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閩省海防經費浩繁,上年請由閩海關酌量移撥,奉旨議行在案。 閩陷,隱紹興山中,當事物色之,復移常州,總督郎廷佐以禮聘焉。 閩中官兵因循養癰,使賊勢益張,我氣遂奪。 閩省濱海重地,盜賊蠢動不測,病軀豈能料理。 閩省臺灣地方,原屬產穀之區,緣上年收成稍遜,內地搬運過多,又本年入夏以來,雨澤愆期,米價驟長,是以臣等先經批飭,將本年應完錢糧暫行停比,並令開倉平糶在案。 閩省海疆與臺灣相近,總督職任必得才兼文武之人乃可。 閩省臺灣府屬彰化縣,乾隆十三年被水衝陷沙堆田園,經臣具題,並聲明應蠲銀粟數目,遵照定例另行造報在案。 閩省不法棍徒,充作客頭,在沿海地方引誘偷渡之人,包攬過臺者,為首發近邊充軍,舵工人等知而不舉,杖一百、徒三年,其偷渡之人照私渡關津律杖八十,遞回原籍等語。 閩中習俗尤甚,每執縛其仇,窮肆殘虐。 閩中擁立唐藩,遍加偽職。 閩中學堂已散,臺地電報將如何試造? 閩省倉榖,類多未經盤收。 閩浙總督兼管浙江巡撫臣陳輝祖謹奏,為查繳違礙書籍,恭摺奏聞事。 閩廠前堂學生,本習法國語言文字,應即令赴法國官廠學習製造,務令通船新式輪機器具,無一不能自制,方為成效。 閩寇之起也有二,其猖獗也有四,其蔓延而不可撲滅也有二。 閩、粵之人各分氣類,睚眥之怨,糾鄉眾持白梃以鬥。 閩省兵制,有八旗營、有綠旗營。 閩縣人,由行伍,鎮標右營。 閩省歲協銀四十四萬兩,原為建省分治之需。 閩浙總督管浙江巡撫臣陳輝祖謹奏,為奏覆事。 閩省巡防事宜,即由瑞璸會同文清派撥旗、綠各營官兵,添募壯勇,妥為布置。 閩省官方吏治,弊壞已極。 閩浙總督臣趙慎畛、福建巡撫臣孫爾准跪奏,為查辦臺灣清莊緝私各事宜事。 閩浙總督據以入告,詔可。 閩人攻且退,復放耕牛、農具、衣服等物,散布於路以餌之。 閩浙總督劉清泰以病乞假,允之。 閩事不支,浮海入浙,而浙亦亡。 閩中既恐波及,擬請鈞處密致子峨,即據球使告述各節,以相詰問,暫不必提明閩咨,亦不遽云出自貴署之意,庶幾能發能收。 閩省吏治骫骳,蠹役滋橫,各屬群黎,紛紛指控,不一而足。 閩撫張學聖按泉,以馬得功襲廈門。 閩浙總督慶端等奏解浙餉銀二萬兩。 閩中樹多不彫,紅葉絕少。 閩人建生祠於金鰲峰之北,圖像致敬,如嚴父焉。 閩、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於耕,望海謀生,十居五、六。 閩省產此大木,惟延平、建甯、邵武三府。 閩洋北接浙江,南連粵省,延袤二千餘里,島嶼周回,口岸叢錯,設立水師三十一營,額設兵二萬七千七百三十名,額設大小戰船二百六十六隻,分列南北,為犄角之勢。 閩浙總督那蘇圖等奏請將范毓馪辦回滇銅勻量二十萬觔,運閩添鑄。 閩之書院,鰲峰、鳳池而外,泉有清源,漳有芝山,其最著也。 閩省丙寅年地丁、錢糧,已全行蠲免。 閩之人取公前後章疏,匯萃編刻,而請序於余。 閩隷掌役畜養鳥,而阜蕃敎擾之。 閩省近年洋盜增多,由於漳、泉被水後糧價昂貴,浦霖等辦理不善,以致貧民流為匪黨。 閩防方急,遂調閩浙總督。 閩事之荄也,公詗知林爽文有謀,必屯兵東港以與鳳山為犄角勢。 閩省大兵無幾,宜就近調發,以資剿禦。 閩都根本重地,王等還多方曉諭,禁戢逃兵。 閩中爵賞之濫,較南都為尤甚。 閩省漳、泉二郡,向不產米,全仰給於臺灣。 