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我国古代有哪些奇案?

  嫂子与小叔暧昧,引发连环血案,一石三鸟毒计,害了四条人命
  清朝道光年间,山东胶州城南有一户姜姓人家,户主是兄弟二人。哥哥叫姜玉富,弟弟叫姜玉贵。哥哥出门经商挣钱养家,弟弟在家攻读诗书考取功名。
  道光十年春(公元1830年),经过王媒婆介绍,哥哥姜玉富娶了隔壁村佃户的女儿花氏为妻。花氏长得貌美如花,长头发乌黑亮丽,白皙的皮肤犹如剥皮了葱一样。花氏在家中勤劳持家,孝顺父母和奶奶,就是家中有些贫寒。姜玉富花了10两银子把花氏娶回家,过上了日子。
  娶妻之后,姜玉富就出门经商去了,花氏和弟弟姜玉贵在家留守。起初花氏还能谨守本分,但时间一久,青春年少的花氏就耐不住寂寞,有些抱怨丈夫时常不在家中来了。
  同年秋天,花氏去娘家小住,捎信回来让弟弟姜玉贵去接他。姜玉贵接到信后去接了嫂子,二人在返回途中却偶遇大雨。二人躲闪不及被淋成了落汤鸡,当时路边恰好有个瓜棚,二人就到瓜棚里避雨。
  瓜棚之中空无一人,但有一些干燥的柴禾。姜玉贵用柴禾烧起了一堆火,然后脱下衣服烘烤。花氏见湿衣服穿着难受,也把衣服脱下来烤。花氏见姜玉贵长得俊美,超过了丈夫姜玉富,不禁心中浮想联翩起来。花氏年轻貌美,小叔子俊朗无比,瓜棚之外大雨哗哗,孤男寡女同处一室,令人难免把持不住。
  花氏索性解开衣扣,在小叔面前换起衣服来,只穿一件粉红色的小背心。花氏露出两只雪白的胳膊,故意倒向姜玉贵,姜玉贵没有见过这种情况,赶紧伸手去扶,扶住花氏之后,又赶紧把手伸了回来。姜玉贵回过神来之后,觉得羞愧无比。花氏却长吁短叹,心中好像很不痛快。
  回家之后,花氏从此对姜玉贵日益冷淡。她不再积极主动对小叔子嘘寒问暖,不再主动干家务活儿,反倒是与王媒婆主动亲热起来,王媒婆时常登门拜访,带着花氏到街上闲逛。花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跟着王媒婆上街,姜玉贵觉得不妥,每次劝说嫂嫂不宜抛头露面,但花氏就是不听。
  一天半夜里三更刚过,姜玉贵准备吹灯睡觉,突然发现屋外有人走动,他推开窗户一看,隐约看见嫂嫂带着一个高大的男人出了后门。姜玉贵觉得奇怪,但他以为自己眼花了,也就没有去管此事。
  第二天,姜玉贵问嫂嫂昨夜那个男人是谁,花氏说是王媒婆前来借钱,她的孙女得病了。姜玉贵听后觉得怀疑,昨夜那个人身材高大分明是个男人,而王媒婆长得矮小,不可能是她。不久之后,哥哥姜玉富回到家里,姜玉贵把此事告诉了哥哥,哥哥并不怀疑。
  一天晚上,花氏弄了一桌好菜招待姜玉贵,又端来一碗酒给姜玉贵喝。姜玉贵问嫂嫂为何如此,花氏说是她在过生日。姜玉贵喝下花氏的酒,很快就天旋地转倒在地上,人事不省了。
  第二天一大早,姜玉贵醒来时,突然发现睡在了花氏的床上,再仔细一看,发现花氏躺在一边,血染湿了半个枕头,而且只有身体不见了脑袋。姜玉贵赶紧跑去叫邻居们来看,邻居们见到无头尸体后,马上去县衙报案。
  县令大人韩乔山到现场调查,发现花氏是被人用杀猪刀杀死的。韩知府又在尸体手中发现了一个扣子,检查姜玉贵的衣服,发现衣服上少了一个扣子,韩县令认为是姜玉贵非礼花氏,然后一刀杀了她。因为花氏的尸体显示她被人糟蹋过,姜玉贵又睡在花氏身边,不是他杀的是谁?就这样,姜玉贵被屈打成招,判为斩首。
  哥哥姜玉富回家之后,才知道家里出了此等大事,当时姜玉贵已经问斩,花氏的尸体也草草安葬。姜玉富悲痛不已,但也无可奈何。姜玉富认为弟弟性格像个大姑娘,无论如何都不会图奸杀人的,里面肯定有冤情。姜玉富想起了当初弟弟说半夜里花氏送男人出门的事情,于是决定去调查一番。
  姜玉富先是找到了王媒婆,王媒婆说那天晚上她根本就没去姜家。至于其他情况,她也不是很清楚。姜玉富见王媒婆不肯说实话,于是弄来200两银子,告诉她只要说出点线索来,这些钱就归她。媒婆没有见过那么多钱,自然就心动了。
  王媒婆说,花氏在嫁给姜玉富之前,村中的地主赖大就想纳她为妾,后来花氏的父母坚决反对,赖大才没有如愿。前不久她陪着花氏在街上逛街,遇到了赖大。赖大与花氏说笑了一番,又请她们吃了一顿饭。她知道的事情就那么多了,其余的都不清楚了。姜玉富又问,最近赖大家里发生什么事情没有?王媒婆说:据说赖大家最近死了一个丫环。
  姜玉富离开王媒婆家后,私底下到处打听,找到了那个姓纪丫环的家属。纪家只剩下了一个老人,就是纪姓丫环的父亲。纪老汉告诉姜玉富,女儿曾经告诉他,赖大经常对她动手动脚,她担心被赖大施暴,想要离开赖家不干了。
  女儿死后,赖大亲自送来50两银子给他,又对女儿的丧事大操大办。纪老汉怀疑,女儿是被赖大害死了。姜玉富听罢,也说出了自己的遭遇,二人猜测凶手就是赖大,姜玉富恳请纪老汉状告赖大,事成之后给他养老,纪老汉答应了。
  有了这个调查后,姜玉富又到知府衙门告状,最终知府认为此案存疑,开始重新审理此案。知府大人决定对花氏和纪姓丫环的坟墓开棺验尸,打开纪姓丫环的坟墓之后,发现坟墓之中只有一颗头颅。打开花氏的坟墓之后,发现里面只有半截身子。知府大人严审赖大,又派人去赖家搜查,结果在赖家的后花园里找到了活着的花氏。知府大人审问赖大和花氏,二人见罪状败露,不得不承认了罪行。
  原来,赖大早就垂涎花氏貌美,花氏成亲之后常年独守空房,心中寂寞无比。后来赖大时常前来挑逗,二人就此勾搭在了一起。那天晚上,花氏送赖大出门时被姜玉贵发现,花氏赶紧说赖大是王媒婆,企图以此敷衍。
  后来,花氏认为姜玉贵已经怀疑了自己,于是为了和赖大做长久夫妻,二人就布局害死了姜玉贵。先是花氏用蒙汗药把姜玉贵麻翻,然后赖大糟蹋了家里的纪姓丫环,砍下她的脑袋后把尸体运到姜家,放在姜玉贵的床上,又故意扯掉姜玉贵一个扣子,放在尸体手中。姜玉贵因此被县令屈打成招,判处斩首。赖大杀死丫环后,就把丫环的头颅埋葬,然后把花氏藏在后花园里和他一起生活。
  如此一来,赖大害死了姜玉贵、害死了丫环,制造出了姜玉贵图奸杀人的罪状,又巧妙地隐藏了花氏。这一招一石三鸟的毒计果然狠辣,要不是姜玉富想起了弟弟说过晚上见到花氏送走男人的事情,此案将难以破解。
  最后,赖大、花氏被判处斩首之刑,姜玉贵被平反昭雪,韩县令被撤职查办。这一桩一石三鸟的毒计案,先后导致姜玉贵、纪姓丫环、赖大、花氏送命,真是令人称奇。
  这是一起把皇帝都给啪啪打脸的奇葩案件。
  嘉庆二十年四月,河间府宁津县人迟孙氏,向大清都察院提交控状,称:
  本县无赖贾克行强奸其十四岁长女迟二姐,贾克行之侄贾九儿强奸其十岁幼女迟坤姐。
  宁津县知县不仅不予严查,反而胁迫迟孙氏与贾克行和解息讼。迟孙氏不服,竟遭知县掌嘴之刑。
  于是,迟孙氏不得已,只能京控督察院,请求皇帝做主。
  强奸幼女、知县压案、苦主遭刑,这种案子简直挑战人伦底线。于是,都察院不敢耽搁,立即根据案情写成奏折,连同状纸一起奏报嘉庆皇帝。
  苦主,的确够苦;案子,的确够冤。然而,说破大天,这也就是一起刑事案件,而且没出人命。那么,一起刑事案件,为什么能够一口气递到大清皇帝面前?
