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

  宁王朱权并没有相信朱棣"平分天下"的鬼话,在朱棣没有攻入南京时,他就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打算。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身为朱元璋的儿子,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屏藩帝室。
  从小朱权就与一众兄弟们学习文韬武略,为将来就藩做准备。受父亲朱元璋的影响,手足兄弟共同守卫大明江山的思想,在朱权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天资聪慧的朱权很快就在一众兄弟中脱颖而出,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和青睐。于是,14岁时,朱元璋为朱权选择了大宁这块封地。
  大宁是比北平,比长城还要再往北的地方,直抵蒙元边境,是抵御蒙元入侵的最前沿。这无疑是对朱权最好的肯定。
  青春的荷尔蒙是按捺不住的,16岁的朱权迫不及待的前往封地就藩了,是当时边塞藩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朱元璋也非常厚爱这个儿子,为朱权配备的军事力量也是塞王中最好的,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同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也同属朱权麾下。
  就藩这几年,朱权时常联合四哥朱棣共同展开军事行动,与四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2岁这年,侄子朱允炆继位后,迅速连削五藩,全面反对朱元璋制定的封藩制度,接下来的矛头直指燕藩朱棣。这一系列举动使宁王朱权对这个侄子的好感全无,对周、岷、齐、代、湘五王的下场感到心寒。
  他始终觉得父亲朱元璋制定的屏藩帝室的策略是对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当四哥朱棣造反,朝廷担心周边藩王支持朱棣,明旨令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返京时,朱权决定抗旨不从。
  此举算是明确表达了反对朝廷削藩。正是这样的态度,让朱棣有了拉朱权入伙的想法。
  朱棣起兵后,很快就解决了朝廷派出的第一任平叛主帅耿炳文,得知朝廷派出的第二任主帅是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时,朱棣觉得可以放心大胆的去会会这个十七弟了。
  从北平到大宁必须要经过易守难攻的松亭关,攻打松亭关费时费力不算,还会惊动大宁守军。于是,朱棣果断决定从小路绕过松亭关,直接袭取大宁。
  大宁的守军哪能想到,本该在北平应付朝廷征缴的朱棣会突然出现在大宁,全部被擒。
  朱棣迅速控制了大宁局势,并派人通知松亭关守将陈亨等人,陈亨等人的家眷亲属都在大宁,得知大宁被袭,且又都曾经是朱棣老部下,便决定率部归降了。
  料理完这些,朱棣马上去见了朱权。朱权自从抗旨拒绝进京后,就被朝廷削了护卫,对大宁已经失去了控制权。在局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朱权免不了被朝廷监视,日子也不会好过。
  朱棣的到来,算是解救了朱权。朱棣本以为朱权会跟他一起走,但是朱权拒绝了。他做藩王的使命是守护大明江山,不是一家人手足相残。他既不想协助朝廷,也不愿对抗朝廷,他只想把大明边境守护好。
  朱棣的如意算盘没成自然是不甘心的,大宁的兵将虽然与自己也有同袍之情,但毕竟一直追随着朱权,如果朱权不同意一起走,那么这八万兵马也不可能全部带走。
  既然直接劝说没用,只能智取了。接下来几天,朱棣绝口不提靖难之事,只拉着朱权叙说兄弟情谊,暗地里派人接触大宁军士,许诺拉拢。
  一切准备就绪,向朱权辞行。朱权很是惆怅,一直送到城外,四哥此去与朝廷作对,前途未卜,再见不知何时。哪知朱棣一把抓住朱权,要求朱权同行,朱权想要挣扎,就看到大宁城中火起。朱棣为了断了朱权的后路,烧了宁王府,把朱权的家眷全部带出来了。
  事到如今,朱权才知道上了朱棣的当,别无选择。朱棣软硬兼施,当即许诺,事成之后,你我兄弟平分天下。
  被劫持下的许诺如何能当真!不过朱棣的表面工作做得很到位,军中一直与朱权平起平坐,礼遇备至。
  但是朱权也是很有个性的。他只是身不由己,不代表他就要积极参与造反。他要保持中立的态度,谁也不帮!
  靖难四年,大大小小诸多战役中,并没有朱权的身影,朱权在军中只负责一些文书工作,似乎并不关心战争结果。
  对于未来朱权想得很明白,这场战争如果是朝廷胜了,那么他是被四哥劫持的,可能会免于一死,应该会被圈禁在某个地方。如果是朱棣赢了,以朱棣的野心和手段,也不会放心自己重掌兵权。左右大宁是回不去了,保卫大明江山的使命也结束了。
  好在朱权从小兴趣爱好及其广泛,以后的日子可以寄情山水,逍遥似神仙了。
  在朱棣军中,朱权闲着没事便开始写书。一本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书,叫做《汉唐秘史》,是父亲朱元璋在世时交给他的任务。还有一本叫《原始秘书》,是关于宋元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科普介绍。
  这两本书早就开笔了,只是就藩期间忙于边境军事防御任务,一直无暇顾及。现在终于可以完成了。
  这只能算是朱权下半生生活主旋律的前奏。朱棣登基后,将朱权改封到了南昌。于是,朱权在南昌开启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著书立说、习医制药、鼓琴弄笛、书法绘画、DIY香炉瓦砚、赏歌听曲、栽花品茗、游艺骑射、养鹤饲龟,集所有文人雅士爱好于一身,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朱权虽然有家国天下的大志向,但也一直谨慎本分,进退有度。朝廷需要他时他义不容辞,朝廷不需要他时,他也能韬光养晦,成就小志。亦不负此生。
  正统十三年,朱权善终,享年71岁,加谥号为宁献王。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岁时,被朱元璋封为宁王,封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国号"宁"。
  因朱元璋将朱权封在大宁,其目的是为了防范北元军队的入侵,所以朱权的宁国实力非常强悍,带甲之士八万,战车六千,其麾下的朵颜三卫骑兵的战斗力更是天下闻名。
  不过纵容朱权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他对于帝位始终无任何觊觎之心,而且也始终坚持着为人臣子者的本分。即使是在建文帝登基后,开始实行削藩之时,朱权也依然没有任何的反叛之心。
  可是朱权虽无反志,但他的实力却让他不能置身于事外。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朱棣与建文帝相互争斗的过程中,宁王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了双方都要争取的存在。
  朱棣一方,朱棣在起兵时就曾言"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因此朱棣对朱权可谓是虎视眈眈。
  而建文帝一方,建文也因害怕朱权会投向朱棣一方,所以对其也是严加防范,靖难之役发生时,建文就把他召他入京,可还未到时,就先下旨削了他三护卫。
  当然,就朱权本身而言,他从始至终都未想过要背叛朝廷,要背叛建文帝。无论建文帝如何对待于他,朱权都是忠心于中央的,他也从未想过要投向朱棣。
  只是,朱权没有想过要跟随朱棣,不代表朱棣不想拉拢这股强大的势力。当时,朱棣眼见主权没有投靠他的意思,可朱棣却是急需朱权麾下势力的加入,借此才能更有把握的抵挡住建文军队的进攻。于是明着没有机会,朱棣就想暗着来。
  1399年9月,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朱棣率兵前往营救,后吴高退兵。此时永平虽已解围,但朱棣却没有返回北平,而是开始在秘密的筹划着一个阴谋。
  他先是偷偷的率领着麾下的精兵从刘家口抄小道前往朱权的封地大宁,而后到达大宁后,他就在城下跟朱权诈称因兵败前来求救于他。而此时朱权并没有多想,毕竟是自己的哥哥,他虽忠于朝廷,但对朱棣也并无反感,眼见自己哥哥落难,自然要拉上一把。
  当然朱权还是怀疑自己的这位哥哥有其他心思,所以在放朱棣入城时,他只准朱棣一人入城,其军队只能驻扎在城外。
  不得不说,朱棣去演戏,他绝对是一个影帝级的人物。入城后,他立刻就拉着自己弟弟的手,泪眼汪汪的说道"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请劳烦弟弟帮忙起草一份请罪奏章向陛下请罪" 。朱棣这番表演,朱权毫无保留的就相信了,他不疑有他,连忙符合道弟弟一定会帮哥哥你向陛下求情的,你就安心在这里住几天,等候陛下的旨意。
  朱权绝对没想到,朱棣是铁了心要造反的,他第二名目标就是那皇帝宝座。在他诚恳相待下,朱棣暗地里却将自己的士兵偷偷调入城中,还暗地里收买了朱权手下的兵士。
  之后在完成一切部署后,朱棣就借口要回封地等待建文的发落,然后将朱权诓出城外。之后到了郊外,在朱权为朱棣践行时,朱棣的伏兵就趁机一拥而上俘虏了朱权。
  就这样,朱权在毫无防备下,被阴险的朱棣给俘虏了,而后他麾下的势力也尽归朱棣所有。
  当然,在俘虏朱权后,朱棣为了在最快的时间招降朱权的部队,他就又向朱权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就是答应朱权事成后,与他平分天下。
  可笑的是,已经被骗过一次的朱权似乎又再一次相信了朱棣。之后他尽心尽力的帮助朱棣谋夺大明江山,朱棣军中大部分的招降缴文几乎全出于他之手。
  当然,"平分天下"本来就是一句空话,朱棣登基称帝后,自然不会真的兑现于朱权。事后,朱权也知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没有过多的去计较,毕竟现在朱棣才是皇帝,他只是臣子,自己的命完全被朱棣掌控,又哪敢有啥非分之想呢?
