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76岁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为何却下令满门抄斩?

  朱元璋的政治大屠杀,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很多年轻人觉得朱元璋够狠够毒。但是,随着历史知识的不断丰富、以及社会阅历的日益增长,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
  每一个被朱元璋屠杀的所谓"功臣",都有着让朱元璋心生痛恨的言行举止和政治图谋。
  李善长,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得到朱元璋高度认可与大力奖赏。但是,76岁主动回家养老,却没有能够善终,因为他的欲望还没有全部眠灭。
  朱元璋为什么奖赏李善长?
  劳苦功高、制衡浙东官僚
  朱元璋说过"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列"开国六公"之首。
  李善长位居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争相依附他的人数不胜数。随着李善长的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淮西派。
  淮西派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柄利剑,有力制约着浙东官僚。浙东官僚以刘伯温、宋濂为主要代表。
  其实,朱元璋利用淮西、浙东两大权力派别相互制衡,实现自己高度集权的目的。
  审时度势、回家种地养老
  当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当朱元璋诛杀了胡惟庸,明智的李善长不得不掂量自己的地位与价值。
  他试探性地向朱元璋提出申请,希望回家种地、养老。
  朱元璋毫无挽留之意,果断批准了他的请求。
  本以为从此可以平安至老,李善长没想到自己70多岁,却接连不断遭到朱元璋制裁、惩罚、直至76岁的时候,竟然被诛杀、甚至近乎满门抄斩。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朱元璋为什么对待李善长这么绝情呢?
  位高权重、傲慢情绪外露
  由于多年以来,一直帮助朱元璋供应军粮,功劳很大,朱元璋册封李善长为韩国公,享受年禄4000担,而且子孙世袭;最特别的是,朱元璋授予李善长铁券,李善长本人可以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
  因为位高权重,李善长的嫉贤妒能心态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立即罗列他们的罪行,并且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的职务。
  中丞刘基与李善长争论法令,李善长当众辱骂刘基。
  刘基内心不安,唯恐受到李善长打击报复,便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就是这样,最后也没能逃脱被毒死的厄运。
  朱元璋信任的一大批官员都获罪、丢官、甚至被处死,只有李善长依然在朝廷做官。
  李善长地位和权力已经达到了为臣的顶峰,心中不知不觉滋生了傲慢与狂妄情绪,言谈举止都表现出目中无人的态势。
  心机极深的朱元璋一直留意李善长的所作所为,对李善长的看法与感情也在慢慢变化中,由原来的欣赏、信任,到后来变成了怀疑、反感。
  恃宠而骄、年禄大幅削减
  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把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将李祺授予驸马都尉。
  刚刚确立婚姻关系的时候,临安公主遵从妇道、尊重李家。李善长家庭因为受到皇家恩宠,势力十分显赫,当时全国上下对李家羡慕不已。
  李祺迎娶临安公主进门一个月后,发生了轰动朝野的大事。
  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给朱元璋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10日不能上朝,他都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已经6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
  朱元璋回想,最近几天确实没看见李善长,而且驸马都尉李祺也是不恭不敬,便十分生气。
  朱元璋下旨:将李善长的4000担年禄,削减为2200担。
  也许李善长家不缺少这些俸禄,但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惩罚,表明朱元璋已经不再袒护李善长,而是能惩罚就决不手软、而是对李善长心生怨恨了。
  深受皇恩、竟然不表感谢
  李善长与胡惟庸向来关系很好,多年互有来往。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有一个儿子叫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的人非常多;但是,李善长仍然当官并且暂理御史台事务。
  朱元璋没有因为胡惟庸而惩罚李善长,可是李善长却没有对皇上表示感谢。朱元璋心存芥蒂。
  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及其儿子李佑,实际上都是胡惟庸的党羽。
  明太祖朱元璋对李存义父子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这么大的皇恩,李善长还是没有表示感谢。
  朱元璋这次不仅仅是心存芥蒂,而是怀恨在心。
  借兵造府、意在张扬人脉
  按道理,李善长想造一座府第,应该不是难事,可是,李善长却希望造出气势,彰显自己具有强大的人脉。
  他不是从老家邀请工匠为自己造房子,而是向以前的部下汤和借用300名士兵,来为自己建造宅第。
  李善长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告诉乡亲们,我不是普通人、我是开国元勋、我是有功之人、我有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待遇。
  令李善长没想到,如今的部下不是当年的部下了,汤和把借兵造宅这件事禀报了朱元璋。
  朱元璋觉得问题挺严重的,李善长人老心不老,而且倚老卖老,念念不忘当年的功劳,还在试探部下的忠心,还有东山再起的野心啊!
  朱元璋对李善长更加不满、更加猜疑、更加怨恨。
  滥用人情、引发太祖深挖
  有一批罪犯即将发配边疆,其中的丁斌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几次向朱元璋求情,赦免丁斌。
  本来朱元璋对李善长就很不高兴,因为他已经退位了,还喜欢过问国事。
  这次为丁斌求情,朱元璋更加恼火,不但不赦免丁斌,而且要对丁斌严加审讯,深挖背后的盘根错节。
  丁斌招供李存义等人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
  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又牵连到李善长。
  原来,胡惟庸多次派人、甚至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一起谋反,并且承诺:一旦大事成功,就让李善长担任淮西之王。
  虽然李善长没有同意参与谋反,但是他知情不报!这也是与谋反同罪的。
  恰好这时候又有人检举李善长: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封绩,李善长也是匿而不报。
  很多大臣接连不断向朱元璋上书,弹劾李善长;就连李善长的奴仆也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经常私会密谋的事情。
  朱元璋异常愤怒,他觉得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知道有人谋反、却不揭发举报,而是犹豫观望、心怀两端,就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朱元璋决心狠狠惩处李善长,即使李善长已经76岁了。
  星变灾祸、近乎满门抄斩
  正当朱元璋对李善长万分恼火的时候,钦天监报告天象发生异变,巨星从天空陨落。
  朱元璋召集六部大臣询问吉凶,都说肯定有灾难即将降临。
  朱元璋命令占卜官员进行占卜,结果是灾祸必须降临老臣身上,否则皇上就有灾难。
  把李善长的事情与天象星变联系起来,朱元璋毫不犹豫,命人将李善长及其一家妻、女、弟、侄,总共70多人,全部处死。
  因为李善长儿子李祺是驸马都尉,儿媳是临安公主,免于死罪,但是被迁徙到江浦。时间不长,两人先后死去。
  李祺儿子李芳、李茂,因为是公主儿子、皇上外孙,便网开一面,没有治罪。
  李芳担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担任旗手卫镇扶。
  但是,原来承诺的可以世袭韩国公权利,统统取消了。
  在皇帝面前,再大的功劳都不是免死的铁证;平时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皇帝处死大臣的理由。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6岁的李善长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冤斩,尽管他手执丹书铁券(老朱的免死金牌,此铁卷的最终解释权归老朱所有),仍难免死罪。朱元璋只免了他女儿女婿,也即公主和附马(李祺)。
  1368年,当年的放牛娃、和尚、叫花子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登基后,封赏了一批开国功臣。在这一批开国功臣中,有6位被封为爵位最高的公爵。他们的排名依次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开国六公"。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他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在"开国六公"中,李善长位列第一。 李善长负责经营后方,供给兵粮,居功至伟,朱元璋亲赐其铁券。李善长在众功臣中第一个获得铁书丹卷。他被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他这块丹书铁券可以免死两次,连儿子也可以免死一次,"他免二死,子免一死。"
  老朱的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在世萧何"。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评价:"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君臣友谊的建立
  公元1353年 ,25岁的朱元璋投奔明教。那时天下大乱,元王朝奄奄一息。当刚刚起步的老朱率部南下滁州途中,41岁的李善长德高望重,他主动前往迎接拜见没有多大势力的朱元璋。
  朱元璋请教他:
  "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李善长回答:"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意思是劝老朱善于用人,不滥杀无辜,平定天下易如反掌。二人谈话很投机,老朱虚心听取李善长建议,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1354年郭子兴率万人南下,相中李善长的才能,想把他从老朱的手中夺为己用。但李善长极力推托,从一而忠。
  位高权重
  洪武初年,他成为开国元勋第一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善长变的刻薄、骄横,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为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日渐不满。
