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隆中对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隆中对》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隆中对》教学设计1
  【教学依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这段佳话。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虽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但正史丹青与故事传说的笔触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书中极早记载诸葛亮的篇段,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这篇文章对刘、诸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二人的对话,这种"记言"的写法是我国史传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浮映得清晰明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
  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记言"写法有效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乡野而指点江山、定鼎天下,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教学中,要能领会这种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追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方法
  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
  1.推动合作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个过程可以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读、互评、互议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推动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指导多种方式的互助学习。
  2.组织阅读比较
  通过史传文学《隆中对》和小说《三国演义》(片断)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对照中辨别和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了解它对小说等其他语言艺术方式的影响。
  3.启发思考感悟
  学习者是学习者的学习,而不应该是教师的灌输和给予。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针对性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 趣事为引子,导入
  讲述与教材编写中与课文有关的一则现代趣事,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策上。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 合作为旋律,疏通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享朗读疑难文言语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词语存在的多种意义,辨析词语古今的变化,为深入阅读课文做进一步铺垫。
  三、先生分鼎画图中 对话为重点,品读
  引导学生理清刘备、诸葛亮二人对话的含义,重点品读诸葛亮话语的深刻含义和政治价值,体会其超群的政治智慧。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 小说为参照,对比
  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片断),通过课文与小说片断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
  五、缭绕清流牵两岸 读物为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印象和感受,布置学生收集整理诸葛亮的故事的课外作业
  【教学实录】
  一、欲识他年分鼎处 趣事为引子,导入
  师:今天先给大家说件新鲜事:2000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5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亲自出马了。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上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2003年春,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这册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阳市又发起举行了"万人签名活动",他们认为这一课的一个注释出现了错误,并要求"尊重史实,捍卫历史",纠正这个注释。究竟是哪一篇课文让这两个地方"大动干戈"呢?(生满腹疑惑,议论纷纷)
  师:呵呵,新鲜事的谜底有点难猜吧。请大家把课文打开第23课。这篇课文下面有一个注解。"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就是这一句话引发了南阳人的万人签名活动,因为他们坚持认为隆中应该在他们的家乡;而那篇让市长奔走的课文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 《隆中对》。
  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刘备三顾茅庐的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师:你从这诗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卧龙"谁不知道啊,诸葛亮呗。
  师: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和收获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啊。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生分鼎画图中"啊!
  生:这几句诗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师:不错,正是写诸葛亮为刘备筹划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后人赞叹不已的会面吧。
  〖点评〗两地争名,其实是争名人,争一种文化传统和底蕴。生活的趣事增添课堂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二、文从句顺辨读疑 合作为旋律,疏通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
  师: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那我们就重点来扫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碍。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的含义,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词句,就标记下来,我们共同讨论。(师范读)
  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这个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二段是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事,第三、四段写三顾茅庐见面后的一番对话,第五、六段写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师:这位同学们已经把文章的大意逐层予以了准确的概括。文章中还有哪些词句你不太理解,请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学生就"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语句的理解提出质疑在同学中进行讨论和解答。)
  师: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让我们回到阅读的主阵地上来,欣赏这为后人景仰的会面。
  〖点评〗以读通句读、解释疑难字词为学习任务来训练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并以把握文章大意为前提来理解疏通文言词语,符合文言语言学习的规律。
  三、先生分鼎画图中 对话为重点,品读
  师: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一番对话。这番对话是否确实让刘备有如获至宝之感呢?如果让你通过阅读来判断这一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
  生:我会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我会分析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生:还可以观察刘备在隆中会面前后对诸葛亮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自己选择一个阅读任务和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认真阅读课文,共同发现,一会儿,结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资料把你们的收获谈出来让大家鉴别和分享。(生分组,自由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重点参与从"诸葛亮的筹划是否有道理"的角度来思考的同学)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才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角度来阅读的。我们共同阅读了文章第四段,感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
  师:为什么说是"面对现实"的呢?
  生:诸葛亮分析了刘备面临的现状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因为,背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而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适合刘备去发展。
  师: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分析是"讲求实际"的呢?
