"兴明讨虏"的口号还很吸引人的,很多明朝的遗老和地方势力都纷纷起来参加吴三桂的军队一起反清,可以说是气若破竹,一路攻城略地占领了很多地方,其他二个藩王也纷纷的起兵反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三桂真正的面目开始暴露出来,他是想自己做皇帝而不是重新建立明朝。这样的情况使得很多明朝的遗老们开始退出,转而不再帮助吴三桂。
  平叛的清军剧照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初五,吴三桂在攻克湖南衡阳后称帝国号"大周",册妻张氏为皇后,孙吴世璠为皇太孙,加封文武,百官颁制新历,铸"昭武通宝"等新朝钱币。时间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当时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在吴三桂死后战事开始有利于清廷,三藩的叛乱越来越不得人心,最终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清军攻克昆明,吴世璠被逼自杀,剩余众人全部投降,自此三藩之乱才宣告平定。
  综上所述,吴三桂不打越南,而起兵反清,最主要就是越南太小,文化差异巨大,攻打费钱费力不值得,他真正想的是自己打下中原做皇帝,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关于吴三桂的功过,史学界争议不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吴三桂是个人物。在投降清朝之前,吴三桂人生际遇非常好,可谓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在叛变明朝后,吴三桂做错了很关键的一件事,杀错了一个人,最后导致三藩起义失败。
  1673年,吴三桂起义,杀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易衣冠",起兵云南。直到1681年,三藩起义最终失败。后来,清朝给的定义是:三藩之乱。
  在史学家眼里,应该这么描述:"清朝同撤三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
  于是,吴三桂气急败坏,通过各种手段让清廷停止撤藩,结果遭到拒绝。最后,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
  在《康熙王朝》中,吴三桂贪念权贵的丑恶形象跃然荧屏。后来,杀了大气凛然的云南巡抚朱治国,祭旗造反。
  姑且不谈朱治国在江南有"朱扒皮"之称,贪得无厌,在吴三桂杀他的时候,也没有大气凛然,而是磕头求饶。但说康熙要求撤藩的行为,算不算违约呢?要知道,开始让吴三桂卖命时,清王朝可是封他为平西王,给了他藩王权位。
  另外,关于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至今仍有人说民国违约。如果对比吴三桂、明朝投降宗室等的遭遇,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只允许满洲权贵违约,不允许别人违约。更何况,溥仪复辟本来就违约在先。
  1673年,吴三桂正式起义。在战争之处,吴三桂势如破竹,当时满八旗已经腐朽了,不堪一用。
  只是,除了吴三桂战略部署有大错误之外,吴三桂还有一个伤心之处,即很多汉人也不支持他,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按理说,当时汉人备受满人压迫,矛盾尖锐,吴三桂起义,不说一呼百应,但至少响应者应该很多。
  然而,当吴三桂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华夏之乾坤"旗号时,很多汉人却冷眼旁观。当然,那些汉人不支持他,也不支持清王朝,属于两不帮。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就和吴三桂错杀一个人相关。
  1662年,缅甸将永历献给吴三桂。随后吴三桂上书,称如果将永历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过清廷批准,在当年的6月1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
  在这里不得不说吴三桂很愚蠢,这种脏手的事情,别人恨不得扔掉,但吴三桂却硬要拦下来。永历即便再无能,但也是南明的皇帝。对清廷来说,很希望吴三桂亲手杀掉永历,这样吴三桂就更不可能回头了。
  果然,吴三桂杀掉永历之后,被各地抗清义士彻底恨上了。坦率的说,吴三桂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才让明朝遗民看清了真相,对他也不再抱有丝毫幻想。当吴三桂起义时,很多汉人才冷眼旁观。
  吴三桂在投降清军之后,一直帮助清军攻略西部地区。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相比东南地区的四处屠城,吴三桂的部队几乎没有屠城。同时,由于吴三桂曾经正统的大明官兵身份,以及手握重兵。所以,士绅对他重新反正的期望很大。
  然而,当吴三桂绞杀了永历的那一刻起,就彻底和大明遗民划分了界限,不可能再得到明朝遗民势力支持了。
  1678年10月2日,吴三桂去世,这对吴氏集团的打击很大。他死后三年,吴氏集团起义彻底失败,康熙开始了他的神话之路。
  列为读者朋友们,如果吴三桂不杀永历,你认为联合明朝遗民的实力,吴三桂能翻盘吗?
