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王封吳三桂為薊國公。 方端拱、淳化時,祖宗北伐燕、薊,西討靈、夏,以至真宗朝,二邊未和,用兵數十年,然猶帑藏充實,人民富庶,何以至其然哉,行三稅入中之法爾。 日落蕭條薊城北,黃沙白草順風吹。 是年十月,太宗復遣兩翼軍毀長城而入,遂自薊州分道南下,畿南、山東列城不守者凡八十有八,大軍直抵兗州。 李孔昭,字光四,薊州人。 薊縣民百餘人以牛酒迎犒王師,各賜衣服錢帛,遣使隨村墅安撫居民。 薊州楊庸齋有詩題詠之。 薊門柳色已無多,兩兩春筵鬭綺羅。 薊邇畿甸,鷹師春秋縱獵,橫有需求,公獨不與。 薊北更千里,汉唐为极边。 薊門碧草春悽悽,為官不換西山薇。 薊類,一名鉤,一名芺。 薊子訓,齊人,舉孝廉,除郎中,又為都尉,人莫知其有道,所載他事略同。 薊門為古北地,去憂炒蠻入寇,乃雅鶻,又古北東界,所失雖少,然東牟大將軍坐是削俸,協守而下論罪有差,內外縉紳士大夫言國大計者,皆洶洶然為薊門深慮,是以譚襄敏公特置弟於此,兄謂虎穴,亶其然乎。 薊北鴈初去,湘南春又歸。 薊丘張侯士從由江西僉憲來官燕南,出示按治之暇所作謌詩若干首,備見江右吏治民俗之弊,安得不為之三復慨嘆乎。 薊丘之植,植於汶篁,徐廣注謂燕之疆界移於齊之汶水竹田日篁,植以為界之物也。 薊門公子息齋孫,疇昔相知禮數敦。 薊州堂一齣,描摹義僕願以身代死情狀,可使觀者隕涕。 薊門朝士多狐鼠,舊日鬚眉化兒女。 薊子訓,二百餘年顏色不老。 薊子訓,齊人,舉孝康,除郎中,又為都尉。 薊得家及鄰里悉以、為妖狂。 薊樹遲回閲古春,廿年前見玉精神。 薊得與父母俱有他疑,乃棄之於一室。 薊北更千里,漢唐為極邊。 薊鎮三協之名始自嘉靖末年,以四路為一協,石塘、古北口、曹家寨、墻子嶺為西協,馬蘭峪、松棚、喜峰口、太平寨為中協,建昌營、燕河營、石門子口、山海關為東協,而各路將之廢置不常,今據崇禎二年文案錄之。 薊門臘月雪,初似楚南寒。 薊潯與父母俱有他疑,乃棄之於一室。 薊州監軍方大猷隨吳三桂降於我大清,吳三桂令暫駐通州。 薊門以薊為名,北方者勝也。 薊州鎭參將,遊擊,守備,千把總,各哨領兵官帶領衆將校迎接大老爺。 薊鎮則舊有額兵,乃亦行召募。 薊生山中者名朮,其生平地而肥大於衆者名楊枹薊,今呼爲馬薊。 薊遼字子訓,齊國臨淄人,李少君之邑人也。 薊塞自嘉靖庚戌以來,歲苦虜患荼毒,於是邊圉軍民,皆舍冠裳而服介冑,棄翰墨而操弓矢矣。 薊得馳報逍遙父母,到猶見之。 薊門華表已凌烟,回首仙班玉宇寬。 薊州一僧寺,每年七月十三日有僧坐化,觀者如堵,佈施財物,不可勝數。 薊先生雖不如期至,要是往也。 薊州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附近居民有“和陵”之称,其大罪十四。 薊門烽火薄潮河,歲歲胡塵塞下過,一自元戎來作鎮,秋風清夜沸弦歌。 薊門平朱祐、平秦豐于黎丘,滅張步于臨淄。 必欲燕薊舊地,則宜修文德,養勇銳,伺時利,然後奉行天丝,何往不克也! 初光武在薊,屬王郎起,移檄搆之,乃令王霸募人於市,將以擊郎,遂趣駕出。 思宗命薊遼總督劉策控石門,防大軍西軼。 前薊遼守備項嘉謨,與二子一妾投天星河死。 北走薊門摧勁虜,東度遼水鋤強夷。 又薊鎮新調南兵,未必盡解,或使流入胡中,為患滋大,不若發充三輔衛所,頂補清勾之缺,而於例外請優給之。 古者未失燕薊之地,有松亭關、古北口、居庸關為中原險要,以隔閡匈奴不敢南下,而歷代帝王尚皆極意防守,未嘗輕視。 古薊城邊白露零,秋聲不任旅人聽。 可是辽国的疆域太大,各州的士兵虽然源源不断地往幽州和薊州集合。 朕非忘燕薊舊封,亦安可復理此事,正應彼此自喻爾。 木,一名山薊,一名山精。 大小薊,葉欲相似,功力有殊,并無毒,亦非虎、貓薊也。 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俱能破血,小薊不能消腫也。 大薊根,苗與此相似,但肥大耳。 大薊亦可單用,味苦,平。 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 大薊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 大薊是虎薊,小薊是貓薊,葉并多刺相似。 母后,耶律休哥等人已经到了幽州和薊州,等到我大军集中完毕就去跟宋军决一死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我等攻下幽州和薊州,皇上还有什么好说的。 小薊力微,只可退熱,不似大薊能補養下氣。 小薊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 小薊,山野人取為蔬,甚適用。 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以此為異。 小薊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服。 注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丘以名邑也。 左君及薊子訓、葛仙公,所以能一日至數十處,及有客座上,有一主人與客語,門中又有一主人迎客,而水側又有一主人投釣,賓不能別何者為真主人也。 当初主张攻打幽州和薊州的崔彦进也躲起来不敢见曹彬,正是他的鼓动,曹彬才敢违抗圣旨前来的。 照得薊鎮屬夷,最為驕橫,嘉靖庚戌而後,歲歲侵犯。 燕市人皆去者,假幽薊之眾而起也。 燕薊胡塵暗,閩甌戰火然。 君從薊北回,遺我軒轅鏡。 通、薊地方當鋪錢鋪資本十餘萬,與民爭利,大罪十九。 且燕史、薊略、皆有成書。 光武自薊至信都,使鄧禹發奔命,得數千人,令自將之,別攻拔樂陽,則援字誤,當作拔。 世廟時又用之薊遼、保定。 胡三省通鑑注,夏謙澤在薊北二百餘里,恐非。 自来燕薊中,相望漢沔間。 自君之沒而家益落,璣遂走京師,歷薊,抵寧遠,觀列邊之大勢。 以生刺薊搗取汁,每服三合,入蜜少許,攪勻服之。 弱冠,仗劍從季父太史公至京師,北遊宣、大、昌、薊間,有封狼居胥之想,慨然投筆,在遼累立戰功,拜爵萬戶。 次復燕、薊,蕩平塞北。 即此三事,可見薊在漁陽之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