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沪教版八年级艺术下册全册教案1

  第一单元 社会——滋养艺术的沃土
  主题构思: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唯物主义的艺术观。组建这一单元,旨在使学生更进一步从感性上认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
  艺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本单元选取几个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几个主题:如: 艺术的历史性——从社会的重大变革中产生艺术,并对社会历史有推动作用
  艺术的社会性——劳动创造了社会,人们在劳动中得到艺术创作的灵感,这是古而有之的;
  艺术的民族性——人民生活、休养生息在广袤、滋润的土地上,万古流淌的大河大江便是民族生存的摇篮,并形成了民族的性格,这一切都能从所选的艺术作品中得以表现。
  本单元选材有以下特点:
  (1)、经典性:如芬兰颂、长征组歌等
  (2)、时代性:如七子之歌、长江之歌等。
  (3)、相关性:如伏尔加河、洗衣歌等。
  以上这些作品不是纯描绘性的音乐,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初二的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十分有助。
  须说明:上册中所列"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单元,其实根据艺术理论,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为组建单元,进行分开但选材上是有所侧重的,立意也稍有不同。
  第一课 历 史 的 画 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音乐及其它艺术作品是产生于社会的,艺术能生动地反映历史的面貌,带有历史的印痕,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从而对艺术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2、通过听赏《芬兰颂》等反映重大历史变革的作品,使学生领略音乐及艺术作品的恢宏气势,体会其庄重、激越的情绪特征,知道主题的发展手法及表现的内容。 。
  3、通过演唱歌曲《七子之歌》,增强爱国热情,并能用清晰,柔和及高亢的声音唱出歌曲的对比,表达情绪。
  4、通过创造与拓展活动,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优秀的艺术作品,了解一些反映历史面貌的作品,体会艺术作品的历史性特征,学会简单的舞蹈造型。
  5、 初步了解交响乐、交响诗、组歌、及西贝柳斯生平。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音乐长廊:
  (一)欣赏:《芬兰颂》
  1、内容介绍:
  芬兰颂由西贝柳斯作曲。十九世纪末,帝俄企图使芬兰俄罗斯化:特别是1899年发出的帝国文告,使芬兰的自主名存实亡,因而大大的激怒了芬兰人民。当时因芬兰报刊被迫陆续停刊,爱国人士则通过为报纸筹募基金来表示维护民族独立。1899年11月4日在赫尔辛基瑞典大戏院举行的募款游艺会中,主要节目是图画剧《芬兰的觉醒》,由作者配乐,剧中的终曲就成为后来的音诗《芬兰颂》,于19xx年7月2日在巴黎博览会上以《祖国》的曲名演出。而在国内,最初则称为《苏奥米》(纯粹芬兰语种名称),但因帝俄禁止任何能激发爱国思想的作品演出,所以19xx年芬兰爆发大规模罢工运动,作者在沿海各省城指挥此曲。演出时,仍不得不改为《即兴曲》。19xx年,莱比锡的勃拉伊特肯普夫、翁特、海尔特尔出版社会以《祖国》的名义将这部作品正式出版。1917年芬兰独立,此曲被称为《国民颂歌》,才得以传遍祖国各地。乐曲结构以变奏曲写法为基础。开头是引子,半音进行的动机在铜管乐器和大鼓的背景上发展,仿佛祖国在危难中,人心动荡不安。后面木管乐器出现安静抒情,但以略显悲伤的对咏式主题,酷似芬兰民间旋律,它象征芬兰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但渐渐的觉醒起来。到中庸的快板处,铜管乐器急促的节奏及半音的音调逐渐发展,仿佛人民爱国的浪潮汹涌澎湃。到了快板部分,低音乐器的固定音型,则写祖国的召唤,而对圣咏主题的变体,仿佛是描写芬兰人民在祖国的危难中步调一致,投入斗争的行列。到轻而柔和的地方,木管和第一小提琴奏出完整的圣咏主题,这是芬兰人民对祖国的祈祷和赞美。后面对圣咏的主题和祖国召唤的音调为基础,不断变奏发展,使我们感到被压迫人怕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著名指挥家奥曼蒂曾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在演出时加入合唱,使乐曲进入高潮时格外辉煌。(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乐曲由若干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一开始铜管合奏在行板速度上有力地显示的动机,粗犷、强烈、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现了受压迫的人民及其蕴藏的反抗力量。这一动机显示时,定音鼓不断地用颤音增强悲剧性的气氛。接着出现的木管、弦乐相互呼应的对答旋律,(1= ba 4/4 2 - - - 1 —7- 1-1- 2-7- 1- - -
  1- - 0 7- - - 1-2- 1-6- 7-5- 6-4- 5- - - 4 -2- 3•
