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竟用抗疏彈劾,貶級外遷。 是日,故追貶建武軍節度副使呂公著特追貶昌化軍司戶參軍,故追貶清海軍節度副使司馬光特追貶朱崖軍司戶參軍。 貶必於其重者,莫重乎其以喪至也。 貶嶺南道江西至隆興卒。 貶勒以强滅人之國,不以義也。 貶眼間,那個土堆變成了一個標槍制造成地小山,接著,弓騎大隊出場了。 貶榷易副使兼翰林醫官副使熊日嚴而下六人,坐醫治荊王不效。 貶京兆尹李實通州長史,削民故也。 一時人士歸其門者甚盛,而先生亦以天下自任,論議褒貶,無所顧避。 貶屈哲人之尺度,權輿賤子之才名。 己丑,貶旻房州,載歸州,端商州,皆為司戶參軍。 丁卯,貶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裏行張商英為光祿寺丞、監荊南稅。 貶楊收端州司馬,移驩州,賜死。 貶相常衮,以崔祐甫為相,郭子儀為尚父。 貶秦王廷美爲涪陵縣公。 貶相鄭餘慶郴州司馬,齊抗為相。 貶知鄆州考功郎中杜堯臣為濟州團練使閣本同。 貶相杜讓能,岐兵乃止。 貶相宋申錫開州司馬,內臣王守澄誣故也。 貶王伾開州司馬,王叔文渝州司馬,韋執誼崖州司戶。 貶絕然然罪惡見者,貶絕以見罪惡也。 貶纖介之惡,撥亂世,反諸正,人道浹,王道備,注正說篇。 貶人之惡,惟恐其或過。 貶光後,五十二日,編類所方行牒來,止於取會司馬光語言而已,與呂公著了無相干也。 貶竄者未足道,但設此言以離間宣仁,使上於宣仁不能無疑,致其骨肉間有芥蔕,此尤為可憤。 貶太子中允、同知諫院、權同判吏部流內銓唐坰為潮州別駕。 貶謫官未量移者,與量移。 貶竄者未足道,但為此言以離間宣仁,使上於宣仁不能無疑,致其骨肉間有芥蔕,此尤為可憤。 貶相朱朴,殺帝侍衛馬道殷、許巖士。 貶從散秩,追正誤恩,庶令官邪,咸知警憲。 俄貶建寧軍節度副使,至紹聖改元召帥延安,尋自觀文殿學士拜保寧軍節度使。 再貶賀州別駕,移單州,又移華州。 初貶同判杭州,未行,改知興化軍。 又加褒貶而修中興之告,麟見而天告,先聖之亡徵也。 古者命名,多自貶損,或曰愚曰魯,或曰拙曰賤,皆取謙抑之義也。 可貶,則明其惡以譏其操。 可特追貶萬安軍司戶參軍。 四年五月,貶安州蔡持正為英州別駕、新州安置。 因得罪朝廷受廷杖、貶爲貴州龍塲驛驛丞。 春秋采毫毛之美,貶纖芥之惡,語見說苑至公篇。 春秋之貶,猥及其類,左右之容,孰為之先。 春秋有褒貶而後亂賊懼。 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 春秋以一字褒,貶湏數字,以成文。 暗貶而明褒,是何典刑? 在路見裴舍人,曾任海州刺史,今春追入,貶任台州長史。 吉人凶人吾不知,褒貶幸有春秋在。 太宗怒,付御史府治之,置矩於法,二朝士皆坐貶,錫洎通判郭渭,謫為海、郢州團練副使。 太和四年,唐貶杜元穎循州司馬,以義成節度使李德裕為西川節度使。 夫貶而復之、罷而近封之者,正也。 夫史官定千古之褒貶,臺諫判一時之是非,褒貶公則後世之人信,是非明則天下之人勸。 向貶仲淹,蓋以密請建立皇太弟姪,非但詆毀大臣。 如此貶損,豈可謂平情之論? 如有大段乖越,侵欺入己,臣甘同受貶黜。 如貶竄元祐人過當,雖以詆訾神宗政事為言,其實多報私怨。 欲重貶魏某,以咎不遵君命之惡。 如今丈夫貶遠去了,不能獨自過活,又況奉命做宮女,何敢違背? 如臣言是,則安石、惠卿亦乞特行貶斥,以謝天下。 安國既貶,上降詔諭安石,安石對使者泣。 