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为何一定要消灭准噶尔汗国?

  自噶尔丹上台后,一直东征西讨不见丝毫收敛,对此清廷一直抱以忍让态度,但是一味的忍让和赏赐并没有安抚噶尔丹那颗从不安分的心,反而让其有恃无恐,连大清的传统盟友的不放过,等打到乌兰布统后,距离京师只有七百余里,虽然噶尔丹没有进犯京师的意思,但如果骑兵强行军的话,两三天也就兵临城下了,这的确威胁到了清廷的安全,一时间朝堂震动。
  如果这都能忍,那大清的声誉将会跌落谷底,并且失去对大漠南北蒙古的控制,这是康熙帝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眼看大乱将至,清廷无奈之下只能出兵平叛。噶尔丹
  噶尔丹也算是乱世枭雄,1644年大明甲申国变,多尔衮拎着小福临入主中原,也是这一年噶尔丹继承汗位,从这时起,这个社会不安定因素就一直积极地发挥着负面作用,主要体现方式就是想揍谁揍谁。
  这个阶段尚属准部的实力提升期,短短几年时间,准部靠着不停掠夺实力愈发雄厚,但是对大清的贡奉,丝毫不敢怠慢,这是噶尔丹聪明的一面。
  三藩之乱,一打八年,最终吴三桂登基过把瘾就死掉了,陈圆圆带着吴家硕果仅存的一脉避祸贵州,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大的阵仗,即便准部消息再闭塞也都知道了中原大乱,如何试探康熙帝的"心意"和底线呢?
  噶尔丹灵机一动就暴揍了同属厄鲁特蒙古的和硕特部车臣汗,并且将缴获的武器都进贡给大清,大清能缺这些东西么,这是赤裸裸的试探加示威,摸底线来的,对此清廷予以斥责,但当时是康熙十六年,三藩之乱尚未平复,大清实在不想天高地远的两向作战。
  无论是战略上还是费用上,条件都不允许,大清入主中原多年,但每年至少一半的财政收入全部给了吴三桂充当军费,吴三桂还被授权可以自行制钱......此消彼长。
  清廷很穷,李自成炮轰、火烧,搞得紫禁城只剩下武英殿,布木布泰也就是死后赐谥的孝庄文皇后,在皇城角落住了几乎10年"临建棚"才得以进驻宫殿,您想吧,连皇宫都没钱修,即便最后修成了,和明朝时期的紫禁城比,相对建筑来说也小了好几号,算是微缩版宫殿。
  大清精力上顾不上,财政方面又不允许,所以噶尔丹如鱼得水。
  最初是漠北喀尔喀诸部被噶尔丹揍得鸡飞狗跳逃到了漠南,康熙希望息事宁人,噶尔丹一面假意逢迎一面积极备战,最后的结果就是漠南蒙古连带着漠北逃到漠南地区诸部一起被揍得鸡飞狗跳,就在这时,准部也正式与驻守清兵接火,结果是清兵败战。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亲征,自担中路,最早与噶尔丹接火的是出古北口的左路军福全,中午到傍晚,噶尔丹战败提出谈判,没想到借机逃跑,康熙帝闻讯愁得不行,接到消息就知道福全上当了,不过在之后的乌兰布统之战中,噶尔丹还是以最终惨败收场,元气大伤只能在旮旯舔舐伤口。
  五年之后,自觉积攒实力得差不多的噶尔丹继续暴揍漠北喀尔喀蒙古诸部,康熙无奈再次亲征,上任抚远大将军是爱新觉罗福全,此次则由费扬古继任,得知康熙亲征,噶尔丹当时就跑掉了,康熙帝命令费扬古挑选精兵穷追不舍。
  昭莫多之战爆发,待到两军相距不远的时候,费扬古带大军就钻了小树林,只以数百骑兵诱敌深入,等到噶尔丹钻了口袋,大炮、火枪骑射,噶尔丹的后备辎重和家属团又被清兵冲击,军心大乱之下被揍得人仰马翻逃之夭夭,只剩下噶尔丹的老婆阿奴喀屯彪悍异常,带领众人抗击清军,最终死于两军阵前,其子被俘。
  经过两次大战的失败,噶尔丹人气尽失再也没能有效收拢残部,最终暴毙而亡,当然,所谓的暴毙方式有很多传说,不过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噶尔丹身殒,大清撤兵,恢复了一段时间和平态势。
  当时康熙帝的阶段性任务完成,顺便收了喀尔喀蒙古算是意外收获,他并没有想屠城灭族,只是想收拾噶尔丹这个不听话的祸头,目的达成就大军回撤了。策妄阿拉布坦
  噶尔丹接手的是哥哥僧格的汗位,但僧格是有儿子的,也就是策妄阿拉布坦,知道叔叔势大,策妄阿拉布坦没敢说啥,很自觉的听从调遣,但是噶尔丹并不放心,存心害死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弟弟索诺木阿拉布坦,于是策妄阿拉布坦亡命天涯,但始终观察着准部的局势。
  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出征喀尔喀蒙古,策妄阿拉布坦趁机掏了噶尔丹老巢,噶尔丹停留科布多不是因为爱上了那个地方......而是被策妄阿拉布坦遏制在那片区域,最终噶尔丹身死,策妄阿拉布坦将其骨灰送去京师。
  噶尔丹出征期间,策妄阿拉布坦就和康熙有过多次沟通,为噶尔丹最终败亡做出贡献,人呢,也貌似比较恭顺,所以噶尔丹死后,原势力版图完全都被策妄阿拉布坦继承下来。
  五世某喇嘛死掉,可是死讯却被第巴桑结嘉措隐瞒了下来,某喇嘛的权势被桑结嘉措所垄断,看出端倪的和硕特部拉萨汗杀了桑结嘉措,清廷扶立了六世某喇嘛,但是西藏王公统统不承认。
  就在这时候,策妄阿拉布坦参与了进来,他昼伏夜出赶路,出其不意的干掉了拉萨汗,实行区域统治,大清出兵也被大策凌敦多布击败。
  再次出征的抚远大将军变成了胤禵,年羹尧负责后勤保障任务,胤禵就知道在帅帐里吃喝玩乐花天酒地加贪污,不亦乐乎,最后如果不是岳钟琪违抗胤禵军令,建议噶尔弼提前出击,拿回西藏,估计胤禵回京能被康熙帝揍死,后来再次出发虽然顺利,一度打到乌鲁木齐,可恰在此时,康熙归天了。
  雍正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收了胤禵的兵权,雍正三年正式议和,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噶尔丹策零继位。噶尔丹策零
  噶尔丹策零派特磊北京,请求去西藏礼佛,为亡父设供祈福,清廷担心他犯了他爹的老毛病没有同意,并要求把青海的罗卜藏丹津押解到京师,这一等就是一年左右,雍正帝的耐心被耗光,决定征讨准部,而此时的罗卜藏丹津正在半路,押解队伍一听清廷出兵,就将其送到伊犁,并遣特磊上报表达自己承认错误,人在途中云云。
  雍正帝想出了个不大精明点子,要打则打别给准部准备时间,要和则拉拢住短期内不会有二心,他提出的条件是"请封号",所有属下编入旗籍分佐领,那噶尔丹策零能干么,本着清兵西路军直接就下了手,这条件根本无法接受。
  战争的爆发到底是因为噶尔丹策零存心要分裂呢,还是雍正帝要直接控制噶尔丹呢?
