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詢總角奇秀,眾謂神童。 詢諸秀士輩,知其父祖素積忠厚,蓋德澤所留貽者深也。 詢其名,知爲麗雲,隸四喜部者,因與俱座。 詢謀會同則不免於謨士,此皆聖人應世之述而非其真。 詢有才藻,善屬文,時人士皆欽愛之。 詢之該鋪,亦無到店報知。 詢君子得君子,詢小人得小人,各就其黨詢之,雖事有隱匿者,亦十得八九矣。 詢其是否就謁執事,云距臺城稍遠,未能預訂。 詢問農氓,均稱收成尚好,咸慶豐年。 詢之土人,云尤家埠,琉璜山也。 詢以前語,則惘然莫晓。 詢諸贈典,繫乃彝章,啟有厥由,子何不舉。 詢謀僉同,建設一廳,以鹿港同知移駐於此,改為中路撫民理番同知,治大埔城。 詢其所在,卻是孟州界分。 詢之該處官吏,據稱俱在內地。 詢之識者,始知是眉公在王辰玉座上所作。 詢問兩邊地方,俱說不知。 詢之,道流云,素無此宮,亦無此門。 詢諸紳民郊行,咸稱率由舊章,毋庸改設義渡。 詢每設一難,亦謂遁不復能通。 詢之四方,率多旱暵,二麥已損,荐饑可憂,然南畝之間,苗未至槁,近日得雨,猶有可救。 詢知南港首惡骨宗匿所,即日捕得。 一日諸公會坐,左右以西瓜進,見楊公不食,詢故,乃得其詳,後問公門下親識,餽送無以西瓜入門者。 詢以我前敵各軍探報,海城、營口尚添兵。 詢之通事,則云祝願步步得好處。 詢悉彼地每逢春水漲發,輒阻行人。 詢問降羌如有願歸夏國者,先以名聞。 詢卒不降志,而綽嬰綸世務焉。 詢諸結首,僉謂所植過大,則一時移種不能生根。 詢謀僉同街庄,俱各悅依。 詢諸該館西人,以為出自主筆之人。 詢、綽並為一時文宗,自此學者悉化之。 詢渺渺之緣,來生更結而已。 詢其姓名、平生如悟,蓋春雨梨花,非復柔枝冶葉矣。 詢其故,以設官則縣吏之司徵者失權利,故為所格也。 詢諸土人,咸稱是井曩僅可供百家之需,至隆冬澤愆水涸,用益不贍。 詢其故,蓋各社整肅,匪類皆逃至高山深林,藏匿漸眾,饑無所食,因出擾劫。 詢之,植僅四、五年云。 詢依言謝之,二年後聖君召為後宮南府大司馬,主教十天合得仙,莫輕師之道。 詢魯直近事,則以姜勷靖節於大同者也。 詢問出迎鄉耆人等,咸稱晚稻收成後糧價平減。 詢其地,乃南唐宫人梳洗樓故基也。 詢其左右,得一王翁焉,於鄉社間能書畫操筭,但久年風疾,不能覆耳。 詢與巴宜俱為監司,目擊欺罔,豈可不奏? 詢之商,蓋其夥伴張成勳也,泉州人。 詢明其故,然後明白剴切以告之。 詢之呂志恆家丁,與興泉永道等稟報相同。 詢其柳原公使有信來否? 詢自天聖八年來貢,至熙寧三年今王徽來貢,其不見於中國者,蓋四十有三年。 丁卯,權知高麗國事王詢遣奏告使尹證古及女真將軍太千機已下凡七十八人,以方物來貢。 詢又奏育弟婦久寡不使改嫁,欲用此附李氏自進。 詢之船戶人等,俱稱風色甚好,必可速到鹿仔港。 詢在本路,如第一將在熙州虛上傷中及獲級者千餘人而元無斬獲,詢安得不知? 詢稱嘉、鹿兩路軍情,緣道路節節梗阻,傳聞異辭。 詢之則張御史之孫尙仁。 詢其典禮,炳然與海內同風。 詢問起來,方知有一個湖北同鄉,犯了事關在警署,請元戚去作保去了,慶如只得出來。 詢其所自,皆由古寺中得之,或見於鄉村訓塾。 詢問出迎鄉耆人等,咸稱沿海一帶晚稻缺雨,收成稍為歉薄,幸有雜糧接濟,尚無妨礙。 詢爭以為不可,朝廷方委任元,故徙詢。 