  可是朱权却没有想到,朱棣非但没有兑现承诺 而且对他还百般打压。比如在封地一事上,朱棣不但不让他回到原来的封地,还否定了朱权关于封地的其他一切想法。朱权最开始想封到苏州,朱棣就说这是京畿之地,不能给你,后来朱棣又想封到钱塘,朱棣又说这已经分给了五弟,不能给你。
  最终朱棣就只给了朱权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这四个地方来做选择,而后在1403年,朱权被改封于南昌。
  只能说朱棣真的很"阴险",这四个地方全在中央军队的重重包围下,一旦朱权有异心,朱棣随时可以发兵剿灭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不过朱棣虽对朱权百般打压,但至少还是顾及兄弟之情,即使他在防着朱权,也丝毫没有要杀掉朱权的意思。于是乎,朱权也得以在朱棣一朝平安的活着,当然这之中少了朱权自己的韬光养晦,不问政事的原因。
  之后朱权一直活到了正统十三年,也就是明朝第六个皇帝朱祁镇的那个时代,享年70岁。
  不得不说,朱权的结局还算是好的,以一己之力生生熬死了明朝5位皇帝,期间虽被提防,但却依然能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这等结局可不是常人能享受的到的。
  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地当藩王,宁王朱权和燕王朱棣一个被封在大宁,一个被封在北平,共同拱卫着明朝的北方边境。靖难起兵,燕王朱棣拉宁王朱权入伙,承诺事成之后平方天下,但朱棣夺了天下却并没有兑现诺言,宁王最后下场如何呢?
  在朱元璋诸子中,宁王朱权与燕王朱棣虽无缘储位,但朱元璋并不厚此薄彼,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十七子朱权封在大宁,两人共同拱卫明朝的北方边境,在各自封国都有节制调遣兵马的权力,在各藩王里面,宁王和燕王是为数不多的手握重兵的藩王,即位之后的建文帝朱允炆自然对两位重兵在握的藩王叔叔非常忌惮。大宁惊变,宁王被迫与朱棣合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两年后,朱权离京就藩大宁府,位于喜峰口外的大宁,是当时西北的一个大镇、重镇,这里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位置极为重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也是寄予厚望,宁王手下,拥有甲士八万,战车六千,在诸王中属他最豪。宁王所属的朵颜三卫骑兵以骁勇善战著称, 宁王自己也是能文能武,多次会同诸王出征塞北。
  面对手握重兵的藩王叔父,继承帝位的建文帝深以为忧,所以即位没多久,就与近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着手削藩,但是建文帝削藩操之过急,采取敲山震虎,先易后难的削藩策略,先撤周王、湘王等较弱的五个王,这恰恰给了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以应变准备的时机。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倾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一个藩王要对抗整个王朝,显然实力对比是悬殊的,这个时候朱棣想到了诸王之中力量最雄厚的十七弟宁王朱权,他对诸将说到:"我当年巡视塞上的时候,见大宁诸军十分彪悍,我若得大宁,截断辽东,采取边骑作战,则大事可成矣。"
  燕王朱棣明确表示了要争取宁王和他走在同一阵线上,那边建文朝廷也早就对宁王不放心,派人召宁王进京,朱权人未到,三护卫已被削,建文帝打草惊蛇,朱权最终选择了在大宁观望形势。
  同年九月,朱棣自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诈称穷蹙来求救。朱权邀请四哥朱棣单骑入城,朱棣拉着宁王的手大哭,表示四哥起兵靖难乃万不得已,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朱棣在大宁住了数日,宁王都毫不相疑,热情以待。殊不知此时燕军早已在城外埋伏,朱棣在大宁数日早已"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至朱棣要离开大宁,宁王出城相送,埋伏城外的燕军俱一拥而上,杀死守将朱鉴,宁王朱权及王府上下俱被裹挟前往北平,至此,宁王所部兵力俱归朱棣调遣,为了安抚失意郁闷的宁王,朱棣还表示:"事成,当中分天下。" 成祖即位,宁王明哲保身
  所谓的"事成,当中分天下"不过是朱棣的一句缓和之语,宁王也知话不能当真,待到燕军打过长江,谷王穗和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燕王朱棣入主南京紫禁城,在四年靖难之役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宁王朱权,想着皇帝四哥你来当,可大宁府我是什么都没有了,我的兵给你了,朵颜三护卫也被削了,我也没什么要求,就给我另外封一块地当我的王吧。
  宁王想去南京附近的苏州,朱棣不允,说苏州属于京畿之内。又想改封钱塘,同样不允,给了建宁、重庆、东昌和荆州四个地方让宁王自己挑。
  永乐二年(1403年),宁王改封南昌,朱棣亲自写诗送行。不久,有人告发朱权利用巫术害人,查无实,此事便不了了之,朱棣也未加责备。但至此以后,朱权便"自是日韬晦,购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据《明史》),朱权懂得明哲保身,韬晦隐逸,也算是个明白人矣。著书立说,安度晚年
  宁王朱权活的比较长,哥哥成祖驾崩后,侄儿仁宗皇帝待他也不错。宣宗在位,宁王又有点耐不住了,议论宗室不应确定品级,藩王议国事有违祖制,惹得宣宗颇为生气,朱权只得上书谢罪。晚年的朱权,整日与文人学士互相往来,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自号月瞿仙。朱权是一个文学艺术修养很高的王爷,虽然年轻的时候英姿飒爽驰骋疆场,但晚年的宁王朱权,也不失为活出了另一个精彩的自己。
  宁王朱权一生著述颇丰,他好茶饮,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叫《茶谱》的书来记录他饮茶的心得体会。朱权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者《太和正音谱》,其中《太和正音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剧音谱。另外,朱权还是道教名家,著有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朱权多才多艺,涉猎广泛,其所著书文极为丰富,恕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明。
