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李葆华与李星华继承李大钊遗志,却有不同人生,后人获七一奖章

  图 李大钊生前唯一视频影像
  1943年4月28日,延安《解放日报》 用一整版的篇幅发表了纪念李大钊烈士的专题文章。为了还原当时最真实的场景,特意邀请李大钊长女李星华撰写了《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文。
  这是近十六年来,第一次由见证人亲自讲述"四二八"烈士牺牲的经过,文章一发表就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十六年前的回忆》自建国后也一直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上个世纪长大的孩子,几乎都学过这篇课文。
  很多人都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认识了李大钊,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李葆华和李星华的名字。
  李葆华生于1908年,李星华生于1911年,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李葆华行一、李星华行二,两人不仅是家里年龄最大的,也是经历最多的。
  同大多数革命家庭一样,李大钊忙于事业,时常东奔西走,兄妹几人都是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不同于父亲李大钊那样满腹经纶,母亲赵纫兰不曾念过书,只是略识文字,但却是位心地善良的女性,她以自己温暖的怀抱,给了葆华和星华幸福的童年。
  童年时代的他们一直随母亲住在河北老家乐亭县乡下,当时父亲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教书,只有每年放暑假时才会回家看望他们。
  乐亭位于渤海湾,在葆华和星华的记忆里,故乡乐亭县大黑佗村是个很美丽的地方。这一方好山好水,养育了故乡勤劳勇敢的人,滋润了葆华和星华幼小的心灵,也赋予了他们真诚质朴的品格。
  当时正是20世纪初叶,中国正处于近代最黑暗的时刻,军阀混战,盗匪猖獗,恶霸横行,老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葆华和星华的外祖母是当地大户,父亲又是北平的大学教授,所以从小兄妹两人的生活很富足。
  但是在家中,兄妹两人总会听到大人说起天灾人祸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家门口也经常有来讨饭的穷人。外祖母和母亲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只要看到有人讨饭讨到门口,从没让他们饿着肚子离开过。
  这样的家庭氛围,给了葆华和星华一颗兼济天下的心。
  不过对兄妹两人影响最大的,还要说他们的父亲——李大钊。
  父亲总是很忙,一年中陪伴他们的时间寥寥无几,但他们的心目中,父亲总是慈祥的。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对子女的教育,无不体现"五四"时期反封建专制、尊重个性发展的新思想。
  李大钊喜爱孩子,却又从不溺爱,更不训斥或打骂,相比于知识他更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他总是从小事人手,一点一滴,在生活中告诉孩子一些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图 《觉醒年代》之中的小李葆华,在见到父亲时陌生而羞涩
  相比较于童年时代的富足,葆华和星华的少年时代,是在贫困和动荡中度过的。在葆华十四五岁的时候,家境开始穷困起来,而且一年不如一年。母亲常常为吃穿发愁,有的时候,家里几乎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地,全家人穿得都很俭朴,甚至可以说破旧。
  当时星华在孔德学校读书,同学大半是北大教授的子女。少女时代的她,亭亭玉立,可因为家庭原因就是穿不上件漂亮衣服。
  这个年纪的小姑娘有哪一个不爱美呢?这样的形象,让她在同学面前多少有点难为情。过年了,小妹妹哭着闹着要母亲买新衣服,母亲心疼小女儿,咬牙做了一件。妹妹高兴地穿上了新衣服,星华看着妹妹开心的样子,心里是真的羡慕!