  一个原因是清朝的"京控"制度。
  老百姓可以绕开县、府、道、省各级衙门,直接到北京向皇帝告状,而且地方官员不得阻拦。当然,老百姓向皇帝告状,也不会直接把状纸递交到皇帝手中。但是,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是两个专门受理京控案件的朝廷机构。也就是说,老百姓能到北京告状,而且北京也有专门的受理衙门。
  另一个原因是善良的嘉庆皇帝。
  "长途跋涉,远至京师,自必有迫于不得已之苦情。若地方官秉公研审,不稍回护,小民冤抑得伸,岂肯远涉控诉"。嘉庆皇帝自登基以来,便对京控案高度关注,认为老百姓不是冤得不能再冤,就不会跋山涉水地跑到京师告状。所以,其严令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对于京控大案,务必做到随时上奏。即便是一般案件,也要定期汇总上报。因此,凡是京控案件,善良的嘉庆皇帝一定会亲自过问。
  说到这里,我们一定会感叹古代司法制度的精妙以及大清皇帝的善良。这里不仅包含仁义的统治理念,而且包含了高明的统治艺术。
  但是,这种统治的仁义和统治的艺术,马上就会遭遇真实世界的无情打脸。
  嘉庆皇帝接到都察院的奏报后,简直怒发冲天:我大清的子民到底有多悲惨、我大清的官员到底有多混蛋。于是,严令直隶总督那彦成亲自督办,诏令:
  务即提同全案人证,严切根究,按律惩办,毋稍瞻徇。如那彦成不能将此案实情剖判明确,朕即将此案交刑部提讯,并将该督加以惩处,决不宽待。
  嘉庆皇帝身在北京,直隶总督身在保定,案子却发生在河间府。所以,嘉庆皇帝再怎么着急,也没用。受通讯和交通条件所限,没有个把月的时间,他根本不会收到新的案情汇报。
  于是,怒不可遏加内心急切的嘉庆皇帝,同时要求直隶总督那彦成"先将大概情节迅速覆奏,以慰廑念"。简单说,就是先把手头资料加急汇总,然后赶紧汇报,同时赶紧查案。
  皇帝发了天怒,那彦成不敢怠慢,连夜召开直隶总督所属衙门的联席例会,同时搜集各方资料档案,必须先给嘉庆皇帝攒出一份"前情提要"。
  也是凑巧,这个迟孙氏,曾于当年二月,到过直隶总督衙门控告。对于这种案件,"善良"的嘉庆皇帝怒不可遏,但"老辣"的那彦成竟完全没当回事。他只是批令按察司(专门负责邢狱的省级衙门)转交河间府审办此案。
  官僚制低头走流程。你迟孙氏举报县级衙门不作为、乱作为,那总督府就批转府级衙门审办。而这就是流程。
  不要对官僚制抱有太多敌意。首先,因为它只认流程,所以难免不讲人性;其次,也因为它只认流程,所以效率最高。面对庞大而复杂的大清帝国,你根本找不到其他治理方式能与官僚制相提并论。
  但问题是这个那彦成不长眼,完全没有汉人科举官僚为官水准。这家伙竟然如实汇报了。报告说,这个迟孙氏在二月份来我这报案了,我批给了按察司,按察司又批给了河间府,河间府还在工作、还没汇报。
  这个操作,彻底惹恼了善良的嘉庆皇帝。
  没收到汇报的时候,嘉庆皇帝只对宁津县的生气。收到汇报之后,嘉庆皇帝才真正领教到手底下的官员到底有多没人性。
  嘉庆皇帝当即下旨,痛斥那彦成,甚至狠批那彦成为"因循疲玩"。简单解释就是拖延不干活加玩忽职守。而且,又批到"犯此四字,朕必不恕"。
  为什么嘉庆帝对"因循疲玩"如此深恶痛疾?
  嘉庆十八年,即公元181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天理教攻入紫禁城。而此次事件的主观原因就是大清各级官吏都在"因循疲玩"。天理教虽然各种闹,但各级各地的衙门统统"因循疲玩",能不上报就不上报。即便个别衙门上报了,但其他衙门和上级衙门仍旧"因循疲玩",普遍不当回事,甚至也不想当回事。最后,竟然是一伙不要命的天理教信徒冲到紫禁城搞了一场恐怖活动。
  那彦成看见"因循疲玩"这四个字,估计已经吓得发抖。于是,赶紧抽调司、道、府、县的一众精干官吏组成专案组,同时把此案的原告、被告以及相关人员统统提到省里,一并会审。别管是与不是,这起案子一定要往大里整。
  但是,原告迟孙氏没来。因为生病所以暂缓提审。真正的原告苦主没来,那这个案子还怎么审?
  没关系,可以审。
  因为强奸犯贾克行、贾九儿叔侄来了,被害人迟二姐、迟坤姐也来了,同时迟孙氏的老公爹迟子礼,也就是迟二姐、迟坤姐的爷爷,也来了。此外,还有一众迟氏族人以及相关证人,也全来了。
  古代审案,尤其是官府高度重视的大案,一定是这种排场。不仅原告要来、被告要来,而且双方的有关族人,以及可能知情的证人全都要来。关键是不问你是否同意出庭作证,衙门都会派人全给薅来。
  为什么要整这么大的排场?因为技术手段有限。不全叫来,案子就审不清。所以,凡是牵连进来的人,谁也别想置身事外。而且,案子审不完,大家谁也别想回家,全在大牢里押着。所以,一起案子下来,就能让很多人生离死别、让很多家庭家道中落。
  同时,这迟孙氏没来,反倒更容易把案子审得清楚。因为此案的罪魁祸首,恰是所谓的原告苦主迟孙氏。
  直隶诸衙门大堂会审,而审得结果却让大小官员瞠目结舌。
  首先,被告贾克行和贾九儿叔侄,承认与迟二姐、迟坤姐通奸,但拒不承认强奸。
  其次,被害迟二姐、迟坤姐两姐妹,不仅承认与贾克行、贾九儿叔侄有奸情,而且还承认与迟柱儿、迟梦龙等人有奸情。但都是奸情,不是强奸。
  还不算完,两姐妹还说自己的母亲迟孙氏,也与贾克行、迟梦云、迟梦龙、迟象明等等很多人有奸情。
  第三,最为关键的证人,是迟孙氏的老公爹迟子礼。迟子礼不仅不追究贾克行、贾九儿的罪责,反而要求官府把儿媳迟孙氏抓起来。
  迟子礼供述称:
  迟孙氏淫荡泼辣,经常召集一众奸夫在家饮酒作乐。自己的两个孙女,早被其糟蹋;自己的儿子,也被逼得离家出走;而自己一个老人,更是长期被迟孙氏虐待殴打。
  嘉庆十八年六月,迟孙氏曾用镰刀将自己砍伤。所以,当时就到县衙控告。在古代,媳妇殴打公爹,是重罪。在被族人劝说后,自己将状纸撤回,但宁津县留有案底。
  嘉庆十九年六月,贾克行与迟孙氏打架。次日,迟孙氏就命令自己带迟二姐和迟坤姐前往县衙,控告贾克行叔侄强奸二女。
  但是,自己途中生病。于是,与贾克行不和的族人迟梦云,带两姐妹到县衙控告喊冤。
  知县尚未审结,儿媳迟孙氏又命令自己和族人迟梦云带两孙女到河间府和按察司告状。
  迟二姐、迟坤姐的供述,与迟子礼大体不差。同时,两姐妹还交代说:嘉庆二十年正月,祖父迟子礼、母亲迟孙氏和一众族人带着两姐妹,总共7人,到保定府告状。途中,母亲迟孙氏与宁晋县的代书李有俊、仵作王某二人,又生奸情。
  后来,迟孙氏"得理不饶人",见直隶各级衙门"不作为、慢作为",于是又把诉状递到了北京的大清都察院,直至上达天庭,官司打到了嘉庆皇帝的面前。
  迟孙氏的这个奇葩神操作,彻底惊呆了直隶总督府的各级官员。这些人根本不敢相信。如果是这样,那嘉庆皇帝会不会信?还有,嘉庆皇帝的面子往哪摆?皇帝的一通天威,到底发给了谁?
  但是,皇帝催问急切、事实又不容争辩。所以,直隶总督那彦成据实上奏,尽量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尽量给皇帝找台阶下:
  现将本案仍督同司道等秉公虚衷研审,按拟具奏。总期无枉无纵,不敢稍存成见,自蹈重咎。至该县陈鸿猷如此昏聩糊涂,阘茸废弛,臣平日毫无觉察,未能及早参劾,实切悚惶,容俟定案时请旨将臣议处,以为不能察吏者诫。
  那么,嘉庆皇帝会是什么反应?
  嘉庆皇帝这次就批了一个字"览"。然后,啥也不说了,就等直隶方面继续追查详情,怎么也得把迟孙氏抓来再说。
  又过了一个月,迟孙氏抓捕到案、案件水落石出,跟先前迟子礼与迟氏姐妹的供述一致。于是,直隶总督府拿出处理意见:
  迟孙氏通奸、诬告,肯定有罪。但这个罪远不如殴伤公爹迟子礼的罪过更大,所以从一重罪就够,即依"妻殴夫之父母者斩"律,拟斩立决。
  族人迟梦龙,诱奸还是幼女的迟坤姐,虽属和奸但视同强奸,这才是一起像回事的强奸案,所以,拟绞监候。
  贾克行,比照"凶恶棍徒屡次生事、行凶扰害"例,贾克行那就不是强奸案,所以,拟杖一百,发配四千里安置。
  其余人等依律或杖或徒,该收拾的,必须收拾。否则,对不起皇帝的关注,大案就要往大里整。但,再怎么整,也就只能这么大了。因为相关人员就这么多。
  但,案件发生地的宁津知县陈鸿猷,必须要为整个官僚制"埋单"。
  这家伙没有及时审清迟孙氏告贾克行一案,导致一起诬告案竟诬告到了皇帝面前。最后,直隶大小官员全都灰头土脸。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迟孙氏殴打公爹迟子礼一案。这可是违逆人伦的大案要案。然而,你个知县竟给调解了事。这才是必须加重处置的问题,所以,知县陈鸿猷,不仅革职而且发配新疆。
  嘉庆皇帝接到直隶总督府的奏报后,也彻底没了脾气。当初怒不可遏,现在怒不知所往。
  要对官员发怒,但官员办得没错,不仅程序合法而且实质正义。关键是程序合法,按照官僚制的程序一步一步走,这起诬告案早晚会水落石出。
  要对迟孙氏发怒,但迟孙氏已经是个"死人",你还怎么发火?关键是迟孙氏一个刁蛮淫妇,值得皇帝发火吗?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教于硕儒之案,嘉庆皇帝想不善良都不行。但是,善良的嘉庆皇帝,却严重地低估了社会之复杂、人性之险恶。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是官僚制"因循疲玩"。而迟孙氏控告贾克行案,则是他这位皇帝过度热忱了。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以前读到这句话,总觉得孔子不讲公正。圣人怎么能和稀泥呢?凡事必须得分出个是非对错,这才叫公正。"使无讼",是什么鬼逻辑?
  黄仁宇在《万里十五年》中讲到的海瑞判案,完全就是孔子和稀泥的现实操作。
  海瑞根本不想当什么福尔摩斯,就拿两条原则判案:富人跟穷人争名分,那必须是富人赢;富人跟穷人争财产,那必须是穷人赢。
  名分案件,穷人赢了,穷人就会目无尊长。财产案件,富人赢了,富人就是锱铢必较。所以,海瑞不讲法制,也不讲公正,他只要和谐。海瑞的逻辑,跟孔夫子大体不差。
  但是,年龄大了、书读多了,才真正感叹古人的智慧。
  为什么古代中国会是"使无讼"的操作?