  朱权病逝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享年71岁,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太祖诸子中,宁王朱权已属高寿。遗憾的是,朱权死后一百多年,他的后代第四代宁王朱宸濠不知道哪根筋抽了竟发动起了叛乱,结果被明代大儒王阳明轻松给收拾了,宁王这个藩王也就被废除了。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自幼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十三岁便受封宁王,十五岁就藩大宁,据《明通鉴》记载: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当时宁王朱权手握重兵,麾下朵颜三卫骁勇善战,乃虎狼之师,堪称天下最能打的一支部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权的站队决定着靖难之役的走向,所以他是燕王和建文帝双方极力拉拢的对象。
  朱权的本意是稳坐钓鱼台,保持中立,安心做一个骑墙党,待形势明朗之后再选主择路,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建文帝朱允炆首先向朱权抛出了橄榄枝,派人召其回京,许以高官厚禄,但朱权对建文帝之前重拳削藩的举动心有余悸,担心有去无回,遂没有动身前往。建文帝大怒,下旨削减朱权的兵权,此举无疑使朱权的天平向燕王倾斜。
  朱棣一直对朱权的朵颜三卫垂涎三尺,早就想据为己有,如今正值天赐良机,岂可错过,于是亲自前往大宁拜访朱权,祭出了堪称影帝级的演技。兄弟二人一见面,朱棣便痛哭流涕,向朱权诉苦,说自己起兵都是被他们的好侄子朱允炆逼迫所致,实属万不得已,再三恳求朱权代自己向朝廷起草奏章谢罪。
  以此同时,朱棣命精锐人马暗暗埋伏在大宁城外,又让手下携重金贿赂朵颜三卫部长及诸守军,一切做的神不知鬼不觉,朱权毫无防备,还对四哥的遭遇深表同情。待全部安排妥当之后,朱棣向朱权辞别,朱权亲自出城为四哥践行,行至郊外,忽然伏兵四起,朵颜三卫诸军一应云集,朱权这才如梦方醒,但是为时已晚,连他的亲信部队都反水了,他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朱棣将朱权赶鸭子上架拉上贼船后,不仅收编了朱权的所有军队,还把朱权的一众妃子和子嗣带回了北平,大宁成了一座空城,朱权的后路被彻底的堵死。进入燕军后,朱棣常常让朱权起草檄文,并信誓旦旦的承诺,事成之后,与朱权平分天下。朱权也明白自己再无回头的可能,只好硬着头皮跟着自己的四哥一条道走到黑了。
  朱棣登基后,朱权要求改封苏州,朱棣不答应,朱权又要求改封钱塘,朱棣还不答应,只是给他了建宁、重庆、荆州、东昌四个地方,让他随意选择。这四个地方朱权都不称心,经过一番博弈之后,于永乐元年二月被封在了南昌。朱权离京赴任时,朱棣亲笔题诗送别,也算是对他的从龙之功的褒奖和回报吧。
  不久,有人向朱棣告密,说朱权利用巫术害人,毁谤朝廷,朱棣命人暗中调查,并未获得真凭实据,最终此事不了了之。至此之后,朱权韬光养晦,终日弹琴读书,潜心修道,结交文人雅士,远离朝廷是非不问政务,因此朱棣在位期间,朱权一直安然无事。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朱权发表了一些不利于朝廷的言论,明宣宗非常不满,对朱权颇有指责怪罪之意,朱权赶紧上奏谢罪,明宣宗念其年事已高并未深究,朱权又逃过一劫。
  公元1448年,也就是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朱权去世,终年70岁。当年在靖难之役中,朱权一直半推半就,身不由己,虽然朱棣拉拢他的手段有些阴险,但我认为朱棣其实救了他,正是朱棣迫使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试想一下,如果朱权选择了建文帝,会有好下场吗?我认为肯定不会,因为如果建文帝灭了燕王,朱权就是朝廷下一个削藩对象,而燕王取胜,以朱棣杀伐决断的画风,一定会对帮助建文帝的人痛下杀手。
  所以,如果朱权选择了建文帝,那么无论建文帝和燕王谁笑到最后,朱权一定在清洗之列。至于朱棣许诺的平分天下,朱权不是傻子,听听就行了,断然不会当真,他很明白,朱棣只是把他当做一枚棋子而已,他最终能够善终,已是谢天谢地了,还敢有那样的奢望?
  我是西岳顽石,一个放浪形骸的历史神侃手,一个狡猾多变的腹黑肿裁,一个半打节操的现实教主
  不得不说,朱元璋虽然总体而言确实是个好皇帝,但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也是个开历史倒车的皇帝。就比如说分封诸王这件事,历史上的教训是很惨痛的,但他却坚持分封自己的子孙为诸侯王。
  当时朱元璋是这么考虑的,他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主弱臣强,皇帝得不到藩王的帮助。所以朱元璋决定分封子侄们为藩王,并让他们掌握一部分军队,或分封到边境嫡妻防范外敌,或分封到内地重要地区守卫京畿,共同为朱家皇朝的千秋永固奉献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他忘记了人性中有个东西叫贪婪,而且他过分相信自己的儿子们不会造反,而且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他想错了。
  早在太子朱标去世的时候,秦王,晋王和燕王就为争夺皇位而明争暗斗,但朱元璋又做了一个贻害后代的决定,那就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以为这样做可以杜绝诸王觊觎皇位,但实际上更加激发了诸王争夺皇位之心,因为没有一个人对朱允炆服气。
  不过到朱元璋快要去世的时候,秦王和晋王早就去世了,所以朱棣就成为诸王之中最年长者。并且,那时候朱棣手上不但手握重兵,而且他的权限还大大超出了藩王"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朱元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但他却没有对朱棣采取措施,反而把他看作是维护朱家皇朝统治的支柱人物,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
  皇孙朱允炆也曾向朱元璋提出,他担心藩王势力过大影响到自己的统治,朱元璋不否认朱允炆担忧的合理性,但他只是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那就是在临死前下了一道遗诏以让朱允炆安心:
  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儿子们还都不敢违逆他;可当朱元璋死一死,第一个跳出来造反的就是被他认为是帝国支柱的燕王朱棣。
  在当时,藩王之中势力最大的除了燕王朱棣之外,还有宁王朱权,他手下有精兵将强八万人,拥有的战车也超过六千乘,特别是其麾下的朵颜三卫骑兵,更是骁勇善战,十分彪悍。
  朱棣起兵之后,他在与诸将商议对策的时候曾说过,我在巡视塞上的时候,看见宁王军队的士兵都非常彪悍,我要是能得到他的地盘和军队,让他的骑兵为我助战,何愁大事不成!