  母亲看着星华的模样,心里十分的难过,她明白女儿的心思,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时候家中的钱都被丈夫拿去干"有用的事"了,这是她不能阻拦的。
  而随着葆华和星华渐渐长大以后,他们慢慢地也懂得了父亲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到底是什么。
  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后,开始积极筹划创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的未来明确的指引方向。
  但是自从父亲投身革命后,葆华和星华深切地感受到:家里的生活就再也没安宁过。平日里,总是会不断地有流氓暗探跑到家里来骚扰捣乱,生活被这些坏蛋搅得动荡不安。而父母只得带着全家不断地搬来搬去。
  1924年到1926年,葆华和星华感觉父亲空前的忙碌,这时的李大钊为了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经常南下奔走于广州、上海、武汉等地。每次从外地回来,顾不上休息,就又夜以继日地投入了工作,不是伏案疾书,就是同一群青年人在书房里秘密开会商量事情,甚至难得和孩子们说上几句话。
  这段时间里,最让两人难忘的,就是小妹妹钟华的死。
  那是1924年春天,正是父亲为党的事业忙得废寝忘食的时候,这时小钟华患了肺炎。但是连续几天,李大钊都忙于工作,硬是没有时间过问一下女儿的病情。眼看孩子病得越来越重,母亲急得团团转,一点办法也没有。而等李大钊腾出工夫的时候,孩子的病已经耽误了,3岁的小钟华,就这样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小妹钟华的死,让全家人都非常的难过,李大钊更是悲痛欲绝,但是他甚至来不及追念爱女、慰藉家人,便又匆匆地离开了北京。
  不久,家里接到父亲捎来的一封长信,信中附着一首悼念小女儿钟华的长诗。葆华、星华和母亲一道,在灯下含泪读完这封信。兄妹俩深深为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所感动。
  父亲这次一去就是半年,直到父亲回来后兄妹俩才知道,原来他此次秘密出京,是赴苏联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为躲避反动政府的通缉,李大钊转入地下工作,住进东交民巷的俄国兵营里,继续领导国共两党的革命活动。为了照顾李大钊的起居,星华和妹妹炎华也跟着母亲也搬来同住,而葆华和弟弟则留在朝阳里旧居。
  此时,葆华已经成长为一个18岁的青年,对于父亲的事业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父亲转入地下的这段时间,葆华一直充当通讯员的角色,每天负责给父亲送信,并加人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6日早晨,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突然派兵进入东交民巷进行疯狂的大搜捕,并突袭了苏联大使馆。
  虽然事前曾有人报过警,但李大钊毕竟书生出身,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事情发生时,星华正好和父亲在一起,就和父亲一同被捕,随后母亲和妹妹炎华也在另一个地方被捕。
  图 1927年4月李大钊就义后,星华(右)、炎华(中)、光华(左)姐弟在府右街后坑朝阳里3号家中
  而这一天李葆华和同学们正好到小汤山郊游,在回家的路上,孔德学校的同学把他接到清华园,告诉了他家中出事的消息,使他躲过了敌人的魔爪。
  也正是从此开始,李葆华和李星华兄妹的人生轨迹开始变得不一样。
  从李大钊被捕,一直到4月28日牺牲这段时间,葆华一直躲在父亲的朋友、北大教授周作人、沈尹默等家中,伯伯们不让他出去,他不知道父母、弟妹们的情况,真是心急如焚。
  而在监狱中,敌人把大钊与家人分开单独关押审讯。星华和母亲、妹妹被关在女监里,一直得不到父亲的消息,心里七上八下得十分的凌乱。
  而他们最后一次见到李大钊,却是在敌人的法庭之上。
  在法庭上,星华一看到昼思夜想的父亲,真想跑过去扑到父亲的怀里。而父亲只是瞅了瞅她们母女三人,脸上的表情非常镇定、凝重、安祥,就像没有看见她们一样。
  16岁的星华,一下子意识到这是在敌人的法庭上,一句话、一个动作不慎,就可能给自己或家人带来杀身之祸。一瞬间,星华感觉自己顷刻间长大了。
  星华看着站在法庭上的父亲,感觉他似乎被一种伟大的力量笼罩着,而父亲坚毅的眼神,透露出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星华问李大钊。
  "是的,我是他最大的孩子。"星华也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生怕父亲一不留神说出哥哥葆华来,就抢着作了回答。
  "不准多嘴!"法官拍着惊堂木厉声吼道……
  李大钊立刻领会到了女儿的用意,不紧不慢地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家庭妇女,不了解社会上的事,我的孩子们年纪还小,都正在上学,可以说对世事还什么也不懂,一切都与她们没有关系。"
  就这样,李大钊同爱人、女儿在敌人的法庭上见了一面,又匆匆分别。只是那时候全家人谁都没有想到,他们这次见面,竟是与亲人的最后诀别!
