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题报告电池壳行业盈利展望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证期货,曹洋)1、 新能源汽车电池壳概述
  1.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概述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含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PHV)、纯电动汽车(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V)。
  电池根据应用领域可分为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三大类。消费电池可理解为3C 电池,即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的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本质相同但应用场景不同,前者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或电动工具,后者主要应用于电站、通信基站等场景。二者由于不同面向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动力电池偏重能量密度,而储能电池更注重强稳定性、长寿命、和低成本。
  根据能量来源,电池可分为化学电池、物理电池、生物电池三大类。化学电池通过发生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可进一步细分为一次电池(不可再充电的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的电池)和燃料电池(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物理电池通常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能量的直接转换。生物电池则将生物质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主要覆盖了上述化学电池中的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
  现阶段,电动化在新能源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锂电池是当下最广泛使用的动力电池——目前,三元锂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二分天下,此消彼长,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而运用氢能的燃料电池虽然从长期上被行业寄予厚望、短期也在不断发展中,但是其技术水平、商业化和规模化程度对比电动汽车仍有很大差距。
  人们通常所说电动汽车的电池普遍是指电池包(Pack),也称电池系统(Battery System)。从功能角度分解,电池包可拆分为电池模块、电气系统、热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BMS)、结构件等。电池模块为电动汽车储存或释放能量;电气系统负责传输来自电池模块的动力以及检测信号和控制信号;热管理系统通过风冷、液冷等方式使电池温度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寿命;电池管理系统负责采集温度、电压、电流等数据,并对它们进行计算和评估;结构件是由壳体、各类金属支架、端板组成的电池盒,对电池起到承载和防护作用。
  电芯的装配有多种结构可选,传统的结构设计是模块化设计,电池模块由多个模组(Module)组成,每个模组再由几十到几百个不等的电芯(Cell)串并联组成。其他结构包括 CTP (Cell to Pack)和 CTC (Cell to Chassis)——CTP 跳过了模组这一环节,将电芯直接组成电池包;而 CTC 更是跳过了模组和电池包,将电芯直接集成进底盘。
  从动力电池的发展变化历程来看,传统模块结构模式的诞生与当时的应用环境息息相关。早期以特斯拉为主的动力电池包大量采用圆柱电芯,圆柱电芯普遍较小,因而一辆车动辄使用上千个电芯。将电芯提前集成进模组则成为了必要的一环,能够有力降低组装复杂程度、抬高生产效率。此外,模块化设计可以实现单个模组的更换,也为售后维修提供了许多方便。
  如今,大模组化、去模组化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提升能量密度、保证续航的基础上,还能减少零件的使用,为整车轻量化提供助力。
  1.2、电芯分类及发展变化
  动力电池的电芯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能量的最小单位,其基本结构包括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电池壳(又称精密结构件)等部分。
  对电芯性能的要求主要包括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安全、快充、成本、寿命、尺寸兼容等。此外,汽车驱动需要庞大数额的动力电芯带动,电芯一致性从而成为电芯生产过程中另一大重要考量指标。
  市场上锂电子电芯有两种主流的分类方法。按电池正极材料分类,我们可将电芯主要分为三元电芯和磷酸铁锂电芯两大类。按电池形状分类,我们可将电芯主要分为三大类:圆柱形电芯(Cylindrical Cell)、方形电芯(Prismatic Cell)和软包电芯(Pouch Cell)。三者在电池本身的工作原理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封装材质和形状——方形电芯和圆柱形电芯采用硬壳封装,壳体材料多使用不锈钢和铝合金;软包电芯则采用铝塑(复合)膜作为封装外壳。
  圆柱电芯
  主流电动车企中,主要使用圆柱形电芯的是特斯拉。从早期 Roadster 装备的 18650 电池,到全球畅销 Model 3 装备的 21700 电池,再到近几年备受关注的 4680 大圆柱电池(也称46800),特斯拉最初选用圆柱电芯或可归因于其发展时间长、工艺相对成熟、一致性也较高,是电动汽车发展早期有限条件限制下可选的最合适量产的选项;而圆柱电芯也借助特斯拉的畅销,在动力电池市场异军突起,占据可观份额。
  圆柱电芯因其特定形状,有着散热性能强、空间利用率低、径向导热性差的特征。单体能量密度(Wh/L)较高,但由于钢壳或铝壳较重,比能量(Wh/kg)相对较低。此外,圆柱形电芯采用卷绕工艺,因卷绕圈数有限而单体容量(Ah)较低,导致能量密度的上升空间小、成组效率低,而大量组合又对电池管理系统(BMS)提出较高要求。
  圆柱电芯的尺寸规格相对规范,可以在名字中有所辨别。通常电芯型号由五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直径(mm),中间两位数字表示高度(mm),最后一个 0 表示圆柱。如18650 电芯是直径 18mm,高 65mm 的圆柱形电芯。
  方形电芯
  方形电芯的繁荣主要源于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带动。早期政策利好首先向新能源商用车倾斜,由于公交大巴等大型交通工具普遍对动力电池容量要求很大,方形电芯通过其单体容量大、空间利用率高等特征受到青睐,得以大幅发展。
  方形电芯如今仍是市场主流,大多使用卷绕压实工艺,少数使用叠片工艺。其优点是整体机械稳定性高、强度高、内阻小、寿命长、空间利用率高,缺点是散热难度高。
  同时,方形电芯可根据产品尺寸进行定制化生产,因而市场上有大量不同型号,生产工艺较难统一。
  软包电芯
  软包电芯采用叠片工艺,使用铝塑(复合)膜作为封装外壳。对比其他类型,软包电芯的设计灵活性更强、外壳重量更低——同等容量下,较钢壳电池轻 40%,较铝壳电池轻20%,进而带动能量密度的提升,在轻量化需求逐渐增大的将来,有望成为车企首选的电池类型。出现安全问题时,软包电池会鼓气或裂开,而不像钢壳铝壳电芯那样发生爆炸,因而安全性较好。
