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紙糊彩亭,晚備花粉香果、酒醴三牲、鴨蛋七枚、飯七碗,祭獻畢,將端陽男女所結綵縷翦斷,同花粉擲於屋上。 紙一百張,印色心紅三兩。 丁亥三月六日杖笑抵雲溪,與道眾笑談終日,翌旦更衣端坐,索紙筆書頌,奄然而逝,享年八十有六。 紙上畫仙掛古壁,朝朝暮暮被煙燻。 紙五十張,筆一管,墨一笏,米三斗,席一領,香一兩,錢七十二文。 紙二百,酬鬼帥王延,執錄書,以捍災會有功。 紙灰如雪逐風颺,麥飯椒漿酹夕陽。 紙衣闡法今雪庵,力扶宗教青出藍。 紙筆都有了,只是沒有墨,將什麼來寫? 紙百幅,香三兩,筆一管,墨一笏,書刀一口,席二領,油一斗,錢七十文,繒一丈二尺,隨家口多少各別。 紙五十張,筆一管,墨一丸,書刀一口。 一日,忽詣公,以一幅紙大書“台”字授公。 一、吳振合買林榮三等田一段,受丈七分,年納官租穀三石八斗,坐落土名過陂洋,坵數不計,東至林家田,西至路,南至埤,北至林家田,四至明白,契價銀二百四十元,印契司單各一紙。 紙人即騰空而往,高人丈尺間耳,嗤者隨去,果如其言,莫不驚駭。 紙,砥也,平滑如砥石也。 紙百張,筆一管,墨一笏,書刀一口,米五斗,香二兩,繒一丈一尺。 紙墨如新,精神奕奕,能攝人於十步外。 紙圖價匪千金重,手澤傳能九世存。 紙筆墨常須隨身,興來即錄。 紙錢風送楊村道,憑吊忠魂聶士成。 乃紙龍鶴耳,容臣等諷大神睨,即令龍鶴墜地,化為紙也。 紙以護水澄膏,不令四散耳。 紙牌兒,你有萬貫的錢和鈔。 紙錢一貼,紙三張,筆三枝,香一炷,燈兩盞。 紙襖麻衣要隱山,餐松飲水守飢寒,日魂月魄空呼吸,到底方知入道難。 一日厥摩師,空得紙錢送。 紙糊玉皇帝闕一座,俗名天公紙。 紙上雲煙,有得柳骨、顏肌之製。 一依前法,用硝石四兩細研如粉,安在合足內,實按,以緬粘紙封定合足,便固濟合蓋,入於鼎內,准前法泥固濟合足,合上用鐵關關定後,陰乾。 一、月用紙筆墨,應銀陸元。 一、威遠練船添購學生需用紙筆、顏料並盤碗等件,價銀一百三十一兩零。 紙錢風裏飄蘭麝,寶馬香車出郭行。 紙作蠟色,縝密光滑,面背如一,背幅可揭作書畫。 紙墨既多,遂無倫次,聊復書之。 紙條上有几個腳印,顯然是向天自己踩的,他一向有些馬虎大意,肯定沒看見。 紙亦如法,勿令衣拂著章,可不謹之。 紙糊綵停,晚備花粉、香果、酒醴、三牲、鴨蛋七枚、飯七碗,命道士祭獻畢,則將端陽男女所結絲縷剪斷,同花粉擲於屋上。 紙糊媼相貽蜂蠆,錢賜人奴豢豕蛇。 紙惡筆凡,固欲騁其逸思,大乏騏驥康莊也。 紙百張,筆一管,墨一笏,書刀一口,席一領,油一斗,黃布一十四尺,白米石二,香二兩。 紙錢挂道松楸老,知是歡斯部落墳。 紙、筆、墨、朱砂,此物給主者書章起草,換易陋誤,應是諸章,悉須置辦,不可暫闕,其餘並依本例色目,不得謬濫。 一、光緒肆年,振記典楊大掽東安坊大上帝廟邊瓦店壹宗,契價銀叁佰貳拾大元正,契拾肆紙。 紙上用細密的文字寫滿了羅馬市內教會與修道院的名字。 紙錢中篇畢,焚符發遣回靖。 紙盡不更作,有便勤寄八行,望之! 紙灰澆酒和煙起,蔓草侵碑沒石深。 紙三百張,筆五管,墨十挺,埋我之時著於我前頭,我自申論。 紙百張,筆一管,墨一笏,書刀一口,席一領,油一斗,黃布二十四尺,米一石二斗,朱砂一兩,香一兩。 紙錢一貼,狀紙七張,鹿脯三楪,酒三盞,燈七盞,香一炷,面北方一行排。 一、行法官行持不精,到處行役神吏,不擇紙筆,便寫符敕水者,天司奪養道之資,令使見身窮窘。 