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2020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

  【备注】①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使用的"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四个行为动词是指会考的测试能级要求,即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考试主要侧重于前三类。
  ②题型比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为7:3。
  ③试题难度比例: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7:2:1。
  ④内容比例:必修ⅰ:ⅱ:ⅲ=40:35:25。
  ⑤考试时间:75分钟。⑥试卷满分值:满分为100分。
  历史(ⅰ)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p6
  ①概念:是西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原因:为解决分封制下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具体内容:它规定,周王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它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由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识p6图)
  ③作用:保证了各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p5-6
  (1)内容:①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述职的义务。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对士实行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从而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识p5图)
  (2)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作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p8-11
  3、了解秦朝的统一
  商鞅变法后,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4、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①创立: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②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核心内容)。
  5、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后世习称"三公":①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掌管着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的手中。
  6、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官制:①秦统一后,废分封,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②"郡"设郡守等职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③县隶属于郡,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④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县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作用:实现中央对地方有效的控制,有利国家的统一。
  7、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统治。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8、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p14
  (1)内容:三省是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
  (2)作用: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p13
  (1)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
  (2)内容:①山西、河北、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②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③宣慰司——边远民族地区。(识p13地图)
  (3)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②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0、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p14-15
  ①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②魏晋南北朝时,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寒门子弟即使有才学也难以担任高官。
  ③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唐宋元时完善。(意义):a.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b.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科举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d.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p16-18
  1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由于相权过重,威胁君权,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1380年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其处理政务。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制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实质:①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决策机构;②阁臣升降、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票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③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1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代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内宫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3、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p3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②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③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而清朝统治者却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xx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p51、52、58、60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战争时间侵略国结果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识p51图)林则徐虎门销烟;
  海龄在镇江殉国。
  第二次
  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俄美英法《天津条约》
  英法俄《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识p52图)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马关条约》黄海海战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19xx年《辛丑条约》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2、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条约名称主要内容影响(危害)
  《南京条约》
  p51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p59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赔款最多)
  p60-61①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③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识p60图)
  二、1840年至19xx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3、了解黄海海战p58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9月,中日海军的一次决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爱国将领英勇抗敌、殉国。(识p58、59图)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p74
  4、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①1931年9月18夜,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驻军,占沈阳。不到半年,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九一八事变标志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5、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超过30万人遇难。
  ②细菌战的罪行: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的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如"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进行试验,受害中国人达三千人以上。
  四、全民族的抗日战争p74-77
  6、了解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①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姚子青、谢晋元)。
  ②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抗战前期,八路军115师开赴山西参加国民政府组织的太原会战,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1938年,李宗仁指挥;其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开辟国外战场,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7、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史实
  ①1937年秋,中共(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②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根据地是第一个敌后根据地)。
  ③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④中共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半数以上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8、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①建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②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9、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认识其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意义——国内:①它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①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②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识p76图)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p54-56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北伐、西征
  (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自然灾害;洪秀全组织"拜上帝教"。
  (2)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天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4)北伐:(目的:北上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一直打到天津郊区,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但它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5)西征:(目的:巩固天京大本营)。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进入湖南,与曾国藩湘军交战,一度失利。石达开增援,取得鄱阳湖口大捷。西征的胜利,使太平天国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一)《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内容: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①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产品分配: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识p55图)
  (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①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②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③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④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二)《资政新篇》(1859年)
  (1)《资政新篇》是后期为振兴太平天国,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2)内容:①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文化:兴办新式学堂。(④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识p56图)
  (3)评价:①进步性: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②局限: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二、辛亥革命p63-65
  3、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
  (1)兴中会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随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2)同盟会成立:19xx年,日本东京,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被阐发为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意义: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此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4、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19xx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xx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民国纪年,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识p64图)
  5、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19xx年春由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国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④国民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⑤确立三权分立的政体;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6、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②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③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反帝: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⑤世界意义: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p66-68
  7、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①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②第二阶段:6月5日后:运动中心在上海,三罢斗争,工人阶级为主力(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8、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影响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运动具有广泛性)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9、了解中共"一大"的主要史实
  (1)历史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队伍壮大;③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2)1921年7月23日;上海。13名代表全国50多党员。(识p68图)
