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二战史卷四231941年1942年英国的战争谋划(二)

  第二十三章 英国的反法西斯之路(二)第一节 英苏关系
  此时,如何处理英苏关系成了英国反法西斯体系中的又一主题。显然,相对于和谐如意的英美关系,英苏关系要差远了,总有一个东西隔阂在它们之间,难以逾越。丘吉尔,这位高傲的反共人士,面对苏联这个新盟友,心情一开始就是五味杂陈的,和这样一个"邪恶制度"走在一起,那真是莫可名状,是嫌弃之?蔑视之?不信任之?也许兼而有之。苏德战争爆发后,在他表达与苏联合作意向的同时,其反共心性也不能不一时勃发:法西斯入侵苏联此乃苏联之"报应",谁让它当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把战争之球踢给英法,这"报应"太好了!此时法西斯正在充当"司报应的女神……是大奸大恶的惩罚者",而苏联则是"彻底受骗上当的笨伯",它大错特错,它一错再错,它正在遭受最可怕的人间灾难!这都是"咎由自取"呀,与吾高贵之大英帝国何干!丘吉尔正以资产阶级文明人的身份冷眼旁观着这场血雨腥风的"野蛮人"战争。这场战争确乎"野蛮"得惊天动地,它让温文尔雅的大英帝国诸臣子们不免心惊肉跳。
  当然,丘吉尔没有陷入过去的"恩怨情仇"中,更不会陷入两个"邪恶制度"同归于尽的幻想中。抱怨和攻讦了几句后,他迅速步入了合作和结盟的正题。对这位新盟友的实力、志气和价值,丘吉尔是有一个清醒判断的,他知道这位新盟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此乃一位实力不俗,豁得出性命,敢干敢闯的主儿,尽管"野蛮"了一些。但话又说回来,若没有这个新盟友的"野蛮",他的英伦三岛是难以独存的——即使背后有强大的美国。确切一点说,正是有了这个新盟友的"野蛮"作支撑,强大的美国才敢源源不断投入。我想,谁的作用更具有根本性,西方诸君即使嘴上不说,心里那还是有谱的。能从容安排一切,不紧不慢地聚集力量,打算1943年后才大规模行动;能"千年等一回"打一仗,能隔数个月才像模像样发起一场战役;能千方百计回避第二战场开辟,专心致志地谋划自己的利益;这一切都有一个基本假设暗含其中:新盟友的"野蛮残酷"能长期把敌人的主力吸引过去。
  苏联若没有以其强大的"野蛮"展现于世人面前,我想,是很难博得西方诸君真诚合作和无私帮助的青睐。是的,合作确乎是真诚的,帮助确乎是无私的,若有人敢否定这一真诚,取消这一无私,那是会遭到坚决驳斥的。人民群众唯有以觉醒、彻底而无比坚强的斗争才能赢得历史的承认和尊重,赢得时代的发展和成果。
  在嫌弃和蔑视的心底里,丘吉尔对苏联人民的英勇顽强也不能不感动一二,也不能不给予一些良好的评价:"我们丝毫也不怀疑历史将要加以肯定的结论:俄国的抵抗粉碎了德军的力量,并给予日耳曼民族的有生力量以致命的创伤。""即便苏联军队退到乌拉尔山,俄国仍然会发挥巨大的力量,而且,如果它坚持作战的话,会发挥最大的决定性力量。"在苏联人民的英勇抵抗中,"我们得到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俄国人民已经表现出他们是值得支持的人,所以,我们必须作出牺牲,甘冒危险,以维持他们的士气,即使有些困难,而且我也知道这些困难,我们还要这样做。"
  因此,物质上援助苏联是必须的,是要毫不犹豫决定下来,这是目前援助苏联的唯一方式,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我们西方诸君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这个底线还是要守的。但是,一当开始援助,我们的丘吉尔那是忍痛割爱呀,忍着剧痛去割爱呀。种种困难伴之而来。英国海军那是冒着千难万险运输援助物资,不但要克服北极海域的恶劣条件,还要面对敌人千般阻挠。啊,援助苏联是一项风险和牺牲"巨大"的事业!更何况"我们不得不作出最重大的牺牲,并输出大量的物资","我们"是在"勒紧裤腰带"搞援助,是在"损害"自身利益搞援助,是在"置打乱自己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敌人可能春季入侵的巨大风险于不顾"而"竭尽全力"搞援助。特别是9月间的莫斯科三国会议前后,一些人表现出援助苏联的"过度"热情,我们的丘吉尔不得不采取措施适度遏制这种热情。于是,丘吉尔在"战略"上承认苏德战场"重大价值"的同时,在"战术"上不能不适度贬低这一"价值"以免战争资源"过度"外流:"在俄国参战后一年多的时期内,它在我们的心目中,与其说是一种帮助,毋宁说是一种负担……俄国参战并没有立刻对我们有所帮助。德国军队是那么强大,看来,在许多个月中,他们既能保持入侵英国的威胁,同时又能深入俄国。"
  但苏联新盟友似乎还不领情,不知"感恩戴德",无视大英帝国的"牺牲",践踏大英帝国的"恩惠",进而提出一系列"贪婪"之要求,"超越"大英帝国高贵之躯的承受力。"咎由自取"之徒竟敢如此,这真真岂有此理!一时间我们的丘吉尔也愤慨不已。不过,他还是及时按捺住了自己的愤慨,及时拿出应有的耐心去忍受苏联"野蛮人"的"恫吓与斥责",合作的底线始终被牢牢地守着。看来,大英帝国的掌门人不愧为一位上乘的"平衡大师",一切都精准拿捏:既要援助,更要让受援者感受到援助的"来之不易",要"珍惜"援助而不能有"非分之想"。是的,大英帝国对正义事业的每一份投入那都高贵得很,岂非那荼毒生灵的血腥战场可比!
