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ampnbsp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十三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知识梳理】
  理解句子
  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即活用。例如:
  ⑴(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ā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例如:
  ⑵(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读cuàn),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例如:
  ⑶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
  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许",许之,答应我)
  翻译句子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一的选择题来考查的,从XX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
  1.字字落实
  "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
  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
  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例如:
  ⑷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屈原列传》)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的都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
  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
  【知识链接】
  翻译文言文语句,牢记翻译的原则、方法是基础,翻译时结合具体语境更为重要。翻译文言文常见的错误有: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
  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XX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XX年高考全国卷)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
  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XX年高考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XX年高考天津卷)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XX年高考 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
  ⑽婴之亡,岂不宜哉? (XX年高考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⑾宋何罪之有? (XX年高考北京卷)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
  ⑿范氏富,盍已乎? (XX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XX年高考浙江卷)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⒁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XX年高考福建卷)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在⑿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⒀句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⒁句中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例如:
  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XX年高考浙江卷)
  这个句子是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在翻译时应加以调整。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⒃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XX年高考湖南卷)
  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
  ⒄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XX年高考福建卷)
  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⒅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
  【考题例析】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导析】答案示例:(1)大概是说李将军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这是XX年全国卷第16题,原文的节录。
  第(1)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其"是代词还是语气副词?二是"之谓也"是古汉语的固定结构,表达什么意思?太史公引《传》曰的"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其中的文字不可能是针对李将军的事说的,因此"其"只能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而不能译成"这"。"之谓也"可译为"说的是"或"是说"。
  第(2)题的考查点在"及","知"和"尽哀"这三个点上。及,到;知,了解、熟知;"尽哀"是两个词,尽,竭尽,哀,哀悼。
  【能力训练】
  1.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译文: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文: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
  3.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宓之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路。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1)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
  译文:
  (2)子亦有以送仆乎?
  译文:
  4.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o杂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
  5.翻译下面画线句子。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o外储说左上》
  (1)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译:
  (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
  译:
  6. 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  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1)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
  (2)太祖口貌如故。
  译:
  (3)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
  7. 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1)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
  (2)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
  8. 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
  (2)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XX江苏卷)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译: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

18数量词教学目标1能借助拼音认读9个生字学习部首页字旁,初步学习数量词的正确搭配。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积累词语9个,句子2句。3能在语言环境中发现并纠dampnbsptampnbspnampnbspldtnl教学目标1。学会dtnl四个声母,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2。学会声母dtnl同单韵母的拼音,会拼读dtnl等音节。3。会在四线格里照样子抄写声母dtnl。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描述雪花的好段雪花纷飞的景象十分动人,大家为了看一场雪花而不惜路程遥远去有雪的地方。下面是品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描述雪花的好段,供大家阅读!描述雪花的好段1。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乡愁阅读理解答案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为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小编整理了这篇乡愁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乡愁阅读答案阅读乡愁,完成15题。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中班音乐活动雪花和雨滴反思一活动目标1。学习用连贯柔和优美的情感和声音演唱歌曲。2。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并学习用歌声表达热爱之情。二活动重点在情景中感知,使幼儿头脑中有意境。启发幼儿用轻柔的声音,对话的口气来乡愁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蓝天上飞翔着风筝活动目标1帮助幼儿学会用连贯语言谈论自己见过的风筝,怎样玩风筝,表达玩风筝时心里的感受。2启发幼儿动脑筋想象发明一种与众不同的风筝,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引导幼儿主动地与同伴2021高考作文素材累积描写雪花冬天的雪花,毕竟来的有点迟,雪花般的存在精神,是点点化来开的,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描写雪花的好句摘抄,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描写雪花的句子11一片片小雪花岭南版美术教案(第二册)第十四课我在天上飞第十四课我在天上飞教学目标1学会寻找身边会飞的东西,我在天上飞了解它们是怎样飞起来的。2通过收集飞行物的图片,我在天上飞分析其造型与色彩的特点。教学重点促进美术科技交融的综合意识,21城市设计师一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想好再做的道理。二教学重点1认识1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小小的船说课设计2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语言优美,意境恬静的儿童诗。课文又为这首诗配上一幅明朗的插图,在图中,学生的学习伙伴丁丁坐在弯弯的月亮船上,在蓝蓝的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遨游。这篇课文图文并
白杨教学反思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以下是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杨教学反思,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白杨教学设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点总结关于语文的学习小编觉得知识点的总结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下面是由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点总结(一)1。四时田园杂兴(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知识点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期末考就要到啦!下面是由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复习,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复习(一)一基础目标1会熟练背诵默写字母表(见语文北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对于五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有一份好的教案是一个好的教学开始,下面是由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北师大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北师大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下面是由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北师大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苹果落地学习目标雷雨公开课教案及反思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下面是品学网小编为你带来雷雨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雷雨教案曹禺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下面是由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三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一)一燕子1ldquo像赶集似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全解人教版小学教材全解mdash六年级语文是20xx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下面由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小学语文教材全解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全解内容简介小学教材北师大二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小学语文的教案有很多版本,我们应该选择最贴自己教学的,下面是由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二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北师大二年级语文复习课教案(一)字典大楼一激小学四年级语文三借芭蕉扇教材教案三借芭蕉扇写了孙悟空向铁扇公主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悟空嫉恶如仇,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性格特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三借芭蕉扇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养花优质教材教案养花讲述了ldquo我rdquo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ldquo我rdquo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