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黄皓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延若还活着,蜀汉还能延续吗?

  魏延不死,蜀汉不亡。不过如果魏延还活着,黄皓有没有机会说这句话可就说不定了。因为那个时候,蜀汉的政局就完全两样了。
  魏延是刘备手下大将,也是刘备精心培养的新一代的将领。魏延被刘备提拔为汉中太守的时候,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当时,大家都以为汉中太守这样的重任应该由张飞担任,可是刘备却提拔了魏延。刘备在问魏延守卫汉中的方略时,魏延说了著名的一句话: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里,已经表明了魏延防守汉中的方略。魏延依托汉中北部的山险进行防守,如果曹操亲自率领曹魏主力来,魏延就层层防御,阻击曹操,不让曹操突破。如果曹操派大将率领十万人马前来,魏延就设计全歼他们。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对曹魏手下的将领根本看不到眼里。
  而诸葛亮执掌蜀汉的政权后,他亲自指挥了对曹魏的北伐。虽然有人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比起政治能力要差,但是,诸葛亮就是不放手。这让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满的魏延十分憋屈。诸葛亮不但不采纳魏延的建议,还很少给他独立作战的机会。魏延只得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亦步亦趋,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唯一一次的魏延独立指挥作战中,魏延率军西入羌中,扩充军队,在曹魏纵深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在阳溪一战,大败曹魏名将郭淮,显示了卓越的军事能力。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能力出众的将领,一直都被诸葛亮压制使用。而且,诸葛亮对魏延的性格十分不满意。魏延恃才傲物,和同事的关系处得很僵。在诸葛亮临死前,他指定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不管是在职位上、资历上、能力上,魏延都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接班人。诸葛亮这样安排,直接就判了魏延死刑。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魏延被诸葛亮的安排的这批人以反叛的罪名给杀了。蒋琬接任了诸葛亮的职位,做到了安全过渡。
  如果魏延活着,最起码的一点来说,蜀汉是不会灭亡的。这是因为,曹魏根本就没有人胆敢讨伐蜀汉。当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都不敢动这个念头。他追击蜀军到了山边就退回去了。这是因为蜀军还有魏延这名将领在。而司马懿得知魏延的死讯后,马上上表要讨伐蜀汉。由于曹睿急着享受,否决了司马懿的意见。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在曹魏君臣心中的分量。可以说,有魏延在,蜀汉稳如泰山。如果曹魏胆敢进攻蜀汉,就如魏延所说,钟会率领十万人马到来,魏延就全部消灭他。更不要说想灭蜀了。
  在军事上,魏延能够保证蜀汉的安全。但是,魏延更大的影响是在政局上。这也是诸葛亮最害怕的地方,也是他必须要除掉魏延的原因。这就是,魏延一旦掌管蜀汉的军权,就肯定会将诸葛亮营造的幕府制度推翻。
  我们知道,在诸葛亮掌权之后,就建立了幕府制度。刘禅就是政权的名义元首,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诸葛亮的丞相府。就算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在出师之前,还把所有的权力向刘禅申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在诸葛亮死前,也将政权交替继续安排,依然将幕府制度延续下去。他安排下继承人,绝不把权力还给刘禅。
  刘禅之所以如此被动,最主要的是没有有实力的人来支持他。而当时,凡是刘备的亲信大部分不是死,就是贬,只剩下魏延一人。魏延对刘备忠心耿耿,必然会要求将权力还给刘禅。同时,被贬斥的李严也会复位,这样,刘备当年安排的政局会恢复,蜀汉的前途还会有希望。但是,这样一来,诸葛亮苦心经营的政局会出现严重的动荡。
  不过,以李严和魏延的能力,是应该可以稳定住蜀汉的政局的。如果李严主政,搞好后勤供应。魏延主军,对曹魏进行北伐。那么,对曹魏的军事形势肯定比姜维的时候要好得多。除了司马懿,曹魏军中,没有一个人是魏延的对手。魏延对军队进行改造,那些被诸葛亮压制的军事人才会纷纷脱颖而出,蜀汉绝对不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这样,北伐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战果。
  可惜,魏延一死,这一切都没有了希望。当时魏延轻信费祎的花言巧语,将自己准备对军队的改造跟费祎直说了。这中间就包括准备起用的将领。魏延一死,这些将领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才是蜀军最大的灾难,从此蜀军只剩下姜维这些无能的将领,蜀汉只有死路一条。
  而李严一直在流放地等待重新起用的消息。历史上说,他是在等诸葛亮重新起用他,在得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而失望去世的。这根本就不可能。诸葛亮重新起用过谁?李严实际上是等待诸葛亮死后,魏延的消息。当听说魏延之死,完全失去了希望才死的。当时魏延是定的反叛罪,李严怎么敢和魏延发生联系。
  结语:
  魏延不死,蜀汉不亡。因为魏延的身上,寄托着刘备和他留下的那些老臣的希望。在魏延的身上,寄托着蜀军重振的希望。在魏延的身上,寄托着刘禅重整朝纲的希望。
  但是,随着魏延的死,这一切都化成了泡影。虽然在后期,诸葛亮的继承人费祎被刺杀,姜维掌握了军权,继续发动北伐。但是病入膏肓的蜀汉政权,不是一个才能不足的姜维能够扶保得了的。蜀汉无可奈何的衰落下去,最终走向了灭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黄皓如果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话,虽然黄皓是祸国殃民的大太监,但是他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说明黄皓认可魏延的能力,魏延是蜀汉名将,实力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蜀汉五虎上将是一个档次,魏延镇守汉中面对强大的曹操毫不畏惧,成功地保卫了汉中。