对于笨婢,读者们有褒有貶、有感动、有嫌对话太白,文字不够唯美,也有感觉到于晴一点一滴的进步…… 对子貶父,擎天城主如此两次三番侮辱家父,难道不怕我杀了你? 就使介安全至於貶所,然亦不可著為後法。 浩之貶,惇或與聞,度惇必未肯便與移叙。 浩貶幾日,右丞黃履言乞輕浩罪,且言陛下即位以來,三黜諫官,願陛下容之,臣恐天下以言為諱。 希言恕以撰公著貶辭,故報怨。 张丘,你与篡政要犯同流合污,朕本该治你个死罪,看在你跟随朕从政多年的情分上,朕饶你个一命不死,可也要貶逐你出后宫院。 怎到的他乾貶去江州四千里遠。 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 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 狂妄如此,若不加貶責,臣恐熙河終未寧靖也。 甲申,再貶濠州防禦使馮季良為左屯衛將軍,滁州安置,御史中丞范諷言季良僥倖得官,當行追奪故也。 甲午,貶光州防禦使、駙馬都尉曹詩,令家居省過。 此不書王,去族者,貶越將復簒逆也。 范徳儒崇寧之貶,與山谷唱和甚多。 范、小宋本貶其祿作貶天祿,王本作敗其祿,今從宋、陸本。 然宣仁六月已服藥,爽七月十三日乞復辟,九月三日升遐矣,故不能救前貶。 然公之學本諸春秋,春秋之書褒善貶惡,公天下之心也。 然則見他榮貴,願他流貶,是可為乎? 譬猶大臣坐非辜而貶者,苟明其非辜,則復用之,豈得遂不使為大臣! 皇祐初,嘗鞫叛囚失實,貶官。 辛卯,再貶謂崖州司戶參軍,諸子並勒停。 若今緣此被貶降,或遞相掩蔽,罪人斯失。 莫因貶謫人間去,笑倒仙人太乙舟。 且孔子之所謂見諸行事者,不過就魯史之成局,加之以褒貶而已。 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 近修唐書,箧貶亦甚無法。 孔子作春秋,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采善不踰其美,貶惡不溢其過。 二者異失同貶,其傷必到,不可不察也。 戊辰,貶道州司馬寇準為雷州司戶參軍,戶部侍郎、知鄆州李迪為衡州團練副使,仍播其罪於中外。 臣獨當密院,非敢於簾前獨班奏事,但故事如此,下不與同列議,上不稟旨,便陰諭有司改此一字,在臣不敢計較,然於皇太后禮數有所貶損,不敢不陳。 高知公已去,遂欲劾公以自解,奏寢不報,而高竟坐貶。 以此貶小官到黃州團練。 而上不之罪也,故得無下詔獄,貶懷遠驛丞。 不惟人主失刑賞之平,而史官亦乖褒貶之公,千載而下,有遺憾焉。 其褒貶雜居,固末代之訛體也。 丁卯,貶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裏行張商英為光祿寺丞、監荊南稅。 至於祈禳小數,貶損舊意,恐非應天以實者。 今言拾擊者,亦貶斥仁義絕聖棄智之意也。 我們若故意貶視聖賢豪傑及祖先,我們便是有邪念,首先自己已陷於罪過中。 朝廷復克用官,貶張濬連州刺史,崔昭緯、徐彥若為相。 欲殺之,炎苦救,貶衡州別駕。 初為校理,忤章獻太后旨,貶倅河中。 天子聞之,必將貶絀吾君,危其社稷,絕其宗廟,是罪四也。 即朝集使褒貶進退,失實者亦如之。 安乃推誠潔齋,引愆貶己,至誠感神,雹遂為之沈淪,伏而不起,乃無苦雨淒風焉。 大臣請黜修古知衢州,餘以次貶。 古者諸侯有罪,貶爵削地,甚則六師移之。 是非在仲也,好惡在仲也,褒貶在仲也,聖人不知也。 指司馬子長為淺近不學,貶之已甚,後之學者不敢謂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