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劫持的东宫二王后来怎样了?

  大明天启六年(1626年),当朝皇弟、十六岁的信王朱由检在皇兄熹宗皇帝朱由校和皇嫂张皇后的亲自主持下,和精挑细选而来的王妃:落籍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原籍南直隶苏州府)生员周奎之女举行了盛大的大婚典礼,周氏从此成为了信王正妃。
  熹宗皇帝曾经有过三个儿子,但是都先后夭折,此时没有子嗣,而且因为身体的原因,以后也不会再有后嗣了。而在他的亲兄弟中,目前也只有信王朱由检尚存,所以,为了大明国本的稳固,熹宗在给弟弟信王举办了大婚典仪后,没有立即让他前往藩地就封,而是继续留在京师,当做大明潜在的皇储对待。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因在西苑游玩时不慎落水而染病,之后病情迅速恶化。八月十二,自知命不久矣的熹宗召弟弟朱由检入宫,在乾清宫的病榻前拉着他的手诚恳地嘱咐说:"来,吾弟当为尧舜。"朱由检顿时大哭着叩首不止,哽咽而不能成辞。
  八月二十二,明熹宗朱由校于皇宫中驾崩,年二十三。皇弟信王朱由检奉遗诏于八月二十四登基称帝,承袭大统,并以明年为崇祯元年,朱由检就是大明第十六代皇帝——明思宗崇祯帝。
  继位时的崇祯帝不过才十七岁,而他接手的大明江山已经是一个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文官们结党营私、合谋夺权,大明朝政恶化之势不可抑制,中枢政令也紊乱不堪。再加上崇祯帝本人性格偏激拗执、又刚愎严苛,对文武诸臣极度不信任,致使朝政废弛、法令败坏,国家陷入积重难返的地步。
  同时,崇祯帝执政举措也有失当的地方,导致底层平民生活困苦,只能铤而走险、聚众造反,天下烽烟四起、农民起义层出不穷。而崛起于辽东的后金政权也多次入寇,崇祯帝继位后就处于左支右绌、焦头烂额的境地,不断地因为举措失当而接连受挫,朝政糜烂不堪,大明社稷在崇祯帝的反复折腾中逐渐走向灭顶之灾。在这些内外因素之下,大明王朝在十七年后倾彻底覆,不过这些不是本文的重点,略过不提。
  登基后的崇祯帝自奉很是简朴,对于女色兴趣不大,除了信王妃周氏升为皇后、信王次妃袁氏、田氏升为贵妃之外,后宫嫔妃只有寥寥几人而已,明代皇帝的后宫嫔妃数量,崇祯帝是最少的一个。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京师(北京)紫禁城有喜讯传出:周皇后为崇祯帝诞育了他的嫡长子,大明国本稳固有望!十八岁的崇祯帝因此欣喜不已,依照"皇明祖训"的规定,为嫡长子赐名为"慈烺",并下诏晓谕天下,向万千臣民宣告自己获得嫡子的喜悦心情:
  "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庆发祥,源深绪远。伫昌嗣续,仰慰治谋。兹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嫡之先,万国惬元良之祝。"
  崇祯三年(1630年)春,崇祯帝在皇宫南熏殿举行隆重仪式,给刚满一岁的皇长子朱慈烺授予了金册、金宝,并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正式册立为朱慈烺皇太子。朱慈烺也是大明第二个由在位中宫皇后所诞育的皇太子。
  在皇长子诞生后,崇祯帝随后又获得了六个皇子,分别是:
  皇次子朱慈烜:生于崇祯二年十二月(阳历是1630年1月),生母周皇后。
  皇三子朱慈炯: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三月,生母周皇后。
  皇四子朱慈炤: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生母田贵妃。
  皇五子朱慈焕:生于崇祯九年(1636年),生母田贵妃。
  皇六子朱慈灿:生于崇祯十年(1637年),生母田贵妃。
  皇七子:生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生母田贵妃。
  崇祯帝全部七个皇子中,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同为周皇后所出;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同为田贵妃所出,这表明崇祯帝确实是不喜好女色,他后宫嫔妃的规模的确是非常非常小了。
  在崇祯帝所有皇子中,皇长子、同时也是嫡长子的朱慈烺在崇祯三年(1630年)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成为嗣君。
  皇次子朱慈烜在崇祯三年(1630年)夭折,年一岁(实际才半岁),追封为怀隐王;
  皇三子朱慈炯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册封为定王;
  皇四子朱慈炤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册封为永王;
  皇五子朱慈焕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夭折,年五岁(实际四岁),追封为悼灵王;
  皇六子朱慈灿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夭折,年三岁(实际两岁),追封为悼怀王;
  皇七子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夭折,年三岁(实际两岁),追封为悼良王,其名没有流传下来。
  所以,崇祯帝的七个皇子中,最终只有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三人得以存活,平安长大。
  前面叙述过:崇祯帝从即位伊始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急局面,他本人又有着偏激拗执、刚愎严苛的性格,再加上对于文武诸臣的不信任、猜忌,致使大明朝政在他的手中逐渐废弛败坏,国家积重难返。同时,崇祯帝执政举措失误失当、使得底层农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压榨、铤而走险发起农民起义,对抗官府,使得天下烽烟四起、社会经济遭受惨重损失。而辽东后金政权也趁机多次入寇,内外夹击之下,大明国势雪上加霜,一步步走向了灭顶之灾。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建立大顺政权,随后于当年二月出兵,向京师进发。三月十八,大顺军攻破京师外城,三月十九,绝望中的崇祯帝召集三个皇子,让他们改穿平民衣物,然后由亲信太监分别送到外戚周家、田家,以躲避农民军的搜捕(皇太子、定王外家是周奎,永王外家是田弘遇)。
  之后,崇祯帝让周皇后、袁贵妃自尽,并劝皇嫂懿安皇后(熹宗张皇后)自尽,又将两个女儿长平公主、昭仁公主砍杀(长平公主未死),自己则在三月十九由亲信太监王承恩陪同,自缢于皇宫外的煤山上,以身殉国,大明中枢至此覆灭。
