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則流風餘韻,漸濡涵煦,夫豈一朝一夕哉? 晚得玉樹餘音為甲,而長短句、樂府絕無可拈出者。 晚泊歸子保,亦有十餘家,多桑柘榆柳。 更歷十餘年,寧復知有孱陵城者乎? 更饋遺之,常餘錢金衣食。 更涉大沙陸百餘里,東西廣裹,不知其幾千里,及回紇城方得水草。 更不許絲毫增損,具足無餘。 曾祖父餘,祖父榮,父充侯。 曾孫姓名,今日幸遇三元出行,願得長生,侍給輪轂,餘所言隨人意也。 纵容舍餘人等、代替正军者。 月餘顏色不變,舉屍入棺,如空衣焉,已屍解矣。 月餘,定國等以糧少氣阻。 月餘内樽酒論文,刻燭吟詩,頗極人生韻事。 月散餘輝,滿花壇之皎潔。 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於荒殘滅沒之餘。 有眾二萬餘、艘二百餘,集於雞籠等嶼。 有大砲六十餘位,餘砲差小。 有積為不足,寄之天下乃有餘。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有謂丁卯為兔頭,甲子為鼠頭,餘皆隨方取其象者,非也。 有貓丹、埔里等十餘社。 望請至元孫以下,準元孫直下一房,許依令、式,餘並請停。 望慈闈於萬里之外,阻大養於一紀之餘。 本來連在二場攻城戰失利的孫堅軍,已失去了近一半的戰力,現在這一戰逃走失蹤加上死亡受傷失去戰鬥力的士兵又增加了萬餘人,現在孫堅軍的可戰兵力就只餘四萬左右,而江陵的守軍則還有七萬二千人。 本集雪天作天隂,寒林作冒寒,餘作疎,嵗欲作幾嵗。 本署司訪察刻下情形,即以臺灣一縣而論,每年虧空仍有八千餘兩。 本社有喪,通社男女為服二十餘日,親屬六月。 本,截謂之馬冢以上二十三字移于此,餘仍舊。 本詩作於廣州起義當年,清政府鎮壓革命黨人不遺餘力之日。 朱成功憑賜姓之寵,王扶餘之國,使劉淵以漢甥自許、尉佗假帝號自娛,夫誰得而禁之? 李賒羅抹補充本族副軍主,歲支角茶十斤,大綵十疋,餘並依元豐七年故例。 者,餘不釣徒及殿春生之所著也。 耳各有七十餘毛,出外二寸許。 林國陞依議調補,餘依議。 林瓶不甘,復於乙未、丙申,連日再糾莊瑞諒、林爽等五十餘猛,帶械尋鬥。 林後授紫陽真人道訣凡二百餘事。 根白皮,殺蟯蟲,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經產餘血,療白癬。 正色從西安將軍瓦爾喀進征,運餉銀十餘萬至漢陰縣。 餘中、餘东、吕四、二上场。 餘三十島,則監撫使一員、掌筆帖一員。 餘並同毳冕,第四品服之。 餘糧豈止千倉望,盈尺仍宜莫厭頻。 餘事不妨閑潤色,堯夫非是愛吟詩。 餘骨乾餘骨之沫音末,李云口中汁也。 餘均如詳分別飭遵,仍刊入省例頒送。 餘令提刑司等同共相度體量利害奏聞。 餘所雜事,即以綱指月建。 餘如中港、大北埔已裁併歸金廣福大隘矣。 餘三人,臺灣總督府就有學識名望者,由內務大臣經內閣總理大臣奏請宣行。 餘則或勝或負,殺傷俱多。 餘丹置掙室中,以絳紗袋盛之,安於隱密處。 餘倣此,此安身之定式也。 餘可類推而知,斷其吉,推生命。 餘二百九十八人,皆是與炭合者。 餘官減敕條二等,即有規避及致廢事,加一等。 餘俱玄妙之談,參有禪理。 餘生半黍,竟畫裏挪舟,帶珠還浦。 餘尚加一之額,以分夥伴共得分甘。 餘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 餘桃領了回帖兒,送交東門生。 餘事敢不一一拜教,若剃髮三衣之事,此必難遵。 餘賊謀響應者,亦旋就撲滅。 餘孽蔡福復思蠢動,廷筠偵得之,置諸法。 