  软包电芯也有明显不足,电芯性能需要持续改善,例如铝塑膜作为壳体在长期使用情况下有被金属小颗粒刺穿而造成漏液的风险;刚性不强,成组需要更多结构件提供支撑,因此成组效率较低;一致性较差;成本较高等。
  技术路线的发展趋势
  在面向未来的研发上,大电芯、大模组、去模组化已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圆柱电池方面,特斯拉主导的 4680 大圆柱电池有望进入量产化进程;方形电池方面,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蜂巢能源推出长条型 L600 电池,推动了方形电池的革新和发展。
  此外,固态电池的技术发展路线也逐渐清晰,当电解液不再是液态时,电芯或许也不再需要硬壳的封装保护了;因此行业推测,在新的封装形态出现之前,软包或将是最适合的固态电池包装形式,有机会随着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得到大幅发展。
  总体来说,随着新能源行业不断发展,动力电池性能也不断提升以应对市场日益提高的要求。提升电芯能量密度是技术发展的一大重点,对动力电池提升续航里程贡献巨大;Pack 轻量化、紧凑化亦是技术路线的一大趋势,有助于整车能耗降低,继而降低整车成本、提升续航能力;此外,规模效益、电芯或模组标准化、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均有助于在生产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1.3、电池壳分类概述
  电池壳也称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包括盖板、壳体、连接片、安全结构件等。起到传输能量、承载电解液、保护电池安全性、固定支承电池、外观装饰等作用,是保障电池安全稳定的重要部件。
  1.3.1、硬壳结构、工艺、材质及行业标准
  结构
  圆柱、方形电池均使用硬壳封装,电芯内部组织成型后,由外部的盖帽或顶盖以及壳体进行包裹,再通过激光焊接等方式进行密封。
  通常壳体构造相对简单,而顶盖、盖帽相对复杂。
  以方形电芯为例,顶盖主要由顶盖板,正、负极柱,防爆装置,注液孔等部分组成。除了密封和固定的基本作用外,顶盖的极柱用于保证电芯充放电中电流的导通和串并联的连接,防爆装置用于在内环境气压过大时开启防爆阀进行泄压、以降低爆炸风险。磷酸铁锂体系电池顶盖通常采用单个防爆阀设计,当内部压强达到一定压力时,防爆阀会从刻痕处破裂开始泄压;三元体系电池则常常在防爆阀基础上再叠加翻转片,当电池内部压强增大至翻转压力时,翻转片会向上弹起并切断电流。
  工艺
  从生产工艺层面来看,参考震裕科技的生产过程,盖板的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包括冲压(冲模)、清洗、退火、焊接、注塑等;壳体制造工艺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冲压和拉伸。
  生产过程中,所需设备包括高速冲床、精密冲压模具、激光焊接机、摩擦焊接机、数控机床、清洗机、影像测量仪、测量显微镜等;所需技术包括高精密模具冲压工艺、激光焊接技术、摩擦焊接技术、注塑技术等。
  电池壳需具备的性能包括可连接性、抗震性、散热性、防腐蚀性、防干扰性、抗静电性等,其产品对精度、质量要求较高,因而该行业不仅需要精细化程度较高的精密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流程,还对制造环境中温度、粉尘含量等诸多因素有着较高要求。因此,该行业的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壁垒。
  材质
  从电池壳材质来看,圆柱电芯壳体大多采用不锈钢、镀镍钢,方形电芯壳体大多采用铝合金。
  不锈钢物理稳定性强、抗压力、抗冲击力大、不生锈且容易焊接;密度大,会增加电池的质量,间接增加整车的质量,拉低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铝壳比钢壳成本略高,但有着诸多优势。其一,铝质材料密度为钢质材料的三分之一,且延展性能好,可以做得更薄,轻量化空间大。其二,材质厚度和金属鼓胀系数也赋予了电池壳更高的安全性;对比之下,钢材质金属鼓胀系数不如铝,当电池内部发生短路是,钢壳爆炸的几率更高。其三,耐腐蚀,易于回收再生。目前,铝壳还在持续向着高硬度和轻重量的技术方向发展。以应用广泛的 3003 铝锰合金为例,主要合金元素为锰(Mn),在保持高延展性、高抗蚀性的同时,增强了可焊性。
  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层面来看,现行钢壳相关国家标准有《电池壳用冷轧钢带》,现行铝壳相关国家标准有《新能源动力电池壳及盖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现行铝壳相关团体标准有《新能源动力电池壳用 3003 铝合金板、带材》,其他标准包括 VDA(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形状及尺寸标准等。
  其中《新能源动力电池壳及盖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的出台对我国锂电池铝材应用行业起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影响。相比一般工业用铝(GB/T 3880.1-2012《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此标准规范了动力电池用铝只有 4 种牌号:1050、1060、3003、3005。
  1.3.2、铝塑膜结构、工艺、材质及行业企业
  结构
  铝塑膜为聚合物,由外层尼龙层(ON)、中间层铝箔层(Al)、内层热封层(CPP)压合粘结而成。
  尼龙在强度、耐热性、耐寒性等方面性能优良。在铝塑膜结构中,尼龙层起到了结构支撑、装饰和保护铝层不被刮伤的作用,同时防止空气中氧的渗透,维持电芯内部环境。
  铝箔按厚度差异可分为厚箔、单零箔和双零箔。铝塑膜中,铝箔层一般采用 40 微米的单零箔。铝箔层主要起阻隔作用,隔绝电池外部水汽渗入和内部电解液渗出——水分渗入电芯内部会与电解液反应生成氟化氢(HF),副反应产生大量气体,造成电池鼓胀,是软包电池的重要隐患之一;同时,铝箔层也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防止外力对电芯的损伤。
  CPP 薄膜称作流延聚丙烯薄膜,在铝塑膜中起封口粘结作用。热封保证了软包电池封闭性好、抗腐蚀、不流液、抗震性强、外观美观等性能,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工艺
  生产工艺层面来看,铝塑膜的制造主要分热法和干法,区别在于铝箔层和 CPP 层的粘结步骤。热法工艺采用 MPP 粘结,在一定温度下热压合成。高温会导致材料老化、抗短路性下降、韧性降低、成型过程中容易破裂。干法工艺使用粘结剂直接粘贴,无需高温处理,故防短路性能好于热法工艺;且粘结剂本身延展性好于 CPP 层,不需要高温处理不影响成型。
  材质
  从铝塑膜材质来看,该材质赋予软包电池最大的优势在于使其不会爆炸,此外还有质量轻,厚度薄、耐高温、绝缘性强等优点。但也有其他安全层面的问题,铝塑膜机械强度差,难以分担外部挤压的压力,容易导致内部卷芯变形而发生热失控,并且长期使用有被金属小颗粒刺穿而造成漏液的风险。
  行业企业
  目前全球铝塑膜市场(不限于动力电池)第一梯队主要是大日本印刷、昭和电工、韩国栗村等日韩企业。随着国内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发展进步,国内企业如新纶科技、格瑞普电池、佛塑科技、明冠新材等,也在铝塑膜市场有所斩获,为铝塑膜国产化提供动力。
  1.4、结论与思考
  1. 动力电池电芯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能量的最小单位,根据形状可分为圆柱电芯、方形电芯、软包电芯三大类;对应电池壳分别为圆柱形硬壳、方形硬壳和铝塑膜。硬壳普遍由不锈钢、铝合金两类材质制成,软包应用的铝塑膜则是一种聚合物。
  2. 从材质性能对比来看,铝壳在延展性、轻重量、安全性等方面优于钢壳,有望对钢壳产生替代;铝塑膜帮助电池不爆炸,还有更薄、更轻的优点。从技术发展来看,软包电池有望与固态电池相匹配,为行业所青睐。(报告来源:未来智库)2、新能源汽车行业追溯与展望
