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

  在19世纪中叶大清朝败得体无完肤的鸦片战争里,一桩比丢城失地更叫后人捂脸的事实,就是鸦片战争战场上的奇葩现象:清军精锐部队的火炮,竟然比17世纪康熙收台时,清军当时的火炮还要烂! 说起这桩丢脸事,好些历史爱好者们,都对落后挨揍的清王朝连锤带踩,大骂"清王朝只重弓马骑射轻视火炮"。但这里却要澄清下,历史上的清王朝,真没这么缺心眼。清朝能取天下,本身就是尝到了火炮的甜头,以雍正帝的话说,火炮一直是"军中最紧要之利器"。哪里敢不重视? 于是顺治帝时,八旗每个旗都有火炮厂,康熙帝在养心殿设立了御制火炮厂,火炮研发热火朝天。
  而最代表清朝前期火炮水平的,正是康熙收复台湾前后,即公元1683年前后,清军装备的各式火炮。
  当时的清王朝,正是火炮研发登峰造极的年代,以中小火炮说,清军装备有四尺长的"金龙炮",五尺长的后装"子母炮",木制三脚架发射的"奇炮",全是可以在草原上轻便携带的凶悍野战炮。重炮却更狠,有重千斤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重八千斤的"永固大将军炮",可以发射二十斤重的重磅炮弹。 而且由于承袭了明代的"铜心铁胆"技术,这些吸取东西方精髓的火炮,清朝炮厂完全可以用更快速度更低成本生产出来,批量装备部队。而随着清王朝平定台湾,当时玩命更新火炮技术的清军,更收到来自台湾明郑政权的投降大礼:南明军队的"台湾炮"。这类技术迥异于清王朝的南明军火炮,学透了当时荷兰英国的加农炮工艺,其中威力强大的千斤重炮,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上,就曾暴砸荷兰"热兰遮城"堡垒,差点把这"东亚第一堡垒"砸塌。清军接收的十八门"台湾炮"里,也有威力更强的"七千斤重炮"。 这些火炮此后被清朝收缴入武库,成了压箱底的装备。
  如此利器在手,对于当时清军炮兵来说,也好似双剑合璧。把康熙年间清军的火炮水平,助推到世界领先位置。
  但当时为大清强悍火炮自豪不已的康熙帝,绝不会想到近二百年后的奇特现象:1841年,当鸦片战争打得一败涂地时,焦头烂额的道光皇帝紧急下令铸造火炮。谁知清朝造办处拿出来的样品,竟都是康熙六年时宫廷里留存的火炮,比康熙收台时的火炮水平都差得多。 而且就这惨淡水平,当时清军前线的火炮,竟都达不到。欧美各国的火炮都在突飞猛进时,大清的火炮,就是这么越活越抽。为何会"抽"?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工艺的退步。
  清朝火炮的凶悍火力,虽说有学习西方火炮的因素,但根子上却来自明代的铸炮工艺。诸如"铜心铁胆"等领先世界的技术,成就了高质量的大清火炮。但自清朝开国起,一轮轮"文字狱"越演越烈,吟诗造句写错一个字都要被办罪,诸如《天工开物》《军器图说》等军工科学典籍,自然也全数被焚毁封禁。这些珍贵资料,直到清末时才陆续重见天日。清朝的火炮铸造技术,也就剩了工匠们手把手传承,然后,就是一拨不如一拨。
  所以,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曾经领先世界的清朝铸炮工艺,也就越发成了笑话。比如嘉庆四年(1799)时,嘉庆帝就曾下令改造清朝武库里留下的明朝火炮,还更名为"神枢炮",本想露一把脸,谁知这改造后的"神枢炮",开火的威力,竟远远不如二百年前的明朝火炮,闹得灰头土脸。
  而在鸦片战争开打前夜,大清朝低劣的火炮铸造水平,也到了叫人抓狂的地步。《筹海初集》记载,1835年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铸造火炮,一番卖力苦干铸造了四十门,谁知一试放就当场炸膛了十门。低劣工艺简直是"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 炮火连天的鸦片战争战场上,武器本就落后对手上百年的清军,就是用这工艺坑爹的火炮,抗击着武装到牙齿的英军。更可笑的是,明明因为火炮低劣挨了打,挨打后的清王朝,当时还浑然不觉。到了近二十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军的火炮依然是花样摆烂。以至于大学士瑞麟还大声疾呼:不如把当年缴获的十八门南明"台湾炮"再拉到前线去,好歹比清军现在的火炮好用,没准还能多打死几个洋鬼子——都被揍成这样了,还没想着奋起直追,只想着抱老祖宗的大腿。
  而比起这原地踏步的工艺来,另一个触目惊心的原因,就是清王朝的腐败。
  康熙年间,清军火炮强大的火力,来自于靠谱的铸造。而在康熙晚期起,随着清朝腐败的越演越烈,最不应该偷工减料的火炮生产,竟也偷工减料严重。特别是养心殿建造的御制火炮,更成了偷工减料的重灾区。以《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做成活计清档》形容,当时清朝的"御制"火炮,只能摆个样子,发射一下空火药。一旦发射实弹就露馅。清军的炮弹与火药生产,官员都中饱私囊,质量极其低劣。 这样越演越烈的腐败风气下,生产出来的火炮,就算是工艺靠谱,战斗力又如何能靠谱?
  于是,也就有了鸦片战争战场上,英国侵略者以个位数伤亡,杀得成千上万清军一溃千里的悲情景象。落后就要挨打,固然是个耻辱。但一个强大的国家,怎么沦落到落后挨打,却是更刻骨铭心的反思。清朝火炮近二百年"越活越抽"的一幕,就是生动说明。
  参考资料:《清史稿》《大清会典》《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做成活计清档》《中国古代火炮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康熙时期的火炮威力谈不上有多猛。十七世纪的火炮能有多猛?不过,清朝初期的火器技术相较明代是有进步的,并且军事理论方面比明代提升不少,对于火器的战略和战术方面的认识一直与西方差别不大。不存在说明朝的时候很厉害,清朝"开倒车"的情况。
  清朝的火炮被欧洲甩开,落后欧洲整整一个时代,是在嘉庆时期。由于当时欧洲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火炮技术和军事理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清朝由于承平日久,周围也没有强敌陪练,加之国政腐败,生产的火器偷工减料,于是清朝才被欧洲甩开了整整一个时代。
  很多人说清朝不重视火炮,开历史倒车。其实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清朝能拿下中原,靠得就是火炮。清军对火炮的依赖性非常大。没有火炮,清军根本不会打仗。截止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火器总保有量是惊人的大。
  根据资料统计,截止至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共拥有火炮十一万四千零九十一门,火绳枪二十六万两千三百六十五支 。
  114091门火炮,262365支鸟铳,这个数字并不低了。约相当于清廷一半的武装都装备了火器。装备率是50%。
  并且,清军的火炮也不是都仿制欧洲炮。清军也有自己的创新。比如打准噶尔,由于原有的大型火炮难以运输和部署,因此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就发明了大小85种规格的轻型火炮,这些适合快速部署的火炮在消灭准格尔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
  而在同时期的世界各地,由于都没有骑兵长途跋涉携带火炮的需求。所以我估计当时清朝的轻型炮应该是十八世纪最先进的。
  那么,为什么清初的火炮还能跟同时期的欧洲炮掰掰腕子,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就突然不经打了呢?