  李大钊的被捕入狱,引起了社会舆论对他的广泛同情,他的声望、学问、道德,甚至连反动报纸也不能不虚伪地表示敬佩。大学生,各界群众,教育界名流、学者,各方都在设法营救。尤其是北方铁路工人,甚至组织了劫狱队,准备去营救李大钊。
  李大钊得知这些情况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给任何人带来没必要的牺牲。
  他说"我个人为革命牺牲,是光荣而应当的,但已经是党的损失,已经是我的罪过;我不能再要同志们作这种冒险,耗费革命的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革命的力量,而不是去冒险和牺牲…… "
  用尽各种刑罚手段的反动派,对于李大钊已经束手无策了,他们知道,再也没办法从他的嘴里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于是决定将其杀害。
  1927年4月28日上午,敌人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了李大钊同案一行加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
  临刑时,李大钊第一个走上刑台,他像平日一样,仍旧穿着那件灰棉袍,态度镇静从容。他走上刑台后,坚定地高声说:"共产主义在中国终将胜利!"他对着刽子手们冷笑道:"你们也太虚弱了,为什么连句话都不敢让我多说呢?"当他的脖子被套上绳圈后,他用最后的力气高呼:"共产党万岁!"
  就这样,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革命先驱李大钊, 为了在祖国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时年38 岁。
  第二天,也就是4月29日,警察把星华母女放出监狱,母女俩在门口等了许久,也没有见到父亲出来,直到她们回到家后才知道父亲在前一天已被绞死。母女两人顿时哭成一团,母亲更是伤心过度,接连三次晕倒在地,从此一病不起。
  李大钊牺牲的消息很快通过报纸传遍了大街小巷,周作人和沈尹默看到这个消息后,都怕李葆华接受不了,非常犹豫该不该告诉他这个消息。
  一番犹豫之后,他们还是将李葆华叫到房间里,把报纸给他看。但出乎周作人等意料的是,李葆华看到报纸上的消息后,没有任何的哭泣和悲伤,他冷峻的脸庞,沉着而冷静,这让当场的人惊讶不已,李葆华又问了几个关于父亲的问题,便默然退下。
  李葆华并非是不伤心,只是作为家中的长子,李葆华明白自己这时候没有时间去悲伤,而是应该想尽一切办法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此时他唯一想做的就是立刻赶回家去,去承担父亲殉难后长子应尽的责任,但是周作人等却将他拦了下来:"敌人现在已将你家秘密包围起来,正想抓住你斩草除根,你这时候万万不能回去,而且星华已托人转告你母亲的心愿,让你立即远走高飞,切不可上当中了敌人的圈套。"
  李葆华在父亲多年的熏陶下,政治上已经比较成熟,他明白这时候自己出现在家里,对于自己和家人没有任何的好处,所以他竭力压制住内心的巨大悲愤,决定暂别亲人奔赴异国他乡。
  李葆华怀着国仇家恨,化名杨震,只身流亡日本。在日本,他经过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考入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他一面学习,一面孜孜不倦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久,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留日特别支部。
  而李葆华走后,李星华就成了家中最大的孩子,也开始承担起来家庭所有的责任。
  1927年5月11日夜晚,星华照护着生病的母亲,带着弟妹,悄然离开生活了10年的古都北京,回到故乡大黑佗。
  自从父亲牺牲后,母亲的精神被彻底摧垮,卧病在床。此时家中的五个孩子,除了已经去了日本的葆华炎华9岁,光华4岁,欣华刚1岁,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16岁的李星华肩上。
  图 李葆华(左二)、李星华(左三)、李光华(左四)、李欣华(左一)合影
  而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里也没有了经济来源,连给母亲买药治病的钱都没着落,幸而住在外祖母家,还能给一点接济,全家以此勉强维持生存。
  为了度过家庭难关,李星华不得不中辍学业,整天在家里守护母亲、照料弟妹。她是个好强的姑娘,如今因家庭牵累不能读书,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
  母亲很明事理,不愿因为自己的病耽误孩子们的前程,她总是劝说星华,让她重新回到学校中去,但星华无论如何也不肯丢下生病的母亲。
  1931年夏天,母亲的病稍有好转后,在母亲再三催促下,星华才带着炎华和光华,重返北平求学。那一年星华刚满20岁,为了解决姐弟3人的生活费,星华只好四处奔波求人,后来还是在父亲的老友帮助下,北大答应,每月发给他们少量父亲生前的欠薪。
  这次独立回北平,李星华第一次独自担当起抚养弟妹的重任。生活的磨难,给了她勇气和力量,也锻炼了她的韧性和责任感。