  其次说明黄皓与魏延的关系不错。黄皓与蜀汉名将姜维关系不好,姜维要杀黄皓,黄皓也陷害姜维。而蜀汉当时唯一可以与姜维相提并论的名将就是魏延,黄皓怀念魏延也非常正常。
  当年刘备派魏延守汉中,魏延何其豪情万丈——曹操举天下来,为大王拒之;偏将10万众来,为大王吞之。
  事实上,魏延也是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兢兢业业守卫汉中门户。  诸葛亮时代,以攻为守。诸葛亮将丞相幕府移到汉中,魏延虽受制于诸葛亮,但是作为最了解汉中军事的蜀汉大将,一直颇受诸葛亮倚重。
  在诸葛亮时代两类将军颇受重用,一是荆州派系,比如邓芝向宠;二是西北武将,比如了解雍凉军事的姜维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两种特性,荆州出身同时熟悉汉中前线军事。
  如果姜维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还能反击和推进。
  从理论上来说,黄皓的话是对的。如果魏延活到蜀汉灭亡的时候,有姜维魏延两位蜀汉超一流名将防御曹魏,蜀汉的确不可能灭亡。
  姜维12次北伐曹魏,取得5胜5平2负的战绩,姜维最远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打到现在的青海甘肃一带。如果有魏延这样实力不亚于姜维的蜀汉名将镇守汉中,蜀汉对曹魏的战争更加游刃有余,当然不可能被曹魏灭亡。
  曹操对魏延都毫无办法,何况实力远不如曹操的钟会邓艾等曹魏将领。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魏延很难活到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
  历史上对魏延的出生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公元211年魏延跟随刘备进军四川,就算魏延此时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到蜀汉灭亡时候的公元263年也已经七十多岁了,魏延即使活着估计也廉颇老矣,很可能已经退休回家养老了。
  实际上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魏延在蜀汉权力斗争中被冤杀,昏君刘禅甚至灭了魏延的三族。中国历史上被皇帝灭族的名将屈指可数,两汉三国也就韩信彭越魏延三位,而姜维全家是在蜀汉灭亡以后被曹魏军队杀害。
  如果在蜀汉王朝权倾天下的大太监黄皓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他就应该让皇帝刘禅为含冤遇害的一代名将魏延平反昭雪,可是黄皓并没有这样做,刘禅更没有这样做,可见刘禅是比杀害名将岳飞的赵构更加昏庸无能的昏君,赵构毕竟是南宋开国皇帝善于逃跑,而刘禅连逃跑都不敢直接投降,成为亡国之君并不冤枉。
  历史没有如果,许多类似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但是题主这个如果却是很有意义、非常沉重的话题,值得仔细地品味。
  第一,黄皓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这个并不重要。
  没有史料记载,刘禅投降邓艾时,黄皓有无此话跟刘禅说过。
  当然了,没有记载并不能就说绝对的没有,但按照一般的历史观点,就不能看做它的存在。但不必为此纠结,要看这事有无意义。
  第二,不管黄皓有没有说过,但这个疑问,在当时恐怕是存在的。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肯定有人对于杀掉魏延耿耿于怀,这牵涉许多疑案。如诸葛亮是否安排杀魏延,魏延是否真的反叛等等;其二,寻找替罪羊。就是说蜀汉的灭亡应该由杀掉魏延的人来承担责任。
  第三,豹眼一向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没有可行性,是不会成功的。 而且坚定地认为诸葛亮没有那么神,但是豹眼也认为诸葛亮做不到的事,蜀汉任何人都不会做到。
  也就是说,魏延不可能北伐成功。而且魏延的个性,与诸葛亮相比,更加偏激缺乏稳健,如果魏延活着,恐怕蜀汉早就被他折腾完了。
  因此,豹眼的观点是,如果魏延活着,蜀汉更惨 。无论诸葛亮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除掉了魏延,对于蜀汉来说,都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如果,豹眼不想说得太多。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豹眼真正感兴趣的是,为何黄皓会说出这样的话,不管是否真的说过。
  据《蜀书·后主传》记载:景耀元年(258年),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政事。
  又据《蜀书·姜维传》记载:景耀五年(262),姜维率众出兵汉城、侯和,被邓艾击败,退还驻守沓中。姜维本是托身异国羁旅他乡,连年攻战未立功绩,而宦官黄皓在朝廷玩弄权术,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狼狈一气,黄皓阴谋废除姜维代之以阎宇。姜维也怀疑黄皓,故自己颇感危惧,不再返还成都。
  《华阳国志》记载的较为详细,姜维看到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并不同意。刘禅说黄皓就是一个小人,不用太在意。刘禅命令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看到黄皓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枝连叶附,恐怕要加害于他。当时的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了一些人打算废掉姜维。姜维害怕就离开了成都,前往沓中屯田。
  黄皓弄权是一个方面的问题,但姜维坚持诸葛亮的北伐路线,劳民伤财,许多将领及官吏并不支持,也是一个原因。
  并不是说,没有黄皓弄权,整个蜀汉支持姜维北伐,蜀汉就不会灭亡。
  蜀汉的灭亡是早晚的事,即便没有黄皓弄权,一样不可改变这个历史史实。
  但是,史实是你黄皓弄权了,那么蜀汉的灭亡自然而然就把责任推到他的身上。
  黄皓也清楚这一点,蜀汉灭亡是个大事,总要有人来承担主要责任,黄皓就需要找个芝麻粒垫一下屁股啦。
  于是就有了"魏延不死,蜀汉不亡"的话。其意并不是魏延多么厉害,他就是蜀汉的庇护神。实际上仅仅是黄皓在寻找借口,为自己解脱。
  其意就是,姜维等人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去做,反而是借机除掉了魏延,致使蜀汉无人可用,最终导致灭亡。这个结局需要姜维他们来承担,别人死了,但姜维还活着,他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不管黄皓是否说过这话,但豹眼认为,像黄皓这样的人,能说出这种话也不稀奇。