  像嘉庆皇帝那样不行吗?"严切根究,按律惩办,毋稍瞻徇",这么做不好吗?"因循疲玩","犯此四字,朕必不恕",这样做不行吗?
  答案是不行。
  因为社会之复杂远超古代皇帝的想象,也远超古代官僚制的司法行政极限。你想把所有的案件都弄个水落石出,根本做不到。所以,最好是"使无讼",正义的规则让老百姓在儒家意识形态下自然演化。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因为案件没有终局,所以老百姓遇不到县青天,就要找府青天、省青天,甚至还要找到终极青天,即皇帝大人。那么,然后呢?
  不用到皇帝那里。一套在官僚制的司法流程走下来,什么人家都得家道中落、甚至家破人亡。在整个流程的运转过程中,无论原告还是被告,全都要破产,甚至死得死、伤得伤。此外,还有大量的证人,也是同样的遭遇。
  这就是一个没有赢家的终局。
  最后官司肯定会不打了。但往往不是正义伸张、是非辨明,而是原告、被告熬废了。要么原告熬不住了,于是不告了;要么被告熬不住了,于是认怂了。甚至,原告和被告全在监狱里关死了。最后的终局,还是"使无讼"。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就不是彻底的理性动物。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反例多多。为了一文钱的争执,有的人会倾家荡产地打官司。
  如果皇帝和官僚制热忱过度会怎么样?
  明清之时,流行的一句话,叫"图准不图审,包准不包赢"。打官司,不为打赢,只求获准立案。但凡官府立案,那目的也就实现了。至于官府审不审、官司赢不赢,根本不重要。因为官府立案,就是最大的杀伤性武器,被告往往会倾家荡产。所以,打官司成了乡间无赖的惯用伎俩。
  而嘉庆皇帝对京控案件的高度关注,这不仅为无赖兴风作浪创造了条件,而且导致临近京师的各级官员无所措手足。(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员,反倒不怕,因为进京打官司的成本太高)
  真实世界是不可约的复杂。看得到的人性往往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所以,我们需要拒绝那种过度的热忱,让自己谦卑下来。"吾犹人也",这就是孔夫子的谦卑;"必也使无讼乎",这就是孔夫子对过度热忱的拒绝。
  古代奇案年年有,这是因为没有约束的权力滋生腐败,腐败加剧官场黑暗,进而造成许多冤假错案。
  比如光绪初年的王树汶一案,乃是奇案中的奇案。
  王树汶案情其实不复杂,过程却一波三折,奇就奇在,各层官员都知道内情,为了自保却闭目塞耳,任由案子随波逐流。
  王树汶案又称晚清"宰白鹅"奇案。在古代的南方,一个人犯了罪,花钱找个人顶罪被称为"宰白鹅"。王树汶就是那个被人用钱买来顶罪的"白鹅"。
  案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光绪初年,在河南南阳府镇平县衙里,有一个黑白通吃的班头名叫胡体安。
  班头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此人官职不高能量不小,黑白两道畅通无阻。为了创收他白天是捕快,晚上是盗贼,这种场景在电视剧里出现过,但在晚清属于司空见惯。
  官府之所以能容忍胡体安这样双面人存在,也是出于保住乌纱帽的考虑。比如县里发生了盗窃案,上边追查得紧,真正的盗贼一时之间抓不住,县官就让老胡找个人顶包,案子限期破获了。
  如此一来县官受赏,胡体安得实惠,顶包的人得到一笔钱,看似是双赢,实则是一级骗一级,肆意破坏律法的公平和公正,真正的盗贼却逍遥法外。
  胡体安在黑白人生之路上狂奔,其能量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
  有一天,老胡指使手下的喽啰,抢劫了镇上的一位豪门巨富。
  这富人是做玉雕生意的,来往的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对于官场上的一些潜规则心知肚明,他早就猜透了是胡体安在背后搞的鬼。
  从破案进度也证明了他的猜测,案子久拖不破。
  富人为了追回钱财,只好越级上告胡体安就是罪魁祸首!时任河南巡抚涂宗灜就下令县衙火速抓捕胡体安。
  这时胡体安尴尬了,想不到自己一手策划的盗窃案露马脚了。
  怎么办呢?焦急万分的老胡就和师爷商量,师爷捋了捋山羊胡说:"胡班头,你是不是蒸馒头的饿肚子,咋就忘了宰白鹅?不应该啊老胡,这可是你的拿手好戏啊。"
  经师爷一点拨,老胡恍然大悟,手拍额头说,我咋就忘了找只"白鹅"顶罪这招了。
  经过协商,胡体安就找其家童王树汶冒名顶替。胡体安对王树文说:"你冒充我进去待上几天,然后我在外面把你运作出来,期间的工钱我照发,然后再另给你一笔钱,你看如何?"
  王树汶当时只有15岁,心想"胡体安手眼通天,反正县衙也不会把我怎样,我在里面呆几天还能挣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就满口答应了。
  就这样,王树汶冒充胡体安被关进了大狱,审问他的是新上任的镇平县令马翥。
  马翥总想大展拳脚开辟一片新天地,新官上任三把火无可厚非,但他过于急功近利,没有心思甄别案件的真假。
  为了邀功请赏,马翥葫芦僧断葫芦案,草草把王树汶盗窃案结了,王树汶最后被判处死刑。
  不过王树汶不知道这个结果,他更不知道的是,胡体安已经调任其他地方当班头去了。
  到了秋后问斩,王树汶这才如梦方醒,敢情自己被骗了,一分钱也没得到还搭上一条命。
  他心有不甘,就在奔赴刑场的路上,大喊我是邓州的王树汶,不是胡体安!胡体安你出来,你答应我坐几天牢就出去的,还保证我不死,你说话不算话!"
  监斩官大吃一惊,莫非案情有蹊跷,于是就把王树汶转押回了大狱。
  鉴于此,河南巡抚涂宗灜将案子发回重审,命令。
  说实话,明眼人一眼就能看透这是一个顶包案,因为案犯王树汶只有15岁,并且长得干枯消瘦,与30多岁的胡体安外形相去甚远。
  即便如此明显的漏洞,各级官员谁也不想把这个案子纠正,审来审去没有结果,案子一拖再拖。
  转眼三年过去了,原来的河南巡抚涂宗瀛调任两湖总督,接任他的是河道总督李鹤年。
  按照司法管辖规定,既然王树汶声称他是邓州人,他的父亲名叫王继福,这个案子自然就发到了邓州重审,只要证实王树汶是邓州人,父子相认,就说明这是一个顶包案。
  朝廷对这个案子很重视,光绪下旨让邓州知府朱光第亲自审理。
  还没等审案,朱光第就接到了一封威胁信。写这封信的是前任南阳知府任恺。原来任恺审理过此案,接受了胡体安的行贿,一旦案子被定性为顶包案,那么他就会受到朝廷的追责,所以他不让朱光第找王树文的父亲王季福,最后还说"咱们都在官场混,彼此要相互关照"。
  朱光第看罢信怒火冲冠,愤怒道:"民命生死所系,曲直自当别白",他不为官场潜规则所动,坚持秉公办案,最终找到了王继福,他让王继福与王树汶当堂对峙,最终证实王树文就是王继福之子。
  案子眼看水落石出,任恺深知此案一旦平反,自己定会被追责。为了维持原判,他挑唆巡抚李鹤年与各级官员之间的矛盾。
  原来李鹤年是军旅出身,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也就是说对那些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官吏很烦。
  恰好河南官员对这个案子多有指点,这就惹恼了他,于是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开始袒护任恺,坚持原判。
  总的来说,出于个人的好恶,李鹤年就偏离了司法公正,如此一来,就助长了此案中暗箱操作,行贿受贿官员的气焰。
  这些官员只有把王树汶判罪,他们才无责。于是翻书据典寻找依据,最终认定王树汶虽非胡体安,但亦是从犯,按照律法,盗贼不分首从,都应判重罪斩立决,原审官员并无罪。
  二审的这个结论震惊了满朝文武,如此明显的冤案,5年来审出这样的结果,简直是荒唐至极。
  言官御史纷纷弹劾李鹤年包庇任恺。
  鉴于此,光绪发谕旨改令河道总督梅启照复审此案。
  此时梅启照年事已高,眼看到了退休年龄,他不想树敌得罪人,最后还是认定王树文是从犯,当斩,认为李鹤年任恺并无过错。
  三审依然没有纠正错误,王树文再次被押赴刑场,就在行刑的时刻,时任刑部尚书潘文琴发出了止杀令。
  原来潘文琴经过明察暗访,了解了案情的经过,于是奏请刑部再行审问。
  就在案情再次澄清的时候,李鹤年指使下属游说潘文琴,意思是让他不要得罪同僚,来日方长必当相报。潘文琴心动,就收回了释放王树汶的判决,等候秋后问斩!
  这个案件兜兜转转,经过了多次复审,依然回到了原点。从案发到现在9年过去了,各级官员竟然审不出一个头绪,光绪皇帝为之震怒,着令限期结案。
  此时的刑部尚书是张之万,还没等他再审,已经调任的潘文琴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之前我的判决有误,王树文应该无罪,应予纠正"。
  张之万就把这封信交给了光绪皇帝,光绪帝下令释放了王树汶,然后把审理此案的官员一一过滤 ,最终判定一审官员马翥草菅人命,发配充军;河南巡抚李鹤年、梅启照等承办此案的官员分别给予降职处理。
  光绪九年,王树汶顶包案最终落下了帷幕,一个简单明显的冤案,耗费了10年的功夫才得以纠正,由此可以看出晚清官场多么的黑暗,不出奇案才怪呢!
  文/秉烛读春秋
  明时,有个叫况钟的苏州府太守,有一次,他坐船到仪真闸口,到傍晚时分,停下休息。况大人顺手拿起一本书,在舱中看了起来。
  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婴儿的啼哭之声,那声音仿佛来自江中,他想那肯定是被淹死的小孩,找人去看,都说没有。况大人又埋头看书,却又传来啼哭之声,而且这哭声比上次更凄惨怨尤,叫人不忍卒闻,他又问众人听到没有,大家都说并没有听到什么哭声。况大人很是惊诧,自言自语道:
  "这就怪了!"
