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鱗瀺灂,釆羽頡頑,飛繳墮雲鴻,沉綸引魴鯉。 日出屋東頭,鯉魚山上游。 鯉魚風熟香粳早,釣艇誰撑近竹林。 鯉庭回首黃泉隔,欲寫泥金暗淚流。 鯉城鷺市兩狂生,歷尾猶聞唱和聲。 鯉魚白煮食之,療水腫腳滿,下氣,腹有宿瘕不可食。 鯉魚冷水入蓴,白魚冷水入蓴,沸入魚與鹹豉。 鯉之恩深於顏淵,鯉死無槨,大夫之儀,不可徒行也。 鯉、鱣二字相偶,無二名。 鯉魚山,在觀音里,縣北三十里,脈由石塔山出,高十餘丈,長半里許,狀若鯉魚,故名。 鯉魚憑送相思書,霸王門前水如箭。 鯉魚山頭日,日落山紫赤。 鯉城昏昏度新歲,沈疴乍起魂猶悸。 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其時作大夫乘三馬,何不截而貨之作槨也。 鯉魚膽亦可單用,味大苦。 鯉庭遺訓在,回首一凄其。 鯉最爲魚中之主,形旣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琴高乗之。 鯉爲魚王,無大小,脊旁鱗皆三十有六,鱗上有小黑點,文有赤白黃三種。 鯉魚,至陰之物也,其鱗故三十六。 鯉魚,夫子榮君之賜,因以名其子而字之曰伯魚,至六十六而夫人亓官氏卒。 鯉乃竄南海普陀蓮葉之下。 一旦與家辭,因入舍前江中,變為鯉魚,角尚在首。 鯉魚潭在大甲堡,距縣南八十八里。 鯉魚長一尺五寸,以尿淹漬一宿,平旦以木篦從口貫至尾,微火炙令微熟,去皮,宿勿食,空腹頓服之。 鯉信問平安,秋衣寄遠道。 鯉程在水,雁影迷空來又去。 鯉城萬瓦魚鱗同,人海中藏一寓公,恨君不作羊求仲,卜鄰開徑來清風。 鯉魚塚在六尺布莊前觀音寺西畔。 鯉魚子不可合豬肝食之。 鯉魚洗淨勿切碎塩醃得所。 鯉魚,生九江池澤,今處處有之。 鯉魚風起夜未收,雪色葦花零亂秋。 鯉魚齒燒灰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鯉鯽之屬逐隊游泳,旦夕掬之以為樂。 鯉魚鱠,黃齏食之,佳。 鯉魚風起波紋綠,枯葭折蘤啼寒玉。 鯉魚一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大升,和魚肉煮,可取二升已上汁,生布紋去滓,頓服盡,如不盡,分為三服,後服溫令暖,服訖當下利,利盡即差。 鯉、鯧、鱸、鰻、鯽、鱔、塗魠、麻虱目、鰇魚、馬鮫,鰳、墨魚、比目、貼沙,皆美。 鯉魚書一札,早晚過江州。 鯉魚尾熟郎纔起,婢子開門送玉壺。 鯉魚山前後,遂為賊巢窟。 鯉魚一頭重四兩,去鱗,紙裹火炮,去刺研,煮粥,空腹吃。 鯉死年難定,故不可考。 鯉魚多是龍化,額上有真書王字者,名“王字鯉”,此尤通神。 鯉魚,最為魚之主,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 鯉鱣鰋鮎鯊鮀,各舉六物。 鯉魚能化為雲龍,老狐能化為羽人,此皆神全而形能變化也。 鯉進於魚矣,殆亦龍類。 鯉城以南,皋比之坐,經師人師,又弱一個。 鯉魚塚在六尺埔莊前觀音亭西畔。 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 鯉三十六鱗,合六六之數。 鯉魚遺我平安信,盡向琅玕節下書。 初、鯉攝金女入碧油潭巖穴中。 南溪大鯉,重至百斤,小者亦二三十斤。 即取鯉魚膽,和飛雪霜者,水銀飛精合如封書,泥丸之,復納赤土釜中,復以玄黃精覆之,厚一寸,以一赤土釜合蓋之,以六一泥封塗釜口際會,無令洩,置日中曝之十日,大乾燥,乃可塭之。 又鯉鮓不可合小豆藿食之。 又池中一大鯉魚,有王字在額。 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復好。 又方,鯉魚一頭,重五斤者,以水二斗,煮取斗半,去魚,澤漆五兩,茯苓三兩,桑根小皮切三升,澤瀉五兩,又煮取四升,分四服。 右鯉魚符作用,先備活鯉魚,大者尤妙。 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 右六味,為末,以鯉魚腦八兩,合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 暗添青鯉漲,明積白龍沙。 天知至孝,當寮背下,感出鯉魚一雙,心生歡悅,將歸與母食之,及哺之於瘡上,即得差矣。 好在鯉魚城小住,熟梅時節看黃花。 如鯉魚上有三十六鱗,陰數。 宋徽宗崇甯元年春二月,封孔鯉為泗水侯。 小鯉魚二枚,燒為末,米飲服之。 波底鯉魚來去否,尺書寄汝到揚州。 市沽不醉重烹鯉,野飯停飡旋刈蔞。 得一赤鯉,愛其異,乃將歸池中,以食餒之。 得赤鯉,愛其色好,持歸著池中,數以米穀食之。 狂來欲借琴高鯉,騎去應吹伍員簫。 知君便入懸珠會,早晚東騎白鯉魚。 赤鯉赤鯉,生於河水,不避仙官,宜得其死。 若和以河伯餘者,鯉魚膽也。 若無鯉魚,鯉魚亦可用。 金鯉泝流躍,蒼驪抱月眠。 酒舫載過寒食節,舞衫吹徧鯉魚風。 以鱣釋鯉,遂合鱣、鯉爲一,非也。 以鱣釋鯉,遂合鱣、鯉爲一,非也。 寂寥,鯉魚城郭雨瀟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