  我觉得两种原因都有,雍正帝的手段不是最明智的,而噶尔丹策零的安稳也仅仅是一时老实而已,早晚会再生祸端,也就是说这场战事无法避免,早晚而已。
  另外,推测的再合理也要拿出实证,不能主观臆测,把与沙俄的一切交流归为叛逆行为。
  雍正九年,两军在多地发生战斗,互有输赢,但毫无疑问,清军属于"客场"作战,后勤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大、小策凌敦多布用上诈降计,没想到傅尔丹竟然还就信了,被人伏击之后仅剩两千人跑回科布多,损失兵力2万余人。
  噶尔丹策零的野心充分被胜利激发,或者说他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于是走上了前辈们的老路,暴揍喀尔喀蒙古诸部,但遭遇到了顽强的抵抗,驰援的清兵最终与准部爆发显光寺之战,作战顽强但家底忒薄的噶尔丹策零遭受重创,再次提出议和。
  噶尔丹策零好歹算是主场,拍拍屁股就能回老家,清兵可不行,几年下来国家财政被拖得不要不要的,双方与雍正十二年的时候正式停战谈判,这一谈就谈到了乾隆四年......
  事实证明,无论准部是否招灾惹祸,清廷都不敢相信了,因为太没信誉,乾隆帝也时刻盯着准部的一举一动。
  乾隆十年,准部爆发瘟疫,噶尔丹策零身死,准部陷入无休止的内战,一打就是七年,最终虽然有了结果,但是整个准部分崩离析,人心打散了,资源打没了,乾隆他来了。
  乾隆二十年,乾隆帝"一意孤行"不顾全体大臣的反对,力排众议直接发兵准部,沦为战五渣的准部政权无力抗争只能接受覆灭的命运。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为何一定要消灭准噶尔汗国?
  就像三位皇帝的定位一样,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雍正帝。
  康熙帝时代,虽然恨毒了噶尔丹,但是康熙帝并没有把怒火发泄到准部这个大群体上,事实上还对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背叛。
  雍正帝时代,初期的"内乱"让他自顾不暇,罢兵谈和是雍正最明智的选择,但等雍正帝腾出手来的时候,他的立意非常明确,准部要整体入编,融入成为大清的一部分,否则就只有战斗,态度虽明确,路线也没错,但是那个年代道路交通是个问题,客场作战疲于奔命也是问题,后勤补给更是问题,国家消耗太大雍正也扛不住压力,所以只能暂时休兵罢战。
  乾隆帝时期,虽然乾隆也明白,准部安稳的话,蒙古就不可能安稳,但是他一是充分吸取了经验,没有盲目开战,二是始终静观其变寻找战机,并没有因为所谓的和平岁月而放弃对准部的征讨,所以最终达成所愿。
  与准部的战争自开衅到收复共耗时70年,并不是康雍乾非要整死准部,而是二者的势力版图有重叠,陷入战争是难免的,准部做大做强就要扩张,大清为了盟友的安全,为了自己的安全就不让准部扩张,这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对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为什么一定要消灭准噶尔汗国,雍正皇帝曾有过清晰的回答,他认为:"准噶尔与西藏紧密相连,准噶尔平定了,西藏就安定;西藏不安定,蒙古、青海也会连带出问题。这些地区是国家的隐患,与社稷民生休戚相关,所以必须讨伐准噶尔。"
  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准噶尔
  准噶尔部在清朝初年逐渐强盛,在漠北一带四处吞并,成为一霸,其首领噶尔丹自称可汗。1679年(康熙十八年),噶尔丹领兵3万,侵袭吐鲁番和哈密,迫使吐鲁番、哈密向其臣服,其势力逐步延伸到甘肃张掖一带,对清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大举进攻蒙古,康熙皇帝对噶尔丹的一再挑衅难以容忍,决定亲征噶尔丹。大将军福全率军向乌兰布通发起进攻,连战3日,大败噶尔丹,噶尔丹带着手下仅剩的一千余人逃往了漠北。
  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噶尔丹的实力逐渐恢复,他多次要求康熙皇帝将喀尔喀给他管辖,并向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要求,准备与大清分庭抗礼。遭到康熙严词拒绝的噶尔丹,率部在巴彦乌兰一带大肆劫掠,并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将大举内犯漠南"。
  对于噶尔丹的行为,康熙十分愤怒,他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2月,再次亲征噶尔丹。清军分三路进击: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市素从兴安岭进军;西路由大将军费扬古率领驻陕西、甘肃清军从归化进军;康熙自己带中路军由独石口出发。由于有些大臣担心沙俄出兵帮助噶尔丹,就劝康熙返京。康熙大怒道:"我这次出征,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西路,西路不就危险了吗?"康熙下令继续全力进军。
  虚张声势的噶尔丹听说康熙亲征,就连夜拔营撤退,康熙通知西路费扬古进行截击,在昭莫多大败噶尔丹所部,噶尔丹自己只带了几十名骑兵逃跑。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这是康熙皇帝的第三次亲征。
  由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了噶尔丹的根据地伊犁,导致噶尔丹无路可逃,其亲信也纷纷向清军投降。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3月13日,走投无路的噶尔丹,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清政府暂时解除了准噶尔之患。
  雍正皇帝再次出兵准噶尔
  在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逐渐掌握了准噶尔部,他和其叔叔噶尔丹一样,无视清政府的存在,经常与清政府对着干,侵袭四邻,祸乱西域,成为清政府在西域最大的威胁。雍正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时,罗卜藏丹津兵败逃往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将其接纳,清政府向策妄阿拉布坦索要罗卜藏丹津,策妄阿拉布坦拒不奉诏。
  对于准噶尔,雍正的看法是:西藏、谆噶尔(准噶尔)之事,比不得安南,鄂洛素海外之国,四十八旗、西海、哈儿咯(喀尔喀)等众蒙古人心系焉,虽在数千里之外而实为肘腋之患。谆噶尔事一日不靖,西藏事一日不妥,西藏料理不能妥协,众蒙古心怀疑贰。此二处实为国家隐忧,社稷生民忧戚系焉。所以圣祖明见事之始末利害,立意灭取谆噶尔,安定西藏者,圣知卓见,不得已必应举者也。
  由此可以看到,清政府只有消灭准噶尔,才能彻底解除它对西域的威胁。
  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接替了他的职位,此时的清政府已经由雍正继位之初的乱象趋于稳定,雍正的各项改革也初见成效,财力也较为充足了,雍正认为是时候出兵讨伐准噶尔了。雍正五年(1727年)十一月,雍正秘密要求河南、山东、山西三省督抚在步兵里各挑选2000人,首要条件是这些人必须要擅长使用鸟枪,准备在第二年秋冬时节听候差遣。