  他顺手推开窗子,朝外观看,大江之上,只见一个小小蒲包,此时正浮在水面上。差人下水去捞,打开一看,是一个小孩子。况大人讯问,活的还是死的?下水人回答,是一个死婴,好像死得时间长了,而且被石灰长期腌过。
  况大人吩咐,先把死婴放在船头。如果有人知道它的来历,你们就快来告诉我,有重赏。
  恰好一个叫李一的看见连蒲包,认得是张三抛下的。就对船上的人说,他说是臭牛肉,怎么变成死孩子?
  况大人知悉后,就传李一到船舱来问话。李一告诉况太守,不知道这小孩子的来历,只认得抛那小孩子的人,那人叫张三。
  况太守一面派人速拿张三,一面请仪真知县到察院同审这桩公案。
  张三很快抓到。这张三长得獐头鼠目,一双三角眼见了太守和知县,不留地乱转,一看就不是什么善茬。于是,两人便同审道:
  "张三!你这石灰腌的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张三正要诋赖,一眼见李一在旁,便转口说道:"小的见这东西太脏,就把他抛向江里,小的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况太守转头问李一,你看见他在路边拣的?李一说,他抛在江里,小人方才看见。当时我还问他是什么东西,他说是臭牛肉。
  况大人大怒,猛拍惊堂木,说,你张三既然骗人是臭牛肉,肯定有隐瞒之情。他喝令手下衙役动刑。
  张三顿时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但他久历江湖,生了一身滚刀子横肉,一般的皮肉之苦,他尚能顶住。他此时咬紧牙关,硬是充好汉,不招。况大人令手下动用夹棍,张三实在无法忍受,这时才终于服软。
  张三说,小的愿招。其实这死娃儿,是一个叫邵寡妇的。寡妇和家里仆人有奸,养下这私胎来。这个仆人叫王二。他央小的替他埋了,后来又被狗扒了出来。因而小的又将他扔在江里。
  况太守见他言辞不一,前后矛盾。知道他避重就轻,其中定有重要隐情。况大人问他,既然你肯替他做这样的,一定知道其中的情况。
  张三狡辩,我不知道其中的实情,只是平日与王二是过命的朋友。况大人说,王二既然要你掩埋,目的是掩盖事实,你如何反用石灰腌了?
  张三被问得无话可说。只得说了实话: 石灰是他腌的,因为那邵寡妇家里很有钱财,想留这死娃子讹她几两银子。结果是王二和邵寡妇都死了。最后没有实现愿望,便抛在江里。
  现在邵寡妇家中,还有一个使女,叫秀姑。所以就把她传到大堂。到了堂上,秀姑仔细一看,对况大人说,这人不知道他姓什么,只认得他的嘴脸。
  秀姑回忆道: 对了,他和王二很熟悉。但平常不曾看见他上门。只是后来,有一天,他突然闯入中堂,调戏女主人,被女主赶了出去。随后王二才来。女主人此时正在房内啼哭,王二进入房内,不多时两个人都死了。
  况大人听了,对张三说,你这个东西原来狡辩与王二不是一伙的,如何敢擅自闯入民宅?可能这两条人命,都是被你谋杀而死!
  转头对衙役喊道,"再给我把他夹起来!"张三又被夹昏过去。醒来,不由自主地讲了实情: "我新搬来,听说这邵寡妇男人死了多年,人虽然是徐娘半老,还很有姿色。于是起了色心,经常就在邵寡妇门前走动,寻找机会,但总是无门可入。
  时间一长,却与王二厮混熟了。一日,将王二拉回家中,整了几个下酒菜,硬把王二灌醉。喝酒途中,又用言语挑拨王二大动春心。又出了个主意。王二回家后依计而行。
  晚上睡觉,将门大开,光着身子躺在床上。邵寡妇同秀姑点灯过来,一看,没有声响,让秀姑替他关上门走了。第二天王二依旧而行,光着身子假装睡着,邵寡妇叫秀姑替他盖被子而去。第三天晚上,王二又是开着门,光着身体假意睡着,邵寡妇就自个来到王二床前,禁不住春心荡漾,欲火如焚,关上房门,回身爬上王二的床,两下相欢。
  自此后,邵寡妇都以看门为由,每次都取乐而回。她又怕秀姑知道,故意又放了空子,让王二也连秀姑一块私通。两人互相隐瞒,以为没人知道,哪知王二全都告诉我了。
  时间一长,邵寡妇竟怀了孩子,让王二去买打胎药,王二让我去办,我却买了保胎药,到了10个月,邵寡妇生下这孩子来,她让王二埋掉,王二却要我去处理。我就用石灰腌了,想以此来要挟,让王二从邵寡妇处讨来40两银子。
  小的贪心不足,又要王二引荐与邵寡妇相好。王二无奈,就回去跟寡妇说了。想不到,邵寡妇听到大怒,未予理睬。
  小的也很生气,听后就闯入其家。她知道我晓得他们的奸情,就哄我白日里怕人发现,到夜晚叫王二来接我。我才离去。后来不知这两人忽然死了。至于是如何死的,小的确实不知。"
  原来那日,张三大闹邵寡妇家,气得寡妇半晌说不出话来,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滚滚而下。推开房门,左思右想,后悔得像吞了只苍蝇。
  恰好这时王二回来,邵寡妇见他进来,猛地萌生了杀人的冲动: "当初都是这狗奴才做的圈套,坏了我一生名节!"一时愤怒至极,说时迟,那时快,将一把剪刀当面刺去,王二猝不及防,顿时倒在地上,血流一地。
  邵寡妇见自己杀死了人,摊上了人命官司,一时慌了神。又料道,一旦上了公堂,自己做下的羞事,一定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最后权衡利弊,邵寡妇无奈寻了条绳子,上吊自杀了。
  最后,张三被判处死刑,秋后问斩。
  明万历年间,勋阳府孝感县21岁的秀才许献忠,在乡试中一举夺魁。许解元大登科后小登科,中举后第三天,就把新娘子迎娶过门,不过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许献忠的新婚夫人是个鬼新娘,她是当地屠夫萧辅汉的女儿萧淑玉,已经横死多年了。
  许献忠自幼睿智好学,十四岁就中了秀才,称得上是前途无量。
  许献忠居住的同一条街上,最有钱的莫过于屠夫萧辅汉,临街一排青砖小楼,楼下是卖肉的铺案,楼上是他女儿萧淑玉的绣楼。
  萧淑玉做的一手好女红,她温婉贤淑,容貌秀丽。只因萧家是屠户,所以萧淑玉长到17岁,还没有人上门提亲。
  这一日萧淑玉正在楼上刺绣,听到大街上有人大声喧哗。萧淑玉从窗缝向外看,原来是县学放假,生员(秀才)们在街上三五成群的高谈阔论。
  萧淑玉一眼就看中了相貌儒雅,气质超群的许献忠,从此刻意留意他的行踪。
  萧家有女初长成,许献忠早有耳闻,萧淑玉有意亲近许献忠,两个人情投意合,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仲子逾墙"的风流勾当。
  许献忠是秀才,萧家虽然巨富,平时却也高攀不上,因此萧辅汉对女儿的风流韵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是默许了两个人的亲事。
  许献忠每晚徒手爬楼,实在是危险,萧淑玉体贴情郎,每到晚上便在窗棂上系上一匹绣花用的白布,到时许献忠就可以攀着布爬上绣楼。
  一天夜里,许献忠和同窗聚会,酒醉后住在县学。
  第二天上午,许献忠宿醉未醒,突然闯进两个差人,把他捉进县衙。许献忠这才知道,昨天夜里萧淑玉被人戕害,她父母一纸诉状,把自己告上县衙。
  许献忠和萧淑玉情投意合,萧淑玉被害,许献忠懊悔不已,没等用刑,许献忠就认了罪。
  当时孝感县的知县名叫张淳,此人公正廉明,多谋善断,黎民百姓都称他"张一包",意思是姓张的包青天。
  张淳最后问许献忠:你奸杀萧淑玉,按律当斩,你甘心吗?