  而此时,远在异国他乡的李葆华,相比较于在国内的妹妹,生活上要好很多。但是李葆华却始终记着国恨家仇。除了刻苦攻读外,他时刻在注意着中国的局势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公然入侵东北,这使得身在日本的李葆华感到了极大的愤慨,为了支援民族抗战,李葆华和其他留日学生开展了归国运动。李葆华放弃了自己在日本的学业,毅然决然的回到中国,参加到了民族抗战之中。
  1932年,李葆华受党的派遣,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北平,到门头沟区开展地下工作。
  也正是在这年春天,李星华也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人了中国共产党。
  李葆华回到北平后,也终于再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妹妹李星华。一别数载,兄妹两人都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长。两人紧握双手,感受到了来自彼此的力量,这时的他们都已经成为了真正的革命者,成为了父亲最好的接班人。
  此后,李葆华先后转战北平,河北等地,为华北地区抗日活动的开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李星华则一直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
  这年的冬天,由于情况突变,李星华失去了与党的关系,她带着闷闷不乐的心情返回故乡探望母亲。
  此时的母亲已经生病卧床多年,此时看着风尘仆仆的女儿,心中既心疼又欣慰。但是多年来,一直有一件事压在她的心头,那就是丈夫李大钊的后事。
  原来,李大钊先生去世后,灵枢并没有下葬,而是一直停在浙寺里,如今已经有将近6年的时间了。丈夫未得安葬始终是压在赵纫兰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这时候,她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决心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让死者入土为安。
  李星华在北平的时候,母亲没有一封信不提到这件事。这也是星华这次回乐亭的一个重要目的。母女俩经过商量,决定尽快为父亲下葬。
  1933年春天,星华带着母亲再次来到北平。党组织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来和她们取得联系,并且告诉李夫人,组织上决定趁李大钊下葬之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游行,抗议国民党新军阀的法西斯反动统治。李夫人欣然接受了党的建议,并且很默契地和党进行了配合。
  李星华参与了党组织安排的葬礼筹备工作,在葬礼举行的前夕,她和她的表姐用刻好的橡皮戳子,在每个纸钱上打上红色的小字:"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 "共产党万岁!" "打倒国民党!" 。
  4月23日,成千上万的北平市民走上街头为李大钊先生送葬、举行公祭。国民党宪兵队对这次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进行了残酷镇压,青年们的血再次洒在了北平的街头。李星华和弟妹们穿着孝服走在队伍最前头,冲破反动当局的镇压,一直把父亲的灵枢送到西山万安公墓,安葬入土。
  一个月后,完成了最后心愿的母亲含恨离开人世。星华又强忍悲痛,带着弟妹把操劳一生的母亲安葬在父亲的坟旁。事后,星华、炎华、光华、欣华在父母坟前照了一张像,照片中的星华既像大姐,又像母亲。
  在后来的日子里,她就是这样沉重地背负着"大姐兼母亲"的双重责任前行。
  此后,葆华和星华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图 左起:李葆华、赵毅敏、叶剑英1949年在北平
  1936年,李葆华调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在此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连天烽火中,葆华戎马恍惚,转战山西、河北等地,先后任晋察冀临时省委副书记、晋察冀区党委副书记。
  而李星华则来到延安,成为了革命圣地的一名普通教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葆华被任命为水利部党委书记和第一副部长,当时党组织认为。李葆华参加革命工作多年,不仅为人谦逊,而且对于工作非常负责,一定能够胜任全国各地跑的水利工作。
  在水利部的12年的时间里,李葆华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为国家水利工作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1961年,李葆华离开水利部,调任华东局第三书记,次年兼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在李葆华来到安徽后,立刻着手发展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在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时间里,安徽迎来蓬勃发展,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5%,重工业年产值年均增长12.5%。