  雍正知道准噶尔人擅长骑术,骑兵精良,作战灵活,如果与准噶尔作战就必须有强大的骑兵。在经过两年的准备后,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决定由领侍卫内大臣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率兵32000余人,屯兵阿尔泰,从北路出兵;由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率兵36000余人,屯兵巴里坤,从西路出兵。
  噶尔丹策零得到清廷出兵的消息后十分恐慌,恰在这时候,原来叛逃到准噶尔的罗卜藏丹津策划谋杀噶尔丹策零,消息败露后,噶尔丹策零将罗卜藏丹津杀死。噶尔丹策零就想借助这件事施展缓兵之计,他向清廷报告,谎称已经准备将罗卜藏丹津送交清廷,但是听说清廷发兵攻打准噶尔,就将罗卜藏丹津转到伊犁了。噶尔丹策零说:"若天朝俯念愚昧,赦其已往,即将罗卜藏丹津解送。"
  雍正听信了 噶尔丹策零的谎言,认为事情出现了转机, 噶尔丹策零可能会对朝廷"一一听命",于是,雍正决定将对准噶尔"进兵之期暂缓一年",并将傅尔丹和岳钟琪等人召回京城议事,由提督纪成斌和副将巴塞分管西、北两路的军事。
  而噶尔丹策零则趁机向驻守在科舍图的清军发起偷袭,由于清军毫无防备,遭受了重大损失。雍正九年(1731年)六月,噶尔丹策零再次向清军北路军发起攻击,由于北路军主帅傅尔丹被敌人的假情报蒙骗,导致清军再次大败,只有4000多清军逃回了科布多,已无力再战。在得知北路军失利后,岳钟琪向雍正皇帝建议率部进攻乌鲁木齐,在得到批准后,岳钟琪分兵三路,大败敌军。
  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军与准噶尔在乌孙珠勒再次发生激战,北路军主帅傅尔丹再次战败。噶尔丹策零先后攻占了喀尔喀等地,并对喀尔喀和硕亲王策凌的财物进行了劫掠。策凌为了报仇,率领两万蒙古骑兵,对噶尔丹策零进行袭击,斩杀噶尔丹策零部属近万人,但是由于清军不敢出战截杀,导致噶尔丹策零逃脱。
  经过此次战败后,噶尔丹策零也无力再发起进攻,就派人向清廷请和,雍正考虑到经过多年的征战对财政损耗过大,再打下去也难以取得什么效果,就同意议和。经过多年的谈判,到乾隆四年(1735年)双方达成协议:以阿尔泰山为界,准噶尔游牧不得过界东,喀尔喀游牧亦不得过界西,并答应双方互市,允许噶尔丹策零派人进藏煎茶,但限制其人马数量。
  雍正时期对准噶尔的用兵屡屡失败,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但是也遏制了准噶尔的发展,使其不得干预周围其他地区的事务,也为乾隆皇帝后来最终解决准噶尔问题奠定了基础。    乾隆皇帝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
  经过康熙、雍正两朝多次对准噶尔用兵,虽然各有胜负,但清廷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准噶尔的问题,乾隆皇帝继位以后,一直在寻找机会,希望完成祖上"积年未成之功",这个机会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终于等来了。达瓦齐掌握准噶尔后,由于其暴虐荒淫,造成准噶尔内部混乱,部族之间相互争斗,其属下阿睦尔撒纳在与达瓦齐争战失败后,转而投靠了清政府。
  当乾隆得到阿睦尔撒纳来降的消息后,他对大臣们说:"朕意机不可失,明岁拟欲两路进兵,直抵伊犁。"对于乾隆准备对准噶尔用兵的想法,大臣们并不支持,只有大学士傅恒(福康安的父亲)赞同出兵。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开始,清政府就开始加紧备战。
  乾隆决定从阿尔泰山和巴里坤分西、北两路进兵准噶尔,其中北路军3万兵力、西路军2万兵力,分别从京城满洲兵、黑龙江兵、西安绿营兵等十几个兵营中征调士兵,并准备战马15万匹,同时派人筹集粮饷,对进兵路线进行踏勘。
  原定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秋季出兵准噶尔,后来,乾隆接受来降的阿睦尔撒纳建议,将进军时间提前到了当年的二月。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一月,乾隆皇帝还向准噶尔下诏,向准噶尔说明了清廷出兵的原因和目的,这应该是乾隆想做到先礼后兵吧。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十五日,北路军由乌里雅苏台开拔向准噶尔进军,由阿睦尔撒纳担任前锋,一路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收降了达瓦奇手下的桑阿巴噶斯、乌斯木济、哈丹等人。西路军比北路军出发晚了十三天,进展也非常顺利,不少达瓦奇手下向清军归降。两路大军不战而胜,如入无人之境,连乾隆都没有料到进展得如此顺利。
  五月十五日,清军在格登山大败达瓦齐,达瓦齐只带了2000余人逃出格登山,在达瓦齐南逃的路上,他的身边只剩下一百余骑跟随了。六月初八,达瓦齐前往乌什投奔阿奇木伯克霍集斯,结果,被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二十五日,派哈达哈将达瓦齐押送到京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大赦天下,将达瓦齐释放,免其死罪,并加恩封其为亲王,达瓦齐最后死在了京城。
  自此,清朝自康熙开始对准噶尔的征讨,获得了第一次全面的胜利。乾隆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以永昭后世。不过,后来由于原来归降清廷的阿睦尔撒纳叛逃,清军再次对其进行征伐,阿睦尔撒纳在逃往沙俄后,因感染天花死亡,沙俄将其尸体交给清政府,这也标志着准噶尔汗国的彻底结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如果不能彻底征服整个蒙古地区,清政权甚至可能连尼布楚条约中争来的女真诸部发源地——黑龙江都无法保全。更不要说后续在雍正朝与沙俄签订中俄中段边界条约(布连斯奇条约)。可以说,条约是打出来的,是对战果的肯定。
  以准噶尔为首的蒙古联盟,与清政权、沙俄政权之间存在着三国杀式的博弈关系。直接影响到清朝发源地——东北地区的地缘稳定,如果蒙古—沙俄形成联手,清朝东北地区将面临包围。
  相反,如果清朝能够完全控制蒙古,则等于建立起东起太平洋,西至中亚的完整防御线。号令之下,蒙古军队可以在漫长的、数千公里的边防线对沙俄展开机动进攻。沙俄将疲于奔命。
  如果蒙古独立、或者完全倒向沙俄,清朝将会面临和晚明一样的战略困局。清朝将在黑龙江面临沙俄的压力,在河套面临蒙古的压力,陷入可怕的双线作战中。
  (清朝得胜图的景象)马背上的同盟
  至少在明末,女真人是半定居族群而不是游牧族群。因为风俗习惯与贸易需要(女真在与明朝的贸易中主要出口马匹与毛皮),明末女真人保持了驯马以及狩猎习俗,单兵战斗力不可小觑。在17世纪初,女真族群踏上了冷兵器时代的最后一班车,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后金政权迅速崛起。后金赶上了一个战略机遇期——后金崛起的时候沙俄的势力还没到达黑龙江流域,努尔哈赤可能一辈子没见过哥萨克长什么样儿,那时候黑龙江还是后金的战略大后方,后金从黑龙江那旮玩儿命调动索伦诸部士兵补充中原地区的战损。
  最迟在清军入关作战的时代(1650年前后),沙俄的先锋已经到达远东地区。
  不难设想——如果沙俄哥萨克早来半个世纪,黑龙江就会从后金的大后方变成大前线,那时候后金腹背受敌,入主中原恐怕就没那么轻松了。