  2.1、新能源汽车发展追溯
  中国
  2009 年,随着相关政策出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正式开启;2021 年,据中汽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 354.5 万辆,销 352.1 万辆,渗透率13.4%。12 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逐步完成了从政策推动变为市场驱动的转换。
  第一阶段:研发培育阶段(2009 年之前):以科研项目为主,完成了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做出了对企业生产资格、产品管理的规范。
  第二阶段:政策推动下的快速导入阶段(2009 – 2015 年):国家从商用车市场入手,通过补贴等政策进行自上而下的推广,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启高速成长的进程,市场渗透率实现从 0%至 1%的突破。
  第三阶段:政策调整和行业洗牌阶段(2015 – 2020 年):国家大力补贴的同时监管力度不足,行业出现了车企骗补的乱象;依靠补贴引导增加续航里程虽然促进了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但也导致部分企业过度追求电池数量和能量密度、忽视电池安全问题。于是政策调整为补贴退坡、双积分政策接棒,行业逐渐从政策导向型转型为市场导向型。
  伴随着补贴退坡、疫情爆发,行业发生了明显的洗牌,既有"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高歌猛进,又有江苏赛麟、拜腾汽车等多家车企陷入破产或重组。这期间,渗透率从1%上升至 5.4%。
  第四阶段:市场驱动下的高速发展阶段(2021 年 – ):经过十几年市场培育,新能源汽车如今已逐步转变为市场驱动。2021 年,产销大幅上涨超过 350 万辆,渗透率起飞从5.4%升至 13.4%,C 端用户占比接近 80%。
  行业普遍认为:突破 5%关口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从导入期迈入了成长期。而 2021 年,渗透率呈指数级增长,超过 10%关口。有观点认为,渗透率 15%或将是一个拐点,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被消费者广泛接受。
  全球
  全球新能源汽车同样发展迅速。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 2010 年的0.3 万辆一路上升至 2020 年的 293.7 万辆,2021 年更是达到了 643.6 万辆,涨幅119%。
  销量增幅来看,除了 2019 年的个位数增长率,每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均呈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2019 年的低增长可主要归因于两点:第一,全球经济衰退带来汽车市场整体的消费动力不足;第二,补贴退坡导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首现负增长。
  动力总成的分布来看,纯电动汽车(EV)是增长的主力军,2021 年纯电销量 458.6 万辆,新能源总体销量中占比约 71%;其次是插电混动(PHV),2021 年插电混动销量183.5 万辆,占比约 29%;燃料电池汽车(FCV)贡献有限,但也在缓速发展中,2021 年销量达到 1.6 万辆,占比约 0.2%。
  从市场渗透率来看,2019 年起,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均明显上升势头,但整体仍居于低位,发展空间巨大。2021 年,全球年度渗透率约 8%,而西欧年度渗透率约18%(其中挪威年渗透率高达 86%),中国年度渗透率约 13%,美国年渗透率约 4%。
  就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政策推动发生较早,具先发优势,欧洲市场同样表现强势,美国是第三大市场。以 2021 年销量为例,中国占据 51.5%市场份额,西欧占据 33.9%,美国占据 10.2%。
  2.2、驱动因素分析
  新能源汽车行业起跳的背后,是在政策加持的基础上,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日渐成熟,产业细节方面逐步完善,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认可度终于提高。
  2.2.1、政策因素
  中国
  在政策大环境方面,"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双碳政策和石油安全相关政策在基调上长期支持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的具体政策方面,无论是早期确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线大力扶持、提供补贴,还是引导市场化的补贴退坡、施行双积分政策,政策因素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面向未来,相关政策有以下几个主要方向:
  1、 补贴退坡——2022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 2022 年 12 月 31 日终止,这之后上牌的车辆将不再给予补贴。但今年以来疫情等冲击导致销量低迷,山东、广东等多个省市已经出台了不同程度上的短期补贴政策,不少车企也发出了延长补贴的呼声。
  2、 双积分政策接棒补贴政策——将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任由国家转移到各乘用车企业。
  3、 技术和安全——完善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安全的监督和要求。
  4、 燃料电池的鼓励和支持——燃料电池车企的扩张布局或更为积极,更多产业项目有望落地。
  全球
  全球来看,多个国家、城市明确了燃油车禁售的年份,说明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共识,也体现了新能源汽车在未来还有庞大的市场空间。其中最为激进的国家是挪威,将从 2025 年起禁售燃油车。
  针对汽车方面的减排目标,欧洲也推出了较为激进的规划——2020 年欧委会提出《2030 年气候目标计划》,宣布欧盟到 2050 年实现汽车的零排放;2021 年 7 月欧盟公布《Fit for 55》气候计划,将这一年份提前到了 2035 年。美国则提出了到 2030 年电动化率达50%的要求。
  与近几年中国补贴退坡相反,许多国家加大了补贴力度或推迟补贴退坡时间。
  比如德国 2020 年推出经济复苏计划,即日起至 2021 年底期间提高新能源汽车补贴:纯电(EV)补贴从 6000 欧元提升至 9000 欧元,混动(PHV)补贴从 4000 欧元提升至6750 欧元;随后,这一补贴被延长至 2022 年底。另外,法国在 2022 年上半年、意大利和西班牙在 2022 年全年补贴均不退坡。
  美国市场,法案《Build Back Better》(《重建更好未来》)的推出也将大幅扩大电动车税收抵免,有望带动新能源汽车开启一轮高速增长。 从政策推动的层面来看,如果说 2021 年新能源汽车的繁荣主要来自中欧的销量共振,那么在 2022 年,美国市场有望出现质的飞跃。
  2.2.2、技术因素
  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水平逐年提升,使新能源汽车拥有了与传统燃油车匹敌的竞争力。技术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续航里程等性能的提升。
  以行业中同级别、同品牌、相差三四年的车型 e-Golf 和 ID.3 对比为例,2018 年上市的e-Golf 续航里程(中国综合工况数据)255km,2021 年上市的 ID.3 续航里程(中国NEDC 工况数据)达到 430km,明显高于前者。
