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蒋介石势力是如何一步步壮大起来的?

  蒋介石集团的发家史,可以直接从1924年开始说起。
  这一年的六月,黄埔军校成立。此前曾到苏联考察,颇受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出任黄埔的首任校长。
  在被任命为黄埔校长的同时,蒋当时还兼任了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一职。
  不过对于后者,蒋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因为他两年前就给许崇智当过参谋长,结果因备受排挤,郁郁不得志,最后离职,回到上海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这段经历,用蒋介石的话说"军中将领,界限甚深,每相排挤"。
  在他看来,通过控制黄埔军校,打造属于他自己的军队,继而控制国民党,是当时自己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
  所以重回广州后的蒋,对手握兵权,以及打造只效忠于他的部队,非常看重。他的工作重心也因此全放在了军校建设上。
  同年十月,由于种种原因,广州商团约一万多人发生反对广州军政府的叛乱。
  广州军政府下令平叛。蒋介石遂率领黄埔军校一、二期学生军配合许崇智的粤军、李福林的福军镇压叛乱。大获成功。
  这次牛刀小试,证明了蒋介石的判断没错。
  黄埔军校生是真能打。只要自己继续把校长一职,日后以黄埔学生为建军骨干,必然飞黄腾达。
  当然,仅仅于此还是不够的。毕竟蒋介石在盛行论资排辈的国民党内,只是中生代。
  此时的国民党,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蒋介石要想更进一步,还需要有运气的加持。
  不过,蒋介石就是有这个命。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去世。
  同年八月,廖仲恺先生遇刺身亡。
  逮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蒋介石联合汪精卫挤走了胡汉民和许崇智。一时之间,挡在蒋介石前面的大佬,就只剩下了汪精卫。
  之后,蒋介石把黄埔学生军和收编自许崇智的粤军合编为一个军,自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凭借这一军之兵力,蒋也一跃成为广州革命政府的军事实力首要人物。
  1925年9月,就在国民党高层重组,人心莫测的时候。陈炯明率部卷土重来,直扑广州。
  广州革命政府遂决定东征反击。蒋因为地位上来了,于是他也就成为东征军的总司令。
  在这次东征战役中,蒋介石有不俗表现。成功将广东境内的陈炯明肃清。凭此战功,蒋不仅在军届立住了脚,还在国民党内获得了巨大声望。为他后来担任北伐军司令,奠定了基础。
  时间来到1926年。
  由于在对待共产党的态度上有分歧,蒋介石与汪精卫闹掰。
  汪不想得罪苏联(也没资本得罪),便暗示蒋下野,离开广东。
  但汪没想到,蒋居然会搞出中山舰事件。
  更汪更没想到的是,苏联方面在这个事件上的态度,居然是与蒋妥协。不仅承认了蒋的既有地位,按照蒋之要求,令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并且还阻止汪精卫组织"反蒋联盟"。
  于是一时之间,汪精卫里外不是人。只好宣布隐退,跑去了法国。
  汪走后,国民党内横亘在蒋介石前面的障碍全部消失了。
  蒋介石此前做梦怕是也想不到,国民党党政军的第一把交椅,能落到自己头上。但仅仅只个月时间,国民党第一把交椅,竟然真就奇迹般地砸到了他头上。
  掌握大权后的蒋介石,在1926年7月9日摇身一变,成了誓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之后的十个月,就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了。
  在北伐中,蒋介石的战略指挥能力,实事求是的说,还是相当可以的。
  "先打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战略方针。
  以及"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而后与北面的国民军会师"。打垮直系吴佩孚的战略,就是出自他之手。
  凭借正确的战略思路,北伐军风卷残云,横扫南方湘、鄂、赣、闽、浙、苏六省。
  国民政府的地盘从两广扩张到了整个东南。
  蒋介石集团的势力也从万把来人,扩充到了十余万。
  当然,蒋的实力有增长,北伐军其它派系也有增长。桂系、粤系、湘系唐生智部,也都有十余万规模。
  这些派系领导人并不怵蒋,从没没把蒋介石这个北伐军总司令当回事。
  在蒋看来,国民党只能有一个领袖,中国也只能有一个领导人。那就是他。其它大佬都得臣服于他。非蒋系的部队,就不该存在。
  所以当蒋下令清党,国共分裂后,他的下一步就是拿国民党内的派系下手了。
  那么,蒋要先打谁呢?