  满蒙之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文化渗透和族际认同。女真人在明朝说满语,但使用回鹘式蒙古文记录文书,女真人起的名字也多是蒙古名字。当准噶尔蒙古进攻喀尔喀蒙古的时候,喀尔喀蒙古贵族开会决定喀尔喀的未来命运——是归顺清朝还是投奔沙俄?最终喀尔喀蒙古认为清朝和蒙古文化上更为密切,最终选择归顺清朝。这说明蒙古也认同女真。
  在清朝贵族眼中,蒙古与女真同是所谓的骑马引弓之民。蒙古是世界上与女真关系最近的族群,两个族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重要的是,女真与蒙古都擅长骑兵战术。于是,在征服了东北以及漠南蒙古诸部后,清朝建立了极为重要的制度——满蒙同盟,将蒙古作为自己的兵源地区,这样就可以解决女真人口不足,兵力短缺的劣势。满蒙同盟给予蒙古贵族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清朝将大量蒙古人吸纳进八旗中,这就是八旗蒙古。主要由皇太极时期征服的漠南蒙古人组成。
  对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清朝建立了多伦会盟,并且时间点选择的极为关键——多伦会盟选择在1691年5月在漠北举行。此时距离清朝平定三藩仅过了十年。距离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仅过了两年。
  1691年发生了什么?17世纪末的东北亚三方角力
  准噶尔蒙古的噶尔丹1691年初来到漠北活动,试图说服喀尔喀蒙古加入自己的队伍对抗清朝的康熙皇帝。
  不难设想——如果喀尔喀蒙古真的加入噶尔丹的队伍,并且噶尔丹倒向沙俄,清朝刚刚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将成为一张废纸。
  时间倒退两年——就在清朝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的1689年,准噶尔噶尔丹的的军队正在喀尔喀蒙古地区活动。就在尼布楚条约正式签订之前(1689年9月)两个多月,清军在乌尔会河之战(1689年6月)中被准噶尔蒙古军杀得大败。
  乌尔会河之战是清军主力第一次和准军接战。弓马骑射的两万清军被准噶尔蒙古军的俄制火枪口袋阵击溃,西方传教士记载——清军被杀的一个不剩。
  这也说明,准噶尔蒙古军已经进入了热兵器时代,绝不是后人想象中的那种纵马射箭的草原弓箭手。
  这样一场惨败发生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给康熙造成了极大的被动。事实上清朝是在不能完全掌握漠北的情况下与沙俄谈判的。
  再来看清朝想要的。
  清朝方面设想最好的局面是拿到勒拿河以东。中俄以勒拿河为界。说白了就是贝加尔湖以东的东西伯利亚地区归清朝。
  但是,就因为漠北有准噶尔军事势力的横向切断,清军及其同盟势力的触角根本够不到勒拿河,够不到的东西又如何能拿到手?这就是为什么康熙皇帝对噶尔丹恨之入骨的原因。噶尔丹造成了康熙在尼布楚谈判中的极大被动,如鲠在喉。
  最终,清朝只能一再让步,只在口头上保留对勒拿河的声索权利。比如沙俄在勒拿河以东修了个居民点,往勒拿河以东移民,清朝知道了会抗议,但尼布楚条约已经签了,清朝毫无办法。这其中不能说没有准噶尔蒙古当时的掣肘。
  清朝皇室对噶尔丹的恨,是丧失想要的土地导致的恨,是明明快打赢了却不得不让步导致的恨,这种恨一代一代遗传下去,成为了康雍乾对准噶尔的严酷追击。
  多伦会盟就是清朝争夺漠北使出的大招儿,象征清朝开始控制漠北。多伦会盟之后,清朝通过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暂时扫除了准噶尔盘踞漠北的威胁,保住了东北侧翼的安全。
  而就在清军惨败的1869年,沙俄发动了针对克里米亚半岛的进攻,奥斯曼土耳其应战,俄土战争爆发。而沙俄与瑞典的战争也在迫近。在此局面下,沙俄无力东调重兵,放弃了往黑龙江调兵再战的计划与对噶尔丹的支持,签订尼布楚条约。但是,沙俄西伯利亚地方官员仍然有利用准噶尔军队打击清军的设想,也不停地给准噶尔开空头支票,怂恿准噶尔把事情搞大。试图利用准噶尔打压清朝,稳固自己的东线。
  在这场东北亚博弈中,谁也没有一定之规,谁都在随机应变,寻求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局面。
  (投降清军的准噶尔蒙古勇士 阿玉锡)厄鲁特蒙古对于清朝的战略威胁
  漠西蒙古实际上就是厄鲁特蒙古。主力是和硕特部、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三部虽然由三个家族控制,但三部贵族之间的通婚极其频繁,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姻亲关系。整个厄鲁特蒙古势力是一个大联盟,准噶尔占有新疆、和硕特占有青海、西藏,土尔扈特占有东欧。厄鲁特人与清朝若即若离。尤其是准噶尔,按照清朝的话讲——叛降无常。清朝面对横亘在中国西部的、巨大的厄鲁特蒙古势力,自然而然感觉到威胁。
  更主要的是,厄鲁特蒙古毕竟是蒙古人,他们与其他蒙古分支的关系要比清朝和蒙古的关系近(尽管清朝皇室的母系有大量蒙古血统),准噶尔一旦崛起,往往会呼吁其他的蒙古部落脱离清朝统辖,跟随准噶尔汗国,这就影响到了清朝满蒙同盟的稳定性。
  整个清朝统治是建立在满蒙同盟之上的,蒙古军队受到清朝调遣,为清朝出生入死,同时也为清朝提供稳定的后方。准噶尔的崛起,对于清朝来说,正是——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西北苦战与清准之间持久战的形成
  准噶尔与和硕特都是厄鲁特蒙古,他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内部斗争。西藏方面,第巴桑结嘉错一直握有实权,且一直是噶尔丹的支持者。
  桑结嘉错支持噶尔丹,很可能有联盟准噶尔以抗衡西藏的和硕特蒙古势力的考虑。和硕特蒙古势力必然不能容忍。于是,统治西藏的和硕特蒙古首领——拉藏汗起兵消灭了桑结嘉错势力。但是,拉藏汗的做法又得罪了亲西藏的准噶尔。于是,1717年,准噶尔本部的实际控制者策妄阿拉布坦派遣猛将大策凌敦多布率领唐努乌梁海蒙古军队远征西藏。
  大策凌敦多布是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的堂兄弟。1715年,策妄阿拉布坦用兵哈密,与清朝展开对东疆的争夺。同年,大策凌率准军驱逐了沙俄军队。策妄阿拉布坦统治下的准噶尔军队开始扩张。
  1717年准军进藏是一次传奇般的远征,数千名唐努乌梁海蒙古人穿越雪域高原,击败了以逸待劳的、占领西藏的和硕特蒙古,杀死了拉藏汗。准噶尔一度控制整个中国西部。为此,康熙皇帝在1718年、1720年两次派遣清军进藏,驱逐准军,在西藏建立统治。
  可以说那个时期,清朝与准噶尔在东疆、西藏两个方向上交手。公元1720年,康熙已进入晚年,就在这一年,清军第二次派兵进藏与准军开战。同时,清军在新疆方向上集结了惊人的二十万兵力(清军施行精兵政策,兵力其实一直不多,八旗兵力在十二万左右,清军单在北线战役中就集结二十万兵力,基本上算是倾巢而出了),也在1720年进攻北疆一带的准噶尔大本营。
  康熙很可能是不放心,怕自己走了子孙们搞不定准噶尔,才会做出如此大的动作。进藏与进疆同时行动,1720年的清军西征绝对是清朝军事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反过来讲,准噶尔以一万上下的总兵力调动起清军近三十万大军(进藏和进疆军队),在旷阔的中国大西北与准军展开游击战。准军趁虚而入、打了就跑的高机动战术让清军苦不堪言。
  为什么?不都是马背民族吗?
