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遼漢會師侵周,周遣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帥師御之,胤至陳橋為眾擁立而還。 遼雖無知,豈不萌輕中國之心乎? 遼落迂闊,譬猶干將不可以縫線,巨象不中使捕鼠,金舟不能淩陽侯之波,玉馬不任騁千里之迹也。 遼陽之役,高衷白仗節死難,且有義僕如高永者,至今凜然有生氣。 遼使歸,必更增飾干賞,自今人人爭來生事矣。 遼闊,第恐僻處鄉村之家尚未周知,或有遺留。 遼將休哥聞女子殺其部將。 遼、臺俱割,大局何望? 遼東總兵都督劉江大破倭寇于望海堝。 遼東諸丁譜載,令威漢初學道得仙。 遼中相傳,謂允則賂之,恐有姦變,要官無以自明,乃被殺。 遼、夏二國,世為婚姻,且有脣齒之勢,萬一遼國貽書援先帝興師之意,以梁氏死、秉常復位為辭,來請所失地,則先得我之義理而又奪我之機會矣。 遼東慕容皝獻伐石虎之捷。 遼后梳妝臺址,在太液池東小山上,一名瓊華島,即今白塔寺址是也。 遼蕭后避暑北上,嘗登臺看花。 遼事豈可為,但璫尋一散場耳。 遼海急兵戈,山高集犀鎖。 遼國賀興龍節人使於相國寺、集禧觀拈香,不依舊例重行立。 遼東一處有瓜,若澆沃則以酒代水,實成破為十段,若段中止有一子,而長數寸,食一顆可作十日粮。 遼東參、四川黃連、附子就其地採運,官為之鬻,收其直。 遼主遣益州觀察留後耶律洞、崇祿少卿竇景庸,其母遣左千牛衛上將軍耶律榮,太常少卿、乾文閣待制梁授來賀正旦。 遼人守遼,亦策之得也,而廷弼以為遼人必不可用。 遼王術雅,太祖八世孫,長陽王憲煥之長子也。 遼穆宗與羣臣為葉格戲,疑即葉子,皆紙牌所自昉乎。 遼蕭后有琥珀杯二枚,形如半桃核,合之無縫,容酒半升許。 遼人皆佩金玉錐,號殺鵝鴨錐。 遼陽,契丹之東京,故渤海地也。 遼事臣末周知知,金季乃所親見。 遼天有客訪髯龍,好事仙人畫者儂。 遼陽打牲手鎗法靈便,彼一有所損,則委而不致也。 遼后服有雙同心帕、絡合縫靴。 遼人在館,而此書滋多,亟捕之,無使宣布。 遼俗九月九日打圍斗射虎,少者為負,輸重九一筵席。 遼左、日東,唐、元所以傾師而不再。 遼東有海貛,皮可爲裘領。 遼遼六炁降,渺渺吐靈暉。 遼東、山西、廿肅亦曾有事差否? 遼以鑌鐵為國號,鑌鐵雖堅,終有銷壞。 遼人皆佩金玉錐,號殺鵝殺鴨錐。 遼相劉海蟾,親得其傳。 遼於隆慶二年國除,未聞續封。 遼之天贊二年乃後唐莊宗同光元年,是營、平二州,契丹自以兵力取之於唐,而不於劉仁恭,又非賂以求援也。 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金尚書右丞文獻公履之子,為燕京行省員外郎。 遼南一日屬倭,即兩京不能一日安枕。 遼東軍民先年逃入毌中,或近日被掠者,兵部行文總督鎮巡等官多方招徠。 遼、金、元以來公私著述。 遼東松、杏失利,洪承疇全軍覆沒,傳承疇死,上震悼,命禮部具儀,欽天監擇日,設壇予祭,以慰忠魂,蔭一子錦衣衛千戶世襲。 遼使賀同天節見辭日止賜茶餅。 遼史有架閣庫管句,元有左右部架閣庫,卽唐之甲庫也。 遼陽既失,廷臣思廷弼言,再起田間。 遼水出碣石山,自塞北東流,直遼東之西南入海。 丁巳,供備庫副使賈裕充遼國賀正旦副使,以李希道身亡故也。 遼時每季春必來弋獵,打鼓驚天鵝飛起,縱海東青禽之。 遼開泰元年,始號為燕京。 遼金及元始薌其名,而歷服未久,故址旋荒。 遼州知州齊超上言,蓋誤也。 遼方頓微天,帝扉期元垠。 