餘非善觀天者,不足與知此。 餘慶由積,成名何執,先規已泯,方技徒聞,於是有德藝紀。 餘如舊冊所有者,現已損壞或解還司庫、或暫貯本營,仍列其目。 餘潤及五洲,饒裕在千箱。 餘疆以一念論因果,戒以現在,雖各明一義,吾終以餘疆之論可使人不放其心。 餘盐通融二百斤為一引。 餘甘柔金,河車服之无窮化玉,雄黃變鐵,有不灰之木,浮水之石。 餘下的殺手可能已經發現事情出了狀況,正努力尋找著失蹤的同夥。 餘祝刺者,皆同此解說。 餘黨十萬悉為伏兵所誅,自成自刎。 餘石有狼形、羊形、鹿形者。 餘輝動軒房,紫蘭含微津。 餘皆山羅礁擁,無所由入。 餘姚州南百里日四明山,神仙家丹山赤水洞天在焉。 餘杭十萬户,飢者七八,弗挾鹽利,無復生意。 餘經、儀、傳、論、疏、記等文,可易解者,此不詳備。 餘英束南三十里有計籌山,越大夫計然嘗登此山籌度地形,因名焉。 餘後再申,耑此付請臺安。 餘租折番銀一百零九元八角二瓣二周六尖三釐。 餘依方服一劑得下後,消息看氣力、冷熱增損,方調定,更服一劑湯,便急服茯苓丸,令能食便強健也。 餘皆逃往深林密箐之中,莫可窮追。 餘峯六七十,僅如翠浪矗。 餘次上座度跋難陀及調達。 餘光難極目,直欲上天庭。 餘眾宮男設位向東,先上諸座香,次上啟告香也。 餘並召弓箭手,人給二頃,有馬者加五十畝。 餘剩之水,發賣酒店為釀酒之料。 餘軍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而至。 餘狀元煌封公心咸先生,性卞急,待其諸子極嚴厲。 餘食養行,物或惡之,則有道宜其不處也。 餘番畏懼,望風逃匿,足以彰國法而儆兇頑。 餘諸家俟後人續修採入,茲無取焉。 餘艮石四錢,砲三錢,同研細末,入大姚內,旋旋入藥,炒前鉛汞砂,一日一即死作匱。 餘名盡同者,欲示諸名並可互通,何者? 餘以敵國之人,滯跡西粵,深慮不免,乃蒙李公派弁護送至滬。 餘既為之通詳立案矣,但莊屋卑陋弗稱,祀朱夫子神位於中堂,設肄業各舍於兩翼,一切器具並灶庖湢,必完必美,則固藉好義者解囊之功也。 餘六十卦,各以此法推之。 餘皆以此推之,例可知也。 餘匪改過從善,地方各處安靜。 餘子未嘗問學,妄肆指議,此無足怪。 餘技擅牋牘,疏行間狂草。 餘俱仍照械鬥本例定擬。 餘峩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 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餘含景思神歷藏導引吞餌服御之事千七百餘條,及四時首向責己謝過臥起早晏之法,可以教初學之士,引進向善之門漸正其心,而徐息其罪咎,非便能致人得道也。 餘處悉窪之,正如今銅錢之背,穿眼處有絃,凸起令聲。 餘事尤精畫理,宗師造化,自成一家。 餘有四千家,出沒同居住。 餘貾,貝甲,黃爲質,白爲文彩。 餘燈依石壁,片月下滄洲。 餘俱召佃、徵子粒银、径解御马监收贮。 餘歲便敢光天化日下在街上殺人的小太保,但這人到了皇宮見到秦王的威儀,便嚇得發抖而遭發現。 餘均遵照和約不用夷字,以昭大同之盛。 餘二即皆非金丹之道,除汞鉛之外,別無妙法。 餘四蘊屬心理,乃觸境所起的幻妄之心。 餘皆祈哀招賄,以數十萬計,盡以充餉。 餘皆在界外棄埋,難以定驗。 餘存火候分曉,審於進退,日夕無倦,終始一心,而成真一也。 餘兵,臣與參贊副都統禪布先率入京。 餘生媿忝通家舊,委曲文情可盡論? 餘俟楊昌濬會奏到時,再降諭旨。 餘言遺法載在方冊,謂廬山道德所居。 餘路三年任滿,減作三十箇月處,於酬獎六分內除豁一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