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吳縝作唐書音訓有糾謬一篇,正指其失,彼元不深究孟子也。 方是時,不惟確、縝、惇、璪為可去,而燾、清臣亦可去也。 章惇欺罔肆辨,韓縝挾邪冒寵。 縝自以為不才,恐妨賢路,故乞出。 縝少倜儻,不為章句學,再舉茂才異等不中。 縝昔奉使定契丹地界,舉祖宗山河七百餘里以資敵國,坐使中華之俗陷沒方外。 縝言在明年正月,今依朱本移入此。 縝性剽戾,所至殘酷,乞追改敕命。 縝自河東轉運使入知審官西院,兩月中凡五換差遣及遷職云。 縝畏降復言,乃除降國子司業。 縝出,復事呂大防、蘇轍及交通梁燾,燾亦傾心結納,嘗引希及弟旦以自代。 縝分司不數月,召判銓,牽復最速。 縝為侍從,仗節出使,而賣國黨寇,曾不如一弓手節級,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縝,神宗所不喜,而神宗時作執政,宣仁不喜,而宣仁時為宰相。 縝前因北使來,便云敵必生事,後有何事? 縝當以罪廢,遭遇先帝特加拔擢,致位樞長,其恩可謂厚矣。 縝初作相,臺官黃降言縝平生過惡,不堪大用。 丁亥,置審官西院主簿二員,以陞朝官為之,從知院韓縝請也。 縝公行私意,廢法徇兄,以行其言。 縝亦無大罪,今復待制如何? 縝之定地界,棄地于北敵者長數百里,縝之在西樞,喪師于西戎者逾十萬觽,其乖繆如此,而能為陛下鎮服四夷乎? 縝時在京師,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縝除都承。 縝尋除龍圖閣直學士,誠一除四方館使。 縝之冒處大任,內有賢兄不知引避,顧豈有難進易退之節乎! 縝等受旨而往,遂畫界至。 縝十月甲子判銓,林希云云,今附注此。 縝之所為,審至於此,尤為可鄙。 據縝二罪,雖伏斧鑕以謝天下,不為過也。 縝、光、公著必不至有私,萬一他日有姦臣執政,援此為例,引親戚及所舉者居臺諫,蔽塞聰明,非國之福。 縝家有乳媼,出售於從官家,漏說此事。 縝等日與禧論難,禧但執以分水嶺為界,然亦不別白何處為分水嶺也。 縝凶恣專殺,逞其殘暴,而監司不覺舉,走馬不即聞,乞并責之。 縝綠,仙髮,或心中暉赤之色也。 縝,億子,從孫抃奏請也。 縝位應黃紙,臣輒奉白簡。 縝、惇、璪之處心積慮如此,而陛下尚何望于彼哉? 縝,元豐末知樞密院,與王珪、蔡確等同預顧命者。 縝但要入京耳,必無甚利害。 縝服金帶,依知制誥、待制、權發遣三司例。 縝、光、公著必不私,他日有懷奸當國者,例此而引其親黨,恐非國之福。 縝詳大忠所奏,及照驗文字地圖以往,俟至彼面言,自通好以來,本朝遵守舊規,未嘗先起爭端,誠以祖宗誓約,各欲傳之子孫,長無窮已。 縝與蔡確、章惇均是姦邪,皆能虐民亂國。 縝素不平蔡確、章惇用邢恕姦謀誣罔太母,遂於簾前具陳之。 縝、璪輩猶備位,實未厭天下公論也。 縝因買馬以致人言,辨析厥初,契約咸在,朕豈以一眚督過大臣? 縝初使乃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惟縝居其中間,雖才器凡陋,不及二人,而操心深險。 又教其方直縝密,於是風采德能一變。 在縝一身,懷祿耽寵,不畏清議,不過自棄其身而已,無損朝廷。 在陛下何望于縝,而任用如故耶? 大意如此,更委縝隨宜應答。 夫縝、惇、璪之本情,與確豈其相善哉? 夫縝閨門之內,悍妾貪虐,父子之間,天性疏薄,其治家如此,而能上助陛下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乎? 夫縝誤朝廷之事不為少矣,為公論之所不容亦已久矣,言事者交章而上,縝之罪惡可謂著矣。 如縝罪狀不誣,亦乞顯行誅責。 如縝、永清赴代州日,臣當同往,或令臣先往。 如縝昔奉使定契丹地界,舉祖宗山河七百餘里以資敵國,坐使中華之俗,陷沒契丹。 殿中侍御史黃降言縝不堪大用,乞罷之,不報。 如縝之罪,智者不能復安,疆埸之患有不可測者,而陛下獨赦之,臣不勝為國疾姦,憂深思遠之至。 子安神色凝重,這氣氛不多說,早就感染到心思縝密的小徒弟身上。 知樞密院韓縝受知石州、文思副使燕復所遺馬一匹,市價二百千,縝償以四五十千。 今閣學沈銘縝兄弟拔居第一二。 若章惇、韓縝繼去,則乞進范純仁,補韓縝之闕,進韓維,補章惇之闕。 宗道、宗古皆縝之親姪,縝任在中書,職當進擬,並引二姪同升列卿。 八年七月五日,問王宣元降赴闕指揮,乃是沈括,非韓縝。 字原脫,據宋史卷三一五韓縝傳補。 一日去職,使縝得挾怨中傷,臣實未知死所。 作相,敵騎初退時,議欲率文武百僚拜乞乾龍節上壽,文縝命吏部郎中方允迪元若為三表,才上,即允所請,後二表不復用。 陛下業已用縝,未欲即罷,縝畏其復言,除降國子司業,雖似遷擢,實奪其言事之權。 至縝死,方使葉祖洽言不與贈諡而已。 大學原文,精義縝密無间,而篇法渾全,章句完備,故謂為脫誤而紛紜割裂補緝,雖用心良苦,然而誤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