  权臣弄权不稀奇,最后寻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别人,也是常用的伎俩。
  对于这一点,豹眼认为更值得品味,比去探讨魏延是否能够保证蜀汉不灭亡更有趣味。
  这是豹眼看历史的角度和观点。
  为了蜀国的建立,无数人花费了一辈子的青春,乃至是付出了生命,但是蜀国也不过仅存了40多年。可惜的是刘备这么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诸葛亮尽心辅佐了十多年,但是最后也落下了一个灭亡的结局。刘备英明一世却生了一个糊涂的儿子,刘禅果然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就这样葬送了蜀国的大好基业,自己都没有拼命的去抵抗,反而是投降了,让蜀国很多人遭到了毁灭,为了一己之私,罪该万死。
  而当时有很多人在想,要是魏延还活着的话,可能结局就不是这样的,在北伐期间,魏延还曾经提起过,奇袭子午谷计划要是实现的话,蜀国就可能统一天下了。那魏延要是在的话,真的会让蜀国继续延续下去吗? 这个答案就是否定了。(根据三国志去讲述)
  刘禅就是一个根本扶起来的阿斗,魏延也没有太大能力,诸葛亮都没有做到的事情,魏延又怎么能够做到呢?更何况当时蜀国的命数已经尽了,在大势所趋面前,魏延就算有通天能力,也改变不了这个结局。首先是刘禅想要投降的,就算魏延在这里也没有办法阻止。
  当初可是刘禅投降的,姜维当时还在拼命的抵抗,如果刘禅不投降还是可以继续保留下来的,但是刘禅一枪都没有打,直接把蜀国所有的基业都送给了魏国,让邓艾成了这个战役中占最大便宜的人。姜维气的要死,差点就是自杀了,但是他还没有放弃,还要寻找时机去反叛,并且联系了当时魏国大将钟会,可惜最后也失败了。 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
  魏延劝说不了刘禅不投降 。姜维可是诸葛亮最看重的人才,这个可是在他心目中比姜维更加的重要,姜维最后都没有办法改变刘禅这个投降的事实,他魏延又怎么能够保证劝说刘禅不投降呢,除非诸葛亮还活着,这个还是有机会的。
  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
  杀掉魏延其中责任就是在于刘禅,就是因为刘禅对魏延不放心,魏延得不到重用。 当初魏延和杨仪闹矛盾,但是最后刘禅选择偏袒了杨仪,让杨仪掌握了权。魏延面对如此情况只能逃走,可是最后也被杨仪所杀了,这一切都在刘禅眼里,要是没有刘禅的意思,魏延又怎么能够死呢?最后杨仪杀了魏延之后,刘禅都没有责怪杨仪,反而放了他。 其次,魏延能力也不是很强,与众人不和,否则也不会早死,自然也做不到力挽狂澜拯救蜀国
  魏延可不是诸葛亮,没有强大的领导能力。 从当初魏延和杨仪的相争中可以看出,魏延不是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要是他能够一直忍耐下来,不得罪这些人的话,魏延或许就能够使蜀国保留下来。当初诸葛亮还是对魏延抱有很大希望的,让魏延掌握了一定的军权。
  孙权: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魏延与众人不和,最后被杀。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应该做的就是和大家和睦相处。毕竟蜀国当时的国力还是尚未虚弱,诸葛亮一死,势必是比较混乱的,他们两个去争斗的话,皇帝又怎么能够放心下来,势必是要选择一个人。但是魏延可能觉得自己地位实在是太高了,在皇帝心目中一定会选择魏延,可是没想到皇帝会选择偏袒杨怡。而当时也没有人去保魏延,可以见他是多么不得人心啊。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魏延脾气不好,太容易冲动,不是成大事的料。 要是当初魏延看到这样的情况,能够耐心下来,先和刘禅讲清楚就行了。可是魏延却直接想要去杀杨怡,杨仪当时可是朝廷命官,而且手握很大的权力,这明摆着就是送死,而且杨仪也有理由说魏延是造反的,毕竟这两个人象征这么久,自然是有对方的把柄在手里。要是蜀国真的一直在魏延手里的话,怕是可能会更快的灭亡。最后,蜀国的气数已尽了,蜀国必亡
  刘备和诸葛亮皆死,蜀国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活着,可以保守国平安。但是诸葛亮死后,蜀国虽然苟延残喘下来,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就算姜维一直北伐,继承诸葛亮的意志,可是诸葛亮做不到事情,姜维又怎么能做到呢?但是北伐却惹怒了很多人,连年战乱使民不聊生,就算魏国不去攻打蜀国的话,蜀国也迟早是灭亡的。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个虽然是三国演义的开头的一句话,但是却非常的有道理,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会起来,不可能一直延续下来。就算是分裂了,也迟早有统一的时刻,而这个统一的时刻就是蜀国灭亡的时刻。
  蜀国必亡 。要是蜀国没有打败魏国的实力,那么迟早也会被魏国打败的。人民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人们早就已经厌倦了,多么想要过上和平的生活,所以统一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蜀国是统一不了天下,那么上天就选择了魏国来统一天下,一切选择皆有定数,蜀国是改变不了的。
  在这些种种的条件下,蜀国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魏延也是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人也是没有办法改变。早在刘备的时候已经就注定蜀国的灭亡了,蜀国已经没有了统一天下能力,只能被别人灭亡。而刘禅是比较幸运的,能够让蜀国继续延续了很多年,最后选择了让蜀国投降,自己安享晚年,对于刘禅来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所以一切都是有其道理,历史根本的原因在很深处,慢慢的等待人们的挖掘。
  你们认为魏延该不该早死呢?欢迎在下方评论。
  冯梦龙的《燕都日记》记载:"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明明是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身边的太监曹化淳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不知为何竟然被有心人改编成了黄皓说的"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
  就算二人都曾是亡国之君身边的红人,黄皓又怎么能和曹化淳相提并论呢?
