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全职炒股有多少人能生存下来?

  中国炒股的人也非常非常的多,现在还在玩的人都达到上亿人,这些人到现在还没退出来,当然表明都还在生存!
  楼主的意思应该是多少赚钱的人吧?在股市里想稳定赚钱,而且想赚大钱,在我看来必须要具备4点!
  第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技术,也就是买卖点的把握,这是很多人觉得自己是有技术的,但是往往自己的胜率不高,只是了解了皮毛而已。
  第二点就是信心,看过《千王之王》的人都知道龙四刚到上海的时候,身无分文,但他却敢夸下海口一个礼拜之后,要成为上海的赌王,因为他对自己的技术有着绝对的信心!而我们是不是对自己看好的股票有着非常大的信心呢?可能买的时候还是有信心的,但是当股票下跌的时候,信心就会慢慢的变弱了,最后完全没有信心了,以至于割肉,被洗出来出局,如果你对自己的技术有着非常的自信,对自己选好的股,事先有着非常的好逻辑判断,那么就能够很好的去执行,而不会因为股票的下跌,而让自己信心消失!
  第三点就是胆量,在股市里胆量肯定是要具备的,因为有很多人虽然也在炒股,但是胆量却很小,赚一点就跑了,亏一点也跑了,最后玩了很长时间,赚和亏都不是太多,只是玩了个寂寞!
  第四点就是资金,要想赚大钱,资金肯定是大头,这一点不用说,大家也都明白,资金越大,每天波动就很大,输赢也很多!
  如果以上四点,你都具备了,基本上在股市里,你就可以发家致富了!
  我老公是二十多年年前开始炒股,因为他炒股,我也跟着认识了一些炒股的朋友,经过十年牛熊穿越,我老公赔的饭钱都没有了,才从股市的发财梦中惊醒,在也不炒股了,前几年,在街上碰到一个骑三轮车的,看着可面熟,仔细看 才认出,是我老公炒股时候认识的股评家,现在改行蹬三轮车了。还遇到一个股友,现在还在炒股,靠着炒股,买了房子。他说我老公赔钱主要是反复割肉,最终血本无归。他20多年的炒股经验就是从来不止损,被套的股票有机会就做个波段,直到挣钱为止。我还有个初中同学,就是靠炒股把女儿送到了新西兰,我这个同学是和我老公一起从小散户开始抄的,最终他炒到了大户室,我老公炒回了家,他也是不割肉,那时炒股都是去证券公司的大厅l看盘,一大跌我老公就说不见我同学了,一大涨他就来了,我老公是一年四季都泡在证券公司 ,涨了追进去,跌了割出来。反复来来回回,钱就没有了,他还美其名说这是先包住本金,最候啥也没有包住,股市是有挣钱的,都是那些有耐心,承受能力强的。
  全职炒股能生存下去的寥寥无几,全职炒股的人当中大约只有百分之一的投资者,其余大部分全职炒股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股票市场生活。
  目前A股市场接近1.9亿股民投资者,绝大部分股民投资者都是属于业余炒股,真正在股票市场全职炒股的人特别少,预计只有万分之一,按此进行计算1.9亿股民投资,全国全职炒股的只有19万人,也许会更少。
  如果按照全国只有19万人是全职炒股的,按照百分之一计算,意味着全国能真正在股票市场全职炒股,还能好好生存下去的,大约只有1900人左右,当然这个人数也许是被低估了,可能会有更多全职炒股的人生存下来。
  但为了证实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可以根据A股市场盈亏比例来推算,A股市场约有1.9亿股民投资者,其中有10%的人是炒股赚钱的,其余90%的人炒股是亏钱的,意味着还有90%的人是无法在股市生存下去的。
  A股市场就是"一盈二平七亏损"意味着10%是赚钱的,按此进行就算全国有1900万人赚钱的,但这些人赚钱的基本都是机构,或者是相关机构人员,还有就是金融机构从业的专职人员,按此进行排除之后,在股票市场赚钱的个人投资者都非常少了。
  个人投资者只有炒股赚钱,才能有资格去全职炒股,全职炒股就是靠股市来经济,只有在股市能赚钱才能坚持全职炒股,所以按此进行推算,全国有1900人全职炒股生存下去的,这个数量不离谱,更贴近现实A股市场。
  只要不加杠杆,不借钱炒股,有时涨有时跌,大部分人还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据证券公司统计,炒股账户中,呈现百分之七十的人是亏损,二成不亏不盈,一成盈利。而一成盈利的人群再呈金字塔分布结构,二成盈利的人赚钱能力约大于八成盈利的人。所以如果要全职炒股,至少年收益在30万以上,方可抵掉一年的家庭支出。目前全国统计股民在1.4亿左右,也就是说每年能盈利人群大概一千多万人,年收益达到30万以上的人群,账户的基数起码得在50万以上。门槛估计得砍掉八成盈利人群。大致可以得出结论,全职炒股,首先前提要有足够的收益,而门槛资金50万以上,且年收益30万以上盈利人群里再区分出,必须平均每年正收益30万以上的人群,因为今年赚30万,明年亏30万甚至更多,没几年就坚持不下去了,所以全国能把炒股作为一种职业,并恒久坚持的,全国也就五六十万人
  我是2000年才认识股市的,到今天二十多年了,从一无所知的小白到现在有点经历的小散,中间经历了二次牛市,千股涨停,融断,一言难尽,不过总体还好,略有赢余。在我的圈子里,好象没有全职炒股的,我觉得全职炒股不靠谱。朋友们,你们说呢?
