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 明黔國公沐天波以夷禮見於緬酋,禮部郎中楊在、行人任國璽疏劾之。 璽書褒美,賜蟒衣、金幣,開藩京江。 璽皆白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 璽書行絶役,銅柱入中原。 璽者,天子曰璽,諸侯曰印,上下等差以為信也。 璽書錫降,厥勿謙辭,可特拜鎮天玄武大將軍、三元都總管、九天遊奕使、北極左天罡、三界大都督神仙鬼神公事、判玄都右勝府,依前太玄元帥元和遷校府事,冊到奉行。 璽書褒激,鄰道視以為準。 璽者,印也,印者,信也。 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天子璽以玉螭虎紐。 璽書頻慰勞,天子重干城。 璽之名始見於此,然專以出入貨賄,蓋上下通用也。 璽章日蕩,孚尹雕琢,尚其質也。 璽書而受成於公者也至是來以言屬予自惟儒生幸把寸管以侍事上古所稱毛錐輩耳烏足以知公雖然固有大幸焉何者易牙者天下之妙饔也。 璽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攝召天下也。 璽書旌美,賜紗段、銀兩。 璽古上下通用,至秦始專以為天子印章之稱。 璽書悼惜,賜次子開棻為舉人,異數也。 璽亡沙漠胡運盡,玉呈南海天意旋。 璽書之勉勞者也,又可怠於其職乎? 璽不文,未敢作記,謹書顛末於前記之後。 璽一也,其文之見於朱者,千萬如一也,惟心亦然。 璽節印章,如今斗檢封矣。 璽書褎美,賜紗段、銀兩。 璽公、字璽玉,臺灣人。 璽書旋起練強兵,宣猷溫、處殲長鯨。 璽節印章,如今斗檢封。 璽,後君三月生,今治進士業。 璽為貢成均始,期頤舉鄉始,平侯出守始,崇和用錫父子一祀鄉賢始,一成進士始。 璽節印章,如今斗撿封矣。 璽與浮梁鄧盱原先生同出大興朱文正公之門,嘉慶十三年戊辰又嘗同事秋闈。 璽晝至河西,河西皆驚以為天子明見萬里之外。 璽,印也,印書追公冶而與之。 璽之抑埴,即今俗云,以印印泥也。 璽書令任西湖濱,忽思騎虎朝玉宸。 初得此璽,章惇以謂秦璽何足貴,但令集議,不過藏天章瑞物庫而已。 初太宗刻受命元璽,以白玉爲螭首。 初太宗刻受命元璽,以白玉爲螭首。 恐其不信,作符璽以信之。 恐其不信,作符璽以信之。 即位之二年,特降璽書,一如前旨。 又玉工言,玉璽制作,即非今來工匠可造。 只知奉璽傳三讓,豈料游魂隔九重。 周時康子孝佩雷璽於林問,晉代許旌陽飛鐵舟於木杪。 四字,篆以秦璽,似獨以鳥跡寓名。 国初设符璽郎、秩正七品。 在見典璽李崇貴在旁,不便坐。 朝扶皇帝璽,暮植黨人碑。 天子之璽,非一代所用而非受之於天者也,必隨世而改,不改則不新。 天子璽書至,報功良不薄。 天璽碑,重刻嶧山碑,攝山江總持碑,唐高正臣書碑,祈澤寺宋紹興碑耳。 天子信璽,征蕃國兵則用之。 天子行璽,封命蕃國之君則用之。 天與我神璽,當王凉州。 天子王侯謂之璽,以道君而稱印,不可也。 太一有玉璽金真虎符,方丈臺昭靈李夫人治方丈臺,弟十三朱館中,以晋興寧中降。 太祖降璽書,褒其清介,拜宣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 太一有玉璽、金丹、虎符。 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夜拜宋昌為衛將軍,領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 次日,吉翔、國泰二人將璽鏨碎,散給貧乏各員,時有得金二兩、一兩、八錢、五錢不等。 次日,旨下,著國璽獻出險計策來。 如古者天子有八璽,秦李斯篆傳國寶,文日皇帝受命,萬世其昌。 如天子王侯謂之璽,以道君而稱印,不可也。 如天子古有八璽,秦李斯篆傳國寶,天師刻玉為印,亦止稱陽平治都功印。 宋之亡,不亡於皋亭之出璽,而亡於柴市之臨刑。 宋之亡,不亡於皋亭之出璽,而亡於柴市之臨刑。 燕王乃收璽自三百石以上皆效之子之,子之遂重。 心有大靈通官璽、天一八極重。 想必這玉璽現在肯定是在那裏不會有錯了,只是該如何取回呢? 此諸侯大夫印稱璽者也。 玉寶青宮之內,有金章鳳璽。 用璽於文書謂之璽書,璽書二字始見於此。 事竣納印節,由尚璽歷通政使,晉刑部侍郎。 不旋踵鄴為慕容燕所取,璽或者實在燕矣。 上聞而嘉之,壬戌,降璽書銟諭。 其璽,別不載用之與否。 太祖之篡唐祚也,涉當送傳國璽。 大寶來歸天所命,況於獻璽有傳真。 天寶四載冬,迺命中官責璽書徵之。 在以東宮典璽李崇貴侍立,不敢就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