  沉郁而迟缓,表现了芬兰人民的压抑情绪和威武不屈的毅力,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乐曲转入中庸的快板速度时,铜管奏出的号召动机紧张而兴奋。(1= ba 4/4
  0 03 3333 33 03 )这一动机的嘹亮 声响与苦难动机交织在一起展开一段之后从低声部响起的另一个号召斗争的动机,坚定而有力(1= ba 4/4 6 7 1 6 3 6 7 1 6 3 6 7 1 6 3 )
  紧接着木管显示充满必胜信念的斗争动机( 1= ba 4/4 0 5 6•1 3 0 2 3 4 3 2 3 1 2 3 )
  这一动机辉煌华丽,德国音乐评论家滕岑贝格称之为"庆典动机",具有凯旋进行曲的特点和色彩。它和号召斗争的动机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这段音乐反复一遍后,乐曲出现颂歌主题(1= ba 4/4 3 2 3 4 - - 3 2 3 1
  0 2 2 3 - - 3 3 2 3 4 - - 3 2 3 1 0 2 3 - - - 3 5 5 5
  6 - - 3 3 5 5 2 2 4 - - 4 4 3 2 3 - - 1 1 2 - 0 3
  3 - - - 3 5 5 5 1 2 - 0 1 1 - - - )这支如歌的旋律后来曾由诗人维科•歌斯肯尼埃米(1885-不详)填上歌词,成为合唱曲《芬兰颂歌》而流传全国。
  这一颂歌重复两遍之后,两个号召动机和"庆典动机"重新再现,使乐曲的情绪再次高涨,并在铜管激昂的凯旋声中强而有力地终曲。演奏时间8分钟。(摘自《外国名曲欣赏词典》)
  2、 教学建议
  (1) 因作品篇幅不太长,尽可能地欣赏全曲,但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
  (2) 欣赏交响曲,记忆主题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将作品的主要主题事先编辑录制好,以供学生初听。有条件的,可制作成有交互效果的多媒体。
  (3)、引导学生用历史课上所学知识来帮助理解此曲,这样既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又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4)、思考题答案参考
  形象 号召 歌颂 斗争 苦难
  主题  2  4 3 1
  情绪紧张、坚定有力庄重 气势磅礴 沉重
  (二) 歌唱:《七子之歌》
  1、歌曲分析
  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风月》中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已故教授,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那是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几年前就开始的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 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 凯风 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 先后丧失之土地 失养于祖国 受虐于异类 臆其悲哀之情 盖有甚于 凯风 之七子 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 为作歌各一章 以抒其孤苦亡告 眷怀祖国之哀枕 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国疆崩丧 积日既久 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这alsace lorraine耶 精诚所至 金石能开 诚如斯 中华 七子 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七子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与大连)。
  (例)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 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 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 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孩子,哭诉他们受尽民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就在写完《七子之歌》后不到两个月,闻一多怀着早日投身到报效祖国的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于当年5月启程回国。6月1日乘船到达上海,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头未干的斑斑血迹。两天前这里刚刚发生了帝国主义屠杀我示威群众的"五卅惨案"。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在北京见到了也是从美国回来不久的《现代评论》编辑杨振声。相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同样的激愤使他们走到一起,闻一多决定把原准备投送《大江杂志》的《七子之歌》及《醒啊》、《爱国的心》等几首诗作提前给《现代评论》发表。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发表了这首诗,闻一多对诗中个别词句又作了一些修改。