  从那个时候开始,朱棣就想得到宁王朱权的帮助,那么他最后是怎么做的呢?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继位为帝,但他比较心急,一上台就开始削藩,先后有多个藩王被削去王爵。
  在牛刀小试之后,朱允炆将矛头对准了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
  朱允炆下令北平都指挥使司谢贵掌管控制住北平,对朱棣进行监视,还派遣都督宋忠和徐凯等人驻扎在开平到山海关一带,以防范朱棣起兵。不过朱棣很聪明,他假装自己生病了,然后待在燕王府不出门,实际上他已经派人在暗中收罗士卒并制造兵器。
  就在朱棣执行缓兵之策的时候,朱允炆下令让朱权到京城述职,朱权不敢去,因此被朱允炆削减了王府守卫。
  不久之后,朱棣在准备妥当之后正式起兵,他在燕国一呼百应,身边很快就聚集了数万精锐部队。朱棣先是消灭了驻扎在北平的朝廷军队,然后逐个击破北平周边守军,最后又打败了朝廷大将耿炳文率领的三十万讨伐部队。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病急乱投医,他先是任命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率领六十万大军讨伐朱棣;然后又派遣江阴侯吴高率领大军去围攻宁王朱权,以防止他与朱棣形成呼应。
  事实上朱权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他只是不想被削藩而已,无端被朝廷攻击,他气不打一处来,十分憋屈。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展示出了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抑或说是姚广孝给他出的主意。不管究竟如何,朱棣走了一步棋,这对他最后造反成功有很大的正面意义,那就是他果断脱离正在与李景隆对峙的大部队,亲率一队人马前去救援宁王朱权。
  说是救援,朱棣其实酒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冲着朱权的军队去的。朱棣知道李景隆就是个酒囊饭袋,不足为虑,所以他这才敢去救援朱权。
  朱棣先是率领部队击退了吴高的军队,然后派人去告诉朱权,说要去大宁救他。朱权跟朱棣的关系原本就不错,他听说朱棣要去救他,十分感动,于是将让朱棣进入大宁城。
  这个时候就轮到朱棣展示自己的演技了,他握着朱权的手大哭,说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起兵的,自己已经悔过了,希望朱权代替他起草奏章谢罪。朱权以为朱棣说的是真话,所以就很诚恳地说愿意帮助朱棣,还留朱棣住在城中,完全没有防备心。
  在随后几天时间里,朱棣驻扎在城外的精锐部队不断偷偷溜入城中,他们暗自收买了大宁守军,不久便将大宁城中大部分将领给策反了。
  等时机差不多了,朱棣就假装要回到北平去,而朱权则去送行,朱棣埋伏在城外的手下突然起兵,快速消灭了朱权的护卫部队,将朱权一家老小全部抓获,并且还招降了朵颜三部骑兵。
  朱权因此被迫跟朱棣成为一条船上的蚂蚱,为了安抚朱权,朱棣允诺朱权说,等事成之后就平分天下。朱权见事已至此,就同意了朱棣的要求,后来他就留在朱棣军中为他起草檄文或者出谋划策。
  当然了,朱权知道朱棣允诺平分天下就是个空头支票,等以后朱棣真的做了皇帝,他是一点选择的权利都没有的。所以朱权也没有打算跟朱棣较真,只不过现在必须先帮助朱棣取得天下,然后在此过程中伺机而动,慢慢寻找退路。
  那么,朱权最后是怎么做到全身而退的呢?
  朱权其实也算是个聪明人,他不确定朱棣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所以在四年战争期间,朱权就没有领兵打仗过,他只是在幕后做些辅助工作。
  朱权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朱棣最后失败了,他顶多是被胁迫的从犯,罪名比主动造反要轻得多;即使朱棣最终获胜了,朱权的军队也不可能再回到他身边,所以倒不如果断放权,将部下全部交给朱棣,这样他在朱棣这边也是大大的功劳。
  所以说,朱权的想法就是自保,不得罪任何一方势力。
  经过四年艰苦卓越的战争,由于朱允炆频频出错和太过于轻敌,最终导致朱棣率军攻克南京,朱允炆本人则不知所踪(一说是被烧死在宫中)。
  朱棣登基称帝之后,就意味着大局已定,朱权便开始为自己找退路了。
  朱权知道自己如果再坚持回到宁国去,朱棣肯定对他不放心,所以他就主动提出,想要到南方去当藩王,他自始至终压根就没提平分天下这件事。
  朱棣自然心领神会,但朱权毕竟曾经是手握重兵的大藩王,朱棣对朱权其实还是有些不放心的,所以他不想让朱权去富庶的地方当藩王。
  起初,朱权提出去苏州当藩王。但朱棣却说,苏州属于是京畿范围之内,不太好封给你做藩国。
  朱权便又提出,想要去钱塘做藩王。钱塘也是富庶的地方,朱棣也不太愿意,所以就又开始找借口,他对朱权说,当属父皇将五弟朱橚封到钱塘,但最终父皇改变了主意;后来建文帝暴虐,竟然将他的弟弟朱允熥封到钱塘,但最终还未成行,他就被建文帝给废为庶人了。所以钱塘这个地方还是不要封给你,你就在建宁、重庆、荆州和东昌这几个地方选择一个作为封地吧。
  不过这几个地方都不合朱权的心意,他最后提出要去南昌就封,朱棣也也不好再推辞,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事实上,朱权一开始就看中了南昌,因为这个地方虽然不富庶,但也不太贫困,不至于让朱棣对他不放心。但朱权知道朱棣不会轻易满足他,所以就故意说了一些比较富庶的地方,结果真的被朱棣给否决了,朱权这才趁机说出南昌,最终得到了朱棣的同意。
  不久之后,朱棣便下诏改封朱权到南昌,将大宁改为朝廷直属地。朱权到南昌之后并没有安下心来,他还是担心朱棣对其不利。
  果不其然,永乐二年的时候,因为前大宁军队许多官兵都逃走,很多人沦为盗贼,虽然朝廷权尽力缉拿,但许多人就此消失得无影无踪。朱棣便怀疑一些大宁官兵跑到朱权那里去了,所以心中很是忐忑。
  不久之后,就有人告发朱权用巫术害人,并且制造谣言陷害别人。朱棣很快就派人去南昌调查,但最后没有找到证据。
  经过这件事,朱权算是确定朱棣对他真的不放心,于是开始韬光养晦,想尽各种办法让朱棣不再怀疑他。
  从永乐三年开始,朱权便开始闭门谢客,整日待在家中读书写字,著书立传,研究道家学说。朱权还特意建造了一间书斋,他经常在里面与文人吟诗作画,弹琴读书,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
  时间一长,朱棣便不再怀疑朱权了,朱权因此安全着陆。在整个永乐年间,朱权一直都很老实,也因为他长期待在家中研究学问,所以他在黄老学说,书法,作画,诗文,天文地理和戏曲等等十几个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那么,朱权就真的安心待在南昌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还是对大宁念念不忘,因为他只有在那里才能有足够的实力保护自己,也只有在那里,他才能不看别人的脸色。
  朱棣去世之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朱权作为皇叔,德高望重,于是他上书朱高炽,说南昌本不是他的封地,希望回到大宁去。
  朱高炽也是个聪明人,他怎么可能放朱权去大宁呢,所以他便告诉朱权说,你在南昌已经待了二十多年呢,南昌不是你的封地,那又是什么呢?