  其实,世人多被《明季北略》所误导:"贼攻西直门,不克,攻彰义门,申刻门忽启,盖太监曹化淳所开。得胜、平子二门亦随破。" 后来的《明史流贼传》、《国榷》、《崇祯实录》及《明史通俗演义》等史料也多引用此说法,认为曹化淳曾将北京城的彰义门打开,放李自成的军队入城,因此将他打成了"奸贼派"。
  但是,当时的曹化淳已告老还乡5年之久,那有开门迎贼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没有打开城门权威。对此,他曾写下《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所以,他也是被历史摸黑的一位贤臣。
  崇祯在世时,曹化淳先后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等职,曾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可见其能;崇祯煤山上吊身亡后,曹化淳又多次奔赴北京,上书顺治皇帝,请求清朝妥善处理崇祯帝后的陵寝,终获得准许,比许多屈膝投降的明朝官员还要好的多,可见其忠;还有他的《被诬遗嘱》、《感怀诗》等作品留传于世,可见其才。
  因此,如果说一位有才、有能、有德的人关心国事,并说出"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语,显然很正常。反观黄皓,自从17岁的刘禅重用他开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陈寿评)。
  向刘禅进谗言,致使刘禅和刘永兄弟感情疏远,10多年来兄弟想见一面都不可得。
  排除异己,培植党羽,将刚正不阿的将领罗宪贬为巴东太守,并受其亲信阎宇节制。同时,害姜维前往沓中屯田避祸,其得知钟会关中治军,也不敢再回成都,只能上书刘禅。
  当姜维上书刘禅,说钟会在关中治兵,有攻打蜀国的倾向,希望朝廷早做防备。可是,黄皓却用鬼神巫之术欺骗刘禅,说敌人根本不会来,没有那回来,致使蜀汉丧失御敌先机。
  很显然,黄皓就是一个只会玩弄权柄的庸才,又哪有一点忧国忧民之志,也绝对不会说出"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关心国家安危的话来。
  就算黄皓真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魏延也没有被马岱所杀,蜀汉还能延续吗?可以肯定地说,答案是否定的。《三国志·魏廷传》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也就是说,魏廷"以勇略任" (陈寿评),但性格又太高傲,同僚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其实就是群众关系紧张。虽说魏延的确是一员可以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良将,但他的群众关系太差,又怎么可能担负起扭转蜀汉生死存亡的重担。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蜀军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当时,护军姜维、长史杨仪以及军司马费祎等人,是抛下他这支孤军缓缓撤离前线的,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一;
  当他梦到头上生角,去问解梦的赵直时,赵直明明心中清楚"头上用刀,大凶之兆 ",但他反而糊弄魏廷"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 ",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二;
  当魏廷与杨仪两军对峙相互上书朝廷进行辩解时,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二人的意见,但二人都愿意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三;
  诸葛亮在世时,对魏廷并不重用,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四。
  同时,魏廷的处事格局,也就决定了他人生的路走不长。当魏廷看到杨仪等人正在引兵撤退时,十分震怒,趁着杨仪还未下达撤军的机会,自己率先带领部队直接南归,并烧毁所过之处的所有栈道。而这些栈道可是花费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才建成了,就这样被魏廷一把火毁于一旦。由此可见,魏廷的大局观还是有问题的,显然是"顾小我而失大我 "的心态格局。
  所以,刘禅投降邓艾前后,黄皓绝对没有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忧国之言,而魏延就算活着,也无力扶蜀汉大厦于倾倒。
  图片来源网络
  魏延是刘备和诸葛亮着力培养的将领,因此有人就认为,魏延如果还活着,蜀汉不至于灭亡。
  事实上,魏延可以是一员大将,但绝不可以做统帅,他如果活着,蜀汉照样灭亡。
  魏延在历史上第一次出场,是在刘备入川的时候,魏延带着部众开始跟随刘备,在与汉中张鲁的战争中立下战功。
  后来,刘备与刘璋决裂,魏延又在占领广汉郡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因此被封为牙门将军。
  两年后,魏延又跟随刘备,诸葛亮和张飞等人攻占成都,再次立下汗马功劳。
  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准备将治所迁往成都,这样就需要留一员大将镇守汉中,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的两个兄弟,关羽已经镇守荆州,张飞就应该镇守汉中,就连张飞也觉得非自己莫属。
  但令人意外的是,刘备并没有任命张飞为汉中守将,而是让魏延担任汉中都督和汉中太守,并将他从牙门将军提拔为镇远将军。
  当时大臣们都为此感到惊讶,他们很疑惑刘备为何会直接忽视张飞,让魏延这个资历尚浅的人去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刘备见大家对此非常疑惑,就在一次宴席上问魏延,我让你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你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
  魏延也知道很多人对他有看法,他必须表个态让刘备放心,便说,如果曹操倾巢出动攻打汉中,我愿意为大王抵挡住他;如果只是一个将军率领十万大军来袭,我愿意为大王消灭他!