遼陽烽火近東萊,選將無過頗、牧才。 遼統和間,沙門彥珪大開講筵。 遼東王氣昔所鍾,老兵愁淅矛頭米。 遼史載柳城曰興中府,古孤竹國,漢柳城縣地。 遼使以為非常待遇,然實不為禧設。 遼闊,稽察難周,一切巡防,未免鞭長莫及,自應於扼要之處,移駐官弁兵丁,庶聲勢可期聯絡,而巡緝較為周詳。 遼為根本重地,陵寢在焉。 遼遠,元本作遠遼,依宋本、汲古。 遼闊,不可不增兵駐鎮。 遼為檀州武威軍,領密雲、行唐二縣,金以密雲縣屬順州,元復為檀州,洪武初改密雲縣。 遼東羞貢入神厨,祭鮪專車一丈餘。 遼水十年朔氣寒,燕臺一夜破樓蘭。 遼報頻至,日夜調兵餉,以勞卒於官。 遼、金、元三史改譯人名、地名,早已完竣。 遼重熙十八年,母后再修。 遼東倭兵,前據探稱陸續撒退,所存無多。 遼人每問大蘇學士安否。 遼左管甯猶寄榻,江南宋玉未誅茅! 遼東、山西、陝西有行太僕,遼東、陝西又有苑馬,甘肅有行太僕,而舊亦有苑馬。 遼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親見。 遼陽謾道籌兵食,方略營平早共論。 遼遼六炁降,眇眇吐靈輝。 遼陽一州苦守半年、臺灣正在鏖戰獲勝,今無端割去。 遼南各地逼近奉天,業為倭人佔奪此聖慮所已及者。 丁卯,遼國遣使興復軍節度使蕭京、永州管內觀察使耶律睦,副使中大夫、守衛尉卿劉泳,東上閤門使、海州防禦使劉彥昇來賀正旦。 遼陽、江淮,黎民乏食。 遼群芳結秀,響報聲聞,動用陰陽正訣。 遼使來弔,君往迎送之。 遼左、日東,唐元所以傾師而不再。 遼太祖以定州俘戶置營鄰海軍,其縣一曰廣寧。 遼太祖之取山南也,先下古北口。 遼金因之,皆設鷹坊官。 遼、西夏、金均改稱監,典藏圖籍,職掌范圍較遜於宋代,元監之設,大體承三代之制。 遼金元三史乃指三部書,何可併為一部標識! 遼東之破,余館於鄒平張師家。 遼急既不堪扣留,民窮又不堪加徵,乃雜派一項,比正供差可轉移。 遼史,建州永康縣本唐昌黎縣地。 丁文盛,正白旗滿洲遼東人,六年任。 遼陽纔去過介,沒有點虜氣個。 遼人修城隍,點閱甲兵,必有奸謀,宜先事為備。 遼海風雲添舊恨,扶桑山水入新詩。 遼日登科,任國朝直史館。 遼陽高巨才,寧海曾携手。 遼使人不可禮同諸蕃,付主客掌之非是,可還隸樞密院。 遼闊,禁奸詰匪,稽察宜周,兼以延建一帶,盜劫頻聞,漳州各屬,風氣獷悍,習於械闘,臺灣又遠隔重洋,土盜尚未能淨絕,地方大吏,總當隨時整頓,盡心化導,俾得漸收實效。 遼己未年氣、朔與宣明曆合。 遼陽一種食鷄,一種角鷄。 遼東總兵官佩征虜前將軍印。 丁巳,遼主遣懷遠軍節度使耶律永端,太常少卿、乾文閣待制韓資襄,來賀同天節。 遼兵素感崇煥,桂與大壽又互相疑,大壽輒率兵歸寧遠,遠近大駭。 遼東卅萬秦軍死,豐碑嶽嶽載邊牆。 遼、霫多宗王分地,傔從時縱狗馬出蹂民禾,民厭苦之。 遼史載紀高麗大安元年,冊子運為國王。 遼遼六氣除,眇眇吐靈暉。 遼遼玄中堂,窈窕無上室。 遼東海外隔數海而至,嘗以八月十五渡海而來者甚眾。 遼東倭兵,前據探稱陸續撤退,所存無多。 遼東羞貢入神廚,祭鮪專車一大魚。 遼河、大淩河,挈奉、直形要之衝。 遼懿德皇后改坤寧節於十二月。 遼東大饑,中國不之恤,而彼反糜巨金汎粟以救之。 遼海來稀顧螻蟻,仰霄孤唳留清耳。 遼西遠驚殘夢,鳳帶真珠,宮樣羅衣,剗地塵侵。 遼之役,熊侍御親督士卒,築城堡、墾土田,勞身苦體任督臣、撫臣之事,而督撫轉相格,未十一棄歸。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