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鄉黨之人,聞其因孝而貴,於是強哭詐毀,矯性偽情,因而死者,其數半矣。 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鄉試江浙第一名,會試第四十八名。 鄉飲酒義、射義多不同于鄉飲酒禮射禮而別自為說者也。 鄉村四月閑人少,纔了衠桑又插。 鄉飲二次,實給銀一十五兩零三分。 鄉書經歲達,離恨轉重重! 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 鄉,側谿谷之間,側,伏也。 鄉八刑,而不睦、不弟之刑居其二。 鄉語雖粗丑,動麈珠錯落。 鄉縣役人,除已雇衙前、州手力外,並輪差。 鄉族死亡則為殯殮,鰥寡則助其妻娶。 鄉試江浙第十八名,會試第卅名。 鄉豪取而嘗之,蜇陟列切於口,慘於腹,眾哂而怨之,其人大慙。 鄉里化之,皆遷善遠罪,孝悌興行。 鄉夢迷離春樹杳,天涯一別幾時逢? 鄉心正欲絶,何處搗寒衣。 鄉飲二次,年額銀六兩。 鄉試東平第三名,會試第四十七名。 鄉約熊世忠又稱黃岡永寧鄉有蠢動勢。 鄉人賤之,父母惡之,如此而不為可也。 鄉下人的無知就是這麼可怕。 鄉有饑寒急難者,出家財賑卹,不責其償。 鄉闗若有東流信,遣送揚州近驛橋。 鄉飲二次,年額銀共三十三兩零三分。 鄉人往來言臺地情形甚悉,敢敬陳之。 鄉義曹大鎬者,雄視山中,亦以兵來會,戰甚力,而城紳士願給餉。 鄉遂不足,然後徧徵境內。 鄉亭聚里,皆有號名,賢聖之才莫能說。 鄉試江浙第三名,會試第十九名。 鄉之諸老,若侍郎平坡應公節嚴,右司雲振林公千之,尤器重之。 鄉黨非之,孰若鄉黨稱之? 鄉約謝明登攜妻子投於井,書工趙廷瑞自盡。 鄉無豕食之隷,野靡狼顧之民。 鄉人李公,崇尚高潔,建道梡率聞里耆艾延至,事以師禮。 鄉試東平第五名,會試第四十一名。 鄉鄰嗟嘆為可欽,而姓氏不傳於城邑。 鄉社中,塔頭鄉最嚴男女之別、蓮坂鄉能約束子弟,蓋仕族之遺風也。 鄉人是以為君榮,而以伯雲為能養志也。 鄉進士王子敬,與太儒人之孫上舍君為新姻。 鄉黨一篇,皆動容周旋中禮之效。 鄉黨化其孝友,交游服其德義。 鄉之人皆嘉其志,排解寢事。 鄉使輕信,豈不易致擾亂乎? 鄉年子胡子,在杭客僧坊。 鄉民受勒者多,以致林九、林拱成、林斷賄賂朋充。 鄉農延之,歲入修廿餘緡。 鄉巡果如此擾害生事耶? 鄉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見杜德機也。 鄉之祖,非神仙乎,朕聞神仙長在,今還可見,亦可學否。 鄉試江西第二名,會試第二十五名。 鄉有故家葉氏女,貧而孤,下嫁于謝之祖。 鄉人又多將海岸邊爛蛤殼,被風濤打磨瑩滑者,偽作之。 鄉民合築,有東、西二陂。 鄉賢祠之濫也,於今為甚,自昔已然。 鄉人知之,以符為賢,周之子筮乃分家賞與符,任其歸宗,袁之夫婦老且有託焉。 鄉長之所是必皆是之,鄉長之所非必皆非之。 鄉試大都第六名,會試第四十三名。 鄉民各於田首設燭照路,恐王行事之早也。 鄉人爭來决曲直,至有所笞擊,而能不怨。 鄉民王有所築以灌田者。 鄉民陳姓者,書見三人乘馬而來,招為從者。 鄉里立正人,辦公須擇明幹之士。 鄉里者,謂句容與茅山同境耳,非言本咸陽人也。 鄉試河東第八名,會試第三十七名。 鄉人方珏,始立祠於芝嶼,即今稱曰祖廟。 鄉夢朱櫻三島路,詩情青草五湖船。 鄉書何處逹,歸鴈洛陽邊。 鄉貢舉人、牙前、職員、京百司補正名以上準下爵,士族勿拘此制。 