  当胡惟庸一等先后获罪被杀后,老朱念及李善长过去的功劳隐忍不发。一天,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 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休。他说:"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
  在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辞官回乡,朱元璋亲赐封地,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一百五十户,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百家。并在之后提拔他的弟弟李存义和其侄子李绅为官,还将自己的大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琪,拜为驸马都尉。李家成为仅次于皇族的第二大贵族,朝野上下人人羡慕,李善长越发恃宠而骄,待人刻薄。罪:受贿并和逆臣胡惟庸组团
  以李善长为核心的准西集团势力越来越大,他收老乡胡惟庸300两黄金,让胡惟庸成了这个集团的知名人物,他们合伙排挤非淮西籍大臣,妒贤嫉能害死山西阳曲人杨宪。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其权,即按其罪奏黜之;李善长的亲信中书都事李彬贪污犯法,刘基铁面无私,按法处死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招致李善长报复,他"恶人先告状",致刘伯温被迫辞职告老还乡。罪:对皇帝大不敬
  朱元璋已经对李善长不满。李善长目无君主,不守礼节,没人情味。临安公主嫁后一个月,朱元璋重病,有十几天都没法视朝。李善长冷漠不去问候,他的儿子李祺也没有去问候朱元璋,也不向朱元璋谢罪。《明史》记载,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疏言:"善长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几及旬,不问候。驸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
  于是坐削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几及其半。亲人出卖:已在死亡的边沿不知回头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密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勾结谋反,于是朱元璋马上逮捕了李存义和儿子李佑(胡惟庸的侄女婿)在严刑逼供下,李存义不仅承认了自己与胡惟庸勾结,而且指出李善长有参与。于是朱元璋马上召见李善长,众大臣求情以及动用之前的丹书铁券,李善长逃过一死。对李存义父子朱元璋从轻发落,诏免其死罪,安置崇明。但是李善长自以为朱元璋不舍得杀他,仍不知避其锋芒,作死的节奏更加强烈。故友出卖:私自调兵建豪宅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年龄已是76岁的李善长大兴土木造府邸,他找到老战友汤和,从汤和手中借300士兵来充当了劳工。汤和为了获得老朱的信任,抓住这个机会表忠心,他将此事秘密报给朱元璋。明朝私用士兵是重罪。这让老朱起了杀心。
  下人出卖:替罪人求情,明知胡惟庸谋反不报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份,京城受株连的百姓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请求朱元璋赦免亲戚丁斌,朱元璋大怒,非但不赦免丁斌,反而将丁斌下狱治罪。丁斌在严刑之下,招供出李善长的各种罪行。
  当时有个李善长的下人被屈打成招:"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善长不 从,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时间久了,李善长终于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朱元璋忍无可忍,给李善长加上罪名:"知谋逆不举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最终朱元璋将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人一并斩首示众,家产被抄。李善长终于把自己作死了,痛心的是连累了全家。
  答:在明太祖朱元璋年间各色血雨腥风的大案里,大明开国"左相国"李善长的被杀,可以说桩让当时多少人想不到的事儿。
  要知道,这位大明开国的"萧何",朱元璋时打天下年间功劳苦劳一堆的"大管家",明朝六部官制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多年来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哪怕洪武十三年,著名的"胡惟庸案"震惊天下,各色"胡惟庸党羽"手拉手上法场。与胡惟庸有着特殊关系的李善长,依然得到明太祖的保护。之后的几年里,李善长父子多次得到朱元璋赏赐,李善长的儿子还曾被委以重任。乍一看去,朱元璋与这位"老搭档"的关系,依然其乐融融。
  可仅仅十年后,即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就突然把脸一翻:仅仅因为几名御史的奏劾,就把正在崇明安度晚年的李善长揪出来,翻出了十年前"胡惟庸案"的旧账,逼得这位七十七岁的"老相国"含恨自尽,其全家七十多口老幼也惨遭株连。这位明朝开国公认的"百官之首",人生就此凄然收场。
  可为什么?曾经视汉高祖刘邦为偶像的朱元璋,会用如此"翻脸比翻书快"的手段,对待自己的"萧何"李善长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得说说李善长所属的"派系",那叫朱元璋自登基以来,就让朱元璋如鲠在喉的"淮西勋臣"集团。
  朱元璋能够得天下,其核心力量,正是从一开始就跟随其出生入死的"淮西籍"功臣们。早在朱元璋以"吴王"身份占据东南时,当时就有"城中高簪半淮人"的说法。待到明王朝开基建国后,"淮西人"的势力更是滚雪球膨胀,包括李善长在内的明朝"开国六国公",清一色淮西人,左右丞相更是由李善长徐达两位"淮西文武"领衔,五十七位侯爵也大多淮西人。朱元璋每次上朝议事,只要放眼望去,几乎个个"老乡"。
  对这些"老乡",朱元璋一开始确有"和谐"的意思。得天下后的朱元璋,还曾吐槽过"偶像"刘邦"杀功臣"的往事,多次表示要和"淮西勋臣"们"卒皆保全"。开国时一向节俭的他,更不惜血本兴建凤阳中都,就盼着有一天能和"淮西勋臣"们"荣归故里"。但"骨感"的现实是,这群曾为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开国后就放飞了,尤其是拉帮结派,那是驾轻就熟,没几年下来,排斥异己的闹剧就一桩接一桩。
  比如刘基杨宪等"非淮西"的重臣,在明初开国的几年里,都受尽了"淮西勋臣"们的围堵。纵是智如泉涌如刘基,也是想辞官避祸亦不可得。最后在"淮西勋臣"们的构陷里身患重病,落得不明不白离世。"淮西勋臣"里的"新贵"胡惟庸,坐上了左丞相宝座后,更是从此撒了欢,没几年就培养出自己一套"团队",还与北元倭寇"勾勾搭搭",终于"作"出了"胡惟庸大案",招来朱元璋的一通大杀。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为大明建国流够了血的"淮西勋臣",明朝开国后没几年,就成了新生大明王朝的毒瘤。由于这些人各个掌握着肥沃的土地,享受着强大的特权,于是也越发肆无忌惮,破坏国家法度乃至腐化堕落,几乎都成了常事。特别是"腐化",那更成了流行风气,这群人治国无能,收受贿赂乃至"享乐废法",几乎样样都不用教。倘若由着这些人闹腾下去,初建的大明王朝,百分百要走上诸多"农民起义政权"短命的老路。
  所以,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群他曾盼着"一起慢慢变老"的"淮西勋臣"们,早就变成了一群必须恶整的人。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大案",别看株连极多,其实也只是开始。身在其中的李善长,自然也是朱元璋的"目标"之一。但对于李善长,这事儿却还是不一样。
  在"淮西勋臣"里,李善长是个核心人物。他虽然不似徐达汤和等人手握重兵。但明朝开国战争里,他其实就是"朱元璋团队"的"管家婆",干的就是苦活累活,根子也扎得极深。而比起汉朝的萧何来,同样有着"萧何"美名的他,权力欲却更重。以《明史》的形容说"外宽和,内多忮刻。"典型外宽内忌的角色,大明第一智囊刘基的晚年悲剧,虽是胡惟庸亲手制造,但刘基的失宠与获罪,也同样有李善长一次次推波助澜。
  而且在"淮西勋臣"内部,虽然李善长早在洪武四年就早早隐退,但后来呼风唤雨的胡惟庸,最初只是宁国县一个小小的知县,就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李善长的侄孙李佑,又做了胡惟庸的侄女婿,俩家正是"亲上加亲"。如此亲密关系,也令李善长在胡惟庸倒台后,惹来一阵阵喊杀声,却被当时的朱元璋硬生生摁下去。
  为什么这时朱元璋不"动"李善长?一是以《明实录》的说法,朱元璋念旧情,不忍心"动"。李善长与"半路蹿红"的胡惟庸不同,和后来被杀的蓝玉更不同,这是在朱元璋"创业"早期就跟随他的老臣子,多少次为他排忧解难。"旧情"当然极深。更重要的是"不能动",如前文所说,李善长是一个擅长"退到背后做文章"的人,自己退休前就能"捧"起胡惟庸,对刘基也能"放暗箭",这样一个树大根深的人,当然轻易动不得。
  放在洪武十三年,那时的明王朝,北方与西南都面临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经济民生更是一片凋敝,轻易乱不得。"追杀"李善长?在洪武十三年时,并不现实。所以,就算没"旧情",朱元璋也要先忍下这口气。
  而这事儿,对于李善长来说,其实也是他最好的"全身而退"机会。如果李善长能够明白自己的处境,了解朱元璋的用心,主动"知退",七十七岁那年的惨剧,未必就会发生。比他与朱元璋更有"旧情",也同样有"威胁"的"淮西勋臣"汤和,不就成功脱身了?
  但这,也恰是李善长悲剧的第二个重要原因,看他七十七岁之前的表现,几乎就是步步"作死"。洪武十八年时,朱元璋就免去了李善长"勾结胡惟庸"的"罪过",将他安置在崇明养老。但李善长却心安理得,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又接连"作"了两个事:一是找"老乡"汤和借三百士兵,只为给自家修宅子。别看只是三百人,"借兵"这事儿,就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二是给自己的党羽求情,请求朱元璋赦免部分被充军的"故旧"。两件事合在一起,也就让朱元璋明白了:这看似公益无害的李善长,既能"借兵",还念着"党羽"。接下来的血腥一幕,已是可以想。
  与其说,是做久了高官的李善长,在人生关键时刻犯了傻,不如说,这是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外宽和,内多忮刻"的李善长,到了这个处境,必然会这么"争一争"。既然不能思退,自然也就栽进万丈深渊。
  而在李善长自尽后的第二年,郎中王国用愤怒上书,一字一泪痛陈了李善长的冤情。几乎是做好了上书后被朱元璋处死的准备。但朱元璋却"虽不能用,亦不罪也"。确实,他何尝不知道李善长是冤枉的,但事情重来多少遍,他都会这么对李善长。
  封建皇权争斗的无情冷血,看过朱元璋李善长这对老哥们的"旧情",就有多少唏嘘在其中。
  参考资料: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朱忠文《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死因新探》、《明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王国用曾经上书朱元璋,对朱元璋说:李善长和你是一条心,陪着你出生入死打下了江山,可谓是第一功臣!