  生:诸葛亮指给刘备的出路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地方。益州拥有有利的地形条件 "岩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可以"向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这样的政权所在地可谓攻守兼备。
  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看的。刘备在寻找诸葛亮时已经是一败再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块稳定之所,而自己有无计可施,就向诸葛亮求教。刘备的话指出了他的出路。
  生:我们感到刘备在与诸葛亮会面前后的态度变化明显。先前,刘备对诸葛亮还有轻视之心,在别人推荐时,根本请没有打算去请,只是说了句:"君与具来";在徐庶的劝告下才发生了变化。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情感"犹鱼之有水",显得十分欣喜和满足。
  师:大家的发言都说明诸葛亮隆中一席话确实有充分的价值。除了象刚才同学们谈到的那样解决了刘备安身之所外,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呢?我们在听听这段谋略,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和课文,辨别出这番话中还有哪一条治国良策?(师朗读)
  生:诸葛亮还向刘备提出了"与孙权联合"的思路 "可一为援而不可图也"。
  师:这条谋略有什么价值呢?结合课文的分析谈以谈。
  生: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
  师:"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点评〗通过朗读、自由阅读、合作品读、交流共读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 小说为参照,对比
  师:刚才我们阅读了晋代史籍《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以这些作为影子,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重对,让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状况,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呢?(下发小说片断,学生阅读,讨论)
  生: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了,而且从很多细节上进行了更文学加工,而史籍很少注意事件发展中的细节,但是对人物的语言表述得十分详细。
  师:把事件的经过简略带过,但把人物的语言记载的十分详尽,这是我国史书记实的一种方式,成为"记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史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生讨论)
  生:清楚地记下历史人物的语言,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师:那,小说有更多的细节描绘和加工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读起来有吸引力。
  师:大家一定更喜欢读这段摘出来的小说喽。那我们就来看看它在在史籍纪录的事实基础上做了哪些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
  生:小说写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
  生: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开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师:课文里有没有使用过这样的衬托手法呢?
  生:有。课文最后两段中写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密切时,"关羽、张飞不悦",此时刘备放下三人过去长期形成的友谊,表明自己"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这个细节有力衬托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
  生:小说还刻画了诸葛亮一种个性,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生:诸葛亮推辞刘备,并不是真的推辞不受,而是试探刘备邀请自己的诚意罢了。
  师:你从什么地方得到这样的感受呢?
  生:"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当刘备一再恳求的时候,诸葛亮就改变了态度。
  师: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呢?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
  生:课文中的诸葛亮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就象小说中一样外,他为刘备确定的政治路线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此外,诸葛亮给人的印象还有孤傲的特点,这可以从课文两处地方看出来:一是第一段中写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然而"时人莫之许",只有少数几个朋友了解。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说明他很少与常人接近,当然就难以被大家所熟悉了。
  生:诸葛亮的孤傲还有一处体现,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象有的人追名逐利,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求荣。
  师:想不到,通过小说的启发,我们还得到了对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发现。读了《隆中对》,读了《三国演义》,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一段精炼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
  〖点评〗两种风格文字的对比阅读,可以凸显出各自的表达风格和语言特色,在相互参照中,阅读既能撩开拓展性文本的面纱,更能够深入原文本的肌理甚至骨髓。
  五、缭绕清流牵一脉 课外为活水,推舟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沉着果断,战无不胜,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和化身。
  生:诸葛亮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力,呕心沥血,然而懦弱无能的后主刘禅是一个扶不上墙的阿斗,他不仅不能继承他父亲的宏图伟业,而且连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约束好,最终成为别人的阶下囚,让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诸东流。历史好像给超凡脱俗的诸葛亮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
  生:他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机,有七星坛借风的诡异,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有火烧赤壁的刚毅,有三气周瑜的尖锐,……他,诸葛亮,一生就是一场精彩的戏剧。
  生:一个在战争和谋略中的长胜者一样有失掉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的遭遇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智者千虑",原来"终有一失"。
  生:……
  师:我发现大家对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来自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而历史中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呢?他就隐藏在我们熟悉的这个诸葛亮之后。不过,不要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诸葛亮。让我们多多收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诸葛亮"成为最精彩的一个吧。
  〖点评〗个性化的感悟唤醒了学生对感悟对象的固有积累,也激活了他们有感而发、大胆表达自我观点和看法的思维;而将学习延伸到课后,则是为下一次的感悟做好信息和资源的储备。
  【教学反思】
  1.本文文字较为平易,学生的合作学习应有效组织,否则变成文言疏通串讲,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
  2.对比阅读对"显影"出原文本的特色极为有利。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选择好拓展阅读的对比文本,形成风格反差;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对比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其他,否则原文本会被淡化,会成为一道引子,教学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3.要充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从表达者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对文本的诠释,理解他对对象的感悟。同时,要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  《隆中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
  2、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解题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三、诵读,思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4、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说明了什么?