  朱权见朱高炽一点面子也不给他,也不再坚持,乖乖待在南昌不再搞事情了。
  在朱权晚年的日子里,他醉心于著书立说,不再过问任何朝廷事务,也不再为自己争取什么权益。值得一提的是,朱权写的很多书,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价值,时至今日也都是很重要的文献,这是他对中华民族做的最大的贡献。
  1448年,朱权在南昌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不过朱权的宁王爵位只传了四代,朱权的曾孙朱宸濠在正德年间起兵十万造反,结果兵败被杀,封国被除。
  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宁王是朱棣的亲兄弟朱权,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棣曾经许诺过朱权,说要跟他共享天下,可惜这是一个空头支票,是为了获得朱权帮助的策略。
  事实上当朱棣坐上皇位之后,就推翻了之前做出的承诺,朱棣根本不舍的和朱权平分天下。最后宁王的下场如何了,朱棣是否是"飞鸟尽良弓藏"呢?1、朱棣为何要抢宁王兵马。
  我们都知道朱棣最初只是燕王,并不是朱元璋属意的接班人。朱元璋想让孙子朱允炆做皇帝,朱棣的皇位是抢侄子朱允炆得来的。在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后由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为建文帝。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朱允炆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一上任就与亲信黄子澄等人,着手削藩之事。朱允炆借口以防边之名,把朱棣的护卫精兵调离到塞外戍守,准备一举歼灭朱棣。朱棣为了保全自己,就在公元1399年挥师南下起兵造反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之后虽然势如破竹、屡战屡胜,但是到底孤掌难鸣,打不了持久战。所以这时候朱棣就需要一个有实力的盟友帮助,朱棣干的事情毕竟是灭族的大罪,是富贵险中求。其他藩王两边都不愿得罪,于是索性做壁上观,两不相帮了。朱棣见众藩王无人愿意涉险,就把目光转向了宁王朱权身上。
  朱棣曾经与麾下众将商议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所以,这就是朱棣抢朱权兵马,拉他入伙的原因。2、朱棣是怎么抢宁王兵马的。
  朱允炆知道朱权颇有实力,害怕朱权和朱棣联手,于是派人召朱权入京,可惜朱权并没有去。在朱允炆召朱权入京未果之后,朱棣设下一个计谋,来抢朱权的兵马。
  朱棣向朱权慌称自己走投无路了前来求救,朱权想着到底是自家亲兄弟,就邀请朱棣一个人骑马入城了。朱棣见到朱权之后大倒苦水,还一度握住朱权的手大哭不止。
  朱棣不断向朱权诉说自己的无奈与委屈,说自己是被逼的不得已才起兵造反的,还请求朱权替他起草奏章向朱允炆谢罪。朱权见兄弟这么可怜,不仅动了恻隐之心,在朱棣居住的几天内,都是以诚相待,完全没有防备之心。
  可事情坏就坏在朱权太相信朱棣了,他没有想到朱棣表面一套背地里又一套。原来这一切都是朱棣的计策,他在入城之后,暗中勾结朱权的三卫部长和各位守军。还安排自己的精锐部队埋伏在城外。朱棣在悄悄做好这一切之后,向朱权告辞离开。
  朱权不知有诈,还亲自送朱棣到郊外为其饯行。等朱权到了郊外之后,朱棣事先安排的伏兵就趁机而起,将朱权一举擒获。朱权的三卫弓广骑和诸位守军早已经被策反,自然是一呼云集。朱棣为保万无一失,还抓了朱权的妻妾儿女。
  朱权见事已至此,也就只好随了朱棣征讨朱允炆了,朱棣将朱权的八万精兵纳入麾下。朱权进入燕军之后,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朱棣为了安抚朱权,让朱权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办事,就对他许诺,事成之后,可与之平分天下。3、宁王的下场。
  朱权帮助朱棣取得皇位之后,并没有奢望朱棣真的可以兑现,当年平分天下的诺言。不过他想着自己随朱棣起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想为自己求一个好一点的封地。于是朱权就向朱棣请封苏州,朱棣不愿还说:"苏州属于畿内。"
  朱权退而求其次想要钱塘,结果朱棣还是不愿,最后只得改封到南昌了。朱棣还不许朱权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只下令将原本的陈旧窄小布政使司改为王府。朱权都落到了这步田地,还有人告发朱权行巫蛊之术。朱棣还因为此事专门派大量锦衣卫侦查,结果是查无此事,但事后却加紧了对宁王的监视。
  朱权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知道自己已经被朱棣猜忌了。所以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曾经英武善谋的宁王,搭建了一个精庐,整日与诗书为伴,和文人谈诗论词。他还亲自撰写了《诗谱》《史断》《通鉴博论》《琴阮启蒙》《茶谱》等数十种著作。
  此外朱权还一心向道,为自己取了:臞仙、涵虚子和丹丘先生三个道号。朱权此后的生活就是,每天闲来无事就抚琴、读书和修道,提前过上了退休之后的生活。
  在朱棣病逝之后,明仁宗即位,于是朱权上书想请求变更封地,结果遭到了拒绝。后来明宣宗即位后,朱权再次上书变更封地,结果这次朱权又遭到了严厉的斥责。
  曾经离皇位那么近的朱权,现在连变更封地,这一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能完成,真是可悲可叹啊!
  纵观宁王朱权的一生,虽贵为皇子却被迫卷入皇位争夺的斗争中去。结果在功成名就之后,也只能为求自保而放弃自己曾经的政治抱负,有志不能舒有冤不能鸣。只能整天醉心于艺术世界,朱权的际遇,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朱棣得了宁王朱权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的时候,曾对朱权说:"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是事成之后,朱棣是怎么对待朱权的呢?
  (朱棣剧照)
  朱棣获得天下以后,当然不会和朱权说"中分天下"的话,只是让他自己挑一个封地。朱权说,他想去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朱权去也就是想享福,并没有其它意思。但是朱棣说:"畿内也。"其实,朱棣是要迁都到北京的,这里也算不得"畿内"。但朱棣说它是"畿内"就是"畿内",朱权不敢争辩。
  接着,朱权又说钱塘。"钱塘自古繁华",朱权无非也是想要享受,没有其它野心。但是朱棣也不想给他,还冠冕堂皇地说,建文帝把钱唐给了自己的兄弟,结果就不长久,你也想不长久啊?
  然后,朱棣给朱权列了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这几个边远的地方,让他选择。最后封的地方是南昌。朱权无话可说,只得呆在南昌。
  朱棣去世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是出了名的仁爱之君,朱权想,既然是仁爱之君,对自己也应该很仁爱啊。于是就说,当时我是不想到南昌来的,这里并不是我的封地。哪想到朱高炽对别人仁爱,对朱权就不仁爱了,很不客气地说,既然不是你的封地,为什么你在那里呆了二十多年啊?这话一下就问的朱权无话可说了。
  好在朱高炽也很快去世了。朱高炽去世,朱瞻基继位,朱权又想,让我在南昌我就在南昌吧,不走了。不过,我不能就住这么一座孤城啊,好歹把南昌周围的土地封一些给我啊。这时候的朱权,已经不敢要"富贵",只求"温饱"了。然而朱瞻基依然不给。还批评他喋喋不休地抱怨,颇有对他进行处罚的意思。
  (朱高炽剧照)
  这么一来,朱权才算彻底老实了。不但不再提出任何非分的要求,而且从此也只是整天与文人墨客混在一起,吟诗作赋,了此残生。与文人墨客为友,终于对朱棣及其后人不构成威胁了吧……
  以上就是朱权的结局。
  不过,说起来,朱权也算是一个聪明的人。这样的结局,他应该事先就会想到的。既然如此,当时他为什么会信了朱棣的鬼话,从而把自己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无偿地送给朱棣了呢?