  全职炒股你首先要准备好50万的开户资金,这样你才有做空的资格,因为大A跌多涨少,一味做多反而会套死。其次T+1制度,注定追涨杀跌要谨慎,不会给你任何后悔的机会。再次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发现不对汲时止损。国外是晴雨表,国内是收割机,平均下来全职炒股的人还是多呢
  别人的事无从得知。
  自己是去年失业后进入股市,前三个月略亏,接着有四个月的时间是有时亏有时赢,入市第八个月时己"收回学费"了……
  2020年开始全职炒股,开启这条路,是因为年纪大了,找工作难,都47岁的人了,没技术没学历没经验的三无人员,一开始还想着无论工资多少都好好珍惜工作机会,实际情况不允许,在一家小超市做理货员,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百倍的上班,能干的事情就多干,想不到超市就那么一点大,但是勾心斗角太厉害了,无中生有,无端指责,根本就不能以同事的身份相处,真想不明白啊,现在年轻人都这样吗?我们之间并没有利益冲突,一开始还以为是排挤我年纪大,但是你们年轻人之间一样在互相争斗,斗什么呢?没有从中获得一点点的利益,老板不会加工资,做了几个月,没有听到过老板表扬过谁,你们在争什么?都是同事不但不能好好相处,还想凸显自己在同事之间高人一等,受不了了受不了了,三个月走人,不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钱不多,活挺多的,心挺累的。不在找工作,自己炒股过,希望在股市里能找到一条生存道路走下去
  对于全职炒股能不能生存,不能一概而论。要看股民处于什么状态,按照现实中散户股民的真实情况来说,没有几个散户能幸运的生存下来,非常不建议全职炒股。                一、现实的情况都是散户没有成熟的交易理念和系统。都是用传统生意上或工作中的结余资金在炒股。有些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甚至用信用卡,花呗等信用资金在玩,往往都是深套其中。大部分散户进入股市都是想赚一把就撤的心理,结果都是来了就跑不掉。慢慢的沉淀为老油条。根据我身边股友的情况分析,都是拿着传统生意上的资金在补贴股市,有些深套后就权当存银行,持有这些想法的老股民一大把。回到题目上来说,全职炒股生存率很低,不能说没有成功者,只能说,很少有人真正脱离了财务自由。从而全职炒股的。                      二、既然是全职炒股,就得放弃其他工作,生活开支都得来之股市。如果天天看盘,肯定会做超短线。可是短线的成功概率是非常低的。把时间拉长了分析,短线根本没法生存,股市的特性就是,涨高了要离场。不收割一切都好是浮云。就如你去澳门拿100万,挣了一个亿,同时又没法离开澳门,终究还会还给金圆桌…不要认为,股市,就是自家银行,这里实际上是坟墓,很多老股民都是在年青时坚持到中年,那个发财梦一直在作祟,就是实现不了。甚至影响了家庭和谐。                 三,从人性的弱点来分析的话,单凭个人沉浮是战胜不了人性的,在股市中生存下来,必须有其他生活的来源帮助熬过,有新韭菜,到中老油条的过程,慢慢在股市中觉醒,去反复试错,找到属于自己的挣钱法则。历经牛熊转换方能醒悟。否则短线就是坟墓场。拿我身边例子就知道,我一个朋友,2011年时,当时我还不懂股票,而他已经在中体产业这只票上,抓住了几个涨停板。从那时我才知道,他已经开始全职炒股了,媳妇上班,他在家接娃上学+炒股。想想也挺美,角色分配挺合理。玩到现在结果很失败,用他的话说,起码欠银行两个奔驰。              四、财富掘金股市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路径,难度系数不小。站在中国高度改革开放的趋势来看,金融改革只能会越来越开放,国际上通用玩法,迟早会进入中国,所以不能把股市看成是黑洞,而且还要提高专业化知识,迎接百年未有之大局。

金昉毅回应被抓传闻本人工作生活一切正常,拟设立私募基金澎湃新闻记者葛佳1月17日,有传闻称,原中泰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陈龙原某公募基金量化总监金昉毅双双被抓,或因涉嫌操纵证券及内幕交易。对此,澎湃新闻记者联系到金昉毅本人,他对传言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证券代码688221证券简称前沿生物公告编号2022002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1月17日北向资金净流入前10名称涨幅净流入(亿)行业1招商银行1。175。60银行2恩捷股份7。464。52电力设备3阳光电源0。894。23电力设备4通策医疗2。812。53医疗服务5中兴通讯3。912。0天山铝业和神火股份估值分析今天分析两只铝类股票天山铝业和神火股份。铝业属于强周期行业。股价波动较大。当前铝业景气呈上升期。相关公司利润快速增长。天山铝业目前股价8。75元,每股净资产4。64元。预期净资产收1。18主力卖出前100名的个股,净流出排名一览表查看更多股票简称现价(元)涨跌幅()主力净流出散户数量主力流出排名九安医疗74。5310。0012。53亿624。6214720上海家化41。710。005。09亿79。94247美锦能源,御银股份,三一重工,包钢股份,士兰微,神思电子加油美锦能源有煤炭加氢能概念。陕西金叶市场龙头。御银股份是数字经济概念。中天科技是锂电池概念。大金重工是风电龙头。士兰微是半导体概念龙头。国科微是芯片设计概念龙头。川能动力锂矿加风电概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两个月上升资金紧张有所缓解来源人民日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日前公布2021年12月我国中小企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随着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政策落地生效,工业生产继续回升,能源供应保障得到加强,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得到北上资金买入前100名的个股,增持排名一览表(2022。