  清史学家说,"当时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次要矛盾",那个时代有几家几户的汉人,没有人死在清兵手里?在这种情况下,说民族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岂非信口开河?
  先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吴三桂反清了,但是绝对没有复明!吴三桂一直被后世鄙视唾骂,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孙子一辈子做过的几件大事都是骂声一片。
  第一,剃发降清,这是一个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选择。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煤山自缢。手握重兵的平西伯吴三桂此时打算投降李自成,但是他又首鼠两端秘密跟多尔衮谈条件。当得知李自成抢了他的爱妾之后,便开始倒向满清,只是因为一家老小还押在李自成手里,并没有彻底降清。但是当李自成带大军逼近山海关,4月22日双方在一片石打的难解难分的时候,吴三桂情急之下去了多尔衮大营,剃发盟誓才换来八旗兵助阵。农历1644年4月24这天,吴三桂以一个平西王的价格,把华夏民族给卖了两百年!
  第二,充当满清走狗,在入关之前,满清所有人都想不到他们可以入主中原,即便野心最大的皇太极也不过是想效仿辽金。但是吴三桂这一帮铁杆汉奸的表现,让满清看到了曙光,汉奸带他们轻而易举的入了关,轻而易举的占领了北京,轻而易举的一路打到云南。吴三桂打着为君父报仇的名义一路追杀农民军,他在前面攻城掠地,满洲八旗就在后面接收地盘,配合的天衣无缝。
  第三,杀死永历皇帝。1657年,孙可望降清,作为向导带吴三桂攻下了贵州,随后又进入云南击败李定国,自此吴三桂占据了云贵两省。为了得到满清许诺的"世镇云南"这块大饼,吴三桂不遗余力拼命表现,屠杀明朝最后的遗民向满清邀功。洪承畴曾经私下告诫他"要想世镇云贵,不可使云贵一日无事",已经变相的告诉他狡兔死走狗烹了。但他觉得满清是讲信誉的,于是在1662年4月15日,他亲手绞死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果然,这个永历帝的性命换来了他期盼已久的东西——世镇云南兼领贵州。
  第四,再次起兵造反。他在云南当了十年的土皇帝,这十年里清廷内部矛盾解决个差不多了,康熙觉得拿清廷的信誉换几个省还是很划算的,于是准备搞这些汉奸,反正用不着他们了。除掉鳌拜之后立即收紧三藩权力,穿小鞋,逐步瓦解他们的力量。终于在1673,这些汉奸们尝够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滋味之后,举旗造反。吴三桂装模作样的蓄发,易衣冠,虽然号称是复明,但打出的旗号确是"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摆明了是为自己以后登基做铺垫的。
  原本以为能得到天下的响应,他又一次失算了,放满清入关,屠杀前朝遗民,杀死永历帝,他做的一件件事都让人无比痛恨,这回表演的再精彩,装的再像,除了那些投机分子,也没人相信他了。这也是为什么他打到长江就进攻不动了,因为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全靠自己从山海关带出来的那几万人,能支撑8年也算他烧香烧对了地方。
  这种毫无底线的背叛者,下场注定不会好,唯一让吴三桂安慰的就是他没死在断头台上,最终临死前还上杆子当了几天皇帝。总的来说,历史给过他很多次机会,但是他每次都选择了那个最没底线的那个,所以一直被骂下去,真是自找的。
  导读:吴三桂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野心家,他叛明降清无外乎是因为利益。吴三桂正应了那句老话,无所谓忠诚看背叛的筹码如何?无论是叛明降清还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发动三藩之乱,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说吴三桂毫无忠诚和底线所言,在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反复犹如变色龙的行为让人唾弃。至于为何吴三桂没有攻占越南自立为帝,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叛乱之处,吴三桂胸怀天下看上的是大一统王朝的帝王之位。根本看不起越南这个藩属国的地盘。第二、吴三桂一旦叛乱,三藩和大清王朝之间就是不死不休的结局。大清王朝是不可能让吴三桂从容撤到越南建立政权的。况且越南当时也是大清王朝的藩属,清王朝不会坐视吴三桂叛军在越南兴风作浪的。
