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宵被我喚將來,把鼻孔穿放杖上,問他第一義如何,卻道有言皆是謗。 昨者王師出征,義存拯患,謂宜委戈而聽命,敵愾以獻功,豈虞靡思,弗諭朕志,殺害吏士,捍拒甲兵。 是所以陋巷小人有信義,而肉食者反多沒廉恥漢歟! 是故感慈尊,為明權實義。 精進學仙業,布施第一義。 是一人,常言金丹之術,本不姓丁名義,隱其名以丁義。 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 是故示本能攝末,自淺之深之義。 是月,義兵復於潛,復富陽。 是編皆當時經義之體例。 是此之勝義故,現與不現而有差別。 是知抱樸還淳,叉須絕仁棄義。 索甚麼恩絕義斷寫休書。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 是以連廬不可以久處,仁義覲之而多責,故人君體道清靜,淡然無味,始除察察之政,終化淳淳之人,故下文結云用不可既也。 是故靈寶大法,有符籙簡誥者,而義亦有所自來矣。 是乃作丹之大端,修仙之第一義也。 是年阿容禾叛於中慶路,義助兵討平之,以功陞參政。 是以道義流於無窮,功業著於悠久。 是故蒼葛雖呼,魯陽莫返,空拳隻手,義憤填膺,終亦無可如何而已。 是皆以乾南釋同人之義也。 是用意義大致相同的詞來相對,上下兩句的涵義不免重複,內容一定比較單調。 是亦老氏資有於輻轂,而遽欲損而無之之義也。 是洪信、洪義兩個凡夫肉眼,怎識好人? 是知仁義,進修德業之要也。 是故唯於未壞堅穩無分別住,兼能觀察無我空義,猶如小魚游安靜水,不當誤為止觀雙運。 是知上下之分、君臣之義,由禮與誠,則罔不治,由嫚與詐,則罔不亂。 是以道、德、仁、義、禮五者,闕一不可也。 是故仁義賞罰,適足以誅竊鉤者耳。 是謂寵辱若驚,結成辱寵之義。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是故觀于六爻而友之義著矣。 更迭閒厠,相代之義,故閒爲迭也。 更念既富方榖之義以植國本,則養賢、致民道亦在中矣。 曾孝寬等體量河東團保甲散馬至忻州,適會教義勇千五百人作三番召見,諭以朝廷所立法,無一人不忻然乞如此施行。 曾子布衣縕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飽,義不合則辭上卿。 曾玉明督同官兵、義勇進軍彰化,接仗數十次,疊獲全勝。 有理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數,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 有愛自己,也愛地球之象徵意義。 有越人之說,莊周有舊都之喻,義與此合。 有僕陳義往嶺南經商未歸。 有之,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有節故有餘,止乎禮義者節也。 有倡言名義,辭出於口即見殺者為沈乘。 有生克不一定有十神作用方式的吉凶意義,只有發動了才有十神作用方式的吉凶意義。 有道之士,必以節義而匡君。 有害義理處,也須刪改。 有之則文句備,略之則義未闕,於理亦通。 有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學者,孔子、孟軻之所好也。 有上去二音,義實相通。 有玆無兹,合玆、兹二字訓義爲一,尤爲疎漏。 有佐佑之義,故从二手。 有欲聖知之言,仁義之行為至矣。 本寺以謂疏義所設,止是一時命文如此,非謂須得罪等者。 本為包容之義,與形容之義無涉。 本門及門翁與義舉於鄉。 本言川流橫潰,故障之使東,若以為停,於義甚淺。 本作憝,或作懟,義同。 本是真陰陽,夫妻同一義。 本朝抵死欲報大仇,亦貴國念其忠義所必許也。 