  英国绅士丘吉尔总是觉得与温文尔雅的罗斯福总统的和谐相处实难移到苏联"野蛮人"的身上,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东西需要忍受而实难忍受,对一切不得不和克里姆林宫打交道的人来说,"容忍是证明资格的标记"。确乎"辛苦"啊,精打细算的文明人岂能与"不讲礼仪法度"的"野蛮人"站在同一条战线,这世界本是精打细算文明人的,如今"不讲礼仪法度"者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野蛮"之势冲击着这"大雅之堂",冲击着这世界的一切。唉,不能忍也得忍,谁让您老衰朽了,惜财惜命了,担惊受怕了。
  好了,下面我们还是看一下二战期间大英帝国(包括加拿大)的援苏成果,尽管双方的关系总是磕磕绊绊,矛盾层出,但这一成果还算可观:
  英国和加拿大援苏武器数量
  飞机(架)
  7411
  坦克(辆)   5128
  反坦克武器(门)   4932
  机枪(挺)   4005
  鱼雷艇(艘)   9
  潜艇(艘)   4
  扫雷艇(艘)   14
  另外,大英帝国还援助了苏联不少军用物资和战略原料。   当然这一援助在双方本国产量中所占比重很低——即使加上更大规模的美国援助也是如此,而所援助武器装备性能也不是上乘的,苏联自然还是主要靠自己的物质力量打败敌人的。另外这一援助锦上添花居多,雪中送炭居少,苏联最艰难的时候援助往往少,而它不怎么艰难了援助反而源源不断,当然这既有上述那"忍痛割爱"的主观因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苏联最艰难的时候英美的战争经济产量也不高,而本质上在于双方的努力程度不平衡。第二节 第二战场问题   我们的丘吉尔忍耐也是有极限的,忍不下的那也是坚决不忍,而闹心的第二战场问题就是丘吉尔忍耐极限的标识。在我们丘吉尔眼里,苏联新盟友一登场"就大声疾呼地要求英国不顾危险与牺牲派兵在欧洲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而他始终秉承"正义之气",保持坚定意志,"没有让这些相当可悲而可耻的事情来搅乱我们的心思"。看来此时大英帝国掌门人丘吉尔有一个很奇特的思想认识,似乎开辟第二战场只会有利于苏联而绝不有利于英国,难道我们丘吉尔再次幻想着与法西斯和平相处?难道它找到了对盘踞欧洲大陆的法西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良方?难道盘踞欧洲大陆的法西斯有一天真的打败苏联后适可而止,不会回师英吉利?大错特错!谁说我们的丘吉尔不打算开辟第二战场,只是现在不行,要等到1943年以后,不过当他摆出"这些相当可悲而可耻的事情"时,我们不免吓了一大跳,还以为他陷入了幻想或找到了良方。   面对苏联"野蛮人"不顾"天时地利人和",不顾种种"客观条件"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精打细算的文明人看来有必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真正的"礼仪法度",不遵"礼仪法度"会造成怎样的"血腥后果"。啊,敌人是那么的强大,"我方"是那么的弱小,在法国北部登陆,这简直就是拿英国人民的鲜血和性命开玩笑!没有空中优势,没有海上优势,没有大批特制登陆艇,没有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没有……千万种条件不具备,岂能开辟第二战场!而敌人已经在"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不懈"中让法国海岸遍布大炮、铁丝网、碉堡,此乃实难攻克之堡垒也,更何况还有"那样强大,那样训练有素,那样装备精良"的四十个师等着屠杀大英帝国那高贵而稀有的军队!看来,"我方"是不可能有"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不懈",更不会有"那样强大,那样训练有素,那样装备精良"的四十个师。看了丘吉尔先生这一番高昂而可怕描述,我们还以为没个数年准备,这个战场不可开辟。不过还好,丘吉尔先生给出的承诺还没有令我们太过失望:1943年以后我们就可以准备好了,但在这以前绝对不行,时间节点不可更改。是的,一个战场是夜以继日的战斗,一个战场是年复一年的等待,这都是"秉性"使然,不可"更改"。   唉,苏联"野蛮人"就是冥顽不化,不解深意,"荒唐的说法和错误的论述仍然像瀑布一般倾泻出来"。"俄国政府的首脑,既然有许多军事专家提供意见,竟会有这样荒唐的想法,这几乎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事。"看来,要同不遵"礼仪法度"者争辩,"是没有希望会得出什么结果来的。"而驻苏大使克里普斯也受到这"野蛮"的影响,竟然提出英国可以做出"一种超人的努力"来开辟第二战场,这真真是可笑至极,在大英帝国这里不存在所谓的"超人的努力",它"没有这些禀赋"!   苏联又提出英国可以考虑在挪威北部登陆,应该说这是丘吉尔当年很中意的一项行动,不过如今时移世易,丘吉尔已经把自己变成一个"两手空空"者:"我们既没有军队,也没有可以用来实行这个计划的船舶",如何登陆?何况此乃北极极昼期,没有战斗机掩护,明晃晃去登陆,岂不送死。当然如果是北极极夜期,丘吉尔就更直接了当了:"派往摩尔曼斯克的任何部队都不能在冬季的‘永夜’中行动。"   丘吉尔料到斯大林会提出巴尔干登陆计划,特别提醒驻苏大使克里普斯英军在希腊和克里特岛新败的"惨痛教训",并指出大英帝国的真正"禀赋":"即使在我们能运用地中海的船舶时,我们也费了七个星期的时间才把两个师和一个装甲旅运送到希腊"。更令丘吉尔奇怪的是,"人们竟忘记了当我们从希腊和克里特岛撤退时我们的船舶和舰队所遭受的损失。现在的情况远较那时为不利,而我们的海军力量也已经减弱。"看来,人们有点"疯狂"了,有点"忘乎所以",不遵大英帝国的"礼仪法度"了。   至于派遣"二十五至三十个师到俄国前线上去作战",更是荒唐至极。遥想当年大英帝国"船舶多而敌人的潜艇少的时候","还费了八个月的时间才越过海峡在法国境内建成十个师"。