  吴三桂其人做事确实没什么底线,朝秦暮楚。吴三桂玩欲擒故纵,主动向清朝上书请求撤藩。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早有撤藩之意的康熙没有按照套路出牌顺水推舟就答应下来。这让吴三桂非常的恼火,因为他本来是打算养寇自重模仿明朝时期的沐王府那样时代永镇云南。但是这下骑虎难下,吴三桂被迫仓促起兵。
  吴三桂叛乱时期的越南的历史背景
  其实如果吴三桂不耍小聪明,在叛乱之前就诚恳上表陈情表示入主番邦越南愿为大清藩属还是有可能获得大清王朝册封的。因为大清为彻底掌控云贵,而不是现在通过平西王府转达的隔靴搔痒。另外一个此时的越南处于后黎朝两大权臣郑氏和阮氏对峙时期,情况类似日本的幕府。尤其是郑氏不篡位,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行实际掌权之实。
  当时后黎朝皇帝没有丝毫的地位,形同傀儡。国内两大权臣北方郑氏、南方阮氏互相争雄。郑氏、阮氏分别有自己的幕府和行政体系,后黎朝大权都操纵在两位权臣手上。两位权臣权力膨胀,凌驾于后黎朝皇帝之上。为了调停二者之间的矛盾,大清王朝在1673年主持下双方达成协议分为南北两部分。诸位想想,作为宗主国的大清王朝连儒家如此不容的悖逆的情形都可以谅解,更何况吴三桂离开云贵入主越南这样的请求呢?
  论吴三桂入主越南建立政权的可能性
  所以说根据当时越南的国内形势以及宗主国对后黎朝当时的态度,如果吴三桂申请入主越南后黎朝是很有可能被大清王朝接受的。因为后黎朝的郑氏和阮氏的行为形同谋逆,和儒家正统的观念格格不入。这种情况清王朝都可以默认,可见当时大清对后黎朝的重视程度。既然根据我们的推断大清是会允许吴三桂入主后黎朝建立政权的,那么吴三桂有没有这种打算呢?可以肯定的是,吴三桂没有。理由如下:
  吴三桂自视甚高,看不起越南这个藩属国。在他看来,他在改朝换代中左右了明朝的灭亡、推动了清朝的兴起。自己替清朝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如果自己要反的话这江山就应该有自己一份。所以他瞄准的是中原王朝的皇位,而不是一个番邦藩属国王的位置。
  其次吴三桂虽然不是诗书传家,但是依然保持着中原王朝上国的优越感。怎么可能自降身价去越南栖身呢?况且吴三桂的亲兵很多是来自东北,包括原来的关宁铁骑。所以如果发动叛乱都想杀回老家,如果能成功才能衣锦还乡。所以从将士们的心里来说也不愿意征伐濒临热带的越南。
  况且当时清朝天下初定,人心不稳。东南的盘踞台湾的郑经不断袭扰江南财税重地;北方的沙俄蚕食北方领土;西北的葛尔丹虎视眈眈,还有民间各种反清复明的势力此起彼伏。这让吴三桂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趁机起兵推翻大清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所以他的心思也绝对不会放到越南这么一块弹丸之地。
  叛乱陷入不利局面的时候,吴三桂是否还有放弃国土进入越南割据的心思?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叛乱对于任何一个王朝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是说一旦叛乱开始,双方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直到一方彻底倒下为止,谁也不可能轻易退出。战争一开始果然如同吴三桂判断的那样,叛军进展顺利。战火漫延了大半个中国,云贵、广西、湖南、四川、陕西等省份都被纳入了吴三桂的掌控之中,清朝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我们看《康熙王朝》中的情节,康熙都愁的后悔削藩了。