  可是,对于李善长这个所谓的"第一功臣",朱元璋不可谓不狠,一口气诛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个人,除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李芳、李茂之外,他的亲族统统被砍了头。
  这四个人之所以得以幸免,是因为李祺的妻子是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李祺的儿子自然便是朱元璋的外孙。
  朱元璋为什么对李善长这么狠呢?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怨恨可以说是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当然,这几乎是李善长一手造成的。
  李善长在1371年的时候,因病辞官归里,朱元璋将濠州的一片土地赐给了他,怕他撑不过去一命呜呼了,又给他弄了一百五十户守冢户,然后给了他一千五百户佃户,仪仗队也给了二十家,这在当时绝对是殊荣。
  过了一年,李善长病好了,朱元璋又迅速起用了他,让他督建临濠宫殿,让他留在濠州经营了数年之久。
  对于李善长,朱元璋也算是爱屋及乌,先是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后又将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可谓是恩宠有加。
  但是,也正因为李善长太受宠了,所以难免也有点膨胀,最后遭到了御史汪广洋和陈宁的弹劾:皇帝呀,你看看那个李善长,他可真是恃宠骄纵了,你生病了,快10天没有上朝了,可是李善长这个老货也没来问候一声。还有,你的好女婿李祺也有6天没来朝见你了,让他来了,他也不知道赔礼谢罪,太不是东西了!
  实际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骄纵早已生出了厌恶之心,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借口办他。
  1380年,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的机会砍了一批脑袋,不过,作为胡惟庸的"亲家"的李善长却没有受到牵连。
  不过,这时候没有被清算,可不意味着李善长将来也能高枕无忧,对于李善长这样的功臣,所谓的"第一功臣",往往不能一招致命,只能循循善诱,让他不断地犯错,然后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可一刀斩了。
  1385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说他是胡惟庸一党,朱元璋想了想,也没砍了他的头,只是将他发配去了崇明。可是,李善长对于此事,既没有谢罪,也没有谢过朱元璋对李存义的不杀之恩,总之,他没有任何表示。
  朱元璋心中也不舒服了,我好心好意饶了你弟弟,你连句感谢也没有?
  1390年,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76岁了,可是他却人老心不老,突然想着要给自己建一座豪宅,为此专门向汤和借了300个卫卒,然后这事便被汤和给捅到朱元璋那里了。
  同年4月,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罪被发配边疆,李善长知道此事后好几次去找做朱元璋,让朱元璋放过丁斌。
  朱元璋看李善长来给丁斌求情,顿时怒了,我怎么处置犯人,还得你李善长批准了是不是?
  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决定严惩丁斌,这个决定也促使丁斌一事成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人被诛的导火索。
  这个丁斌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可是他曾经在胡惟庸家中谋职,知道胡惟庸的不少事。最后,丁斌因为经不住审讯,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之间相互勾结的事给供了出来,李存义也因此被捕。
  李善长的这个弟弟也很够意思,在被捕之后,将自己的哥哥也给供了出来,李存义在供词上写了一件事——
  胡惟庸在企图造反的时候,想要拉拢李善长,此时李存义已经投入了胡的阵营,所以胡便让李存义当自己的说客,去劝说李善长,让李善长投靠自己。
  李善长听了李存义的话后,惊诧不已: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事一旦败露,可是要诛九族的!
  胡惟庸见李存义说服不了李善长,又改派李善长的老朋友杨文裕去:老李呀,你要是投靠了老胡,事成之后,他说了,肯定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
  李善长听了,心里也有一些意动,他已经被封为国公,这个条件虽然没有想象的这么诱人,可是也算是更上一层。
  胡惟庸听说李善长有所意动之后,也亲自去了李的府上游说,不过,李善长却仍然保持着头脑清醒,始终没有答应。
  又过了不久,胡惟庸又派了李存义来:我的亲哥哥呀,你就答应了老胡吧!我们老李家可全看你的了!
  谁知李善长仍然坚定地摇了摇头: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已经老了,快77岁了,半截身体都躺进棺材里了,你还让我跟他胡惟庸玩造反?你们好自为之吧!
  朱元璋突然决定"重审"胡惟庸案,不是为了给胡惟庸翻案平反,而是他此时对李善长的忍耐已经超过了他的底线,所以想要趁机拿下李善长。
  对于李善长而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御史们看朱元璋想要向李善长开刀,立刻又发动了起来,纷纷落井下石,弹劾李善长:当年蓝玉将军率军出塞打蒙古的时候,打到了捕鱼儿海,抓到了胡惟庸派往沙漠勾结蒙人的使者,可是,李善长这个老东西竟然隐而不报,这分明便是想要配合胡惟庸一块造反!
  事情到了这一步,不管你李善长有没有真的投靠胡惟庸,这"知情不报"一条便能置你于死地!
  胡惟庸造反,你李善长知情不报,也等同于谋逆造反!
  李善长的罪名有了,朱元璋当然也能有理由砍他的头了,他也一口气之下砍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口人的脑袋。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当上皇帝之后,最想做的便是想方设法地延长朱家江山的国祚,所以,他最痛恨的便是谋逆,对此他是宁可杀错也不放过,这才导致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案牵连甚广。
  所以,别说李善长76岁了,即便他已经86岁了,只要他涉嫌谋反,恐怕也难逃一死。
  李善长被誉为"明之萧何",但是却没有萧何的命。萧何到最后得以善终,而李善长到最后虽然卸甲归田,但却死于非命。李善长死于非命的原因无非就是糊涂!如果不是糊涂,已经年高七十六岁的他,说不定再熬几年就能够善终了。
  明之萧何——李善长
  至正十三年,离开岳父郭子兴独自创业已经拥有将近三万兵马的朱元璋决定攻打人生当中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滁州。
  就在这时,有一个温文尔雅的中年人求见朱元璋。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拿他当一回事,看他写的字漂亮,就大手一挥,让他留在军营当中当文书。
  这个温文尔雅的中年人就是李善长,当时的李善长四十岁,而朱元璋年仅二十六。
  朱元璋与李善长多年的搭档生涯是从烤火的过程中开始的。
  有一天,朱元璋在军营当中烤火,边烤边抱怨:"这天下,这世道,天天打仗,到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
  在旁的李善长听到这话,开口说道:"汉高祖刘邦也是平民出身,他的心胸广,会用人,看得远,不乱杀人,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平定天下。现如今元朝政府已经是一团糟,天下糜烂,濠州(朱元璋老家)与沛县(刘邦老家)接近,如果说您能够向刘邦这位同乡学习(强行套近乎),天下很快就是您的了!"
  朱元璋志在天下,他一听到李善长说的这些话,就明白李善长这个读书人绝对不简单,说不定会是自己日后的得力助手,当即将李善长从"文书"升为"掌书记",成为自己的贴身官员。
  李善长主管的工作是后勤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被誉为"明之萧何"的原因。
  朱元璋创业初期急需兵马,所以不断的攻打各种山寨。有一次,朱元璋攻打鸡笼山山寨,留下李善长负责镇守根据地和州。元军收到朱元璋外出攻打鸡笼山山寨的消息,攻打和州。李善长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也略有一些军事天赋,利用事先的埋伏,将元军打败,这让朱元璋对他越加看重。
  李善长明白如若要夺取天下,肯定要先夺取民心,所以每次只要朱元璋夺下一座城,李善长在旁的话,肯定会事先准备好严申军纪的公告,一旦攻打下,立刻宣布全军,以防产生扰民乱民的现象。
  镇江在朱元璋大军攻打下来时,镇江的百姓基本上都不知道镇江已经被朱元璋攻打下来了,还以为依旧是元朝的地盘,而这一切基本上都要归功于李善长。
  朱元璋到安丰去救刘福通,负责镇守后方的是李善长;朱元璋到鄱阳湖与陈有谅决战,负责镇守后方的也是李善长;朱元璋到湖北消灭陈有谅的最后残余势力,捉拿陈有谅的儿子陈理,镇守后方的还是李善长。
  从朱元璋多次将镇守后方的任务交由李善长,可以看出朱元璋潜意识里对李善长极为信任。
  朱元璋还只是吴王时,就将李善长命为左相国,同时封为"宣国公"。
  朱元璋称帝后,将李善长改封为"韩国公"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要知道,当时一同被受封为公爵的还有与朱元璋从小长大,情同手足,军功最高的徐达。而徐达却居于李善长之下,不单爵位居于李善长之下,官位也屈于李善长之下,李善长是左丞相,而徐达是右丞相,左尊右卑。
  然而,这还不足以体现出朱元璋看重李善长。
  最能体现出朱元璋看重李善长的是朱元璋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许配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善长也因此与朱元璋有了亲戚关系。在封建社会与皇帝有亲戚关系,这不单单是祖坟冒青烟这么简单了,简直就是先祖成仙。
  朱元璋对李善长又是信任又是看重,为什么到最后产生了杀李善长的心?