  逃离皇宫后的皇太子和定、永二王,并没有如崇祯帝所期望的那样,能平安地逃到各自的母家躲避,而是一出宫就被别有用心的人挟持献给了刚刚入城的大顺皇帝李自成。面对三位前朝皇子,李自成没有做出侮辱或者加害举动,而是厚道地将他们荣养起来,还封皇太子朱慈烺为"宋王",定王朱慈炯为"定安公",永王朱慈炤为"永平公",妥为安置。朱慈烺顺势向李自成提出"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不可杀戮我百姓"等请求,李自成都尽力照办。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原明朝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高第等人拒不归降大顺政权,因此李自成亲率大军前往山海关,征讨吴三桂、高第等人。为防止生变及压服吴三桂等,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兄弟三人也被大顺军带着一同前往山海关。
  在山海关前,大顺军和吴三桂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而吴三桂早就暗中向驻扎在关外松山、杏山的清军(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请求援手,并以剃发、称臣为条件,引清军入关助战。清军于是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偷偷入关,于一片石预先埋伏、突然袭击和吴军处于激战中、毫无防备的大顺军。大顺军在猝不及防之下大败而归,退回京师。随后,清军在吴三桂的前领下大举入关,追击大顺军至京师。李自成因为战败于山海关,导致军心涣散、不能抵挡,只得匆匆自京师退兵,返回了陕西老家。
  一片兵荒马乱的混乱局势中,三位前朝皇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竟然奇迹般地摆脱了大顺军的监视和挟持,从山海关战场上逃出生天,并各自逃命。不过三兄弟也因此而走散,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面。
  皇太子朱慈烺和弟弟们在战场上失散后,历尽艰辛才得以脱险,从山海关逃回了京师,但此时的京师已经落入了清军之手。为了自保和避祸,朱慈烺在京师隐居在同情前朝的好心人家长达半年之久,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末,局势逐渐安定以后,朱慈烺才偷偷前往尚在京师居住的外祖父周奎家,想投靠避难于此。可是周奎不念旧情,为了周家的富贵而无耻地将外孙出卖,献给了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得到前朝皇太子这个烫手山芋后,既不想留下朱慈烺,使得明朝旧臣奉其为主,从而对清朝统治中原不利;又不能公开将其处死,那样清军的"为明朝报君父之仇"说法就会贻笑大方、不攻自破。
  思考再三后,多尔衮想出了一箭双雕之计:他先是让降清的明朝宗室、晋王朱审烜以及原明朝内阁侍讲谢升出面,和皇太子朱慈烺当面对质以辩真假,然后暗中指使两人诬陷皇太子,说这个皇太子是假的,系歹人冒充。皇太子在和二人的对质中一一辩驳,把朱审烜、谢升斥责得哑口无言、羞愧而退。多尔衮恼羞成怒,又命宫中侍奉过皇太子的太监、锦衣卫等指证,凡是说朱慈烺是真皇太子的都被下狱,几次三番后,再也没有人敢说皇太子是真的了,纷纷上报说这个皇太子是假的。
  同时,多尔衮还把上疏痛斥朱审烜、谢升不忠不臣的前明旧臣、以及请立皇太子为新君的京师义民百姓们统统诬陷为"乱民",追捕下狱。在多尔衮的严厉打击之下,再也没有人敢于说皇太子是真,多尔衮一箭双雕的目的达到,于是他以"假冒皇太子、意图作乱"的罪名将朱慈烺下狱严加看管。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初十,因指认朱慈烺为真皇太子而下狱的太监、锦衣卫军士,及请立皇太子为新君而下狱的京师义民们都被多尔衮论罪处死。四月初六,暂居京师的凤阳人氏张某联合京师生员杨某,孙某等,准备举事攻入囚禁皇太子的监狱,救皇太子于危难,但因谋事不密而泄露,张某等都被闻讯而动的清军擒杀。为防万一及消除隐患,多尔衮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初十下达密令,将拘押在狱中的朱慈烺以""假冒皇太子图谋不轨""的罪名秘密绞死。皇太子朱慈烺遇难时,年仅十七岁(实际十六岁)。
  崇祯帝在煤山自尽殉国后,明朝在南方的官员为使大明皇统得以延续,拥立崇祯帝堂弟、福王朱由崧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在南京即位,即南明弘光帝。当时南北讯息已经断绝,弘光帝不知道皇太子兄弟在京师失陷后的情况,以为他们都已经遇害,为了表示哀悼、彰显自己即位的正统性、合法性,弘光帝给崇祯帝追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上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给"遇难"的皇太子朱慈烺上谥号"献愍太子",以示对他们的哀悼。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军大举南下,攻打南明政权。弘光帝仓皇失措,逃离南京投奔芜湖守将黄得功。黄得功的手下总兵田雄、马得功杀害了黄得功后劫持弘光帝,并献给追击而至的清兵,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当年闰六月,在浙东地区坚持抗清的明宗室鲁王朱以海在南明浙东官员的拥戴下出任监国,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对抗在福州称帝的另一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朱以海声称自己直接承袭崇祯帝的皇统,追尊"献愍太子"朱慈烺为"悼皇帝"。朱慈烺因此在身后得到了皇帝的名号。
  朱慈烺遇害二十八年之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京师人杨起隆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在京师准备起事,号称"中兴官兵",并改元"广德"。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增强自身的号召力和正统性,杨起隆给去世近三十年的大明"献愍太子"、"悼皇帝"朱慈烺进一步追谥,尊为"同天合道承明纯靖康文懿武神仁献孝悼皇帝"、上庙号"顺宗",以此号召、团结其他反清人士,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及认可,彰显自己传承大明正统。
  虽然这场起义很快就在清军的严厉镇压下失败了,杨起隆本人也在七年后被捕遭杀害,但因为他们的敬奉和追尊,早已被人们淡忘许久的前明皇太子朱慈烺,因为身份的号召力,在遇害近三十年后,终于得到了和祖先同等待遇的"顺宗同天合道承明纯靖康文懿武神仁献孝悼皇帝"的谥号,以及"明顺宗"的庙号,并流传于后世,这也算是对他悲惨人生结局的一种额外补偿和纪念吧。