  当然是武汉方面的唐生智了。唐部人马的实力相对最弱,部队成分复杂,好对付。
  然而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正当他意气风发之时,桂系朝他后腰捅了一刀。
  1927年6月,正当宁汉还在扯皮之际,冯玉祥在北方发表通电,主张停止宁汉之争,共同北伐张作霖。
  冯的主张得到了桂系的附和。
  七月,汪精卫也在武汉清党,但清党并不意味他与蒋介石和解。他也提了要求,那就是蒋介石必须下野。
  同是这个月,被北伐军击溃之孙传芳在直鲁联军张宗昌的帮助下,沿津浦铁路反攻,重新攻陷徐州。蒋介石的威望大跌。
  八月,南京国民政府各部队退回江南,被迫据江而守。蒋的威望再次大跌。
  连番的失利,让蒋介石的威信骤降。国民党内对他纷纷投去了不信任眼光。
  再加上汪精卫和唐生智在武汉通电讨蒋,组织东征军,把矛头直指蒋介石。
  冯玉祥、李宗仁、白崇禧也逮着机会,乘机逼蒋下台。
  并且,蒋的嫡系亲信何应钦等人此时也反水倒戈,亦不愿出来维持蒋之地位。
  故而在这种内外交困之下,身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被迫下野。
  蒋下野后,既失落,也愤慨,又不甘。故而从下野之日开始,他就为了东山再起做铺垫。
  在其后四个月里,他为复出做了三件事。
  一是去日本访问,获取日本对他的支持。
  二是聘请曾在鲁登道夫元帅麾下担任首席作战官的德国将军鲍威尔担任自己的顾问。在蒋看来,国军部队的军事作战和决策体制还是很落后,他必须引进德国的先进制度。
  三是迎娶宋美龄,与宋氏家族和孔氏家族搭上关系。并以此获得了江浙财团和其幕后的英美势力的支持。
  应该说,成为宋家的女婿,是蒋介石下野期间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因为这件事,使得蒋介石掌握了钱袋子。
  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尤其是对于蒋介石这种军阀来说,有钱就等于有兵源和武器装备。
  有钱才能一掷千金,把军阀将领和黄埔子弟笼络在他身边,让这些人在战场上为他卖命。
  只要有钱,他就有办法砸死桂系,把何应钦那帮二五仔再拉回来。
  而没钱,则什么都做不了。
  蒋介石这边在为东山再起做部署,南京国民政府那边呢?
  那边是一地鸡毛。蒋下野,桂系与汪精卫把酒言欢后没几天,李宗仁就吞并了唐生智的二十万大军。此举,激化了汪、桂矛盾。
  为了反制桂系,汪精卫授意张发奎率第四军打回广东,拆散粤桂联盟。
  结果第四军打回到广州老家不久后,就爆发了由中共领导的广州起义。
  逮着这个机会,粤系大佬李济深和桂系联手弹劾汪。说汪精卫、张发奎通共。
  通共,这在当时是国民党的大忌。
  汪精卫说不清楚,只好宣布下野。
  就这样,桂系便操控了南京政府。
  但桂系控制的南京国民政府,没钱。政府没有财源,财政开支压力很大。
  李宗仁和白崇禧搞不定江浙财团。人家看不上他们,且人家背后还有英美撑腰。桂系也不敢硬抢。
  同时,在北方的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下野的当月宣布反正,加入国民党)也一致呼吁南边尽快和解,尽快北伐张作霖。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手握钱袋子的蒋介石得以复出,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主席以及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三个重要职务。
  这次复出,蒋介石的权力更大了,威望相比之前也更高了。
  1928年4月,蒋与桂系、冯玉祥、阎锡山达成共识。四家决定联手,先打败张作霖。
  同月,二次北伐开始。
  五月一日,蒋系部队攻占济南。
  六月三日,张作霖宣布退出北京。
  第二天,张作霖被炸死于皇姑屯。
  六月八日,晋绥军部队攻占北京。
  奉系的嫡系部队全部退出关外,支系的直鲁联军被张学良有意丢在了冀北。
  晋绥军和桂系部队赶到后,这十几万散兵游勇被桂系和阎锡山瓜分。
  之后,阎锡山和冯玉祥建议继续作战,出关荡平奉系。但蒋介石对此没兴趣。
  因为东北对蒋介石而言,鞭长莫及。消灭了奉系,吃肉的也是冯玉祥和阎锡山,他蒋介石只能喝汤而已。
  所以对于消灭张学良,蒋介石没兴趣。
  而也正是蒋的这次拒绝,为他后来赢下中原大战,埋下了伏笔。
  1928年10月,凭借领导二次北伐之功,蒋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加上此前已经获得的三个职位,蒋介石此时在国民党内是当之无愧的一号人物。
  不过还是老问题。
  桂系一直就不服蒋。李宗仁、白崇禧无时无刻不在想怎么扳倒蒋。
  新入局的冯玉祥、阎锡山在北方也是拥兵自重,不服从蒋的领导。
  所以当张学良宣布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战争并没有结束。
  真正的大战还在后面。蒋还需要扳倒李、白、冯、阎,打服他们,才能完成他"国家只有一个领导人"的梦想。
  那么,此时的蒋介石要先对付谁呢?