而如今它依然"经过了很大的困难"用了六个月时间才把第五十师运往中东。是的,丘吉尔说的都是事实:"我们所有的船舶全都用上了,要想腾出船只来,只能从我们维持中东供应的那些关系重大的运输船队中拨出,或者从运输援俄物资的船只中拨出。我们只不过在勉强地维持着生活所需和军火制造。"   唉,我们要体谅大英帝国的"难处",作为盟友的苏联老大哥也要体谅它的"难处"。地中海生命线要保住,大西洋航运线要苦战,中东殖民地要管住,亚太殖民地要安住,既要"安内",还得"攘外",那一块能少得了大英帝国的照料。记得美国朋友在大西洋会议上曾建议,英国应该少点十八世纪的殖民主义,多点二十世纪美国的自由开放,如果我们顺着这个建议走下去,英国可以胆子更大一点,不但给予殖民地人民自由开放,更给予他们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把自己的力量组织和动员起来,我想个把法西斯都不够打得,更何况开辟个第二战场。不过,如此"逆天"的建议,可不能让丘吉尔先生听见,他会愤慨不已,他会气大伤身,"他当英国首相的目的,并不是来主持大英帝国解体的"!   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对苏关系上,难道英国只有一种倾向、一种立场?难道只想着"亲美",而没有意愿"亲苏"?非也,"亲美"是主导的,是英国统治阶级主打牌,但"亲苏"倾向也在不同程度存在。首先,英国广大人民群众眼睛是雪亮,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认识到苏联人民的英勇战斗和巨大贡献,批评本国军政当局在战争中的某些不作为,要求本国政府"见贤思齐",更大规模援助苏联,更努力地战斗起来。其次,英国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人也有较强烈的"亲苏"倾向,从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主张与苏联紧密合作,大力援助苏联,更积极努力战斗,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彻底铲除欧洲法西斯,尽快结束战争,还英国和世界人民一个朗朗乾坤。最后,我们要说的是,"亲美"和"亲苏"也非完全对立,"美"和"苏"也非天壤之别,前者也在有意无意提醒英国不要保得过多,得放手时须放手,应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身而非别处。   还有一个问题:难道我们的大英帝国真的如此痛恨第二战场?非也,它只是痛恨别人版本的第二战场,只是深感别人的版本威胁到自己的第二战场。丘吉尔和他的将领们早已多次表达了自己的第二战场观,而在阿卡迪亚会议前的那个纲领性文献中,丘吉尔已经明确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小打小闹逐步消耗,抑或经年准备以待时机,这一观点的核心是主要靠所谓欧洲人民起义外加几支装甲部队的登陆点缀来推翻纳粹政权,而拒绝大规模派遣陆军强攻欧陆。   这一观点的底蕴是什么?难道我们的老大帝国突然改旗易帜,走起"群众路线"来了?其实啊,大英帝国想依靠在伦敦干流亡买卖的人物来领导和推动"欧洲人民起义",这些昔日的统治者大概在本国还有点群众基础,能搞点小打小闹,给法西斯统治制造点小麻烦,而沦陷区的各国共产党大力发动群众,大搞抵抗行动绝不会成为大英帝国的"群众路线"。在老大帝国这里,一切都是小的,小打小闹,格局小,眼光小,它幻想着靠这些小东西"折磨"纳粹政权,等有一天把它"折磨"得神经衰弱、气息微微,而后自己派一支小部队登上大陆,"轻松"推翻之,让这些流亡人物恢复昔日统治,恢复战前原状即可。当然,幻想中还有真实成分存在:大英帝国其实并不打算用它的"折磨"动摇法西斯统治根基,只是想削其锋芒,去其攻击性,使其不再"危害人间",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头换面,而后恢复战前的"和睦相处"即可。   啊!惊天动地的东西、涤荡乾坤的东西千万不要发生在这块帝国主义制度已立几十年的大陆,而强大的军事力量强攻欧陆,进而攻占这片土地,却会发生这样的效果。如果这支强大军事力量从西边来,它大约可以保住自己日益下降的地位,但这大陆依然要改天换地,再立乾坤;若这力量从东边来,它大约连苟延残喘都轮不到了,那是要毁天灭地,那是要乾坤翻覆,那是要彻底的变色变质。不用说,对东边的力量,它是要尽力拒止的,而对强大法西斯的战斗力量,它是有几分期许的,这也许可以帮助它实现这一点。而对西边的力量,它也是在暗暗阻挠。不管是美国参战前商讨中,还是参战后的谋划中,英美对如何重返大陆有着明显的分歧,前者强调战略轰炸、"人民起义"、外围打击、地中海翼侧登陆等等,后者似乎一开始就不看好这些小打小闹,却在大力倡导"陆军第一"、"陆战至上"的理论,把欧战一开始就看成一场大规模陆战行动。有些东西早就开始暗暗谋划了,只待时机成熟付诸实施。美帝要想改天换地,再立乾坤,跟着老大帝国小打小闹怎么能行,要干就得大打大闹,就得声势浩大地重返大陆,击败恶敌,树德立威,成就金身。   当然,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就要看它们的实力是否支持自己的想法,就要看他们的想法是否顺应时代的潮流。想法归想法,现实归现实,人们既根据自己的想法行动,也得根据现实情况行动,想法只是表明它有某种行动倾向,当现实阻碍这一倾向时,它也只好退而求其次。某种行动倾向也好,退而求其次也罢,反法西斯这条路它必须走下去,不管是什么东西,闹得再凶,也不得不回到这条路上。第三节 英苏关系之其他   讲了英苏关系的主要方面,我们还要说说它的次要方面:苏波关系问题,处理伊朗亲德问题,对法西斯仆从国宣战问题等。在这些方面,双方照例合作与矛盾并存,对苏联的诉求,英国该满足的还是尽力满足,该掣肘的也不会放弃掣肘。   