  不得不说,魏延这话说得很有水平,也很对刘备的胃口。
  魏延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敌人太多太强,他就以防守为主,不能把汉中给弄丢了;但魏延又担心刘备会觉得他不能打,就又说如果是十万人规模的战争,他可以搞定。
  总结起来就是,魏延在向刘备说明自己能攻能守,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是非常适合担任汉中守将的。
  刘备听完魏延的话,果然十分高兴,于是放心让魏延去上任了。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而事实也证明,刘备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从219年魏延去汉中,到234年魏延被杀,汉中岿然不动,一直掌握在蜀汉手中。
  因为在汉中干得不错,所以221年刘备称帝的时候,就封魏延为镇北将军,成为四镇将军之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刘备这么看重魏延,诸葛亮又是怎么对他的呢?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以托孤大臣的身份治理蜀汉,魏延则被封为都亭侯。等到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魏延开始受到重用,担任丞相府司马。
  魏延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每次参加北伐,都要求诸葛亮给他一支万人部队,他会另走一路去攻打关中,最后在潼关与诸葛亮汇合。
  就比如说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对诸葛亮说,他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胆子小,还胸无谋略,他请求诸葛亮让他带兵走子午谷直取长安,夏侯楙必定弃城而逃。
  魏延的话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这也符合他"雄豪"的性格特质。
  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魏延这种做法十分冒进,难度非常大,而且他就是拿下了长安,能不能守得住还是个问题。
  但在诸葛亮的词典里,就没有冒险这个词,因为他知道蜀汉经不起大的损失,一旦魏延遭受失败,那么打击将会是十分沉重的,因此他几次拒绝了魏延的请求。
  面对诸葛亮的不断拒绝,性格高傲的魏延就十分不满,他甚至说诸葛亮胆怯,不能人尽其才。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也就是说,在魏延眼里,诸葛亮也不过如此,只有他的做法才是对的,因为以前韩信就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成功。
  我们抛开对错不谈,魏延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就注定他无法成为一位合格的统帅。
  并且,魏延的缺点还不止于此,史书中说魏延虽然勇猛过人,善养士卒,但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芒。
  事实也确实如此,魏延的脾气很不好,沉不住气,遇到啥事就喜欢口吐莲花,而不是冷静沉着地处理问题,因此在军中人缘很差,很多人对他都不服气,只不过敢怒不敢言。
  纵观我国历史,没有一个像魏延这种性格的人最后以统帅的身份成就大事业,也没有人一个统帅喜欢重用他这样的人。
  但实际情况是,诸葛亮就很赏识魏延,并且委以重任,这是为何?
  因为诸葛亮的一贯风格就是用人用其贤,魏延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诸葛亮相信自己可以用好,只不过他没有猜中结尾罢了。
  据记载,魏延性格嚣张跋扈,杨仪就很不买他的账,他们虽然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彼此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差。
  诸葛亮的处理办法其实并不好,他欣赏两人的才华,不愿意偏袒任何一方,结果造成两人关系更差,诸葛亮去世之后两人还爆发了血战,魏延最终被杨仪杀死。
  魏延和杨仪的关系就是一颗雷,但是没有引起诸葛亮的重视,他将两人都提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以至于两人都觉得自己才是诸葛亮的继承人。
  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已经是前锋了,诸葛亮对他给予厚望,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实现北伐的成功。
  但不幸的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生了重病,他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写了封信派人送去交给刘禅,说杨仪性格急躁而且狭隘,不能委以重任,应该让蒋琬接替自己。
  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在信中压根就没提魏延,这也意味着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让魏延接替自己。
  不过,因为诸葛亮对魏延的重用,以至于包括魏延自己在内的一些人,都认为魏延才是诸葛亮的最佳接替者。
  但实际情况是,诸葛亮在安排大军撤退的时候,只是找来了杨仪,费祎和姜维等人前去商议,根本就没请魏延。
  并且,诸葛亮让杨仪率领大军返回,魏延则被他安排去断后。诸葛亮的这个安排有其合理性,毕竟魏延是当时军中为数不多的扛把子,让他断后比较安全。
  如果魏延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他就会服从安排,但当杨仪派人去告知他断后的时候,他的表现得极为抗拒,说什么丞相虽然死了,但还有他呢,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停止北伐呢?
  这还没完,魏延还说自己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怎么可能听杨仪摆布呢?
  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最后魏延不但拒绝断后,还率领部众赶到杨仪前面,将桥梁道路都给摧毁了,杨仪率领的大军因此寸步难行。
  好在诸葛亮临死前担心魏延不愿意去断后,就安排了姜维在魏延后面伺机而动,司马懿大军追赶而来,被姜维拼死击退,要不然被困住的杨仪大军就要给魏延给坑惨了。
  不得不说,魏延的做法证明他并不可靠,他为了一己私利和个人恩怨,竟然不顾整个国家军队的安危,着实可恨。
  但这还没完,杨仪和魏延就相互弹劾对方谋反,后来杨仪决定铲除魏延,就派遣王平去攻打魏延,结果王平用计策击败了魏延,魏延只带着几个儿子逃往汉中。
  魏延向来以善战而闻名,特别是在230年曹魏三路大军攻打汉中,魏延出奇兵攻打曹魏凉州地区,取得大胜,反逼曹魏大军退兵,这可以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了。
  但是,当魏延在遭遇王平攻打的时候,很容易就被击败,不是他不能打,而是他的做法太过愚蠢。
  据记载,当时魏延与王平对战,王平就心生一计,对魏延将士喊话说,丞相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能敢这么做呢?