  萧条景象成为过去,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因此李葆华也得到了一个新的称号"李青天"。
  而李星华在建国后回到北京后先是在师大女附中任教,后到马列主义二分院教日本学生学中文,1956年起调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自从李星华从事教师的工作后,无论身在何处,她总是勤勤恳恳教书,认认真真为师。在一些人看来,星华是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的女儿,革命成功了,怎么也该有个一官半职的。但李星华始终觉得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平常人就应该做平常事,做对人民有利自己喜欢又有能力去做的事情。
  她自幼喜欢文学,从一开始当老师就教语文。李星华本有着极好的文学天分,可惜,艰难和坎坷的人生道路,影响了她的学业,损伤了她的健康,也耗尽了她的年华。
  她曾感慨地叹息说:"我小时候由于家境困难,根本没有很好地念书,说是大学毕业,其实…… 咳!就甭提了!所以我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而李星华一直还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将父亲的一生,完整地记录下来。从新中国建立之日起,星华就开始收集有关父亲李大钊的资料,她访问了李大钊的许多老朋友、老同事,并曾回到乐亭家乡收集资料。在整理大量文字记录的同时,还收集了许多历史照片、遗物,以及部分手迹。
  图|李星华
  1958年,李星华开始陆续撰写回忆录,还编辑了《李大钊诗文集》 。
  但是后来的风暴,还是对兄妹两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期间,李星华身处困境,重病缠身,由于没能及时医治,以至于双目失明了。
  而李葆华则整整被监禁了6年,他先在合肥,后到六安等地接受"改造"。沉重的精神压力,恶劣的生活环境,使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
  1972年,李葆华的夫人刚被"解放"出来,十分担忧丈夫的健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提笔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汇报了李葆华当时的处境和身体状况。信写好后经过多人辗转之后,通过王震把信转到周总理手中。
  这年12月19日,周总理给安徽省当时的军管负责人打来电话,要求对李葆华解除军管,尽快接回合肥养病。
  而李葆华回家后的第二天,中央就来电通知他去北京开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完中央工作会议,李葆华刚要离开会场,周总理派人拦住他说:"别走,总理有事和你谈。"
  当晚,周总理与葆华从11点谈到凌晨2点,他们整整谈了3个小时。周总理告诉葆华,中央决定让他到贵州省委任第二书记,因任务急迫,要立即起程。当日天亮后,葆华即登机出发,他在机场对遇到的安徽省同志说:"请转告省委,中央派我到贵州省去工作了。"
  风暴结束后,春回人间,日暖花开。李星华也感到精神上无比的自由。她满怀信心,打算把生活重新好好安排一下,在晚年再为革命做出点贡献。可是,双目失明使她感到与世隔绝的痛苦,加上长期患病无条件很好检查治疗,病情日益恶化。
  1979年,李星华将以往撰写的有关父亲的回忆文章收集起来,编辑出版了《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 一书。由于她已重病缠身、双目失明,这本书的补充整理工作只好由家人帮她完成。可惜,书还没有出版,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就带着遗憾 与世长辞了。
  图 1958年,李葆华陪同周恩来、李先念视察三峡坝址
  而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李葆华在贵州工作五年后,1978年又调到中央人民银行主持工作。当时的李葆华已经79岁了,金融行业对他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更何况这些年他经历人生低谷,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但在组织征求他的意见之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服从组织,没有意见。"
  2005年2月,李葆华因病去世去世。
  但是就在李葆华去世几个月之后,一封匿名的举报信,出现在了中纪委的信箱中。而信中检举的对象,则是李葆华的儿子,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李宏塔。
  对于这封举报信,中纪委非常重视,秘密派出调查组对信中的内容进行核实和调查。
  但是经过调查组一段时间的秘密走访和细致调查之后,他们在安徽没有发现任何举报信中列举的问题,反而发现了李宏塔默默做着很多平凡而伟大的事。