  此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因此,,七子之歌》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一位署名吴嚷的青年读后,将其推荐在《清华周刊》第30卷第11、12合刊上转载,并撰写附识说:"读出师表不感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读陈情时,因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聊使读者下沥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但是,由于这篇组诗不在闻一多的两部著名诗集《红烛》、《死水》之中,也没有收入《闻一多全集》,因此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直到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中,有人提起了这组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诗篇,当年4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曾刊登1947级校友施巩秋题为《重温七子歌思念闻一多》的文章,随着澳门回归祖国日子的临近,第一节就诗咏澳门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正式成立后,本报于1998年5月15日在文艺副刊《水木清华》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龙、澳门、台湾四节。
  1998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刊集时,也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编导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后来《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感慨地说:"主题歌词选用闻一多的诗是我们成功的首要因素和关键。"
  歌曲为宫调式,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犹如童谣,柔和而忧郁地向"母亲"诉说思念之情,第二乐段转向高亢,犹如沉闷的情绪在瞬间爆发,动人肺腑地声声呼唤:"我要回来,母亲。"最后从:"你可知……。"用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动机,作为歌曲的尾声,用重复的手法,表现"弃儿"要回归的殷切期望。用五声调式写成的旋律,有着浓郁的中国音乐特征。
  2、教学建议
  (1) 歌曲多次出现"x x• " 的切分节奏及强起与弱起的结合,须唱准这些地方的时值及强弱。
  (2) b段音域较高,应避免大喊大叫。
  (3) 二声部的演唱可视情况而定,若有困难,可用乐器先将和声吹奏熟练再进行合唱。
  (4)歌曲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可在唱此歌的同时,播放有关澳门的纪录片作引导,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
  (5)歌曲词曲搭配基本为一字一音,因此适用中速,营造怀念的氛围。
  二、艺术天地
  (一)音乐与诗歌:《告别》、《过雪山草地》
  1、内容介绍 《长征组歌》
  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根据肖华所作组诗谱曲的声乐组歌。题为《长征》,又题《红军不怕远征难》,完成于1965年。同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在首都纪念"八一"建军节的音乐会上隆重公演,受到各界的好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性事件。作为长征参加者的肖华,对此深有感受。他为纪念长征胜利三十周年,抱病写作,历时半年以上,完成了十二首构思已久的诗篇。这些诗,以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格律严谨、节奏铿锵而脍灸人口。作曲家择其十首谱成组歌,把十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各地区的民间音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把通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使组歌成为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
  第一首:《告别》(混声合唱)由三个部分组成。悲壮深沉的乐队引子后,是由两个乐段构成的混声合唱,先是舒缓深情的慷慨悲歌,后是急速昂奋的先进形象。中段的女声二部合唱,以江西采茶戏风格的根据地民歌音调,倾吐军民惜别之情。第三部分的混声合唱,拉宽了节奏,加强了和声,表现了人们对于"革命一定要胜利"的坚定信心。第六首:《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与合唱)二段体结构。这里运用复调手法,表现"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思想境界。(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用师生互动的方法简单回顾红军长征的历史
  (2)学着录音中的旁白语气,朗诵一下两首歌的歌词,并从歌词的语感引导到歌曲的情感,体验音乐与诗歌互相映衬的关系。
  (3)欣赏时尽量用影像片,让学生观赏到此作的音乐表演及舞台效果,以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内涵。