  一开始,蒋也不知道。正当蒋在犹豫时,他的首席智囊杨永泰给出了建议:以经济方法瓦解冯玉祥,以政治方法解决阎锡山,以军事方法解决桂系,以外交方法对付张学良的东北军。
  在杨永泰看来,桂系势力也在南方,对南京政府的威胁相对严重。
  另一方面,桂系的地盘呈"一字长蛇状",南至广西,北到山海关,相对而言好对付。只要掐断中间的湖北,桂系就首尾不能相顾,自动瓦解了。
  1929年3月,按照杨永泰的建议,蒋介石先对桂粤联盟下手。蒋桂战争爆发。
  蒋在软禁粤军大佬李济深的同时,集中兵力攻打湖北。
  两个月后,果如杨永泰预言,桂系几十万大军土崩瓦解。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桂系大佬被迫下野,出国避难。
  蒋桂战争接近尾声时,冯玉祥后知后觉的感到自己被蒋介石耍了。遂统率西北军单独反蒋。蒋介石再次采用杨永泰的计策,用经济手段瓦解冯玉祥的军队。
  不久后,冯的部下韩复榘通电反冯,表示拥护中央。蒋介石大喜过望,送现款500万元作为犒赏。"银弹"的威力迅速见效。5天后,冯玉祥被迫宣布下野。
  1930年3月,在蒋介石和冯玉祥之间摇摆了近一年的阎锡山宣布反蒋。桂系和冯玉祥亦联名通电全国,响应阎锡山,联合反蒋。
  同月,蒋与冯、阎、桂开打。这便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党内战争——中原大战。
  实事求是的说,蒋介石在中原大战期间的指挥水平不怎么样。
  让他指挥几个团,打几千人的战斗,他可以应付。但几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他的能力就不能应付了。
  但好在有杨永泰等智囊从旁协助,蒋在中原大战期间的战略部署还是到位的。
  按照智囊们的建议,手握钱袋子的蒋介石采取陆战为主、空军协同的战术,威慑联军。
  同时大撒金元,采取"银弹"外交,瓦解冯玉祥的西北军(最穷,好收买)。并不惜一切代价的拉拢在关外观望的张学良。
  这一年的七月,军事上的部署奏效了。
  先是桂系部队从湖南退兵,退回广西。
  再是蒋军沿津浦线发动总攻,将晋绥军打退到了黄河北岸。
  到了九月,晋绥军和桂系全歇菜。只有冯玉祥的西北军还在与蒋军作战。但在蒋军的咄咄逼人之下,西北军也有败退豫北的迹象。
  后来"银弹"攻势也奏效。张学良宣布拥护中央,指挥十余万大军入关。
  阎锡山、冯玉祥无力阻挡,只好宣布下野,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广西闭省自保。蒋介石因此赢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战后,蒋介石与张学良沿黄河平分地盘。
  黄河以北归张学良,以南归蒋介石。
  此时的张学良成为全国唯一能与蒋介石平起平坐的人。
  为了拉拢张学良,蒋介石一面撒钱,一面与张学良拜把子。此前为了拉拢冯玉祥,蒋介石与冯玉祥也拜了把子。
  拜把子对于蒋介石来说,和下野一样,是维护权力的惯用套路。
  不过从事后来看,蒋对张学良的拉拢,显然是多余的。
  因为一年后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老窝被抄,顿时丧失了与蒋介石平起平坐的实力。
  所以从1932年开始,蒋介石在国内就没有能威胁他的军阀了。
  剩下的劲敌,就只有当时的红军。
  中原大战之前,蒋对红军的围剿规模在二、三十万人左右。
  中原大战后,规模上升到五十万人。
  兵力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蒋的每次围剿,却都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蒋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围剿,同时采纳智囊建议,对苏区进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攻心战术。
  同时由于红军领导人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故而第五次围剿,以红军被迫开启长征,蒋的胜利告终。
  随后,蒋对红军开启追击战。同时命令各地军阀对各地的红军根据地进行围剿。
  蒋在追击中央红军的过程中,再次采纳智囊建议,一面追击红军,一面"驱虎吞狼"。靠着追击红军把盘踞于西南的军阀收拾了的服服帖帖。这为后来全面抗战爆发,国府搬迁到西南,奠定了基础。
  不过仅靠大西南,也还是不够与日本做长期对抗的。
  此时的国民党内部,依然是派系林立。对于如何联合派系抗日,以及派系究竟会不会真心团结在自己麾下,真心抗日。蒋心里也没谱。
  所以1934 1936年期间,对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及对英美援助,蒋介石有一种执念心态。
  而这正是这种心态,导致蒋与张学良闹掰,引发西安事变。和蒋在上海与日军血拼,打给英美看,指望国际调停的一幕。
  老蒋能够成为国民党的"总裁"和国民政府主席,夺权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27年"宁汉对立"期间,还曾被武汉国民政府以《免蒋介石本兼各职令》的形式,宣布开除其党籍,解除其一切职务,差点结束政治生命。回顾历史,大略来说,老蒋夺取和巩固权力的过程,拢共分为三步。
  第一步,攫取广州政府的军权。
  这一步其实是最难的,因为老蒋虽然是孙中山较为信任的人物,以及就任了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但他不是广东人,资历也不深厚,只是孙中山看中的一个军事助手而已。在1924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时,老蒋甚至还不是国民党中常委,在广州的政治和军事地位都不高,孙中山逝世后,留下的四个"顾命大臣"是汪精卫、胡汉民、廖仲闿和许崇智,哪里有老蒋什么事?