  这个原因说来也是很搞笑——就是清军过分依赖于火炮。没了火炮,清军不会打仗 。
  康熙时期,清朝虽然用兵频繁。但是除了准噶尔之外,没有一个能打的。俄罗斯的整体虽然强大,但沙俄西伯利亚开拓团的实力很弱,没有像样的火炮。两次尼布楚战争,清军在轻武器方面都被俄军狠狠吊打,但俄军被清军的火炮打得不要不要的。
  第一次尼布楚战争时,俄军与清军用的都是工艺水平差不多的鸟枪。清军干不过了,就拉神威大将军炮出马,几炮下去,俄军立马就开城投降。
  第二次尼布楚战争,此时俄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换代,八百多支枪里面有七百多支都是燧发枪。这种燧发枪不仅射程很远,而且更加机动灵活,射速也领先鸟枪,打得清军不要不要的。不过最后神威大将军炮出马,什么都摆平了。
  这两次战争本来已经暴露出了清军火绳枪的落后的问题,不过有大炮兜底着,所以清军从这两场战争中悟出的道理,不是改进火绳枪,而是造更多的大炮。
  注意,是造更多的大炮,而不是造出更多的改进型大炮 。清军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
  这相当于是一群臭棋篓子下棋,玩的倒是挺开心,但是棋艺得不到长进。输的人不认为自己的水平不行,而是认为自己的棋子不够多。
  后来乾隆征讨准噶尔和缅甸时,准噶尔和缅甸人都使用了燧发枪,把清军打的很惨。但是清军吸取的教训依然是——火炮不够用,所以我要造更多的大炮。
  纵观整个康雍乾三世,清朝没遇到任何一个体量和军事实力能与他匹敌的对手,因此即使帝国的武器已经老旧,帝国庞大的体量也足以局部碾压任何一个对手,所以大清的江山就在炮架子上越坐越稳。对火炮数量的迷恋不仅导致武器技术的落后,更滋生了军队不愿近战的毛病。
  如果火器只是停滞的话,则清军的近战能力肯定是倒退了。迷信火器能解决一切的清军不在质量上求突破,而是寄希望于数量的优势,这就是清朝被欧洲远远甩开的起因。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有11万门炮,但全部都是破烂玩意。而曾经让八旗兵最引以为傲的弓马骑射和近战肉搏,则因为经过两百年的堕落腐化,完全不存在了。
  虎门之战时,英军2400名陆军登陆后,攻入要塞,清军全军覆没。这一方面是清朝的火炮不如人,但更要命的是,清朝的肉搏战也打不赢英军。
  前面说过了,清军没了火炮,就完全不会打仗了。之前削沙俄、削台湾、削准噶尔、削缅甸土著,靠得都是火炮。但是在面对英军时,清军的火炮不灵了。没有火炮支持,清军完全就是被动挨打。
  反观当时的英军。由于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的军事技术有一波从量变到质便的进化。后膛枪、定装弹药、曲线线膛炮、后膛火炮等一系列高科技都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出的。
  当携带着这些先进武器的英军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此时东西方之间的武器,是真的存在了代差。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其实清朝在武器上的教训,对我们当代也有教育意义。
  当年朝鲜战争,志愿军的装备要落后于联合国军,但是没有代差,只是稍微落后。而从朝鲜战争之后,整个西方世界的战争观念慢慢有了惊人的变化。机械化战争,人家不玩了,改玩信息化战争。
  而反观我们呢?完全没有信息化的概念。对新鲜事物也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不过好在有伊拉克这个倒霉蛋,及时的用现身说法的方式给点醒了我们。
  通过这二十多年的追赶,咱们也算是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所以说,闭关锁国是不行的。过分沉迷于历史上的辉煌,也是不行的。
  题主过于夸大康熙时期清军的战力,实际上康熙时期清军的战力并不算高,只能说是和对手实力平衡。在武器上,吴三桂、噶尔丹、郑氏等并不落后康熙,甚至有可能比康熙还高。只是康熙非常幸运,因为他的三个对手都出现内部纷争,而大清并无内部纷争。
  至于鸦片战争时期,大清的对手在武器层面高出大清很多,就显示出差距来了。
  但不管如何,无论是康熙时期的火炮,还是鸦片战争时英军的火炮,在技术上都是西方火炮技术。简单来说,康熙时期的火炮,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火炮的初代产品。用二代技术击败一代技术,难吗?
  吴三桂军装备的是红衣大炮
  同样装备火枪、火炮的吴三桂军弱吗?
  吴三桂在攻打李定国时,就使用了骑兵、步兵、火炮三兵种混合的战术。《清史稿 吴三桂传》:
  "定国遣其将刘正国、杨武守三坡、红关诸隘,石壶关者尤险峻,明兵阻关。三桂令骑兵循山麓,步兵陟其巅,以炮发其伏,明兵惊溃,遂下遵义,克开州。"
  骑兵快速移动吸引注意力,步兵攀爬攻上,火炮远程轰击掩护。这也是吴三桂为什么能够在开始时能够迅速获取优势的原因。
  但吴三桂只所以败,关键原因只有一个:吴三桂病死了。原本的世子吴应熊被康熙杀了,只能立孙子,导致内部纷争而败。吴三桂不死,康熙想要攻下云贵川,基本上不可能。
  噶尔丹军装备的是俄罗斯滑膛枪
  以2万兵对抗10万清军的噶尔丹弱吗?
  噶尔丹是失去准噶尔汗国、只拥有部分喀尔喀蒙古情况下和康熙作战的,这是首先要明确的。其次,噶尔丹军使用的是俄罗斯提供的火枪、火炮,在军事技术上不会逊色清军。
  噶尔丹和康熙有三次战争:
  1、乌尔会河之战。噶尔丹以2万对抗2万清军,全歼清军。噶尔丹军使用的是俄罗斯提供的火枪、火炮。这次战争,噶尔丹是用蒙古传统的扇形阵战术。
  2、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以2万军对抗康熙亲征的10万清军。1:5的人数劣势。噶尔丹使用驼城战术,和10万清军激战一天。双方都是用火炮互轰,火枪互射。佟国纲就是在冲击陀城中被击杀。噶尔丹以50%的战损从10万清军中撤退。
  3、昭莫多之战。这次是康熙主动出战,以8万人对抗3万人的噶尔丹军。虽然结局是噶尔丹失败,依然带着几千人逃出。如果不是噶尔丹病死,康熙还有的头痛。因为康熙亲征的大军是不能持久的。
  从1690年到1695年,只有2、3万人马的噶尔丹,以1胜2败的成绩对抗康熙6年之久。
  明郑装备的是日本鸟铳
  明郑的军事实力弱吗?
