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粵東、江蘇各輪船,似均未經大敵,祗可巡查游奕,虛張聲勢,運載軍需,仍賴陸軍鎗砲得勁,如事不可已,應求良將勁兵以為助。 粵匪盜船為紅頭艇,聞其駛入淡水口。 粵西有巨盜,十載煙塵昏。 粵軍氣味,迥異湘、淮,避過不遑,功於何有! 粵若三氣是分,五靈惟龍。 粵匪杜君英、陳福壽主之,詭稱一貴在其家。 粵莊大砲,自康熙年間存儲至今,進足以攻,退足以守,由來久矣。 粵人夾檳榔用葉,臺人憎其辣獨用藤,俗名荖藤。 粵匪劫焚村落,憐他下淡摧殘。 粵有人兮宿慧充,開玄嫡嗣同塵公。 粵西狼兵八千人逾嶺,亦不即至。 粵人之居臺者,多讀書力田,負堅毅之氣,冒危難,不稍顧。 粵有小乘,執空而着斷滅者,為性無所歸,法無所正,恐色為礙,以滅色明空,以離色明空。 粵漆是最好的,不过在南京也能买到,并且还有专门的漆匠。 粵中未定,進退維艱,幾事須密,責在老先生。 粵東馬窖、鷗汀背諸處乃瀕海要地,宜嚴加防閑。 粵餉為御急需,萬不可留。 粵人俟成熟,取子而食。 粵知贛破,必從風而靡,然後西通西粵、右守嶺表。 粵自神靈,為之主宰,在昔高祺,請子必嚴。 粵自二曜啓鴻濛,兩儀本不分先後。 粵盜起,治兵鄉里,功未竟而卒。 粵有夙煉金骨,怡神玉清。 粵之人遍祀之,傳諸簡冊、泐諸三山明貺廟記,蓋於今為烈矣。 粵自甲申板蕩以來,虜氛肆播。 粵省水陸盜匪時常竊發,不能不借兵力以資巡緝。 粵人伍廷芳,精習英國律例及公法。 粵濟軍火第一批是否已到? 粵防惟瓊防為最可慮,其地之荒陋貧瘠,不及臺灣什之一。 粵東尚有總兵鄭紹忠,暨水陸各營可恃,人心不至搖動,此時閩省用兵,法人若勝,必不遽罷,敗必沿邊窺伺,循海北上。 粵人於西洋風氣較近,若雨帥久於船政,必可逐漸擴充,無如簡書偪人,以撫閩、巡臺、治船三事,畢集於一身,雖五官並用,亦難分顧。 粵、雲各軍捷狀,早悉。 粵籍改為取進二名,加廣一名。 粵人有自日本來者,謂該國此役已糜費百餘萬,雇用西人充兵頭皆給重價,約六個月為期,其志殊為叵測。 粵籍生員,准照小學之例,添設廩、增各十名。 粵廠造槍、造雷、造藥、槍彈、雷艇及隨槍各件附焉。 粵人詭而和,沿山聚處,知其眾寡不敵,不分邪正,一氣聯絡。 粵還丹者,華池為初也。 粵東潮、碣二鎮兵,前據李侍堯等奏,業經檄調四千名,不日即可陸續到彼。 粵西陸師出龍州鎮南關、粵東水師出廉州鎮海,皆會於越東京。 粵東預備之兵,想來可無庸再調也。 粵東環圍皆水,兵船不過七千,陸兵盈萬,勢難飛渡。 粵東水多於山,雖良騎不能野合。 粵以江南之地,佳麗垂名,山嶽之間,宛有仙洞。 粵勇送粵、湘勇送湘,並電兩江、粵東接遞護送。 粵帝尊而在上,握化紀以居中。 粵東嶺外偏隅,代鮮作者,至民間誦習之書,均販自江浙書賈,實無秘本珍藏,業經加意蒐羅,並無遺漏。 粵自帝王洎諸臣庶,咸歸宰執,以判吉凶。 粵省海口最關緊要,洋人詭詐百出,尤當加意防範。 粵海關,各國商舶出入,例於正稅、船鈔外,有各種規禮。 粵民兩次立功,年久入籍者,臺屬四邑均有戶冊可稽。 粵自三皇之始,人與道全。 粵西雖屬邊方,如桂林、平樂、梧州、潯州等府,乃係粵西省內人文稱盛之地,豈無一家收藏舊書,隨又嚴飭該司轉飭各府州縣,逐細購取,務使採訪無遺。 粵、楚用兵,易以策應。 粵維夏臺,實乃藩輔,累承尚主,迭受封王。 