  皇三子定王朱慈炯,在随同大顺军前往山海关、并兵败一片石后,就和兄弟们走散,并神秘地消失在人世间,从此再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史书中也只留下了"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踪"这语焉不详的简单记载。也许,朱慈炯没有兄弟们的好命,可能直接就殒命于混乱的战场上,尸骨无存了。
  虽然朱慈炯本人不知所终、渺无音讯,但他"朱三太子"的名头,却被后世诸多反清复明义军们一再作为起兵的旗帜公开打出,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七年(1729年),甚至在乾隆初年,都有各地的反清义军以"朱三太子"的名号举兵,对抗清朝,其中尤其是之前所描写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京师人杨起隆用"朱三太子"旗号举事最为人所知、声势最为浩大。
  此外,康熙十二年(1673年),投降清朝三十年的"平西王"吴三桂因为不忿于清朝的‘撤藩令’、恼羞成怒之下在云南起兵反清时,也是用的"朱三太子"名号,他声称自己当年受周、田二皇亲相托,暗中将"朱三太子"抚养在军中,保存了大明皇家血脉,现在就是恢复大明社稷的时候了。虽然吴三桂鬼话连篇,但是连他都要借用"朱三太子"的名号起兵,以此聚集人心,可见"朱三太子"这个名号在当时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直到乾隆中期以后,因为按照年龄来计算,纵使真正的"朱三太子"还活着,也是超过百岁高龄的老者,再奉他的名号起事的话,号召力和影响力都不够用了。所以,此后的反清义军和秘密社党举事反清时,才不再使用他的名号,"朱三太子"这个称呼,也逐渐从人们的耳中消失,不再成为后来举事起义者的旗帜和号召了。
  和两个哥哥遭逢了多舛的命运、早早悲惨离世的结局所不同的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在大顺军兵败一片石时,居然从混乱中顺利逃脱,并被一个姓毛的好心大顺军将领所收留,幸运地躲过了早早丧命于乱世、或者被清军、大顺军擒获杀害的结局。在李自成逃离京师后,毛将领脱离了大顺军行伍,带着时年十二岁的朱慈炤一路南逃来到了河南,并在这里开荒种了一年的地,彼此相依为命。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攻打南明,抵达河南,然后在当地清查起义军余部,毛将领不能存身,只得告别了朱慈炤,只身逃往他乡。临别前,他嘱咐朱慈炤不要留在河南,赶紧往南方逃亡,以避开清军搜捕。
  之后,朱慈炤孤零零一个人离开了河南,历经艰辛流浪四方,挣扎着在乱世中存身。在逃亡到祖籍地凤阳府的时候,当地一位致仕的王给事中得知了他的身份,顾念圣恩的王给事中将朱慈炤留在家中,并给他改名为"王士元"(即:原是王),当做自己的远亲加以抚育(不敢当做儿子)。
  顺治七年(1650年),老王给事中去世,已经改名为王士元的朱慈炤为避免连累王家,于是主动离开了凤阳,再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时的朱慈炤已经十九岁了。
  之后,朱慈炤流浪到浙江余姚府,并落发为僧,在一所寺庙里安身。若干年后,有一位当年曾经在京师做过官的胡姓乡绅到庙里进香,认出了朱慈炤的真实身份。激动万分又心怀大明的胡乡绅立即偷偷向朱慈炤表明了愿意保护照顾他的心意,得到朱慈炤同意后,胡乡绅把他带了家,并把女儿嫁给他,这让漂泊流浪近十年之久的的朱慈炤终于得以生活安定下来。从这以后,朱慈炤以王士元的名字在余姚定居,并以在私塾中教书为业,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平静而低调地生活着。
  改名为王士元的朱慈炤和胡乡绅的女儿成婚后,又纳一妾,并先后有了六个儿子、三个女儿,还有了一个孙子,可算是子孙满堂。在余姚居住期间,他对自己的身世守口如瓶,从没有向任何人吐露过实情,除了他的岳父和妻子之外,没有人知道他就是前明皇子、崇祯帝第四子朱慈炤。而在岳父胡乡绅去世后,更是只有妻子一人知道这个秘密。这样宁静悠闲的生活,转眼就过去了五十年。
  虽然朱慈炤自认为已经够低调的了,但他终究是大明的皇子、曾经的天潢贵胄,即使隐居民间几十年,到底也没能摆脱与生俱来的皇家意识和思想。他在给儿子们起名时,名字都是按照大明皇族字派取名,中间一字为"和",后一字一律带"土"旁,孙子的名字也是中间一字为"怡",后一字带"金"旁。这怪异的命名和他平日里掩饰不住的贵族气质,终于泄露了他的身份,在朱慈炤七十岁以后,许多得知他真实身份的反清义士们纷纷来到余姚,或明或暗地寻找他,想要拥戴他为主,作为举兵反清的旗帜和号召力。
  朱慈炤十二岁时就遭遇亡国之祸,之后又流浪隐居了几十年,早就没有了恢复祖宗社稷的雄心壮志,而义士们要拥戴他为主、起兵反清的举动使他又害怕又惭愧。为了不让大家难堪,同时也是避祸,他偷偷从余姚迁到宁波镇海、又从镇海迁到湖州长兴,以求安身,同时躲避那些心心念念要拥戴他为主的反清义士们。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浙江四明山区坚持抗清活动的张念一部(一念和尚)被清军围攻击破,首领一念和尚被俘。而一念和尚恰恰是当年曾经到余姚寻到并见过朱慈炤本人的反清义士之一,同时他也知道朱慈炤迁离余姚之后的行踪。在清廷的严刑拷问之下,一念和尚受刑不过,不得不向清廷透露了化名为王士元的崇祯帝第四子、永王朱慈炤的行踪。
  得知此事的清朝官员大惊失色,没想到前朝皇子历经六十年风霜之后还存活于世,于是立即向康熙帝发出急奏,说明江南尚有前朝皇子藏匿于民间,并始终是各地反清势力所拥戴的对象。康熙帝接到奏报后也是大吃一惊,马上严令江南地方官员严查搜捕,要把朱慈炤捉拿到案。
  湖州长兴县官吏收到谕旨后不敢怠慢,马上对已经暴露身份的朱慈炤实施抓捕。在大难临头之下,朱慈炤这才向全家人告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要大家人们赶快分头躲避。
  这时,朱慈炤的儿子中已经有一人去世,尚有五子一孙。为保全男丁、不拖累他们,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和大儿媳及三个女儿都自缢而亡,朱慈炤自己则带着两个小儿子逃离长兴,辗转躲到山东汶上县,改名为张用观,以当私人塾师为生。他的其余子孙也纷纷逃亡,分头离开了长兴县。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清朝官吏的严密搜捕下,朱慈炤还是被官府寻迹而至,在汶上县和两个儿子一起被捕。此前,他的三子一孙也已经被官府先后抓获,并关在杭州的监狱中,并且他的孙子已经瘐死于狱。五十多年的躲避和逃亡,最后还是没有能够让朱慈炤躲过搜捕,他被清朝抓住这一年,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
  朱慈炤被捕后,在面对清朝官员的审讯时,很是痛快地承认了自己就是前朝皇子、崇祯帝的第四子永王。而主审官询问他为何勾结反清人士意图谋反时,朱慈炤却反驳说:
  "我今年已七十有余,鬓发皆白、血气早衰,当年三藩之乱时我都没有趁机造反,何况如今太平之日。再者造反造反要占据城池,囤积粮草,聚集人马,打造兵器;这些事情,我做没做过一件呢?"