紙破便言宿欠債,補貼定是此中傾。 紙爇銀鐺巧製高,純青火裏煮松濤。 紙被舊而毛起者,將破,用黃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刷之則如新。 紙初褐色,久則色似烏金。 紙襖麻衣長蓋體,蓬頭垢面永全真,一眠九載方迴轉,由恐勞勞暗損神。 紙襖草履,土木形骸,或歌或舞,或類狂癡,曾以養生安心術相授。 一、承辦義渡專書每月給飯食紙張銀一元五角。 再以紙封,存為九天羅網,以左繩縛之,雙手交合瓶口,存為金磚,於元帥座下安頓。 往往紙贖有為書皂混去者。 再用黑紙紅紙各篆斗道,念五方使者心呪,向空中化之。 再用紙帛滴淋,令水澄清,入金盂之中,煮養出丹胚。 凡修理紙劄,刑具動支、自行贓罰,其里甲已編者不得重派坊夫,每歲終,巡視科道造冊奏繳。 凡用紙人之法,須曉鬼神之機。 出紙筆,各書一紙相問答。 分再服、三服者,第二、第三服以紙覆令密,勿令泄氣。 刘世喜向罗成敬个礼后走到书桌前拿起笔在紙上边画边向众人介绍起来。 初以紙一番令書八字,又一番令書六字,又一番四字,又一番兩字,又一番一字,皆極於遒勁,上稱善,厚賞之。 到不如紙帳梅花獨自眠。 前件夏枯草灰淋汁,用紙一層,鋪筲箕底,澆泡灰,細細滴下,用諍磁器收,澄定清汁,傾別器內,又澄之,取清汁收,去盡灰腳,方可煮藥,此活法也。 叫鬼判取紙筆與秦檜供招。 北紙用横簾造,紙紋必横。 北紙用横簾,其質鬆而厚,不甚滲墨。 恐紙上空談,徒快我胸中憤懣,於劉女事,仍未見有所補救啊。 半紙荒詩千里贐,一杯别酒十分情。 半紙功名百戰身,不堪今日總紅塵。 半紙虛名空似響,百年短景疾如梭。 半紙功名虛費力,百年撈攏水中嘔。 即取案上紙筆書條,鈐以身佩小璽,命衛士送去。 惟紙糊格及漆格上當風處為妙。 惟是紙上之語,曾無發明,紹興壬申,有道人為臣言,鉛汞者,但以山石問所採鎖銀為真鉛,朱砂中所抽水銀為真汞,教臣停取一斤許,以鼎器火候煉之。 又焚片紙,問何年月日得稍潤行囊回家。 又拾字紙工食銀十二元。 又掌氏切,音紙,與扺同。 又另用紙單,寫龔臏助米三百石等。 又入青紙方銜寫如前方銜式。 又示底二紙,即言臺灣正法洋人,欲求伸冤之事。 又以紙朱書,用燈心七莖,裹之麻油一盞,患人房內點照,自滅為度。 又能含墨著口中,舒紙著前,嚼墨漱之皆成字,竟紙各有意義。 又着我寄紙書來做什麼。 又云墨染紙三年,字不能錯闇者,上。 又紙墨縑素,書寫此經,散施學人,流傳讀誦,亡魂超度,地獄寧閑,福善所資,慶延後世。 又以紙筋鹽泥固濟定,加火五斤煅過,火消大半,翻傳毬子再煅,火盡撥去毬,拋入水坑中,良久取出,候玲少時,去火上試之。 又用青紙五幅,朱書五方真文,置五方案上。 又能舍墨舒紙著前,嚼墨亦噴之,皆成文字滿紙,各有意義。 又作紙人肖己狀,弩目散髮,提長刀,騎怒馬,面山立。 反以紙襖為猖狂,誰知懷玉終煌煌。 古枕草紙上,常錄整則故事。 古者,祭祀有祝版,後世用紙也。 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 古人無紙,皆以簡冊寫書。 古名爆竹,造一切大小紙炮及各樣大小花炮。 古者無紙,有事書於簡,謂之簡書。 只怕你紙糊頭當弗起我箇水淋淋。 只是怀古情深,恨不起英雄于紙上,遂使愤时肠热,觉难容肮脏于人间。 只有一陌紙錢一杯酒在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