  亦可以高于行业平均的特斯拉为例,第一辆纯电动跑车 Roadster(2008 年起售)充电行驶超过 392km、最高时速 201kph,其新款 Roadster(预计 2023 年上市)续航力预计将达到 1000km、最高时速超过 400kph,性能提升明显。
  总之,如今许多纯电动车的单次充电续航里程早已超过了 200 英里(320km),远高于一般日常出行 30 英里(50km)的需求。
  面向未来,从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层面看来,伴随着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CTP 等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出现,以及 4680 圆柱电池的量产,动力电池领域不断更新迭代,电池性能有望继续提升。以能量密度为例,参考《中国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1.0》做出的规划,2020 年系统级能量密度达到 250Wh/kg,2030 年将达到 500Wh/kg。
  2.2.3、市场因素
  电池成本
  过去十几年间,随着技术水平提升,电池成本也逐步下降。2011 年至 2020 年间,量产电池的能量密度由80Wh/kg上升到 270Wh/kg,汽车用动力锂电池的价格由 3800 元/kWh 下降到 578 元/kWh。2021 年,高速上涨的原材料成本打断了这一下降趋势。由于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比重较大,约 40%,原材料涨价最终传导至新能源汽车终端。 2022 年以来,中国市场比亚迪、特斯拉、上汽大众等多家车企宣布涨价,美国市场Rivian、特斯拉等宣布涨价,汽车涨价之风横扫全球,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带来负面影响。
  配套环境
  全球各国政府纷纷发布政策或规划,推动充电桩部署。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确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范畴;美国《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投资 75 亿美元在美国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电动汽车充电器网络;欧盟委员会提出要到 2025 年安装 100 万根公共充电桩。
  目前,中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全球第一;截止 2021 年底,国内累计建成充电桩261.7 万个,充电站 7.5 万座,换电站 1298 座。但是,这一领域仍有明显不足——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许多地区尚未覆盖。公共充电桩超过 70%分布在广东、上海等排名前十地区,高速公路充电桩则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 未来,随着充电桩设施覆盖更全面、充换电模式多种可能性的尝试与发展,新能源汽车有望得到一个更好的应用环境。
  车型不断丰富
  新能源市场百舸争流,除了为人熟知的"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还有传统燃油车车企纷纷加速转型。 比亚迪正式宣布自 2022 年 3 月起停止燃油车的整车生产,为全球首例。奔驰宣称,力争到 2025 年将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至 50%;在 2030 年前,在条件允许的市场做好全面纯电动的准备。本田计划,到 2030 年在全球推出 30 款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年产能超过 200 万辆。 逐渐丰富的车型供应有望唤起部分需求,为新能源汽车占有市场提供助力。
  消费吸引力提升
  里程焦虑、安全问题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主要的顾虑。随着电池的性能逐渐强大、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越发完善、安全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性能的信心有所增长。 电动汽车理念前卫、智能化特征明显、灵活运营线上平台,也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体现在近年来,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粘性显著增加,带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中国市场,据麦肯锡调研数据显示,从 2019 年至 2021 年间,称"我喜欢的品牌只有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占比从 10%上升到了 15%;从 2017 年到 2021 年间,愿意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占比从 20%上升到 63%。 也体现在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21 年,中国市场头部效应明显,CR10 市场份额达到 60%,较 2020 年上涨 10%;全球市场来看,仅特斯拉一家就实现销量 93.6 万辆,占据全球 14.4%份额,也体现其超强的品牌吸引力。
  2.3、新能源汽车发展预估
  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历史进程,我们认为在政策加持下,产业技术、配套设施、消费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成熟将带动行业发展的起跳。 与此同时,立于当下的时间点上,在疫情反复、俄乌冲突、芯片供应困境未完全化解、原材料价格上涨、车企提价的大环境下,市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也产生了产销不及预期的担心。
  中国
  面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多家机构对未来销量做出了预估。 中汽协预测,2022 年,我国汽车总体销量将达到 2750 万辆,同比增长 5.4%;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500 万辆,同比增长 47%,市场渗透率将在 18%左右。
  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 550 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 20%。 考虑到 2021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表现优异,乘联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上调了 2022 年的预期,预计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550 万辆以上,并预测渗透率将达到25%左右。对应到新能源汽车这一范围更大的领域,则预期销量将超过 550 万辆。中长期来看,参考国际预测及国内市场的综合因素,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将超过 500 万辆,2025 年将在 700 万辆-900 万辆之间,2030 年在 1700 万辆-1900 万辆之间。 到 2025 年,中国新售新能源汽车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到 2030 年、2035 年,渗透率将分别提升至 40%、50%以上。