  但是吴三桂的名声太臭,无论是拥戴明朝的势力还是清朝统治者都仇恨吴三桂(吴三桂亲手杀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清朝顶住吴三桂的三板斧后开始了战略反攻,吴三桂只能短暂匆忙称帝来鼓舞士气。最后吴三桂病逝在前线,叛乱大军也在随后被彻底平定。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不知道吴三桂是否后悔没有当时不如选择一个藩属建立政权过过瘾了。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吴三桂帮着清朝征战西南,镇守云南,1656年,引兵入缅甸,逼迫缅甸王交出逃到缅甸的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南明彻底灭亡。
  其实吴三桂并无反清复明的大志,只想保住他的荣华富贵,世代做云南王。他自负功高,料想清廷必不会夺其封土,故上疏声请撤藩,其实并未做造反准备,等朝廷真的下达撤藩令,全藩震动,遂决定谋反。
  当时,清廷内有鳌拜之乱,外有蒙古察哈尔部密谋反叛,更兼沙皇俄国虎视辽东,可以说是吴三桂叛乱的有利时机,所以吴三桂起兵之初,连下云、贵、川、湘及广西五省。至此他却担心在北京做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受诛,欲与清廷保留讲和余地,先割据江南,而不是乘胜北伐。致使清廷得以喘息之机,最终反败为胜。
  后世史学家评论,吴三桂实一笨拙之战将,专制一方已非其器,根本不足当国家栋梁之选,更别说打江山称王称帝了。其请清兵入关,却还保留汉明装束,最后被多尔衮逼着剃发易服,足见其毫无心机,更无远虑。
  在他追击南明永历帝时,洪承畴曾对他说:公与我今虽同为满清的官吏,实是一时隐忍而已。您追击永明王务必要从宽,(给他一个逃脱的机会)我等不得不旷日持久,以待天下之变。结果吴三桂没能领悟,在缅甸之战,竟弑杀永历帝,致使后来起兵反清,口号不响,其愚而自用,还不如山贼有眼光。
  自古打天下者不顾家,当年项羽用刘邦的老爹威胁刘邦,刘邦却说,你我曾结拜为兄弟,我老子就是你老子,你要煮他也"分我一杯羹"。吴三桂既然反清复明,不论怎样,都与清朝成致死冤仇,再无讲和余地,若欲讲和也是胜利在握时,迫敌和谈,获取交换条件。吴三桂欲划长江而请和,希望能保全质子,却不提交换条件,反倒促使清廷诛杀质子,真是愚不可及。
  当清兵进至荆州襄阳时,并无名将统帅,且力薄情怯,无一军敢渡江迎其锋芒,吴三桂原可一战而下,他却不能乘势进取,反倒坐失良机。有人建议他渡江全军北进,也有建议直下南京扼守运河以绝南北粮道的,吴三桂都不能用,坐等敌人来打,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当然,此时吴三桂生了大病,不久一命呜呼了,接班人是他孙子,是个小孩子,儿子被杀。
  三藩联合反清,并非为了复明,只是想保持撤藩后的共同利害,其作战目标与中国人民毫不相干,更无国家民族利益可言,尤其是吴三桂最后自称周帝,足见其皆是反复无常之辈,政治纲领全无,怎么能收揽天下人心呢?
  总之,吴三桂并无问鼎天下的大志,只求封王封爵当臣子,可是康熙要削潘,为了实现他的美梦,他极不情愿的反清复明,可惜太迟了,节节胜利却身体不允许他继续扩大战果,结果死在路上了,自己又没有李世民这样厉害的接班人,也没有像赵匡胤这样力挽狂澜的下属。所以,吴三桂失败了。
  吴三桂反清最终失败了,在后世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人们对吴三桂反清一事,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痛恨吴三桂把清人引入关来,造成了中原汉人政权的覆灭,而最终清人卸磨杀驴,要清算吴三桂,吴三桂最终的结局,算是罪有应得。另一方面,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吴三桂毕竟是作为汉人政权掀起的反清运动。如果吴三桂能够成功,中国最终就不会经历清朝的统治。那么,作为中原汉人政权的国家,都将继续延续。毕竟在当时,最为强大的,最可能打败清政府的,就是吴三桂政权。
  (吴三桂画像)
  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感情之下,因此就有人对吴三桂的战争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有人就提出,在吴三桂面临困境的时候,如果他退守东南亚,比如越南、缅甸等地,是不是就能够保住政权,积蓄反清力量了呢?