  许献忠毫不犹豫的回道:"甘心。"
  许献忠被押入死囚牢,只等秋后开刀问斩。
  知县张淳却感觉这件案子有蹊跷,许献忠和萧淑玉有私情,周围邻居尽人皆知,许献忠没有杀萧淑玉的理由,另外许献忠的同学也作证,事发当夜许献忠醉酒,并没有到过案发现场。
  张淳亲自勘验案发现场,在床下发现了许献忠用来出入绣楼的那匹白布,他感觉问题就出在这匹白布上,许献忠是一介书生,既然他可以爬上绣楼,其他人也可以。
  张淳在绣楼继续寻找线索,直到了三更时分才离开,夜深人静,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人影。
  快到县衙时,才碰到一个巡夜打更的和尚明修。明修和尚见到张淳和众衙役,似有惶恐之意,梆子也敲错了更数。
  张淳没有理睬打更人,回到县衙,他问两个捕头:打更巡街的僧人住在何处。
  捕头说:他住在挽月桥畔的破庙里。
  张淳眼珠一转,与两个捕头耳语一番,并许诺事成之后必有重赏。
  第二天晚上三更以后,明修和尚打更巡街后回到破庙,刚躺下就听到挽月桥下传出阵阵鬼叫声,一个说"上",一个说"下",接着传出一个女人"嘤嘤"的哭声,声音凄凄惨惨,让人不寒而栗。
  明修和尚不敢入睡,来到桥头打坐,并开始念诵经文。
  没想到那女鬼哭诉道:"明修和尚,我阳数未尽,你无故杀我,还夺走了我的首饰,我已经向阎王陈诉冤情,阎王爷今夜命牛头马面陪我来取你性命,到森罗宝殿去当面对质"。
  明修吓得体如筛糠,战战兢兢的道:"贫僧知错了,请小姐高抬贵手,我明天摆供祭品,并亲念经文超度你早登极乐"。
  女鬼还是啼哭不止,明修和尚也敷衍般的喋喋不休请罪许愿,暗自里却拿定主意:鬼怕见阳光,明天天一亮,我就远走高飞,找香火旺盛的寺院去挂单,远离这是非之地。
  突然明修和尚感到肩头一沉,多了一条铁链,两个捕头出现在他面前,一个捕头笑着对明修和尚说:"县太爷命我们来拿你,我们不是鬼,县太爷为了寻找真凶特意制定的锦囊妙计"。
  明修和尚被拿回县衙,铁证如山,他不敢抵赖,只能如实交代:案发当夜,明修和尚巡街路过萧淑玉的绣楼,发现楼上垂下一匹白布,明修和尚开始认为这是萧家白天晒布,晚上忘了收回,便起了贪念,打算把布偷走。
  结果刚抓住布,就听到有女子轻声呼叫,喜悦之情都能听得出来。明修和尚色心大起,爬上绣楼打算和萧淑玉行苟且之事。
  萧淑玉誓死不肯,明修和尚恼羞成怒,用白布把萧淑玉勒死,又把梳妆台上的首饰劫掠一空,然后趁着夜色逃走了。
  真相大白,明修和尚被关进死囚牢,许献忠这才得脱大难。张淳对许献忠说:明修逼奸未遂,杀人偿命理所应当,你身为秀才,却与民女私通,理应革去你的功名。
  许献忠道:我与萧淑玉情投意合,海誓山盟,她最后又因我而死,大人莫要说是革去我的功名,就是现在杀了我,我也毫无怨言。
  张淳道:"难得你有情有义,你尚未娶妻,淑玉也未曾嫁人,虽有私情,也如结发夫妻一般,现在你若再娶,必须革去功名,如果想保留前程,就将淑玉作为正妻,由你收埋供养,不许再娶,不知你意下如何"。
  许献忠道:"现在我只想以正妻之名收埋淑玉,今生绝不再娶,至于是否保留功名,全凭大人处置"。
  张淳道:"如此甚好,我马上修书秉报学道,拟判僧人明修死罪,请求保留你的功名"。
  三年后,许献忠在乡试中一举夺魁,张淳笑着问他,是否准备迎娶正妻,许献忠道:我正有此意。
  张淳道:你金榜题名,萧夫人在天之灵定会无比喜悦"。
  话虽这么说,在许献忠娶妻当日,张淳又做媒,让许献忠纳了一房侧室。这场轰动一时的凶僧杀人案,总算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明朝的高智商反侦察犯罪:广西河池县富户因恶奴刁奸妻子,杀死他后却逃脱律法制裁。
  明朝河池县有一个叫俞厥成的富户,家底殷实,却十分吝啬,是个有名的一毛不拔铁公鸡。
  他的妻子鲍氏娘家贫苦,俞厥成不仅不接济一下,等鲍家经常来俞家借钱借粮食时,仍是分文不给。
  看到老父老母饿得面黄肌瘦,鲍氏怎么能看得下去,便偷偷地运些米粮给父母,但因自己不便出门,就指使佣工连宗送过去。
  连宗可不是个好人,刁钻奸恶,知道自家主母偷偷给娘家送粮食后,先按耐不动,表面上老老实实地送粮食,其实是把粮食藏起来了,如此一连三次。
  这一天,俞厥成出远门,只鲍氏一人在家。哪想到连宗突然闯了进来,抱住鲍氏就不撒手:"我整日里帮你送粮食,劳苦功高,今天你必须和我上一次床,等往后任听你安排,叫我赶早我绝不赶晚,叫我趁晚我决不去早。"
  鲍氏又惊又怒,哪能和他相好,张口大骂:"我让你帮我干活,顿顿少不了你的酒肉,何曾白让你干活?你竟敢这么无礼!等明天主人回家,我就告诉他,看你怎么办!"
  连宗威胁道:"你偷的粮食我没送给你娘家,都让我偷偷留下了。明天我先给主人说你私顾外家,等你说我强奸你了,主人一定会不信,只以为你在污蔑我!"
  可怜鲍氏一个深宅妇人,有多少见识?就这样信服了连宗的威胁,害怕他真的告诉丈夫,毕竟粮食还在他那儿。况且丈夫又是个铁公鸡,知道自己偷送粮食后,必定打骂一番,休了自己。
  鲍氏心想,我要是指认他强奸我,又没有证据,丈夫一定不相信,罢了,就从了他吧。于是,连宗任意摆布欺辱了主母。
  干柴烈火之后,连宗抚摸着鲍氏下 体,疑惑地问:"边缘处怎么还有个疥疮?"
  鲍氏回答:"哪里是疥疮,就是一个大痣罢了。"
  有了鲍氏的配合,连宗经常和她相好,给鲍家送的粮食也日益增多。
  冬天时,俞厥成和连宗去庄子上收苗租,在佃农支秩家里修整。
  支秩是连宗的姑表兄弟,看到表兄带着主人来家,便收拾了一大桌子酒菜招待他们。
  酒至半酣,三人胡天海地地乱扯一通,说到了相面和男女生痣上面去了。俞厥成说:"只要是妇人下体边缘生痣,一定非富即贵。"
  喝晕了的连宗口不择言,接了一句:"你家主母下 体边就长着痣,果然嫁到了富户家。"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支秩见俞厥成一言不发,只顾着微笑,便料到表兄知道主母长了阴边痣,一定是二人有了奸情。
  俞厥成也是这样认为,虽然面上不显,但心底恨急了,但毕竟是在连宗亲戚家,只好装作没听到,说到别的事情上去。
  没一会儿,俞厥成推脱自己喝醉了,便各自休息去了。第二天,对连宗说:"我和人约好了明天交田钱,你先在这里收租,我赶紧回去准备。"
  到了家,俞厥成拉过妻子鲍氏便问:"你什么时候和连宗有了奸情?"
  鲍氏装作不知:"哪有这样的事情?"
  俞厥成气愤不已:"你还要继续瞒我吗?昨天在酒席上,我说到妇人下 体长痣非富即贵,连宗脱口就说你下边有痣。要是你俩没有奸情,他怎么知道你长了阴边痣?你要是好好解释,我只报复那个刁奴;你要是再含糊不清,你们俩人都要死!"
  鲍氏这时还能不知道事情败露了,又羞又愧,哭着说:"我偷了家里的粮食给我爹娘吃,谁想到连宗不帮我送,反而要挟我跟他上床。他说我要是不同意,就把这件事告诉你,你一定会赶走我。"
  鲍氏悔不当初,苦苦哀求:"我知道你把钱财粮食看得重,便信了他的鬼话,因此被他要挟,办出了这种丑事!悔死我了!你打我也好,骂我也好,哪怕再娶一个妻子,让我当奴婢都可以,只希望你别休了我。要不然,嫁到了贫苦人家,我该怎么活啊,况且人家也知道了我的丑事了……"
  俞厥成心底复杂难言,便说:"这是刁奸,按照律法,你不至于被处死。但按照你说的,我会再娶一个妻子,降你为奴婢。不过,今天我必须致连宗于死地,你赶紧去做些酒菜,晚上我要招待他。"鲍氏依言做了一大桌子菜。
  等连宗回来后,俞厥成去请他:"今天你帮我收租辛苦了,去和我喝几杯吧。"
  在酒桌上,俞厥成故意不喝酒,一直劝连宗多喝,等他快喝醉了,又说:"我还没喝呢,你再陪我喝几壶。"
  主人让酒,佣工哪敢不喝?他又喝了几杯子,直到大醉倒地。
  俞厥成便把他用粗麻绳捆在板凳上,叫醒他,"你强奸了主母,今天必须要死!"
  连宗吓出了一身冷汗:"我哪里敢啊!"
  这时,鲍氏走了出来。俞厥成指着鲍氏说:"你说她下体长了痣,她已经招认了,你还要狡辩吗?"
  连宗无话可说了,但所谓酒壮熊人胆,便仗着脖子说:"既然主母承认了,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要杀要剐随你了。"
  于是,俞厥成便拿刀刺死了连宗,给他穿上衣服,丢到了床上。
  第二天,他派人去连家通知连宗弟弟连宇,说他哥哥中风死了,吓得连宇赶紧叫上表兄支秩去俞家。
  支秩很疑惑:"你哥哥前天还在我家里喝酒,人又这么强壮,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死了呢?"
  连宇说:"中风还能分人啊?"
  支秩便讲出了酒桌上的事,道:"你不知道。你哥哥说主母下 体长了痣,俞家主人便神色大变。如今这么快就死了,谁能知道不是他毒死的呢?我们得去看看你哥面上发黑与否。"
  二人来到俞家,仔仔细细查看了连宗的身体,在肋下发现了伤口,大喊:"是你杀死的我哥哥!"
  俞厥成哪里听二人胡喊,一边派手下把连宗尸体太回连家,一边说:"他自己受的伤,怪我干什么?你要是觉得我杀死了你哥,你便去告官,别在我家里胡闹!"
  二人确实赶赴了县衙。连宗出面去告了官:
  "状告为杀命事:土豪俞厥成猎骗成家,横行乡曲。哭兄连宗,为豪佣工,撞突伊妻,捏报调奸。豪信触怒,制缚手足,利刃胁下,凿穿一孔致命伤明,支秩可证。乞亲检验,律断偿命,死不含冤。切告。"
  俞厥成也不甘示弱,告连宇污蔑他:
  "状诉为刁佃仇唆事:刁恶支秩,佃耕主苗八桶,积欠三冬,该银二两四钱。累往理取,抗拒致仇。今年雇工连宗,中风身死,恶唆表弟诬告杀命。且佣工贫民,谋杀何干。纵有触撞,小过可骂,大过可告,何须行杀。牵告成妻,无非故陷。乞台亲检有无凿胁伤痕,情伪立见。斧断完租,刁佃知儆。上诉。"
  连宇告俞厥成,因为连宗冲撞了鲍氏,便以调戏妻子为由,捆住了连宗手足,拿刀刺死了连宗。
  俞厥成则告了支秩与连宇两人,先是支秩拖欠银两不还,以至于怨恨上主家,再是连宇诬告他杀人。
  两人各说各的理,黄太尹出面审理这起案件,可连宇说连宗肋下有伤口,俞厥成便说连宗早就有了中风的症状,哪里是因为肋伤而死呢。
  黄太尹听了两人的话,便说:"有伤无伤,验验尸体不久知道了。"
  等众人去看时,连宗肋下果然有个伤口,只不过伤口肉色发白,并没有血荫(因为血液淤积而隐约显现的痕迹)。
  黄太尹便拿出了《洗冤录》,指给三人看:"凡生前刃伤,即有血汁,其所伤处血荫,四畔创口多血花鲜色。若死后用刃割伤处,肉色即干白,更无血花。盖以死后血脉不行,是以肉色白也。"
  若人生前受的伤,一定会有血液,也有血荫出现,伤口周围多是血花鲜艳的颜色;若是等人死后再用刀割肉,因为血液不再流通,那人的伤口肉色便发白。
  所以,黄太尹判定:"连宗肋下虽然受了致命伤,但伤口肉色发白,一定是你们刺到死者身上的,借以污蔑俞厥成。"
  支秩可不敢认这样的罪名,道:"连宗生前说主母下体有痣,第二天就死了,肋下还有伤口,这不就是俞厥成知道连宗和妻子有奸情,才杀了他的吗?"