  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5、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说明了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一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二是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用所以造句子所以,现在用法常与因为连用做连词表因果关系古文指。。的原因。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用所以造句子,欢迎阅读。1因为他经常上课捣蛋,所以同学们都不喜欢他。2因为王老师的课非常生动有趣,所使用补偏救弊造句的句子1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阴平阳秘),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2为了补偏救弊,为佛教争得更大发展空间,北宋僧人契嵩在融合儒释方面作出了用断章取义造句子1单凭第一印象断章取义的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是不正确的。2搞学术研究不能只是冲动或者断章取义的去判断结果,要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才能得出结果。3欣赏一篇文章不能断章取义,要把全篇文章读完了用差强人意造句子1但因为其它政党民意测验率差强人意,这位钢铁女战士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在今年的困难出现之前,法资在华的商业表现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3但现实情况却差强人意,本文为服务语文教学现实关于用那么那么造句子1成长那么痛,但也那么美!!2其实我一点也不开心,因为我自己真的没你们想象的那么坚强,没你们想象的那么努力。3我不想做一个被别人证明过无数次的公式,一切都那么程序化,那么平淡无味。用照应一词造句子1两人一块出门,相互好有个照应。2除了做饭和缝纫以外,她还要照应四个孩子。3我初来乍到,请大家多多照应。4同学之间应该互相照应,互相帮助。5由于这是平安的,自然的方式来照应你的心脏固然造句精选1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要想真正了解透彻,还需亲自实践!2现在固然已不是冬天了,可是天气还是相当冷。3他固然是毫不足取,是个没出息的东西,可是那主要应该怪我自己。4我固然得用饮水思源成语造句饮水思源造句1我今天捐给母校这点小钱,是我饮水思源,感谢母校当年培育之恩。2今日一切皆是恩师所赐,弟子饮水思源,怎敢不感恩图报?3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4倔强造句1爸爸那种倔强的性格,对我影响很大。2冬天梅花倔强地傲雪开放。3靠着一股倔强的性格,她终于赢得了这场比赛。4在这世界上,有些人是倔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便是其中的代表。5相信关于倔强近义词大家都知道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倔强近义词,欢迎阅读。中文发音倔强jujing词语解释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按照女生主题班会教案活动目标1。认识异往是一种正常自然的现象。2。探讨学生正确的异往,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活动设计的思想随着性的成熟,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理逐渐由两性疏远期向两性亲近期发展,这是青春期少
新型天线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答题。物理学家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天线。这种天线能够抗干扰,并且只消耗很少的电量,同时能够以很小的体积在各种频率下工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这种装置用哥白尼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每每从海边回来,哥白尼的小脑瓜里就装满了问题。晚上,他和好朋友沃伊特克平躺在晒台上,仰望着满天的星斗,探讨着苍穹的奥秘。水手伯伯说,有些星星,比如老人星,在北方看不到,可是在南方的文雅的复杂性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赵丽宏绣眼与芙蓉阅读答案绣眼与芙蓉赵丽宏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网络文体,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阅读答案事件陈述2012年,在网络上流行着一系列的文体,从咆哮体到蓝精灵体,从淘宝体到校长撑腰体,这些几十字甚至上百字的语段,扮作嬉笑怒骂各种神态,在互联网内外方兴未艾,遍地开花,甚至超越沧浪亭记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虎丘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阅读虎丘记,回答问题虎丘记袁宏道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汉字之美阅读及答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字也有美丽之处。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汉字之美阅读及答案,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汉字之美日本人向来自负,但在中国文字面前却格外地谦恭。他们不但在本民族的陶侃为官阅读与答案导语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陶侃为官阅读与答案,希望大家喜欢!陶侃为官阅读与答案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阅读训练及答案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理想的阶梯阅读答案理想的阶梯是陈群写的,发表在1979年第5期中国青年杂志上。小编收集了理想的阶梯阅读答案,欢迎阅读。理想的阶梯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有的青年虽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