  孙中山主要依仗的军事力量,在黄埔建军之前主要是许崇智(先陈炯明)的"建国粤军",以及建国滇军、桂军(记得广州叛乱的那两位吧)和湘军等等,这些旧军阀部队只是利用孙中山的招牌获取更大利益而已,对什么"国民革命"并不热心,尤其而是陈炯明叛变以后,广州政府的政治环境可谓是风雨飘摇。
  所以老蒋的第一桶金,是通过两次东征陈炯明挖来的,他率领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以及粤军一部,先取得了第一次东征的胜利,严重削弱了陈炯明的实力。在回师打垮滇、桂军的叛乱后,又以第二次东征彻底打垮陈炯明,统一了广东全境,稳固了广州政府后方,为北伐打下了基础,当然,也就在广州政府的军政地位一路飙升。
  在廖仲恺被刺案中,老蒋利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欣赏(老蒋是伪装的左派),出任三人"特别委员会"委员,并且利用这个机会赶跑了元老胡汉民、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进而掌握了整个粤军,再加上已经扩编为第一军的黄埔党军,老蒋一跃成为广州政府军事力量最强的实力派。一年后再利用"中山舰事件"逼汪出洋,扫清了全部四个顾命大臣,攫取了广州政府的党权和大部分军权。
  第二步,通过北伐壮大嫡系军队。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虽然老蒋被任命为北伐军总司令,但是首批参加北伐的八个军中,他的嫡系只有第1军的三个师,其它第2、第6、第8军为湘军、第3军为滇军、第4军为粤军、第5军为闽军、第7军为桂军,10万人马中真正的嫡系不足2万人,而且好几个军长都是元老级人物,并不太服气老蒋。
  北伐初期第1军和第7军在右路军,主打"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部队,从江西一路攻克杭沪宁等城市,期间第1军收编了浙、皖、赣等地区的大批军阀部队,至1927年4月,第1军已经膨胀到九个师,最后分拆为第1、第9和第32共三个军,"中央军"的雏形初成,而老蒋此间拼命拉拢湘军的谭延闿和一帮子元老,羽翼渐丰。
  这一期间老蒋不仅政治在右转,同时与江浙财阀完成了勾结,也就是后者出钱支持他问鼎最高权力,而前者承诺代表财阀的利益开始"清共",于是有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南京政府的成立。注意啊,当时武汉有正儿八经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所以老蒋这个政府是自建的,理由是武汉政府已被左派和CP所控制。
  其实质是,老蒋有了钱有了枪,决心以军权控制政权了,经过宁汉分裂、宁汉合流、第一次下野等系列事件,到1928年复职时,老蒋已经成为最大的实力派。同时蒋宋联姻还使他成为美英利益的代理人,正统性得以确立,终于就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实现了初步的军事独裁。
  第三步,打垮其它新军阀势力。
  1928年4月开始的"二次北伐",主要是进攻盘踞在长江以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和张宗昌的直鲁联军,以完成所谓的统一。北伐军此时下辖四个集团军,即黄埔系以及依附于黄埔系部队组成的第一集团军,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和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从兵力规模来看,蒋冯差不多,阎李稍逊些。
  四个集团军齐心协力打跑了张作霖,消灭了张宗昌,而边远地区的小军阀们,比如川军黔军等等,也只能表示效忠南京国民政府,再不久张学良宣布易帜,东北军戴上了十二狗牙徽,于是国民党完成了形式上的国家统一。期间老蒋的第一集团军再次扩编,已近60万人,加之装备精良军饷充足,政治地位日趋稳固。
  (北伐时期的白崇禧)
  外患既除,内部的矛盾就开始显露出来,因为老蒋要的是军事独裁,实现军令政令统一,冯阎李手握重兵如何肯服?因此老蒋建议进行裁军的"南京编遣会议"成为了导火索,另外三巨头很容易看得明白,老蒋是利用裁军在削弱他们的军事实力,其中第一集团军被裁的部队很少,于是各种反蒋势力各怀鬼胎达成了联合,还包括没有多少军权的汪精卫、孙科等派系。
  矛盾激化以后便是大打出手,由于反蒋势力没有统一的指挥,遂被老蒋各个击破,比如1929年的蒋桂战争、蒋冯战争等,都进一步削弱了西北军和桂军的实力,等到老蒋又准备拿阎锡山开刀时,这帮人终于被逼联合起来跟老蒋死磕了,于是有了1930年的中原大战,也是蒋系部队和其他新军阀势力的大摊牌。
  其实反蒋联盟在兵力上是占优的,大约是80多万对60万,可惜缺钱又缺统一的部署和指挥。蒋系军队先是劣势,逐渐又占据优势,双方僵持不下,最终,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东北军入关"武装调停"彻底打破了战场平衡,冯阎联军土崩瓦解,桂军退回广西,反蒋联盟归于失败,这也是反蒋势力最有可能获胜的一次,从此以后再无机会了。
  冯玉祥和阎锡山双双下野以后,李宗仁白崇禧龟缩广西一隅,张学良成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春风得意,岂料老巢着火,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的实力迅速走了下坡路,到这个时候,国内的大小军阀们,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和军事势力,能够跟老蒋把持的南京政府"单挑"了,更难以挑战黄埔系军队的"中央军"地位,老蒋终于熬成了老大。
  只不过,南京政府真正的势力范围和嫡系军队的数量,都还是有限的,只能说以蒋系势力最大,但还做不到军令与政令的完全统一,南京国民政府仍然是各方势力代表形成的一个大杂烩。
  曾经的富二代,后来的上海滩"混混",蒋介石是如何一步一步创造了辉煌?