  事实上,虽然有人对吴三桂政权的失败有些惋惜,但是帮吴三桂政权设计去越南、缅甸等地建国,以期后来复国的思路,肯定是荒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实际上,不仅仅是吴三桂,在历史上的朝代中,认为可以退守东南亚,以保存"革命火种"的政权不在少数。比如南宋末年,就有人认为,张世杰等人应该退守东南亚,而不是在崖山被元朝消灭干净。
  当时陈宜中就是这样想的。张世杰不同意,他就只身去了越南。不过张世杰全军覆没于崖山,陈宜中也没有成功。
  就是在吴三桂那个时代,也有相同的例子。比如南明永历帝就到了缅甸,但最终失败了。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历史上的政权,并不是没人这样打算过,但是却都没有获得过成功。
  (南明永历帝剧照)
  为什么无法成功呢?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越南等东南亚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炎热、瘴疠横行,因此,文明的开化是比较慢的,因此实际上并没有建立中原国家那种强大的家国意识,没有要建立大一统国家这样的概念。再说了,虽说那时候东南亚国家很多都是中原国家的藩国,甚至本身就是中原国家的一部分。但是,毕竟他们长期生活在本土上,就算吴三桂这样的政权去了那里,征服了那里,他们也并不会愿意跟着吴三桂劳师远征,前往攻打中原国家。中原国家的人觉得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在他们看来,那是他们的家乡,他们才不愿意去中原国家送命呢。
  所以,陈宜中没有成功,永历帝没有成功,吴三桂当然也不会成功。
  吴三桂对东南亚并不陌生,前面我们讲到的永历帝,就是被吴三桂给剿灭的。那时候的吴三桂,深受朝廷重用,在整个西南地区呼风唤雨,一手遮天,好不得意。
  不过好景不长,很快吴三桂就遭到了康熙帝的猜忌,要求他撤藩。吴三桂一怒之下,举旗造反。
  (康熙画像)
  吴三桂之所以敢于举旗造反,是因为当时他对自己的造反,是有绝对把握的。当时他兵强马壮,整个西南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同时,他还得到三藩中另外两藩的支持。加上另外两藩的力量,可以说,整个南方都是他的。在这样一种纸面实力强大的迷雾之下,吴三桂毅然举起了造反的大旗。
  但是真正打起来的时候,吴三桂才发现,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和他是一条心。当他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无论是兵员,还是粮草,还是财力都出了很多问题,根本就玩不转。也就是说,吴三桂在这个时候,面临全面崩溃的威胁。
  或许也就是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所以才有网友说,吴三桂可不可以退一步,退到东南亚去暂避锋芒,蓄积力量,东山再起呢?
  事实上,吴三桂当时也肯定想过这一条。毕竟永历帝都这么做过,吴三桂这么想,也是应该会的。不过,吴三桂当时采用了另外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采用了什么办法呢?
