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或高縉雲等,恃此欺凌爾孫元吉? 或云帝煉金丹,有縉雲之瑞,自號縉雲氏。 明經擢第,解褐嘉州夾江尉,罷歸縉雲。 明經擢第,解褐嘉州夾江尉,罷歸縉雲。 縉彥潛召義人張一方、蔡元吉沿途襲劫,脫身走龍泉關及太原。 縉紳之公論,莫不以為非,而主議者持之甚堅。 縉雲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饕餮,即三苗也,為堯諸侯,封三苗之國。 縉雲搉署一匠,善醞,經手者罔不醇美。 縉雲縣尉、制置涇原秦鳳路軍馬糧草司勾當公事郭逢原循一資,仍堂除差遣。 縉紳蘇壎、陳鎮峰序而刊之。 縉紳有識,駭其舉動矜乖,徐避去。 縉彥至太原,偕降賊陳永福之部將大同張一方、懷慶蔡元吉脫身走豐峪山,著黃冠走盤駝,炙人肝而食。 縉彥聯絡寨勇,鼓勵進取。 縉疏請敕部察當日建言被謫諸臣,存者召還錄用,歿者歸葬、贈卹。 縉河环绕縉山,縉山山势陡峭,易守难攻,楚寇多藏身于其间。 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飮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縉彥前則張國維馮元飈等。 縉彥疑尚書揚嗣昌嗾迅使之去翰林,疏劾嗣昌。 縉彥以部曹驟典中樞,率先從賊。 縉雲遊覽處,勝槃申人寰。 縉彥與辨,德化呼從人批其頰而去。 縉雲山獨秀,沃壤歲常豐…… 縉紳約束於外形,取譬繳繩。 縉紳即或面從,亦必退有後言。 縉紳先生與青衿士子念切桑梓、目擊時艱,果有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亦各開手冊向號房隨文投進,以備採擇。 縉彥先考選部屬,先帝時為中樞,亦宜如何效死為報! 縉雲臺,黃帝鍊丹之所。 縉彥闇曶失機,寸斬莫贖。 縉彥以曹郎驟典中樞,不念先帝特達之知,而靦顏從賊,視息偷生。 縉彥抵掌談兵,洞中機要,宜思宗破格用之也。 縉雲生而能言,坐朝百靈,享國征,則乘雲氣而驅虎豹,厭世昇遐,御飛龍而落六合。 縉紳先生慕義修葺者不一其人,各勒石以為誌。 縉彥不為意,後竟降於賊。 縉彥官部曹,光帝驟擢中樞,乃率先從賊。 縉為宰相,給中書符牒,令臺山僧數十人分行郡縣,聚徒講說以求貨利,於是此山名聞外夷。 縉雲新命詔初行,纔是孤魂夀噐成。 縉雲山旁有孤石,屹然干雲,二百丈,三面臨水,周圍一百六十高丈,頂有湖,生蓮花,有巖相近,名步虛山,遠而望之,低於步虛,迫而視之,步虛居其下。 縉紳恥之、士庶笑,之即兒僮走卒無不唾而罵之。 縉紳先生簪裳諍倡,警其風聲,有繪像刻石傳于世,所謂武仙童者。 縉、壯猷、作裕皆巷戰死。 縉紳豪士往往構講堂、具安車迎之。 蜀縉紳程源、梁應奇、辜延泰等先後赴肇慶,言祥雄武可大用,乃封祥忠國公、熊匡國公,並建黔播重鎮,以防雲南。 縉廉而能,治事尤持正。 縉紳傳播,莫不嘉昱能守其職,而宗愈因上雇募衙前之論,遂詆劉昱,以謂戶部郎官有近來參詳立法之人,護短遂非,不肯公心舍己從長,以救鄉戶之患。 縉紳之徒因疑其志異,稍稍謝絕之。 縉彥,河南新鄉人,以進士歷清澗、三原知縣,行取主事。 縉雲者,帝之祥雲,其雲非雲非煙,非紅非紫。 縉彥乃更詐言集義勇,收復列城。 縉彥之從賊、不從賊,誰剖明其心事! 縉紳各有治績,隨時可以考見。 縉彥乃先帝特授兵部尚書,降於賊者。 縉山縣,縉雲氏山下,地沃衍,宜粟,粒甚大,歲供內膳,今名龍慶州者,仁廟降誕其地故也。 縉雲山獨秀,沃壤歲常豐。 縉彥,前以兵部尚書污偽職,賊敗西行。 縉雲仙都山、溫州仙巖山,皆有轍迹,或輾石上,或在平地,與此轍邊靈應無異矣。 縉彥自言有死罪,不敢入朝。 縉雲鄭太常汝璧署京兆事,聞其賢,請為鄉飲賓,不得已一往,後不再赴。 縉山川有三觀,皆有陽字,此間往來故云三陽道士。 縉彥昔遇逆闖則降、今遇叛將則逃,可賤甚矣! 初、縉言建儲及討交阯事。 南京户部主事云南陈常道编辑,南京户部主事四川周满校正,应天府江浦县知事桂林刘縉、儒学署教谕陈应奎、训导龙寿山同刊。 又縉山行宮亦有流杯池。 又如今縉紳做官的人,封贈官誥追加品爵,設使死後的一股靈氣,散而無知,則追封的榮顯已是多了。 又有解縉序二篇,一题虚舟集序,一题王孟扬文集序。 又以枯州為縉雲郡,蓋以其地有縉雲山故也。 古以帝氏縉雲,故以名其邑,信不虛也。 右縉山縣,今名龍慶州。 后北兵入南都,縉彥復降。 右縉雲葉樾交叔傳此譜,稍異於衆人之説,不知何人所撰。 春二月居縉山秋陽觀,三月燕京官僚請住太極宮,是月仙仗入燕都。 在縉紳之家,比炤奴婢律論。 夫以王縉之為相,莊宗、武宗、英宗之為君,其事亦可知矣。 殿下请看,庆丰地势特殊,东南方向五十里外便是縉河,縉河南岸为楚,北岸为唐,我国百姓有七个村镇沿河而居。 已而清軍攻同安,守將邱縉、林壯猷及翼雲悉死。 成祖命解縉發策,以七十二賢,賢賢何德,二十八將,將將何功為問。 君雖縉紱朝班,諷議庠塾,而心標象外,志結霞門。 此兩條議論最善,縉紳宜取以為法。 解縉,吉水人,六歲能作詩。 第二帖有縉雲字,紙掲損。 辛丑,兵部尚書張縉彥議刻期調勤王兵。 帝之所興,王之所起,縉紳先生多能明之。 帝煉金丹,有縉雲之瑞,自號縉雲氏,赤多白少曰縉。 二十一年,同知王錫縉改建今所。 嘉靖初,邑令李公昇,縉雲人,在任為家人阿馬所弒。 公綽妻韓氏,相國休之曾孫,家法嚴肅儉約,為縉紳家楷範。 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 自家括州刺史王縉是也。 以張縉彥代之,仍兼翰林院學士。 至登壟巨商、聯田富室,若以縉紳並舉,亦自分誼有殊。 今處州縉雲縣仙都山,其巔有鼎湖,無路可綠,上生金蓮,其葉嘗飄墮於雙溪,故名金華縣。 布衣有錢塘林逋、縉雲周啟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