  明郑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水师势力一度压制大清:
  1、水师,以福船为主,掌控着东南沿海的控海权,外国商船没有缴税根本就不能通行,大清的船只更是不能出海。
  2、金甲部队的左右武卫营;
  3、左右虎卫营,即铁人队,全身铁甲,直露眼口鼻,编制3000人;
  4、骁骑镇,即骑兵营;
  5、神器营,即火炮营;
  6、亲丁镇,其中有300人的来自葡萄牙的黑人雇佣兵。
  7、一般部队,包括重甲骑兵营。
  在火枪、火炮,尤其是水师上,明郑的武器势力并不属于大清。康熙之所以能够击败明郑,就在于郑经死后明郑陷入内斗:冯锡范发动东宁之变,杀死世子郑克臧、立郑克塽,导致形成冯锡范、刘国轩两派内斗。不然从荷兰人以2200人对抗2.5万郑成功军一年的事实来看,即便施琅在澎湖击败明郑水军,想要攻打台湾本岛,并非轻松。没有5到10年,是绝对打不下来,因此导致的巨大成本,就算是康熙也未必能够承担和接受。
  明郑水师的福船
  综述
  康熙能够击败吴三桂、噶尔丹、明郑,主要是因为没有内乱,以国力和人数优势取胜,并非以火枪、火炮等技术取胜。 当时康熙的火炮技术,是当时西方的流行技术。
  但到了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后,由于大清周边再也没有安全威胁,也就没有动力去跟进和更新火炮、火枪技术。所谓的太平盛世,让大清的火炮进入了仓库闲置。
  当英军以更快、更轻便的火炮技术出现时,大清匆匆的从仓库拿出一代火炮,被英军击败,也是自然而言的事情。
  因为东南沿海、西北没有了安全威胁,大清失去更新技术的动力,导致技术落后,这才是康熙时很行但道光就很不行的原因。作为对比的是南宋和明朝。
  南宋因为西夏和金朝,只发展两个:一、发展经济搞钱;二、将钱投入军备。南宋的灭亡,就在于没有坚持保持自己的水师优势。利用水师优势,沿海北上开辟战场,主动出击,而不是固守长江防线。
  明朝因为蒙古和满洲,不得不常年保持技术更新。火枪和佛朗机炮都在不断的更新、引进。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不肯触动自己的利益,大刀阔斧的改革,增加收入,最后因为没有钱导致无人为大明效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探讨:
  一、清初由于客观现实的需要而重视火炮的制造
  清初红衣大炮
  明朝嘉靖年间,欧洲佛朗机炮和火绳枪(清朝人称鸟铳)随着西方传教士而传入中国,明末,当时欧洲最为先进的加农炮也被葡萄牙人带入中国,中国人不断的进行仿制并且取得极大的成功,史籍记载其射程最远可达七、八里,中国人给这种仿制后的武器取了个霸气的名字叫做红衣大炮。
  清朝在与明朝交战中见识到这种武器的厉害,进而花重金进行仿制并且迅速超越了明朝的水平,明清松锦战役清军就是凭借优势的炮火而取得最终胜利,就连当时明朝重金聘请的军火专家西方人汤若望都感叹道:"彼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
  入主中原后,为了抵抗南明政权和镇压各地的农民军以及考虑到要收复被郑氏占据的台湾,清朝统治者始终重视火器的制造,顺治帝在北京还设立了炮厂、火药厂;康熙年间传教士南怀仁奉命共计制造了566门大炮,这其中就有当时最先进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而台湾郑氏的火器制造在很大程度上依旧保持着明朝的水平,所以康熙收复台湾时的火炮显得相当凶猛。
  二、中后期由于承平日久,思想上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最终导致火炮技术远远落后西方
  马葛尔尼访华(中间最小者为中国人眼中的马葛尔尼)
  清初,各地还有诸多的农民军和南明政权支持者需要剿灭,后来又有"三藩之乱"等等,清朝统治者始终重视火器的制造。
  到了乾隆时期,平定准格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等,乾隆本人也志得意满地号称"十全老人"。乾隆之后,国内基本就进入到和平时期了,由于失去了战争的需求,武器的发展也停滞了;再加上清朝本身就是仿制西方火器,所谓的性能提高也仅仅只是在重量和数量上作文章,出现了重达万斤的"耀威大将军"炮,而没有实际的技术革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已经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多年,人为地阻断了东西方交流,视西方的武器发明为奇淫技巧,中国在火器制造方面远远被西方甩在后面。
  乾隆年间奉英国国王之命出使中国的马葛尔尼就直白的对其随员们说:"只要我们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后来的历史验证了马葛尔尼所说的话毫不夸张,在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武器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的英国人面前,中国还停留在中世纪的这些火炮真的不堪一击,瞬间被秒杀成渣渣!历史的教训不可不吸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体来说,康熙时代中国火炮只是相对落后于世界一些而已,但差距并不是很大。
  但康熙收复台湾,客观来说火炮没有超越郑军,而是依靠战术正确和郑军士气低落获胜。
  由于满清强大,郑军内部斗争激烈,经济衰败等原因,郑军其实不堪一战。战前,大量部队叛变投降,有一次就拉走1万人的。
  澎湖之战中,满清大部分主力其实就是郑军的叛将,包括主帅施琅也是如此。满清战舰和火炮都和郑军差不多,依靠施琅正确指挥,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几艘船打一艘,这才获得辉煌胜利。
  澎湖之战以后,郑军兵无斗志,郑克爽很快投降。
  其实,如果郑军不是刘国轩瞎指挥,全军用命,满清不见得会取胜。
  即便如此,康熙时代的满清火炮也不强于郑军。而郑军的火炮大体是明末从西方购买仿造的,是几十年前的东西了,也不算先进。
  但更可怕的是,满清的火炮随后就不发展了。
  在雅克萨战役中,满清使用的火炮还不如当年郑军打荷兰鬼的火炮。
  郑军可以将坚固的荷兰棱堡热兰遮打垮,依靠的就是火炮。
  但几十年后,清军在雅克萨都对付不了沙俄的木制和土制城堡。
  清军赖以取胜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的"红衣大炮",其火力也远远不及当年郑军在台湾所用火炮。当时西方的火炮都是以弹丸的磅数来划分的。
  郑军用于炮击热兰遮城堡的青铜炮与铁炮包括12磅、18磅和24磅炮,虽然仍不如西方的最高水平,但已经足以让清军所用之炮相形见绌: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使用的最大火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只能算是6磅炮,其威力只是郑军最小火炮的一半;而清军的另一种攻城炮,全部12门"神威将军"炮的威力总和尚不及一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这样算来,清军的20门红衣大炮的全部威力,只相当于4门郑军中威力最小的12磅炮——而郑军投入的是28门大炮!
