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皇帝的治国理念和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这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进而影响朝代存在的长短。 有的皇帝以德治国,为民着想,受人爱戴。有的皇帝则过河拆桥,屠戮功臣,心狠手辣。 后者典型的代表就是刘邦和朱元璋 。刘邦逐个打击,铲除异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不是别人,皆是当初开国功臣。朱元璋为了皇位,对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们痛下杀手,甚至满门抄斩。 人人都有私心,皇帝的私心大概就是不希望大权旁落,希望自己在位时社稷安稳,希望子孙后代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然而, 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忘恩负义,唐太宗李世民便是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 一、一代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这位皇帝的知名度很高。 虽然唐朝没有躲过灭亡的宿命,但是唐太宗的事迹代代相传。可见,无论品行还是功绩,唐太宗都是数一数二的。 他从小饱读诗书,聪明伶俐。 遇事冷静果断,有独到的见解,小小年纪却让人捉摸不透。 长大后跟随父亲左右,不仅可以出谋划策,还在危难之时将父亲救出。 随着隋朝的日渐衰落,李世民开始图谋起义。他对士人十分尊敬,在当时士人往往不受尊重。他广纳门客,用自己的钱财供养门客,以此得到了许多愿意效忠的部下。 他鼓励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商定在晋阳起兵 。从此他开始领兵打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迫使隋恭帝不得不退位让贤。父亲李渊当上皇帝后,他屡次被任命为元帅带兵平定叛乱,保护了大唐的江山。 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本以为太子一定会是他。但是父亲没有遵守诺言,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和李元吉分别为秦王和齐王。 太子和齐王想要谋杀秦王,李世民不再顾及兄弟情谊,将他们反杀 。 这就是有名的"玄武之变"。 同样是兄弟残杀,李世民在历史上并未被人们谩骂。因为他本来注重兄弟情谊并不想骨肉相残,但是得知兄弟要害自己时果断反击,不给小人留余地,合理地保护自己。 这种适当注重兄弟情谊才是正确的,好过一味忍让 。从此李世民的帝王之路正式开启,于武德九年即位。虽然名义上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但唐朝的建立每一步都离不开他。 他鼓励群臣进谏,虚心听取建议 。因此唐朝出现了魏征这样敢于直言的官员,甚至有一次不惜惹怒唐太宗,气得唐太宗想要杀了他。最后长孙皇后及时规劝,危机才得以化解。 在位期间唐太宗不忘初心,以民为本,缔造了"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他提倡以文治天下,并且与北方少数民族保持友好交流,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明君。 二、天然优势 同样是皇帝,朱元璋和刘邦选择残害忠良,巩固政权;李世民却可以做到善待功臣,恩宠有加。难道说李世民觉得丢了江山也无所谓?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到底什么原因使得李世民可以独树一帜呢 ? 第一,李世民无需担心自己的后代压制不住精兵强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和朱元璋的残暴是迫不得已的。他们从征战到即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当上皇帝时年事已高,不久便需要儿子继承大统。 他们害怕自己的离世会导致朝代的结束,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 他们又深谙皇权的诱惑,许多人觊觎帝位,即便是昔日的部下也难抵这致命的诱惑。 因此,为子孙肃清障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而李世民即位时仅28岁,正值壮年;他昔日立功的部下大多是老将,年近40。 刘邦和朱元璋日日夜夜担心的事情在李世民这里丝毫不用担心,这些老将理论上会比他先离开人世,又何必以死相逼呢? 第二,李家拥有丰厚的政治基础,被替代性较低。 刘邦和朱元璋均属于底层人物,能够揭竿而起除了他们自身的谋略之外,更多靠的是时代所至。就算他们登基为帝,但并不是正统的皇室血脉。 他们的根基过于薄弱,可替代性太强。在局势未稳定下来的时候,任何一个人继续发动起义都有可能成功。 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换成谁人们都会拥立为王,这是旧主的腐败,不是新主的出众 。 而李世民完全不同,他出身于李家,祖上的政治实力很强 。就连起义也得到了许多官员的支持,更有李家军为起义护航。倘若别人想要当皇帝,还要过了他们这一关。 这两点是李世民的天然优势,也是他可以稳坐皇位的原因, 利用政治能力加军事能力将皇位牢牢锁住。他完全没有必要跟功臣过不去,倒不如以诚待人,让这些臣子继续保家卫国,为己所用。 三、自身强大 除了天然优势,李世民的自身强大足以让他稳坐皇位 。李世民从领兵打仗到治理国家,哪一项都做得近乎完美。可谓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在他的心中,唐朝不应仅有这些疆土,应该继续扩充。 一方面这些将领不敢在这样优秀的皇帝眼下造次,另一方面唐朝的开疆扩土需要他们。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即使军事才能出众,也不能够轻易上战场,他愿望的实现离不开这些将领。 再者,李世民的皇位不是偶然得到的。 唐朝之所以能够建立,都得益于他的努力。每一场战争都有他的参与,甚至创立初期平定边疆都是他的功劳。做秦王的那几年,是不情愿的,但同时也打好了基础。 无论什么原因,李世民没有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过河拆桥是唐朝的幸运。 倘若皇帝皆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又会有谁愿意鞠躬尽瘁,鞍前马后呢? 皇帝总有自己的考量,人们无从知晓。 但是对于那些帮助自己完成大业的将士,多一些嘉奖才是应该的。 军旅生活充满艰辛,他们之所以选择征战沙场,是跟随了心里的那份信任,莫让他们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