  主审官员也觉得朱慈炤的口供合情合理,对于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也不必太苛刻,同时康熙帝曾经有"善待前明宗室,妥善安置"的谕旨,也曾经有把归附的前明宗室安置于河南赡养的例子,于是浙江主审官员把审问卷宗上报给朝廷,请康熙帝做最后的定夺,他们认为也许康熙帝会出于收买江南人心的目的而赦免朱慈炤,甚至封给爵位、加以赡养,作为善待前明宗室的样板。
  但康熙帝的态度却大出江南官员的预料,他在得到浙江地方的奏报后,直接下诏说:
  "尔父子虽无谋反事,但其人不可有。"
  同时,康熙帝还使用了多尔衮当年的那一招,把朱慈炤和他的五弟朱慈焕调换排行,故意混淆视听、诬陷朱慈炤是假冒者,并授意三法司会同审讯并加以论断:
  "查浙江王士元者,供称系前明庄烈帝第五子,而庄烈帝第五子朱慈焕已亡故于崇祯十四年。又遵旨令前明年老太监多人辨认,皆言不识。王士元确系假冒,依律应凌迟处死。"
  就这样,因为康熙帝的有意为之,七十七岁的朱慈炤终究没有逃脱兄长们的悲惨宿命,他和他尚存于世的五个儿子,都被清朝以"假冒前明皇族"的罪名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处死于杭州。这一年,距离朱慈炤的父皇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大明王朝中枢覆灭已经过去了六十四年,而距离最后一位南明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被害时也超过了四十六年。在朱慈炤和他的儿子们被杀后,崇祯帝的子孙们在明亡后存活于世间的历史彻底终结,大明帝系的大宗后裔传承至此全部断绝。崇祯帝的三位皇子,走过了或长或短多舛的一生,最后殊途同归,全部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公元1644年3月19号晚上,在内应太监曹化淳的带领下,闯王李自成大军顺利地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大势已去,他亲手逼死了自己的妻子周皇后,并砍死女儿昭仁公主,以及嫔妃数人,斩断心爱的女儿长平公主一只手后,崇祯帝心如死灰,和亲随太监王承恩一起步出紫禁城,在煤山寿皇亭上吊自尽了。
  崇祯皇帝死后两日,李自成大军进驻北京,在得知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皆死后,李自成内心深处还是有那么一丝怜悯之感的,但对于手下反叛者来说,李自成又不能过多地显示自己的悲悯同情,最后也只能给这个一生不幸的年轻皇帝一个简单的葬礼,草草埋葬了事。
  事实上,在崇祯自己是走投无路了,可是他还寄希望于自己的几个儿子以及南方还算稳固的南京班子,只要几个儿子中有一个能逃脱,举起复国大旗的话,那至少也能延续大明国祚,最不济做个东晋、南宋偏安政权也可以,所以在崇祯杀人前,就安排心腹锦衣卫,将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送出宫外。
  城破之际,崇祯三子的遭遇也比他的父亲好不了多少,太子朱慈烺被护送至外公周奎家,可是周奎害怕闭门不出,朱慈烺无法进去,随行的太监左右为难,见势不好就把朱慈烺绑了送给李自成,而其余两个兄弟也一样吃了闭门羹,都被送到了李自成的军营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李自成并没有杀害三人,而是在确定了他们的身份后,将朱慈烺封为宋王、朱慈炯为定安公、赦免了他们的罪名,并想着靠他们的身份,为自己建立稳固的政权,彰显大顺朝的正统性,可惜随之而来的山海关之战,吴三桂联合清兵彻底击破了李自成这一梦想,而在此战中,三皇子被李自成胁迫一起出征,战败后三人皆下落不明了。
  也就是因为这样,南明陷入了内乱,导致了没有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有号召性的政权,坐视清廷壮大,此后的弘光、隆武、永历、绍武、鲁王等多达十余个政权也是各据一方,互相指责,内耗不断。至于三王的下落,也是众说纷纭,没办法完全确定。
  太子朱慈烺:在山海关战败后被吴三桂俘获,在押解回北京的途中失踪,考虑到吴三桂对永历皇帝的狠毒,朱慈烺如果真的落在他手里的话,那绝对是十死无生了,而由朱慈烺的失踪,也引出了南明弘光三大案之一的太子案。
  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后,一日突然听闻到在杭州一带出现一个名叫王之明的少年,此少年衣冠华丽,自称为皇太子朱慈烺,弘光皇帝十分害怕,于是命令内官将其召入南京审问,经过多名伺候过、见过太子的大明官员指认后,确定此人并不是真实的太子朱慈烺,最多就是个相貌相似的骗子而已。
  但是当时弘光皇帝的政敌却群起攻之,认为这就是真太子朱慈烺,并要求弘光皇帝归还皇位,无奈之下弘光只能拖延审判结果,所以王之明的身份一直也是扑朔迷离,直到弘光政权覆灭,这真假太子案也没能定出个所以然。
  而几乎就在弘光太子案发生的同时,清廷也收到了一个疑似朱慈烺的案子,和弘光太子剧情类似,但却有着长平公主这个有力证人的口供,确定此人就是太子朱慈烺,可是清廷入关未久,地位不稳,自然不可能同意此人的身份,于是坚称此人身份为伪造,将其处死了。
  定王朱慈炯:传说中的朱三太子,此人在山海关之战后一样下落不明,也再也没出现在世人面前,其结局不像兄弟朱慈烺、朱慈炤那样可以确定,所以当时民间不少反清势力,开始以朱三太子的名号起义,其中主要的有康熙十二年的杨起隆、康熙十六年的蔡寅、康熙六十年的台湾朱一贵等等,时间跨度之大,也足以证明"朱三太子"的号召力了。
  永王朱慈炤:山海关战败后与兄弟失散,被李自成手下一名毛姓将领救出,两人先是逃到了河南,后毛姓将领独自逃难,朱慈炤只身来到祖先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被当地一户姓王的乡绅收养,改名为王士元,之后流落江南,做过乞丐也做过和尚,后被胡姓乡绅招赘为婿,对外自称余杭王士元,以教书为生。
  在民间生活了数十年,朱慈炤有了妻妾子女,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可是"朱三太子"们四处作乱,让康熙皇帝头痛不已,下令各地官员暗查旧明皇子的下落,而王士元隐姓埋名的结果,也未能逃过清廷的收捕,这主要在于朱慈炤自己还是摆脱不了天潢贵胄的身份,他给子孙们起名还是按照老朱家那一套来,让本来就在暗地里虎视眈眈的清朝官员们起了疑心。
  在他七十五岁那一年,清兵将其全家人逮捕进京,为了彻底平息"朱三太子"的气焰,清廷将朱慈炤硬说成是崇祯皇帝已故的第五子朱慈焕,将朱慈炤父子六人说为假冒旧明宗室之罪,朱慈炤被凌迟处死,五子全部斩首,而其妻妾也于家中自尽身亡。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崇祯皇帝原本有7个儿子,其中有4个夭折。所以在崇祯亡国的时候,还有3个儿子是尚在人间的。他们分别是: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炤。