  自然,这里有运输不便的因素,但也无法应该满清火炮不强的事实。
  更搞笑的是,随后满清火炮就不再发展了。
  而这100多年,西方火炮经历了几次大发展。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火炮远远强于满清,无论哪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实战中,无论是打炮台还是打满清水师,英国炮舰都有绝对优势,因为火炮差距太大。
  篇幅所限,就不多说了。
  大概160年后,俄国西伯利亚东部总督穆拉维约夫曾派人秘密潜越边界调查中国的情况,密探在黑龙江沿岸调查了一通情况。由于情报不切实,五十年代时,他亲自出马,乘汽船深入中国领土,到黑龙江畔重镇瑷珲城(黑龙江黑河)。
  在瑷珲城,他亲眼看到中国军队的装备,不禁大吃一惊。瑷珲城当时驻军一千余人,兵丁粮饷不足,形同一群乞丐,装备只有少数十七世纪进攻雅克萨城时所用的旧炮,这些大炮在西洋各国早已送到博物馆展览了;也只有少数士兵有鸟枪,大多数士兵都手持长矛,背负弓箭。穆拉维约夫立即认为,满清士兵的战斗力同《尼布楚条约》时期没有任何变化。和对这种一百六十年之久都不进步的国家,如果不马上发动侵略,简直死不瞑目。报告送到圣彼得保,俄国沙皇政府立即支持他的主张。果然,沙俄军队甚至没有军事进攻,只是虚张声势的打了一晚上的大炮,就让满清亲王奕山吓破了胆,签订了《瑷珲条约》。
  康熙时期,大清的火炮水准至少在表面上依然与西方非常接近。
  然而,100多年后,当英军来攻时,大清的装备却与对手完全不在一个时代。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康熙时期的火器水准与西方已有差距,但差距不大
  康熙二十五年,荷兰国王遣使来华,进贡"璠肠鸟枪",康熙令火器家戴梓仿造10支,回赠荷兰来使。
  由此来看,当时的西方火器虽然先进,但大清要制造出来并没有问题。
  "引进+改造",正是康熙朝火器发展的实际反映。
  与后来的历代清帝不同,康熙是比较开放的,他十分注意通过西方传教士来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同时,严峻的国防压力,也使康熙对火器的制造和装备十分重视。
  当时,康熙的对手们都有一定的火器水准。
  吴三桂、耿精忠都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红衣大炮。
  郑氏政权则保持与荷兰、英国的长期联系,保持着相对先进的火炮能力。
  准噶尔也曾聘请瑞典人(当时瑞典的火炮水准是欧洲最先进的)制作火炮。
  为了应付这些对手,康熙深知"军中火器,甚属必要",十分重视火器的研制和制造。
  自康熙十一年至康熙六十年,仅中央制作的各种火炮就达905门。
  由于康熙朝的战事既发生在南方山地,又在沿海岛屿,既在茫茫草原也在雅克萨这样的坚城,因此,康熙朝的火炮种类丰富,其中,既有红衣大炮,也有冲天炮、字母炮及奇炮等新型火炮;既有大口径重炮,也有各类便于携带的轻型火炮。
  总体上,康熙朝的先进火炮,已主要是"引进+改造",虽与西方最先进水准有稍许差距,但总体上在同一水平线上。
  然而,康熙年间的火器水准,却已是鸦片战争前大清火器的最高水准了。停滞、倒退
  如前所说,康熙重视火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部压力。
  三藩之乱,直接要推翻大清;噶尔丹则提出了对北方的统治权,这些都是"伤及国本"的威胁。
  然而,在击败噶尔丹后,虽然大清与准噶尔的战争仍持续了数十年,大小金川、张格尔之乱、白莲教起义都威胁着大清,但其威胁与吴三桂、噶尔丹已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自康熙晚年开始,对火器的态度已经由积极发展转为防范。
  不但新的研制停了下来,各军,各地,要装备何种火器,需要朝廷在指定,按照前朝留下的样式、尺寸铸造。
  可以说,火器的研制、发展基本停滞了下来。
  184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这一年,齐齐哈尔请求造炮,道光帝下谕按照《皇朝礼器图式》中"神威大将军炮"的样式尺寸"详细估计"。
  神威大将军炮是康熙二十年制造的铜炮!
  可见,大清除了重制160年前康熙时期的火器外,已经拿不出任何新东西了!
  当然,根据作战需要,大清此后仍然研制了一些"新型装备",比如抬枪等,但基本上都是在康熙朝装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没有实质突破。
  到乾隆年间闭关锁国后,与西方的联系基本上维持在最低水准,大清不但落后了,还不知道自己落后了。
  更可怕的是,不单只是停滞,大清的火器水准还出现了致命的滑坡。
  首先,是制造能力的滑坡。
  清代的火器制造,此后都要按照南怀仁等人铸造的"模"铸造,不但完全没有创新能力,而且,翻铸的次数越多,误差越大。
  到道光年间时,"头尾周径不能算合,任意大小,一位一式",康熙朝的火炮连抄都抄不会了。
  其次,是大量先进装备的"失传"。
  由于只是按照规定"复制",因此,许多没有被"抄"的装备,大家连知都不知道。
  比如,大清很早就研制出了爆炸弹。
  可是,由于在演习和实战中较少使用,后来大家都不知道大清还有这样的装备!
  因此,鸦片战争时,英人有多种炮弹,清军只能使用实心弹,至于威力较大的爆炸弹,连林则徐都不知道大清有这样的炮弹!
  再比如,戴梓曾发明了"连珠火铳"。然而,由于被"器藏于家",没有正式装备,在"乾隆中尤存",后来居然就失传了。
  100多年间,大清的火器水平在停滞、滑坡。
  而这100多年,西方的火器水平,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西方火器突飞猛进的160年
  1690年,康熙取得了乌兰布通之战的胜利。
  提出北方统治权的噶尔丹败亡,大清压力顿减,此后,康熙朝,乃至大清的火器发展停滞了下来。
  就在2年前,法国人发明了管套式刺刀。
  1703年,法军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管套式刺刀,此后,这成为西方军队的标配。
  这是拉开中西方步兵差距的一次发明。
  此前,由于火器需要近战掩护,因此,军中需要大量的长枪手等冷兵器。
  这种情况下,中西方的火器比例差不多,都是冷热兵器5:5上下。火枪,本质上只是弓弩的替代品。
  管套式刺刀普遍装备后,西方的火枪兵近战能力大增,已能脱离冷兵器掩护独立作战。
  由此,西方军队的火器装备比例迅速提升,由此带来了军队结构和火力密度的革命性变化。
  1818年,英国研制了火帽,1835年,德国研制成打击点火药,引燃火焰,发射弹头的机柄式步枪,也就是击针枪。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装备博克式步枪,就是这类击发枪。
  用这种火枪,射手可以以任何姿势(卧倒、跪地,或者在行进)射击!
  这也就意味着,在对射时,只能站立射击的清军根本无法与之对抗!
  枪上的差距拉开了,火炮的差距就更大了。
  同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冶炼技术、生产的飞跃。
  十八世纪末,西方开始用搅炼工艺锻铁,可以锻铸铁,到1829年,可以用鼓风炉的余气进行预热鼓风,使熟铁产量增加到3倍。
  因此,西方的铸铁、锻铁产量迅速提高。
  1720年,康熙年间,英国的铁产量为2万吨,1806年为25万吨,1850年达到250万吨!