閩省漳、泉、臺灣三府所屬,如有陞調缺出,倘實無合例之員堪以陞調,該督原可專摺奏請,即部臣照例議駁,朕仍可酌量准行等因,欽此,欽遵在案。 閩、粵人視為甌脫,歲挈妻子負耒渡海謀生者趾相屬。 閩、粵再失,死事者不可勝紀。 閩省濱海重地,寇盜蠢動不測,病軀豈能料理! 閩省臺灣府屬嘉慶四年分人丁餉稅錢糧等項奏銷案內,原報經督接徵未完各官職名,業經分別造冊,彙詳具題,奉准部覆,分別議處,行司遵照在案。 閩昔年水標一枝,專備應援,猶為可恃。 閩省出洋兵船六十五號,聲勢足資聯絡。 閩中大憲擬即在臺灣募本地人為兵也。 閩、滬設立廠局,製造輪船,慮遠思深,實為防禦外侮探源之策。 閩省水陸武職,前因軍務差遣、暫緩給咨者人數眾多,業經分作兩班,將列入第一班人員,陸續給咨赴部。 閩浙總督管福建巡撫楊應琚疏報乾隆二十二年福建侯官、古田、淡水等廳縣開墾屯田一百一十八頃三十畝有奇。 閩中夷情尚安帖,觀粵中情形,始知民為邦本也。 閩中有雪方為貴,天下無樓如此高。 閩撫初十日來電,自停戰後,法兵守約不多事,陸續投降兵酋二名、兵五名,其結隊來降,現拒不納。 閩安協護送黃協勝一船,訊有雒陽巡檢批給小照,增添柁水六名等情。 閩兵多出雇代,老弱參半,或有籍而無人。 閩、臺水線中斷一事,前准貴大臣照會,曾經劄飭電局總辦亟籌接修並照復貴大臣在案。 閩省環山濱海,米販不通,惟賴本省及臺灣之米以資接濟。 閩海東南瞰島夷,頻年風浪怒鯨鯢。 閩九郡距會稽數百里,實在周天分度數一千四百六里之內,即謂九閩咸隸會稽牛一度也,可以曆家仰儀之理推之,則星紀在北而光燭於南,其以吳越當之者,從星紀之所燭也,亦何疑南北相配之未協耶? 閩地復破,魯王退保沙埕。 閩中事體與浙直不同,惟在撫之得宜而已。 閩中既接臺灣之報,陸路提督馬濟勝將兵二千馳援,以十一月朔抵鹿耳門,駐北門外較場。 閩之人取公前後章疏,彙萃編刻,而請序於余。 閩鎮居右用白旗,總領用五色尖旗。 閩人立石平遠臺,以紀公績。 閩海舟皆出鄭氏門下,自芝龍北走、成功居南,彩威名遂盛。 閩海茫茫氣未磨,雙眉撐柱控銀河。 閩省山海交錯,民刁俗悍,搶劫鬥殺之案,層見疊出。 閩縣渡錢,客貨每人每擔取錢四文至十四文不等,長樂縣渡錢,每人每擔取錢八文,出示刊榜曉諭,並責成澳保及汛口文武員弁稽查,詳奉前憲批允飭遵照在案。 閩人立石平遠臺以紀公績。 閩中舟車之暇,亦間為之。 閩中辯論,尚為得法,而伊使以商民賠累,嘵嘵不休,自欲援德國安拿船賠償之例,意存訛索,似祗可以靜待動,徐圖轉圜。 閩省輪船不敷調撥,江蘇、廣東沿海各口輪船前有旨準歸沈葆楨調遣,即著於滬局添調數號由吳大廷督帶駛往。 閩省上自督撫,下逮佐雜,一切官吏,計其俸廉所入,雖極節嗇,亦難敷衍。 閩海巨盜,自蔡牽外,朱濆最熾,而與牽不相能。 閩省福、興、漳、泉、汀五府,地狹人稠,自平定臺灣以來,生齒日增。 閩浙二省,學習世職,及澎臺俸滿把總候補千總,並候補千總武舉等,共計七十五員,其中有志上進、行走勤慎者固多,衰弱懶惰、不堪造就者亦不乏人。 閩人黄大夫者,少筮仕作邵武尉,獲强犯七人,捕送郡,或疑以爲非真者,黄力執其說,竟殺之,用賞更秩,然終身以爲慊。 閩撫張伯行邀入鰲峰,講洛閩之學,分纂先儒諸書。 閩人蠢而戾,羅漢腳逞志生事,有家室者多觀望不前。 閩北自沙埕、南達南澳,上下幾二千里。 閩人懲往歲之害,人人喘恐,自以公再造之恩,歡呼鼓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