  纵观蒋介石的一生,看他的一步步发展壮大,经历了非常重要的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造就了他在四十年代中期的辉煌。
  那么,是哪四个阶段呢?1、阶段一(1906--1924):跟对了人,做对了事
  (1)、有些人跟对了,影响一辈子
  蒋介石就是一个富二代。
  在那个年代,富二代远比现在的富二代有追求,那是个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中国人纷纷睁开了眼睛,开始认真地打量世界。
  为了学得更多实用的知识,无数人出国留学,而日本就是去的最多的一个国家,无它,因为人家发达且离我们近。
  1906年春,蒋介石(那是叫蒋志清)也东渡到了日本,在东京清华学校上课学习。你没看错,就是清华。
  在这里,蒋介石碰到不少国人,其中,有个非常牛的人,叫陈其美。
  这是蒋介石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大人物,他启发了蒋介石的反清思想。
  后来,在陈其美的介绍下,蒋介石认识了另外一个绝对的大人物:孙中山,也熟识了同盟会一些成员,但不知何故,蒋介石没有立刻参加同盟会。
  1906年年底,蒋介石回国了。
  思考再三,蒋认为只有投身军界,才能做出一番事业。
  因此,1907年,蒋介石考取了"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速成班嘛,很快就毕业了。
  1908年,蒋介石再次东渡日本,这次去了日本振武学校,他想要更系统地学习军事知识。
  这次前去,他没有犹豫,加入了"同盟会"。
  彼时,他被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人的"救国救民"思想完全打动,而孙中山成为他以后长期跟随的人,矢志不渝,这改变了他的命运。
  所以说,蒋介石一切辉煌的起点,就是认识了陈其美,跟对了孙中山,这两个顶级人脉,对他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不是如此,也许,他就是个很一般的富二代,在混吃等死中度过一生,而且不见得顺利度过,毕竟后来还有大型战争。
  (陈其美)
  (2)有些事做对了,就会获得更广泛的人脉
  有这么两个人,一个人有才华,但高高在上。还有一个人,没啥才华,但为人仗义,胆大心细,你会选择哪一个做朋友,或者,你愿意支持哪一个?
  也许,你看出了这两个人是谁,没错,第一个人就是汪精卫,有才且傲慢;另一个人就是蒋介石,无财却仗义。
  历史证明,蒋介石的脚步更踏实。
  1911年底,陈其美在上海担任沪军都督,蒋介石来到了陈其美处,并参加了光复浙江的行动,表现不错。
  接着,蒋介石和陈其美、黄郛结为异姓兄弟。
  这一步走得太对了,大哥是沪军都督,二哥是军中一个师长,自己却仅仅是一个团长,这大腿抱得好。
  因为有大哥罩着,蒋介石获得不少人脉,就此明白"结拜兄弟"的种种好处。
  后来 ,"和人结拜兄弟"成为了蒋介石增加人脉的良好手段。
  历经各种波折,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被张宗昌派人暗杀(主使人是袁世凯),无人敢收尸。
  那是自己的大哥,蒋介石义无反顾,勇敢地给陈其美收了尸,此举受到了革民党内众人的大力赞扬,获得大量的认同度。
  不久后,蒋介石在上海混日子,和黄金荣、杜月笙打得火热,增加了不少的朋友。此时,汪精卫在哪里?法国,和老婆过甜蜜日子呢。
  汪精卫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蒋介石却在增加人脉,收揽人心。
  此后,蒋介石想紧跟孙中山后面,但是,在粤军各将领的排挤下,未能如意。
  失意之时,蒋和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钱挣多少不说,人脉又增加了不少。
  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而蒋介石在永丰舰上侍护孙中山40多天,这次,蒋介石取得了孙中山绝对的信任和器重。
  这是一个里程碑似的事件。
  1923年初,蒋介石就成了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
  1923年的8月,蒋介石率领代表团去往苏联学习军事、党政等。
  那一刻起,蒋介石终于成为了孙中山团队内真正的高官,人生就此开挂!2、阶段二(1924--1928):担任校长,掌握军权
  蒋介石的起步,是因为人脉抓得好,一是紧紧抱了大腿,先抱陈其美的大腿,后抱孙中山的大腿;二是结交了大量的国命党人,在陈其美和孙中山的加持下,获得了不少属于自己的人脉。
  1924年,蒋介石开始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开始为腾飞插上了翅膀。因为,从此之后,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军官们,唯蒋介石马首是瞻,军官不断增加,士兵也不端增加,这是一股潜力无穷的力量。
  很快,蒋介石就带着全校师生打了漂亮仗,那是1924年10月,镇压了广州的商团叛乱,获得一致好评。
  1925年2月,蒋介石东征陈炯明,表现不俗,又获得一波拥趸。
  遗憾的是,在1925年的3月,伟大导师孙中山先生挂了。
  在孙离世后,汪精卫上了位,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一把手。对此,蒋介石无可奈何。
  当年的6月,蒋介石成了广州卫戍司令,八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亲任军长。
  10月份,蒋介石第二次东征,此战役更为精彩,全歼陈炯明叛军。
  如此,蒋介石在军中的位置处于高高在上了,1926年2月,蒋介石成为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成为了掌控军队的绝对实权大佬。