  (3)主要内容:①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党的纲领、奋斗目标。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③规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④成立、选举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4)影响: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0、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p68
  ①中共在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②形成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③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④合作的表现: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1、了解北伐战争的成果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成果: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②推动工农运动发展(建立农民政权、组织工人罢工);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2、了解南昌起义p70
  (1)背景:中共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时间、地点、领导人:1927年8月1日,南昌。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识p70图)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3、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的史实p71
  ①1927年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开创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③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达十几万人,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先后粉碎三次"围剿",1931年冬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4、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史实p72
  (1)原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倾错误。
  (2)过程:①1934年10月开始;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②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③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识p72图)
  15、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左"倾军事路线错误;②肯定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2)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6、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的主要史实p79-81
  (1)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原地区),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①原因:到1948年秋,由于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决战时机成熟;②人民解放军在1948年底至1949年初发动了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其中最早开始的是辽沈战役;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是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③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识p80图)
  (3)解放南京:北平和谈破裂。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识p81图)
  17、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国内意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意义: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p94-97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60周年) (识p92、108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暂代全国人大职能)在北平召开。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新中国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及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③确定首都、国旗、国歌、纪年(北京、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公元)。④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⑤举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内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
  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性质:统一战线组织。
  ②初步建立的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③职能变化:1949-1954年,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后起,"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
  ④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该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①体现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p96、100)
  ②过程:1949年《共同纲领》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施行(p100)。
  ③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④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5、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p99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祖国统一大业p102-104
  6、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2)过程:①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做全面阐释。
  (3)含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a(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应用——1984年12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特别行政区。(识p103、104图)
  (2)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0周年)
  (3)港澳回归的意义:①对港澳:洗雪了港澳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对祖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对国际: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8、了解《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以及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
  (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识p102图)
  (2)"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商谈(汪辜会谈)中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3)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
  ①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此后两岸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②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政府又倡议直接三通(通航、通邮、通商)。
  ③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④"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后两岸民间的交流不断扩大,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
  ⑤xx年,连战访问大陆("和平之旅"),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p108-115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
  ③"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修改后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a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③它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①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各级推动会议进展,促成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公约达成,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成功。意义:扩大中国的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识p111图)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的三大外交成果: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正常化;③1971年在第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②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关键)
  ①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两国同时发表的公告震惊世界)。
  ②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识p114图)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30周年)
  (2)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3年初,中日早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交)。
  6、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①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②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a(2)对世界: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7、了解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如:①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②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③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④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8、了解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1)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xx年,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还加强与东盟、欧盟的合作)。
  (2)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xx年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p22-24
  1、了解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1)地理环境:①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②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制度:希腊的地理环境使得希腊形成200多个小城邦,其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直接民主),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以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更强烈)。
  2、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内容):①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为四个等级。②恢复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可入选)。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务奴隶制。
  (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内容):①建立十个按地域划分的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②设立"五百人会议";③10个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⑤制定"陶片放逐法"。
  (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了解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1)内容: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外的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②五百人会议的职能扩大;③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产生);④发放工资和津贴(观剧津贴)。
  (2)意义:①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②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③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二、罗马法p26-28
  4、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1)《十二铜表法》
  ①原因:早期罗马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贵族随心所欲解释法律,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②过程: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的斗争中,《十二铜表法》制定。
  ③特点: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④意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公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3)万民法——罗马帝国建立后,公民法已不适用对外扩张,于是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5、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①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a.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特别是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的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c.但是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找到源头。
  ③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p36-39
  1、了解1688年的"光荣革命"
  (1)革命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君主专制统治日益不满,双方矛盾尖锐,引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革命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为共和国;(克伦威尔死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承袭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
  2、理解《权利法案》
  (1)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确立了统治;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目的是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
  (2)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3)影响:否定了君权神授;议会权力逐渐超过国王权力,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
  3、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
  (1)责任制内阁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①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
  ②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组织内阁;首相是内部首脑,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识p38图)