  (清军画册中的准军形象 请注意 准军肩膀上背着的是火枪而不是弓箭 说明准军已经热兵器化)渐渐变化的清军
  在18世纪上半页的康熙末年,满族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贵族化、定居化、汉化的过程。尽管这时是大清的全盛时代,但是清军已经不是白山黑水间那一支来去如风、掳掠成性的游猎部队。以清军进藏为例,1718年清军进藏是宫斗剧中的大热门人物——八爷党的老十四允禵领队的。在1718年,这个雍正皇帝的同母胞弟还不知道未来自己哥哥登基后自己的下场。1718年,允禵正坐镇西宁,殚精竭虑,为大军进藏筹划粮草物资。这说明18世纪以后清军的作战方式已经越来越像定居民族,已经渐渐脱离游猎部族军队那种来去如风、纵横千里的高机动性。
  也正因为如此,清军在面对准军在大西北纵横千里的高机动战术时力不从心,越打越吃力。最终不得不依靠数十倍兵力的数量优势与大量物资供应来维持对抗效果。不得不说,清军与定居民族对付游猎军队时的模样越来越像了。比如老十四允禵在西宁本来也筹划着支援一下北线清军,设想着直捣伊犁准军首都区。但是经过一番会计核算,发现清军直捣伊犁所需的人力物力几乎无法承受,不得已只能作罢,静待时机变化。这些情况意味着,清军与准军的战争不会速战速决,必定要僵持、必定要缓缓推进,必定持续近百年才能分出胜负。这也就是为什么清准战争要持续康雍乾三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渐渐汉化的清军有两个法宝,第一个是掌握火炮技术。在18世纪初,清军的火炮技术还不算落伍。有了火炮,清军就可以在阵地防御战中抵御住准军火枪的进攻,乌兰布通战役清军能守住阵地,就是凭借火炮。这是中国历史上其他汉化的的游猎民族所没有的装备优势。
  第二个优势就是掌握蒙古等游猎族群的同盟军。
  如果没有火炮,没有蒙古等游猎族群的同盟部队。渐渐汉化的清军很可能像他们的老祖宗金朝那样,在汉化后被野蛮的蒙古军队一波推掉。清朝也一定知道蒙古灭金的历史,所以才会对准噶尔严防死守,必欲除之。清朝统兵将领的战略失误
  等到雍正上台,面对的准噶尔统帅是噶尔丹策凌。雍正经过周密部署,派遣大将傅尔丹经营北路清军,却遭遇了和通泊之战的惨败。这与清朝将领对形势的误判有关。
  18世纪欧洲的热兵器技术进入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与欧洲的热兵器技术差距渐渐拉开,这种趋势却没有引起清朝统治者的足够重视。
  相反,1720年前后,准噶尔为了对抗清朝,与沙俄谈判,接触到了大量欧洲技术(虽然是二手的沙俄技术)。准噶尔更是俘获了沙俄军队中的瑞典炮兵军官纳列特,他为准噶尔军队组建了一支炮兵。
  而准军建立炮兵的情况,清军主帅傅尔丹可能并不知情。
  傅尔丹更没想过——八旗士兵的武力正在下滑。清军日益依靠那些还在东北地区从事游猎生活的索伦部族兵力,还有忠于清朝的蒙古同盟军。
  傅尔丹手中的清军已经变成一支东拼西凑的组合队。核心的满州军队日渐官僚化,不再作为主要战斗力存在。而拼凑的索伦与蒙古军队,说白了都是游猎部族的民兵而已。纵观这样一支清军,很难看出有什么近代化、专业化军队的影子,骨子里仍然是游猎民族亦猎亦兵、战斗生产相结合的路数。这一套在冷兵器时代当然是无敌的,但是到了热兵器时代必然要让位于职业化军队。
  也许雍正看透了这一切,所以,雍正费劲心思给傅尔丹手下的索伦兵配置了火枪。
  即便如此,傅尔丹仍然活在满州武力天下第一的迷梦里。当下属劝阻傅尔丹不要冒然进攻的时候,傅尔丹反倒训斥下属:我国家之所以无敌者,以武臣不畏死耳。君等安可重蹈汉人积习,自弱其势?
  傅尔丹一席豪言壮语、贬低汉人抬高自己,听起来振聋发聩,实际上是盲目自大,纸上谈兵。傅尔丹手下只有一万人就敢西进进攻,要知道清军每次与准军主力对抗都要集结数倍于准军的兵力方可言战。上文说过——康熙末年清军调动了近三十倍准军的兵力围追堵截…
  1731年6月,傅尔丹带领一万清军一头扎进阿尔泰山初夏的山岭之中。噶尔丹策凌率领两万准噶尔军队围攻,这一次准军罕见地以多打少,结果可想而知。一万清军不敌,苦苦支撑,且战且退。
  被雍正皇帝寄予厚望的索伦兵端着火枪出战,却遭遇到准军炮兵轰击。索伦兵精于骑射不假,但火枪并非这些游猎民兵的长项。并且清军的火枪是鸟枪,这是一种火绳枪,并不先进,清军也没有用火枪克制火炮的战法。这场炮战是瑞典军官纳列特亲自指挥,自然犀利无比。几次炮击之后,使用火绳枪的索伦兵彻底溃散。再次暴露出游猎民兵在欧洲式战法面前必败无疑的真相。
  又过了一天,准军连妇女都拉上了阵,凑到了三万军队,清军还剩八千。关键时刻,清朝东拼西凑的军队在顺境中还可一战,但在面对准军这样的强敌之时就出了问题。要知道准军可以用一万军队击败三千俄军,这样的战绩与兵力比例清军是做不到的。如今准军用三万对付八千清军,清军全线动摇。
  科尔沁蒙古自后金时代就归顺清军,这个时候居然顶不住压力,不战自溃。科尔沁蒙古军的行为引发了连锁反应,其他清军中的蒙古兵一看这个局面,纷纷逃跑,终于导致清军的大溃败,清军各位将领皆力战而死。
  这场战役暴露了清军一系列弱点。由此看出,清军对准军的战斗绝非一帆风顺,而是时不时就会遭遇惨败,前功尽弃。为此,清朝也一贯是能抚就抚,能招安绝不轻言围剿。战事不得已拖的越来越长。
  关键时刻,清朝的蒙古同盟军再显神威。喀尔喀蒙古这时候出了一员猛将——策凌(蒙古贵族名字实在都差不多)。喀尔喀蒙古的策凌是清朝皇帝的女婿,自然忠勇无比,在喀尔喀同盟军的奋力反击下,清军打出了显光寺大捷,多少掌握了主动权。
  到了乾隆时期,清朝达到鼎盛,而准噶尔在清朝长期打击下越来越虚弱,瘟疫流行。再加上准噶尔贵族的严重内斗给了清军机会,乾隆终于得以荡平准噶尔蒙古。结语
  准噶尔是清朝的劲敌,准噶尔的崛起会动摇清朝的满蒙同盟政策,直接减弱清朝军力,所以,清朝才会不遗余力地打击准噶尔蒙古。但是,清军、尤其是八旗军队战斗力的下滑以及清军将领的多次战败,又使清朝对准噶尔蒙古的军事征服变得漫长而反复,所以这场战事才会历经康雍乾三朝才宣告完结。
  纵观清准战史,最为重要的战役无疑都是康熙皇帝部署的,雍正与乾隆不过是延续了康熙皇帝的老路——
  用各种手腕分化瓦解蒙古各部,严控准噶尔蒙古与沙俄联盟,同时等待时机,通过漫长的持久抗衡,最终取得胜利,一旦胜利,立即斩草除根,永除后患。
  喜欢请点赞 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
  平定准噶尔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持续了70年之久,究竟怎样的恩怨才会持续这么多年呢?主要因为这关系到清王朝生死存亡,必须全力以赴,将其消灭。
  一准噶尔强势挑战清王朝
  准噶尔大汗葛尔丹先是统一了卫拉特蒙古诸部,此时康熙因为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等问题无力抽身,等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之后,发现葛尔丹羽翼丰满,已经进逼到了喀尔客蒙古,窥视中原。
  可以看到当时准噶尔所占领的位置位于蒙古,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如果一直不能平定,对于大清皇帝是一块心病。不知道哪天战争会打过来,会不会损失更多的领土。因此清朝的一定要彻底清除准噶尔这个隐患。
  此外,准噶尔因为有沙皇俄国撑腰对清朝一再的叫板,企图分裂中国西北,这种做法是对清王朝赤裸裸的挑衅。
  二蒙古问题事关清王朝核心利益
  蒙古涉及到清朝的底线,是清朝的原则性问题,是清朝实现崛起的关键因素,满清的立国之本就在满蒙联姻。
  因为蒙古地域太广大了,从与东北平原接壤的大兴安岭,到遥远的西域,再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都是蒙古部的活动区域,对中原地区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加上蒙古部落战斗力强悍,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对清王朝的统治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而葛尔丹统一漠西蒙古卫拉特诸部之后,其目的就是进一步统一蒙古诸部,重现其祖先成吉思汗的荣光,这挑战了清王朝的底线。
  三经过三朝努力,乾隆适机出动,将其彻底消灭
  康熙皇帝先是借助噶尔丹的压力,1691年举行多伦会盟,将漠北蒙古纳入版图,然后1696年,在漠北蒙古的昭莫多大败噶尔丹,迫使其退出漠北。随后,噶尔丹自杀。
  随后,退出漠北的准噶尔部开始南下侵占西藏,康熙旋即于1722年派遣14皇子胤禵进军西藏,将准噶尔部逐出青藏高原。雍正继位后,清军攻占青海,至此清朝的西北部边境压力骤减。
  但是此时的西域还在准噶尔手中,清朝始终保持着对准噶尔部的压力,1757年,准噶尔爆发天灾,国内大乱,清朝趁机出兵,终于在1757年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从此蒙古问题彻底解决,困扰中国几千年的游牧民族威胁彻底消除!