  其中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是周皇后所生,永悼王朱慈炤是田贵妃所生。田贵妃连续生了4个儿子,其中3个夭折,以至于她在崇祯十五年就早逝了。
  看似挺可怜,但是如果她得知周皇后的下场,那她应该还是蛮庆幸早逝的。因为周皇后是在亡国前,被崇祯给逼着自缢的。而且她的一个女儿长平公主还被崇祯砍断了一只手臂。
  那么这两个女人,生下的3个儿子,在李自成入京后,都是什么下场呢?很不好意思,他们都在战乱中失踪,当然这种失踪是有一个过程的。
  一、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俘获。
  崇祯自己没打算跑路,群臣也不让他跑路,但是他得为自己的儿子们着想,所以他把3个儿子都化妆成了老百姓,希望他们能够顺利跑路。
  可是你想啊,这3个人,自幼娇生惯养,走起路来都是慢悠悠的,哪里有一点老百姓的样子呢?所以李自成大军一入城,太子朱慈烺就被抓了。
  只要不是瞎子,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得出朱慈烺的身份。这哥们皮肤白皙,一双手跟春葱一样鲜嫩,说起话来也义正辞严,俨然就是个贵公子。
  所以朱慈烺被抓了以后,李自成把他摁在面前,想让他下跪。结果人间爱朱慈烺还是有点骨气的,死活不肯跪。
  不过他甩锅的本事也很强,李自成问他,他们老朱家为啥丢了天下,朱慈烺没有说崇祯的昏庸,反而把责任都推给了百官们,吓得一旁投降的百官们面色惨白。
  不得不说,朱慈烺还是很有骨气的。当时李自成打算好好供养他,结果他却一心求死。李自成知道朱慈烺本身是没什么错的,他只是生在了帝王家而已,所以就没有杀他。
  此后朱慈烺长期被李自成所控制,没什么自由。不过在朱慈烺的强烈要求下,李自成花钱把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夫妻俩给安葬了。
  那么朱慈烺是怎么丢了的呢?当时吴三桂反叛,李自成带兵前往山海关与吴三桂决战,这个时候李自成还留了个心眼,把太子朱慈烺给带着一起走了。
  这是有必要的,留在京城,这哥们的身份,可是相当具有号召力的。可惜最后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给打败了。
  自成曰:汝家何以失天下?曰:以误用贼臣周延儒等。自成笑曰:汝亦明白。太子问曰:何不速杀我?自成曰:汝无罪,我岂妄杀?太子问曰:如是当听我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皇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戮我百姓。又曰:文武百官最无义。---《明季北略》
  回来的时候就没那么讲究了,毕竟是逃回来的,太子朱慈烺就这么被李自成给搞丢了。至于是死是活,下场如何,历史并没有给出交代。
  二、定哀王朱慈炯,也被李自成给抓了。
  不得不说,崇祯的娃是真不会伪装。哪怕是逃难,都要摆出一副大爷的样子,结果朱慈炯也被李自成给抓了。
  由于他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朱三太子。其实这种说法不成立,毕竟太子只有一个,哪来的三太子呢?这就跟哪吒似的,完全是瞎掰的。
  李自成打进来以后,抓了朱慈炯,其实还是善待他的。毕竟当时朱慈炯只有13岁,还只是个孩子,没什么主见。
  所以李自成觉得这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张王牌,便将其封为定安公。要是李自成得了天下,这货说不定还真的能安享晚年。
  可惜李自成被人家打败了,退出京城的时候,朱慈炯也就这么消失不见了。谁也不知道他的下落如何,可能是被乱兵所杀,也可能是隐姓埋名,这回学乖了。
  朱三太子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朱慈炯的消失而不见。整个顺治和康熙朝,都流传着朱三太子的传言,甚至有人拿朱三太子作为反清复明的筹码。
  三、永悼王朱慈炤,是唯一逃出去的。
  朱慈炤是田贵妃活下来的唯一一个儿子,也是崇祯皇帝的所有儿子里,最幸运的一个。李自成入京以后,年幼的朱慈炤就这么跟哥哥们失散了。
  有版本传言,朱慈炤跟着一位毛姓将领逃到了河南,并且成功化身为一名合格的农民。此后朱慈炤又被一位王姓给事中收养了,从此改名王士元。
  王士元倒过来就是"原是王",过了一段时间安定的生活以后,朱慈炤又娶了一位前朝胡姓官员的女儿做媳妇儿,从此以后开在余姚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生活本来还算美满,王士元教书为生,一直活到了75岁。当时有一妻一妾,还有6个儿子、3个女儿、1个孙子。
  丁未。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清实录》
  可惜最终由于他给子孙起名字时,依旧按照老朱家的金木水火土来排行,最终被人家给举报了。朱慈炤全家都被清朝给逼死了。
  总结:有出息的没逃出来,逃出来的没出息。
  崇祯的这3个儿子,也算是过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从皇子到囚徒、流浪汉,算是比较悲惨的了。不过3个儿子都没能复国,这也是挺悲哀的。
  当时南京朝廷这边,一直在等崇祯的儿子南下,否则不会仓促地将朱由崧立为皇帝的。但凡有一个南下,南明也不会是那种下场了,至少这3个孩子,是最具有正统性的,最容易服众。
  总结:《明史》、《清实录》、《明季北略》等。
  东宫及二王的最终下落,是明末清初一大悬案。由于时局异常混乱,三个皇子去了哪里,结局如何,连当时的人都无法弄清。
  后世也只能从互相矛盾,真假难辨的史料中梳理出一些线索,以备参考。
  一,末世皇子
  据《明史——诸王传》记载,朱由检共有七个儿子,
  太子:朱慈烺,母周皇后。
  次子:朱慈烜,母周皇后(夭折)
  三子:朱慈炯,母周皇后(定王)
  四子:朱慈炤,母田贵妃(永王)
  五子:朱慈焕,母田贵妃(夭折)
  (后世学者认为第四子乃朱慈焕,即永王。第五子为朱慈炤,夭折。二人被清朝有意混淆)
  六子:朱慈灿,母田贵妃(夭折)
  七子:(无名),母田贵妃(夭折)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包围北京,城内只有太监和老弱残兵防守,形势已万分危急。
  十八日,李自成提出"西北封王,割地讲和",被崇祯拒绝。
  愤怒的闯王下令攻城,守城太监先后开门投降,北京外城陷落。
  到十八日夜晚,内城守军也开门投降,北京内城沦陷。
  崇祯见各门皆被攻破,京营兵也早做鸟兽散。他心灰意冷地对周皇后说:"大事去矣,尔为国母,宜死。"
  他叫太监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上演了一场凄凉的告别。
  太子(十六岁),定王(十二岁),永王(十岁)来到父亲面前时,仍穿皇子的衣服。崇祯训斥道:"此何时?可弗改装乎?"