  李善长死的源头,看错一个人
  洪武时期朝廷分别由两股势力把持,第一股势力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第二股势力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
  李善长为人心胸狭窄,而刘伯温正义凛然,性格刚毅。性格的不同,注定了以两人为首的两股势力肯定是水火不容。
  李善长有一个亲信叫做李彬,犯了贪污罪。洪武时期的法律条文对待官员贪污的态度极为严厉,基本上一贪就是一个死,要么扯上一大堆一块死。李彬很幸运,扯到的人只有他一个人,这可能与他背后的是李善长有关。
  负责处理李彬案的人是刘伯温,李善长希望刘伯温能够卖他一个面子,不杀李彬。但是刘伯温非但不卖给他面子,还派人到开封向正在出行的朱元璋打报告。朱元璋平生最恨贪官,下了死命令,即刻处死李彬!
  李善长得知刘伯温的所作所为,怒不可赦,恨不得将刘伯温千刀万剐,大家一朝为官,何必这样咄咄逼人呢?李善长被逼无奈,亲自找到刘伯温,对刘伯温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这一段时间京城一直都没有下雨,先生熟知天文地理,这时不该杀人吧?"
  刘伯温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直接怒气冲冲的来了一句"杀掉李彬,天必定下雨!"
  就这样,李彬死在了刘伯温的刀下。准确的说李彬并不是死在刘伯温的刀下,而是死在朱元璋的刀下,规矩是朱元璋定的,下命令的人也是朱元璋。
  李彬一死,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彻底决裂!
  朱元璋出巡一回到京城,淮西集团立刻对刘伯温发动攻击,基本上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朱元璋也知道淮西集团的目的,所以并没有打算处理刘伯温。朱元璋虽然并没有打算处理刘伯温,但是刘伯温有自知之明,他明白如果说他一直在朝廷当中呆下去,朱元璋会很难做,所以他选择了辞官回乡。
  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的纠纷并没有因刘伯温回乡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刘伯温在辞官回乡之前,安排了一个人接替自己御史中丞这个位置,这个人就是杨宪,浙东集团的骨干成员。
  御史中丞是言官的老大,言官最擅长的就是找毛病与文明的骂人。
  杨宪利用职务之便到处搜寻李善长的毛病,而这一搜寻就是一大堆,朱元璋每天都能看到关于李善长的各种不良信息。
  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时间一久,朱元璋就对李善长愈加反感,甚至公开斥责李善长。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还释放了一个对淮西集团极为不利的信号,那就是召回辞官回乡的刘伯温重新重用。
  李善长慌了,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在不久的将来,淮西集团肯定会被浙东集团慢慢的瓦解。
  李善长吸取教训,学习刘伯温,也退居到二线,弄了一个方便控制的人替代自己的位置,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与李善长是老乡,但是胡惟庸这个人并没有多大的才华,在朱元璋当吴王时期,也就是在朱元璋的手下当知县之类的底层官员。后来得到李善长的赏识才一路飙升。到洪武时期,昔日的小知县已经成为了太常寺卿。传闻胡惟庸之所以能够成为太常寺卿,是因为他送了二百两金子给李善长。
  当时的胡惟庸就是李善长的小弟,并不敢太过嚣张,也因此李善长看错了他,以为他是个本分人,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后来竟然敢打算与朱元璋分庭抗争,间接导致自己三族被诛。
  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的斗争,最后以淮西集团胜利告终,因为朱元璋站在了淮西集团那边。
  刘伯温回到京城,朱元璋找到刘伯温,询问谁能够担任丞相一职。朱元璋先后说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三个人刘伯温都否决了,表示都不能堪当大任。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说了一句:"既然谁都不能堪当大任的话,那么就只有先生你了。"
  刘伯温聪明一世,终于犯了一次浑,他回答朱元璋:"我的确能够担任丞相一职,但是我这个人疾恶如仇,不适合担任丞相一职。在我看来,现在满朝文武都没有一个人适合担任丞相一职。"
  这句话的触碰到了朱元璋的逆鳞。
  你刘伯温明明有丞相的能力,你自己都承认了,现在我要你当,你竟然跟我推辞!推迟也就算了,还来一句疾恶如仇,你说的恶难道是我吗?再者说了,难道我满朝文武都敌不过你一个刘伯温吗?
  朱元璋虽然依旧面带悦色,但是心中已经对这位老朋友产生不满。
  没过多久,有人带着朱元璋的话找到刘伯温,跟刘伯温说:"先生你已经老了,何必在这里陪我呢,赶紧回家享清福吧!"
  刘伯温明白这是朱元璋赶他了,如果说不识趣的话,估计得死在京城。刘伯温急急忙忙的赶回老家。
  朱元璋已经对刘伯温不满,刘伯温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再染指朝廷中的事情。浙东集团在刘伯温离去后,立刻遭到了淮西集团的清算,骨干成员要么命丧京城,要么全部被排挤出朝廷,包括之前的那位杨宪。
  浙东集团的消失,使胡惟庸在淮西集团内的声誉提高到顶点。胡惟庸自认为是他斗倒了浙东集团,自认为他已经替代了李善长成为淮西集团中的老大,这些自认为令胡惟庸一步一步迷失自己。
  胡惟庸不断僭越,为求自保,硬拉李善长下水
  当时虽然有两个丞相分别是左丞相和右丞相,分别由胡维庸、汪广洋担任。但是汪广洋胆小怕事,懦弱不堪,实际上是胡惟庸一个人执掌中书省。洪武六年,汪广洋犯了事,被朱元璋被贬到广东,胡惟庸一个人集两个丞相于一身,成为了中书省的当家人。
  这时胡惟庸的弱点暴露了出来。
  胡惟庸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他根本不明白他所有的一切都是来源于李善长。如果没有李善长的赏识,根本不会有现如今的他。他自认为他已经超过了李善长,李善长从来不敢挑战朱元璋的权威,但是他敢!他私自调动官员、处决犯人、甚至截留奏折,强行把朱元璋当成挂名的皇帝。
  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朱元璋都看在了眼里,以朱元璋的实力想要杀掉胡惟庸轻而易举,但奇怪的是他一忍再忍,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
  胡惟庸天天僭越皇权,渐渐的对朱元璋产生了恐惧感。为求自保,胡惟庸想到了法不责众这一招,就算你朱元璋想杀我,你总不能全部都杀光吧!
  胡惟庸不断的在朝中拉帮结派,私下里与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御史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等等一大群重臣结成死党。
  胡惟庸明白,这些人与一个人比起来都是小角色,这个人就是李善长。李善长虽然人已经不在朝中,但是却依旧有威望,在淮西集团中德高望重。最重要的是李善长还有"免死铁卷",免死铁卷可以免一次非正常死亡,就算犯了事,只要把铁卷拿出来就可以抵一条命(这是他们这些臣子认为的,发行者朱元璋并不这么认为)。
  李善长这时肠子都悔青了,后悔自己怎么会看上胡惟庸这种蠢蛋。他朱元璋一开始就是个叫花子,后来在乱世之中发展,现如今成为了一国之君,其人的彪悍只需从经历中就可以看出,可是胡惟庸竟然想要硬刚朱元璋,太可笑!
  胡惟庸蠢,但是李善长可不蠢。胡惟庸试图拉李善长入伙,但是李善长的态度坚决,你是你,我是我,不要扯上我!胡惟庸见用在别人身上的那一套,用在李善长身上行不通,就另想他法,走亲戚路线。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是儿女亲家,李存义这个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根本不知道与胡惟庸达成同一战线的后果是有多么的严重。接受了胡惟庸的重金后,开始担任胡惟庸的说客,游说李善长。一次,李善长忍得住,二次、三次、四次,李善长终于忍不住,说了一句:"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这句话相当于李善长已经默认了。
  胡惟庸松了一口气,沾沾自喜,朱元璋你来呀,有本事你就全杀了,我看有谁给你干活。
  胡惟庸案爆发
  朱元璋第一次对胡惟庸露出杀气,是胡惟庸的儿子在街上骑马,不小心从马上跌落,路过的马车夫不注意,直接从胡惟庸儿子的身上压下去,导致胡惟庸的儿子当场死亡。
  胡惟庸嚣张跋扈惯了,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当即将马车夫处死。这件事情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召见胡惟庸,胡惟庸不断的跟朱元璋解释错在马车夫,而不是在于他。朱元璋不听他的解释,对他说了一句话:"杀人就要偿命!"