  因此,虽然历经几十年,清朝最终还是将准噶尔彻底消灭,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挑战了清王朝的底线,涉及蒙古问题,妄图分裂清朝,关系清朝生死存亡。
  借用亮剑最后一集丁伟论文里的一句话"如果一个国家的周边地区出现一个军事强国,那么不管这个军事强国有没有动手的打算,那么实际上,动不动手的主动权,不在我方手中。"这句话用在清朝跟准噶尔上也适用,这其实和大刘三体中的"黑暗森林"定律是一个意思。
  其战略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中亚及蒙古高原出现一个统一的帝国对中原帝国形成竞争与威胁。就像一个品牌在同一条商业街上,隔几步就开一家店,它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防止竞争对手。准格尔蒙古崛起后试图同大清帝国争夺中亚地区的主导权,并在西和北两个方向上对大清帝国形成严重得军政威胁,严重威胁了大清帝国的国家安全,这是大清帝国必须剿灭准格尔汗国的根本原因。大清帝国对准噶尔的征服从北京到中亚的距离远远大于拿破仑帝国对俄罗斯的巴黎到莫斯科的距离,从这一点来说,大清帝国是伟大的。
  康雍乾三朝可以说是一直保持着一种对外军事扩张态势,虽然一度出现过财政问题也很快的解决了,满清和准格尔的百年战争,其动员能力令人震惊,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开销还能保持内部总体比较安定,满清算是属于高效而有能力的统治集团,而且战略是比较得当的。随着清朝实力的增强,到了乾隆时期,对准噶尔的征伐,已经不需考虑俄罗斯了。灭准噶尔前先挑战俄罗斯的话会直接增加灭准噶尔的阻力,灭准噶尔后再为了几块荒地去挑战俄罗斯也没什么意义,关键还是俄国当时在远东的投送能力极低,俄国自身没也有和清军作战的意愿,能谈的绝不动手。
  但是在准噶尔灭国后短短几十年,满清的武力就腐化堕落的没法看了,白莲教大起义中清军的腐朽很难让人相信短短20年前,这个帝国还在拼命向周边扩张。说到底还是因为乾隆后期整个国家打遍东亚无敌手,缺乏战略压力,军武军备逐步开始马放南山。
  客观来说,清朝中前期的贡献非常大。一是奠定今天广阔的疆域基础;二是清初人口不到一亿,清末达到四亿,这是今天人口发展和国力强盛的基础。只是晚清碰到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未能及时完成变革,才有世纪羞辱,而且非常惨。总的来说,清朝中前期的统治非常成功。
  准噶尔,一个只要提到清史就绕不开的名字。康熙、雍正、乾隆,清朝最强盛的三个时期都在死磕准噶尔,不禁让人疑惑,准噶尔到底做了什么?竟然使得清朝把他往死里整,不把它灭了誓不罢休。准噶尔侵犯了清朝的利益。
  准噶尔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朝时的瓦刺,瓦刺最强盛的时候,甚至打到了北京城下。可惜随着一代雄主也先得死去,瓦次也迅速没落了,最后分裂成了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等四个部落。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准噶尔都在默默发展着,其间甚至像清朝的前身后金称臣。
  直到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准噶尔才走向了崛起之路,准噶尔先是击败了和硕特汗国,成为卫拉特联盟新的盟主。接着,吞并了南边的叶尔羌汗国,又不断攻占东边喀尔喀部的土地,导致喀尔喀部不断向南迁移。准噶尔便一路追击喀尔喀部南下,企图统一整个蒙古草原。同时准噶尔还趁机东扩,随着时间的加深,势必会触及到清朝的势力范围,于是战争便发生了。
  康熙统治时期的清朝,一直在努力遏制准格尔的扩张势头,此时的清朝只是想把准噶尔赶回老家而已,并没有想灭掉它,毕竟那时候清朝内部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要不是准噶尔捞过界了,康熙都懒得搭理它。
  被清朝打蒙了的准噶尔吸取教训,看来东扩会挨打,那就南扩吧,那边的西藏又不是清朝的领土,于是准噶尔直接攻入西藏灭了和硕特汗国的末代可汗。还没等他进一步动作,清朝又出手了。准噶尔这下懵逼了,东扩会被打,怎么南扩还是被打?问题是它还真打不赢清朝。
  其实,这主要是西藏在当时的地位十分敏感,准确说是西藏的拉萨地位十分敏感。那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当时的藏传佛教影响范围并不仅限于西藏地区,西到伏尔加河地区的土尔扈特部,北到俄国控制下的布里亚特部,南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小国,东则有大量满洲和蒙古八旗也信仰藏传佛教。注意八旗子弟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一旦准噶尔控制了拉萨,利用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必然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联盟,这是清朝无法允许的,所以准噶尔被打实属活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虽然后来准噶尔不在触碰清朝的地盘,但是并不意味着就没事了,归根结底,还是准噶尔军力太强了,清朝担心其迟早成为心腹大患。
  虽然接连被清朝教训,但是准格尔在其他战场上确实捷报频传。准噶尔在中亚和哈萨克汗国以及浩罕汗国多次交战,不仅几乎征服了哈萨克汗国,甚至向南一度进占现在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在此基础上,准噶尔和俄国在北亚和中亚也有着多次冲突。准噶尔不仅多次资助了吉尔吉斯人和布里亚特人反对俄国的起义,甚至准噶尔自己就曾经击败俄国的入侵,并多次主动出击,攻击俄国位于西伯利亚的城镇。
  同时,准噶尔还通过贸易和战争,从中亚和俄国手中获得了大量火器。火器在当时的战争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变量,清朝当初就吃过明军火器的亏,因此不许国内研发火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准噶尔获得火器必然越来越多,那么也就意味着,清朝对于准噶尔的优势越来越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迟,清廷对准噶尔的战争就必定会更加艰难。与此同时,俄国在雅克萨之战战败后,为了对抗清朝,开始扶植准格尔,向其支援了大量火枪。清朝当时无法阻止俄国的行为,但是打打准噶尔还是没问题的,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准噶尔都必须灭亡。枪打出头鸟,准噶尔还是太高调了
  综上所述,准噶尔之所以被康熙、雍正、乾隆追着打,还是怪他在清朝最强盛的时候如此高调发展,引起了清朝的警觉。其统治者不懂徐徐图之的道理,虽然其战斗力很强,但是国力太弱,欺负一些小的国家还行,遇到清朝这种实力的对手,只有被按在地上殴打的分。
  您好,感谢邀答。准噶尔叛乱,勾结沙俄就是分裂国家的行径。这个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不允许的。
  满族本来就是少数民族取代了朱明王朝统治中华大地的。他们既忌惮汉人的数量,又从心底瞧不起汉人。虽然没有像蒙古人把人分等级,但在实际生活中汉人地位远低于满人。
  满人对蒙古各部落采取笼络为主的手段,同时也利用部族之间互相牵制,分而治之。绝不让其中一家独大。
  当准葛尔强大起来以后一定要打压。不然对其他部族都有启发意义,更不要谈汉人随时都在聚集力量反清复明。这种连锁反应是任何统治者都害怕的。
  综上所述,准葛尔这个出头鸟被打掉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准噶尔汗国的由来
  准噶尔汗国是蒙古人的准噶尔部落统一西蒙古各部落建立的国家,准噶尔部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承,实际上,瓦剌、卫拉特、厄鲁特都是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
  没错,就是"土木堡之变"时的瓦剌人。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国师也先杀死可汗脱脱不花,自立为汗,开始清洗政敌,造成瓦剌内部混乱,后来也先被杀死。东蒙古的鞑靼部又卷土重来,瓦剌诸部只得往西迁移,称为卫拉特部落。
  西迁的卫拉特人共有五大部落,分别是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辉特部和准噶尔部。明末清初之际,当时的卫拉特各部盟主固始汗率众归顺后金,卫拉特从此成为清朝属国,名义上臣属于皇帝,但不受内地官员的管理。
  准噶尔部落只是卫拉特联盟的部落之一,到了康熙年间,准噶尔部落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领导下开始崛起,击败了原来的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逐步控制了卫拉特诸部。
  巴图尔珲台吉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汗位,噶尔丹最终胜出,自立为准噶尔汗。噶尔丹此后改变联盟的性质、建立垄断权力,把卫拉特诸部的松散联盟变为准噶尔垄断权力的政权即准噶尔汗国。
  此后数年间,统一了卫拉特诸部的噶尔丹先后出兵降服了叶尔羌汗国,征服了吉利吉思、塔什干等地,击破哈萨克部落,称霸中亚。准噶尔开启对清朝的战争