  (二)、音乐与影视:《密西西比河》
  1、内容介绍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意大利、南斯拉夫合拍故事片)这部根据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斯陀夫人的小说改编的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老黑奴汤姆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白人奴隶主对黑奴的残酷压迫和黑人为自身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影片音乐带有强烈的黑人音乐特点,尤其是插曲《密西西比河》,对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汤姆叔叔和黑奴们戴着锁链,步履沉重的登上了沿密西西比河南去的轮船,同羊群、货物挤在一起在黑人贩子李格里的皮鞭逼迫下,唱起了这首深沉悲伤的歌。
  3• 3 6• 6 1 6 • 5• 5 3• 5 6 -
  密西 西比 河 啊 饱经 沧 桑
  6• 6 1• 1 3 2 • 1• 1 6 6 7 -
  密西 西比 河 啊 饱经 沧 桑
  1• 3 5• 3 5 3 • 5• 4 2 3 4 -
  在我 心中 燃 起 炽热 的 怀 想
  3•2 1•6 3 5 7 5 6 - - -
  分别 以 后 你 知 我 悲 伤
  这是一首典型的美国黑人歌曲,带有勃鲁斯歌调的色彩,以降三级和降七级的特征,具有压抑悲伤的情感。这首歌由四个规整的乐句组成,速度偏慢而略带凝滞,并频繁地运用附点和切分节奏表现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情绪,使人感受到黑人在沉重压迫下的痛苦心情,歌曲主要运用暗淡的小调式来表现这种痛苦的感情,然而在第三乐句中,却在歌曲的高音区出现了以大调主和弦135构成的旋律,使压抑低沉的旋律显露出一种潜在的刚强和力量。紧接着通过勃鲁斯式的降三级音的出现再转入小调式,结束于愁绪不尽的痛苦情感之中。在影片中,这首歌配合画面出现了四次,每次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印象。(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教学建议
  (1)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观赏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
  (2)让学生介绍一下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
  (3) 让学生说说主题歌是如何反映历史、时代背景,如何烘托影片人物心理,以使音乐,历史、影视达到三位一体。
  三、创造与拓展
  题一
  1、内容介绍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雪时。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十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此,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误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10月7日,毛书此诗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2、活动建议
  (1)用该诗词谱写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有表情地进行朗诵,并把朗诵与歌曲作比较,体会音乐的作用。
  (2)、利用山水画进行情景上的烘托。
  (3)、将诗词内容所涉及的时代与伟人写诗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以更好的触摸历史的脉博。
  题二 1、 参考答案
  《大刀进行曲》 王莘 俄法战争时期
  《英雄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法国大革命时期
  《一八一二序曲》 贝多芬 抗日战争时期
  《歌唱祖国》 麦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 活动建议
  可由教师再选些其它作品听辩,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听赏。
  题三
  活动建议:这是一个创作题,也是对本课学习的一次总结与反馈。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长征组歌》的背景与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为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与生理特点,可以用表演形式,也可以用口述的方式进行"策划"与设计。交流方式除集体表演外,还可用互相交流,并进行等第评价和语言评价。
  题四
  1、内容介绍
  《共青团员之歌》由伽里契作词,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曲,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译配。创作于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是话剧《路途的起点》插曲。歌曲把人们带入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中,"万众一心保卫国家"道出了人们憎恨战争,绝不向敌人屈服,保卫家园,热爱和平的心声。