关于苏波关系问题,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介绍,双方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经过一段曲折后恢复外交关系,决定搁置争议,一致对敌,至于所争议之事只能留待战争胜利后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一方面也是力促双方和好,确保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另一方面不无意图利用双方关系中的"瑕疵"行掣肘之实。丘吉尔振振有词地宣称要"义不容辞"维护波兰这位"第一盟友"的利益,"不能承认1939年俄国占领波兰领土的合法性",尽管当年大英帝国是"义不容辞"地袖手旁观于"第一盟友"的灭亡。同时,他又以帝国主义强盗理由表示无意得罪苏联这个新盟友:"我们不能强迫我们受到严重威胁的新盟国……去放弃它世世代代认为对于它的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那些毗邻它的边境的地区。"表面上是左右为难,实则左右逢源,左右掣肘。   事实上,苏波关系问题只是整个苏联西部边界问题的一部分。苏德战争一爆发,苏联不时向西方诸君表明自己的"苦恼":想让自己向西扩张几百公里的西部边界获得后者的承认,想让自己吞并的领土获得合法性。西方诸君自然轻易地就抓住这个软肋,一方面摆出各种理由,包括拿《大西洋宪章》说事,表明无法承认苏联的领土扩张;另一方面,面对苏联巨大的战争贡献,又在不断松口,一再倾向于作出这一承认。看来,苏联老大哥不得不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尽管这是个不大不小的掣肘,足以让苏联老大哥表现出"英雄气短"而不得不向西方诸君作出某些让步。   伊朗亲德问题。 上一卷我们在介绍中东地区时,曾将其分为北、中、南三块地区,而北边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一线处于法西斯德国的影响下,土耳其虽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出现亲德倾向,总体还保持中立,伊朗和阿富汗就不同了,乘着苏德战争的大潮,亲德倾向越来越明显,而法西斯德国也是加紧向这些地区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渗透,这无疑引起了英国和苏联的忌惮。   伊朗地处苏联和英国中东殖民地之间,北可威胁苏联后方,西可威胁英国中东战区的后方。我们说了,丘吉尔早就想对伊朗动手了,前段时间平定了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等出现的各种隐患,现在腾出手来终于可以解决伊朗问题了。而苏德战争爆发后,英苏也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了共同语言。双方先礼后兵,要求伊朗主动放弃与德国的合作而与英苏合作,伊朗统治集团还想困兽犹斗,不过英苏双方不给机会,迅速出兵(苏联五千人马,英国数万人马),于1941年9月间完成了对伊朗的占领,平定了这个后方之患。伊朗也满足了英苏要求,驱逐德国势力,完全向英苏靠拢,而大英帝国再次完成了一项"安内"大业,随后它迅速掌控了伊朗南部的石油产区,而苏联也想在伊朗北部扩大影响力。英苏解决伊朗问题当然也得到美国的鼎力支持,伊朗曾向美国求援,但美国明确表态,它必须与反法西斯力量合作。伊朗的占领也为英美援苏开辟了新的通道,这一通道相对于北极的海上通道安全多了,当然距离也远多了。英美的物资可以绕道好望角,在运往中东地中海战区的同时,一部分也可转运苏联。随后英美开始完善伊朗的交通设施,扩大通行能力,物资由此从南面输入苏联。另外,对阿富汗,英苏双方如法炮制(不过未动刀兵),完成了对德国势力的驱逐。   对法西斯仆从国宣战问题。 英国虽然早就对德宣战,不过苏德战争爆发后又出现了新形势,苏联向它提出了对其仆从国宣战问题。丘吉尔虽然很不情愿,但不得不满足苏联新盟友的要求。他不情愿,是因为还不想割断与这些国家反动统治集团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但是相对维持与贡献巨大的苏联新盟友的关系,这些关系该割还是要忍痛割的。丘吉尔提出了一个折中办法,即准备通过"说服教育"让这些国家退出战争,苏联的答复可以这么做,但必须有个期限。在这样的形势下,"说服教育"只能以失败告终,于是英国只好满足苏联要求,成为这些仆从国法律上的敌人。   最后还有个问题需要说一下:英国要求苏联对日宣战问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就是否要求苏联对日宣战,英国内部也进行了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还是不要求苏联对日宣战为好,因为让苏联坚守在欧洲战场就是最大的利益,如果武断地让它分心于亚太战场,反而得不偿失。看来,英国的政治家还是能够做出实事求是决定的,该体谅的时候还是能体谅的,该大公无私的时候还是可以大公无私的,合作嘛,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不应只要求而拒绝被要求。第四节 英联邦内部   这一时期,英联邦内部关系既有合,也有分,合的是大敌当前,英联邦内部继续能够保持一致——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保持——的反法西斯目标,大英帝国继续可以统御英联邦内的各种资源为反法西斯服务;分的是不管是自治领还是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离心离德"倾向越来越明显。对反法西斯来说是合,对大英帝国来说是分。就自治领而言,终整个二战,它们的实力都不断增强着,它们的独立性也随之不断提升,它们有些不太愿意待在英联邦,而更愿意与强大的美国走在一起。至于殖民地,更不待言,独立解放的决心只有更坚定没有稍减弱,只有永向前没有稍后退,尽管因反法西斯大局,斗争表面上不得不蛰伏起来,但力量正在蓄积着以实现最后的爆发。   