  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是朱棣欺骗朱权的结果。一、情骗。
  朱棣在获得朱权兵马的过程中,一直在对朱权进行感情欺骗。他表面上做出很在乎兄弟感情的样子,到朱权的府上和朱权饮酒,拉关系。却绝口不提需要朱权兵马的事情,直到最后离开。
  连最后离开的事情,朱棣也是利用感情欺骗的方式,实现了把朱权抓住软禁的目的。
  古人分离的时候,都会送别。送别都会送到城外。两人感情的深浅,决定着送别的距离。朱棣因为进城多日,不断地和朱权套近乎,让朱权认为两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于是把朱棣送出了很远的地方。这样一来,实际上就给了朱棣轻松软禁朱权的绝好机会。
  由此可见,朱棣对朱权,从头至尾,就是一场情骗。
  (朱权剧照)
  二、事骗。
  朱棣骗朱权的是什么事呢?
  朱棣表面上是进大宁城和朱权叙旧,向朱权诉说委屈,实际上暗中带了大量的金银,贿赂朱权的那些手下,对他们进行封官许愿。这使得朱权的手下,很多都倒向了朱棣。
  整个过程,朱权一直被蒙在鼓里。还真把朱棣当成一个肝胆相照的好兄弟,整日和他把酒言欢,培养兄弟感情。
  也正是朱棣做了这一系列的事情,因此,朱棣在朱权的大宁城外捉拿软禁朱权的时候,基本上没人出手救朱权,从而让朱棣成功把朱权捕捉到北京城,顺利接管朱权的部队。三、话骗。
  朱棣骗朱权的话,就是那一句"事成,当中分天下"。
  说老实话,朱权当时肯定也是不会完全相信朱棣的话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个话,赵匡胤早就说过了。不过,朱权虽然不相信,但当时他肯定想的是,虽然不会中分天下,在一个好的地方享清福,其实也不错啊。所以呢,虽然被骗了数万兵马,还被软禁,不过也一直积极帮朱棣出谋划策。
  谁知道,所有的都是欺骗,最终朱权落得一场空。
  (参考资料:《明史》)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子孙"削棘",将开国功臣几乎诛戮一空,他虽然处心积虑把杖上的棘刺都削去了,可他万万也想不到自己刚刚死去不久,尸骨未寒,坟土未干,竟然祸起萧墙,儿子和孙子居然大动干戈,目的就是为争夺皇位。朱元璋防住了外人觊觎,却防不住自家人火并。这段历史被史料称作"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六十五岁时,皇太子朱标还未等到继位就病死了。老皇帝伤心欲绝,几经考量,遂立十六岁的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明史》载,朱允炆的性格很像其父太子标,秉性仁柔,他将来能否肩负大明江山社稷之重任呢?这使老皇帝很是耽心。
  史载,某日,元璋为考察皇太孙,特意命孙儿吟诗作对。朱允炆所作的诗句寡淡而苍白。朱元璋很不满意,就出来一个对子,上联曰:"风吹马尾千条线"。皇太孙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对句平淡,没有丝毫帝王气。老皇帝听后,感到大煞风景,脸色大变。此时四子燕王朱棣恰好侍立在侧,便上前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元璋一听,龙颜大悦,霸气侧漏,气势不凡,不禁赞叹道:"不错,对得好"!从此太祖对燕王另眼相看,非常器重,并有意替换皇储,但碍于封建礼法,终被辅臣们劝止了。
  公元一三九八年,明太祖朱元璋薨逝,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亦称明惠帝)。
  彼时,君弱藩(王)强,显然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建文帝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力主削藩,即削夺藩王的权力,以巩固皇帝集权。削藩,这本是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长策,但齐泰、黄子澄均是迂阔的书生,缺少处理现实政治问题必须具备的机变和权谋,结果却适得其反。
  起初,燕王以为太子死后,皇位非己莫属,但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很是不满。建文帝上位后,他虽有异心,但从无反谋,削藩的消息传来后,他内心非常恐惧,甚至不惜装疯卖傻,以避免皇帝猜忌。后来,建文帝按辅臣齐泰、黄子澄之意接连处置了几个不太安分、但实力弱小的藩王,或赐其自尽,或废黜藩号、封国,或终身圈禁,或贬为庶民。就这样,不仅实力雄厚的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惶恐不安,其他藩王也惊惧起来。
  燕王朱棣在谋臣道衍和尚(姚广孝)的怂恿撺掇下,开始暗中准备起兵之事。朝廷打探到消息后,命北平府(燕京)的守臣秘密逮捕谋逆的燕王朱棣,这守臣竟暗中向燕王通告并投诚。燕王已无退路,遂乘机举兵南下,起兵的理由是朝廷有难,奸臣当道,他要锄奸讨逆"清君侧",扶助皇上。故美其名曰"靖难"。燕兵称"靖难军"。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十七子,十三岁就封王,后率重兵驻扎在藩地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东连辽东,西接宣府,是防御残元势力的大镇。史载,宁王朱权实力雄厚,麾下有雄兵八万,战车六千,其中尤以蒙古兀良哈部之朵颜三卫最为骁勇善战。朱权曾多次与诸王配合出塞击残元,有战功,善谋略。朱棣对朱权的八万精兵印象深刻,准备起兵时曾对部将说:"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作战,便大事可成啊"!
  后来,建文帝害怕朱权倒向朱棣,便削去了他的三护卫。 朱棣用计胁迫朱权一同举事,并乘势抢夺了宁王的八万精锐,其中就包括早被他暗中收买的三万蒙古骁骑——朵颜三卫。
  史载,朱棣先用诡计扣住宁王朱权的妻妾老小,又对朱权哭诉说他起兵也是迫不得已,还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为稳住朱权,让他死心塌地为己效力,朱棣承诺事成后与朱权平分天下。朱权参与"靖难" 后,常为朱棣起草檄文,原来归他统辖的朵颜三卫更是替朱棣出死力卖命,冲锋陷阵,锐不可挡,屡建奇功。
  朱棣起兵南征,彼时朝廷的元勋宿将在胡惟庸、蓝玉案中已被朱元璋诛杀殆尽了。侥幸活着的也寥若晨星,且活的战战兢兢。战事爆发,建文帝惊觉无人可用,只好命年逾古稀的老将耿炳文率三十万明军讨伐燕军。交战不久,明军先锋竟全军覆没。燕王朱棣得到宁王的八万兵马后,尤其是剽悍犀利的朵颜三卫,实力骤增,如虎添翼。
  建文四年(1402),经三年反复血战,燕军攻克了南京,建文帝生死成迷,四十三岁的燕王朱棣终于在文臣武将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宝座,并以次年为永乐元年。
  靖难之役告捷,朱棣严厉镇压了部分反抗的建文旧臣,手段之恶毒甚至比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瓜蔓抄"、诛方孝孺十族)。对追随他夺位有功的文武大臣,都给予攫拔重用,并大肆封赏;他祭祀战死将士,抚恤其家属,还将被建文帝废黜的周、齐、代、岷四藩全部恢复原来的爵禄,并各自回原封地就藩。对建文帝的旧臣,只要真心归附的,他也一概量才留用。