  2、教学建议
  (1)小调是前苏联歌曲的风格特征,但丝毫不影响歌曲的阳刚气,演唱者可通过 2/4及4/4节拍特点,八分附点节奏及行军速度唱出歌曲的精神面貌。
  (2)了解一些前苏联历史或看一些反映前苏联革命的战争片以理解歌曲的内涵,把握歌曲情调。
  (3)采用"自学,交流"的方法学习。
  四、艺术小辞典 交响乐,交响诗 组歌 西贝柳斯
  1、交响乐,
  交响乐又称交响音乐,原是从欧洲传入的一种音乐形式;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大型管弦乐队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着眼,交响乐一词的运用总是广义的。至于交响乐一词,最初的用法也比较混乱,同样难于说清它的来龙去脉。从字源上看,交响乐的希腊原文仅是"一起"(syn)"发出声音"(phone)的意思,中世纪时则指两个音的和谐结合,包括早期对位性声乐或器乐作品,或某些乐器(如风笛和手摇风琴)上若干个音的和谐结合。十六世纪末,在戏剧(包括歌剧和神剧)作品中插入的任何器乐合奏段落,都叫做交响乐,那时候,交响乐或序曲等词汇是可以换用的。同今天的概念相近的交响乐,是在音乐风格的变换、即巴洛克风格日趋衰落和古典风格蓬勃兴起的这一交替之中产生的。那是在十七、十八世纪,symphonia同sonata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互相影响。广义地说,交响曲也就是用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交响曲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是交响音乐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交响音乐会上常上演曲目还有交响诗、交响组曲、协奏曲等,所以现在倾向于把这些体裁都归入交响音乐的范畴,即把交响乐一词广义地用于交响音乐会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摘自《音乐欣赏入门》)
  2、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又称音诗,属于标题音乐范畴。由作曲家李斯特首创这一体裁。形式上不拘一格,并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常以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另有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相似。著名的交响诗有李斯特的《前奏曲》、《塔索》,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海》,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等;我国的交响诗有辛沪光的《嘎达梅林》和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等。
  3 组歌
  由若干首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包括齐唱、对唱、重唱、合唱以及朗诵、快板等形式 ,常用乐队伴奏。曲目内容、整体规模和演出形式与大合唱相似。注重情节的发展与主题的贯穿,各段具有独立的意义。较之大合唱,组歌的音乐形式更灵活,通常以合唱为主。它是我国音乐创作中常用的体裁。
  4 西贝柳斯简介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芬兰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出生在一个外科医生家中,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889年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1889—1891年间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一百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世界的公认。但1930年后中断了创作。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年一谍报国际音乐联欢节——西贝柳斯音乐周。其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土奥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声》,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
  课时建议 三课时
  内容安排(供参考)
  第一教时 听赏《芬兰颂》,初步学唱《七子之歌》
  第二教时 欣赏《艺术天地》内容 继续学唱《七子之歌》编歌舞
  第三教时 拓展与创造活动
  第二课 劳 动 的 礼 赞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伟大的,它创造了社会,造就了多种人才,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源泉。同时也是产生艺术的源泉,从而产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 通过欣赏《战台风》、《潜海姑娘》、《洗衣歌》等,认识到音乐与其它艺术总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劳动的喜悦,而这种情感是通过音乐语言、肢体语言等艺术手法来反映的,从而使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感人的力量。