  魏延手下将士听了王平的话,都觉得魏延没有道义,竟然断自己人的后路,这不是忠臣该做的事,于是作鸟兽散,魏延就这样失败了。
  魏延如果能想到道义这一层,或许他还有点当统帅的潜质,但事实证明他仅仅只是勇猛过人罢了,而且还是个自私自利之人,当一名将军已经是他极限了。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魏延逃到汉中之后,杨仪又让马岱去追击,最后将其杀死,并灭其三族。
  好了,分析完魏延不可成为统帅,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他如果只是一名将军,有能力阻止蜀汉灭亡吗。
  答案是也不能。
  魏延死后,杨仪觉得自己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会是诸葛亮唯一的继承人,但当他回到成都去之后,刘禅不但宣布蒋琬担任尚书令,还让杨仪养老去了。
  杨仪并不服气,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对蒋琬多有指责,还说刘禅的坏话,结果被刘禅给处死了。
  在随后将近二十年时间里,蜀汉的主要策略是休养生息,很少跟曹魏发生激战,也没有发起大规模北伐。
  不得不说的是,魏延虽然有诸多缺点,但他是个坚定的北伐派,这也是他被诸葛亮所看重的原因之一。
  如果魏延没有被杨仪杀死,那么他的日子也将不好过,这一点我们看看姜维憋屈了二十年才有机会北伐就知道了。
  蒋琬当权的时候,曾提出过一个策略,那就是走水路北伐,他还建造了大量战船,但大臣们却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
  因此,很多人都反对蒋琬走水路北伐,这其实并不是问题,走陆地北伐也行。蜀汉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不支持北伐的人占多数,因为他们只想过安逸的生活,百姓们也不愿意因为战争而遭受磨难。
  不过,蒋琬还没有开始实施北伐,他就病死了,继任的费祎更是个神仙人物,对北伐没有半点兴趣,甚至每天只上朝半天,其他时间都在饮酒作乐。
  没有了战争的羁绊,蜀汉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因此到姜维继任费祎掌权的时候,北伐的时机再次成熟了。
  如果魏延能够活到姜维北伐,他或许有用武之地,但很遗憾,北伐是无法成功的,不是说魏延打仗能力不行,而是蜀汉自身有硬伤,那就是人口和土地实在是少了点。
  荆州没丢的时候,蜀汉的实力其实还不错,但荆州丢失之后,蜀汉的两只臂膀就被斩断了一只,自保尚且吃力,北伐就是个梦。
  关于这一点,姜维十一次北伐就是很好的说明,这好几次北伐中,蜀汉暴露出了粮食不足和经不起人员消耗这两大弊病,也就是蜀汉在人口和土地上的硬伤。
  除此之外,蜀汉让人才断档也是个大问题,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不只是说说的,现实确实如此,姜维只能独自支撑。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蜀汉国内许多大臣都是投降派,他们不但不赞成北伐,甚至还主张投降曹魏,美其名日不忍心看到生灵涂炭。
  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之后,曹魏决定反击了,于是就有了钟会和邓艾出兵伐蜀。
  事实上,曹魏在蜀汉北伐的时候一直在防守,极少主动攻打蜀汉,这其实是非常正确的策略。
  当曹魏自身发展得差不多的时候,就适时对蜀汉展开进攻,结果蜀汉根本无法抵挡,成都陷入绝境,刘禅最终投降。
  黄皓说,魏延如果还在,蜀汉不止于此。
  但真实的情况是,刘禅之所以投降,一是因为他知道蜀汉无法抵挡曹魏,二是蜀汉大臣中的投降派实在太多了,他们一直在劝刘禅投降,如果刘禅不投降,他们恐怕也会绑了刘禅去投降。
  魏延如果在,他又能改变什么呢,难道他还会像诸葛瞻那样负隅顽抗到死吗,他有这样的气节吗?
