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第2课ampnbsp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ampnbsp教学设计

  第2课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知道我国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记住国家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提出的"两个确保"。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的变化,理解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典型历史图片,讲述典型事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评价,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与基本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打破"铁饭碗"、"下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面对社会竞争与挑战;使学生认识到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了职工离退休、失业、就医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二、难点:改革就业制度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和教材,撰写教案,收集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典型事例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文件等。
  学生课前调查自己身边人的就业情况和社会保障情况,了解一些流行词语产生的背景和含义,如大锅饭、下岗分流、民工潮等。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学生课前调查的结果或学生的感想认识,设问)什么叫"大锅饭"、"铁饭碗"?它有哪些好处和弊端?"下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怎样看待"下岗"?(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大锅饭"、"铁饭碗"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改革的深化,调整企业结构、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等现象出现,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又该如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就业制度的变化
  (教师先利用文字资料、图片等或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前后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状况,然后设计提出一系列问题,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阅读教材,认识就业制度变革的必然性、变化及其成就,理解国家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作出的努力,概括人们就业观念的变化,明确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1、就业制度的变化和成就
  教师提出问题:
  (1)"大锅饭"、"铁饭碗"要不要打破?为什么?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后,该建立什么样的竞争淘汰机制?又应怎样安置大量的下岗职工?(学生讨论回答)
  (2)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实现我国就业制度的转变,逐步建立了什么样的就业机制?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阅读教材了解)
  (3)结合教材"说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变革?
  (教师可通过课件或其他方式向学生提供党和国家对我国就业制度转变作出的重要决策和重要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建立新的就业制度是改革发展的必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加深对持证上岗、培训、招聘的理解。(同时,适时地鼓励学生发奋学习,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再就业工程
  教师提出问题:
  (1)如果你们作为国家或省市领导人,你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下岗职工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
  (2)为促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国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国家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提出的战略方针是什么?出台了哪些优惠措施?(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正文p141—142并概括、归纳)
  (3)请结合课前调查的情况,举例谈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效果。(两三个学生讲述身边下岗职工再就业成功的典型故事,加深对再就业工程的认识,)
  3、就业观念的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p142的正文和小字讨论回答,再把大家列举的那些变化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得出人们就业观念主要有两大变化的结论)
  (教师设问)中央再就业工作会提出的再就业问题,主要是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农民存不存在就业问题?党的"xx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实现这一新目标的关键是什么?由此过渡到农民的就业问题。
  4、农民的就业问题
  (针对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差异实际,教师设计不同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民工潮"问题,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在整个就业制度变革和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便是要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因为没有农民的小康,中国就不可能称之为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对此,党和国家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子目过渡)就业制度的变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由此提出问题:下岗职工在再就业前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其生活该如何保障?其子女入学的费用该如何解决?在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中就业的职工,退休后没有退休金的情况下该如何生活?取消公费医疗后,职工生病需要的大量医疗费又该怎么办?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
  (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特别是与改革就业制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列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思考回答上述问题时,可能会说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认识上可能有失偏颇,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加上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尚需一个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党和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主要措施和重要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并联系生活回答:
  (1)党和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做了哪些工作?
  (2)国家提出的"两个确保"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何积极意义?
  (3)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举例引导学生比较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前后,自身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的变化,体会)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一方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的关爱。
  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除教材提出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还包括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教师可作适当补充,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通过口述或多媒体展示相关数据,进一步说明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xx年末,全国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亿人以上,参加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均超过1亿,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7775万。
  小结新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就业制度的变化是引起社会保障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就业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
  【练习巩固】
  1、我国开始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时间是( )
  a、1956年 b、1978年 c、1997年 d、1998年
  2、参加自学考试、技能培训等在青年中日益盛行,主要是为了( )
  a、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b、保住"铁饭碗"
  c、提高素质,增加收入 d、多拿文凭,提高收入
  3、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 )
  a、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b、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c、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d、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明确提出的"两个确保"是( )
  (1)确保医疗保险 (2)确保养老保险
  (3)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4)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a、(1)(2) b、(1)(3) c、(2)(3) d、(3)(4)
  5、课后思考:
  推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将会产生哪些新的职业,这些职业会对我国人民的就业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与数学同行我们与数学同行11生活数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设计背景我们与数学同行相当于苏科版教材的绪言,包括生活数学与活动思考两节,其目标是让学生苏教版初一数学(第1周)教学内容第一章1。1代数式1。2列代数式1。3代数式的值教学目标1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2能将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3能用具体数值2。2数轴教学要求1会正确画出数轴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3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4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1情第一章有理数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薛彬本章是第三学段教科书的第一章,既承接前两个学段的内容,又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章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首先,从实例出发引入负数,接着引进关于有理数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李海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是图形认识初步。这一章是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章,在这一章,将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田载今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1教科书内容本章继第1章有理数之后,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左怀玲伟大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创立了直角坐标系他用平面上的一点到两条固定直线的距离来确定这个点的位置,用坐标来描述空间上的点他进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一教学指导思想本节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本数学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依据新课标的理念,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1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能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第二章有理数2。1比零小的数(1)第二章有理数2。1比零小的数(1)教学目标1。经历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2。借助生活实例认识负数3。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重点负数的认识难点负数引入的必要性教学设计1。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同步达纲练习1选择题(1)把2(3)(5)(4)(3)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正确的是()a23543b23543c23543d23543(2)计算(5)(3)(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2解决方法(1)强调两对课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范文一情境导入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狼和小羊教案的教学设计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以下是小编整理狼和小羊教案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教材简析这是一则寓言。讲的是有关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范文篇一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小学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好,这一节课又是我们的数学课,数学,顾名思义,学习数,当然,学习数并不是我们数学的全部,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我们都学过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梳理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活体寄生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二)第五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第1章走近细胞知识系统表解黑龙江省安达市育才高中翟贵君本章总系统各节分系统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表11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物类型举例生命活动现象举例结论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单细胞生物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相对较长,但文字浅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内容理解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1学习储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写作上注重合理想象与残酷现实的对比,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爸爸买来电饭锅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知道阅读说明书的方法,懂得电饭锅说明书的内容电饭锅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本课的个生字和个词语的意思,初步会用除了还写句子。体会说明书的用处,培养学生看产品说明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