  李宏塔身边的每个人都知道,李厅长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多年来每天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20年来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坏了5件雨衣,7双胶鞋。知道后来年纪太大了,才换了一辆电动车。
  而李宏塔一家人多年来一直住在55平方米的宿舍里,小房子里面都是老旧的家具,甚至有些简陋,任何人来到他的家中都无法相信这是一位厅级干部的家。
  而在1989年和1994年,李宏塔曾经两次直接负责民政厅机关建房和分房的工作,一共分房200套,但他从没给自己分过一间。
  这位厅级干部明明不抽烟不喝酒,不热衷于任何娱乐活动,整日里扑在工作上,没有贪图过任何享受,他的存折里,连一万元都没有。
  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绝不是寻常人可以做到的。而对于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李宏塔却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2021年6月29日上午10时,李宏塔荣获"七一勋章"。李宏塔在接受采访时说:"老一辈人一直在给我做榜样,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他还说,会把勋章送到李大钊纪念馆,告慰父亲李葆华和祖父李大钊。
  图 李宏塔
  李葆华和李宏塔家中都挂着李大钊的手书,国人皆知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从李大钊到李葆华、李星华再到李宏塔,一家三代人,三代共产党员将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到了祖国的建设当中,他们将自己所以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无怨无悔。

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在皇太极突然病故后,没有遗诏的情况下,年仅6岁顺治凭什么继位?34岁的长子豪格,难道不配吗?1643年,盛京传出消息,52岁的皇太极薨了。突如其来的病故,根本来不及留下遗诏。国不可戈尔巴乔夫当选,得益于葛罗米柯,为何葛罗米柯晚年后悔?戈尔巴乔夫之所以能当上苏联元首,很多历史资料里都认为是安德罗波夫的推荐。的确安德罗波夫推荐让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年轻的中央委员。此后戈尔巴乔夫跟随安德罗波夫一路晋升,但安德罗波夫只第二次世界大战,谁是罪魁祸首,纳粹党德国元首希特勒战斗魔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谁是罪魁祸首呢?希特勒,裕仁天皇,墨索里尼。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纳粹党德国元首希特勒侵略波兰后,一直到1941年6月又大举进攻苏联。德国侵略扩张的总目探访清西陵昌陵昌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下泰陵西侧,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庆皇帝的父亲乾隆皇帝为他督造的,是父亲给儿子造陵。昌陵至今没有政委究竟是个什么职务?兵团司令员和兵团政委,哪一个权力更大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481期。有朋友提出,在看各种历史资料和影视剧书籍时,军队里的政委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职务和名词。政委在各级部队当中究竟是一个什么级别的存在,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全连仅剩7人,志愿军司号员摸出军号吹响,活活吓退了英军一个营无论是从影视作品中,还是从老一辈革命家的口中得知,我军向来都有一个致胜的利器,它不是坚船利炮,却能瞬间将我军战士的血性凝聚进而无限放大,随之而起的是阵阵喊杀声,震彻山谷。对于武装到1976年周总理去世,邓小平含泪下达3条命令,叶剑英指示即刻执行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周总理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奔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为国家考虑。周总理病逝的这个消息,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周总理当时,向来冷静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成了圣雄,清朝叶名琛提出类似主张,成反面典型现在提起甘地,很多人第一个印象就是圣雄,这个非常高尚的词几乎成了甘地的专有名词,奠定他这个地位的是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当时的印度为了摆脱英国人的殖民统治而夜以继日的斗争。