这一时期,各自治领继续处于战争动员中。加拿大作为经济最发达的自治领,自西欧战役失败以来就开始了全面动员,并沿着从属于美国垄断资本和两国军事生产一体化方向发展,事实上这一时期美加关系节节攀升,经济上一体化和政治上紧密结盟,正在把它们融合为统一战争经济体系。当然加拿大与英国的传统经济联系继续保持着,事实上这一时期,英加关系更类似与英美关系,即英国在战争资源上主要依赖美国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依赖加拿大。加拿大继续作为战略原料基地在英美的战争体系中发挥作用,其生铁产量从1941年155.3万吨增至1942年200.7万吨,钢锭产量从246万吨增至286万吨,铝产量从19万吨增至30万吨。加拿大是许多贵重原料(铝、镍等)的极其重要的供应者。   加拿大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战争动员开始后,加拿大政府用于军事目的的开支从1940-1941年度的7亿多加元增至1941-1942年度的13亿多加元,占比则从60%增至71%,其制造的武器产值从1941年的8.2亿加元增至18.6亿加元。各种武器装备,小到枪炮弹药,大到坦克、飞机、军舰,乃至雷达等,加拿大均可生产,英国的一些重要飞机型号(蚊式、兰卡斯特式等),加拿大也可负责生产,它正在成为英国的重要武器库。整个二战,加拿大共生产了80万辆卡车,4万门火炮、5万辆坦克、170万只枪支和300多艘万吨以上商船等。在这一生产动员中,加拿大的工业实力急剧增强。另外,千万人口的加拿大在二战中也动员起百万大军,其军队活跃大英帝国下各个战场。   加拿大是租借物资的重要供应者,它对英国的租借以馈赠的形式进行,1942年4月,加拿大给予英国第一笔馈赠,解决它当时欠加拿大的全部债务,紧接着,加拿大又贷款10亿美元,确保英国可以在1942年采购其粮食、原料和武器。另外,加拿大在整个二战中还向苏联提供了11亿美元的租借物资。不过,美加双方的经济联系并不是建立在租借基础上,因为它们都是战争经济的出超国,完全可以通过正常贸易渠道满足各自的战争经济需要。看来,不是加拿大有求于英帝而是英帝有求于加拿大。   地处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虽然赶不上加拿大,但也在战争中努力增强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国只是英国的原料和粮食的供应者。但随着太平洋局势的恶化,他们也加强了自身的动员。澳大利亚在金属生产方面做了很大努力,生铁产量从1941年的147.8万吨增至1942年的155.8万吨,钢产量则从164万吨增至170万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军无力顾及太平洋上的诸自治领,澳大利亚便加速建立航空、造船、坦克等军工部门,并扩大现有军工部门的规模。新西兰也做出了类似的努力。两个自治领同时也大规模扩军,增强自卫能力,它们的军队依然追随大英帝国的军队,活跃于它的各个战场上。   这一时期,澳大利亚与母国英国颇有龃龉,根本原因就是太平洋战争一爆发,英军一败再败,未能守住自己的太平洋殖民地,而让澳大利亚暴露在日帝侵略铁蹄前。1941年9、10月间,澳大利亚就要求英国撤出北非战场的澳军部队,调回本土,应对日益恶化的太平洋局势,看来从这时起,澳大利亚就对其母国在太平洋的实力和决心不敢抱太大希望。我们丘吉尔是苦口婆心想留住澳大利亚军队,而它却是一去不复返。澳大利亚是全力拥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领导权,视美国为这一战场的真正救星。   另外,南非作为英帝的自治领之一,其战争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向英帝提供许多军需物资和武器装备。在战争需求带动下,二战期间南非的加工制造业产值增加了近100%,它的工厂能生产装甲汽车、大炮、子弹等武器装备,能生产羊毛制品、制服、鞋靴等作战物资供英军使用。而南非军队也是北非英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英军北非作战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大英帝国的中东殖民地表面上保持着稳定,从埃塞俄比亚到伊朗已经都处于它控制之下,乘着战争之势,其殖民大权又有扩张呀,当然这只是反法西斯大局支撑下的回光返照而已。   好了,下面还是说点"安内"的事儿。1941年下半年,镇压伊拉克民族独立力量的"十三日战争"结束了,也消除了法西斯渗透黎巴嫩和叙利亚的隐患,尽管黎巴嫩和叙利亚大闹独立情绪,不过那是法帝("自由法国")的事儿,跟它没关(确切一点说它还是这一独立情绪的幕后支持者)。当然,独立情绪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英帝稍一松劲儿,它就会冒泡。这不,靠近战场的埃及这会儿又发生了一次异动,原因嘛,还是来自战场。1941年末和1942年初,英军在北非战场总算开启新的战斗,但却又是一个先胜后败的结局。   恰在此时,战争引发的民不聊生也发挥了"作用",而更有法西斯第五纵队挑拨离间,统治集团亲法西斯势力异动不断。乃至"极端主义"学生上街游行,西里内阁提交辞呈,一时间大英帝国在埃及有些"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不过它还是老办法,果断行动,撤换不中用的西里内阁,启用颇孚众望的华夫脱党领袖穆斯塔法•纳哈斯组阁掌权,最终稳定了局势,"安定了民心",此任内阁是战争期间最配合大英帝国的内阁,大英帝国的"安内"行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此任内阁再次表达了埃及人民的决心,那就是战时我们可以配合英帝作战,但战后我们是一定要实现独立的。   这一时期,亚太殖民地出现新的局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帝攻城略地,席卷东南亚,前锋直逼印度东北边境。