詢、綽并為一時文宗,自此學者悉化之。 詢于八虞,而諮于二虢。 詢之,乃知翁之子鬻此以償公帑,翁以無依,故悲。 詢性卞急,好進取,而侈於奉養,至老不衰。 詢之土人,向無收十分者,至多可收七、八分。 詢訪琉球國王,謂如宮古、八重山小島另立三子,不止吾家不願,闔國臣民亦斷斷不服。 詢其名曰木瓜,頗似吾鄉之甜瓜,然此為木本所生,味頗甘美,蓋熱帶佳果也。 詢其前身,恰是鴛箋小譜。 詢據該大班等,亦不知有此船名。 詢於黄耇之徒,以爲異事。 垂詢外夷情形,所對悉與圖籍合。 詢以臺北防務及開撫情形。 詢之海部侍郎司久阿云,英人數年內始得汽機放砲之法,現造砲船尚未通行,船身鐵厚不逮五分,意嫌其薄。 詢其因何帶如許洋銀,則云出門人錢銀不能不多帶等語。 詢佩之,有鏡神十六人隨後行。 詢該處地方,亦稱安靜。 詢據王棟僅認知情,並未眼見過付。 詢諸土人,蓋龜紋所屬之本武社也。 詢以臺灣亂故,光策首言,上司好承奉,守土官差事奢侈,民生日脧削。 詢其負擔人力,二農工筐中舁至縣境。 詢法公使,究確有幾輪到臺? 詢之船戶,知蔡攀龍已於八月二十前後到鹽水港等語。 詢罷熙州在元年八月二十七日。 詢據麥士威備述前情,諭令守口員弁及在地行郊不准該船進口登岸載運貨物,當日開駛。 詢之施氏子孫,亦無有知者。 詢明所誣匪犯簡武、李廉二名實無為匪情事,因被李安喜挾嫌控告、差拏到案,該縣丞因循拖延,發交原差張璉、莊茂管押。 詢諸所素契者,某伶乃其胞兄弟也。 詢及耆舊,乃敢敷陳其事,以詔示後人,亦使知祖宗創造之艱難而不可一日怠也。 詢之該舖,亦無到店報知。 再詢其生番致死匠役陳勳一案,並鳳山縣通報傳言鬍九要搶新莊起釁情實,該道將事之原委,及審理發落之處,一一備悉陳說。 凡有詢訪,應答甚敏,亦不多得也。 凡典章文法之事,每密有詢訪。 凡民之疾苦,益思詢究而利安之。 忍詢而輕辱,貪得而寡羞,欲以神農之道治之,則其亂必矣。 初不知其何事,及出坐二堂查詢,始悉前由。 前往查詢書板,據沈德潛之孫沈維燕及門人蔣重光之孫蔣元城等覆稱,是集於乾隆二十六年覆加校輯刻成,沈德潛裝潢進呈,仰蒙聖恩披覽,指示謬誤,命內廷精校重鋟。 急詢訛惑除妖叟,蚤辨奸凶戮小兒。 即詢問林爽文,彼亦當有詞也。 即詢之三尺童子而亦不信者,此傳訛之絕可笑者也。 去年七月奉札垂詢七慮,當即詳細據實開陳。 又詢以柳原第一條所云捕前殺害我人民者誅之,查牡丹社雖害琉球國人,惟該處系中國所屬,應由中國派兵辦理,現在本幫辦來議此事,先請貴中將按兵勿動。 又奉使詢訪利害于四方者,亦其所親愛之人,皆先稟其意指,憑其氣勢,以驅迫州縣之吏,善惡繫其筆端,升黜由其脣吻。 又,詢及上年開仗後毀傷商、漁家船隻、人民如何措置? 又詢以李讓禮有無同來,則云素亦相識,今未同來。 又詢前任浙江藩司任道鎔,謂浙力十餘萬尚可籌湊。 又詢此即條約中所載兩國政事禁令各有異同一節,所問遵俗制宜,懲惡勸善,及事涉兩國,豈可置而不問等語。 又詢於日官,言守土者當其咎。 又查詢蔡攀龍前此援應柴大紀時,並無復自城內殺出,打通道路之事。 又詢以總督部堂照覆曾否收到,答以不知。 古之盛世,詢事考言,又曰知言以知人,而不曰考其緘默。 古人詢于芻蕘,博採童謠,狂夫之言,猶在擇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