  他命宫女找来旧衣,亲自为孩子们换上,并伤心地说:尔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罢。不必恋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尔等切要谨慎小心,若逢着做官的人,老者呼为老爷,幼者呼为相公;
  若遇平民,老者呼为老爹,幼者呼为长兄,呼文人为先生,呼军人为户长,或称长官。
  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勿忘我今日戒也。——《绥寇纪略》
  周皇后也哭着和儿子们告别,崇祯叫太监们带孩子赶快逃命,并仰天大叫:"尔三人何不幸生我家也?"
  三个孩子被带走后,周皇后返回坤宁宫自缢而亡。
  随后,崇祯提剑来到坤宁宫,见周皇后已死,长平公主正在母后尸体前哀嚎。
  他对公主说:"尔何为生我家?"随后挥剑砍去,公主手臂被斩断,昏死过去。他又提剑杀死了年仅五岁的昭仁公主。
  杀死女儿的崇祯冲进南宫,命宫女逼懿安张皇后自缢。
  随后他与太监王承恩来到煤山,二人在寿星亭旁一棵大树下自缢身死。
  此时正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子时。崇祯一死,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土崩瓦解。
  太监并未带皇子们逃出京城,而是将他们献给了闯王。二,乱军失散
  三月十九日,闯王率大队人马入城。
  贼驰而进,皆白衣青帽,张劲弓,挟修矢,每人拴短棍数条,卸枚疾走。——《明季北略》
  明朝官员除少部分自杀外,大多选择了投降。一千二百多名官员按要求,改换青衣小帽,前往会极门报姓名职衔,等待大顺政权录用。
  李自成一入城,便张榜搜寻崇祯父子的下落。
  献出者赏金万两,封伯;敢匿者族灭全家。——《流寇长编》
  榜文一下,太监们便将三位皇子献给了闯王。
  太子来到闯王面前,不肯跪拜。
  闯王厉声问道:"汝父皇何在?"
  太子答:"崩于南宫。"
  闯王又问:"汝家何以失天下?若父何以至此?"
  太子答:"我何知,问之百官。"
  闯王见太子如此有胆,不禁欣赏,便轻声说:"汝父在,我必有以尊养之,汝勿虑也。"
  朱慈烺反问:"何不杀我?"
  闯王答:"汝无罪,我岂妄杀。"
  太子说:"如此,当听吾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吾百姓。"李自成点头答应。
  二十二日,崇祯的尸首被发现。李自成命太监买了两具棺材,将崇祯夫妇尸首停放在东华门外,请僧人念经超度。
  超度过后,李自成宣告四方:
  帝礼葬,王礼祭,二子待以杞,宋之礼。——《明季北略》
  随后,李自成带三位皇子对崇祯帝和周皇后进行了祭祀。
  四月初三,帝后梓宫由东华门发引。三位皇子前往送行,明朝官员们无一人肯为先帝执绋,场面极其凄凉。次日,帝后葬入田贵妃陵中。
  此后,三位皇子就留在闯王身边。
  北京易主不久,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便与关外的满清勾结,准备引清兵入关对抗大顺军。
  李自成见吴三桂不肯归顺,便于四月十三日率军亲征,三位皇子也同在军中。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到达山海关,与吴军激战一天一夜。
  次日,四万满清骑兵突然入关与吴三桂合兵一处,李自成败退至永平。
  吴三桂开出停战条件:交出太子,李自成回京后,马上撤出北京。
  李自成无奈,只好将太子交出。
  吴三桂得到太子后,对外宣布入京后将奉太子登基,恢复大明。并要求北京的臣民身穿孝服为先帝服丧,等待太子入城。
  义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整备迎候东宫。降贼诸臣,许其反正,立功自赎。——《明季北略》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便撤出北京。
  吴三桂正欲进城,多尔衮却命他继续追击李闯,太子不得入京。
  吴三桂只好把太子送到太监高起潜家中安置,自己则绕过北京,直追李自成。
  五月三日,满清八旗在多尔衮的带领下进入北京。
  五月五日,多尔衮下令为崇祯挂孝三日,三日过后,所有臣民剃发改装。
  予与明朝虽为敌国,殊切痛惋,今特令举国臣民挂孝三日,以尽君父之情。三日以后,除服剃头,衣冠悉遵大清之制。——《甲申纪事》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北京城三易其主。在如此纷乱的时局中,太子和二王的去向就变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三,南北太子案
  (1)北太子案
  顺治元年十一月,嘉定侯周奎(周皇后之父)府中来了一个年轻人,他自称是太子,要见外公。周奎却说自己不认识,并命在家中养伤的长平公主前来辨认。
  公主见到后便与他抱头痛哭,周奎才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外孙——前朝太子朱慈烺。
  周奎向太子询问之前的经历。太子回答说:城陷之时,独出匿东厂门。一日夜出,潜至东华门,投豆腐店中。
  店小二知为避难之人也,易予以敝衣,代之司爟。恐有败露,居至五日,潜送至崇文门外尼姑庵中,以贫儿投托为名,尼僧不疑,遂留居半月。而常侍偶来得见尼僧,始觉。
  常侍谋之竟日,恐不能终匿,常侍遂携归,藏予密室,以故得存无恙。今闻公主在,故来。
  ——《甲申传信录》
  按照《甲申传信录》的记载,朱慈烺压根没被闯王劫持,而是在京城沦陷前就躲起来了。这就与《甲申纪闻》和《明季北略》的记载互相矛盾,可见在明末清初,人们已经搞不清三位皇子的真实遭遇了。
  太子与公主痛哭一场,公主拿了一件锦袍给他,并叮嘱他不可再来。
  没过几天,太子又来到周府,周奎留宿。但过了两天周奎就对太子说:"你今后就说自己姓刘,是个说书的,因生活无着落而冒充太子。"其实周奎是惧怕受牵连,早就将此事报告给了清廷,并说此人是假太子。
  太子不肯听从,周奎便叫人将他赶出门外。巡逻士兵将他抓住,送到刑部审理。
  刑部主事钱凤览把宫内的太监和曾侍卫东宫的十名锦衣卫找来辨认,一番辨认后,众人确定此人正是太子朱慈烺。
  但前明的官员们怕惹上麻烦,在辨认时总是问一些太子不知道的事情,或者干脆装病不出来。
  已经投降清朝的谢陞,曾是东宫讲师,太子见到他时直接说道:"谢先生岂不相识?"谢陞不敢回答,鞠躬拱手离去。
  群臣们为太子的真假争论不休时,多尔衮在朝堂上这样说:
  我自由着落,何必汝辈苦争?尔等言太子真伪都无妨,言真,不过优以王爵;言伪,必伪者家识之乃决。