  姜维的能力不算差吧,十一次北伐胜多负少,当他得知刘禅投降的时候,纵然他手上还有兵,纵然他心中不服气,还不是被迫投降了。
  如果把姜维换成魏延,恐怕他也一样无能为力吧。
  所以说,蜀汉在自身实力上是有硬伤的,这就注定了不但北伐无法成功,而且自保也是个大问题。
  魏延倒是个当将军的材料,但他无力改变蜀汉的最终结局,他唯一能做的,只是为自己的履历添上几笔罢了。
  谢谢邀请!刘禅向邓艾投降时,黄皓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延若还活着,蜀汉一定能延续。虽然黄皓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宦官,是否说过这句话,这暂不考虑,但是这句话是实话,魏延是刘备亲自培养起来的大将,夺益州,守汉中,战功卓著,深得刘备的器重,在刘备心目中,算得上日后蜀汉的顶梁柱。论才能,不比诸葛亮差,也可以说和姜伟相比,能力要在姜维之上,可是始终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诸葛亮偏于政治领导能力,而魏延偏重于军事领导能力,在历次的北伐中,魏延的策略总不被诸葛亮任用,多方排挤魏延,使魏延的军事才能得不到施展。本该诸葛亮死后魏延可以施展才华的,可是,诸葛亮怕军权落到魏延手里,以反骨为借口,指使杨仪、马岱杀了魏延,使蜀国倒了一根顶梁柱。如果魏延不死,和姜维合作,对抗曹魏,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蜀国不一定灭亡得这样快,关键是一有权利之争,必然给国家带来不利。诸葛亮死了,蜀军退兵,司马懿为什么不敢追赶?就是有魏延在,他们才不敢追击的。李严是佩服魏延的,他若和魏延合作,也能打出一片天地,当他得知魏延被杀,也失去信心,郁闷死去,这都是蜀国的损失。怎能不加速蜀国的灭亡。
  蜀汉灭亡时,此时蜀汉的实力不如魏国,魏延的能力也不如钟会、邓艾,靠他是解决不了危局的。 魏国能灭蜀汉,其根本原因是它的国力远远超过了蜀汉。
  魏国灭蜀之战时,共出动了三路大军:
  第一路是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共计10多万人,经斜谷、骆谷进攻汉中。
  第二路由邓艾率领,有3万多人,负责进攻甘松、沓中,以牵制在此地屯田的姜维。
  第三路由诸葛緖率领,有3万多人,进攻武街、桥头,以切断姜维的后路。
  此外还有魏兴太守刘钦统帅一路偏师从子午谷进兵。
  这么算下来,魏军总共出动的兵力超过了16万。
  而在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国力日益下降,在蜀汉投降时,全国共有士兵10.8万人,这还包括了各地的地方部队,由姜维等人指挥的机动部队不过4、5万人,不到魏军的1/3。
  就双方的实力比来说,蜀军很难抵挡住魏军的攻势。而且魏延的能力也远不如魏军的两个主帅钟会和邓艾,甚至还不如姜维,靠他是不可能挽回败局的。
  按照《三国志》记载,魏延勇猛过人,是蜀汉后期难得的勇将,但是也仅此而已。
  现在网上很多人认为魏延曾经长期镇守汉中,魏军未能进犯,如果由他守汉中的话就不会失守。而且魏延提出过"子午谷奇谋",说明他很有战略眼光,但是这明显高估了魏延的能力。
  魏延守汉中是在关羽水淹七军,曹操离开长安,回师洛阳以后。此时魏国的军事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荆州一线,此后曹操、刘备先后去世,曹丕认为蜀汉已经不构成威胁,所以也是以东吴为主要目标。因此魏延能镇守汉中相安无事,主要还是因为魏国并不以蜀汉为主要目标。
  而"子午谷奇谋"不过是《魏略》上的一个说法而已,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提出的仅仅是自己领兵万人单独进军,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允许。
  魏延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诸葛亮手下担任先锋,他独自领兵最好的战绩,不过是在曹真伐蜀时和吴懿一起西入羌中,在阳谿击败了费瑶和郭淮。
  而魏延独自领兵还遭遇过一次大败。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想夺取军权失败,于是率军攻打杨仪,结果被王平击败,魏延兵败身死。
  应该说魏延一胜一败这个表现并不算太出色,廖化都曾经击败过郭淮,从实战结果来说,魏延的能力明显不如钟会和邓艾,甚至和姜维比都有差距。 结语
  实力不如魏军,魏延的能力又不如对方主帅,所以蜀汉最后的危局靠魏延显然是不可能解决的。
  你这话不知出于何处?大概自己杜撰吧?如是杜撰实是可恶!蜀亡于景耀六年,此时魏延已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被杀,离蜀汉亡国已二十九年了,要知道魏延与马岱、王平同时代可能还要大一些,此时这一代早就不在了,魏延想必也活不到蜀亡。再者,黄皓于景耀元年得宠专权,此时魏延也死去二十三年,他二人看来不曾有交集,黄皓能说出死去二十多年的叛将来扭转乾坤,力挽狂澜吗?再说魏延不死,凭他那反复无常,利令智昏,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尾大不调,唯我独尊的品性,还不早篡了刘禅的帝位。诸葛亮逝后,魏延凭借征西大将军的地位和统兵能力与长史杨仪争权,竟然被杀,说明了他连一个杨仪都斗不过,怎堪国家大任。且朝中无一人为善,都不敢保他不反,手下兵将一哄散,混成了孤寡众背,独夫叛贼,还能指望他复国,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觉得有点道理啊。
  当年刘备认命魏延守汉中,魏延何其雄壮——曹操举天下来,为大王拒之;偏将10万众来,为大王吞之。
  事实上,魏延也是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本本分分守卫门户。
  诸葛亮时代,以攻为守。诸葛亮将丞相幕府移到汉中,魏延虽受制于诸葛,但是作为最了解汉中军事的将军,一直颇受倚重。
  在诸葛亮时代两类将军颇受重用,一是荆州派系,比如邓芝向宠;二是功能性武将,比如了解雍凉军事的姜维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两种特性,荆州出身同时熟悉汉中前线军事。
  如果姜维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还能反击和推进。
  从后期的蜀汉局势看,对于魏延的需要,要远大于凉州出身的姜维。但魏延死也是必要的,以他的个人性格和武人背景,不论杨仪,蒋琬,还是费祎,陈衹,都不会和魏延合作愉快的。
  黄皓的感慨,有道理但又很牵强。
  有道理在于,魏延确实能力强,魏延守汉中,估计汉中丢不了。
  但是牵强在于,魏延不可能活到那时候。
  黄皓的确是个宦官,但宦官不是傻子瞎子。历史上大多数宦官都是帝王的分身或国运衰退的背锅人。
  他这句感慨如果是真的说过,那他其实埋怨的不只是姜维能力不足,或者诸葛死后蜀汉以攻代守的战略偏执,很可能还影射了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所带来的内耗。

