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誤成長爪癖,綺語奈情何? 誤殺世人真可笑,如將蝓石作黃金。 誤用,令人目中生煙不已,漸致枯損,不可不辨。 誤認毀為拆毀之毀,更不足道矣。 一云三日死,亦字誤也。 誤髁無任,言不當真任而任夫眾人,眾人各自能,則無為橫復尚賢也。 誤認尹氏、姞氏互為昏姻。 誤,今據同上引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改。 誤以口鼻玄牝,猶其膚淺。 一、定價採買,每致稽誤。 丁卯,墨史誤書,朱史移入此,今從朱本。 誤毀者,於杖六十、徒一年罪上減三等,擬杖八十,竊毀桿線均照估價賠償。 誤伊一死,不見我,救我在世不見人。 誤刻蘇軾集中,銍據素手迹,殆必不誣。 誤認食色,金公一去,五行錯亂,四象不和,大道去矣。 誤造其同姓同年張友堅之寓。 誤三千年後,人不願為也。 誤辭首悔,禮懺乞願,不爾被考,明各慎之。 疑誤,今依四庫本改正。 誤謫人天,慮差覺路,指明圓定,證悟法門,行道祕藏。 誤中奸謀,反戈相向,固侯所不及料也。 誤矣,予銀故在,未有以偽易者。 誤傷其兵並小布船,擊沈港口。 誤以為議遣二人使緬,吉翔止之。 誤缺其耳,則縱之去,以毀傷其支體也。 誤國之罪,豈得獨諉之小人哉? 誤常人之患小,誤賢智之禍大。 誤承帝渥,曲湛師恩,俾領教於靈虛,爰開幽於鬱絕。 丁巳,原本誤作乙巳,今改正。 誤至於再矣,則豈容佚罰哉? 誤以八分爲隷,自歐陽公始。 一則,其所記大略,去事實愈遠,茲並附錄以見其誤。 誤也,實在十二月十六日。 誤,失也,有所兼有所知不付之有司而以己誤之也。 誤字為易,脫字為益,若言辭倒錯,尋逐治正,必使上合,無令上官有所譴卻,六天羣魔、下官故炁,斷截公文,分別關奏,以時上達,伏須告報。 誤了你龍麝香茶和露煑。 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 誤入賊穴一時貪生伯死、受其驅使。 誤我今冥,只處有意討無情。 誤,或上列縣名有脫漏。 誤國老賊,夷我宗社、害我赤子,吾恨不生啖其肉! 誤從添頰處,圖裏喚真真。 誤矣,殊不知玄牝乃二物也。 誤見屍,及一應觸穢,即日解之。 誤落青烏計,真成黃鳥哀。 誤,現據閣本乃宋史卷四四一刁衎傳改。 誤而可者,猶言誤則有之也。 誤,汲古作設,非,依宋元本。 誤,此言雄好深奧之文,匪從事於浮淺可知。 誤踏層冰傷本性,大丹脫漏怎周全。 誤汲南泠,笑殺吳儂,不記茶經。 誤依魚鱉處,未學野人游。 誤叨天吏之權,惟藉至神之祐。 誤食有毒的蘑菇而死也都是天命如此。 誤傷故殺乃前緣,枉逝橫亡皆定分。 誤服之,令人有惡瘡,不可療。 誤食毒菌,往往笑不止而死。 誤入醉鄉迷去路,傍人應笑亦忘家。 誤認色身為真實,而遂愛之惜之,只圖自在將養。 誤蝇寧復見,倚馬未為嘉。 疑誤,今依四庫本及郭慶藩引文改正。 誤入賈人手,持向市中賣。 誤飲此水,便穿人咽喉令人頭痛。 誤髁無任而笑上賢,縱脫無行而非大聖,蒙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 誤而兼言之,或字有訛謬耳? 一、嚴立糴穀限期,以免遲誤也。 誤得食之,吐痢不止,用土漿解乃差,此真黃環也。 誤釘後書之說,萬無此理。 誤國者可誅也,予數載林居,諸公當日召對,胡不言。 一誤即不能復更,不辦即不堪設想! 誤信刑夫測子平,從容就義出愚誠。 毒,誤食之,便氣欲絕,或下白沫,身體冷急。 一件再申定例,以一遵守,毋再錯誤事。 誤中,解之用冷水研綠豆漿飲之乃無他。 