  很快,多尔衮下令将坚持太子为真的钱凤览,朱六韶,杨时茂等人处死。
  次年四月初十,清廷公告天下,称刑部大牢中的太子为假。
  这道公告一出,关押在大牢中的太子就被处决了。
  后世很多人认为,被清廷处死的是真太子。
  (2)南太子案
  崇祯死后两个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弘光政权。
  弘光帝由藩王继位,自然不愿有任何先皇之子尚在人间的消息。他登基后,马上给崇祯及三个皇子上了谥号。这反映了弘光政权对太子和二王的态度。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三月,南京却来了一位自称是太子的人。
  据这位太子说,吴三桂奉命追击李自成之前,将自己送到高起潜处安顿。二人由海路来到扬州,高起潜听说南京已经为先帝及皇子们上了谥号,便担心带着太子到南京会惹来麻烦。于是派侄儿高梦箕将太子带到苏杭一带躲避。
  太子在路上被人看破身份,一时间苏杭百姓议论纷纷。高梦箕不敢隐瞒,只得上奏弘光帝,请朝堂决断。弘光帝派太监李继周将其接到南京辨认。
  太子到达南京后,住在寺庙中。弘光帝派张,王两位太监前往辨认。两个太监见了太子后,慌忙下拜,痛哭流涕。
  弘光得知后,愤怒地说道:
  "真假未辩,何得便尔。太子即真,让位与否尚须吾意,这厮敢如此。"——《明季南略》
  随后,恼怒的弘光将李继周,张,王两位太监杀死。又派前京营总督卢九德前去探视。
  卢九德刚到,太子就呵斥道:"卢九德,汝何不叩首?"卢九德尚被这威严震慑,不自觉地下拜叩头。
  他战战兢兢地退出后,交代守卫的军士:"好好看守,如果是真太子自然应当保护;即便是假的,此人来头也不小。"
  听到卢九德的汇报后,弘光下旨将太子迁移到锦衣卫都督冯可宗的宅内,严加看管。
  随后,大学生马士英与王铎上奏称太子为 假冒,并列举了许多疑点。
  弘光又命前东宫讲师刘正宗,李景谦,方拱乾前往辨认。结果太子只认识方拱乾,不认识刘正宗和李景谦。
  经众人一番盘问后,确定此人是假太子。
  于是,这位太子便被关押在监狱中。经过一系列审理,冯可宗得出这样一个审查结果:
  假太子原名王之明,从北方逃难至此,听说先帝皇子下落不明,便冒充太子欺骗朝廷。
  弘光朝廷腐败无能,内斗不断,早就失去民心。故此朝廷越说太子为假的,舆论就越认为是真的。
  宁南伯左良玉也借此大做文章,他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要发兵攻打南京,解救太子。
  案子正闹得不可收拾时,清军铁骑攻入了南京,弘光政权覆灭。
  三个月后,太子和弘光帝,潞王等人被押解北京处斩。
  南北太子案至此结束,到底谁才是真太子呢?后人一般倾向于北太子为真,南太子为假,然而毕竟也是推断,真相早已无从得知。四,"朱三太子"王士元
  三皇子朱慈炯(定王)自闯王兵败后就基本没了消息,当是死于乱军之中。
  但不知为何,从顺治登基一直到康熙末年,民间往往将"朱三太子"作为一种旗号和象征,借此进行反清活动。
  起义首领都说自己是三太子或受其密诏,这些"三太子"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叫朱慈灿,有的叫朱慈炯,有的仅仅只是姓朱。
  这说明,民间对朱三太子到底是谁并不清楚,只是将其作为反清的旗帜和象征,借其名义起兵罢了。
  一百多年间,"朱三太子"打掉一个又冒出一个。于是,这个称呼成了满清贵族的心病。
  在众多被捕杀的"朱三太子"中,以康熙四十七年杀死的"王士元"最受清廷重视,因为此人正是潜藏民间多年的永王朱慈焕。
  康熙四十六年,浙江绍兴,宁波一带有张念一等人自称奉三太子密诏,竖起大明旗帜,招兵起义。他们集结于四明山中对抗清廷。
  康熙对此高度重视,命苏州织造李熙暗中调查,并将情况及时上报。
  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张念一兵败被擒,并交待了朱三太子的藏身之地。
  四月初三,山东汶上县李方远家七十六岁的教书先生张观用被捕,此人正是张念一供词中的"朱三太子"。经审理,老翁交待:
  自己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焕。
  李自成兵败后,他与一位毛姓将领逃入河南,二人买了田地,靠农耕为生。后来清廷查拿流寇,毛某惊慌之下丢下自己逃命而去。
  朱慈焕不敢呆在河南,一路乞讨来到凤阳。凤阳的王乡绅将他收为义子,取名王士元。
  没几年,王乡绅病死。王士元只好出家为僧,继续流落江湖。
  他漂泊到浙江余姚县时,还俗入赘在胡家,从此有了家庭。他以教书为业,人称王先生。
  此时的朱慈焕只想当一个老实本分的小民,虽然每年都有人打着明朝旗号起兵,但他丝毫不敢有非分之想。
  就这样,王士元平安低调地生活了数十年,没人发觉他的真实身份。王士元自己也有了五子三女,还有一个孙子。
  由于王士元为儿孙取名时,依旧遵从朱元璋制定的明皇室字辈。而明室的字辈特征又很明显,带有金木水火土等偏旁,这样不寻常的取名方式很快就引起了外人注意。
  康熙四十年之后,浙江一带多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兵,这让年逾古稀的王士元十分紧张。而张念一等人早已怀疑他就是前明皇子,于是以他的名义反清复明。
  王士元本人虽未曾参与,但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况吾今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鸡林旧闻》
  官府抓捕王士元,王士元无可奈何,于康熙四十五年带家眷逃到湖州长兴县。
  这年十一月,由于官服捉拿的紧,王世元的妻妾,三个女儿和大儿媳都在惊恐中上吊而亡,他的儿孙也先后被抓进大牢。
  王士元带一子逃到山东汶上县,改名为张用观,在早年认识的李方远家做起了教师。
  四月初三,王士元父子被捕。
  半个月后,王世元祖孙三代被押往北京受审。
  康熙帝故意将朱慈焕和夭折的朱慈炤混淆,认为朱慈焕早已夭折,王士元假冒前朝皇子,按律凌迟处死,五个儿子斩首示众,其余亲友发配宁古塔。
  对于康熙帝的这一举动,清人李方远曾这样评论过: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避,以熄乱阶。——《张先生传》
  史学家孟森曾断定,王士元正是永王。清朝为了证其为伪,颠倒是非的将皇四子与皇五子混淆,以至于二三百年来人们都认为朱慈焕是夭折的皇五子,帝王心术的恐怖,由此可见一斑。
  总结:
  东宫二王的始末,在明末时已众说纷纭,难辨真伪。正如谈迁在《国榷》中抱怨的那样:
  太子无踪,执笔,其何所适从哉!