  ③首相事实上掌握国家大权。首相权力主要表现为:主持内阁、提名各部大臣、决策国家的重要决策、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④内阁名义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2)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通过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它的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国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临朝不理政";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p40-43
  5、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
  (1)背景:独立后的美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邦联制造成社会动荡,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领导人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2)内容:(a)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b)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分,各部门权力彼此制约和平衡(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识p41图)
  ①总统掌行政权。(由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对宪法负责;有权提名并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任命须经国会同意>,直接领导政府,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批准方可生效>;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
  ②国会掌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院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法律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参议院有权批准总统的任命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的否决;<拥有宣战权;众议院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所有文官提出弹劾,参议院审判>。)
  ③最高法院掌司法权。(九名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掌握最高审判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有权审查行政、立法行为,认为总统或国会的法律、条约、政策"违宪",可宣布无效>。)
  (3)评价:性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积极作用——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局限性——④承认黑奴制,妇女、黑人、奴隶无选举权;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对选举人资格有严格的限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6、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①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②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联邦政府使用全国的宪法和法律,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
  ③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主权。
  ④作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既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7、理解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特点(p43表格)
  与君主立宪制相比,总统共和制具有如下的特点(括号内为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①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间接选举产生总统,任期四年,连任不超过两届。(国王世袭)
  ②国家元首地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拥有军权。(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③政府产生方式:总统任命,议会通过。(议会产生内阁)
  ④国家权力中心:总统。(议会)
  ⑤国家元首、议会、政府的关系:政府<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也不对议会负责;行政与立法相互制约与监督<总统无权解散国会,国会可弹劾总统,二者平行>。(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元首负责)
  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p45-46
  8、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1)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①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②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③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特赦权;④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但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⑤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立法权属于两院制议会(参议院、众议院):①众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4年。众议院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②参议员: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1/3。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议案。
  9、了解德国统一
  19世纪中期,德意志长还处于分裂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资产阶级力量软弱的情况下,出现了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的普鲁士邦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大业。(识p45、46图)
  10、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规定:
  ①行政权——皇帝和宰相。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命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宣战与媾和>、创制法律等大权;由普鲁士国王担任。b.宰相是内阁首脑,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帝国议会)。a.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拥有实权;议长为宰相。b.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普选产生,具有立法权,但作用很小,任何法案须经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议会对行政无监督权力,立法权实际受行政权的控制)。
  (2)还规定德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外交、军事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
  (3)评价: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皇帝具有绝对权威,议会并无实权。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p85-87
  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欧文、法:圣西门、傅立叶)。
  2、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革命
  3、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1)导火线: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卖国政策激起巴黎人民反抗。
  (2)成立过程:1871年3月18日政府军偷袭蒙马特尔高地的国民自卫军,人民起义,革命爆发;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a(3)措施:①政权建设方面:民选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消资产阶级旧法庭,代之以自己的司法机构;民选公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或罢免;对公职人员限薪。②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8小时工作制等。
  a(4)结果:革命失败(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程度)。
  (5)意义: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p88-91
  4、了解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首都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封建的沙皇专制统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革命后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实权。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七月流血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占冬宫<识p90图>,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史称"十月革命")
  5、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a(1)建立过程:在攻占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①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②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③选举产生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意义:①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对世界格局: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④对社会主义运动: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辟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⑤对俄国:也为把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了解二战后"冷战"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③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2)直接因素在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阻碍。
  2、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建立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成立分别是美国对苏联"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体现。
  (1)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为了帮助欧洲恢复经济,扶持并控制西欧,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实质是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组分。
  (3)北约建立: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1949年美、加、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约。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识p119图)
  3、了解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和华约的建立
  (1)经互会:为了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49年,苏联与5个东欧国家在莫斯科建立了"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
  (2)华约的建立:为应对美国扩张和威胁,苏联反击,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4、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
  (1)德国分裂: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冷战"开始后,德国首先成为"冷战"的焦点,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2)朝鲜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分裂。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5、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ⅰ-p122-123、127-128 /ⅱ-p107
  (1)经济一体化——欧洲共同体形成
  ①背景: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②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6国、《巴黎条约》、法德矛盾化解);1958年六国根据《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称为"欧洲共同体"(共6国,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
  (2)政治一体化——欧共体的发展
  ①背景:(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其间经历三次扩大)
  (3)经济政治一体化――欧洲联盟的成立
  ①背景: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为欧洲统一提供了历史机遇;美国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级世界"。
  ②过程:1992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1993年底,欧洲联盟正式成立。(识p128图)
  6、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及表现p123、128
  (1)原因:二战后,在美国扶持下,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日本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2)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①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改变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逐渐不再受制于美国,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既有联合也有摩擦>。②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③苏联解体后,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7、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p124
  ①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促进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涨)。50年代中期开始,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②经过: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宗旨、原则:非集团、不结盟。
  ④内容:20世纪70年代开始,把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⑤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⑥中国态度: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保持良好合作。
  8、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p126-129
  (1)原因:①斯大林模式的束缚;②西方和平演变、美苏军备竞赛消耗苏联国力,加剧苏联国内矛盾;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政治改革中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实行多党制、总统制,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加剧政局动荡,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激烈)。
  (2)过程:<①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联盟变成松散的邦联;②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③1991年底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联体,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存在69年)。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1955年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美、欧盟、日、俄、中)。
  历史(ⅱ)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p4-5
  ①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后来有了松土工具(耒耜)。
  ②商周时出现了青铜农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④西汉时期,出现耦犁(赵过)、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识p5图)
