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无数能人志士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历千辛经万苦。正是有了他们,革命的历史画卷才会如此灿烂辉煌,飘扬的五星红旗才会如此鲜艳夺目。1955年,为了表彰在革命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们,新中国举行了授衔仪式,分别授予元帅与大将军衔各十人。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看着报纸上一位元帅的照片,忍不住对夫人宋美龄说道:"这个人,太厉害了!"这位让对手蒋介石都忍不住发出赞叹的开国元帅,就是陈毅 。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陈毅不平凡的一生。 梅岭之围 1934年,在国名党军队的猛烈攻击下,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活动失败,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启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 。当时陈毅因为脚伤严重,行动不便,无法跟随大部队一起转移,于是留在原地,和战友项英共同带领一支小队,在广东和江西边界一带与敌人展开游击战。 因为作战条件艰苦,加上国民党兵力充足,陈毅几次险些落入敌人手中,九死一生 。陈毅带领小队进行的游击战,严重妨碍到了蒋介石的"清剿"计划,一直无法抓到陈毅的蒋介石恼羞成怒,悬赏五万块大洋要陈毅的脑袋。 1935年,蒋介石得知陈毅和项英带领部队转移到了粤赣边界,于是立刻派兵5万,意图彻底消灭陈毅 。敌我双方兵力悬殊,陈毅的游击战进行得更加艰苦,战士们也都疲惫不堪。得意的蒋介石认为消灭陈毅是志在必得的事,对陈毅的悬赏也由最初的五万大洋,一路降到了200块大洋。知道此事的陈毅对项英开玩笑说:"我这条命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然而蒋介石实在是低估了陈毅的本事,以及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虽然敌方势力强大,但是陈毅心中并不惧怕,他利用山里复杂多变的地形,灵活作战,国名党军队捕捉不到陈毅等人的行踪,陈毅却能在国名党军队疏于防备的时候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这样一来,蒋介石派出的五万大军不仅没有实现消灭陈毅的目的,反而被陈毅带领作战小队牵制的团团转而束手无策,蒋介石对陈毅的第一次"清剿"行动也宣告失败。 1936年9月,不甘心放过陈毅的蒋介石又策划了第二次"清剿"行动,他召来了自己的嫡系部队第46师,还秘密酝酿了一个阴谋。 当时的陈毅和项英等人驻扎在梅岭的一个小山沟里,这里地势隐秘,便于作战,是一个极佳的根据地 。就在陈毅等人专心商讨下一步作战计划时,巨大的危险悄悄袭来,可以说是陈毅的一场生死劫难。 事情的起因是,某天陈毅突然收到了一封"中央来信",信中指示陈毅去15公里外的大余县跟组织接头。接到信后的陈毅不疑有他,按照指示去了大余县。不成想,这封信竟然是叛徒精心策划的阴谋! 当时有一个人叫做陈海,陈海这个人,原本是湘鄂赣省委派,现在投入了蒋介石麾下,主要负责46师的兵运工作 。正是陈海送出的这封信,让陈毅带领的小队陷入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 为了趁此机会捕获陈毅,蒋介石派出了足足5个营的兵力,全力在梅岭一带日夜不停地搜寻陈毅的踪迹 。骤然陷入了如此被动危急的境地,陈毅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带领士兵们一边小心翼翼地躲避敌人追击,一边寻找机会脱出重围。战士们不敢生火做饭,怕炊烟暴露位置,没有粮食吃,就挖野菜啃树皮,勒紧腰带咬牙坚持着。 梅岭 艰苦的条件让陈毅胃病复发,被胃痛折磨的陈毅凝望着远方,心中做好了为国捐躯的思想准备,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梅岭三章》。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死,可怕吗?生,可贵吗? 我想大家心里都有考量。在陈毅心里,在革命事业面前,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只要中华大地,开遍自由之花! 或许是天无绝人之路,西安事变突然发生,蒋介石被迫与中共进行谈判,国共两党商讨共同抗日 。在这个关口,陈毅抓住国民党军队的疏忽,带领部队顺利杀出梅岭包围,最终得以全身而退。战无不胜 虽然梅岭包围以失败告终,但蒋介石却并没有放弃"清剿"陈毅的念头 ,只是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陈毅的军事才华远远不止于此,在日后的作战中,陈毅更让蒋介石屡屡受挫,兵败如山倒。 1940年9月30日,蒋介石下令调集部队,对新四军的苏北指挥部发动猛烈进攻,此后黄桥战役爆发 。在陈毅的指挥下,八路军分派出第5纵队的兵力从淮阴地区往南下,新四军的江北指挥部部队则东进至运河,两股战力互相策应,实现了重挫国民党军队的计划 。黄桥役总共历时4天,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光被俘虏的官兵就超过了4000人,被歼灭的人数更是超过了1.1万之多 。黄桥战役的胜利,不仅让蒋介石势力大减,更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华中抗战新局面蓦然明朗。 1947年4月,蒋介石兵分两路,一路负责进攻延安,另一路则派兵40万向山东解放区扑去 。黑云压城城欲摧,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武力压迫,陈毅、粟裕等人严阵以待,共同制定作战计划,率领华东解放军英勇作战,并取得了初步胜利,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2.4万多人。 到了5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从临沂、泰安一线开始,分左、中、右三路兵力向沂蒙山区进攻 ,受敌压迫,华东解放军不得以退守至胶东地区。