  参考近几年国内汽车实际销量——2020 年 2531 万辆、2021 年 2628 万辆,以及疫情冲击、预期下调的现状,我们预估未来国内汽车市场将保持相对低增速的发展态势。我们以2700 万辆、3200 万辆、3700 万辆的汽车预估销量为基数,则可对应到未来 2025 年、2030 年、203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将分别为 540 万辆、1280 万辆、1850 万辆。结合销量预估与渗透率的目标规划来看,2025 年渗透率 20%,2030 年渗透率 40%的目标能够有效实现,甚至加速实现。
  全球
  多家机构针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未来发展做出了预估。
  GGII 预测,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超 850 万辆。 IEA 在《2022 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中做出了两种可能性预测。中性预测(在常规政策引导)下,到 2025 年,电动车销量将达到 1800 万辆左右,渗透率约 13%;到2030 年,电动车销量将超过 3000 万辆,渗透率超过 20%。 乐观预测下(基于超出既定政策的目标和承诺),到 2025 年,电动车销量在 2200 万辆左右,渗透率约 17%;到 2030 年,电动车销量在 4900 万辆左右,渗透率约 32%。分区域看,中国、欧洲、美国是三大主要市场。此外,净零路径下,到 2025 年,电动车销量要达到约 2500 万辆,到2030 年,电动车销量要达到约 6700 万辆。
  2.4、结论与思考
  1. 总体基调来说,在碳中和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尚未达到普及,有望大量抢夺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并借由对燃油车的替换效应在未来保持一个稳健的增长态势。
  2. 观察追踪各机构的预测可见,在 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势向好的发展态势下,行业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未来预期有所抬高。
  3. 就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而言,政策推动和行业技术发展是两大正向驱动因素,疫情和芯片危机是两大负面因素。此外,也有一些新的因素正在变化和进行中。
  首先,原材料涨价打破了电池成本逐年下降的趋势,直接导致许多新能源车企提价。在短期内,一定比例的消费者会选择在涨价前集中下单购买,因而起到了一定程度反向营销的效果,但也提前消耗了部分需求;长期则将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带来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燃油大幅涨价,同样为燃油车的消费增加了阻力。因此,这一因素是全球性的,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均产生负面影响。
  分地域来看,中国市场主要面临的是补贴退坡。考虑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市场化轨道,还有双积分、碳排放、路权等非补贴形式的鼓励政策,因此,我们认为补贴退坡会加剧车企间的竞争和淘汰,但对市场销量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大。
  此外,疫情冲击下吉林、上海等城市的封控带来产业链的中断超乎想象。生产及消费环境的突变导致国内 4 月电动车增速下滑,上海市新车销量甚至基本归零。
  伴随着能源危机、俄乌冲突的发生,欧洲能源自主的布局和推进都将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助于欧洲降低石油供应对自己的限制,但同时也意味着电力需求将水涨船高,反而导致加重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从长期来看,发展风力、水力发电都是合理的解决方案,但在中短期内,能源自主问题对欧洲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影响亦是一体两面。
  此外,美国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当前渗透率处于 4%的低位。从传统燃油车来看,美国最畅销的细分车型是皮卡。随着补贴政策的执行,叠加新能源汽车自身性能增强和优秀车型的推出,美国市场消费需求有望被激发。因此,我们认为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会开始提速。
  4. 结合主流机构预估,我们预计 2022 年至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00 万辆、585 万辆、684 万辆、800 万辆,2030 年将在 1800 万辆左右的水平,2025 年至2030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 18%。
  5. 2022 年至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850 万辆、1092 万辆、1402 万辆、1800 万辆,2030 年将在 4780 万辆左右的水平,2025 年至 2030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2%。(报告来源:未来智库)3、电池壳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预估
  3.1、动力电池需求预估
  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大幅拉升了动力电池需求。2018 年至 2021 年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 量从 56.9GWh 上升 至 157.9GWh ,全 球动力电 池装机量 从 97.5GWh 上升至296.8GWh,涨幅明显。
  海内外终端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高速增长。GGII 数据显示,2018 年至 2021 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从 65GWh 上升至 220GWh;尤其是 2021 年涨幅明显,增长率高达 175%。
  显然,2021 年动力电池产业已呈现高速爆发的态势;长远来看,全球电动化浪潮席卷之下,新能源产品之于整个市场的渗透率逐步攀升,动力电池需求也将持续上升。
  机构预估
  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在 2025 年正式进入 TWh 时代,并在 2030 年达到 2661GWh;对应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 1800 万辆和 4000 万辆。 GGII 则预测,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超 850 万辆,带动动力电池需求超650GWh;至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达到 25%以上,带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超 1.55TWh;至 2030 年出货量有望达到 3TWh。
  模型预估