  朱棣是以藩王起兵"靖难(实则造反)"夺取皇权的,他自然对藩王拥兵自重对中央朝廷所构成的威胁深有体会。即位之初,为了掩人耳目,同时为稳定局势,他曾一度恢复了周、齐、代、岷四王的封爵。但几个月后,坐稳了皇位的他就开始罗织罪名,首先撤去代王和岷王的护卫军队。接着又找借口将齐王贬为庶民。永乐十年(1412),他又将辽王的护卫军队削除;永乐十八年,周王被人告发阴欲谋反,百口莫辩的他只得主动交出兵权。 而参与"靖难"并被朱棣许诺与其平分天下的宁王朱权 ,因拥有护卫军队最多、功劳、势力最大,也早于永乐二年(1420)就被改封有名无实的南昌王,被彻底削夺了军权。至于什么平分天下的诱人承诺,不过是帝王权谋诈术而已,事成后朱棣提都不提,朱权也不敢问啊。朱棣在位期间,宁王朱权采取韬晦自保之策,整日弹琴、读书、赋诗、崇佛好道,绝口不谈国事,因此未遭祸患。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去世,享年七十余岁。
  就这样,经过几年努力,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几位塞王(负责戍边抵御蒙古的朱氏宗藩)的护卫军队都被解除了,朱棣进一步加强了皇权集中,夯实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朱棣在抢了宁王朱权8万精锐兵马之后,曾亲口向宁王做出过"事成,当中分天下"的承诺,但在夺得天下之后,早就将当初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了,他是绝对不可能兑现的,好在宁王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以四哥朱棣的性格,不中分自己脑袋就算不错了,岂敢还有此非分之想!因此,他还是得了个寿终正寝的结局,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登基。自登基以来,朱允炆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来自北方九大藩王叔叔的威胁,他们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这九大藩王,由于肩负着镇守北方边境、抵御残元势力进犯的重任,个个兵强马壮,根本就没将侄子朱允炆放在眼里。
  这九大藩王中,尤其以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势力最大,而打仗最猛的,却是宁王朱权,据《明通鉴》记载:
  "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同时,宁王有: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也就是说,宁王不仅自己"善谋",而且还有带甲的精兵八万,带革的战车六千,士兵们都骁勇善战,可以说,当时大明王朝最精锐的部队都在他手里,因此,他也成为了众兄弟当中打仗最猛的那一个,而这恰恰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建文帝刚登基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形势,而这也成功引起了他的权力恐慌!因此,他在初来乍到、根基维稳之际,在齐泰、黄子澄等核心智囊的建议下,匆匆掀起了削藩浪潮,短时间内,周王、代王、湘王等人,要么被废为庶人,要么不堪受辱自杀。
  对此,朱棣清醒地意识到,危险正在向自己逼近,如果自己再没有所行动的话,自己那些兄弟的今天将成为自己的明天,因此,在谋士姚广孝的反复劝说和自己对皇位的觊觎之心驱动下,于建文元年(1399年)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客观来说,起兵之初,朱棣的实力和朱允炆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毕竟,朱允炆有举国之力,而他自己仅有北平那一亩三分地,兵力也才区区十几万人,因此,他这才将目光投向了宁王朱权的部队,为了谋夺宁王的部队,朱棣带着部队向宁王的封地——大宁府进发。
  面对这位反贼兄弟的到来,宁王虽然不太欢迎,可毕竟还是亲兄弟,人家风尘仆仆来一趟,连门都不让人家进,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因此,他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还是决定出城接待。
  朱权还是终于出城亲自将四哥朱棣迎进了城内,当然了,为了以防万一,他只让朱棣本人和少部分随从进城,至于朱棣带来的卫士,则统统都安置在了城外,他相信,如此一来,即便是有什么阴谋,对方在自己的地盘上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可令宁王没想到的是,进城之后,朱棣对于靖难之事只字不提,终日把酒言欢,共叙兄弟情谊,慢慢地,一向善谋的宁王也对朱棣放松了警惕。
  当然了,话虽如此,朱权内心还是有点不安的,毕竟到目前为止,四哥朱棣一直还是反贼的身份,私下里收留一个反贼那么长时间,万一这事被朝廷知道了,那也是不好交代的,因此,他还是希望朱棣能够早点离开,好让自己眼不见心不烦,只是,面对充满"友善"的四哥,他实在不好意思开口下逐客令,只得希望对方能够有点自知之明,赶紧离开!
  正如朱权所愿,当他正在纠结的时候,朱棣竟然主动提出要走了,这对朱权来说,可谓是天大的好消息,走吧,走得远远的,别再来烦我就好!朱权相信,再过几天,自己的生活将重归清净安宁。
  虽然朱权很希望朱棣离开,但毕竟还是亲兄弟,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于是,在一番客套性的挽留之后,朱权带着自己最精锐的武装——朵颜三卫,亲自礼送四哥朱棣出城。
  而朱权的悲剧也就此开始!
  这天,兄弟两出城,来到朱棣随从卫士的营区,简单话别之后,正当朱权准备回城时,朱棣终于撕下和善的伪装,露出了狰狞的面目,随着他一声令下,随从士兵很快就将朱权围了起来。
  见此情景,朱权终于明白,自己这位好哥哥果真是带着阴谋来的!
  当然了,他倒也不慌,毕竟这里还是他的地盘,更何况,他身边还有一支最精锐的部队随行,他相信他们足以应付任何突发的场面。于是,他赶紧下令手下的朵颜三卫组织抵抗。
  可奇怪的是,这支平日里令行禁止、对他言听计从的精锐部队,今天似乎都聋了一样,对他的命令竟然都无动于衷,只是直愣愣地看着他。
  原来,在那几天当中,朱棣虽然看似规矩,但却在背后却搞了很多小动作,他暗地里不断地将自己的人安排进城,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带进来了一样更厉害的武器——金钱,并用金钱收买了宁王手下的大部分将领。
  朱权总算彻底明白了此行的目的!可惜他大势已去,只得乖乖地做了朱棣的俘虏,朱棣也趁机向宁王作出了承诺:"事成,当中分天下。"就这样,半推半就之下,宁王就被朱棣强拉硬拖地拽上了贼船。
  这朵颜三卫果然是当时天下最精锐的部队,在接下来的靖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朱棣最终夺得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
  至此,朱棣如愿以偿,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对此,宁王朱权倒也很清楚,对方当初所说的"事成,当中分天下"其实就是纯属虚构而已,并且绝无雷同,不中分他的脑袋就不错了!
  因此,宁王朱权便很识时务地向朱棣提出了就藩于南方的想法,朱棣便让他自己选,可他先后挑了苏州、钱塘这些有名的富庶之地,都被朱棣以各种理由拒绝了,至此,宁王算是彻底明白,所谓的让他随便挑也就是说说而已了,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有选择的余地吗?你看着给吧!最终朱棣将他封在了南昌。
  宁王朱权就藩南昌后,韬光养晦,处处小心谨慎,整日弹琴读书,令朱棣逐渐打消对他的猜忌与防范,朱权也得以安享晚年,也算是不错的结局吧,但一颗仇恨的种子却就此埋下,直到一百多年后在他后代手中最终爆发。关于这点,客观地说,应该是权力的诱惑,要是按迷信来说,应该算是报应吧!