  吴三桂当时采用的办法,就是"称帝"。在吴三桂看来,只要自己"称帝"了,那么,自己就和清政府平起平坐了,就不是造反,而是替汉人打江山了。同时,汉人有了自己的皇帝,他们也就有了主心骨,因此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支持自己了。
  吴三桂想得很美妙,不过显然效果不佳。就算是吴三桂称帝,他所获得的支持也没有增加,而另外的两藩反而更加坚定地离开他。吴三桂也就在这种心力交瘁之中,提早去世了。他一去世,他的军队也就如鸟兽散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南明的永历帝最后也是想要逃到缅甸,但最后的下场是什么样?永历帝直接死于缅甸、吴三桂双方的联合绞杀。
  吴三桂如果逃到越南(安南),下场恐怕也不会比永历好多少。
  毕竟,早在顺治十七年(1660),安南国王黎维祺就向清朝奉表投诚。如果吴三桂逃到越南去,没准就是安南和清朝一起搞死他。
  败军之将,无处可逃。
  战场既然是在中国大陆展开的,就不是你想要逃到外面去就能翻盘的。
  事实上,三藩之战是一场此起彼伏的拉锯战,并不是吴三桂的逃亡战。三藩目的,是与清朝一决高低。
  所以,吴三桂自然是不可能轻易逃走。如果他逃了,清朝自然是势如破竹地追击他,就算是逃到越南,清朝和越南有封贡关系,照样可以携手搞死他。
  康熙十六年(1677),随着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等先后降清,吴三桂已经没有任何依仗了,只是还占据着几个省份。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露出败相,但吴三桂不可能直接逃走。
  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为周。同年八月,他就在长沙病逝了。
  由此可见,吴三桂根本就没有逃到境外的机会和时间。
  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清廷攻陷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作为历史上最出名的汉奸,吴三桂这个人起初没啥特别大的志向,他在剃发降清之后就死心塌地的为清廷卖命,毫不夸张的讲,整个地区都是吴三桂率领他的辽东旧部打下来的。
  他为了向清廷表忠心,甚至杀害了永历帝,可见他是非常想获得清廷的认同。
  在吴三桂眼中, 西南地区就是他打下来的,他的愿望就是想效仿明代沐英,能够永镇云南,做一个土皇帝。
  而顺治也没有怠慢了他,在获知吴三桂绞杀永历帝之后,将他的平西王爵位从郡王爵提升至亲王爵,允他镇守云南。
  得到了顺治皇帝的赏赐,吴三桂自然是心满意足,此时他是不可能造反的。
  (吴三桂地盘)
  但偏偏顺治死的早,康熙又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康熙是不允许任何人来分享他的权力的,自打他亲征之后就一直琢磨着削藩,把尚可喜、耿精忠、吴三桂给端了。
  康熙十二年,平南亲王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请归老辽东,他上书朝廷请求留其长子安达公尚之信镇守广东。
  康熙则抓住这次机会,下令直接裁撤了平南藩国,搞得吴三桂和耿精忠也只得上书请求撤藩。
  吴三桂原以为朝廷会继续挽留他,因为此前他也多次请求削藩,但朝廷都婉拒了,他希望这一次朝廷能依旧让他留任。
  然而康熙偏偏不按常理出牌,他顶着满朝文武和孝庄的压力,硬是同意了吴耿二人的撤藩请求。
  吴三桂打死也没想到康熙敢假戏真做,这不是戏耍自己嘛!我背叛天下汉人给清廷卖命,到头来落得个鸟尽弓藏的下场,我还有脸见人吗?
  而且就算是吴三桂忍了,吴三桂的手下也忍不了,一旦被削藩,无论清廷怎们处置吴三桂,三桂的待遇不可能太差,但三桂手下那帮武人就惨了,肯定没有在云南自在,这帮人必然支持吴三桂造反。
  于是在接到康熙的削藩诏令后,吴三桂就决定起兵反清了。
  (吴三桂剧照)
  其实在反清之初时,吴三桂在局面上是占有的,但是他真的没啥大野心,吴军打到湖北时他就止步不前,希望与康熙谈判,双方划江而治,目的就是想保住自己在西南的一亩三分地。
  面对吴三桂的优柔寡断,康熙则雷霆果断,他一面主动承担削藩造成的责任,一面趁吴三桂止步不前之时调兵遣将,将劣势局生生拉了回来。
  不过在吴三桂生前,清军在军事上并没有彻底逆转战局,西南地区被吴三桂牢牢地握在手里,若不是吴三桂年纪太大,在起兵五年后就死了,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巅峰时期的吴三桂)
  所以在吴三桂活着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必要去越南,而且他打越南是给自己又树一敌,树敌过多不是找不自在嘛!
  而在吴三桂死后,吴军阵营士气低迷,清军便开始反扑,吴军节节败退,此时自保尚且困难,哪里还有余力去攻打越南。
  再说就算打下越南又能怎样?越南土地狭小,清廷就能放过吴氏政权吗?必须继续追杀啊!物资和民力还不及云南呢!更加扛不住清兵。
  明末清初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呢?
