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愴絶霞郎亦古人,尺波隙駟浮生蹙。 愴然出涕,孔昭怡如也。 愴衣冠之出遊,軫羹牆於帝衷。 愴愴秋風生,戚戚寒緯作,豐霧粲草華,高月麗雲崿。 愴手澤,今檢潘集,都未見此二語,何也? 愴予懷,抱琴何處覓成連! 愴然苦寒奏,懷哉式微篇。 愴慕矜貧困,驚呼駭隸氓。 愴愴簟上寒,悽悽帳裏清。 惟平昔感愴于懷,宜申禮命,式旌泉壤,可贈越州都督。 惟平昔感愴予懷,宜申禮命,式賁泉壤。 唉,心想愴,別後心難放。 因唱和而為摧愴之聲,銜枚所以全哀,此亦以感眾,雖非經典所載,是歷代故事。 在上君王不能無為恬愴,清虛合道,而以知能治物,物爻弊之,故大亂也。 天地妻愴,日見朦昧,謂雨非雨,謂晴非晴,人意慘然,氣象凝斂,是為肅殺甚也。 如云云,皆寓悲愴之意。 如此江山易愴神,干戈劫外寄閑身。 玉珮驚沈水,瑤琴愴斷弦。 用是愴懷珠璧,墮淚瓊瑰。 而長令後之憑弔者望古傷今,前顧茫茫、後顧茫茫,愴然而下無窮之淚也。 人生之所以靈萬物者,知其有天地覆育之功,必有霜露悽愴之念。 其後永樂、靈州之敗,故鬱鬱不樂者尤甚,愴聖志之不就也。 大抵彷彿楚騷,而切要惻愴似稍不同。 愚夫意婦皆有流連之心,悽愴之志,流連,猶爛漫,失其職業也。 凡人當困窮之境,其操危慮深,發之于文學者,每多幽婉感愴,可興可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