  黄太尹回道:"你这个奴才不通律法。若是连宗于主母有奸情,碎尸万段都是应该的。如今只是辨认伤口是真是假,你还要论论奸情是真是假吗?"
  于是,黄太尹判将支秩打二十大板,罪名诬唆,追缴苗租三年,交给俞厥成;连宇打二十大板,罪名诬唆;俞厥成无罪释放。
  看了这篇故事,我们都知道,连宗是被俞厥成杀死的,可俞厥成为何能逃脱律法的制裁呢?其实,一是因为他精通律法与刑罚,二是黄太尹有意放水。
  原来俞厥成杀连宗时,用刀刺到肋下后,再用滚烫的热水浇遍伤口,如此血液不再淤积到伤口周围,肉色变得苍白。
  而且,他也知道,按照律法来讲,连宗刁奸主母,罪当处死,哪怕尸体伤口周围有热水烫过的痕迹,黄太尹也会放他一马。
  因此,明代文人余象斗听到这个故事后,专门在《皇明诸司公案》一书中记载了这个故事,用来补充《洗冤录》的不足。
  看过《西游记》的人对于唐僧早年的身世应该有所了解,唐僧的生身父亲叫陈光蕊,原本是个状元,后来娶了丞相的女儿殷小姐为妻,也就是唐僧的生母,陈光蕊要去江州上任,带着新婚妻子殷小姐,一起乘船前往江州,谁知半路上船夫刘洪居心不良,害死了陈光蕊,并且霸占了殷小姐!
  殷小姐此时已经怀有唐僧,本想追随陈光蕊而去,但是考虑到腹中的孩儿,无奈只能顺从刘洪,随后刘洪就冒充陈光蕊前往江州上任,后来殷小姐生下唐僧以后,就将唐僧放在一个木盆里,随后将木盆放到江水里,让木盆顺流而下,希望唐僧能被有缘人救起抚养!
  唐僧被寺庙的僧人所救,随后被僧人养大成人,唐僧后来与母亲相认,并且还报告官府,将害死自己父亲的刘洪等人绳之以法,最终为父亲报了仇!唐僧早年的身世不可谓不惨,而导致他身世凄惨的根源就在于他的父亲被刘洪杀害,更夸张的是刘洪不但杀害陈光蕊还假冒他去江州上任。
  而刘洪这一冒名顶替的行为竟然持续了二十年才被发现,也真是让人觉得非常奇怪了,其实古代这种冒名顶替,走马上任的案件还是挺多的,今天让我们看其中的一个,这个案件的名字叫假冒县官案。
  话说清朝康熙年间,山西有个进士叫邹仁,邹仁寒窗苦读二十多年,才侥幸中了个进士,随后就从吏部领了官凭文书准备走马上任,这次吏部把他分配到蒲台县当县令,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县令,邹仁也是感激涕零,县官虽小,好歹也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官员!
  邹仁在老家将一切准备停当,准备赴蒲台县上任,奈何此时他的妻子身染疾病,无法跟随他一同前去,于是他就吩咐自己的儿子在家好好照料,等他先去蒲台县上任之后,再差人来接他们娘俩过去蒲台,邹仁的儿子今年也已经16岁了,已经很明白事理,就听从父亲的安排,在家照顾母亲!
  邹仁随后拿上一百两的纹银,带着家里的四个小仆踏上了前往蒲台县的旅途,这一日,主仆五人来到一座大山脚下,此时天色已晚,邹仁看到前面有个小客店,就决定今晚现在此客店休息,等明日在翻过前面的大山,主仆无人于是来到客店中,打尖住店!
  话说连续几天的赶路,邹仁非常疲惫,躺下没多久就睡着了,没想到半夜他做了个奇怪的梦,梦里他遇到自己走进了前面的大山,正在林间穿行的时候,忽然从旁边跳出一只斑斓猛虎,老虎猛地朝他扑来,邹仁一下子就吓醒了,才发现自己是做了个噩梦!
  第二天醒来,邹仁一想到昨晚的那个噩梦,内心就惴惴不安,心想,今天我们要穿过前面的大山,该不会真的遇到老虎的,边想着边带着几个仆人上路了,山路崎岖,主仆五人走到了晌午,准备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忽然从林间传来密集的脚步声,随后就见十几个大汉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只见这些大汉一个个手持钢刀,怒目圆睁,将邹仁等人团团围住,为首的一个黑脸大汉大喝一声,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财,邹仁心想,这下坏了,看样子这些人是绿林强盗,专门劫道,昨晚做梦梦到了老虎,没想到老虎没碰到,碰到了强盗!
  邹仁战战兢兢地说道,几位好汉,我等只是从此路过,身上并没有多少钱财,这里只有区区百两纹银,请几位好汉笑纳,放我等过去吧,谁成想这黑脸好汉冷笑一声,我等刀下还没有留过活口,说完一刀劈向邹仁,邹仁只觉肩膀处一阵剧痛,随后就仰面倒地,昏死了过去!
  随后周围的强盗纷纷对邹仁的仆人下手,不一会儿,几个仆人也被强盗杀死了,强盗于是开始搜掠几个人身上的财物,果然只找到了一百两的白银,黑脸大汉沮丧地说,才劫了一百多两,真不走运,这时候一个强盗搜到了邹仁身上的官凭文书,黑脸大汉接过来看一一番之后,突然哈哈大笑道!
  兄弟们,我们发财的机会到了,这个人原来是即将上任的蒲台县县令,不如我们几个人假扮县令,前往蒲台县上任,到时候趁机把府库的银两劫走,岂不是美事一件,几个强盗听后,纷纷点头,觉得黑脸大汉的主意实在是太妙了,几个人收拾了一下,转身离开了山林,准备前往蒲台县!
  原本以为邹仁等人就这样死于绿林强盗之手,但不知是不是邹仁命大,强盗的那一刀只是将邹仁砍昏了,但是并没有将他砍死,傍晚山中降下一场小雨,竟然将邹仁给浇醒了,邹仁睁开眼,发现自己的几个仆人都已经断气,他放声大哭,为自己和仆人的不幸遭遇而感到痛心!
  哭过之后,强烈的求生欲让邹仁忍着剧痛,爬起身来,向着山下走去,终于他来到了之前投宿的小客店内,店主见到他,大惊失色,赶忙将他抬到后院的客房中,邹仁诉说了自己的可怕遭遇,店主出于好心,就让邹仁暂时先在店里休息养伤,等身体恢复后再做打算!
  再说强盗那边,那伙强盗得了官凭文书后,火速赶往了蒲台县,蒲台县县丞早就在衙门中等候新任知县老爷的到来,这几个强盗乔装打扮了一番,就有模有样的进了县衙,将官凭文书交给了县丞,县丞看是新任知县,连忙安排一切,几个强盗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蒲台县知县还有僚属!
  虽然如此,这几个强盗毕竟是做贼心虚,为了防止别人对他们起疑,于是就推脱说知县生病了,要在后衙调养身体,暂时不升堂不问案,也不见客,县丞觉得很奇怪,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哪个新到任的知县不得好好折腾一番,这个新到任的知县的行为着实有点反常,虽然如此,县丞也不好说什么,就没再过问!
  邹仁在养伤期间,发现自己的官凭文书不翼而飞,大惊失色,他以为是自己丢在了山中,于是拜托店主多次去山中寻找,结果都一无所获,店主和邹仁说,会不会是那几个强盗把官凭给抢走了,邹仁一想,觉得店主说的话很有可能,若是强盗拿走了官凭,必定会前往蒲台县,万一冒名顶替,那就大事不妙了!
  邹仁心急如焚,等他养好伤之后,他就决定先前往蒲台县了解一下情况,店主看他势单力薄,便嘱咐他,遇事不要冲动,三思而行,万一强盗真得顶替了你的官职,最好不要去当面对质,毕竟你也没什么证据,当面对质只会自投罗网,不如去找告到上官那里,让知府知州帮你讨回公道!
  邹仁谢过店家的救命之恩,于是又踏上了前往蒲台县的道路,而在此时的蒲台县县衙内,县丞正在审理一个少年,这个少年十六七岁的样子,正是邹仁的儿子,原来自从邹仁和仆人走后,邹仁的妻儿就在家里日思夜盼等着丈夫来接自己!
  谁知道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邹夫人有点担心丈夫的安危,自己又身体有恙,无法出门,就让自己的儿子先去蒲台县找自己的父亲,看看邹仁这边的情况如何,于是邹仁的儿子带着盘缠,赶了几天的路终于来到了蒲台县县衙,到了县衙门口,抬脚就进,谁知被衙役给轰了出来!
  邹仁的儿子,非常生气,说新上任的知县是我的父亲,我是知县的公子,怎么都不让进呢,衙役一听不敢怠慢,赶忙去后衙禀告,冒充知县的强盗听后,大惊失色,于是命令衙役先挡住邹公子,之后几个人坐在一起商议该如何处理此事,有一个强盗说,我们可以说他是假冒的,想要借此骗钱,将他打入大牢!
  强盗头子一听,觉得这个主意非常好,于是就让人去通禀县丞,让县丞好好审一下这个假冒县太爷公子的少年,自己就不出面了,于是县丞命令衙役将邹公子带到大堂上,进行了询问,邹公子自然是言之凿凿说自己是知县的儿子,可县丞说,知县压根就没有儿子!
  双方争论不下,县丞也不好断案,于是决定先将眼前的这个少年关到大牢里,等待知县的发落,对于有人冒充知县儿子这件事,县丞也觉得十分纳闷,他看邹公子的样子,年纪轻轻斯斯文文的不像是说谎话骗人的无赖,可知县发了话,不认这个儿子,他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按知县的意思处理!
  邹公子就这样被关进了大牢,此时邹仁才刚刚赶到蒲台县,赶到蒲台县的他不敢前往县衙指认强盗,只能暗中打听,县衙旁边的酒馆小二对他说,新县令来此上任半年多了,平时很少出衙巡视,前几天来了一个半大小子,愣说知县是他父亲,结果被知县给关到大牢里去了!