  我们从终端需求新能源汽车入手,以新能源汽车销量乘以平均装车电量等于动力电池需求量为逻辑,估算未来中国及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此逻辑下,影响预测值的两大变量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平均装车电量。
  我们上文已对新能源汽车销量做出预测,接下来主要讨论平均装车电量。 不同车型之间平均装车电量差异较大。纯电动客车平均装车电量保持在 200kWh 上下浮动;而纯电动乘用车总体 40kWh 至 60kWh 区间内;全球热销的特斯拉 Model 3 单车带电量在 70-80kWh;有望在美国市场有所斩获的电动皮卡带电量大多在 100kWh 以上。
  另外,历史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的月度平均装车电量波动不明显,年度平均装车电量则呈现小幅波动,中国年度平均装车电量始终略低于全球水平。 同时,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和更高续驶里程的车辆仍然是各大车企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认为,年度累计增长仍然符合预期。
  基于平均装车电量历史数据和上涨预期,我们估算中国 2022 年平均装车量为 55kWh。考虑到全球平均装车电量持续高于中国平均,且预期在美国热销的皮卡等能车型耗较高,我们估算全球 2022 年平均装车电量为 75kWh。并预计未来平均装车电量会继续小幅增长。
  结合上文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预测,我们预测 2022 年,中国动力电池需求量达到 275GWh,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达到 638GWh;到 2025 年,中国动力电池需求量达到560GWh 水平,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 1400GWh 水平;2026 年到 2030 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需求量约 5010GWh,全球动力电池累计需求量约 13100GWh。
  思考
  结合机构做出的预测来看,我们给出的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预测值明显高于 EVTank 给出的预估值。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们采用的 2030 年全球销量预计为 4780 万辆,大于EVTank 做出预测时采用的 4000 万辆;二是我们为全球平均装车电量设定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基调。
  面对未来庞大的需求,动力电池扩产规模也呈指数级增长。截至 2025 年,宁德时代规划产能将达到 670GWh,中创新航规划产能 500GWh,蜂巢能源规划产能 600GWh,国轩高科产能规划目标 300GWh,仅此四家规划产能累计已达到 2070GWh,明显高于预测的国内外装机量。全球范围内,到 2025 年,还有 LG 新能源规划产能至 430GWh,SKI 规划扩大产能至 100GWh,远景动力预计总产能 300GWh。
  国内外电池企业厉兵秣马,未来总体产能充裕,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担忧;但产能释放需要时间,且可能发生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因此短期一两年内,面对高速爆发的需求,优质动力电池供应或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3.2、电芯需求预估
  动力电池从电池技术路线的选择来看,不同类型电池装机量差异明显。
  以 2019 年至 2021 年间中国市场装机量为例,按电池正极材料分类,三元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场占比逐年下降(从 65.2%降至 48.1%),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市场占比逐年上升(从32.5%升至 51.7%)。 按单体外形分类,2019 年方型电芯装机量 52.6GWh,2020 年下降至 50.9GWh,2021 年升至 120.99GWh,市场分别占比 84.5%、79.5%、86.43%,呈现扩张的趋势,占据绝对市场份额;软包电芯装机量分别为 5.5GWh、3.9GWh、8.7GWh,市场占比 8.9%、6.1%和6.2%;圆柱电芯装机量分别为 4.1GWh、9.2GWh、10.3GWh,市场占比 6.6%、14.4%、7.36%。
  考虑到电芯单体正极材料类型与电池壳没有一一对应,而不同单体形状对电池壳要求则相对明确,因此可通过动力电池市场需求量来体现未来动力电池电芯结构件市场需求量。
  模型预估
  我们从动力电池需求入手,估算不同类别电芯市场占比的发展变化,从而估算不同电芯的市场需求。在此逻辑下,增加变量为各类别电芯的市场占比。
  总体看来,圆柱电池、方形电池和软包电池这三种电池技术路线各有优势,长期共存。
  从性能上考虑,圆柱电芯技术成熟、成本低,但空间利用率较低、不助于提升能量密度,对 BMS 电池管理系统要求较高;方形电池单体容量大、能量密度较高,但制造工艺的不统一;软包电池的重量轻、安全性好,是长期发展的趋势,但尚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从技术路线的发展来看,固态电池的出现降低了硬壳的必要性,当电解液不再是液体型态时,软包电芯有望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从国内外电池企业的布局来看,中国头部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重点布局方形电芯,比亚迪刀片电池采用软包叠加硬壳的二次封装模式;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以软包电芯为主;日本企业松下高度捆绑特斯拉,以圆柱路线为主;韩国 LG 新能源、SK On 等主流电池企业都以软包为主,不过亦有观点认为当前全球汽车制造商更加青睐方形电池,因此韩国企业或将投向方形电池的研发与生产中以争取客户和市场。
  从下游车企看来,圆柱电芯在 2020 年中国市场占比上升,主要得益于特斯拉Model 3 等车型热卖的带动,短暂回升后在 2021 年又降至 7%层级。特斯拉是圆柱电芯最主要的下游厂商,4680 电池的投入量产在行业掀起一波热潮,有望带动国内外圆柱电池市场份额的上涨;于此同时,特斯拉也已经开始布局使用其他类型电芯,例如与宁德时代合作装备磷酸铁锂方形电池。
  方形电芯在中国市场占据绝对主导低位,近几年均保持 80%甚至更高的市场份额。全球市场层面,大众集团计划在 2023 年全面铺开的"标准电芯"就是方形电池。
  有消息称,韩国电池制造商三星 SDI 已从大众汽车获得订单,将为其生产"统一化的方形电池"。软包电池在欧洲更受青睐。据统计,欧洲 2020 年最畅销的 20 款新能源乘用车中,15 款使用的是软包动力电池。此外,国内车企也纷纷布局软包电池——蔚来、小鹏汽车等车企开始或加速搭载软包电池。
  基于以上这四个层面的思考,我们预测未来中国及全球市场圆柱电芯短期内将有所上涨,但中长期来看仍将有维持较低水平,主观估计将不超过 10%;未来方形电芯市场占比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但会有所下降,是软包电芯挤压其市场占比导致的,约占中国市场 40%、全球市场 30%;未来软包电芯有望展开一波增长,主观预测将占据约 50%中国市场;考虑到软包电芯在欧洲拥有高认可度,或将拉高其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主观预测将超过 60%。
  结合上文对动力电池需求量的预测,到 2025 年,圆柱形电芯中国市场需求量约45GWh,全球市场需求量 183GWh;方形电芯中国市场需求量预计 375GWh,在全球需求量预计将达到 491GWh;软包电芯中国市场需求量 140GWh,全球市场需求量 730GWh。