  朱元璋虽然说了杀人偿命这句话,但是并没有对胡惟庸动手,只是说一说而已。
  这一次朱元璋并没有要他的命,但是下一次朱元璋直接就要了他的命,同时还要了他三族的命。
  洪武十二年十月,占城国使者来南京进贡,按道理来说,他国使者来南京进贡,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是事先知道的,可是直到占城国使者来到南京,朱元璋才知道,很明显是胡惟庸从中作梗,瞒住了朱元璋。
  朱元璋怒不可赦,把负责此事的胡惟庸、汪广洋大骂一通。胡惟庸、汪广洋拒不承认错误,将责任推给了礼部。朱元璋不吃这一套,直接将汪广洋处死,然后将与此事有关的官员全部缉拿归案。
  汪广洋死的时候,他的妾陈氏随他而去,一同共赴黄泉。就在这时,有一个问题冒出来了,汪广洋的妾陈氏是被罢官的知县女儿。按照规定,文臣是不配拥有没官妇女的,只有武臣才能够拥有,汪广洋很明显是犯了罪的,但是竟然没有人告发他,朱元璋怒不可赦,朝廷的欺上瞒下风气竟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当即将气全部撒在胡惟庸以及六部的头上。
  胡惟庸的死党御史中丞涂节见形势不对,举报胡惟庸联合北元、倭寇预谋造反,朱元璋等待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
  朱元璋当即下令处死胡惟庸,诛其三族,同时进行彻查,只要与胡惟庸在明面上有关系的全部处死。
  朱元璋的审问方式很特别,不管你有没有与胡惟庸有关系,只要进了监狱,就必须得要开口,不开口就打到开口,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
  "胡惟庸案"在当时的人看来,那就是个无休止的案件,今天这个人供出一个人,明天那个人又供出一个人,无休止的一直杀下去,人人自危。
  朱元璋虽网开一面,但在李善长的糊涂行为下,屠刀最终还是挥向了李善长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是儿女亲家,不用说都知道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同党,但是朱元璋却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并没有处死李存义,而是将李存义流放到崇明岛,而李善长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这一切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发生了改变,在这一年有四件不利于李善长的事情集中爆发。
  第一件事情:李善长的府邸年久失修,李善长找到昔日的伙伴汤和,向汤和借三百士兵修府邸。汤和碍于往日的情分,并没有拒绝李善长,而是答应了李善长。但是就在答应李善长之后,汤和就将李善长向他借兵修府邸这件事情告诉朱元璋。
  李善长向汤河借三百士兵修府邸,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三百士兵只是负责给李善长修府邸,并不会听李善长的话。但朱元璋不是这么想的,你是个什么人?凭什么这三百士兵要给你修府邸?
  有的人或许会说汤和两面三刀,但事实是汤和这样子做也情有可原。第一、他与李善长同是淮西集团的人,而且又是骨干成员,如果说不借的话,难免会被别人说闲话,所以借了;第二、他之所以告诉朱元璋是因为他不想被朱元璋查出来,一旦被朱元璋查出来他私自借兵给李善长修府邸,说不定朱元璋会要了他的命。
  第二件事情:李善长在朝中的亲信丁斌犯法,应当流放。李善长得知后,上书朱元璋,希望朱元璋给个面子。朱元璋怒了,上次你借兵就算了,这次我处置别人,你竟然还要来插一脚,你是不是真当你是个东西,要不我把皇帝让给你当得了。
  朱元璋将丁斌打入大牢,严刑拷打,目的性很明确——整死李善长。对于李善长这位老伙伴,朱元璋已经没有了耐心。
  丁斌受不住严刑拷打,将李善长与胡惟庸谋反的过程全部吐露了出来。
  胡惟庸第一次找去李善长的人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这一次李善长的态度很坚决,破口大骂,难道你想九族被灭吗?胡惟庸第二次找去劝李善长的人是李善长的好朋友,李善长的好朋友给出了条件,一旦事成就将淮西一带封给李善长自己当王,这一次李善长有一点点心动;第三次去找李善长的人是胡惟庸自己,李善长与胡惟庸两人待在密室当中,至于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充当说客的人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这一次李善长说出了那句"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正式加入胡惟庸一伙。
  丁斌的供词已经够置李善长于死地了,但是别着急,还有两件事情。
  第三件事情:蓝玉捕鱼儿海一战一举歼灭元朝最后一股剩余势力,在检查战利品时发现胡惟庸与北元勾结的证据。本来这件事情应该告知朱元璋的,但最后在李善长的运作下,这件事情被隐瞒了下来,直到一位御史(有很大概率是淮西集团中人)说了出来,朱元璋才得知此事。
  运作隐瞒造反的证据,你李善长到底想干嘛?
  第四件事情:李善长的家仆卢仲谦眼看着李善长要倒了,急急忙忙上去踢一脚,告发李善长曾多次与胡惟庸在家中议事。
  朝中的那些老狐狸眼看朱元璋要整李善长,也不管什么情面,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以求在朱元璋的脑中留个好印象。
  李善长的罪名虽然是谋反,但是朱元璋很明白,李善长不可能谋反。李善长的儿子娶了公主,李善长一家自然成了皇帝的亲戚,而且李善长本人又是"韩国公",别说一辈子了,就算十辈子都不愁吃喝。
  就算李善长协同胡惟庸造反,造反成功后李善长又能得到什么呢?淮西这一块地吗?想多了,帝王权术这种东西李善长不可能不懂,先给你,再拿回来。
  迎接李善长最终的结果是:斩!诛三族。这三族内并不包括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李祺娶了公主为妻。
  朱元璋杀李善长,主要是李善长不断的触碰朱元璋的逆鳞,不断的太拿自己当回事。
  结语
  对于李善长而言,这一辈子能够遇到朱元璋这样的明主,助其成就大业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不幸的。成就一生英明的代价是诛三族,李善长在天有灵的话,或许会后悔,也或许不后悔吧,毕竟还留下了唯一的一个儿子李祺,比起胡惟庸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有些时候,历史的真相,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洪武二十三年,告老还乡的李善长还被朱元璋以十年前的"胡惟庸案"追责,最后斩草除根,斩尽杀绝。
  什么叫斩尽杀绝?
  那就是几乎,李家以及和他相关的人,几乎被屠戮而尽。当年比朱元璋还年长十四岁的李善长,就这样未过八十岁生日而死掉了。恰好,他也是拥有丹书铁券者之一,拥有这个号称,大明催命符的"保命符"。
  在洪武二十三年的角度来看,胡惟庸案过去已经十年了,胡惟庸也死了十年了,看起来这场都已经发生了十年了都还要追责的案件是这么奇怪。
  但其实很少人又了解,李善长,曾是明初淮西勋贵的首领,而胡惟庸、蓝玉,都是李善长一手提拔的。
  即便李善长卸职致仕后,都还在以一定程度影响大明朝的政治走向。而当年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所抗衡的浙东集团领头人刘基,也就是刘伯温死后,朱元璋的制衡之术失效。他也只好等待时机,亲自下场,蓝玉、胡惟庸,最后是李善长。
  杀到朱标苦苦哀求,但仍旧要杀,杀得天下震惊,如此才掀开了大明辉煌又矛盾的一幕。淮西帮首领李善长:大明的登云梯
  公元1368年,大明开国。
  比起后世作品中频频强调的刘伯温、宋濂等人,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李善长才是大明开国的第一文人功臣。
  当时间回到1353年,这一年,朱元璋还在征战滁州,这一年也是朱元璋创业集团大面积扩张的一年,先是在家乡把徐达、周德兴拉进了红巾队伍里,常言道打仗亲兄弟,这一年的朱元璋,和他们都还是兄弟。
  而南下的过程中,李善长与这个比他小十四岁的年轻人见面,这一见面,改变了二人此生的轨迹。
  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对曰:"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
  这一年,郭子兴还在。朱元璋还不是吴王,而李善长教他,要学刘邦一样,知人善用,不要乱杀人,朱元璋听了。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头,朱元璋和刘邦一样,是个贤君,但称帝后,也和刘邦一样,大肆屠戮。
  比起后来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李善长的漫长陪伴显然让朱元璋进步很大。后世的朱元璋是一个博学的人,而李善长本来就是一个有名望的学士,所以不得不说,李善长算是朱元璋在学识、政治思维上的半个引路人。
  当朱元璋成为吴王时,就训读提拔李善长: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
  李善长的作用十分之大,相当于李世民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而李善长的性格又不像魏徵那般强势,颇受这位农民出身,自尊心强的农民军首领喜欢。
  朱元璋的迅速崛起和李善长是息息相关的。
  之所以李善长能被称为"淮西首领",就是因为李善长的功绩大,其次跟着朱元璋的时间长,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在我们熟悉的朱元璋崛起的历史中,好像似乎没有为军粮军饷发愁过,这其实就是李善长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比起只会建言献策的文官,他同样擅长于实践。淮西勋贵中,徐达、周德兴等人都对他十分尊敬,其实李善长就是没有上战场而已,不然的话,说他功高盖主并不为过,而朱元璋也听他的话,合理分配手下人的工作,因此,一边文官们在建设着大明的雏形,而1368年,徐达北击大都,元朝覆灭。
  因此,说李善长为大明的登云梯是不为过的。
  朱元璋能成功,除了时代背景之外,还同样有李善长这样的中枢人物在起作用,而对比他,真正历史上的刘基,大多数时候都是以"玄官"的身份出现的,说白了,朱元璋重用刘基,更多是看重刘基身上那股神神叨叨的劲儿,但在实际政策上,刘基压根比不过李善长。
  而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半生都代表着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斗的刘基,只是诚意伯的爵位,而李善长则是进韩国公、太师、中书左丞相。
  再说透点,刘基一年领二百四十石米,而李善长,领四千石。