  邹仁一听,大惊失色,强盗果然已经冒名顶替,坐上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县官之位,而那个来上门认父的半大小子很可能是自己的儿子,现在怎么办呢?自己若是上门和对方对质,自己手里也没有官凭如何证明自己才是真的县令呢,若是对方不认,将自己也打入大牢,恐怕自己和儿子都会有性命之忧!
  此时邹仁忽然想到,听说临近州城有一个新上任的知府,和自己是同年的进士,不如去他那里上告,看看是否有机会证明自己的身份,惩治这帮作恶多端的强盗,于是邹仁也顾不得去解救儿子,赶忙前往州城,准备亲自去知府衙门告状!
  话说冒充知县的这几个强盗,在把邹仁的儿子关进监狱后,内心惶恐不安,他们知道自己假冒的身份恐怕维持不了多久,不如先先手为强,先解决了邹仁的儿子,然后再把府衙的库银给劫走,然后逃回大山中去,重新过逍遥自在的山大王的日子!
  随后强盗头子,安排一个人带着五十两纹银,来到大牢里,见了牢头,他将银子塞到牢头的手中,随后对牢头说,知县大人的意思是让你结果了那个半大小子,如果能做到,这些银子就是你的,日后还有重赏,如果你不干,那么以后没你的好果子吃!
  牢头接过银子,默默地点了点头,等那个人离开后,他来到邹公子的面前,对公子说有人要花钱买他的命,邹公子扑通一下跪在牢头面前说,我乃新任县令邹仁之子,你们现在这个县令肯定是个假的,谋害朝廷命官之子乃是大罪,希望您能慎重考虑,放我一条生路!
  牢头看这个年轻人说的言辞恳切,也不忍下手,邹公子又说,我可以给你写一封书信,您可以前往州城府衙,将这封信交给知府大人,为我伸冤,如果知府大人公正严明,定会惩治这个假县官,还我父亲一个公道,到时候您也一定会受到重用!
  牢头原本就不是个坏人,他觉得邹公子说得也有道理,于是便准备冒一回险,帮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伸冤,于是邹公子写了一封告状信,交给了牢头,牢头安排几个狱卒好生照看这个年轻人,随后就连夜赶往州城府衙,准备将这封告状信交给知府大人!
  就这样邹仁和老头两个人几乎是在第二天上午,同时到达了知府衙门,邹仁比牢头早一步见到了知府大人,虽然邹仁没有身穿官服,又一路风尘仆仆,浑身破破烂烂的,但是知府毕竟和邹仁是同一届的进士,彼此虽说不是交情很深,但多少是有点印象的!
  邹仁将自己这一路的遭遇一一告诉了知府大人,知府听完之后,拍案而起,大声说道,想不到朗朗乾坤之下,竟然有这样凶恶的强盗,不但劫财杀人,竟然还敢冒充朝廷命官,堂而皇之的走马上任,简直是胆大妄为,对于这样的恶贼,必须要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邹仁听了知府的话,很受鼓舞,觉得自己终于可以翻身了,恰在此时,牢头也赶到了县衙,将邹公子的状书呈上,知府一看诉状,和邹仁所述完全吻合,邹仁也说,写书之人正是自己的儿子,幸亏遇到了一个有良知的牢头,不然的话,自己的儿子恐怕早就命归九泉了!
  知府知道事不宜迟,久则生变,他赶忙命令下属们带上衙役和亲兵赶往蒲台县,将那伙胆大妄为的强盗一网打尽,还邹县令一个公道,随后众人赶往蒲台县,将蒲台县衙团团围住,此时县衙内的那伙强盗正在偷偷搬运县衙的钱银,哪料到自己早已经被人给包围了!
  随后邹仁带着知府派来的衙役和亲兵冲入县衙,将正在搬运银两的强盗全部抓获,而这个场景也让县丞疑惑不已,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新县官才到任几天,就被人给抓起来了,后来邹仁给县丞解释了半天,县丞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把几个打家劫舍的强盗当成了新来的县官,还好生款待了很长时间,于是赶忙向邹仁请罪!
  邹仁说,不知者不罪,你并不知情,所以这事也不能怪你,还请你去牢房中把我的儿子放出来吧,县丞一拍脑袋,说,原来那日那个半大小子真是大人的公子呀,罪过罪过,我这就去放人,之后邹仁将几名强盗押往州城,交给知府大人发落,这几个强盗谋财害命,假冒官员,罪在不赦,全部被判了个秋后问斩!
  之后邹仁重新走马上任,成了蒲台县县令,经此一劫,他倍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他爱民如子,处事公正,为蒲台县的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成了百姓心目中首屈一指的清官好官!
  通过邹仁的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到,在过去由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许多官员在上任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其中就包括类似于邹仁的这种经历,路遇凶徒,险些被害,结果官凭被凶徒劫走之后,凶徒冒名顶替走马上任,好在最终恶有恶报,凶徒被一网成擒,没有酿成更大的祸患!
  邹仁算是幸运的,至少他被强盗劫杀后还侥幸存活了下来,而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贵为状元,最终却惨死于宵小之手,让人惋惜和哀叹!
  据《刑案汇览》记载,清朝有个名叫张良璧的,以吸食女童的阴气养生,导致7名女童丧生,3名女童成残疾人。
  张良璧被捕后,钦差要他杀人偿命,人头落地。但钦差的这个决定,遭到了皇帝的否决,而皇帝的这一否决,竟收获了无数的民心!
  张良璧垂垂老矣,是七旬老翁。张良璧也是有钱之人,乃当地数一数二的富人。张良璧精明,有钱后他时常带着钱财及美人进官府。一来二往,官府的官员都喊张良璧为张爷,官府也就成了张良璧的保护伞。
  总之,张良璧在当地是无敌的存在,他就像食物链顶端的老虎、狮子,在当地是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主。
  张良璧养老的日子是美滋滋的,唯一不美的就是,他越养老越变老。张良璧老了,他老眼昏花、两耳不灵、行动迟缓、胃口不佳,小日子过得是一天不如一天。
  张良璧狂了一辈子,面对岁月的摧残,他照样狂。张良璧想战胜无情的岁月,直白点说就是不想死嘛。于是,张良璧绞尽脑汁寻找长寿计。结果,张良璧歪打歪着,翻书真找到个邪怪的长寿计。
  怪书表明,老男人要长寿,就得吸女童的阴气,因为男人老是由于阳气不足,而老男人将女童的阴气吸入体内,可滋生阳气。老男人的阳气足了,就可以返老还童,延年益寿!
  一般人看了这个"秘籍",会觉得恶心、虚假、搞笑。但为了长寿已走火入魔的张良璧,看了这个秘籍,竟觉得秘籍说得头头是道,甚至看秘籍时流下了口水。
  张良璧成了这个秘籍的疯狂信徒,他决定依着这个方法,去实现自己的长寿目的。张良璧眼珠子一转,脑袋一敲,计上心头,有了吸女孩阴气的方案。
  张良璧立马上了街,久经挑选后,从一个穷人手里买来一个女童。张良璧将女童牵回了家,然后通知张府上下,女童将在府中做仆人,专门伺候各个公子、小姐。
  然而,好景不长,女童才来到府中10天,就死掉了。张良璧一边流泪一边诉说,他说女孩死于突如其来的恶疾。疾病太恶,郎中尚未来得及诊治女孩,女孩就被疾病夺去了性命。
  大家对女童的突然死亡感到蹊跷,但大家见张良璧因女孩而悲痛欲绝,也就听信了张良璧的一家之言,没人再细究女孩的死亡原因,而是转头安慰张良璧别再悲伤,小心哭瞎他的老眼。
  如果要在张府选一个影帝,那么张良璧将以巨大的优势赢得该奖项。其实啊,张良璧的眼泪是虚假的眼泪,张良璧哭女童,等同于猫哭耗子,是假慈悲的。
  那张良璧为何要戏精附体,大演哭戏呢?是想掩盖掉他害死了女童的事实!
  是的,女孩死于张良璧的毒手,精确些讲,女孩是死于张良璧的毒嘴,女童是被张良璧用嘴活生生地吸死的!
  自从女童进了张家府,是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可谓可怜没人爱。这个时候,心怀歹意的张良璧,看准机会,来到女童身边,对女童嘘寒问暖、关照有加,成功赢得了女孩的信任,让女孩视他如亲人一般。
  张良璧见时机成熟,就亲手调制好一碗蒙汗药,端给女孩,忽悠女孩喝了下去。随后,女孩晕死,张良璧见状,两眼放光,抱起女孩,如饿虎扑食般的,吸空了女孩的阴气。
  不久,元气大伤的女孩艰难醒来,脆弱的她如寒风中的枯叶、烈日下的薄冰。而后,一阵寒风吹过窗子,屋内的女孩吐血几口,含恨而终。
  女孩不幸身亡,张良璧却精神抖擞,直呼妙哉。原来,自从张良璧吸完女孩阴气后,他的体内仿佛注入了一股能量。
  这股力量,帮助张良璧焕发新颜。从此,张良璧手不抖有劲了,走路三公里不带喘气了,胃口大增,看美女两眼放光了。
  由此可见,吸阴气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张良璧真的实现了返老还童!张良璧也凭借着返老还童的样貌,走红全国,成了个远近闻名的长寿达人!
  张良璧尝到了吸阴气的甜头,也爱上了吸阴气。于是,张良璧更加猖獗起来。在一年之内,张良璧到处作案,弄得满城风雨,令有女孩的家庭担惊受怕着。
  张良璧共计吸食了10名女孩的阴气,从而导致7名女孩死亡,剩下3名女孩虽没有死,但被张良璧搞成了残疾。这些女童,有张良璧买来的,也有张良璧偷来的、骗来的……
  一个地方,一年内有10名女童非死即伤,这令当时的皇帝痛心又愤怒!
  皇帝认为,凶手能如此高密度作案,是由当地的官员太无能或与凶手狼狈为奸导致的。
  于是,皇帝决定先铲除凶手作案的沃土,将当地官员统统关进大牢。再派遣一个精明能干的钦差,率领一支队伍,前往当地彻查女童案,还当地百姓一片安宁。
  事实上,女童被害案,根本不是什么难查的悬案,只是当地的官员不想查而已。如今,钦差查起女童被害案,如履平地,三下五除二,就将张良璧给绳之以法了。
  钦差到了当地,所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望幸存的3名被害女孩。钦差对女孩们关爱有加,然后小心翼翼地问女孩们,凶手有什么特别之处。
  钦差从三个女孩的回答中,得到一个结论:"凶手有着年轻的样貌,声音却特别苍老,像一个老人的声音。"
  而有这样特征的人,全国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长寿老人张良璧!