英帝的大部分殖民地沦于敌手,殖民地人民开始拿起武器,自愿组织起来反抗法西斯统治,同时为将来彻底推翻殖民统治蓄积着力量。而面对法西斯入侵威胁,印度的内部局势不能不发生震动,民族独立力量不能不向英帝殖民当局更强有力的呼吁:坚决要求印度独立。为了稳定印度局势,英帝决定"先礼后兵",与国大党展开谈判,明确表态战争期间决不放弃印度,至于战后嘛,我们的英帝有些"模棱两可"了,开始玩起花样来了,而实质是万变不离其宗,它永远都不会轻易放弃印度。好了,话不投机半句多,谈判不成,就要"兵戎相见"了。国大党发出强有力呼吁,要求英帝退出印度,并积极在印度群众中筹划的不服从运动,殖民当局则先下手为强,立即展开镇压,立即逮捕了国大党所有领导人,并全部关押到战后(甘地因病于1944年3月被释放),随后印度广大群众展开反击,暴力斗争此起彼伏,独立的能量继续聚集着。   当然,英帝还是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稳住了局面。在反法西斯大局面前,印度民族独立力量还是未能把握好方向,片面地把独立斗争与反法西斯斗争的对立起来,过分反对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而要求英帝立刻退出印度在大敌当前也非适宜之举。而少数人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幻想与日帝法西斯合作驱逐英帝势力。在对付印度民族独立力量时,英帝还常常使用分而治之的伎俩,利用印度民族和宗教矛盾,偏向和倚重穆斯林联盟来反对国大党独立斗争,当然穆斯林联盟最终也是要求独立的,英帝只能暂时利用这一矛盾。国大党少数领导人(尼赫鲁等人)和印度共产党提出了正确的主张,即主张支持英国反法西斯行动,保卫印度免受法西斯侵略,同时要求英国给予印度以独立地位,但这一声音未能成为国大党的主要声音。印共在1942年被殖民当局宣布为合法组织,由地下转入公开,其力量也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壮大,但始终未能取得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好了,大英帝国的那些事我们就介绍到这里,老大帝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此处介绍的只是它的几个跟战争直接有关的"代表人物"。六大洲、四大洋,何处没有它的私产,何处没有它的掌控,若把这个庞大的体系真正发动起来,那是要惊天动地的,不过我们的丘吉尔可要成为一个"主持大英帝国解体"的首相了。   这一时期,大英帝国在中东战场还做了一件大事,即成立了国务大臣办公室和中东补给中心,依靠了这两大机构,全面掌控中东政治经济一切情况,全面管控协调中东一切事务,统制其经济,统一其政治,稳固中东大后方,把中东建设成仅次于其本土的第二大作战基地,也为战后继续维持其殖民统治铺垫新的道路(下面我们还会介绍)。   最后,我们显然有必要再次展示一下非洲人民对大英帝国战争努力的贡献,对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非洲的矿产资源、农副产品和各种作战物资,非洲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都是大英帝国和后来参战的美国所不可或缺的。黄金海岸的锰产量在二战期间增加了近100%而成为盟国锰矿最大供应者,北罗得西亚铜产量1940年比1935年增长近86%,尼日利亚的锡产量1938年至1943年增长41%,利比里亚成为战争期间盟国主要橡胶供应国,第一批原子弹就是利用非洲的铀矿制造出来的……我们不应忘记英美盟国制造出的每一件武器装备,制造出每一颗炮弹和子弹都有非洲战略原料的份额。1万多非洲劳工为塔科拉迪-卡诺-喀土穆美国空运部队修筑基地,1.3万非洲劳工为运出黄金海岸南部铝土矿而参加了相关公路和铁路的铺设工作,苏丹为铺设从博尔至杰拜莱茵的道路平均每月投入5万个劳动力,埃及动用20万为英美盟军修筑各种军事工程……我们不应忘记英美盟国为战争需要大批征用非洲劳动力资源。大战期间被征召入伍和自动武装起来的非洲人约有150万,在各反法西斯国家军队中从事勤务工作的非洲人约有100万,非洲战士与英美战士并肩作战,其战斗足迹同样遍及欧非亚诸洲,他们同样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伤亡。第五节 自由法国   行文的最后,我们再说说自由法国的情况。这段时间,戴高乐率领着自由法国显然没有闲着,在叙利亚和黎巴嫩问题上继续与英帝维持着又斗争又合作的局面。现在自由法国也算是有根基了,家大业大,人才多了,人马多了,影响高了;因此戴高乐觉得有必要成立一个政权性质的机构统领自由法国事业,使自由法国运动更多地带有政权性质,使名更正、言更顺,更能与反动腐朽的维希法国分庭抗礼,在与列强们的交往中更能居于平等地位。1941年9月成立的自由法国"民族委员会"就是这样一个机构,戴高乐自然是它的最高首脑,它下设多个委员,分管自由法国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事宜。另外到1942年底,自由法国也有七万人马了,陆海空三军样样俱全,还有自己的商船队。自由法国的军队积极参与英军的各项行动,作战英勇,赢得大家越来越多的认可。戴高乐觉得自己的自由法国有点政府气象了,虽未得到世人的承认,但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信赖。   这段时间,自由法国的行动主要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展开。在对外方面,戴高乐力求得到列强们更多的认可和帮助,同时也坚决抵制它们对法帝利益的侵犯,继续保持其毫不相让的斗争风格。这段时间,英国对自由法国那肯定是继续保持又欺负又合作的关系,在叙利亚和黎巴嫩问题上,在马达加斯加问题上以及在其他问题上,不时闹得戴高乐很不愉快。当然戴高乐不愉快达到极点时,英国马上会换上一幅合作的面孔,表现出安抚的姿态。