  ⑤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安装了犁评的曲辕犁出现)。
  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p6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时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特点:①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评价:(积极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局限性)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营规模很小;②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徭役沉重,十分脆弱,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p9、10-11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商时已有了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从西汉开始,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美誉。
  ④唐代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宋代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⑥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明朝时有新的丝织工具(花楼机)。细密精致的"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设织造局)。民营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p8
  (冶铜技术)①商周时,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冶铁技术)①西周晚期已有铁器。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③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④南北朝的灌钢法。⑤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业p8、p11
  ①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的秘色瓷;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⑤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并出现五大名窑。
  ⑥明清时景德镇成为瓷都(青花瓷),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p13-14
  4、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宋代以前,"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时间,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如汉代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唐长安城有东西二市)。"市"与"坊"(住宅区)严格分开。(识p13图)
  (2)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原先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出现了草市、夜市,出现了商业繁荣的市镇;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识p14图)
  5、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
  ①古代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隋唐时随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等,也催生了许多城市的兴起,以至出现"扬一益二"(扬州、益州)。
  ③宋代的出现了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明清的苏州、杭州等。
  ④唐时广州成为最重要的外贸港口;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当时第一大港。
  6、知道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p10
  ①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
  ③部门:一些民营手工业部门(如纺织);
  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手工工场)。
  ⑤明清时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p18
  7、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p17-18
  (1)"重农抑商"政策
  ①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影响: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起了很大作用。明清的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2)"海禁"政策
  ①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原因:因东南沿海倭患猖獗,危及到明朝统治,明太祖实行"海禁";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实行"闭关锁国"。
  ③影响:"海禁"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p42
  1、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产生时间、地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①(方举赞)上海的发昌机器厂;②(陈启沅)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③(朱其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p44
  (1)特征: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p44-46
  4、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特征:短暂的春天。
  (2)时间:一战期间(1914-1918)。
  (3)繁荣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主要原因)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4)主要行业:轻工业,以面粉和纺织业发展最快。著名实业家:张謇。
  (5)短暂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5、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6、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
  (1)抗日战争时期:
  ①特征: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②原因:在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2)解放战争时期
  ①特征:陷入绝境。
  ②原因: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得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排挤国货;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最终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p50-52
  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①1953年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其主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到1957年大部超额完成,成果显著: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理解三大改造
  (1)概况:从1953年起,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国家鼓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通过参加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②采用公私合营方式,将私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2)意义: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识p51图)
  3、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八大指出:①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即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在1958年总路线的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
  ②"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指标。
  a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公有化程度高、集中管理、大锅饭。
  ④结果:这两个运动违背了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造成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识p52图)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p54-55
  5、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1978年)
  ①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6、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a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的束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和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三、经济体制改革p55-56
  7、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背景: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②过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③内容: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注意:不是所有制的变革)
  ④意义:a.农民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c.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8、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②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p58-61
  9、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①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又将海南省划为经济特区(最大)。深圳是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②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江苏的连云港、南通)。1985年以后,国家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识p59图)
  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中国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目的是以浦东为龙头,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的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p56
  10、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xx大的主要决定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此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③1997年中共xx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p64-65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①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五花八门。男穿中山装、女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女子也流行欧洲风格的裙子。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①废止缠足: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邮票说课稿模板一说教材教材来源在成人的世界里,邮票是及普通但又很重要的。邮票是小小的方寸之地,但是它所表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俗。它包罗万象丰富多采。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电话电子二年级数学上我们赢了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凌河区洛阳小学的参赛教师王微,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中的起始课我们赢了。本节课是在学生一年级初步认识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桥之美说课稿范文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一解读教材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高中教学反思的语文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ldquo冷宫rdquo。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学反思宇宙中的地球教学反思范文一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图片资料丰富,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是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篇一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我们可以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篇一一。ldquo涉江rdquo所得(1)以艺术形象为通道。美总是蕴藏在一定形象中的,通过具体形象的品赏,才能启发审美想象。所以我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具有动指数与指数函数教学反思范文(一)指数函数是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是继第二章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之后,学生要认识的一个新的函数。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一)对课前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高一政治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昆虫保护宣传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昆虫是动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有的是害虫,有的是益虫,如蜜蜂七星瓢虫等。我们三年级很多学生对昆虫都会有好奇心,因而比较容易激发对昆虫的探究兴趣,因此我确定了探访昆虫世界的
一年级语文我们来讨论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能仔细地观察图画,了解一些交通规则。2能根据图下的问题说一段通顺的话。教学重点根据图下的问题说一段通顺的话。教学过程一具体事例导入1今天早上,老师在校门口看见两位同学一边肺的通气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的1。了解呼吸道的组或和功能,以及呼吸频率肺活量和人工呼吸的内容。2理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以及呼吸运动的原理。3。学会测定胸围差。教学重点1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2跟踪台风的卫星第2课时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2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3学会用谈笑风生造句。教学过程一录像导我要找妈妈的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有重点的观察图画,能发挥想象按事情的顺序写一段语句通顺的话。2知道要爱护小鸟,热爱大自然。教学重点看懂图意,有顺序地讲每一幅图的意思。教学难点启发想象,知道学生写清楚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范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小学语文课文观潮说课教学设计稿教材解读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下面是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1学习目标描述用课文窃读记教学设计范文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的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醉花阴的实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2。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重难点1。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2。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教案(一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一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学习目标1会认忘挖井等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六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3初步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意思,懂得饮水思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