  1673年,吴三桂起义,杀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易衣冠",起兵云南。直到1681年,三藩起义最终失败。后来,清朝给的定义是:三藩之乱。在史学家眼里,应该这么描述:"清朝同撤三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于是,吴三桂气急败坏,通过各种手段让清廷停止撤藩,结果遭到拒绝。最后,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
  清廷内有鳌拜之乱,外有蒙古察哈尔部密谋反叛,更兼沙皇俄国虎视辽东,可以说是吴三桂叛乱的有利时机,所以吴三桂起兵之初,连下云、贵、川、湘及广西五省。至此他却担心在北京做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受诛,欲与清廷保留讲和余地,先割据江南,而不是乘胜北伐。致使清廷得以喘息之机,最终反败为胜。后世史学家评论,吴三桂实一笨拙之战将,专制一方已非其器,根本不足当国家栋梁之选,更别说打江山称王称帝了。其请清兵入关,却还保留汉明装束,最后被多尔衮逼着剃发易服,足见其毫无心机,更无远虑。
  在叛乱之初,吴三桂迅速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与清军形成了隔江对立的战略态势,如果吴三桂能够一鼓作气继续带兵渡江北上,完全有可能也有机会继续侵蚀清朝的领土,将战线不断向北推进,甚至可以打到北京城下灭亡大清朝。但是吴三桂在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竟然不想继续领兵北伐,他想重现他当年在山海关向多尔衮借兵的时候提出的"划江而治"的方案,现在的他依然只想继续保有对于长江以南的统治,并不想统一全国,因此吴三桂停下了北伐的脚步。而他这一停止给了大清王朝和康熙皇帝喘息之机,康熙帝一面假意与吴三桂议和,另一方面立刻组织兵力进行防御,而吴三桂也因此错过了灭亡大清朝,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
  吴三桂其实是有机会一统天下的,可是机会被他白白的浪费掉了,而且他非但没能统一天下,还留下一个非常不好的名声,现在我们提起吴三桂,都会他的名字前面加上"汉奸"二字,可见他的名声有多差。
  I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我党就没还手能力?问题出在太相信两武装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在北伐初期阶段,蒋介石对共产党和苏联顾问比较满意,因为他们为蒋作了发动群众,巩固部队等54年,周总理请卓别林吃饭,卓对茅台酒赞不绝口能否送我一瓶?1954年,周总理带着中国代表团前往瑞士日内瓦参加会议。到了日内瓦之后,周总理偶然听工作人员讲起,喜剧大师卓别林和他的妻子现在正住在日内瓦,而且他们是因为在美国遭受了一些政治迫害,装疯30多年,被宦官拥为皇帝,上位后一道圣旨,把百官吓坏了引导语在漫长的华夏历史中涌现过许多耀目的星星,也流传出许多传奇的故事。接下来介绍的这位帝王就拥有一个堪称传奇的人生。他幼年性格内敛,不得父亲喜爱,为保平安装疯卖傻,历经五代帝王。最陈赓建设哈军工,调来一犯罪专家,对方再次犯错,陈赓如何处理?张教授,你上次说的那个弹道学专家,再给我介绍介绍详细情况,我感兴趣!1953年,刚刚从朝鲜战场回来的陈赓将军,正在为哈军工的筹建工作奔走。他在和筹建委员会副主任张述祖谈话时,问出了长津湖中,第9兵团之所以仓促入朝,和此人泄密有重大关系长津湖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时期第二阶段的战斗,其惨烈程度是有目共睹的。虽说在战场上枪炮无眼,有所牺牲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场战斗中的人员牺牲,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只不过当时的长津湖地区正李贞坚贞一生的开国女将军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李贞是唯一一位被授予将军衔的女性。我是共产党员了不起的巾帼英雄38。4购买6岁当童养媳,18岁闹革命顺新四军重建后有19个旅,旅长都是谁?有4位当上大军区司令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重建成7个主力师,按照每个师3个旅的编制,应该是21个旅。其实没有那么多,有些师的规模较小,重建后的新四军一共是19个旅。这些旅长都是谁?他们后来的贵州悍匪陈大嫂,双枪在手恶贯满盈,伟人指示不能杀贵州逮捕美女匪首1953年6月5日,贵州惠水县城关镇像是集会一样,人头攒集,好不热闹。但街上的人都不停留,兴致冲冲的赶往城南的一大块空地。难道有唱戏的大角?打听后得知,原来法院今天鲁迅儿时玩伴闰土57岁因病去世留下五子,那他后代变啥样?说到鲁迅大家都认识,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大家多多少少都读过,有的还被编进了教科书中。