01。17)查看更多股票简称现价涨跌幅陆股通买入2022。01。17主力流向2022。01。17散户数量2022。01。17恩捷股份276。49元7。464。52亿1。21亿80。06阳光电源宁德时代(300750)涨2。45,新能源ETF(516160。SH)探底回升金融界1月13日消息,今日早盘宁德时代(300750)探底回升,截至1045涨超2,拉动新能源ETF(516160)跌幅收窄于0。24,盘中一度跌2。38换手率达2。99。乘联会秘最前线看好大众消费品及必选消费品,UBS瑞银2022年中国消费行业展望近日,UBS瑞银举办第二十二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其中瑞银大中华区消费行业研究主管彭燕燕对2022年中国消费行业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以下是瑞银相关研究的简要观点,供读者学习参考。202大涨200元吨!尿素涨价原因曝光!后期还能涨多久?最新消息来了目前国内尿素市场处于大稳小涨,今日外围地区涨价增多,截止1月12日,国内尿素企业库存总量降至63。67万吨,较上周环比下降5。68万吨,较去年同期上涨37。39万吨。通过隆众数据显
一场不容低调的集体发声多位公募老大发出肺腑之言,请相信我的团队财联社(北京,记者陈俊岭)讯,烽火连腊月,家书抵万金。就在A股经历开年四连阴基民人心涣散的微妙时刻,一大波基金经理温暖人心的亲笔信纷至沓来,其中不乏文采飞扬的金句。恐惧是贪婪的跳板万里扬1。1亿元收购万里扬能源51股份进军储能业务中证网讯(记者杨烨)1月6日晚间,万里扬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万里扬集团等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前者以1。1亿元收购万里扬集团等股东合计持有的万里扬能源公司51的股份。股权转让完成后,万里外贸增长潜力不断释放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数据来源商务部海关总署制图张丹峰2022年1月1日凌晨,广州大朗国际货运物流基地,一辆满载着100标箱货物的穗满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列车将从满洲里铁路口岸出境,111月宁德时代电池装机量一骑绝尘比亚迪再超松下来源盖世汽车谭璇核心提示11月,宁德时代以12。1GWh的装机量在榜单上一骑绝尘,市场份额高达37。盖世汽车讯2021年12月29日,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Research公布的数预测下周钢价走势已定根据中钢网APP显示,本周钢价总体来说小幅上调,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结合各方因素,难掩涨势!山西河南两地,冬储火热进行中,老铁们到底是继续按兵不动,还是尽早入局?预详情了解,继续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业绩预告证券代码000723证券简称美锦能源公告编号2022001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一本期业绩预计情况1业绩预告期间2上证50仍将是接下来的主线,可逢低关注本周上证指数放量下跌1。66,短期运行在5日均线以及5周均线之下,处于下跌趋势中。上证指数在本周四踩了一下半年线,周五的反弹只是反抽到5日均线,在下周初的几个交易日中仍有较大的下跌兴发集团2021年净利润预增最高超6倍从磷化工切入新能源本报记者李万晨曦1月7日,湖北兴发集团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1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亿元至44亿元,同比增长573。14至605。19。扣除非经2021年12月末外汇储备规模32502亿美元创近6年来新高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琳)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502亿美元,较11月末上升278亿美元,升幅为0。86。这是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连保险条款须破解难懂天书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就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一年期意外险连续发布三个示范条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总体来看,三个示范条款从结构上较为相似,均按照合同构成合同成立与生效犹豫期保险期间保险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谈光伏产能过剩长期来看过剩才是常态澎湃财讯在各国碳中和目标之下,光伏产业迎来新一轮倍速发展,这吸引了众多掘金者跨界涌入光伏制造业,新一轮产能过剩周期即将到来。隆基股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近日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