  到19世纪初,欧洲各国都已经能用生铁、铜铸造各种滑膛前装火炮,并依其口径、长度之比例和性能特征,区分出加农炮、榴弹炮等;炮身由几百斤、几千斤直至万斤;口径从几英寸到十余英寸;炮弹有实心弹、燃烧弹、散弹,火炮射程一般在1000-2000米,每分钟2至3发炮弹。
  这使中西方的火炮完全拉开了差距。
  不仅在质量、工艺上差距明显,即便在数量上,双方也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如前所说,康熙朝四十六年铸造各类大炮905门,此后,大清的数量急剧下滑。
  而在1812年的博罗季诺,一天之中,法军投入587门火炮,俄军投入640门火炮!
  质量、数量,双方的差距彻底拉开了!
  有差距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这种差距不能迅速追赶上。再难以追赶的差距
  其实,康熙年间的火器水平能与西方在"同一水平线",是一轮"追赶"的结果。
  火药、火器都是我国发明的。
  火药、火器传入西方后,东、西方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火器。
  然而,到嘉靖年间时,当葡萄牙的"佛朗机"、"鸟枪"进入时,大明已意识到需要向西方学习了。
  通过学习,大明很快就掌握了这些先进火器,并能结合传统火器的特点加以改造。
  因此,直到康熙时期,大清的火器水准仍然能比较轻松地与西方保持同一水平线。
  然而,这一次落后所形成的差距,却再难以轻松追赶了。
  因为,明代火器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对火器的需求。
  自大明正统年间后,天下承平日久,没有发展火器的迫切需要,外加统治者"恐传习漏泄",因此,传统火器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相比之下,西方各国间及内部则争战不已,火器迅速发展,因此,到嘉靖年间时,大明反倒要向西方学习了。
  当时,双方在基础科学、制造能力上都差距不大,大明自然拿来就能用,毫无压力了。
  然而,大清这一次,却很难追赶上。
  这一次的差距,源于西方科学技术、工业能力的大发展!
  大明拿着缴获的火炮,就能改出各种佛朗机,然而,大清即便拿着英军的武器,也是制造不出来的。
  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冶金技术,双方都有决定性的差距。
  更可怕的是,由于技术发展的加速性,西方的技术实际上仍在加速发展,装备的革命性变化仍在继续,因此,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内,大清与西方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仍然在拉大。
  在火器上,康熙时期,大清就已经是"追随者"了。
  当时,西方的技术虽有优势,但不足以克服"客场劣势"、"规模劣势",成功侵略大清。
  因此,在解决了几个主要威胁后,在清统治者看来,西方技术虽好,但并不足以威胁大清,反倒是内部统治的压力比较大。
  因此,大清放弃了"跟跑",转而通过束缚手脚来维系自己的统治。
  结果,在工业革命后,当西方的技术优势足以使其克服"客场劣势"、"规模劣势"时,大清根本无力阻挡了!
  清朝两百多年,火器技术没有任何进步,从两件事可以看出来,一是太平天国攻打武昌时,把吴三桂当年埋在地下的火炮挖出来,仍然威力巨大,打下武昌,且一路势如破竹,打下南京。一是清末俄罗斯人回到雅克萨时,发现当地清军的装备,与两百年前中俄签订《雅克萨条约》时一模一样,没有任何进步,立即决定发动攻击。司令官还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两百年都没有进步的国家,不趁机侵略一下,简直是良心上都过意不去。
  看了几位大佬的回答,感觉有一个关键点都没有提到,那就是大清国为什么对火炮那么忌讳?
  我来告诉大家答案,因为在大清国,擅长放炮的,是汉人;擅长制炮的,也是汉人。而满清八旗子弟,如果有什么地方强于汉人,那应该就是骑射。
  以大清国皇帝的小鸡肚肠来琢磨琢磨,要是承认炮兵比骑兵更重要,那不就是说:汉人比旗人更猛?
  大清历代天子皆云:八旗子弟,当以骑射为本!有没有说八旗子弟,当以枪炮为本的?答案是没有。
  正是因为这一点,满洲对枪炮的态度是前后期截然相反的。早期的后金和清初,是玩了命地获得枪炮以及枪炮人才。譬如明人赵士祯的《神器谱》记载,"奴尔哈赤于万历九年,穷三站抢去茶客龚五,凭以制造火器,以貂皮、人参易我硝黄、犁铁套。虏用年前宁夏叛卒并沙湃,抢去川兵制造火器。"事实证明,八旗子弟,当初根本就不是以骑射为本!更并不排斥火器,反倒是想方设法地搞到懂火器制造技艺的人才,甚至用貂皮和人参交换以取得硫磺这一火药的重要原料。
  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了康熙年间,大清国在景山特设了一个枪炮制造处,由工部直接管辖。早期有比利时人南怀仁指导工匠造炮。在平定三藩与噶尔丹的战争,调出鸟枪数以千计,火炮超过百门。
  这个时候,大清国的枪炮制造技术,其实已经逊色于台湾的明郑政权,康熙最牛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火炮,在雅克萨战役中,根本就奈何不了俄国人临时搭建的土木结构的梭堡工事,花了十个月也无可奈何。而郑成功攻打台湾荷兰人城堡所使用的重型火炮,已然与西方火炮相差无几,以至于清朝收复台湾之后,将明郑的十八门重型火炮命名为"大台湾炮",视为神器。
  然而,大清皇帝包括康熙在内,都动起了小心思,他们认为火炮这个东西,汉人比旗人更会使。倘若哪一天,汉人造反,拿手里的大炮来轰八旗骑兵,岂不是要大不妙?
  所以在大规模战争平息之后,康熙立马下令,枪炮入库,汉人部队只能使用小口径的鸟枪,包括"大台湾炮"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武器,都只能由京城的八旗兵使用。包括子母炮这种常规性杀伤性武器,也不准汉人部队装备。
  后来这种禁令扩展到鸟枪的使用上,乾隆年间曾有人主张,武科的科举考试脱离时代了,应该从弓箭改为鸟枪射击,乾隆一口拒绝,还指令各地督抚,要求将武举中已经出现苗头的鸟枪考试,不动声色地改为弓箭。
  (明朝的虎蹲炮,数百年后被大清国拿出来对付英军,OUT了你知不知道?)
  这种限制汉人用火器的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末,左宗棠征西那会,在凤翔挖出明朝火器,大为震惊,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可他根本就不知道,这种火器,在大清帝都北京城里就有,只不过大清祖制,不许汉人用,而旗人又不会用。
  还是那句话:八旗子弟,当以骑射为本!至于汉人,不许用枪炮,最好是让他们彻底忘记了老祖宗有过枪炮这种兵器。
  结果,洋人来了,更牛的大炮来了!
  康熙收复台湾时候的火炮,没有想象的那么猛,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怂,处于清朝明末以来的巅峰状态吧!