  3 通过唱、奏《邮递马车》以及《幸福在哪里》,体会歌曲乐观的情绪,能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及吹奏。
  4 通过创造与拓展,使学生接触更多作品,使学生认识音乐就在生活中间,培养乐于交流的学习精神。
  5 认识电吉它、电声乐器,熟悉歌舞体裁。
  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
  一 音乐长廊
  (一)欣赏《战台风》
  1 内容介绍
  《战台风》 (筝独奏曲) 由王昌元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情绪而创作。乐曲除引子外,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以快速强烈的节奏,表现码头生气勃勃、热烈欢腾的劳动景象。第二部分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以及扣摇(即在右手拇指摇的同时,左手拇、食指紧夹筝弦,在筝码与右手触弦点之间,先左后右,往返动)的技法,模拟台风的呼啸。第三部分通过旋律节奏由疏到密,左手伴奏由简至蘩,以及音区变化等变奏手法,造成逐渐紧张的音响效果,使人联想到工人们与台风激烈奋战的场面。第四部分以宽广清新的旋律,抒发工人们胜利的豪情。最后,是再现部分。乐曲启气势磅礴,形象鲜明。曾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摘自《音乐欣赏手册》)
  2 教学建议:
  (1)乐曲虽名为"战台风",实际描写了风前、风中、风后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从疏密有致的节奏。快慢交替的速度,强弱变化的力度等音乐要素对乐曲有个完整而准确的领会。
  (2)粗浅地了解一点古筝的演奏方法,了解演奏技巧及对乐曲表现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实观方法,由老师或同学演奏多种技巧进行示范。
  (3)可配合一组画面进行情景欣赏,或在听音乐的同时进行情景的想象与叙述。
  (4)思考题答案参考:参阅教材分析
  (二) 歌唱《邮递马车》
  1 歌曲分析:
  《邮递马车》(日)由日本歌手冈本敦郎在1952年唱开。这首大调式的歌曲由展开性的三个乐段联合而成。旋律富有朝气、情绪欢快。在期待着好消息的牧场年轻人听来,每天来一趟的邮递马车的马蹄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于是充满希望的嘹亮歌声油然而起。歌曲中"啦啦啦"的衬词段落活泼、快乐,像年轻人跳动着的心那样起伏不停。在日本已传唱三十年的这首歌曲,从七十年代起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曲作者古关裕而是日本著名作曲家,19xx年生于福岛,1929年得英国国际作曲家协会应征作品奖,1953获广播文化奖。
  2 教法建议:
  (1)歌曲乐段之间、乐句之间的松紧对比很明显,松的地方须唱得舒展,紧的地方须唱得轻巧短促,以使歌曲显出一种活泼生气。
  (2)歌曲从齐唱、对唱到合唱,很有层次与条理,在进到对唱部分时,两个声部连接紧凑不拖沓。
  (3)演唱时要注意fa、si及节奏变化音的音准。
  (4)"啦啦"段要突出每小节的强拍,且密集处要吐字灵活清晰.。
  (5)此曲可用歌表演形式进行演唱。
  二 艺术天地:
  (一) 音乐与影视:《潜海姑娘》
  1 内容介绍:
  《潜海姑娘》(记录片)王立平曲。影片反映我国第一代女潜水员,在南方奇丽的海底世界紧张愉快的劳动生活。是一部散文式的抒情小品。影片始终贯穿着优美抒情而富于色彩性的音乐。音乐主题:是一个带有南国色彩的纯五声音阶旋律,影片中以多种乐器在不同调性和不同配器上,结合不同背景反复出现,既表现了潜海姑娘青春健美的形象和崇高的内心世界,也反映出海底的美丽景致。为了使音乐富与变化,还穿插了一些色彩性和描写性的段落,特别是:追海龟"一段,分别给海兔子、大海龟和潜海姑娘以疏散中不同的音乐形式。按画面长度交替出现,表现一场很富有风趣和富于戏剧性的追逐战,造成了一个小的高潮。作者采用了小编制乐队的配器写法法,除了使用钢片琴、铝板琴、木鱼、手风琴等外,还采用电吉它来演奏潜海姑娘音乐主题,给人一种清澈透亮的海底世界的联想和恬静舒展的感觉,使得主题音乐更加鲜明和个性化。该曲又名《种海菜》。(选自《音乐欣赏手册》)
  2 教学建议:
  (1)听赏该曲时,教师可想法找影片资料给学生观看,也可根据音乐寻找一些描写海底世界的记录片资料,配合欣赏。
  (2)原曲在电影中是以电吉它的音色出现的,故应鼓励会吉它的同学当众表演一下,也可用电子琴模拟。
  (3)该曲的音色具有幻想色彩,鼓励学生想象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也可用想象画表达乐曲内涵。
  (二)音乐与舞蹈:《洗衣歌》
  1 内容介绍:
  《洗衣歌》李俊琛词,罗念一曲。作于1964年。是舞蹈《洗衣歌》的主题曲。它的创作酝酿过程达十多年之久。在解放西藏"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战斗中,在砸碎封建枷锁,实现民主改革的日子里,在边疆自卫反击的战场上……解放军和藏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些难忘的岁月,感受深切,但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形式表现它,一次拉萨人民拥军活动,为部队拆洗衣被,作者从这动人的场面中得到了创作的启示。编舞者在提纲里写下了"是谁帮咱翻了身?是谁帮咱得解放?是谁帮咱修公路?……架桥梁、收青稞、盖新房……?这些平易通俗但又深含情谊的话语,拨动了曲作者的心弦,他就以此为歌词,谱成了深受军民喜爱的《洗衣歌》。这首歌吸取了昌都民歌、巴塘民歌《江作林令》等藏族民间朴实健康的音调为素材,既保留了风格,又有所创造。曲调起伏跌宕,充满欢乐与激情。作者还从雅鲁藏布江一带民歌中归纳出一种八个音级,两个五声音阶混合的调式,使音乐的色彩更加浓郁清新,藏族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首分节歌只用了八个音,然而丝毫不觉单调。"出打出打","阿拉黑司"等藏语劳动呼号嵌在歌舞中,使它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歌舞情节为: 勤劳可爱的藏族姑娘到河边取水时,见解放军炊事组长正在洗衣服,便由小卓嘎假装扭了脚将班长支开,等到其他姑娘兴高采烈地将衣服都洗完后,班长方知受骗,但他也将计就计,悄悄将姑娘们的水桶装满水后挑回村庄,姑娘们发现后连鞋都来不及穿,欢笑着赤脚直追,留下小卓嘎一个人抱着同伴们洗军衣脱下的靴子边喊边追……
  2 教学建议:
  (1)这是一个有情节的歌舞,但教学重点还是应使学生认识音乐和舞蹈是如何丝丝相扣的,故教师不要停留在内容的介绍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看舞蹈,用视听器官去感知舞蹈这一艺术特征。
  (2)西藏舞是大家比较熟悉并热爱的一种少数民族舞,可让会舞蹈的同学当众表演或做几个代表性动作,如"弦子"、"踢踏"等,同时让全班一起跟跳。
  (3)可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先听没有舞的歌,。再看没有歌的舞,让学生明白歌舞唇齿相依关系,认识学音乐在表现舞蹈的风格情绪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 创造与拓展:
  题一 1、 答案
  《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工人 《美丽的心灵》-----------清洁工人
  《拉网小调》--------------渔民 《森林铁匠》---------------铁匠
  《勘探队员之歌》-----------勘探队员
  2、活动建议:
  可让学生跟着音响哼唱。
  题二 活动建议:
  1、先把歌曲唱熟,再试奏曲子,会键盘和声的最好自配和声伴奏,不会者则选择一些打击乐器进行节奏伴奏。
  2、为突出劳动的热烈气氛,建议多人分工进行唱、奏、舞合作。如:旋律与和声由两人或两组人吹奏,其它人唱或跳,既减小难度,又使人人参与。
  3、根据乐器种类自由选择c或f。
  题三 活动建议:
  1、让学生知道:艺术作品既包括音乐、戏剧,也包括绘画作品和手工艺作品等等。还可以拍摄一些反映劳动场面的照片,短电视片,可以情景剧形式当众表演,同时展示作品。
  2、作品若为短片或表演,最好配上音乐,以突出学科的听觉特征。
  四、艺术小辞典: 传统乐器和电声乐器"
  传统乐器是不依靠电子技术而获得的、具有乐器本身独一无二的音色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笛子等。二十世纪中下叶,反映以电子技术获取各种音源,再经各种数据处理,模拟各种乐器的声音的乐器相继出现,它们就是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与真正的传统乐器相比,它们有很大的可变性与可选性。电子合成器具有模拟各种乐队整体效果的立体表现力。电子琴与电子合成器的出现,历史性地改变了一种乐器只具有一种音色的传统概念,也划时代地创造了一件乐器能取代一个乐队的奇迹。电子琴与电子合成器不但能模拟各种乐器,还能演奏出传统乐器无法奏出的更高或更低音区。电子琴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电子音乐有震荡器与发声器取得声源。震荡器产生单频率声波,发声器产生复合声波和不同音色。电子音乐囊括了全部声波频率,正像白色光包含全部光波频率咿呀不管,故电子琴能模仿出人类制作的传统乐器。
  课时建议 三课时
  内容安排(供参考)
  第一教时 学唱《邮递马车》 《创造与拓展》题一的听辨
  第二教时 听赏《战台风》 吹奏《幸福在哪里》
  第三教时 《艺术天地》内容 创作活动

吴门桥教案范文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写景的特色2理解记叙文中说明成分的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思考体会,发表意见,避免一统地灌输内容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检查预习,订正生词拖拽(y)隋炀帝(yng)绚丽(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案范文学习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学习目标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位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竹溪记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文章借题发挥,批评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或贱竹怪现象,赞扬那些不务纷华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意思。小学语文找春天教案低段的每篇课文课文都安排了一幅图画,这些图也可以提供学生参考,其实也利于学生图文对照写话的。因此我把写话放在学完课文后或学课文前练写。然而,如何指导孩子们先观察图,随之写出一段话,五彩池课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摘录积累描写水池形状色彩的句子。