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没有上过军校,也没有出洋留学,为什么他在战争中能碾压国民党高级将领?又为什么能够成为卓越的军事统帅? 看中国的历史,我一直对一个问题很好奇: 毛主席从来没有上过军校,也没有去国外留学,为什么能成为卓越的军事统帅?又为什么能在战争中碾压那些国民党高级将领? 翻开毛主席的履历,1914-1918年在湖南师范读书,然后就参加革命了。秋收起义之前,他唯一和军事有关的经历, 就是辛亥革命后在湖南新军当了半年兵。 而他的对手们呢? 陈诚、顾祝同、白崇禧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何应钦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孙立人更是毕业于清华和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蒋介石虽然没有上过正经军校,但也是从日本振武学校毕业。 还有一大票将领出身黄埔。 这些人要理论有理论,要实战有实战,但是最后都成了毛主席的手下败将。 真正把书看懂了 毛主席爱看书,大家都知道。 但是古往今来,爱看书的的人很多,但是为什么只有毛主席在军事上取得了这样的成就? 因为毛主席是真正把书看懂了。 怎么才叫真正把看书看懂了? 第一点就是要融会贯通。 毛主席看的书很多,军事领域的也不少。这些书里既有小说,比如中国的《水浒》 和《三国》,也有苏联的战争小说《毁灭》;还有军事历史著作,比如中国传统的《孙子兵法》、《二十四史》,也有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体性战争论》、蒋百里的《国防论》等等,毛主席的阅读范围里还包括了黄埔的讲义,苏联的野战条令。 毛主席把中西两种军事理论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中去。 在毛主席指挥过的很多战役里,我们都能发现古人军事理论的影子。 在红军时期,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毛主席不会和敌人直接硬碰硬,而是先避开敌人强劲的锋芒,诱敌深入,耐心等待战机,选择有利地势和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而且先打敌人弱的,再打强敌;一旦敌人暴露了弱点,毛主席就会立即抓住战机。 这样的例子不管是在数次反"围剿"还是在四渡赤水之中,都能看见。 毛主席曾经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 "我们的数量和武器装备目前都是劣势,因此,就决定了我们要先打弱的,后打强的,先打分散孤立的,后打集中强大的。把分散的消灭了,集中的还要分散。比如,打三个人,有一个强,两个弱,你先把弱的打倒,剩下一个,他就前后失去照应,就孤立了,害怕了,强的就变成了弱的了,一打就倒。" 另一方面,毛主席在宏观战略方面也能看见西方军事理论的痕迹。 譬如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认为,军事统帅部应该要重视战争的内在联系,不能只看局部,要通盘考虑。 而毛主席在战略布置上恰恰就体现了这一点——毛主席会从全局考虑,始终把战争放在政治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而是看重用时间累积相对优势 。而反观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却更多地局限在一城一地的得失 ,所做的军事部署往往缺乏全局考虑,缺乏毛主席这样宏大的战略视角,更不会考虑政治。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缺乏政治眼光,没有从政治大局去考虑,即使能获得局部的胜利,最终也无法获得全局的成功。 把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些知识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性,也就是不唯书。 毛主席对于中外军事著作上的理论,从来都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会教条式地引用军事著作上的理论和经验 ,会"以自己的实践来检验" 毛主席研究《战争论》,他就摒弃了其中"纯战争"、"绝对战争"等机械的观点。在毛主席看来 "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正因为毛主席真正把书看懂了,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造,才充分吸收了前人的军事经验,否则书读得再多,更大可能地是成为一个书呆子,而不是成为毛主席这样的卓越统帅。 实践中成长 光看书就够了吗? 当然不够,还需要大量的实践。 毛主席写过这样一段话: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怎么"从战争学习战争"?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秋收起义受挫之后,毛主席对红军进行了历史上很有名的 "三湾改编" 为什么要进行"三湾改编"? 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毛主席从之前的失败里发现了问题。这次改编里,毛主席不仅解决了队伍涣散,纪律松弛,官多兵少,士气低落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毛主席创造性地初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部队之里建立党组织,支部建在连上,从而奠定了人民军队的初步基础。 那毛主席这些想法是凭空冒出来的吗? 当然不是,这些都是毛主席总结了北伐战争的经验教训得来的—— 北伐时期,如果这支部队有党员和团员,又重视政治工作, 那么战斗力就会比普通部队更强。 大家都有所了解,我军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十六字方针"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十六字方针怎么来的?都是毛主席和战友们在一次次的失败里总结出来的。 后来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毛主席又在第一次反"围剿"的时候提出了"诱敌深入",运用成功之后,到了第三次反"围剿"时" 全部红军的作战原则就形成了"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已经指挥军队打了10多年的战了,经历了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这样的对手后,毛主席又从战争里总结了10项军事原则: 1.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 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 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4.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 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5.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7.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 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9.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也就是在这10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人民军队才最终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摧毁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 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实践--总结--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完善,最终造就了毛主席伟大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兵民乃胜利之本" 看书和实践让毛主席具备了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要成为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这些还不够。 还要什么? 卓越的军事统帅要能够准确地 抓住 中国革命的本质和阶段矛盾的核心,还需要能结合当时中国和中国军队的实际情况。 我们先来看看毛主席的对手。 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 认为要赢得战争,需要更好的装备,更多的粮食,打仗依靠的是士兵。 这些对吗? 不完全对, 武器的确是战争决胜的重要因素,但是不是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是什么? 毛主席说 " 兵民乃胜利之本 " 这个决定因素就是人民。 红军从一开始,武器装备就是最差的,供给也是最差的,但为什么可以越打越强? 因为不管红军也好,八路军也好,后面的解放军也好,都站在人民的这一边。 在"人力和人心的对比"中,毛主席赢了。 毛主席曾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中国最基层的村落,听过中国最普通的百姓诉求,他尊重最底层人民的智慧,虚心学习,从中提炼补充自己的军事思想。 而国民党的将领们,他们有几个人像毛主席那样,曾经实地走访过这片土地?有几个人像毛主席那样,了解过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们缺什么?他们痛恨什么?他们想要什么? 他们遵循着精英的路线,一步步高升,远离人民。 他们虽然是科班出身,理论一套套,但是光有理论不够啊,他们脱离了中国的现状。 毛主席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 农村包围城市。 那些军校出来的国民党将军们,他们提出了什么?很遗憾,他们没有。 所以老百姓推着独轮车也要帮助解放军, 所以老百姓宁肯拆掉自己的门板也要给解放军修工事。 所以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人民的胜利,而不仅仅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胜利。 所以毛主席说: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当然另一个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虽然大都上过军校,但是这些军校培养的是什么? 是军事统帅吗? 不是。 当时中国军校实际培养的都是 中下层军官,而非真正的军事统帅。 从这些军校里走出来的学生,有两个问题: 战术能力优秀,但是没有战略眼光;理论研究得深,思维僵化,无法跳出书本来作战。 而毛主席没有上过军校,没有经受这样的军官培养体系,反而使得他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跳出书本看待战争; 而毛主席本身还是一个政治家和哲学家,还能够把军事问题和政治结合起来,形成 雄大的战略布局,形成跳出时代局限的战略眼光。 而这些,军校里是学不来的。 全文完 参考资料 《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从哪里来?》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核心内容及显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