  很多人认为清朝的火器相对于明朝是落后的,更有野史记载,说康熙年间曾有人制造出能连发28发的机关枪,清朝统治者却弃之不用,对火器不重视,过度重视骑射为根本。
  比如,在康熙与乾隆等皇帝执政期间,多次组织大型狩猎,强调八旗子弟不忘骑射,因此有人将其解读为满清"重骑射,轻火器"的误解。
  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军队过于依赖火器,火器在装备中比例过高,导致了八旗骑兵的衰退,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统治者强调骑射为根本,本意应该是强调加强士兵的体能训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士兵的体能训练都是重中之重,十分正常,不能因为统治者强调那么一两句,就说明问题。
  清军能够入关,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火器的进步。按照道理来说,中国是最早将火药应用于战争中的国家,在火器发展方面应该是比其他国家强劲的,但是中国火器领先世界的局面只支撑到了明朝初期,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的火器已经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
  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后,展开了新的世界征服之路,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西方国家的火炮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最终从海面传入到中国。
  比较有意思的是,西方战争主要在海上,因此喜欢研发大口径的重火炮,重火炮反而得到中国统治者的青睐,西方人陆战一般规模小,喜欢野战,运动性强,而中国打仗以步兵为主,城防战始终是战争的重要形态。
  将这种火炮与城墙相结合的战术,急速的改变了中国战场的战争形态,以前打仗全凭人冲,依靠西方人出口到中国的火炮,明朝官军曾在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中严重挫败了后金的攻势,皇太极登基之后,开始加大对火器的研发,明朝与后金的战事,促进了中国在明清易代时的火器快速发展。
  有了火炮之后,本来不擅长攻城的清军在入主中原的战争中,简直是如鱼得水,通过仿制西方红衣大炮,清军最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火炮成为明清易代最标致性的武器,对于这一点,清朝统治者未必不知,不要嘲笑任何一个傻子,能够成功必然就有可取之处。
  清军入关之后并没有放弃对火炮的制造,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拥有火炮114091门,火绳枪262365支,这个火器装备比例并不低。
  可以说,康熙年间正是清朝火器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在收复台湾之战中,火炮必然也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清朝的火炮就比当时的西方进步,而是西方虽然更新了火炮,中国通过改进火炮,也没落后多少。
  当时康熙时期的清军,并不强于从西方进口火炮的郑军,在火炮差距不是很大的基础上,清军依托数量上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尤其是郑军内部反水严重,在心理攻势上就被清军打败了。
  康熙收台,不完全是依靠武力,而是气势。
  在康熙后期,清朝主要的敌人来自西北地区的准噶尔政权,在劳师远征的过程中,火炮必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清朝的火炮技术开始停滞不前,当时闭关锁国的国情也也不会从西方进口火器。
  而这段时间,却正是西方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
  到1840年的时候,西方已经完全赶超东方。
  当然,能够使得西方敢于入侵中国,单纯的火炮进步也是不够的,更为主要的还是蒸汽动力的帆船的进步。
  1803年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已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能够应用于实战的蒸汽动力船,随后,英国大力研发,为英国的舰队成为19世纪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
  在1840年,英国在配备新式军舰以及新式火炮的情况下,开始对中国进行入侵,这场战争被认为中国近代之耻,实际上,却是一场不公平的对决,以陆军为主的清军只有挨轰的份。
  中国是以陆权为根基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很少有来自海洋的威胁,清朝统治者也认为最威胁中国的方向,应该是西北,从而忽视对海防的建设。
  当然,要建立一支近代意义的海防又谈何容易,整体上来说,鸦片战争被打,也只是全面落后的一个缩影,并非单纯是巨舰大炮的原因。
  有些时候,以历史马后炮的视角来看待古人,难免会笑其愚蠢,如果我们置身处地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并非清朝统治者不注重火器的研发,而是整体上忽视了科技的发展,封闭起来的国家,最终只能被世界所抛弃,这就是清朝统治面对问题的根本症结。
  众所周知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事实上康熙时代的火炮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对前代火炮技术的继承:早在晚唐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最早的火药武器,到了宋代现代火枪、火炮的雏形开始出现,女真、蒙古在同宋朝的战争中也逐渐掌握了火药的生产制造技术,通过蒙古西征和丝绸之路贸易火药逐渐流传到中东和欧洲。到了明代终于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在大明建国十年后出现了"凡军一百户,铳十"的明文规定。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更是明确规定明军的日常训练科目为:五分习刀剑,三分习弓弩,二分习火器。尽管此时明军还是以冷兵器作为主要装备,但已有二成左右的明军装备了火器,这意味着火器在明军之中已不是零散的临时性装备了。朱棣迁都北京后组建了拱卫京师的三大营,其中的神机营就是明军中专门掌管火器的部队,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支独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队。在朱棣五出漠北打击北元残余势力的战争中明军综合运用冷热兵器屡屡得手。
  大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使臣皮雷斯在一支由4艘帆船组成的护航舰队护送下抵达广州。舰队为向中方表达敬意而按欧洲礼节鸣放礼炮,却被当地官府和人民误以为是开炮滋事。尽管后来经过一番解释之后误会消除,但葡萄牙人还是引起了中方的格外关注:——当地官员为此登上葡萄牙舰船视察。根据当时广州官吏给朝廷的奏报以及他们留下的私人笔记中可以得知:葡萄牙人的火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铳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其铳用铜铸,大者千余斤,名佛郎机"。佛郎机本是明朝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的称呼,至此也被用来指称这种原产于葡萄牙的新式火器。当时的明朝国产火铳、火炮存在的主要缺点在于:均为前装式,火药须从筒口装入;每射击一发之后须等枪管、炮筒冷却才能继续装入火药,碰上机动性强的敌军骑兵根本没机会打第二发。而佛郎机恰恰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流行于15~16世纪的欧洲早期后装炮最大的妙处就是采用母铳衔扣子铳的结构,较好解决了管内闭气的问题。将装有火药的子铳放入母铳膛内发射以避免铳膛与火药直接接触而带来的炸膛风险。由于子铳是单个的,便可以发射一个子铳后换上另一个,几个子铳迅速更换就能形成"弹落如雨,所向无敌"的密集火力。与此同时佛郎机还配备了准星、照门,从而使射击的精确度大大提高。