  2026 年到 2030 年,圆柱形电芯中国市场累计需求量约 308GWh,全球市场累计需求量约 1259GWh;方形电芯中国市场累计需求量约 2619GWh,全球累计需求量约 4030GWh;软包电芯中国市场累计需求量约 2085GWh,全球市场累计需求量约 7810GWh。
  3.3、电池壳需求预估
  硬壳电池壳件数预估
  一枚 18650 圆柱电芯可以对应电压 3.6V、容量约 3Ah,可计算得出其能量 10.8Wh;一枚21700 圆柱电芯对应电压 3.6V、容量 4.8Ah,可计算得出其能量 17.28Wh;4680 则宣称能量提升五倍——参考这三种电池数据,我们估算得一件完整的圆柱电池壳产品对应电池能量约 15Wh,并随着年份有所增长。
  宁德时代三元方形电芯的指标为 3.65V、150Ah,可计算得其能量 547.5Wh。以此为参考,我们估算一件完整的方形电池壳产品对应电池能量约 547Wh,同样随着年份将有所增长。
  以单体电池能量作为变量,我们可预计,到 2025 年,圆柱电池壳中国市场需求量约179,000 万件,全球市场需求量约 730,000 万件;2026 年至 2030 年,中国市场累计需求量超过 1,000,000 万件,全球市场累计需求量超过 4,000,000 万件。
  到 2025 年,方形电池壳中国需求量约 67,000 万件,全球市场需求量约 88,000 万件;2026 年至 2030 年,中国市场累计需求量约 459,000 万件,全球市场累计需求量约 707,000 万件。
  电池壳所需原材料预估
  针对圆柱电池壳,我们参考各网站销售的产品规格,采用 8g/件为其单位净重;针对方形电池壳,参考震裕科技近几年的原材料耗用量数据,我们采用铝耗用量约 1.24 吨/万件、铜耗用量约 0.06 吨/万件。
  我们可估测得,在圆柱电池壳领域,2022 年到 2025 年间,中国市场钢需求量累计约60 千吨,全球市场钢需求量累计约 229 千吨;2026 年到 2030 年,中国市场钢需求量累计约 82 千吨,全球市场钢需求量累计约 336 千吨。
  在方形电池壳领域,2022 年到 2025 年,中国市场铝需求量累计约 277 千吨,全球市场铝需求量累计约 332 千吨;2026 年到 2030 年,中国市场铝需求量累计约 570 千吨,全球市场铝需求量累计约 877 千吨。
  1GWh 软包动力电池大概对应 120 万平米铝塑膜。 假设未来铝塑膜总体维持此水平,我们预期 2022 年到 2025 年,铝塑膜中国需求量约37200 万平米(约 4 亿万米),全球需求量约 230160 万平米(约 23 亿平米);2026 年到2030 年,铝塑膜中国需求量约 250200 万平米(约 25 亿平米),全球需求量约 937200 万平米(约 94 亿平米)。
  3.4、电池壳市场规模预估
  电池壳产品销售价格普遍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式。公司根据产品品种和规格的差异、制造过程中工艺流程的复杂程度,设定不同的增值额,成本则主要参照主要原材料的市场公开价格测算并及时进行调整。
  对此,我们追溯了过去几年电池壳成本与售价的关联。成本的部分,我们以铝锭平均价格为代表,售价的部分,我们参考了震裕科技电池结构件平均单价。2017、2018、2019 年和 2020 年上半年,铝锭平均价格分别为 14.44 元/千克、14.20 元/千克、13.94 元/千克和 13.14 元/千克,电池壳单价分别为 10.52 元/件、9.57 元/件、9.37 元/件和 7.33 元/件。
  数据显示,二者的价格波动呈现相同方向,此外,2020 年上半年售价降幅较大,可归结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了成本。
  我们又提取了 2022 年 3 月 1 日阿里巴巴网站的价格数据,方形铝壳盖板约 12-15 元/件,方形铝壳壳体 15-20 元/件,圆柱盖帽 0.08-0.7 元/件,圆柱钢壳 0.24-1 元/件。以此为基础,我们可粗略估计,当前方形电池壳一套售价约 30 元,圆柱钢壳一套售价约0.4 元。此外,铝塑膜约 21 元/平米。
  为了预估电池壳未来的市场规模,我们在过去和当下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预测未来价格的可能走势和区间。
  带动电池壳成本下降的因素有:需求放量带来的规模效应有益于分摊固定成本,提升机器、人工等利用率,从而拉低成本;电池技术路线的发展逐渐趋向产品标准化,进一步有益于规模化生产的达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趋向大尺寸电芯,有助于节省材料度电用量,降低材料成本。
  而拉动成本上升的因素有:铜、铝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原材料采购成本。
  我们采用 0.4 元/圆柱电池壳、30 元/方形电池壳、21 元/平米铝塑膜为售价基准,分别考虑未来价格分别上涨 10%、价格保持不变、下降 10%三种情况。
  价格上涨情况: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带动电池壳价格上调。在此情况下,到2025 年,中国电池壳(硬壳加软包)市场规模可达到 267 亿元,全球电池壳市场规模可达到523亿元;2026 年到 2030 年,中国电池壳市场规模累计可达到 2139 亿元,全球电池壳市场规模累计可达到 4683 亿元。
  价格持平: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为电池壳涨价提供动力,但同时电池壳企业通过产能扩充、技术创新、改善产品生产工艺技术和流程、提高管理等方式降低原材料上涨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到 2025 年,中国电池壳市场规模可达到 243 亿元,全球电池壳市场规模可达到 476 亿元;2026 年到 2030 年,中国电池壳市场规模累计可达到 1944 亿元,全球电池壳市场规模累计可达到 4257 亿元。
  价格下降情况:原材料价格回落,电池壳企业规模化生产、技术水平提升等带动价格进一步下降。在此情况下,到 2025 年,中国电池壳市场规模可达到 219 亿元,全球电池壳市场规模可达到 429 亿元;2026 年到 2030 年,中国电池壳市场规模累计可达到1751 亿元,全球电池壳市场规模累计可达到 3831 亿元。
  3.5、结论与思考
  1. 我们从需求终端入手,以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平均装车电量为切入点,倒推动力电池的市场需求量,并以不同电芯形状加以区分,倒推电池壳市场需求量和市场规模。这个过程中运用的变量较多,包括(1)新能源汽车销量、(2)平均装车电量、(3)圆柱/方形/软包电芯市场占比、(4)圆柱/方形电芯单位电池能量、(5)单位圆柱/ 方形/软包电池(壳)所需原材料、(6)电池壳售价。
  2. 其中(1)新能源汽车销量是一切推导的基础。双碳大环境下,新能源汽车和相关行业都迎来了确定性的发展机会,但考虑到国内外市场广阔庞大,预期的调整幅度也会较大,其销量预期的波动会对结论产生较大的影响。
  3. (2)平均装车电量会随着不同车种、车型的登台亮相有所起伏;但目前,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和更高续驶里程的车辆是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而我们认为,当续航里程提升到一定程度后,行业发展的重心会转移到整车轻量化等其他可优化的方面上。因此我们预计,短期内(近十年内),平均装车电量的上涨趋势是相对确定的;而更长期来看,其上涨速度会放缓,并可能在某个数量位置上有所停滞。
  4. (3)不同形状电芯市场占比的变动可能性较大,某项具体技术的推出(如特斯拉4680 大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或某些有影响力车企电池标准的推出(如大众汽车的标准电芯),都有望对某个技术路线上电芯的市场覆盖率带来关键性影响。其中,我们认为,固态电池的发展降低了硬壳的必要性,该技术的应用和量产会对软包电芯的市场占有率带来正面影响。