  准噶尔大军攻入漠北,东蒙古喀尔喀土谢图部、车臣部等迎战失败,逃入内蒙古,向清帝国投降。噶尔丹于1690年率军追杀进入内蒙古。
  康熙皇帝玄烨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交战,大败噶尔丹,噶尔丹仅剩数千人逃回科布多。
  1695年,噶尔丹领兵三万,再次出征漠北,次年三月康熙再次亲征,五月与噶尔丹在昭莫多(如今的乌兰巴托)交战,大败准军,噶尔丹仅以数骑逃走。
  1697年,康熙皇帝驻跸宁夏,命费扬古、马哈思出击噶尔丹残部,清兵进抵狼居胥山,擒获噶尔丹之子,经此失败,噶尔丹再也无力回天,不久自尽。
  1717年,噶尔丹的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发兵占领西藏,次年十月,康熙发兵入藏,经过两年战争,清军将准噶尔军逐出西藏。
  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病死,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
  雍正八年(1730年)噶尔丹策零偷袭清军的阿尔泰山大营。雍正九年六月,噶尔丹策零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傅尔丹所部清军,这次失败清军损失惨重,参战的18名副都统以上将领仅4人生还,成为清军历史上对蒙古军队的最大败仗。
  雍正十年(1732年),噶尔丹策零、小策零敦多布东征发兵喀尔喀,当年六月,清额驸策凌在光显寺之战中大败准噶尔军。噶尔丹策零、小策零敦多布率残部突围遁去。
  乾隆二十年(1755年),准噶尔汗国经历长达十余年的内乱,实力消耗一空,乾隆趁机发兵攻打,准噶尔汗达瓦齐被清军俘获,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至此宣告灭亡。
  清帝国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打响,一直到乾隆二十年(1758年)才宣告结束,长达70年。为何一定要消灭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汗国和清朝的战争是在噶尔丹攻击东蒙古喀尔喀土谢图部、车臣部时才开始的,清王朝不能容许噶尔丹统一蒙古诸部,以免重现成吉思汗的荣光。
  喀尔喀蒙古自后金建立之初,就采取的是满蒙联姻,可以说喀尔喀蒙古是满清的后方基地。满清入关前后,不仅仅是满清八旗、投降的汉八旗,最重要的还有蒙古各部。
  如果失去蒙古各部,满清的基石会空虚很多,如果噶尔丹统一蒙古,就会成为悬在清王朝头顶的尖刀,因此准噶尔汗国和清朝的战争是关乎清王朝生死的根本性问题。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都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才前赴后继,必灭之,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消灭准噶尔汗国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为华夏领土建立的功勋。
  1636年,和硕特和土尔扈特派使者找到后金,代表四个部落(包括准噶尔部)表示归顺。
  1646年,四部首领具表顺治,臣服大清,顺治赐予各部弓箭盔甲,命固始汗王为盟主,统领各部,从而确立了大清对漠西蒙古的主权。
  十七世纪初,准噶尔部迅速扩张,宣战其他三个部落,把他们赶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在经过数年的东征西讨后,终于在 1678年统一漠西蒙古,建立准噶尔汗国。
  鼎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国土面积达到400多万平方公里,草场肥沃,牛羊如云,战马成群,人口众多。
  康熙29年,极度膨胀的准噶尔汗王噶尔丹,率部进攻漠北蒙古各部,妄图统一蒙古。漠北各部首领联名向清朝求助。康熙调动火器营,用大炮对付准噶尔的骑兵,在乌兰布通重创噶尔丹。
  此时的大清,在顺治和康熙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扑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剿杀了张献忠的大西军队,消灭了南明的残余势力,平定了三藩之乱。最后扫清寰宇,立足中原。
  于是,康熙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准噶尔部了。
  准噶尔和清朝有何深仇大恨?为何清朝一定要置准噶尔汗国于死地?
  因为它涉及到大清政权的核心利益,那就是主权和国土。
  早在1636年,大清就和漠西四部确定了主权关系,准噶尔也在呈表中签字画押。现在公然攻打早已归顺的漠北蒙古,这就是赤裸裸的谋反。
  而且,在准噶尔的背后,还有虎视眈眈、嗜血成性的沙俄,时刻准备扑上来,咬大清一口。
  素有"千古一帝"之称的康熙,岂容你如此践踏他的尊严;岂容你勾结外族,肆意分裂国家。
  于是,大清和准噶尔开始了长达近百年的生死较量。这场较量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
  康熙三胜准噶尔。
  第一战,乌兰布通之战。(前文已述)
  第二战,昭莫多之战。
  康熙34年,康熙亲率20万大军,在昭莫多再战准噶尔汗王噶尔丹,成功收复漠北蒙古喀尔喀地区,逼迫噶尔丹自杀。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新的汗王,慑于大清的强大,派使者入清讲和。双方签署停战协议。
  后来,在沙俄的撺掇下,准噶尔又生反叛之心。于是康熙被迫第三次对准噶尔开战。
  第三战,西藏之战。
  康熙56年,康熙命大将色楞领领兵2000余人,从青海入藏,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因寡不敌众,陷入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全军覆没。康熙59年,清廷组织反击,攻下了拉萨,收复西藏。
  (三征噶尔丹)
  雍正两战准噶尔,一胜一负。
  第一战,和通泊之战。
  雍正九年,清廷出兵平定噶尔丹策零叛军,中计被围,惨败而归。
  第二战,光显寺之战。
  雍正十年,清廷在光显寺之战中扳回一局,击杀准噶尔部2万人,重挫其锐气。
  乾隆彻底剿灭准噶尔部。
  乾隆分别于二十年和二十二年,发动了两场决定性的战役,彻底击败了准噶尔部。准噶尔最后一个汗王染天花身亡沙俄。
  由此,清朝经过艰苦卓绝的百年鏖战,终于捍卫了主权,维护了西北的安宁,粉碎了沙俄入侵的野心。
  说白了,就是准噶尔的表现让清朝有种芒刺在背的感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
  尤其是在康熙与吴三桂、台湾郑氏集团等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噶尔丹先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打败了漠西蒙古和硕特部,就此确立了准噶尔在漠西蒙古四部的领导地位,就此建立准噶尔汗国。
  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挥师南疆,横扫由维吾尔人建立的叶尔羌汗国,至此,噶尔丹统一了整个新疆地区。
  清初的蒙古主要分漠西、漠北、漠南三大块,1678年原为漠西四部之一的准葛尔部攻灭其它三部,建立了准葛尔汗国,并将触手伸向了漠北。
  此前的清政府由于刚刚入关,统治重心主要放在了巩固南方地区上面,为了避免南北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对于北方的准葛尔康熙只能采取妥协绥靖政策,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出面调停拖延。等到康熙将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等内部事务处理完毕后,准葛尔问题开始摆上了前台。
  其实一开始,清朝也不是想搞死准噶尔,而是一开始只是想应对准噶尔汗国从北面和西面两个战略方向的攻击。
  准噶尔军队不但具有轻骑兵骑射、重骑兵集群突击等游牧民族传统军事优势,更通过贸易和战争,从中亚和俄国手中获得了大量火器。
  17世纪,准噶尔击败了和硕特汗国,让准噶尔成为卫拉特的新霸主;之后向南,吞并了叶尔羌汗国,向东,攻占喀尔喀部的土地,迫使喀尔喀部向南迁逃;准噶尔部还紧随喀尔喀部的逃亡路线,向南不断攻击漠南的被清朝控制的喀尔喀部。
  18世纪初,准噶尔汗策旺阿拉布坦,挑选出精锐部队6000人,向南攻入了西藏,于1717年11月30日,攻破拉萨城,毁灭了统治了西藏八十多年的和硕特汗国,杀死了和硕特汗国末代可汗拉藏汗。
  准噶尔汗国的一系列军事成功,让清朝在准噶尔身上看到了当初自己的影子。
  因此当准噶尔从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表达出扩张意愿的时候,他们在清朝统治者眼中也就从边患变成了一定要搞死的潜在敌人。
  清朝毁灭明朝的历史就在不久之前,当一个扩张意愿极强,而且军事力量发展还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的新兴强权,出现在一个已经成型的老大帝国周边的时候,只要那个帝国出现内乱,这个新兴强权必定扑咬上去,通过撕裂和吞噬老大帝国的机体来养肥自己,最终取而代之。
  当初后金或清朝就是这么对待明朝的,现在清朝的统治者觉得自己身边出现了一个效仿者,你说他们能不想办法搞死准噶尔吗?