  1522年8月5艘葡萄牙舰船公然驶入珠江口挑衅当地驻军,明军成功击败了这支葡萄牙舰队并俘获2艘舰船以及船上的20多门佛郎机。尽管这时在佛郎机这一具体武器上葡萄牙人已发展到了明朝火器的前面,但论整体战斗力仍是明军更强,但明军并没被自己的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认真研究了佛郎机的构造特点并成功进行了仿制。到嘉靖中期甘肃的边防明军已拥有佛郎机炮车1158辆,宁夏有1000辆,固原128辆,大同1000辆,由此开启了明朝仿制西洋火器并将其列装军队的先河。在万历援朝抗倭战争中明军综合运用国产火器和仿制的佛郎机完全压制了日军铁炮的火力。然而细究起来:佛郎机其实是一种介于火铳和火炮之间的中型武器,还算不上真正的重型火炮,它和后来明军使用的红衣大炮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当明朝的仿制佛郎机在朝鲜战场上大显神威之后不久一种火力更加强大的新式火器也逐渐进入明王朝的视线: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驾驶两艘巨舰突袭澳门,尽管这次军事行动针对的是盘踞在澳门的葡萄牙人,但此时的明王朝并未以事不关己的心态应对此事——毕竟如果荷兰人成功战胜了葡萄牙人会不会顺便侵扰中国沿海是谁也无法保证的事,对此明朝官方进行了充分的战备。明朝方面对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战争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了解——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种新式火器进入了明朝的视线:这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口径多在100毫米以上,多为铁制,也有铜制,重量从70斤到万斤不等。弹药前装,重量一般可达数斤至十数斤不等。射程可达四五里至七八里不等,杀伤力超过了明军已成功仿制的佛郎机。在接触到这种新式火器后明朝的军政大员们迅速决定将其作为新的引进目标,而之前的佛郎机则被视为应当逐渐淘汰之物。
  明朝对这种新式火器的研究很快被派上了用场:荷兰人在和葡萄牙人交战后果然开始长期活跃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并开始不断骚扰我国沿海,明朝在同荷兰的战争中缴获了一部分新式火器。与此同时明朝还长期向澳门的葡萄牙人订购这种新式火器,当时的澳葡当局为了防备西班牙、荷兰等殖民竞争对手而在澳门建立了卜加劳铸炮厂,卜加劳铸炮厂甚至一度被誉为是世界最好的铸炮厂。由于葡萄牙人多为红发,所以明王朝就称这种主要得自于"红毛洋夷"的新式火器称为红夷大炮。令这一新式火器名声大噪的当属1626年的宁远之战:这年2月后金大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率13万八旗劲旅攻打明军驻守的孤城宁远。此战在努尔哈赤眼中看来应该是胜券在握——宁远守军不足2万,而守将袁崇焕不过是一个此前从未上过战场的无名后生。然而努尔哈赤所不知道的是:宁远城内的袁崇焕和他一样自信,而袁崇焕的自信来自于宁远城中的红夷大炮——不是1门,而是整整11门。尽管拥有红夷大炮这样的大杀器,问题在于:无论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归根结底是由人在操纵,在此之前明朝和后金的历次战争中也都使用过火器,却基本上没对整体战局构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然而袁崇焕在认真分析了此前明朝与后金的历次战争后得出一个结论:此前明军的失利并不能证明火器乃无用之物,而是此前明军的指挥官没正确使用。当时的火器射击速度远远无法和后世相提并论,所以在面对机动性极强的骑兵时往往会出现根本来不及打第二发的情况。这一缺陷同样存在于宁远城中的红夷大炮身上,但袁崇焕找到了克服这一缺陷的办法——凭坚城、用大炮:后金骑兵善野战而不善攻城,袁崇焕始终坚守不出,利用坚城迟滞后金骑兵的攻势,这时就轮到红夷大炮展现火力了。后金军队在11门红夷大炮的密集轰炸下强攻宁远城3天,结果在付出1.7万余人的伤亡代价后仍未能将宁远城攻克,甚至连努尔哈赤本人也被明军的红夷大炮击伤,后金军队不得不被迫撤退。被炮火击伤的努尔哈赤对宁远之败耿耿于怀并于8个月后急火攻心而死。
  此战后红夷大炮被明朝视为神兵利器,这时有人提出:"夷"这个字眼含有贬义,既然此炮已为国立功,再称之为夷似有不妥。于是明朝廷下旨将参加宁远之战的红夷大炮封为红衣大将军炮,简称红衣大炮。1627年刚继承后金汗位的皇太极再次攻打宁远以报其父努尔哈赤之仇,结果再次被明军的红衣大炮击退。经过此战后皇太极对明军的火炮威力有了清晰的认识,于是在1631年正月皇太极命佟养性组织了一批汉人工匠仿制火炮,此后以骑射起家的八旗军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兵种——乌真超哈,翻译成汉语就是重兵部队的意思,其实指的就是炮兵部队。在当年八月的大凌河之战中后金首次使用红衣大炮"击坏台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台内明兵惶扰不能支,乃出降"。此战后金缴获了3500门各种火器。两年后明军中火炮最多、炮术最精的孔有德、耿仲明部叛变,至此后金与明之间在火器力量上的对比被极大的改变了。1636年皇太极为解除伐明时的侧翼威胁而东征朝鲜。本来朝鲜也是以弓箭作为主战兵器的,火器装备相当落后。但在经历了壬辰抗倭战争后朝鲜的火器迎来了大发展时期1619年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就曾征调朝鲜火枪手助阵,而那时后金八旗军尚不知火器的确切威力,更不用说仿制了。然而在1636年的战争中朝鲜人赫然发现:八旗军不仅已成功仿制了明军最新式的红衣大炮而且已能组织起持续几天几夜的猛烈炮击。
  事实上从1592年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爆发到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东亚地区一直在进行着军备竞赛:先是朝鲜战场上明朝、朝鲜、日本三国的各种新式火器纷纷登场亮相;继而后金八旗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接着荷兰人入侵澎湖、台湾并与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者爆发混战;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平定明郑政权;1685年—1688年清军对占领雅克萨等地的俄军发起自卫反击;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在这百年的战火历练中各种新式武器都在这一地区轮番上阵,应该说直到1690年清朝的火器技术仍处于上升发展过程中:在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中准噶尔军队"以万驼缚足卧地"组成"驼城","士卒于垛隙发射矢铳";而清军则"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垒,声震天地",至此以后清军的火器就给准噶尔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阴影。然而清朝的火器发展大致就以1690年为界出现了断层:这时的清王朝已平定三藩、台湾,沙俄和准噶尔的威胁也被削弱。在统治者看来天下已然承平——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说在此前近百年战争中明军、清军的火器发展是在一次次实战中历练出来的,那么在1690年之后近百年时间里中国进入了一段相对安宁平静的岁月,统治者开始满足于这种天下承平的盛世景象,同时又不失时机推出了闭关锁国之策。从此清政府对外国火器技术的发展一无所知,甚至当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主动邀请乾隆皇帝的爱将福康安检阅英国最新式的火器部队操练时却被一口拒绝。尽管康熙年间的火器大师戴梓发明了新式的连珠铳,却被清朝统治者出于防备汉人的目的而未能流传开来。
  清朝火器的发展停滞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不过就此认定清朝的火器不仅没发展,甚至倒退回了冷兵器时代就属夸大了:1758年乾隆帝命宫廷画师郎世宁描绘了自己在1739年于京郊南苑举行阅兵式时的情景,这幅作品被称之为《大阅图》——图上清晰反映出清军的火器阵列已达到17世纪古斯塔夫改革后的水平,交之明末孙承宗的"车阵"无论是火器装备率,还是技术水平,乃至战术编制都有相当的进步。1766年又由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四人绘制了《平定伊犁回部战图》——从中也能看出:清军、回部和准噶尔均大量使用火器。在《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图》中可以看出:清军在和大小和卓的叛军对峙过程中双方均已掌握三段式连续射击战术。在《平定伊犁受降图》中叛军跪在清军的马前,双手奉上的不再是冷兵器,而是火绳枪。但我们仍需注意到:这时已是18世纪晚期,但从这些作品中反映的战争场景来看:清军的火器水平大致相当于欧洲17世纪的水平,也就是说自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之后清朝的火器装备几乎就没再经历什么大的发展。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在过去国人传统的印象中一提起这场战争就是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战胜了还用着大刀长矛的清军。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军使用的都是前膛装填的滑膛枪炮,弹药都是用黑色火药制成,当时两国武器的代差并没过去想象中那么巨大。真正导致清军战败的更多的是军队士气和训练体系上的差距,至于武器装备本身尽管从表面上看似乎差不太多,可清军居然出现过有的枪炮已有上百年时间未曾使用的现象,也就是说长期以来自以为天下承平的清政府根本没给军队更换武器装备,而在后勤维修保养上也实在不敢恭维,所以当清军一上战场拿出表面上看和人家差不多的武器一打才发现不是哑火,就是炸膛。