  钦差便安排张良璧与三个幸存受害者相见,结果三个受害女童见张良璧,如同猫见老鼠,吓得尖叫甚至晕厥过去。
  接着,钦差安排人去张良璧府邸,搜寻张良璧行凶的证据,结果搜出数具孩童的尸骸,进一步证实着张良璧是"杀童案"的真凶实犯!
  张良璧落网了,这令钦差万分高兴。但钦差是个有良心的父母官,他不敢忘记皇帝交给他的使命——慰藉好当地百姓。
  于是,钦差为了尽早地安抚好百姓,做了一个决定,要在第二天一大早对张良璧斩首示众!
  钦差认为,张良璧死得越早,百姓内心对张良璧的恐惧就消除得越快,就能越早地还当地一片安宁!
  在我们看来,钦差的这个决定,一点毛病没有,甚至称得上是一个高明的决定。但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大喊不妙,然后写了一份圣旨,命驿站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赶在天明前,将圣旨传达给当地百姓及钦差。
  圣旨在拂晓前来到了当地,当圣旨在当地念完,天已大亮,百姓如同过年般的手舞足蹈着,称皇帝为圣君。原来,皇帝的圣旨,赢得了万众民心。
  那么,皇帝在圣旨上说了什么呢?圣旨上说:
  "第一、将张良璧的府邸进行抄家,抄来的财产,全部分配给受害者及其家属。
  第二、查实当地原来一批官员,与张良璧是一丘之貉,纵容张良璧作案,犯滔天大罪。这批官员,将秋后问斩!
  第三,张良璧罪大恶极,没有资格被斩首。张良璧虽年过七旬,但应该被凌迟处死!其中,张良璧被活剐的时间,不能少于五天,而张良璧被割的刀数,不能少于五千刀!"
  对比一下钦差和皇帝对张良璧的处决手段,这皇帝的手段,要比钦差的手段高明千百倍!
  案件讲完了,对,这是个案件,不是谁胡编滥造的一个故事。
  在清朝,至少有两本书记录了这个案件,除了前文提到到杂书《刑案汇览》外,还有史书《檐曝杂记》,要知道,史书的权威性很强。
  像文中提到的皇帝,是大名鼎鼎的嘉庆皇帝。嘉庆皇帝抄张良璧的府邸,可谓轻车熟路,毕竟,大贪官和珅的府邸也是他亲手抄的。
  关于这个案件,向来有很多疑问,接下来我来做解答。首先,嘉庆为何要凌迟处死张良璧?
  1.张良璧杀了很多人,多达7名。
  2.张良璧杀的是孩子,而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他是在毁一个国家的根基。
  3.张良璧杀的是孩子,而孩子是一个国家的弱势群体。
  4.将张良璧这样的罪犯处于极刑,能震慑其他不法分子,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综上所述,张良璧活该被凌迟! 其次,本案件是真吗?
  我个人觉得,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张良璧这个罪犯,清朝确有其人。
  但所谓"吸阴可补阳"及"张良璧返老还童了",绝对是假的,谁信谁愚蠢,谁模仿谁愚蠢。
  至于史书上为啥记载这些假东西,无非是作者想吸人眼球罢了!另外,讲述这个案件会不会带来不良影响?
  不会!
  能看懂这篇文章的观众老爷,都是有文化之人。有文化之人,根本不会相信采阴补阳,更不会步张良璧的后尘,模仿张良璧。
  这是一个反面案件,反面案件,是用来反省、引以为戒的,而不是用来学坏的!接下来的启示,才是我写本篇文章的意义。最后,本案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警示?
  启示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神共愤的张良璧,最后被碎尸万段,死无葬身之地,这不正是恶有恶报嘛!
  启示二:长寿要走康庄大道,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张良璧为了长寿走歪门邪道,最后适得其反,打了短命。张良璧的惨死告诉大家,长寿之路一定要走正道,不可走歪道。
  其实,长寿真的很简单。一个人在年轻时,能为自己的祖国添砖加瓦,能照顾好自己的家人。
  等这个人老去,国家会养这个人,他的家人会悉心照顾好这个人。这个人坦坦荡荡、有人照顾,就必然能安享晚年,得以善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致歉。)
  㹴猫换太子

党史学习创造红色特工传奇,逼得日军写下专打386旅这竟是同一个人!他是黄埔三杰之一是常胜将军是开国大将他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具有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中央红军长征中他率部参加强渡乌江争夺土城镇巧渡金沙江等重要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一代枭雄曹操行军打仗时竟然公开欺骗士兵,这是怎么回事呢?曹操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东汉末年安徽亳州人。小时候喜欢打抱不平,机警权变。汉献帝时镇压黄巾军起义,进位丞相,先后平定北方豪强,统一北方,整饬吏治,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其子祖辈五代人住日军炮楼55年,光暖气从弹孔进入花了10余年1945年9月2日,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结束,遗留在广大东北地区及中国百姓心中的有难以磨灭的伤痛与屈辱,也有抗战期间最沉默的见证者,日军炮楼。日军炮楼是抗战期间日军为抵御八路军游击掘坟和护坟,毛主席的举动令蒋介石信服,这也是一招妙棋现在仍有不少信风水的,越是有钱人越信。做生意的哪个门店不请个财神?正常。对普罗大众而言,也就是图个平安,旺运祈福而已。民国时期的达官贵人自然信得更多,风水术数堪舆星象之类的,老讲究地评线清明祭英烈,汲取一起向未来的精神力量人间四月芳菲始,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对历史的缅怀对家国的珍视对英烈的感恩,清明节也越来越成为增进民族情感涵养家国情怀凝聚爱国共识的载体。燃几炷香,捧一抔土,献宁鸣而死,不默人生古代裸捐第一人范仲淹(下篇)相比同期其他义庄,范氏义庄的初始规模就很庞大。范仲淹在苏州天平山脚下捐助田地一千两百多亩,这一千两百多亩地搁现在的苏州最少值200多亿。所以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手笔人生聚散两依依一一浅谈陆小曼传文魏晓艳编辑燕子图片网她生于繁华的上海,长于古老的名城北京。名门出身,秀外慧中。因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情仇,而惊世骇俗。她以鲜花铺路开始,是非缠身相间,凄凉孤寂告终,曲折的故事让这个迷李汉松丨忆凯吉先生二三事哈佛大学政治系李汉松编者按沃尔特凯吉(WalterKaegi),1937年生,罗马与拜占庭史泰斗,曾发起拜占庭研究学会编辑拜占庭研究,长年执教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著有拜占庭与罗深入虎穴捉敌酋林华春讲述飞插白塔埠活捉郝鹏举一九四七年一月三日下午,我和指导员陈志在营部开完会,正准备赶回连队传达上级的命令,教导员王家齐同志叫住了我们,他说七连的任务事关重大,要和我们一起去连队部署一下。这次华东野战军二纵老毕品读乾隆皇帝秘密建储,传位遗诏副标题老毕品读二月河之名作乾隆皇帝第1部第4回(上),总第010期从朝堂到市井生活,内容涵盖丰富笔法通俗里有雅致的乾隆皇帝,完全可成为咱们普通人日常解闷里的学习读本,读书可以一件很抗战期间,苏联持观望态度,毛主席击败蒋介石,斯大林另眼相看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深夜,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把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召到克里姆林宫。希特勒德国已被击败,无条件投降。目前世界各国都要求和平,而日本仍然是唯一坚持继续作战的国家。苏联出于盟友义
1879年,伊利交涉,面对和战两派,光绪直言和示弱,战则可在清末的五个帝王中,道光帝性喜节俭,崇尚老庄咸丰帝纵情声色,顽固排外同治帝典学无成,不幸天折溥仪未及亲政,就宣告退位。只有光绪帝是诸帝中最有作为的一个。为了救国,他可真算做到了广读关于调查研究的调查本文共890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毛泽东发觉一系列错误都是由于缺少调查研究酿成的,于是大力提倡领导干部都要搞调查研究,一时间下基层调研蔚然成风。但没想到的是以色列凭什么打赢中东战争,侵占阿拉伯国家大片领土,它能无辜?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他们数次惨遭灭国,被迫流落他乡2000多年他们的人民团结一致,在风雨飘摇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他们被屠杀驱赶却在五次中东战争中站稳脚跟他们腹背受敌却天资聪历史上的盗墓是什么样的?真的那么恐怖吗?发丘印,摸金符,护身不护鬼吹灯。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天下霸唱盗墓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考古学这门学问诞生之前一二六山东历史名人华歆文田怀友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汉族。平原郡高唐县人(今山东省高唐县)。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重臣。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是怎么对待她的?莫高窟一幅壁画,给出了答案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王昭君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以致于汉匈人民都不能忘记她的历史贡献,在西北莫高窟的石壁上依然保留有她的壁画,这是匈奴人对她最大的肯定。明妃曲描述王昭君谁才是正义?不懂中东历史,无以谈论巴以冲突今天我们来聊聊巴以冲突。一上帝赐土圣经旧约记载,上帝赐给亚伯拉罕一块土地,作为他和子孙后代的家园。这块土地当时叫迦南。就是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一带。按照圣经的记载,亚伯拉罕和妻郴州出过哪些历史名人?八千年前,这里是炎帝部落聚集地八千年后,这里将星云集出人才这里是距今八千年的古代炎帝部落苍梧越的聚集地,是重要山脉和水文汇集之地,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繁荣兴旺是最大的特点,于为你徐徐道来的历史历史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有事有人,在时间长河中,涵盖众多。也正因为太过于丰富,让许多人一听到脑子就大了,认为枯燥无味,看见年月日,各朝各赖传珠把自己军衔定为中将,毛主席坚定否决,最后成了开国上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彰那些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中央决定举行授衔仪式。在1955年举行的授衔仪式上,徐立清将军为了避嫌,自愿降为中将的事迹耳熟能详,但在当时,还有一位将军一代暴君隋炀帝杨广为何常被称作千古一帝呢?隋炀帝。杨广1。雁门郡公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把位于山西高原北边的那片区域设立为一个郡,即雁门郡。雁门郡一带民族关系复杂,地势险要,极具军事价值。从战国至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