鄉人皆效之,帛不入境,染工遠徙。 鄉者,秩人望極甚,曾公亮嘗言,召出必壞卻。 鄉曲故人憑問信,孤山梅樹幾番開? 鄉飲酒亦無此語,宜是文不具耳! 鄉之不保,是驅民為賊也。 鄉間、內間、死間、生間,四間者,皆因反間知敵情而能用之,故反間最切,不可不厚也。 鄉閭稱孝,且篤於世誼交情,慷慨任俠,有東漢八廚風。 鄉民聞郡中有兵,喜爭擔負犒師。 鄉人李元鼎時為兵右侍郎,收其骸,載歸袁州。 鄉里計真已四百餘歲,乃將三少妾登女几山去。 鄉中事無大少,皆就決於龍慶。 鄉飲酒云,魚麗言太平年豐物多也,焦云思初念初時之盛而今不然也,與毛鄭異,艮手爲采巽爲薇,震爲車,巽爲魚,震爲初,艮上震下,風散兌毀,故曰上下促急。 鄉會大比,皆資行李之費,浙人士籍籍弗衰。 鄉里宗慕之,道徽兄子總有操行,遇寒饑不可得衣食,縣令丘仲孚薦之除竟陵王侍郎,竟不至。 鄉人觀者如堵,咸嘖嘖稱奇。 鄉貫某住居奉道弟子姓某,本命某甲子某月日時生,行年若干歲。 鄉村之民亦有不務耕鋤,不勤蠶織,呼召黨類,趁集飲酒者,甚至與妻同往,以致男女混淆。 鄉村之人居處遠近不一,假如甲家遭賊,鼓在乙家,則無緣聲擊。 鄉試中式者為解元、經魁、舉人,會試中式者為會元、會魁、進士。 鄉貫某居住奉道弟子姓某,本命某年某月日時生,行年若干歲。 鄉貫某具法位姓某,本命某甲子某月日時生,行年若干歲。 鄉下人看見了,手腳都忙。 鄉老鄒璃輩將鐫石以振勵後人,屬僕以記。 鄉先生劉公輸誠,嘗宣政蜀藩,暇日因謁乖崖祠,慨然即以乖崖之言論、踐履及所著詩文并後人所為謚議、傳記梓為一帙,以模範我後人。 鄉飲二次銀一十五兩三分。 鄉者益州日以乏糧為請,詠至未久,遂有二歲之備,此人何事不能了,朕無慮矣。 鄉黨士女,有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守節勵烈者,縉紳列其事,狀於教官,鄰里為之保。 鄉隅俗尚本無憑,親見充街赤腳曾。 鄉試大都第七名,會試第卅九名。 鄉人復相同志,而成輸換之事。 鄉飲二次,年額銀一十五兩零三分。 鄉善无患,商人有息,利來入門。 鄉閭調訓防禦,堅守者四旬餘。 鄉鄰死戰血漂杵,妻子生擒肉為鮓。 鄉勇者,沙所請於當道,將以之防番,即以之招墾。 鄉試湖廣第十五名,會試第二十名。 鄉人不敢華繕蓋表,吁君母子儉約故也。 鄉有葭莩親,以耕讀為業,時全家患疫,惟一女無恙。 鄉飲楊滿觀喜助銀十元。 鄉黨記夫子席不正不坐。 鄉里子弟,貧不克學者,恒提攜之,其熱心社會又如此。 鄉園不可見,江水徒自清。 鄉人為其所愚,倩貼符、行法而禱於神,鼓角喧天,竟夜而罷。 鄉國浮雲外,關河夕照中。 鄉之先進若翰林王文恭公、恕齋安先生咸器重之,燕南部使者復以憲府掌書薦,亦辭不就。 鄉,與行韻,依宋元本,汲古作鄰。 鄉人黃大者,年二十,父母已故,娶有妻室。 鄉時豐稔之歲,其人但務偷安,不為遠慮,粟麥至賤,不能儲蓄,及至凶荒之際,官私俱竭,上下狼狽,何由相救? 鄉里到來偏不識,卻教輿子問東西。 鄉心趨老重,見說買山成。 鄉試前期,令諸生至院,授以餐,親督課之。 鄉國之評,蓋有時而未定也。 鄉豪取而嘗之、蜇陟列切。 鄉愚無識,以為誣命於先,攔息於後,勝則安享其利,害亦無損,於己何憚。 鄉里有書生到京,諸朝貴欲一見子訓,子訓皆許。 鄉飲賓洪上長捐十二元。 鄉村貨牛之處曰墟,定日一開。 鄉關未覺東林遠,光熖終如北斗高。 鄉試燕南第九名,會試第十五名。 鄉人咸怨令,鬨起共迎祁洞中。 鄉村四月閒人少,纔了蠶桑又插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