  顺便吐槽一下,大明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太低了。李善长的致命索引:扶持胡惟庸
  李善长有个有才能的老乡,叫胡惟庸。
  胡惟庸在1355年投奔朱元璋,也属于淮西勋贵的一员,同样的,李善长能力比他强,年纪比他大,所以胡惟庸一直都是以李善长为尊。
  历史上的胡惟庸,是个很会看眼色,很会办事的人,因此朱元璋也欣赏他,李善长更是。后来胡惟庸的高升,都是来自于李善长的帮衬,李善长是胡惟庸的职场恩人。
  公元1367年,朱元璋称王这年,李善长首先推荐了胡惟庸成为太常少卿,胡惟庸因此走进大明开国前,最中央的集团。
  而在洪武六年,已经退休了两年的李善长,又再次推荐胡惟庸为右丞相,这距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剩下一步之遥,可见李善长对其帮助多大。
  但是,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后世人评价他:
  "忮刻者必喜阿谀,故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诸人,陆续登庸,虽依次黜戮,而误国已不少矣。
  是的,胡惟庸在面对朱元璋、李善长的时候,更多的是讨好,能力的确有,但是风骨并没有。后来,胡惟庸干了一件大事,差点把大明给弄翻了,但是,在弄翻大明之前,他就把自己给弄翻了。
  他要造反。
  洪武十年,胡惟庸成为左丞相后,又开始走了杨宪的老路,任人唯亲,大搞独裁。
  之后,他联系了朝廷内被朱元璋责罚过的陆仲亨、费聚,建议联合起来对抗朱元璋。这个时候,他又秘密向北元称臣,又通敌日本,几乎就是要重复华夏被颠覆的局面。
  可这一切,最终都稀里糊涂地暴露了。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一票造反份子被处死,而朱元璋在经历过杨宪、胡惟庸之后,知道这个丞相之职就是个定时炸弹,之后便废丞相。
  但这一切又怎么和李善长产生了致命的联系呢?政治态度暧昧的李善长最终遭殃
  在胡惟庸暴露之前,大胆的他,就造反一事咨询过李善长。
  一般情况下,胡惟庸这种行为纯属找死,而李善长为了荣华富贵,更应该高发胡惟庸才对,但是李善长回了一句: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李善长的意思就是等他死后,他们再造反吧。所以在胡惟庸案上,李善长已经有了二心,这也是朱元璋后来得知的。
  除此之外,蓝玉在捕鱼儿海追杀蒙古人的时候,在蒙古人身上拿到了当时和胡惟庸串通的信件,但是,李善长也不上报此事。这都不涉及后来的蓝玉意图造反了,就此事,加深了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厌恶。
  老年的李善长很奇怪,借禁军去修房子,朱元璋赦免他的家人他也不说谢谢。
  最后,公元1390年,79岁的李善长全家被诛杀,除了娶了朱元璋长女的李祺活命。但是驸马李祺和公主都被流放,包括他们一家子,这比死还难看,也等于死了。
  所以退休的李善长,其实也只是表面现象。
  他作为淮西勋贵首领,实在对朝堂的影响力太强,与其说杨宪、胡惟庸等人专政,倒不如说李善长才是大明朝专政的开端,杨宪是他扳倒的,胡惟庸更是他提拔的。
  可话说回来了,自古有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当年和朱元璋互为知己的李善长,为什么不帮朱元璋了?而胡惟庸,为什么还想着造反,再到后来的蓝玉,为什么也想着造反,而且带动了一大批明朝中央官员,因此蓝玉案被诛杀一万五千余人。
  一个事例就是例外,但大家都是这样,那就很奇怪了。
  可历史,或者说正史,都是胜利者的笔记本。
  李善长坏、胡惟庸坏、蓝玉也坏,甚至一大票明朝官员都坏,难道朱元璋真的就没问题吗?
  为什么唐太宗也是带领一群有能力的人却能够牢牢驭下,为什么就是那个造反的宋太祖,都能够安稳地过渡北宋初期将领大爆发的隐患期,而朱元璋就不行。
  难道真的是明朝初期的这批淮西帮,有造反基因?
  太过频繁巧合的历史是说不过去的。朱元璋手段狠辣,或者他心里早就装着一只野兽。他是有着恢复华夏的功绩,但是李善长、蓝玉等人也有,之所以他能随便杀杀杀,无非就是存在了君臣矛盾罢了。
  不然的话,明朝的丹书铁券也不会成为古今笑话了。简直比庞氏骗局,还要骗局。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李善长可不是个慈眉善目的退休老爷爷,也不是个只会耕田种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农民,而是心狠手辣的政坛老手,虽然退居幕后,但是仍然培植亲信胡惟庸,插手朝中事务,排除异己,一手遮天。对老大朱元璋也开始不恭敬了,你说朱元璋能容得下他吗。
  说到底,他的死也是自己一步步"作"出来的,怨不得别人,也怨不得朱元璋。
  朱元璋就那么想让李善长死吗?其实并不是。朱元璋对李善长还真不赖,是有真感情的。明朝开国,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韩国公",爵位世代相传,位列开国六公之首,拜为左丞相,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且是大明王朝第一个拿到免死金牌(丹书铁券)的人,可以免死2次,赠送儿子免死1次。朱元璋还把自己的大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真的是皇恩浩荡了。
  对于李善长所犯的错误,朱元璋也是能忍则忍,毕竟是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明朝开国后,以李善长为首的开国元老以及各路官员之间,形成了一个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在朝堂上对抗。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老大,又是开国元老,渐渐的,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
  洪武九年,朱元璋生病,又10天没去上朝,李善长也没有去看望朱元璋,被御史大夫汪广洋弹劾"狎宠自恣"。朱元璋想了想,算了,不是什么大事,消减一半俸禄,小小的惩罚一下吧。
  洪武十八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揭发,曾经参与胡惟庸谋反一案,在狱中,李存义供出,李善长也曾经参与。谋反可是一等大罪,但是,朱元璋再一次原谅了李善长。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这种种善意与原谅,都没有唤醒李善长的良心,反而给了李善长一种错误的感觉"哎,老朱不敢动我,你们看,哈哈哈!"。
  其实,如果李善长在被朱元璋安置到崇明的时候,能够及时收手,收敛气焰,是可以和汤和一样,得以善终的。
  好了,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第一谋士李善长之间的恩恩怨怨。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李善长
  1353年,25岁的朱元璋还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当他带领部队路过滁州的时候,41岁的李善长亲自到朱元璋的帐中拜见,俩人谈古论今,相谈甚欢,引为知己。
  朱元璋问李善长:"目前天下大乱,何时能安定下来"。李善长说:"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也是出身于草莽之中,但是他知人善任,不滥杀无辜,5年时间就平定了天下,如今,元朝已经面临土崩瓦解,我看主公你具有帝王之相,可效仿刘邦,必能成就霸业"。
  朱元璋拍案叫绝,从此,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左右,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即便面对郭子兴的"高薪聘请",李善长也不为所动。
  李善长算是朱元璋的"文胆",并不直接领兵打仗,而是主要负责坐镇后方,为朱元璋供应粮草,管理大本营,相当于朱元璋的超级大管家。但是,李善长这个位置确是相当的重要,堪比萧何!
  这个评价,可不是李善长自己封的,而是朱元璋给的。朱元璋曾经说过:"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李善长,工作还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可是,随着天下太平,官居高位,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李善长变了,变的骄纵跋扈,结党营私,残害异己。他以开国元老自居,在朝廷中渐渐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淮西集团,他甚至有点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了。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对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封王封爵,李善长被封为最高等级的"公爵"韩国公,位列开国六公之首。并得到了朱元璋御赐的丹书铁券,可以免死2次,儿子免死1次。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大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面对这巨大的皇恩,李善长有点飘了。参议李饮冰、杨希圣仅仅是得罪了他,便上奏将两人革职查办,甚至同为国相的刘伯温,因为查办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被李善长排挤到告老还乡,最终被毒死。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李善长是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作"死的
  洪武四年,在处理完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和李善长聊天,朱元璋隐晦的暗示李善长:"你该告老还乡,去过隐退的生活了"。朱元璋此举,其实是有保护李善长的意思。因为他知道,要想保的大明江山的稳定,这些功高盖主的老臣们,必须得离开朝堂,要么隐退,要么死,只有这两条路。
  李善长果然很懂朱元璋,真的提出了告老还乡。朱元璋也很高兴,赐了大批的土地给李善长,还给了李善长守冢一百五十户,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百家。就这种待遇,如果李善长愿意,完全可以做个快乐的退休老头,安享天伦,子孙后代几辈子都吃不完。但是他偏不!