本心陷溺之久,義理浸灌未透,且宜讀書窮理。 本作憝,或作懟,義同。 朱義,江南人,與朱瑩其族屬也,皆以畫牛得名。 朱煥明在嘉義聞報,星夜趕回。 李圖協切,陸、王弼作歙歙,許及切,一本作惵惵,河上作惔,簡文作怵,司馬下有焉字,歙歙固無義,惵惵亦無理,愚意惵惵當作,危懼貌,蓋字之訛也。 羽葆列乗輿車衡上左方者曰左纛,从毛,無義。 李憲乞選差蘭州守城小使臣五人,赴安強、米脂、塞門、浮圖、義合寨計度守備,委劉昌祚以名聞,李憲毋得占留。 李乾德遣袁韜據重慶,王祥復保遵義。 李川川告兄李六要訖阿里火者鈔伍定,將川川過房與本人為義男。 李七係賊人頭目,今既有歸順之意,經恆瑞令義民賷諭往招,李七已領收諭帖,並願先送妻子為質,自應設法即為招致,以解賊黨。 者,深行之謂之道德,淺行之謂之仁義,薄行之謂之禮智。 者,略有二義,謂自性義及作用義。 者,假物陳義以通諷諭之詞也。 者,內以待外立名,篇以編簡為義。 者,稽皋之義,以遲為敬,以用首故也。 者,如禮不使也,如禮不使,則是禽獸矣,文義自明。 林詞義吉凶不協,疑中二句爲衍文。 林爽之役,南北俱陷,粵莊多出義軍助戰守,而鹿港郊商亦募勇自衛,故無害。 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雲,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 義忠奉勑送兩生入贅匡家。 義律諸人是否一併隨往? 義主正惡裁非,即經中戒律是也。 義不獲已,須至彈奏,望寢罷。 義行而理明,則羣生歸仰矣。 義終,謂既禪二十八載乃死也。 義山詩包蘊密緻,演繹平暢,味無窮而炙愈出,鑽彌堅而酌不竭,使學者少窺其一斑,若滌腸而浣骨。 義利兼忘者,唯聖人能之。 義民郭四,年三十歲,中隘人。 義中載之已詳,不復重錄。 義者宜也,謂裁制斷割,令物得宜。 義送子相齊盖欲以為遁穴。 義熙閒,公侯復辟之,皆不應。 義山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昔人病之。 義舉王師下七閩,七閩效順不交兵。 義勇要見丁數,即須隱括。 義理進對,躬承玉音,訓以高義,從容移時,幸無疏虞。 義和摇了摇头,无奈的跟在东皇太一的身后。 義者,裁非之義,故云為之。 義勸其師劉念台,而以身先汨羅游者為王毓蓍。 義學在縣治東興隆莊,康熙間,知縣宋永清建。 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耶? 義方失則師友不可訓,道德喪則禮樂不可理。 義父一日將錢三十貫文,令知遠將去汾州城裏納糧。 義中載之已詳,不復具載。 義利之相去,一何遠之如是耶。 義命本一致,降衷實幽蕃。 義旗既興,歸朝廷,仕至太常卿,以罪誅。 義橋莊二十二番戶、一百一十三丁口。 義首王飛虎,著賞給六品軍功頂戴。 義勝欲則從,欲勝義則凶。 義門鄭氏藏書最多,永樂初,進其什之四五,今內閣多有其本。 義王孫可望疏辭封爵冊印。 義民宋益,年三十三歲,楠仔仙人。 義堂和尚者,故公安貢生,國變為僧。 義源號、吳尚儀、郭金長春,以上各捐銀一十二大元。 義山中心好日光長景之暉,是以拜之爾。 義熙初,襲峻爵建昌侯。 義民者,以旗得名,古所謂義旗者是也。 義民副理事劉繩祖、黃兗、涂超秀、周敦紀,請賞戴藍翎,以示鼓勵等語。 義師初起,人人有直下黃龍之志。 義律已窺見其情,所請更日有加增,而求香港意愈堅。 義首職員吳化成、總理張振美。 義民吳受,年三十七歲,署基前人。 義聲昭布,將一其心,士百其競。 義風孝行知誰擬,山色湖光奈爾何。 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義師與狂虜,抄掠每更番。 義慶書多本郭子,即郭頒世語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