在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也有鲁迅的出场,演员的演技也给人深刻的印象,似乎把鲁迅沃尔斯克拉河战役金帐汗国对立陶宛公元14世纪末,金帐汗国的衰败似乎已成定局。除内部精英阶层的割裂与权斗外,周遭势力的蹿起实际上要更为致命。但与许多今人料想的不同,彼时蒙古人最忌惮的强敌并非莫斯科叛逆,而是东方的帖邵云环1999年在北约轰炸中牺牲,今丈夫未娶,儿子继承遗志前言二十三年前,在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一场由北约挑起的科索沃战争打响。远隔万里,这似乎与我国并不相干。可北约这群打着支持民族独立的刽子手悍然轰炸了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26万志愿军入朝时,朝鲜还剩多少人民军?难怪朝鲜如此感激中国抗美援朝对中国来说,是一场不得不打的仗,但朝鲜战争却并不是必要的。朝鲜战争原本只是一场民族内战,韩国难敌朝鲜的攻势,迅速溃败,但美国的加入,对朝鲜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以至于他们不得不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惨胜之后国力空前虚弱,为何其他五国没有伺机采取军事行动?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间的战略决战。由于赵王的急于求胜,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掉了稳扎据守的廉颇,被秦国名将人屠白起痛击弱点,分割包围歼灭,秦军大胜进占长平,坑杀赵军40万人。赵国从此夷陵之战中,刘备身边为何没有大将?平心而论,夷陵之战时,刘备带的将领并不差。尽管他们的知名度不高,但他们在战役中的表现并不差。夷陵之战刘备军将领刘备伐吴前,调张飞率军到江州会和,应当是要以张飞为大将的。不过,张飞被邓小平提到接收香港方案英军如拖延,部队开进香港,一锤子砸死导读124年前香港回归,中方指挥官对英军换防人员说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2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因为什么割让了香港?3毛主席的远见卓识1949年主动放弃解放香港,是出我国历代朝廷更替时间,每个朝代都有多少的时间1。夏约前2070年前1600年经历时间约470年,经历17个领导人,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柕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2。商前1600前1046年经历只因没有得到父亲的宠爱,他登基后便祸害了大唐十四年唐宣宗李忱驾崩前曾处心积虑地想立四子夔王李滋为皇位继承人,但由于所托非人,被太监们篡改了遗命,最终他最嫌弃的长子郓王李温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李漼。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十三日你知道山海关名字的由来吗,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距今六百年以前,山海关叫山海卫,山海卫之前,也叫渝关。后来怎么叫山海关了呢?这得从明朝洪武年间中山王徐达建城说起。朱元璋坐了大明朝的皇帝以后,为了成吉思汗的故事1成吉思汗原名叫铁木真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根据蒙古人的传说,蒙古人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外蒙古的东部地区,在一次战役失败后,全族覆灭,仅剩一男一女,他们逃到额尔古纳河以1934年,山西一货郎救下3000红军,晚年才知其中97人成了开国将军1934年10月10日,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我党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广大红军被迫踏上了漫漫长征道路。是年年底,在山西晋城卢氏县一处干集之中,几名红军战士正向当地红军副军长被捕入狱,监狱长这是个老赖,赶紧放了别浪费粮食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遭到国民党的排挤和打压。很多党员在被捕后因为坚持了共产主义信念,不投降敌人,最后都被杀害了有的跟敌人斗智斗勇,最终扛过了敌人的引诱和严刑,他们在组织周恩来的读书学习生涯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有一份周恩来亲笔修改过的八一起义说明稿。这份稿件写在16开方格信纸上,共5张,原稿为时任纪念馆副馆长杜南用蓝色钢笔书写,黑色毛笔小楷字为周恩来修改字迹。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