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谢大家!何尊原来有119个字,有三处由于破损,经专家分析研究最后补上了的三个字,共122字。首句隹(惟)王初迁宅于成周,这里成周到底指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指镐京或镐京的某个宫殿。原明代文化史明代的文化专制一取士与文化专制之科举之兴废上科举制度,始行于隋唐,后世因袭之。或略有变化,然其以考试取人才,以为君主所用之宗旨则定然不变。明代科举始行于洪武三年(1370年),是年有开科取士诏朕闻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故贤者直罗镇战役中,杨国夫回忆奇遇毛主席1935年冬,直罗镇战役开打,我们带领连队火速奔赴前线,这时有一个挂着望远镜背着皮挎包的干部急促跑来。同志,后边有队伍没了?他问。没有了。我一边跑,一边答。别走啦!他立刻喊住我,然长征开始后,一枚珍贵印章遗留在了出发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内,一枚晶莹剔透的玉质印章,在柔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历史的光辉,这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印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次年百年瞬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选取革命斗争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关键性历史瞬间,重现每一个经典瞬间中中国共产黄巢的最后一战五虎将败亡,李存孝勇败群雄,黄巢殒命灭巢山黄巢曾经也想凭着一身武艺报效朝廷,不过他遇到了昏庸的唐僖宗,报国无门的他又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反唐,那就是夺取长安城赶跑了唐僖宗,一代传奇枭雄与他的大齐国就这样崛起了。正当黄巢大军一路1955年大授衔时有哪些开国将帅主动提出了让衔?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这句话是毛主席在1955年大授衔时有感而发改编的两句诗,1955年的大授衔是对征战沙场多年,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作出贡献的将士们的肯定,也是将士淝水之战后前秦为何会一分为六?苻坚过分自信,北府兵不可小觑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相继出现。很多人觉得这一时期非常乱,其实我们可以大体上把这一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节点分别是前秦和北魏。北魏大家再了解不过了,隋唐的前身,完成了五胡十六国的统一。金日成为感谢毛主席,送来了24箱苹果,士兵打开后却没人敢吃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半年的时间。这年春节,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向毛泽东赠送了二十四箱苹果,作为礼物,祝毛主席新年快乐。毛泽东收到后极为开心,他平时最喜欢的就是这样普通的西路军幸存者装哑巴12年,干过苦力,当过厨师,还娶了位藏族姑娘刘思贵,西路军红九军二十七师八十团卫生员,四川营山县人,19岁参加红军,长征结束后随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西路军一路血战,损兵折将,被迫向祁连山转移。在梨园口不远的康隆寺,刘思贵被打隋炀帝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隋炀帝被认为是世界上有名的昏君,可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隋炀帝即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是隋朝的亡国之君,但他的过往可以说属实是在勾心斗角中度过的。杨坚,也就是杨广的爸
党史上的今天丨1月171933年1月17日红军共同对日作战三条件1933年1月1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十二次全会精神和中共代表团讨论的意见,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党史学习教育1月13日,党史上的今天重要论述1938年1月13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作关于时局中几个问题的讲演。讲演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当前和今后的困难是什么?第二,中国能不能克服这些困难,中国能不能进步?讲演指出中国清乾隆年间句容县衙的设置及部分公务员的收入据乾隆句容县志载,当时全县真正吃皇粮的官员及公务员并不多,下面便简略地为大家介绍一下。知县(其职务类似于当代县级的一把手)年薪四十五两银,另加养廉银一千五百两。门子(其职务相当于县军神刘伯承战功显赫,其女儿小华北却惨遭杀害,真凶会是谁在1986年的这个秋天,戎马一生的大元帅刘伯承静静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或许感应到了生命的即将离去。在他的喃喃的话语当中,听到了华北华北这样的字音。在场人员都觉得一阵惋惜,这是所有人1984年女游客在主席故居跪地痛哭,员工连忙解释这是毛主席女儿1984年8月,韶山毛主席故居迎来一名女游客。当参观到上屋场一处晒谷坪,导游介绍这是毛主席小时候劳动的地方时,女游客突然跪在地上,放声大哭。这一突发状况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有些手足无清明节缅怀先烈祭奠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先烈遗志天下韶山网讯(记者罗华)又是一年清明节,又到一年追思日。一束白菊,予故人一杯清酒,寄相思。清明时节的意义,是缅怀先人,抚今追昔。在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百年斗争史中,无数仁人志士英中华革命先行者,民国国父孙中山民国国父当然非孙中山莫属。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创建了国民党。奠定了中华民国。孙中山一生颠沛流离。呕心沥血。靠的是一张嘴。两只脚和亿万人的愿力。中国不是印度,也不是南非。所以孙中山不可清明,缅怀毛主席今天是清明。说起清明,忍不住会想起那个政治清,官吏明的时代,那个工人和农民当家做主的时代,那个处处阳光灿烂的时代,那个伟大领袖带领我们的时代。怀想那个时代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也不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作者佛山市南海九江镇中学荣誉副校长,国家名师刘志伟今年清明节,我因疫情不能回到乡下扫墓,在网上为祖先和先烈敬上鲜花,寄托哀思。缅怀祖先先烈,倍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老家是潮州日本鬼子为何会败?冈村宁次晚年反省卢沟桥事变就不应该发生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六日,无能腐败的国民政府在军事法庭上,宣布一个侵略我国的日本战犯无罪释放。这个消息公之于众后,立马嘘声一片,中国民众纷纷要求把他重新抓住,重新对其审判。但是这个日(国际)匈牙利再现塔皮欧比奇凯战役场面1849年4月4日,匈牙利军队在这里战胜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赢得18481849年革命和自由斗争期间的一场胜利。1848年,匈牙利人民在革命领袖科苏特和裴多菲的领导下,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