  掌握军权的大佬,完全淡定下来是不容易的,一定会有各种思想的,蒋介石也不例外,在1926年12月,蒋介石一意孤行,要迁都南京。
  汪精卫当然不同意,于是,蒋介石自建南京政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宁汉分裂",中国大地上就此有了两个国民党政府。
  这手棋下得如此霸道,让汪精卫措手不及。
  在各种压力下,1927下半年的九月,两个政府合并一处,蒋介石暂时下野。
  如果汪精卫够聪明,抓紧时间进行团队整顿,那么,汪精卫可能就会完全掌控了国民党政府。但,汪精卫不仅没有做大的调整,而是再次远赴法国。从这里可以看出,汪精卫除了有才华,真还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
  利用这个当口,蒋介石先是娶了宋美龄,增加了商业方面、国际方面的支持度,后是赶快上位,并且进行了人员的调整。
  从此,国民党的最高权力,完全落入了蒋介石手里。3、阶段三(1928--1936):占领大片土地,收服各路军阀
  蒋介石成为了国民党的最高掌控者了,但不代表统一了中国,毕竟,中部、北部、西部等各路军阀虎视眈眈,各自为政,就看能不能被蒋介石整合成功。
  随着北伐战争的不断推进,军阀们纷纷退出了舞台,皖系军阀、直系军阀,甚至奉系军阀,各个都挡不住国民军的攻击。
  形势一片大好,但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宗仁、西北的冯玉祥,还有汪精卫、张发奎等人,一起开始反对蒋介石,中原大战就此爆发。那一年是1930年。
  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如果蒋介石能扛过去,就能统一大部分华夏土地;如果抗不过去,中国会继续军阀割据、内战不断。
  对于中原大战,蒋介石非常注重,但他也很担心。
  此时,蒋介石还是把救兵搬来了,那就是张学良的军队。
  本来,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可随着张学良的加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军阀们被完全干败,就此,蒋介石大体上掌控了主动,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一股军事力量。
  之后的过程中,蒋介石继续扩大中央军,培养他的嫡系部队,并且慢慢吞并各地方军阀势力,虽然消化得并不理想,但整体上渐渐成一大统。
  所以,中原大战是蒋介石另一个关键的节点,这个节点把握好了,对蒋介石带来了巨大的帮助。4、阶段四(1936--1945年8月):抗日战争是凝聚人心的"利器"
  蒋介石对日本是害怕的,尽量回避的,918的时候,张学良不抵抗,蒋介石同意。
  后来,日本进攻华北,蒋介石让人签订了《塘沽协定》,这是丧权辱国的协定,激起了国内很多有识之士的反对,并燃起了大家对日本的熊熊之火。
  之后,蒋介石在谋士的建议下,采取"攘外必先安内之计",继续大力围剿红军,红军被迫长征。
  在1936年的时候,面对蒋介石的种种不抵抗,张学良意见很大,并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看起来,这是蒋介石的耻辱,但实际上,这是蒋介石继续腾飞的一个关键点,因为,8个月后的1937年7月,日本大肆侵略,中国全民抗日,凝聚了全部国民党人员、地方军阀,还凝聚了全国的百姓,这对蒋介石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抗战过程中,宋美龄从美国争取了很多的利益和支持,增加了国民党的实力。
  而在美国原子弹的轰炸下,日本无奈投降,国民党派何应钦参加了受降仪式。
  1945年到1946年,是蒋介石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全国一盘棋,地方军阀们也已基本收服。
  唯一的遗憾,就是中共的部队也增大了。
  如果,当时的双十协定能继续,两党能并存,也许,蒋介石的人生辉煌还能继续,只是,蒋介石心怀太小,想把解放军除之而后快,结果踢到了铁板上,三年多下来,国民党的前程就此断送了,只能偏安一隅在东南。
  综合来说,蒋介石从一个富二代到最高领导,历经了四个重要阶段,把握住了各个关键点:
  早期跟对了人,做对了事;其次,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后,随着部队人员增加和军官的增多,以及不错的战绩,渐渐把握住了军权;第三,中原大战,奠定了蒋介石统一中国的基础;最后,利用抗日战争,增加了凝聚力,达到了他人生的最辉煌。
  蒋介石之所以能在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
  黄埔军校初创时的蒋介石
  蒋介石在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之前,只是国民党内一名没有分量的中层军官,而且是那种没有实权的,也因为此,导致蒋介石数十次不辞而别,从广州离开去上海。要不是孙中山手下实在没人,我想孙中山也不会发电报或者派人去请蒋介石。
  时间到了1924年,已经"跑龙套"跑了12年之久的蒋介石还没有放弃人生的目标。这平凡的一年,对于蒋介石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意义深重的一年。对于全国人民来讲,这一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因为日后的民国领袖即将在这一年被赋予神圣的职务,那就是黄埔军校校长。