粵自太乙之書流傳於世,不可輕泄,則風刀夜臺,立受考責,祕密則大法不行,妖邪橫肆。 粵洋與漳州接連,粵省匪船竄入閩洋,多在夏、秋,閩省匪船鼠往粵洋,多在冬、春。 粵依獻孽,而即以亡粵。 粵東門戶已失,粵西亦勉強支持而已。 粵東開採使,亦中貴也,稍著賢聲。 粵劍編四卷,明王臨亨撰。 粵賊鍾凌秀,始以嘯聚千人,流突江閩,曾未半歲,而連合惠州之黨,動擁萬眾,賊勢滋張。 粵東與閩省毗連,況嚴煙與張破臉狗所供學習天地會時,皆得自廣東人所傳。 粵惟三皇,建於有極,百草聿嘗,藥石是資,疾痛病癢,用一賴以廖。 粵昔日盂子所云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為人子者於父母壽數之終,不可苟且從事也。 粵人明於利害,不拒捕,不戕官。 粵自上古,相傳能為國家除害。 粵詩獨得古雄直,賴此巨刃摩天揚。 粵莊、閩莊之雜處於番社者,又不啻四五十,均有頭人可資號召。 粵憤夷甚,乍聞謠言,紛紛傳述,幾於萬口一詞。 粵中女士明且賢,新機發達得氣先。 粵兵、狼兵三萬餘人,准卿召募。 粵洋海軍一枝,擬配水帶鐵甲三艘、鐵甲魚雷船六艘,每一鐵甲巨艦配兩鐵甲魚雷為一隊,統領、左右翼各領一隊,合為一軍。 粵人不可訓,紅些傅粉詼笑特佳。 粵人謝尚紀、鍾瑞等自嘉志閣招集義民數千人攻之,殺賊目黃阿寧、林日光,餘賊遁去。 粵垣游民,多逾十萬,鬥爭攘奪,幾於無日無之,省外交兵,則此輩將乘機而起,既禦外侮,兼防內訌。 粵自洪源肇啟,玄化潛流。 粵莊義民立大清旗號以迎我軍,實由於此。 粵東群盜保山澤者,皆入獻請自效。 粵惟上清伏魔印章受鍊形神秘法,乃九老帝君,龍漢劫初,親得元尊之旨,下教學仙之士,實為靈寶之樞要。 粵自剖判之初,即顯司明之力。 粵籍取進九名,又加廣二名。 粵西高大中丞,予业师也,留署中过夏。 粵惟聖祖仁皇帝契心聖揆,紹源洙泗,御書萬世師表於廟廷,所以佑啟我後人者,誠知聖之真且切也。 粵洋躉船存貯鴉片二萬二百八十三箱,前經林則徐等諭令駛至虎門,陸續隨繳。 粵籍廩、增生改為各四名,二年一貢。 粵之方恭五營,經省帥電止,自亦未便成行。 粵東民情浮動,經該將軍等妥為布置,眾志成城,守者有堅定之心、戰者有奮勇之氣。 粵寇犯清流,祥昌往援。 粵若祖聖,系襲神宗,先天不違,後天繼代,錫胤慶遠,振源流長,國家纂戎,欽承前烈,三合一德,六葉同道。 粵有大道弟子某乙,為國為家,濟拔存亡。 粵俗賀壽不賀齊年,而賀齊年之後一年。 粵若稽古,帝漢祖宗,濬哲欽明。 粵東海防額撥,半年絲毫未解,頃劉、張兩帥公函懇留釐餉三十萬,修築虎門、汕頭等處砲臺。 粵撫楊奉部文行催蔭生。 粵西居山川上游,東決不敢仰而攻。 粵艇方熾,時遊奕閩、浙海濱。 粵東臬署二堂後院有榕樹一株,其本三人合抱,其末高七八丈,扶疏廣蔭。 粵舟後二日方至,知漳州、同安兵敗而回。 粵省查辦未定,而民心驚惶已難言狀。 粵人忿,且諗泉人弱,起而攻。 粵船放洋,屢有遇風擊碎者,夢熊教之觀雲色、驗風信,使知趨避。 粵從元始法王懸寶珠於浮黎之初,此義此理也,妙用彰矣。 粵大莊多種刺竹數重,培植茂盛,嚴禁剪伐,極其牢密。 粵劍編初刻于萬曆年間,鄭振鐸先生輯印玄覽堂叢書,搜集了元、明以來秘集三百餘種,粵劍編收在續集,這次點校,就是用這個本子做底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