战况危急,蒋介石派出的又是素有"蒋家御林军"之称的王牌74师,陈毅等人再一次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山东战役 正所谓千军易得良将难求,一直以来,陈毅和粟裕都是一对配合默契的黄金搭档,两人经过商讨决定,先分派两股兵力分别钳制国民党军队的左右两翼,再率领主要兵力从中路对敌人发动进攻,击破敌人的防御。 经过两日的浴血奋战,陈毅和粟裕率军把蒋介石的王牌74师围困在孟良崮,将包括74师师长张灵甫在内的敌军全部歼灭 。这次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打断了蒋介石的脊梁骨,粉碎了蒋介石的妄想,并且扭转了整个山东战场的局势,极大的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7月,在陈毅的指挥下。我军再次击退了国民党的第三次进攻,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被迫向西撤去。 孟良崮战役 1949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国民党称此次战役为"徐蚌会战" 。当时陈毅被中共中央军委任命为总前委的一员,邓小平同志为书记,共同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作战中心在徐州,东南西北四面辐射海州、淮河、商丘、临城四处地区,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一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性进攻的战役。 淮海战役总共历时66天,在这场战役中,我军伤亡11万余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最终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余人 。蒋介石在淮海战役中的失利,让他在军事和政治上受到了双重打击,元气大伤。 淮海战役 1949年5月12日,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上海战役打响 。这场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追击中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当时国民党的大部分兵力都退居到了上海,蒋介石更是下死命令要求指挥作战的汤伯恩守住上海六个月,以便等待美国人出兵救援。 第三野战军到达上海之后,陈毅当机立断兵分两路进攻上海,从正面和侧面彻底截断国民党军队的逃跑路线,并以轻武器进行攻占 ,最终历时15天,顺利解放了上海,除了汤伯恩带着5万人乘军舰跑路之外,剩余国民党军全部被歼灭。 上海战役 至此,蒋介石最后的希望也宣告破灭,携带家眷败逃台湾,彻底退出了大陆的政治舞台。屡次暗杀 上海战役大获全胜之后,陈毅率军进驻上海 。在入城之前,陈毅特意叮嘱手下士兵,入城之后,不得进入民宿,不得惊扰上海百姓。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的上海百姓心有余悸,可当他们打开房门一看,大街上睡的都是战后疲惫不堪的第三野战军,真的没有士兵损害他们一针一线。 这件事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连英国著名将领蒙哥马利知道后,都忍不住说道:"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国民党军队背靠美国但仍然一败涂地了。" 败退台湾后的蒋介石依然不死心,想着重回大陆,在听到对陈毅的夸赞后更是恨的牙痒痒,明着打不过陈毅,蒋介石开始派特务暗杀,势必要除掉陈毅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上海才解放时,民心摇动物价飞涨,放眼望去满目疮痍,俨然一个烂摊子 。陈毅临危受命,出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务必要使上海恢复安定。那个时候,陈毅要面对的不仅是战后民生凋敝,还有潜藏在暗处的国民党残部以及特务。 有一次,陈毅正在办公室里专心处理工作,秘书走进来递给陈毅一封信。陈毅刚一接过信就觉得不对,拆开一看,信封里赫然装着一枚子弹。 陈毅很清楚这是谁送来的,也清楚是什么意思,但是他毫不在意,轻蔑一笑,说道:"我为什么看不起蒋介石,就是因为他做事偷偷摸摸,上不得台面。我陈毅打了那么多仗,会怕一枚小小的子弹吗?" 子弹事件只是国民党特务机关对陈毅的一次恐吓,他们还制作了一串长长的暗杀名单,陈毅高居榜首 。第一次,他们派了28名特务,携带着无声手枪、轻机枪等工具秘密的从舟山潜入上海,意图刺杀陈毅。 当时上海公安机关日夜严密防守,对于那些近期来上海的外地人员更是格外注意,这批特务还没能实施计划便被一网打尽。 一次失败还不足以让蒋介石死心,他又安排了一批新的特务。这批特务以朱山猿为首,携带手榴弹、美制雷等武器来到上海 。这个朱山猿是何许人也?朱山猿是军统局的老牌特务,因其在解放战争期间多次暗杀中共地下党人,成为了军统特务界有名的杀手。 朱山猿 按照朱山猿的计划,他会在陈毅拜访越剧团团长时,将一个小型炸弹藏在暖水瓶里,只要一倒水,炸弹就会爆炸。为了刺杀能成功,朱山猿还制作了一个毒水瓶,并试图策反越剧团团长的秘书 。但是令朱山猿没想到的是,他派出去执行计划的线人,因为"伪造身份"被上海公安机关扣押,朱山猿本人也在1950年9月1日伏法。 连朱山猿的刺杀都失败了,蒋介石气急败坏,把特务头子毛人凤叫到跟前大骂一通,并下了最后通牒:派刘全德去刺杀陈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毛人凤 只可惜,被寄予厚望的刘全德潜入上海不久,就被上海公安机关抓获,经过严密审讯,刘全德交代了"天字特号"的暗杀计划 。据统计,当时上海公安粉碎的11起刺杀计划中,有8起都是冲着陈毅来的。小编结语 1972年1月6日,71岁的陈毅元帅因病去世。毛主席得知陈毅逝世的消息,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穿着睡衣就赶去参加了追悼会。陈毅一生,能文能武,为民族解放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陈毅,用毛主席简单却又深刻的一句话来评价再合适不过了,"他是个好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