毛岸英牺牲40年后,刘思齐才收到抚恤金,改嫁后用长子名纪念前夫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个周末也就是1949年10月15日,由毛泽东亲自支持,周恩来和邓颖超朱德和康克清刘少奇和王光美李富春和蔡畅谢觉哉和王定国等重要领导人及其家属参加的一场世纪婚礼在清朝颁布禁海令,为什么嘉庆年间海盗横行?清朝实施海禁,最早是在康熙时期。为了收复台湾,清朝东南沿海实施了海禁策略,片舟不能下海,居民全部内迁。这个政策一直执行到收复台湾为止。此后,清朝的海禁政策一直以不同程度进行。但是还古代将领排名,有几个被过分夸大,甚至盲目崇拜霍去病虽厉害但不能盲目认定,尝试分析原因1匈奴主力其实是卫青在打,而整个战局推进也是卫青部署的,霍只是卫青麾下的一个特种部队,战略小分队,起到作用是扰乱敌人,突袭后方2霍有皇帝支持明眸皓齿古人如何清洁牙齿用明眸皓齿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形象,那么古代人们没有牙刷和牙膏那么他们是怎么清洁牙齿的呢?会不会张口说话就熏到人呢?据史料记载人类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习惯,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人乌尔如何看待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社会建设成就?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原创稿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一条线索,就是党以自身强有力的组织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组织才情高远的张衡,你不知道的故事张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制浑天仪,造地动仪,他写的天文学著作灵宪,阐述了天地日月星辰的生成和运动。他还是一位机械技术大师,才情高远的文学家和画华夏文明之五代十国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并非指一个朝代建党百年口述云南民歌这么美,云南错不了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由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指导云南广播电视台出品的20集系列短视频建党百年口述云南成就篇今天推出第7集和云南民歌李岩这一举措让李自成形象高大了许多,罗汝才使他的声势复振话说在河南一带著名的举人李信,他选择投奔李自成,使他受伤后略为沮丧的心境,又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气。李信是原山东巡抚李精白之子。李精白在任的时候,讨好谄媚魏忠贤,为他花巨资修建生祠。这老照片希特勒穿日军送的和服,美军脚踩死亡的女兵,用牙拉箭老照片意大利兵打仗外行美甲内行,美军脚踩被击毙的女兵01清末民初的街头,寒冬腊月里,周围的看客都冻得直打哆嗦,唯有这位壮士赤膊表演射箭。左手持弓,用牙拉弦,比晚清腐朽的八旗子弟强多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沂蒙精神鱼水相依一家亲沂蒙革命根据地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在斗争中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19
三峡大坝斥资千亿,承载几代伟人梦想的百年建设,美国记者狂言一个导弹就能击垮三峡大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的建设对我国来说也是一个世纪工程,其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都曾与三峡大坝工程有一段不解的缘分,为了完成这个工程,中国思考了将近一百年二战中看似慵懒散漫的美军,战斗力如此强悍,全是因为武器精良吗?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这都是刻意误导的结果。萨沙前段时间刚刚看了一些伊拉克的资料,看了萨达姆在战争前的一些演讲。很搞笑的是,萨达姆也认为美军散漫怕死,只要伊拉克人敢打敢拼,就能获胜。涿鹿之战,华夏文明的生死时刻炎帝臣服于黄帝之后,华夏文明区得到了一次大统一。但对这个即将要踏上五千年历史征程的文明,此刻才刚刚开始与这个世界接触,而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一片祥和。而在她的东南方向,黄河中下游和淮河华夏起源大商朝的建立者汤夏朝自少康后,继任君主一代不如一代,最后一任的君主是夏桀,少年时的桀,能文能武,本是明君之选,谁知当上君主后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百姓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决心反桀,郭汝瑰在国民党内部身居高位,行走在刀尖上的超级卧底回顾整个解放战争,除了动人心魄,让人酣畅淋漓的三大战役之外,我党的情报战在炮火之外也是打得有声有色。当时国民内部隐藏着很多我们的同志,这也正是应了那句话天下何人不通共?今天我们要跟他是中科院院士也是敌后武工队队员,清华毕业,背炸药炸鬼子军列抗日战场上,他曾以敌后武工队队员身份亲自去炸日本军列,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炸鬼子火车剧情的人物原型之一,也是地雷战中地雷开发人员的原型之一。战场下,他是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俄罗斯如何把武器运到加里宁格勒部署?本来,俄罗斯将武器运到其在东欧地区的飞地加里宁格勒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真的已经是一个问题了,但俄罗斯有的是办法。我们先看看加里宁格勒的前世今生。为什么白罗斯都官方更名了,还是叫他白俄罗斯?因为白俄罗斯官方无权更改中文译名。这是中国的主权范畴。他们没改俄文名。还是russia。这个单词作为国家名词,翻译就是俄罗斯。俄是中文口语语气助词。楼下有一群不懂装懂的跳出来丢人现诸葛亮那么厉害,为什么没统一三国?原创诸葛亮是三国时候最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做过统领军队北伐的实力性统帅人物。他是我们广大人民,称颂为蜀国大汉愎复本来面目而举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实的践行人。他说到了,做到了。从初出四川省资阳市出过哪些名人和明星?崇敬军人,宣传将军,今天介绍几位1988年以后授衔的解放军将军,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汪海江,四川安岳人,解放军中将。1963年10月出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疆军区副司令员西藏军区王孝和临终留下笑脸照,2天后,刑场记者口述残酷现场1948年,在上海提篮桥的特别法庭上,24岁的王孝和当场撕开了自己的灰蓝色囚衣。他在法庭现场上突然转身,你们看看,你们看看我身上的伤口!!!负责审理这起案件的审判长和检察官当场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