非北京是几朝古都?为何又被称为北平?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随着朝代的更迭,前后共拥有六十多个正名和别称,是中外城市中历史名称最多的一个。其中,北京和北平这两个名称广为人知。北京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殷中国近代九大四川籍名将,个个都是开国元勋,其中四位是开国元帅近代九大四川籍名将,个个都是开国元勋,其中四位成为开国元帅文九鼎鉴史编辑九鼎鉴史在战争年代,川军的威名享誉全国震慑日军,他们绝对是新中国成立道路上,一股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无川不成人口大迁徙之闯关东2008年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一经播出就大受好评,电视剧中讲述了以主人公朱开山带领一家人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从山东逃荒到东北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过三次人口大迁徙,走西
清帝御园圆明园的一些真实的事一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同年十月康熙帝首次临幸圆明园游赏进宴时,即御赐该园匾额。圆明园大宫门复原图圆明园究竟建于哪一年?乾隆日下旧闻考第四册卷八十谓为康熙四十八所建这些科技界的大腕儿,原来都属虎科技日报记者马爱平在中国人的心里虎,代表着勇敢和无畏在科技界何泽慧于敏顾方舟樊锦诗这些属虎的老一辈科学家们身上无不体现着勇攀高峰敢于创新的科学家精神虎年到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属虎的科北京1942年的16张照片1。1942年,北京,一个冬天的午后,孩子们在院子里快乐的玩耍。2。1942年,北京,齐白石与家人。3。1942年12月11日,北京的日军站在房屋中庭。4。1942年4月21日,写她是张学良的长女,博士学位,定居美国,父女二人都活过了百岁作为奉系军阀曾经的首领改变了中国近代史走向的历史名人,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的名字家喻户晓。但是张学良的子女却如沧海遗珠,鲜有人知道。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张学良的长女张闾瑛。张学良是张今年已痛失8位两院院士,本月已有4位大师远行3月23日,著名动物营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张子仪克服种种障碍,历时一年,于1952年8月取道香港回国。多年后他回蒋介石策划一生,临死却把总统之位让给外人,背后有何真相?20世纪3040年代中期,中国经历了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不仅没有将精力集中在抗战上,反战蟠龙,解放军充分发挥军事民主战蟠龙,解放军充分发挥军事民主1947年4月羊马河战役后,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秘密转移至瓦窑堡附近休整。国民党军判断中共中央机关及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主力在绥德地区并正在东渡黄河,1965年蒋介石欲回归大陆,向毛主席提出六个条件,主席爽快答应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蒋介石率国民党残部败逃台湾省以后,便立即做起了反攻大陆的美梦。美国更是不断从中搅局,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邪恶图谋,可谓呼之欲出。不过万幸的是,老蒋虽然野心勃勃邓小平退休后享天伦之乐,临终前4天家人致信中央,提出五个要求邓小平前言邓小平对新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尼克松评价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还表示,中国改革的成功,或许可以成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模式。但在1989年,邓小平却提出辞中法战争之镇南关大捷中国是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大国,曾经的繁荣昌盛到清末却已分崩离析。清王朝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之后,国势不断衰微,政治更加腐败不堪,同时边疆不停地出现危机,公元1883年,法美国长津湖大败,为何不敢用原子弹?斯大林毛主席说得对近年来,随着一大批文艺作品的诞生,长津湖战役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战争是惨烈的,志愿军战士用鲜血换来了胜利。但是,战争的阴云并没有随着长津湖战役的胜利而消失,根据后世解密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