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日之后,学习礼仪完毕,努诺达库尼亚终于见到朱载堻。 朱载堻已经把秉笔太监的权利一分为九,又让司礼监掌印和秉笔太监互相独立,如此大大削弱分散了太监的权利。 朱载堻翻阅着群臣奏疏,脸上不由泛出玩味笑容。 朱载堻有些生气,大明水师部队,王渊竟然张口就索要三分之一。 堻儿想要快快长高,就得乖乖吃饭吃肉,吃得太少身体太弱就不能骑马了。 堻儿可施之以柔,不可手段强硬,免得失了君臣之义、师徒之情。 堻儿若想掌控权柄,不妨三十岁以后再说,三十岁之前,切莫让他跟二郎起争执。 堻儿,四个老师都讲课了,你最喜欢哪一个先生? 堻儿与王素要好,曾亲口对堻儿说,愿放弃功名,取公主为妻。 堻儿的婚事定了,祯儿的婚事却未定,选到好人家了吗? 前阵子,朱载堻设宴邀请王渊,君臣二人在西苑闲聊。 恐怕太后亲自解释澄清,朱载堻都以为母亲在掩饰,毕竟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自动在内心生根发芽。 即便是做了皇帝,王渊依旧在教导他,甚至毫不避讳的指出谁是王党,如此才能让朱载堻真正认清朝堂局势。 即便能够顺利收权,朱载堻也觉得活在王渊阴影当中,似乎他的人生道路也早被王渊安排好。 却说坤宁宫中,朱载堻终于看到皇后真容,那娇俏模样还算让他比较满意。 只不过嘛,朱载堻还是太嫩了,他只看到太监的坏处,没有看到太监真正的作用! 可朱载堻却非常失望,因为参照目标太高,他依照生母的样子来评判皇后。 可是张氏刚刚下葬,朱载堻就突然下达旨意,拆掉仁寿宫隔壁的大善殿,专为自己的生母顾氏修一座宫殿。 可怜的博迪汗,可怜的察哈尔部,纵然日夜祈祷大明不要动手,可还是成了朱载堻用兵立威的目标。 可小皇帝朱载堻是规矩人,王渊不能带头破坏规矩,否则必然被传为嚣张跋扈。 提督锦衣卫的太监,锦衣卫管事都督,锦衣卫指挥使,全被朱载堻扔进东厂大狱。 嗯,还是朱载堻和朱璇祯的跟屁虫,经常跑去豹房跟太子和公主玩耍。 回忆老师给自己讲课的点滴,朱载堻已经开始相信父母所言。 国书非常正式,通篇由拉丁文写就,朱载堻拿起来便细读,这小皇帝竟然还会拉丁文! 在朱载堻的改革之下,九大秉笔太监当中,六人分别批阅六部奏章,一个人批阅厂卫奏章,一人批阅通政司所进奏章,一人批阅都察院奏章。 在登基之前,朱载堻只能算嗣君。 在朱载堻的允许之下,由礼部发起廷议,命令文武百官讨论孔子祭祀问题。 在听取六科工作报告的时候,朱载堻突然又对王渊信赖起来,若老师真有私心,怎么可能教给自己这些东西? 在缓和江南、山东米价的同时,也为大明提供了足够口粮,朱载堻甚至可以在打仗之前,直接向南洋米商下订单。 在这种成长环境之下,朱载堻总觉得大善殿碍眼,皇祖母一死就迫不及待的想拆掉。 在做战争准备的时候,朱载堻再次感受到王渊的好处。 在详细解释之后,朱载堻仍是半信半疑,但还是批准了王渊的建议。 在朱载堻这里,太监被层层分权,完全成了皇帝的秘书,司礼监、御马监都毫无存在感可言。 朕是担心堻儿,以后跟王二郎闹僵,学朕那样把老师逼得致仕。 朝会之上,朱载堻一个字都没听进去,他的脑子已经乱成一锅浆糊。 朝会散去,朱载堻跑去看先皇画像,又照着镜子进行对比。 夏太后的存在感太低,且不是朱载堻生母,多半要被顾太后掌控权柄。 大明绍丰二十五年,天竺咸宁十一年,朱载堻终于遇到登基以来的最大自然灾害。 太监们汇报的内容,朱载堻没怎么听进去,昨晚跟淑妃玩得太嗨,此刻上下眼皮不停打架。 太子朱载堻那边,宫女太监被编为方阵。 太子朱载堻,此刻站在天子御座旁,被城楼下的恢宏气势所感染,这少年不禁浑身热血上涌。 太子朱载堻年仅十四岁,性格跟朱厚照非常像。 如果王渊赖着不走,朱载堻肯定愤怒怨恨。 如果朱载堻那边愿意配合,就先移民几千个僧道过来,即便素质良莠不齐,也能以数量来弥补。 对,等堻儿有策哥那么高了,就让父皇带你骑真正的马。 对,不能给太子看,堻儿以后是要当明君的,豹房闲杂人等统统给朕赶走! 小皇帝朱载堻,连下两道圣旨。 就连朱载堻自己,都开始花钱大手大脚,将京郊的好山园扩建得无比华丽,而满朝大臣居然对此毫无异议。 就算朱载堻长寿得很,也可以放心的把太子交给唐顺之教导。 幸好,只能说幸好,太师愿意自请离朝,否则朱载堻很难找借口赶人。 张聪没头没脑几句话,便让朱载堻对他印象甚佳,感觉这个太监很对自己胃口。 当时王渊丁忧在家,朱载堻迫切对外扩张,其中之一就是讨还继承自元朝的旧土。 总的来说,朱载堻除了规矩很多之外,一向都是仁慈贤明圣主的形象。 试用知府程堻、办理官银分号。 第二天,朱厚照的遗诏,朱载堻的即位诏,同时发往全国各地。 你说,万一,堻儿也乱用太监该如何是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