  首先是对朱元璋大不敬
  洪武九年,朱元璋生病了,有10天的时间没有上朝,但是李善长却没有去看望朱元璋。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这个时候刚刚娶了朱元璋的大女儿临安公主,竟然也不去看望,甚至被带到了宫门口,还不谢罪。
  因此被御史弹劾为"大不敬"。朱元璋下令削减他的一半俸禄,李善长原来的俸禄是一年4000石,削减为2200石。
  其次是对朱元璋不感恩
  洪武十八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举报,说他当年参与了胡惟庸谋反一案,在狱中,李存义供出了李善长,说李善长当年也有参与。历朝历代,谋反,都是重罪,即便是参与,也难逃干系。但是,朱元璋却饶了李善长一名,甚至也赦免了他的弟弟李存义。
  也许是顾念旧情,也许是考虑到大明王朝的根基不稳,不愿意去动李善长,总之,李善长又一次躲过了一场灾难。此后,朱元璋把李善长安置到了崇明。朱元璋的这一安排,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你就在岛上好好呆着吧,别乱跑也别乱说话了"
  但是,李善长非但不感激朱元璋的不杀之恩,反而到处炫耀:"你看,这么大的事摊到我的头上,老朱都不敢动我,知道哥的厉害了不"。
  再次是擅自调兵,犯下大忌
  洪武二十三年,在崇明岛上住着的李善长又开始搞事情,嫌自己住的房子不舒服,想要再盖一所房子,你说盖房子你就盖呗,在当地找个工程队就把活儿干了,非要显摆,从老伙计汤和那里借了300士兵过来给他盖房子。
  擅自调动军队,虽然只是300人,但是也是犯了大忌。汤和也是老油条,笑呵呵的把兵借了,转头就告诉了朱元璋。打了一辈子仗的朱元璋,对调兵极度敏感,"鬼知道你调兵是盖房子,还是有其他意图"。
  本来对李善长非常信任的朱元璋,从这件事上,开始对李善长有所怀疑了。
  最后是倚老卖老,干预司法
  还是洪武二十三年,这一年,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为犯案被发配边疆,李善长知道后,提笔就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要求宽恕丁斌。朱元璋怒了:"让你在崇明养老,你还不闲着,心里没点数吗"。
  这个丁斌倒霉了,被弄到大牢里大刑伺候了。丁冰招架不住,供出李善长,说当年胡惟庸谋反的时候,让李善长一起参与,李善长说:"吾已老,吾死,汝自为之"。
  此时,又有御史上奏说:"当年蓝玉将军带兵到捕鱼儿海的时候,抓住了一个胡惟庸私通北元的使者,李善长当时知情,却隐瞒不报"。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是再也不能在龙椅上坐着了,他跳起来说:"知谋逆不举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朱元璋知道,是时候处理李善长了,虽然自己念着旧情,迟迟不想处理他,但是,无奈他自己找死,再不处理,恐怕危及大明江山。于是下令,李善长满门抄斩。
  但是因为自己的女儿还在李善长家里当媳妇,自己的女儿当然不能诛杀,所以,最后,只有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儿媳妇临安公主和两个孙子免于一死。当然,原来说好的世袭罔替的韩国公爵位也飞了。
  看到这里,有吃瓜群众就问了,李善长不是有免死金牌吗?怎么不用呢?不好意思,朱元璋有言在先,免死金牌不适用于谋反罪。而朱元璋给李善长定下的就是"谋逆"。
  洪武二十三年, 李善长已经77岁,朱元璋一道圣旨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除了李善长之子李祺与公主被流放至江浦,李祺之子李芳、李茂,因公主之恩未被牵累判罪,李善长及其妻女弟侄等七十多人一并处死。
  李善长是明代著名的开国功臣,衷心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开创大明王朝,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更是被朱元璋比喻为汉之"张良""萧何"的开国丞相。
  洪武三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当时封有六公和二十八侯,李善长居六公之首,朱元璋称赞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升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另外, 朱元璋还赐李善长丹书铁卷, 免李善长两次死罪, 免其子一次死罪。然而就是这样的皇恩浩荡,李善长也未得善终。
  大明王朝建立后, 一些有功之臣或居功自傲、骄奢淫逸, 或心存异志, 图谋不轨, 或功高震主,都被朱元璋猜忌。然而此时已经功成名就的李善长,虽有张良之才,有一肚子治国安邦的学问,却没有张良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明智之举。
  反观李善长,他非但没有功成身退,反而变本加厉。
  李善长是淮西籍人,朱元璋的老乡。有权有地位之后,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串通淮西籍人员拉帮结派,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胡惟庸正是在李善长的竭力推荐下,才从小小的知县逐步登上宰相的宝座。
  李善长为培植淮西集团势力不遗余力,处处以淮西籍官员利益为先。而淮西集团成员自恃是皇帝的同乡,恣意妄为,同时又排斥异己,对淮西籍以外的人员极力打击。例如,在胡惟庸当宰相前,朱元璋曾说杨宪可居相位,胡惟庸当宰相后听说了这句话,就跟李善长说:"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
  本来李善长就对杨宪在朱元璋面前说自己"无相才"一事耿耿于怀,于是想方设法诬陷杨宪,最终杨宪被杀。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离职休养,朱元璋赐临他濠地若干顷,守坟户一百五十家,仪仗士二十家, 之后,又封他兄弟和子侄为官, 又将他的长子李祺招为驸马。此时的李家人可谓荣宠至极,但李善长仍然贪恋权力,不愿离去。
  另外,李善长还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据《明史》载,李善长乃"外宽和,内多忮刻"之人。"忮刻"是嫉妒刻薄,心胸狭窄的意思。例如,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罢免了他们两人。同为开国功臣的刘伯温,李善长的亲信李斌贪赃枉法,被刘伯温依法判处斩首,李善长找刘伯温求情,刘伯温坚持处死了李斌。此后李善长不但上奏诬陷越职专权,还撺掇淮西籍官员告刘伯温,致使刘伯温次年就称病归隐。包括《明史》还记载了李善长"贵富极,意稍骄""有心计而无远识",这都说明了李善长自私狭隘。
  胡惟庸之事并未给李善长敲响警钟。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者很多。而胡惟庸之所以都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全赖李善长的推荐,但是朱元璋并未牵连李善长。这件事本应给李善长敲醒警钟,但李善长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洪武十八年, 有人告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及其儿子是胡惟庸同党, 朱元璋仍网开一面, 免了李存义父子死罪。这本该向朱元璋叩头谢恩,免其死罪,但是李善长仍然不当一回事。
  除此之外,李善长年事已高,无力约束部下,却贪欲不减。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已经77岁,已经没有精力约束部下的行为,但是此时的他仍然贪欲不减。他想建造府宅,人手不够,居然开口向手握兵权的汤和"借"一百士兵,动用军队可是大忌啊。汤和一经禀报,朱元璋龙颜大怒。同年4月,李善长又不顾国法,为亲戚丁斌公然到各方说情。朱元璋忍无可忍,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将丁斌治罪,而丁斌却供出李存义父子参与了胡惟庸谋反案,几经审讯之后牵连到了李善长。
  巧合的是,天象也说主处大臣。
  巧合的是,李善长牵扯进胡惟庸谋反一案之时,正好有人说要"观星宿有变, 主处大臣",更是加速了李善长的死亡。最终朱元璋以李善长在胡惟庸谋反案中"首鼠两端,知而不报,大逆不道"判处死刑。而李善长曾经获得的免死丹书铁券,成了一张废纸,77 岁高龄的李善长这才知道一死都不能免, 于是在家中自缢身亡。全家七十余口人, 除驸马李祺和他的两个子女沾了公主之恩未受波及外, 其余全部处死。
  而在家天下的皇权思想影响下,本就草根出身的朱元璋,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皇权之上。特别是王莽代汉,隋文帝取代北周,宋朝赵匡胤取代后周等,这些功臣,权臣取代皇权的前车之鉴,更是加大了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猜忌,更不允许有人功高震主。更何况还是不知收敛,反其道而行之的李善长,他的下场早在大明建国之初就埋下了伏笔。李善长真的参与胡惟庸谋反案了吗,肯定没有。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的上奏已经说明了情况。那时的李善长早已封王,儿子又娶了公主,位极人臣,就是李善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也不一定有如今的荣耀。更何况谋反也不一定成功。所以,李善长根本不可能参与胡惟庸谋反案。而朱元璋没有处理,反驳王国用,显然也是认可王国用的说辞。
  所以,77岁高龄的李善长,虽然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位高权重。但是他在功成名就之时非但不功成身退,保全自身,还反其道而行之拉帮结派,更是自私狭隘,罔顾国法。深处宫廷政治漩涡,却没有清醒的头脑,在胡惟庸事发时低调做事,警钟长鸣,接连触犯朱元璋的大忌,最终没有落得善终的下场。
  END
  李善长,字百室,生于公元1314年,和朱元璋同乡,也是安徽濠州府钟离县(今安徽滁州凤阳县)人。与赤贫的朱元璋不同,李善长出身于一户衣食无忧的地主家庭,因此进过私塾,受过教育,虽不能说学富五车,但也笔墨皆精,深谙治乱之道。史载,他为人极富心机,也很聪明能干,在乡下颇有威望。据说他自幼异于群儿,有雄心,有大志,很想做一番事业。
  朱元璋投郭子兴淮西红巾军后,凭战功被郭攫升为侍卫九夫长,后来又娶了郭的义女马氏为妻,从此渐渐发迹。朱元璋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却很重视文人,尤其对于淮西故人(乡亲),他更为注意与重用。1354年,朱元璋率部路经滁州,李善长慕名前来投效,朱元璋早闻其名,热情的收留了这位老乡。
  之后,李善长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积极为他出谋划策,严肃军纪,他不仅善文治,而且偶尔也能以奇用兵。朱元璋在和元军、张士诚、陈友谅轮番鏖战之时,李善长一直留守应天府(今南京),替朱把守并经营好这块后方根据地。应天自古是龙盘虎踞之地,地势尤其险要,城垣依石而建,易守难攻,朱让李留守此城,足见他的忠心与才能深受朱肯定。李善长倒也不负厚望,把应天府治理的井井有条,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前方将士能安心征战,就像当年辅佐刘邦建汉的萧何一样,尽最大的努力为朱去除后顾之忧。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正式登基称帝,改应天为南京,国号大明,改年号洪武,登基仪式由李善长主持。
  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李善长被封为开国辅运韩国公,赐予护身鉄券一副,可免死罪两次,至此,李善长由一刀笔小吏化茧为权势煊赫的开国功臣。朱元璋对李的评价极高,夸他:"东征西讨,目不暇给;尔犯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杖,未尝缺乏;剔繁治剧,和辑军民,各靡怨谣。昔汉有萧何,比之于尔,未必过也 《明史》"。朱对李大加褒奖,不吝赞美之词,将他比作建汉首功之臣萧何,而且受之无愧。
  纵观李善长之一生,特别是他效力于朱元璋后,立过三件大功:一为刚投军时以刘邦的事迹激励元璋,为他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夺天下的雄心;二是他竭尽全力,夙兴夜寐的治理后方,保障大军粮草、军资器械的供给;三是他能化解矛盾、维护团结、聚合人心、协调关系。他确实类似萧何,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立此三功,虽然算不上登高望远、足智多谋,但也足以扬名立万了。
  但李善长毕竟与萧何、张良甚至陈平不同,他甚至比刘伯温也有不小的差距,这倒不是说他对明王朝的建立毫无贡献,而是说他学识、智略一般,见识有限 ,境界不高,最终不能免俗,对名利也无力超脱,终致塌天之祸。
  《明史·李善长传》 对他颇多贬抑之辞,尤其是对其性格弱点说的很是尖刻,比如什么"外宽内忌 ,性格执拗、顽梗,爱记恨人,睚眦必报"等等。或许是因为他由开国功臣沦为阶下囚最终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的缘故,史料中这些话也不能全信,但从明王朝建立后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也确实能看出他身上也有着许多的性格缺陷。
  史载,大明开国后,李善长曾被任为宰相,权势熏天,党羽众多。
  《明史》载,他的心腹中书省都事李彬贪赃纳贿,被人揭发后由御史中丞刘基(伯温)负责调查此事,李善长多次阻挠刘基审案,还找其说情,暗示网开一面,最后,刚直不阿的刘基还是查明真相,奏准朱元璋,将犯贪污罪的李彬处死。李善长怀恨在心,就唆使他人栽赃诬陷清正廉洁的刘基,还亲自上书弹劾刘基擅权独断,结果刘基只有辞官回乡避祸。参议李饮冰、杨希圣曾无意触犯过他,他耿耿于怀,最终罗织罪名展开报复,结果杨希圣被处以"刖鼻(割掉鼻子)"之刑,李饮冰被割掉胸乳,导致一残一死。
  李善长很看重同乡之谊,极力培植淮西集团的势力,他一手将出身淮西的乡党胡惟庸从知县攫拔为丞相,也算一步登天,后胡惟庸擅权枉法,贪污纳贿,弄得朝野激愤,也引发了一些正直大臣的反对。
  后来,朱元璋见子孙柔弱,开始为朱家江山大肆"削棘",也就是诛戮功臣之意。由于朱元璋用法严酷,而且株连甚广,胡惟庸...