可以欺负但绝不能闹掰,这继续是英国的底线。而相对于崛起的美苏,英法两个帝国主义衰落者是有"同病相怜"之处的,多提携提携自由法国在英国的政策中还是占上风的。物质上援助自由法国、帮助自由法国加入联合国家、协调自由法国与美国的关系等等,英国能帮助还是会尽力帮助的。   对桀骜不驯的戴高乐及其自由法国,美帝的厌恶之情"由来已久",对问鼎世界"领导权"的美帝来说,这样的人物自是不被看好。不想让它加入联合国家,这是其一,而未经美帝允许,它就夺占了加拿大旁边的两个法属岛屿【注1】,更令美帝不高兴至极。另外,美帝至今没有断绝与维希法国的外交关系。当然也不能说双方的关系闹到了不可开交的程度,一方面美国一直不怎么认可自由法国,一方面也在适度改善对其的关系。首先,大家都是反法西斯中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老僵持着对美帝也没有好处;其次,戴高乐的威望毕竟是在不断提升,得到法国人民和法西斯诸国越来越多的认可;最后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诸地沦陷,而一些法属岛屿【注2】位于太平洋中心地带,其重要性上升,美国需要自由法国合作,获得这些岛屿的驻军权。总之,美国与自由法国最终依然是斗争加合作的关系。【注1:即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岛以南25公里处。】【注2:新喀里多尼亚、马克萨斯群岛、社会群岛等。】   自由法国建立对苏联的关系基本没费太大的周折,苏德战争一爆发,维希法国在法西斯德国的逼迫下断绝对苏关系,戴高乐则乘势而上,建立对苏关系。双方没有太多的利益纠葛,但却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值得利用:自由法国可以倚重苏联来制约一下英美的强势。而苏联也有相同的意图,明确表示全力以赴支持自由法国事业。另外,自由法国还建立了对中国的关系,还加强了伦敦诸流亡政府的关系。总之,经过两年来的努力,自由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算是有一席之地了。   再看看对内方面。这段时间,自由法国的对内工作就是如何统领日益壮大的国内抵抗运动。苏德战争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欧洲人民的抵抗运动也进入新阶段,向更高潮发展。看到国内人民的抵抗运动有起色了,戴高乐也开始把自己更多的关注转向这里。戴高乐考虑的是如何把国内抵抗运动统领到自己的麾下,这一考虑有积极的一面:国内抵抗运动虽然发展起来了,但分散性有余统一性不足,各干各的买卖,缺乏一个领导中心,而自由法国以其威望正好可以发挥领导中心的作用。戴高乐先后向国内派出自己的代表实现了国内南方(维希统治区)和北方(敌占区)抵抗运动的分别统一,当然这个统一是分散基础上的统一,而非绝对的统一,这是符合敌后斗争实际的。   当然,戴高乐的考虑自然少不了其消极的一面:决不允许这场人民自己发展起来的运动超过戴高乐规定的界限,威胁到资产阶级统治根基。人民自己的运动从来都是"野蛮生长"的,很容易越过雷池,戴高乐统领它就是要把它"皈依正道"。尤其是这个运动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共产党,戴高乐绝不允许它"另立门户",脱离戴高乐的掌控而单干。人民抵抗运动嘛,最终只能起配合作用,光复法国还得靠外边的力量——靠英美盟军的拯救,戴高乐就是这样告诉我们解放法国的思路。   当然,总体来说,这段时间,戴高乐对国内抵抗运动是鼓励多于限制,而对法国共产党也更多是合作而非打压,而国内抵抗运动越发展,自己在对外合作和斗争中也底气更足。与此同时,戴高乐也经常表明自己的自由法国事业是一项革命事业,是一项要改变法国人民命运的事业,是一项革故鼎新的事业——尽管是资产阶级范围内的。

当年的日本人坏到什么程度?我是爷爷活着时候给我讲的,地点就是我老家,时间无从考证的很详细清楚了,能坏到什么程度,那时候不光有老日(日本人),还有趟将(土匪),趟将来了,我爷爷也想跑,趟将说,别人家跑是为了躲二战时期的日本,假如不侵略其他国家,全力进攻美国,会怎么样?假如二战中日本全力进攻美国,美国会被日本人打下来,然后日本成为了蓝星王者,所有人类都沦为日本人的奴隶,不好意思,以上一切都是意淫,而且也是日本人做的称霸地球的鬼梦。在吐槽君看来,日八路军政委重伤倒地,汉奸发现了他,悄声说道别动,一会儿就走1949年4月5日,一个叫朱大同的人在无锡被国民党逮捕。同年5月11日,国民党以汉奸罪处决了朱大同。当时一名记者想要拍下汉奸们狼狈的模样,但是在镜头扫到朱大同这里的时候,他忽然朗声19世纪英法美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苦难和牺牲19世纪开始,整个世界从英国开始陆续进入到了一个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到今天依然在进行。英法美俄等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受益者,他们因为这个过程,国家迅速崛起,富康熙60年战争就输过一次,损失了2000人扩大版图600万平方公里康熙皇帝在军事上的成绩,可以说是被低估了的。在康熙时期,清朝版图扩大了600万平方公里,而且全部都是驻军实际控制。同时,康熙60年战争,就输过一次,损失了2000人,其他所有战斗都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古代最黑暗的时代,你认同这句话吗?有什么依据?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这个怕是黑明朝的人说的吧,明朝再黑暗有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黑暗,北方汉人被当作两脚羊,北方十室九空,汉人只得衣冠南渡,如果不是冉闵,北方汉人可能就会朝鲜战争的战败对美国有多大的影响?