  所以可以说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可是灭国之战,因为如果失败,清朝的江山可能不复存在;如果准噶尔赢了与大清的战争,那么亚洲的地图可能不在是如今这个样子。
  因此说,清朝或康熙等人并非因为个人原因而消灭准噶尔汗国,而是如果不灭了准噶尔,有可能大清就没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灭国之战,清朝必须要赢,准噶尔汗国必须被消灭。

秦桧随口说了两句诗,如今却成老师们的口头禅,学生常常听到宋朝军事的不足源于重文轻武,也源于朝中的腐败朝臣。尤其是以大奸臣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多次搅乱前线作战,诛杀忠臣武将,鼓吹和谈,割地赔款,最终致使大半中原疆土落入敌人之手。其实秦桧早年腊子口攀崖的云贵川,命运如何?战后失踪,三种可能作者胡显达在两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中,曾发生过不少危机四伏惊心动魄的战斗。特别是环境险恶的大渡河泸定桥腊子口娄山关等处,这些军事要塞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但英勇的红军凭着坚定的信念视死如学点文史知识中篇一hr远古三皇五帝,原始部落族群。夏始商周相继,史称奴隶社会。元前二二一年,嬴政一统疆域。建立中央集权,自封秦始皇帝。废除分封制度,划分府县州郡。文字秦篆为典,车矩宽窄同轨。北在古时,女子的地位并不高,千金小姐又是怎么来的呢?在古时,女子的地位并不高。但是,为什么还有千金小姐的说法?反而说到男子时,还称为犬子。那么,千金小姐是怎么来的呢?千金小姐的说法,同春秋时代的伍子胥有一定的关联。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故宫里真的有半间房子吗?传说中的9999间半是真的吗?故宫从修建以来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庞大的建筑群背后,倾注了太多太多人的心血,在时光流转中朝代更迭,关于故宫的故事,人们也从正剧和小说中读到了不少。漱芳斋真的存在吗?记得还重庆谈判时,蒋介石本可囚禁毛主席当筹码,为何严令特务不准动手1945年8月,中国人民在历经八年艰苦抗争之后,终于把日寇赶出了国门,老百姓都以为天下要太平了。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却想着要消灭以共产党为首的不和谐势力,在中华大地搞独关岛为什么是美国的?关岛位于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最南端,现为美国海外属地,是美国的非宪辖管制领土,东距美国洛杉矶9800公里。最先发现关岛的是航海家麦哲伦,1521年他发现了关岛,在此待了几个月,1965年美国不计后果窃取中国情报,却坑了印度?真相到底是什么?排版丨晴天编辑丨环球研习社美国联合印度共同监视中国的核研发试验,美国为什么要找印度合作呢?这次监视行动是怎么暴露的?而这次监视中国的行动,却让印度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时刻面临着全国遭除了陈毅出任上海市长,建国初期还有哪三位老帅出任市长?新中国十大元帅都是不世出的英才,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新中国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鼎定乾坤的作用。我们知道,陈毅元帅曾经出任上海市长,至今上海外滩还塑有陈毅市长的铜像。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靠什么做到三十年来总物价稳定不变?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斯迈斯纳写过一本著名的书毛泽东的中国和后毛泽东的中国,书中说,在毛泽东时代的二十七年中,中国消费品价格平均每年上涨约0。5,总物价基本保持了稳定不变。同样在这本书里援朝最大骗局!我国欺骗了美国41年,他们引以为傲的功勋是笑话?漂亮国成了个笑话?为什么说我国骗了漂亮国四十一年?1953年,美国中情局在我国秘密搜罗到了绝密情报,当时他们把它当做是宝贝一样。40年后,他们才发现,那个所谓的绝密情报竟然是和中国
隋唐门阀政治依旧在美国流行,脱缰的资本,终将颠覆新罗马帝国引言亚欧离岛和大棋局人类的霸权从古至今不胜枚举,而这一切环绕的中心一直是庞大的亚欧大陆!西方有延续千年的罗马帝国,中部也有强悍一时的波斯和阿拉伯帝国,东方更有无数王朝的兴起跌宕。世美国先后搞垮5个世界老二,为何对我国无可奈何?美国一直渴望的世界格局是一家独大,只有自己是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要么大而不强,要么强而不大。所以这么多年来美国一直在对国力快速提高的国家或国际组织,英国德国苏联日本和欧盟这些世界老本是同根生,为何老挝不属于汉字文化圈国家?似乎老挝在历史上都没什么存在感,我们有听过越南和缅甸,而夹在中间的老挝我们缺很少听说,老挝到底属不属于汉字文化圈呢?第一次步入老挝境内是由泰国廊开经过友谊桥到达老挝万象关口,广场正为什么刘邦善待百姓被当作小人,项羽嗜杀,却被当成英雄?谢头条邀!刘邦不但不是小人,而且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说白了就是万里江山文人捧,千秋功过儒生评,平头百姓跟着人云亦云。好在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这个草根也可以乱扯一通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子孙后代结局如何?过得怎么样?林则徐的一生也算得上是大起大落,早年曾任湖广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但等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却被道光皇帝当作替罪羊,不仅被革去官职,还被发配到新疆戍边。但不管面对任何遭遇,揭秘辛亥革命背后的故事,建议赶快收藏下来它敲响了封建王朝的末日丧钟,它给禁锢了几千年的铁屋带来了缕缕春风,虽然它最终失败了,但是历史已然改写。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1911年5月,为了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清朝政府不顾全中国列宁与毛泽东的农民观决定了中俄不同的革命道路列宁与毛泽东都关注过农民,但他们对农民有着绝然不同的态度。正是因为他们不同的态度,决定了农民在各自阶层革命斗争的地位。列宁由于认识到俄罗斯的广大农民没有进行革命斗争的必要前提,于是红色家风故事张永梅颂百年风华传红色基因今年,古稀之年的母亲苗喜云把参加过三大战役的姑姥姥苗国芳的生前文稿进行编辑整理,再加上家人们的怀念诗文,整理成一本革命回忆录雁南飞。在童年记忆里,我第一次记住姑姥姥的名字,是8岁那黄浦江畔的党史故事一杯清茶一段传奇1947年9月25日晚,汪怡记茶庄大小姐中共地下党员汪平与弟弟前往威海路上的富通印刷所联系工作。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叛徒出卖,在外守候多时的国民党特务当场将姐弟二人封锁在印刷所进行逼习主席讲述的红色党史故事奉献篇焦裕禄的故事作者南党研2014年3月18日,习主席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到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宣讲家文稿红色音乐经典中的奋斗百年路开辟道路,星火燎原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功业彪炳史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不同年代,文艺工作者都创作了大量红色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