  这个职务,当时孙中山的第一人选还轮不到蒋介石,孙中山有更心仪的人选,有许崇智、谭延闿、程潜等人,可是这所新式学校对于这些旧军阀而言,在内心深处是相当抵触的。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时代,谁也不想把到手的肥缺让出来去担任一个没有前途的军校校长,这是对这所学校信心不足,更是对孙中山的信心不足,毕竟孙中山搞革命这么久了,连一块根据地还搞不定,还需要借助当地军阀。现在办学校,谁知道哪天就黄了。
  而蒋介石则不同,他想当校长,除了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大本营,迫切需要一个自己能做主的地方外,其次是蒋介石也是留学过日本,也去过苏联考察,知道新式军校对于一个政权的重要性;而最重要的是,当时的苏联已经同意解决军校的燃眉之急,要钱给钱,要枪给枪。事后,苏联人也是这么做的。
  既然别人不想当这个校长,而蒋介石却力争这个职务,加上廖仲恺和张静江的说情,蒋介石就成为了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加上苏联的援助和训练有素,黄埔学生军立刻成为了孙中山的一支劲旅。在平定商团叛乱和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时,黄埔学生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果显著,而这支军队也成为了当时孙中山引以为傲的看家部队。至于蒋介石,也因为战功,升任为广州城防司令。
  但此时的蒋介石,只在军队里有职权,在国民党内只能算是一名普通党员。而孙中山去世后,有3个人有资格继承孙中山的衣钵,分别是: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而当时的许崇智则是军人的代表,手握军权,也是实力派人物。而蒋介石能跻身国民党核心层,则是意外发生了"廖仲恺遇刺案",而这个血案是发生在孙中山去世5个月之后。
  在经过严查后,发现此案与胡汉民和许崇智有脱不开的关系,于是胡汉民被迫下野出国考察,而许崇智因为当时手握重兵,没有人敢去惹许崇智,这时候蒋介石去了,毕竟蒋介石担任过许崇智的参谋长。后来许崇智宣布辞职,军权则全部由蒋介石继承。
  通过"廖仲恺遇刺案",完成了一次权力洗牌,使得孙中山去世后留下的三大强人,还剩汪精卫一人,而蒋介石则通过这一年多的努力,在加上被许崇智信任,掌握了广州的军权,使得形成了汪精卫主政,蒋介石掌军的局面。而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模式中,军权是为政权服务的,所以汪精卫成为了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成为了仅次于汪精卫的第二号人物,这离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才一年多时间,可谓是质的飞跃,但对于蒋介石来说,一切才刚开始。
  汪精卫和蒋介石斗了几十年,几乎没有赢过蒋介石,而二人的第一次交锋就是在汪精卫主政广州期间。二人合作初期也算美好,蒋介石事事向汪精卫请示,汪精卫对于蒋介石很是满意。
  谁知道在几个月后的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突然毫无征兆地发动了"中山舰事件",宣布广州戒严,包围苏联顾问所,逮捕李之龙,扣押中山舰。当然,在历史上,关于"中山舰事件"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显而易见,就是通过此次事件,蒋介石成为了最大赢家。
  作为国府主席的汪精卫知道蒋介石的行为后,不是把蒋介石免职,而是以辞职表达内心的不满,可见汪精卫在政治上的幼稚。对于汪精卫去职后的权力真空,则被蒋介石及其盟友照单全收,这也奠定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及其军队里的地位。此时离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才两年时间。
  三个月之后,载入史册的北伐开始,蒋介石担任北伐军总司令,至此,属于蒋介石的时代终于呼之欲出了。
  我们设想,如果当初孙中山任命其他人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或许蒋介石的人生也就定格了;如果廖仲恺没有被刺杀,胡汉民和许崇智就不会下野,蒋介石则没有机会跻身国民党核心层;再假如发生"中山舰事件"时,国共两党能够齐心协力将羽翼还没有丰满的蒋介石打倒,那日后的那个"蒋介石"也就不会再出现了。
  可是历史不好假设,蒋介石还是出现了。蒋介石能够上位,除了有心计,有智谋之外,更多的其实还多了一份隐忍,要不然在惊险的权力斗争中,蒋介石早就死了八十回了。所以,蒋介石的"捡漏"登顶,其实还是由于自身的实力再加一点运气。
  开挂啊。
  中国历史上绝对没有如此开挂的存在。1924年蓝党一大后,委员长仅仅只是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空头的中将粤军参谋长,黄埔校长。
  1906年东渡倭国,结识第一位贵人,陈其美。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其美领导暴动,建立沪军都督府,委员长是其手下第五团团长。第二年受命暗杀陶成章,成为陈其美核心部下,与陈其美、沪军师长黄郛结为盟兄弟。
  此后,陈其美被袁世凯暗杀。委员长被第二位贵人,孙中山任命为中华革命军参谋长。也因此具备了一些知兵之名。
  1918年,孙中山任命委员长为粤军司令部作战科长,随后升为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入闽。不过此时孙中山被排挤,委员长也当不下去,回上海玩股票,结果破产。
  1922年陈炯明叛乱,委员长得孙中山召唤在永丰舰护卫40多天,完全得信任。次年孙中山组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去苏联考察,委员长是代表团负责人。开挂人生