乾隆七公主和九公主都是令妃所生,为何姐姐却比妹妹高了一个品级呢?令妃,嘉庆的生母。乾隆十年封魏贵人,同年升令嫔。乾隆十三年晋封令妃。乾隆三十年晋封皇贵妃。乾隆六十年,因所生之子永琰被册封为皇太子,死后的令贵妃得已被追封为孝仪皇后。令妃一生一共生负伤87处的战斗英雄,最后因贪污被判死刑,毛主席问他服不服?1940年9月的一天,毛主席疾步来到了延安中央医院。他走进最北边的一方窑洞,十分关切地探望了一名身上有80余处刀伤的战斗英雄肖玉璧。影视资料肖玉璧出生于陕西,从小遭受地主剥削,19游击队之母赵洪文国抗日英雄却变成匪首,后被人民政府枪决1950年7月16日,被蒋介石授予游击队之母又被民间称为双枪老太婆的赵洪文国,被人民政府公开审判后枪决,就此了结了她的传奇一生。说起这位游击队之母,那可是大有来头。早在九一八事变之陈赓将军的两位夫人,都是巾帼英雄,女中豪杰陈赓将军是我军的传奇人物,堪称多面手,既能统领部队征战沙场,又能在秘密战线大显身手,而且在教育事业上也是功勋卓著。另外,陈赓将军的两次婚姻也非常传奇,他的两位夫人,也都是巾帼英雄女中共一大出席者的人生轨迹革命犹如大浪淘沙,在滚滚洪流中能汇聚和磨炼民族精华,也能暴露和剔除糟粕。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人们,也毫不例外地要经受历史的公正评说。他们是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法国马奇诺防线,从固若金汤到天大笑话,只因德国创造闪电战一马奇诺防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极其严苛的制裁。所有人都知道,这么严苛的制裁必然会激起德国人强烈的报复心理。为了防备德国进攻,法国在法德边界修筑了马奇最豪华最悲催的朴槿惠家族一家五口俩总统,俩被暗杀一入狱在韩国,说起最豪华而又最悲催的政治家族,非前总统朴槿惠所在的家族了。朴槿惠家族的辉煌,起始于乃父朴正熙于1961年发动的5。16军事政变朴槿惠家族的悲惨,则起始于1974年8月15台儿庄战役中,中国29万战士参战伤亡5万,共歼灭多少日军?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保卫中华,中华民族不愿像奴隶要做主人翁!这是田汉和冼星海为庆祝台儿庄大捷创作的歌曲胜利的开始中一段荡气回肠的歌词。19381958年最后被补衔的上将,毛主席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成立10年1958年2月15日,一份申请补授上将军衔的文件被送入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认真审阅后,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抹笑意,当即在文件最后位置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同意!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授衔的最1955年授衔典礼蒋介石为何对我军评选出来的十大元帅如此上心?新中国成立的头几年,我军既要扫除国内匪患,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还要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真枪实弹地干上一仗,经过几年的艰苦作战,我军终于将联合国军打退到三八线附近大校营长岳振华,开国元帅排队轮流敬酒,全营官兵吃烤鸭吃到腻如果您看过刚刚打破我国票房记录的电影长津湖,那么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定令您印象深刻志愿军专列开往朝鲜的路上,时不时会受到美军飞机的干扰,敌人的侦察机给我们的部队带来了巨大威慑,甚
航天之父钱学森归国之路有多难?妻子蒋英随时做好挡子弹的准备1955年6月15日这天下午,钱学森和蒋英夫妇二人久违地精心打扮了一番,准备去一趟家附近的咖啡馆。临出门前,蒋英从抽屉最里面摸出一封家书,快速地藏进了缝好的裙子夹层荷包里。二人出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冲突竟然是英国赔款很多人学历史都不喜欢晚清这一段,问为什么。答曰此乃中华之耻辱史也,一场场失利与战败,一次次割地与赔款,一次次看到人气愤满怀,怒其不争,像极了大国足球,每次抱以巨大期望,收获的却是满鲁迅深夜逝世,仅留下7条遗嘱,力劝后代不要从事这两个行业如果说近代中国文坛的领袖有哪些人物,鲁迅必须排在前面。这位新文化思想的先驱者,深谙旧社会封建思想对人们的荼毒,也明白拯救国家先要拯救思想的道理。于是他果断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以批都被英国殖民,为何中国能收回香港,西班牙却收不回直布罗陀?王光之一个有腔调的人文类解读头条号直布罗陀,西班牙国土上的英国领土英国女兵。英军是世界上女兵比例较高的一支军队,男女比例达到了3比7,海军比例较陆军而言更高20世纪初,英国人曾狂妄企业家张謇的民办教育理念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资料图片在近代轻工业和教育史上,清末民初的张謇是一个值得记取的名字,他前半生命途多舛,41岁中状元之后,将主要精力投入企业和教育。张謇先创办大生纱厂,随后在办华国锋为何去世没葬在八宝山,背后的故事让人感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次的转折和过渡,而中国很荣幸地抓住了每一次的机遇。这些都离不开每一位在逆境中成长的英雄。为了这些奔波一生的英雄在逝去后能够得到很好的休息,我国特地设置八宝山革命水下家园的故事1978年,位于福建省尤溪县的柳塘水库拦河筑坝,紧邻的彭坑自然村就地后挪,往山上迁移。与外迁相比,村民显然更愿意接受这种方案,因为这样,依然可以守望故园,宗族链条也不会因此而割断。汉朝公主和亲路上意外怀孕,生子后干脆就地建国,这是哪个国家?在华夏这片广袤无边的土地上,众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借鉴,最终传承下来,形成了现在的文化包容且丰富多彩的中国。从古至今,中国从未停止过对自己国家以外的文化的探索,史书中记载的最初两宋为什么采取联金灭辽又联蒙灭金的错误战略宋朝皇帝不长记性乍一看,两宋之亡国,颇有相似之处。北宋先是通过海上之盟联金灭辽,结果在靖康耻里为金所灭南宋后亦联蒙灭金,终于在崖山之后被蒙古(元)所亡。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明朝时,为何皇帝将尼姑以猪肉的价格卖给光棍,她们当年做了啥?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5世纪的古印度,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传入我国,因为它教人向善,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出台了一种非常奇葩的规定,那便是将所有的尼姑都按照昂山将军在缅甸的地位如何?昂山将军在缅甸的地位如何?可以从几件事看出来。第一昂山将军被称为缅甸国父,这个名头大不大?他的女儿昂山素季女士目前是缅甸政府的领导人之一。第二昂山将军本人是缅甸人民最崇拜的领袖,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