誤膺世爵之頒,敢負師恩之重,恭承明詔,馳進褒書,輒膺慶贊之誠,丕闡靈承之義,庶伸忱捆,上答嘉休。 誤矣,視其家則已如故,身亦絕無痛楚。 誤毆殺之,夷訴於寨,寨聞於縣,縣行檢驗之法。 誤倚田橫棲海島,忍看胡馬渡江干。 一形當是一物,傳寫之誤,見庸齋註。 誤用宗廟之數,今歲親郊,欲用舊禮。 誤作張鳳山,蓋漏翔字,又涉註中山東字而誤衍山字也。 誤吞針,磁石一塊,呵之即出。 誤他永世在迷津,似憊欺心安忍。 誤著世間法衣入山,遂不得道也。 誤了五百年後,人不願學也。 誤他永劫在迷津,似恁欺心安忍。 誤他永劫在迷津,似怨欺心安忍。 疑誤,今依正文改正,下同。 彼誤認為民間女子,將近前,妃叱之,遽騰躍而去,一道火光如車輪飛越,不可方物。 再誤於王中丞多疑不決,不能正其中。 冰、水字近,疑一有誤。 凡人主出令差誤,古今所不能無。 凡旦起,著衣誤翻著者,云吉利,便著,無苦也。 凡旦起著衣,誤翻著者,云吉利。 凡此者,皆祭法之言誤之也。 凡作州者,皆川之誤,如水牛老牛之名州留,或方言,非一類,又不必改州留爲川留也。 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真臟虛損,復受邪熱,邪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 必卿家後若有妻小,日後耽誤娘仔,天你譴責必卿早死。 初誤吴郎姓李,并不知其係維揚人。 初誤於當事不能分別良莠、一意主勦,以至三迤回眾,蜂起肆擾。 初誤為貮,繼又誤為忒也。 到底不知因色誤,馬前猶是買臙脂。 前日誤用義問,止於敗事,今者若用彭孫,凶險多端,事有不可知者。 前此誤依見任例與京官,故改之。 前二十年誤於和者,今一旦而決於戰,轉瞬天威震懾,敵情窮蹙,自不妨示以包荒,乃法人猶未大創,即以和請,臣亦知朝廷不為所惑。 前後相承,誤以為三年喪得吉服從祭,失之甚也。 前已言之矣,正由誤解孟子此語,以孔子為天子,以春秋為刑書也。 北曲也,誤列入南曲中。 十十中者以下,不可用,誤人文也。 十一月初七日,誤入牡丹社生番鄉內。 恐誤圓成,勉強枝持,一心奉行,隨其所願,普獲殊恩。 恐有誤亂,以手下籌,能至於千,即去仙不遠矣。 恐誤後人,故為之辯雲。 恐誤,蓋因上顧問乃進說耳。 十七中者已下,不可用,誤人文也。 十一月初七日,誤入牡丹社生番鄉間內。 半夏高一二尺,由跋高一二寸,此正誤相反言也。 南宋道士白玉蟾分章正誤,元終南山道士王元暉註。 即或誤入歧途,做的不妥,心有疑惑,不妨求教高明,直告無隱,審問破疑,雖不得真,亦可免禍。 即誤以改轉改正訖,點磨人與理第一等功一次。 即或誤從賊黨,但能悔罪歸誠,悉赦已往,不復究治。 即前所誤認爲蔡郞者也。 即或誤從賊黨,但能悔罪歸誠,悉赦已往,不復究治。 即或誤從賊黨,但能悔罪歸誠,悉赦已往,不復究治。 原倒誤,據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原誤作史記云云,今據宋本漢書校改。 原刊卷三五四作神宗不誤,自本卷起則均作哲宗,顯與義例不合。 惟鑫培不然,他人有誤,必借故發揮,不留餘地,故與之配戲者皆時存戒心。 惟宗元以晏子為墨氏之徒,微誤。 惟天下事往往因小嫌而誤大局,不可不思。 惟既自誤其非,乃知上海及福建所造成木船多隻,皆廢然不足當東洋兩鐵甲船矣。 原其落空之故,皆由失誤覺察,不知善惡,禪心有亂,不能正心,散火所致。 原其故,皆由失誤覺察,不能返現內照,以至於此。 原作被一再誤讀的原因。 原倒誤,據明金聲玉振集本改。 去年太守誤落漈,鷸如飛鳧失侶天外周翱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