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五彩池的特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大班社会生日联欢会教案设计活动目标1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快乐,了解怎样过生日及生日的意义。2通过吹蜡烛赠送礼物吃蛋糕表演等活动,体会为他人过生日的快乐。3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并能与大家共享快乐。活动准备1请每位无烟日小班教案设计活动时间2014年5月15日活动名称争当禁烟宣传员(小班社会活动)活动目标1。了解世界无烟日,认识吸烟对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2。体会吸烟的危害,积极争当一名禁烟宣传员。活动准备物桃花心木教学反思范文400字语文教学要走出课本,树立大语文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做了如下设计。1观察一下种植在校园里的树木与长在山坡上的树木有什么不同?2设置情境有一天,几株快要死亡的桃花心木和几株长得小学科学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教学反思范文好久没有老师听我的课了,还多少有些紧张。课还算顺利地讲完之后,感觉舒了口气。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觉得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成功之处1复习导入。先利用多媒体投放出花的剖面图,和学生找规律课后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一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牡丹(学名PaeoniasuffruticosaAndr。)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正午牡丹阅读答案,欢迎阅读。正午牡丹点示白雁行阅读答案白雁行元刘因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再起吹江干。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乾坤噫气三百年。一风扫地无留钱。万里江湖想潇洒,伫看春水雁来还。注易水,河流名,在河北易县西南。朱崖山,浪淘沙邓剡阅读及答案参考浪淘沙邓剡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注释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缇萦救父阅读答案及译文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妄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少年的月夜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导读小编提供了少年的月夜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希望能给正在努力提高阅读水平的孩子们提供帮助。对六岁的乐乐来说,九岁的阿保就像他的闰土哥。闰土的故事还是赖在妈妈怀里听来的,乐乐每天都会生命必定要死亡吗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生命必定要死亡吗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家为题目的语言教案活动目标1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2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学习诗歌并迁移生活经验进行诗歌的纺编活动。3积极参与纺编活动,体验纺编后的成功感。活动准备诗歌内容图片抒关于带取字的成语和成语解释关于带取字的成语大家都学习过哪些呢?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带取字的成语及其成语解释,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带取字的成语取长补短自取灭亡咎由自取第一个字是心的成语有哪些大家学习过哪些关于带心的成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第一个字是心的成语及其成语解释,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到你,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第一个字是心的成语心直口快心急如焚心急火燎心带畏字的成语及解释有哪些关于带畏字的成语同学们学习过哪些呢?今天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带畏字的成语及其相关知识解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带畏字的成语畏葸不前后生可畏人言可带空字的成语和解释有什么想必大家对空字都不陌生,那么关于带空字的成语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关于带空字的成语及其相关知识解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带空字的成语海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