朝鲜战争,二战之后最为重要的一场战争。这次的战争,对朝鲜和韩国的国土面积没什么大的影响,但对于参战的中国,以及美国,意义非常深远。可以说,现在的世界格局,和朝鲜战争有着重要的联系。奇葩天子朱祁镇,一年被俘两度称帝,他的一生太过于神奇且荒诞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两兄弟之间的这一场夺门之变,他不同于唐代玄武门之变那边的血腥且残忍,其全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荒诞色彩,有种让人糊里糊涂就政变成功的印象。事实上,荒诞的斯诺妻子海伦毛泽东内部是钢,有坚强的抗力海伦福斯特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1937年5月,海伦斯诺访问了延安。5月5日,毛泽东接见了她。海伦与斯诺在延安期间,她收集了斯诺1936年未及采访的所有红军领导人的真实汉高祖武功不逊项羽,极能审时度势,夺取天下易如反掌最近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的江村大墓正名成为两千多年前著名汉文帝的霸陵,从而纠正了千年以来人们将凤凰嘴作为文帝陵墓的谬误。既然霸陵有误,不在凤凰嘴,那真实的汉高祖还是汉高祖吗?其实千年海湾战争给美军带来什么利益?海湾战争是美国二战后重构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给美国带来的好处,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大家都知道美国对世界的霸权主要是从美元和军事来实现的,第一巩固了固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有效的挤压
福建厦门出过哪些女性名人?谢谢阿桃先生邀请,介绍三位从厦门走出的知名女性,她们都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也是厦门的骄傲和自豪。她们是林巧稚,女,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县鼓浪屿人,1901年12月23日生,医学家。她在胎民国极开放的奇女子,28岁芳华,却是中国女性不羁的开荒者她叫余美颜,1900年出生于富商家庭,在那个封建思想还很顽固的年代,女权主义的春风还未吹到沉睡的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可就是这样有重重思想束缚的年代,她却用只有28年的生命向顽强的父权如果普通人被CIA列为暗杀对象,怎么做才能活超过7天?只需要一个合法的中国公民身份就可以只要你身体好,活70年都没问题几个大国之间从来没有公然进入他国境内搞暗杀的,一般这类暗杀都是小国和小国或者大国和小国之间。因为世界的几个主要大国政有人问贵姓应该怎么回复?有哪些姓氏不用说免贵?历史上有三个姓氏不用说免贵?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做过考证,在这里也就不赘述是哪三个姓氏了,反正是没有我的姓。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有一个姓氏是绝对不能说免贵的,这个姓就是贵姓。贵湖南韶山毛主席老家,看看哪里与众不同,为什么这里能出伟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韶山的山水并无奇异之处,只是因为此地诞生了一位旷世奇才,震古烁今的千古伟人,才声名远扬,成为广大人民心中的圣地。韶山不日本想用一斤大米,换中国一斤沙子,周总理知后,为何果断拒绝?前言要说我们现在和日本人的关系,那真的是很尴尬呀!你说我们要以和为贵,但是和这样一个曾经把我们欺负得这么惨的人做朋友,要做到心无芥蒂那还是真的很难你说直接撕破脸吧,那对于我们国家来他是海军原副司令,父亲是开国元帅,姐姐是少将,55岁却英年早逝当年瓦良格号航母能买回来的最大功臣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原副司令员,他就是海军中将贺鹏飞将军。或许许多人对贺鹏飞将军不是很熟悉,但是他是一个很出色的红副军长与讨饭老太太聊天时,发现是自己生身母亲,却不敢上前相认北平和谈失败后,百万解放军战士强渡长江。国军江防部队桂系及汤恩伯军团纷纷放弃防线南撤,大量南方城市迅速解放。1949年早已对国民政府政局失望的程潜和国军悍将陈明仁率部起义,长沙和平邓颖超身后事秘书赵炜成追悼会主理人,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入海中1992年7月11日,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走过了她的一生,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就是邓颖超同志,一个出生在广西南宁的传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家族为何能全身而退?他们去了哪里?爱新觉罗是满清国姓,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爱新在满语中为金的意思,觉罗为远方之意。满人入关前,爱新觉罗只是女真族的一个小姓,跟那拉氏钮祜禄氏佟佳氏等八大家族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清志愿军180师几乎全军覆没,彭德怀大怒,毛主席责任不在韦杰1951年6月上旬,联合国军在屡屡受挫后,放弃了继续北侵的意图,集体退回三八线以南,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宣告结束。战役已经结束,志愿军将士们也已经全体撤回三八线以北,彭德怀司令员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