  5. 在推导过程中,(4)圆柱/方形电芯单位电池能量、(5)单位圆柱/方形/软包电池(壳)所需原材料是和电池壳这一零部件紧密相关的变量。其中,电芯单位电池能量提升是行业共识,因此该变量数值稳定上升是确定性的。而电池壳原材料的估算是一个补充的探讨,我们认为其变动可能性较大,但变动方向难以判定。随着单位电池能量的提升,每件电池壳将承载更大的电池,对应单位电芯耗用的原材料也将提高,但是行业对轻量化的追求与尝试也未停歇,因此在正负效果叠加下,我们在报告中选取了不变的数值。
  6. (6)电池壳售价直接影响其市场规模。对比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电芯主材,电池壳行业应用的原材料易得性相对较高,行业企业议价能力相对较低,因此我们认为,电池壳售价在未来波动概率较大,但波动幅度不会太大,我们在报告中选取了10%的波动来划分上下区间。
  7. 最后,从技术路线的发展来看,CTP、CTC 等结构技术推出,去模组化的趋势明显。我们认为,这类电池结构上的变化对电芯层面的直接影响不大,但或将带动结构件出现新的款式。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男明星就要穿皮衣任嘉伦奶帅,王一博酷帅,看到朱一龙瞬间惊艳男明星真的要多穿皮衣,真的太显个人魅力了,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几位的皮衣造型,谁更能惊艳到你们?下面就是我们娱乐圈男明星的皮衣大赏!蔡徐坤蔡徐坤蔡徐坤的颜值一直都很高,但是没想到他这孩子专注打游戏,2400元压岁钱被妈妈悄悄顺走,还以为丢掉了文菁妈一个大约三岁左右的萌娃趴在沙发上,眼睛紧紧地盯着手中的iPad,聚精会神地玩着iPad,而他过年时候收到的压岁钱红包全部都塞在裤子的口袋里面。这时候妈妈悄悄地走上前,用两个手注意!这种药孩子慎用,有致聋风险说到庆大霉素,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治疗肺炎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等,都可能有它的影子。但就是这样一个临床上使用很广泛的药物,背后却隐藏着巨大危机有较严重的耳毒性(中毒症状为眩晕耳鸣耳今年的第一场油菜花海,惊艳亮相营山进士之谷YOUCAIHUA油菜花开的进士之谷是春天的味道春天真的来了!!!进士之谷满山遍野的油菜花灿烂盛放奔赴一场油菜花的约会,是每个营山人迎接春天共同的仪式感。提到油菜花海,空乘服务,乐满人间(江远东北京)报道虎年空乘服务,乐满人间!近日,由河北航空公司从北京大兴机场飞往贵州龙洞堡机场的航班NS8077飞机,机号为1446,航段为大兴一陇南一贵阳机舱人数184人,其中大连休5天!2022广西壮族三月三假期新鲜出炉自从3月1日有关部门发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22年壮族三月三放假的通知,经过调休后,我区壮族三月三全体公民放假2天,放假时间为4月2日6日,加上清明节整整5天!5云南旅行最佳玩法,带你嗨翻游云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云南的大理以及丽江还有昆明都是旅游胜地,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去云南旅游,可以欣赏到很多绝美的风景以及享受到最舒适的自然环境。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该如何省钱省力的畅玩云南,每日一药金乌骨通胶囊主要成分金毛狗脊淫羊藿威灵仙乌梢蛇土牛膝木瓜葛根姜黄补骨脂土党参。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棕色至棕黄色颗粒或粉末气香,味苦。主要功效苗医维象样丢象,泱安档蒙僵是风,稿计凋嘎边蒙一位俄罗斯插画家眼中的战争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局部战争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战场上的即时消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严重碎片化的方式随时涌来,除了战地记者和官方发布,任何在现场的人都可经络养生疏通经络,负面情绪自然消失导语在黄帝内经中,十二经络各主一类情绪,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是经络中能量堵塞,如果疏通了经络,负面情绪就会自然地消失。十二经络所主情绪对号入住,看看自己的是什么类型的情绪,查一下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颜崩的现象发生?真的不要有人再肿了!!由于有很多不靠谱的医生在做面填设计时却没有考虑到整体性远期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颜崩的现象发生。当不考虑整体性时,很可能就会因为细节不到位出现发面馒头感。当不考
50年毛岸英回乡祭母,省委就修整杨开慧墓答需请示中央和毛主席图杨开慧烈士墓地前言1950年,毛岸英回乡为母亲杨开慧扫墓,不料,却成了他们最后一次的分别。杨开慧是毛泽东挚爱的妻子,亲密的战友,也是中国第二位女共产党员。他们曾有过高尚纯洁的爱情怀孕后不关灯睡觉,因为丈夫的话离家出走,产前抑郁要高度重视谢花怀孕后,婆婆自告奋勇前来照顾。因为孕期营养跟得上,谢花明显比孕前长胖了许多,但跟身体长胖呈反现象的是谢花的心情。怀孕到第4个月开始,谢花变得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不肯出媒体人评李铁谈换人你说看到他防守下滑所以换下,心是铁做的?直播吧11月12日讯世预赛亚洲区预选赛B组第五轮,国足11憾平阿曼。赛后在接受采访时,李铁解释称换洛国富是因为感觉他活动能力下降,在边路的防守有所欠缺。随后媒体人正在写字的Cc就李美国的奴隶制在整个17和18世纪,从非洲大陆被绑架的黑人,被迫在美洲殖民地沦为奴隶,被剥削为契约仆人,并在烟草和棉花等作物的生产中劳作。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西部扩张和废奴运动引发了一场关于奴每个孩子都有天赋?是的我很少听到父母说自己家孩子有天赋,我也是这样长大的。听过的几次,都类似于我家孩子弹琴特别有天赋,听过就能弹出来,或者我家孩子在乒乓球上特别有天赋,球感好。似乎天赋主要体现在艺术和体抗美援朝影响到底有多大?不仅仅是美国,还有紧盯中国的苏日两国在1840年以前,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东亚霸主,即使中国没有任何称霸的意图,但两千年的历史传统和独一无二的巨型体量,仍然使东亚诸国和远道而来的欧洲人不敢轻易触犯。鸦片战争虽然让欧洲列强新加坡国父谈美国三大优势有这些优势在,美国就不会倒下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开启新世纪魔幻元年。世界各国无一幸免,社会发展进程遭遇不同程度的冲击。在这场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弊端逐渐暴露,作为全媒体人李铁把洛国富换下没问题,换下徐新才是最大的问题国足被阿曼11逼平后,今日几位媒体人在社交媒体连麦复盘这场比赛,媒体人赵震认为洛国富在中超联赛中就是体能有问题,已经很久没打全场比赛了,66分钟被换下没有问题。同时连麦的前广州队翻NBA历史最长的三大球员合同球员们在场上的出色表现,为他们赢得球队开出的合同,有些时候球员认为自己的表现值得更高的薪水,就会向球队索要一份大合同,当然球队也可以选择将其交易或者开出大合同续约留下NBA本质是一瑞典将军看耿飚穿得太土,问他带过多少兵,耿飚也就三四十万人在新中国的众多将领中,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他是中央红军长征时期的前卫团团长,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却成为了中国首批将军大使。改革开放人类历史中,到底藏着多少速度与激情?目前而言,在人类的认知范围内,光速是最快的速度,299792458ms,一秒之内可绕地球七圈。但有没有超光速的存在呢?还真有,例如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两个暂时耦合的粒子,不再耦合后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