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碧茸香不斷,青馬性偏馴。 所著有洧南文集、洧南詩集、北上藁、南歸藁、西行藁、五經韵語、書經馴駁,彙集醫方若干卷。 文章自古貴雅馴,況復其人品格似。 馴至滕魯莫行,齊宣欲短。 馴至梁晉、更犯京師、而唐社以屋雖謂唐亡以封建可也宋初以杯酒釋藩鎮之兵。 馴龍狎象渾閒事,不信韜鈐出彼姝。 馴至啟、禎之季,權歸奄豎,一切操練巡閱,盡在掌握,莫敢誰何。 馴至士民失望,豪傑解體,驍將勁旅盡為敵用,豈得謂天亡之哉? 馴致不已,至於所省者十之三,則歲有餘財三萬萬。 馴至霜降水落,草枯蘼萎,而其為之渠帥者,卒以吁嗟歎伏,而自悔其降心之不蚤。 馴若藏中有冢銘記,記云是經像堂殿功德之物,得者,依其銘記,處分施造,不須白王。 馴至善良,與中土之人永遠相安於無事,而不敢逞其頑野之性,則又深謀遠慮者所宜善為之計也。 馴象寶轡鳴,紫駝錦幪鮮。 馴至劣幕、奸胥交通,市儈、鬼蜮叢生。 馴雉鸣琴,邑有贤令尹矣。 馴致後世,無從稽引,是可憾已。 馴致不敢稍有所展布,相率自安於庸碌。 馴乎玄渾,行無窮正象天,其妙有不可得而言矣。 馴其驕悍,消叢聚,誠良策也。 馴謹不至而欲巧變奇放之至,不可得矣。 馴虎隨仙去,高堂有像留。 馴鷗低飛往來,竟日不去。 馴虎欲嘷風落石,棲烏不定月穿林。 馴至今秋灼知事不可為,呼籲益力。 馴至澶淵之役而歲幣起,宣和之後而兵禍起,然則世宗之所見卓矣。 一、番社不下數百種,生熟番馴頑不一,南北番亦強弱各殊。 馴致堅冰從媾始,斂藏品物至坤盈。 馴致耗散,則天折隨之矣。 馴帝崩,太叔怡立,是謂獻文皇帝。 馴至斷送封疆,禍貽君父,萬死不足償罪。 馴至言理財數十年,其得財者,惟洋場之買辦,與勸業會之闊紳。 馴象明珠龜九尾,皇王不寶壽無疆。 馴至正學明、人心正,煽亂之習除,而分類之禍亦可漸息矣。 馴至積重流為溺女之習,乃忍為蜂蟻豺虎之所不為。 馴習者能起伏舞蹈,鼻作簫聲,足作鼓聲。 馴非其正,無所統一也。 馴至嘉靖中,困敝已極。 馴烏止樹生多子,慈竹緣池長百竿。 馴致遂以言中國文化為忌諱也。 馴幽曆微,六甲內馴,九九實有。 馴此任所之,頃刻至矣,至當以杖投葛陂中。 馴至空同之問,自無姑射之疵。 馴致漸進也,然此亦大綱說,固是自小以致大,自修身可以至於盡性至命,然其間有多少般數,其所以至之之道當如何? 馴致民康物阜,蓋已久矣。 馴而兵不畏賊、賊轉畏兵,辦賊者因以收滅賊之績。 出入虎豹馴繞,亦不知其所修。 初,太宗有畜犬甚馴,常在乘輿左右,及上仙,犬輒號叫不食,因送永熙寢宮。 南路番性本馴於北路,薙髮歸化,已見可以撫服之概。 古人字句多折拗,不似後人馴順也。 同安平相馴,軍旅相保,夜戰則足以相信,晝戰則足以相配或作醜。 后潘季馴进为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刑部尚书。 后潘季馴进为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刑部尚书。 后潘季馴进为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刑部尚书。 因其文不甚雅馴,故以臺灣二字易之。 因循坐守,馴至師老財匱。 朕以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馴致不測,故決意撤回。 朕以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馴致不測,故決意撤回。 坐地,掩左手馴口右手指搭肩挽之,傾側,愈腰膝及小便不通。 大典,忽一紫兔自至,馴伏不去,隨僧坐起,聽經坐禪,惟餐菊花,飲清泉。 天地神時皆馴,而惡入乎逆? 夫馴烏斷其下頷焉,斷其下頷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 次八,馴非其正,不保厥命。 欲為馴謹,第造其至者而已矣。 子為馴謹而至焉,巧變奇放不待更端而自至矣。 子以為馴謹而外,別有所為巧變奇放哉? 宋作馴幽曆微,九九實有,律呂釆幽,曆數匿紀,六甲內馴。 已經馴養的動物有狗、貓、犛牛、水牛,可能還有豬、駱駝、馬和驢。 潘季馴奉命治河,先后达二十七年,卓有成效。 潘季馴、楊一魁等治河。 熟番固極馴樸,惟在有司視同赤子,恩卹為主。 牛性馴順,其健在角,牛在於童,其角方生,方生能養,元氣不散,漸長斯養,終必養至於純全之處,其吉已在於方健之養。 我以馴騎百餘,皆此狀,仍系大鈴於頸,選壯士乘之,以逆彼騎,必驚逸。 然則足以馴虎豹,服鬼神,無足怪也。 言宿簷瓦,馴近堦除,如賓客也。 若令他人統轄,恐一時未能馴習。 且臺民悍狡,易動難馴,國家所恆懼者也。 且老氏本原天地之始,歷陳古今之變,先明道德,次說仁義,下陳禮學之失,刑政之煩,言其馴致而然耳。 而世之昧者往往泥于糟粕,以為聰之書滅絕仁義禮樂不可以訓,馴至晉梁君子清談亂國,因以異端非聖詆之,過矣。 玩“本非惡但或過或不及便如此”馴至有“氣質惡為吾性害”之說,立言可不慎乎。 而又以其詩書弦誦馴其子弟、化導鄉人,俾淳龐和氣,遍於蠻天菁嶺間。 六社之番,其性馴良,亦與別社有異。 能伏一切毒獸,馴伏世諸毒獸。 土闢聽民趨,番馴賦亦足。 野性難馴不稱家,呦呦如怨復如嗟。 自宋王安石變法,馴致大亂,後世以爲大戒。 癸未,交州黎至忠遣使來貢,并獻馴犀一。 其各倍懍官方,馴致廉潔。 其間道里遠近、山川形勢、阨塞險夷以及番黎情狀,性質馴悍,本鎮不能周知其詳也。 至惡獸互相殘食,既已搖尾馴伏,而欲困之,必且鋌而走險。 今之畜鶴、孔雀,馴者亦能應節鼓舞。 天子八佾,而魯以祀文王用之,因以祀周公,馴至于群公之廟皆用之。 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