  关于这个问题,欲详细、深入了解的朋友,推荐去读一本书:中华书局版、姚品文著《王者与学者——宁王朱权的一生》,这里简要回复下。
  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胁迫掌握大宁兵马的宁王朱权参与,确实曾有"事成平分天下"的承诺,但为人精明的朱权对此从来没有当真,因为在靖难之役的数年征战过程中,朱棣从来没有让朱权独自领军作战过,即始终没有把兵权交还于他。到了靖难后期,燕军兵临金陵城下时,朱权不愿亲身参与破城残害建文帝君臣,托辞要安葬王妃张氏,得以离开军队北还,因此宁王朱权连后来明成祖的登基大典也没有参加。
  在朱权临行前,朱棣曾与他有了另外一个承诺,即天下封国城市任其挑选。等朱权来参拜新君时,明成祖朱棣遂让其选择,(原封国大宁,已被成祖赏赐给了派军随其作战的蒙古朵颜三卫诸首领了),朱权先后呈报了苏州和杭州,却都被明成祖否决,理由是属于"京畿要地",成祖将群臣议定的建宁、荆州、重庆、东昌四地让其选择,朱权却都不满意,最终,双方妥协,宁王封国选在其亡妃张氏的故乡——南昌,行前成祖给了很大的送行排场,朱权得以体面就藩,从此开始了他韬光养晦的后半生。
  终明成祖一世,宁王朱权深受地方官员猜忌、监视,始终谨小慎微,没有露出任何把柄。到了明宣宗继位时,因汉王朱高煦谋反被擒,宁王朱权忍不住为其求情,触怒宣宗、遭到申斥。在给亲王定俸禄品级时,朱权再次带头反对,以致与朝廷关系紧张,直到明宣宗逝世后,英宗皇帝方得以善待他的曾叔祖——朱权,在其去世后,赐谥号"献",并评价为"古之贤王,逮不多让"。
  宁王朱权在避居南昌、韬光养晦的漫长岁月里,埋头著述,在文学、哲学、音乐及教育上,著作甚多,当时诸多文士贤才纷纷赞许,他成功地完成了从王者到学者的转身。

古代匈奴蒙古回鹘和突厥四个民族的血缘关系如何?古代匈奴蒙古回鹘突厥四个民族是我国北方不同时期先后出现的少数民族同契丹与女真就像满蒙联姻一样构成剪不断的不明了后裔繁衍接收别的姻亲血缘传承关系,现代技术通过遗骸DNA可以鉴别。他们康熙口误叫错一水果名,大家跟着叫错300多年,现在叫法仍旧不对我国地域辽阔物资丰富,很多农作物都能很好地种植起来,随着交通越来越发达,人们不出家门就能品尝到很多外地的美食。当然这是作为现代人的福利,而古人就没有这么好的口福,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古今中外,哪支部队在你心中是NO。1?老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大多数历史爱好者都有印象,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反扫荡作战中,电影中八路军的五名钢铁战士,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主力第1团,时任团长邱蔚,开国少将,而在红军孝庄太后传奇一生之夫与子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13岁嫁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妃,30岁丈夫皇太极去世,儿子福临即位称顺治帝,教育辅佐儿子孝庄文皇后49岁时,儿子顺治帝福临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帮助李世民夺天下,你知道几个?在李世民时期,他曾经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即为二十四功臣图。这二十四位在当时可都是名噪一时的人物。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中他是李硕勋,牺牲时28岁,让人心痛,儿子后来很厉害,是国家总理引言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这个道理更是多次得到印证。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有一位总理叫李鹏,他在任期内做了很多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直到今天仍然为人称赞。而李鹏总理的父毛岸英死后,刘思齐改嫁刘震介绍的杨茂之,毛主席爸爸祝你幸福前言在1962年的2月的某一天,一向冷清的北京南池子绸缎胡同,居然破天荒地传来了一阵欢快的朗朗笑声,热闹的情况引得众多路过的行人,都不由自主的驻足张望,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喜事能让人如在苏德战争中,有关苏联军队四个人才有一支步枪,两个人用一把枪的传言是真的吗?这种传言主要是被两个电影给渲染的,一个是好莱坞大片兵临城下,一个是韩国电影登陆之日。下图,兵临城下中,没有给配武器的士兵穿越伏尔加河,一下船就立即被政委轰入战场。电影登陆之日,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到底是狂妄还是逼不得已最后的希望?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的动机,以及珍珠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和整个亚洲战场分不开的,日本偷袭珍珠港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历史原因鸦片战争英美法等八国联军用坚船皇帝打赏的金瓜子到底有啥用,为何嫔妃们接过后会欣喜异常自人类社会产生商品交易以来,黄金就作为商品一般等价物来进行交换。黄金作为国际上的硬通货,被国际所公认,由于其本身产量极低容易收藏,蕴含的价值也是全球公认度比较高的。古代王朝之中金饰章含之回忆与乔冠华在一起的最后五年,过得异常平静乔冠华是我国著名的外交家,从小就聪慧过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不仅在外交活动上大放异彩,爱情也是轰轰烈烈,而最让人难忘的是他与小他二十二岁的章士钊养女章含之的爱情。作为他的第
首辅大臣徐阶辞官之后过的怎样?如何评价徐阶这个人?大明隆庆三年六月,著名愣头青海瑞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巡抚应天十府。这一年的十二月,海瑞来到了松江府上海县,查看吴淞江水患,同时张榜告之,鼓励百姓检举乡官的不法行为,李世民为何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李世民的这个评价中肯,也有人说这个评价过于自大。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李世民承认曹操的将才,在军事造诣上有些英雄相惜的意思。而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李世民对于曹操未同治驾崩后为何不过继溥字辈的子嗣继位,反而让同辈堂弟继位?同治帝载淳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第八位皇帝,他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咸丰去世时他年仅6岁,他也是6岁即位,在位13年,在19岁就英年早逝,他死后由于没有子嗣,因此在母亲慈禧太后等王公贵族明光宗朱常洛为何被称为一月皇帝?因为,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驾崩了。而在这之前,他历经了明宫三大案之二,死后还赶上了最后一个。明光宗朱常洛的一生是悲剧的出生悲哀,童年悲剧,青年悲惨,逝世悲情!我们来看看,他这悲剧的李渊有22个儿子,为什么只有3个抢夺皇位?李渊的儿子众多,但其实真正有资格参与争夺皇位的只有他和正妻窦氏所生的四个儿子,其中真正参与皇位争夺的只有太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只是和李建成关系密切,站在李建成一边对付李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为什么让吕方去守灵?电视剧里面嘉靖已经说了。当时严嵩已经倒台,但是情况并没有好多少。民间依旧民不聊生,朝廷百官已经无俸禄可以发。为此,很多官员纷纷跑到万寿宫去进谏。这个时候陈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下令荆轲刺秦失败,是否因为他剑术差?荆轲刺秦就是一个笑话,从史记中荆轲刺秦的记载中,荆轲就是一个大忽悠,不但剑术一般,忽悠本事也不过关,竟然把自己给忽悠瘸了。荆轲的剑术怎么样?荆轲的祖上是齐国的人,后来搬到了卫国,卫西游记为什么提到东方朔?第26回,孙悟空为救活人参果树三岛求方,来到方丈仙山拜见东华大帝君。方坐待茶,只见翠屏后转出一个童儿。他怎生打扮身穿道服飘霞烁,腰束丝绦光错落。头戴纶巾布斗星,足登芒履游仙岳。炼元为什么有人说唐朝是鲜卑人建立的,不属于汉人王朝?唐高祖李渊的先祖李虎和宇文泰丶独孤信等八人是北魏的八柱国,而北魏就是鲜卑人所建。宇文泰逼宫后自己做了北周皇帝,李虎被封为唐国公。李渊7岁就继为唐国公,还是独孤皇后的外甥。因此从北魏间谍秘闻系列佐尔格,拯救苏联的德俄混血双料间谍之王一。留希科夫叛逃1938年6月,苏联内务部人民委员会远东局负责人留希科夫,带着一批重要情报偷偷越过了边界投奔了日本关东军,随后引入日本方面高度重视,军方直接下令将其转移到东京,甚至1956年,陈赓带一少年来中南海,周总理看到他痛哭不已,这是为何1956年夏季的一天,陈赓手握红色电话,用他地道的湖南口音开心地说小超,我是陈赓!对方接电话的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人们通常都叫她邓大姐,可是陈赓同周恩来一样,也称呼她为小超,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