  连经历明清鼎革的谈迁尚且感觉无从下笔,后世就更不可能搞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了。
  而以上关于三位皇子的事迹,仅仅是各种史料中之一种。其真伪如何,要靠读者自己判断了!
  仁义道德的李自成带着三个皇子亲征吴三桂,战败时给予三个皇子银和便服让三个人各自逃难。残暴的多贼设计诱捕了皇太子斩首。你们还贬低闯王,称赞多贼。

黄河携带的泥沙是否会填平渤海?渤海会不会被填满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历史上来看,自从黄河于1855年改道后,通过携带大量的泥沙如海,使得黄河入海口的陆地面积不断扩张,形成了约6000平方公里的陆地,渤海湾的老虎嘴铁梅刘长瑜两次婚姻悲喜交加有一些人一生都在竭力谋生,有些一人一生都虚度光阴,还有一些人则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艺术,而刘长瑜便是这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艺术,奉献给了她至今依旧还在弘扬与传承下去的京剧中。古时民间流传着毛主席曾多次给毛岸青写信,晚年却对其避而不见,背后有何缘由?毛主席作为我们的方向标和主心骨,带领着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他的功绩是永垂不朽的。但是每当人们想起他时,想到的都是他无私伟大的一面,却忘记了他也有平凡的一面,忘记了毛主席虽然要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给出答案众所周知,在古代,白银是重要的货币之一。然而,如果把这些白银放在现在代,会是非常珍贵的古董。但在民间几乎看不到白银,即使是一些古代的银器也很少见。为什么?那么多的白银去了哪里?考古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可军衔命令状却不是001号,001号究竟给了谁?1955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隆重的一场授衔仪式就此拉开帷幕。在这场授衔仪式上,许多在革命时期做出过丰功伟绩的将领都得到了应有的表彰,而在这场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军衔的人,基本上都是璀璨凌君如刘文彩三姨太,借腹生下三胞胎,晚年流浪惨死街头在清朝灭亡之前,我国一直是处于君主专制的社会里。在权力为王的君主专制里面,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都是十分看重的,所以基本上古代的社会名流是每个人一生所追求的。而作为社会名流,各种战神项羽有儿子吗?项羽死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在古代,因寿命短,男子十几岁就要成家的。项羽自秦末起兵以来,带兵打仗8年,做诸侯老大,有差不多7年。做楚霸王都有五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妻妾好几曹操那么多儿子,为什么选最不中用的曹丕做继承人?曹丕最不中用?这话曹丕要听到估计要从棺材里爬出来给你理论!曹丕曹丕文武双全,博览群书,通晓诸子百家之说,从小练习骑射,跟着曹操南征北战,身体强健,阅历丰富,吸引了一大批人才为其效力楼兰古城是怎么被发现的?谁先发现的?楼兰古城遗址是由斯文赫定在罗布泊的一次探险中被率先发现。1900年3月28日,一支由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在新疆罗布泊的大沙漠中穿行着,他们急切需要找到有水的地方挖掘。就秦始皇母亲赵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赵姬,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因为与成功商人有为国王联系在一起,所以一生命运曲折多舛,是真正的千古传奇之女子。绝美赵姬被赠异人生嬴政赵姬面若桃花肤如凝脂妩媚多情明艳动人,而且她多才多艺吕布,典韦,许褚,颜良,文丑五人能打赢刘备的五虎上将吗?十人的巅峰武力值定位此十人,均为演义中的超一流武将,但武力值参差不齐,且各自装备略有不同。此外,这十人并非同一时代,很多人未曾谋面,因此,我们舍去跨度较大的年代因素,只以容易取值的
开国上将朱良才官至副国级,授衔3年后,为何主动辞职?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大都熟悉一篇小学课文朱德的扁担。这篇短短百余字的课文精炼简短语言生动,让读者深深感动。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朱良才。他于1925年便开始参加1958年,日本抓到一野人将其送回中国,刘少奇亲自接见,他是谁?1958年2月8日,北海道石狩郡当别町内的一名猎人在上山猎兔子时,发现了一个用雪掩盖住洞口的洞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这名猎人开始对洞穴展开挖掘,结果挖着挖着,突然从洞里面伸出了一只给毛主席做菜22年,菜单每天必须销毁,做饭不敢放一滴酱油自1954年成为毛泽东的厨师长,程汝明在主席家干满了22年。从一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给主席做饭,没想到他最后竟全部吃完之后,两人的做饭和食客的关系就这样逐渐建立起来了。为何毛主席换了诸葛亮不北伐攻魏,而是开发西南越南和老挝,能否得天下春秋时期,处于西陲的秦国,由于有东部强国晋国的存在,他难以向东扩张,所以秦国选择了攻打西戎等民族,向北向西扩张,让秦国慢慢成了春秋时期的强国。春秋末期,出现了三家分晋,晋国不存在了有人说林彪称病不挂帅出征朝鲜,这才让彭德怀上阵?真相到底如何众所周知,抗美援朝的总指挥是彭德怀元帅,在他和中央军委的率领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逐渐被打出朝鲜,而彼时美国长期胶着在朝鲜战场上,国内外的反战声音越来越高,想要打退堂鼓,于是便有1956年江苏女干部病逝,三位开国上将抬棺送行,她究竟什么来头?她是红一方面军中参加长征的三十位女兵之一在与敌人作战的过程中右臂受到重创从而留下残疾在革命的进程中夫妻二人被新四军评为模范夫妻之首后丈夫在皖南事变中壮烈牺牲女儿也因为战火动乱而失踪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帝即位仅13天就杀了和珅,纪晓岚结局又如何圣皇勤政治,虚已纳忠良。亲政后一一解决先帝遗留问题,却从未有怨言嘉庆帝,就是历史上的乾隆皇帝的子嗣,而他的一生最值得我们回忆的就是铲除贪污官吏和坤。历史中的少年得志不在少数,和坤就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谢谢邀请!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应怎样看待这个观点?我认为真实的历史,曹操不一定说这句话。试想,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枭雄,怎能说1983年,昆仑山到底出现了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我必须严守组织纪律,原谅我不能向你透露太多。总之你记住一点,知道得越少越好,否则,恐有性命之忧。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这是出自山海经中的一句话。除去此书外,对昆仑山的记载1948年江亚轮惨案纪实,遇难者是泰坦尼克号的两倍,仅幼童就有140多人在几百年前征服天空还只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但征服大海却是人类触手可及的事。自地理大发现时期开始世界霸权的更替总是伴随着海洋霸权的更替,而在蒸汽轮船发明以前世界上的远洋轮船有90以上都世界上唯一一辆可以开动的德军突击炮,深埋波兰河流水底50年在波兰波兹南的陆军地面力量训练中心有一座装甲武器博物馆,里面保存有世界上唯一一辆还能够开行的二战德制四号突击炮。说起它是如何被博物馆收藏的,还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那段日子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