  1924年11月,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招募组建了第一支武装,军校教导团。何应钦为团长,不过1000多人。
  这是委员长拥有武装的开始。
  随后遍教导二团,合编为党军第一旅,何应钦任旅长。再扩编成第一师。
  蓝党东征讨伐陈炯明残部,平定商团,讨伐杨刘,黄埔学生闪耀登场。委员长利用8.20事件与汪精卫联合,驱逐胡汉民,吞并许崇智粤军,扩编为第一军,亲自担任军长。
  飞天了。
  1926年3月20日是右转的开始。也是获得蓝党右派与江浙财阀青睐的机会。委员长终于驱逐汪精卫,正式囊括组织部长、军人部长,晋升蓝党决策层。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北伐军总司令,已经令委员长脱离出了蓝党中央控制。
  事实上,自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张,到1928年1月复起总司令,不到4年,已基本掌握中国。
  从一个家境殷实的少爷、到中华民国大总统,手中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军队,任凭是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这样裂土封侯的大军阀,在他面前都要规规矩矩地喊上一声"委员长",这样的人物在当时全国四万万人口中绝对屈指可数,背后运用的阴谋诡计、狠辣手段绝对无人可比。
  在这里必须要先着重介绍一下老蒋的名字,那是大有来头。
  老蒋出生的时候,父亲蒋肇聪为他取了个乳名瑞元,并且按照家族行辈取大名为蒋周泰。这个名字一直跟随了老蒋三十年,可他并不喜欢。"周"、"泰"两个字无一例外都是周全、安定之意,长辈们希望他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可是老蒋骨子里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认为取这两个字做名字即代表碌碌无为,所以在1917年的时候,老蒋把名字改成了"中正",字"介石"。
  "中正"、"介石"四个字出自于《易经》豫卦:"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易经》中的豫卦含义颇深,"利建侯行师",直白来说就是有利于裂土封侯、行军作战。结合当时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再看看老蒋给自己取的新名字,简直就是直接宣誓自己的野心。
  但是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富二代"的身份是不够看的,手里没有武装力量就如同待宰的羔羊。空有一番野心也不行,每年被沉到黄浦江里的野心家还少吗?那么蒋介石究竟是如何将自己的野心付诸实践,一步一步登顶权力宝座的呢?实力不够的时候,跟对人很重要!
  蒋介石的家族在宁波一带也算颇有名气,家中世代经商,祖传的盐铺到他父亲手里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大产业。可是商人在乱世之中如同一丛浮萍,哪能和军阀相提并论,所以他在成人之后就萌生了一颗从军的心。
  先是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之后又远赴重洋来到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但蒋介石在求学期间表现一直平平,毕业的时候勉强混了一个陆军士官候补生的名额,连个正式编制都没有。此时的蒋介石23岁,正是年轻气盛的阶段,如此落魄的境遇不免倍感失落,他迫切地想要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命运没有让他等太长时间,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了,得知消息的蒋介石立即从日本动身赶到上海,投入到孙中山的麾下,并与同盟会的陈其美、黄郛等人拜了把兄弟。
  蒋介石确实是一把领兵的好手,暗杀陶成章、攻打江南制造局、筹建中华革命党、反对袁世凯。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就从不入流的小角色一跃成为同盟会的中坚力量,深受孙中山的信任,担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护法运动之后又担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带着一腔遗憾撒手人寰,临终前他说了一句著名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二次北伐奠定了他"党内第一人"的地位。
  蒋介石决定进行二次北伐之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让他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蒋介石虽然晋升为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拥有国民革命军的实际指挥权,但这样的身份并不牢靠。1927年6月,蒋介石联合冯玉祥对武汉汪伪政权"逼宫",要求他们在限定期限内自行解散,可这个时候徐州却失守了。
  当时的北伐军兵分三路:第一路由何应钦指挥,从镇江出发直逼淮海;第二路由蒋介石指挥,沿津浦铁路正面迎敌;第三路由李宗仁指挥,从安徽一路北上。起初北伐一切顺利,三路大军直逼陇海线。可就当蒋介石对武汉汪伪政权下最后通牒的时候,汪精卫派出部队顺长江东进南京,直捣蒋介石的老巢。老蒋自然不敢大意,将北伐主力部队全部抽调到了长江沿岸驻守,最终导致徐州防务空虚,被孙传芳、张宗昌的部队一口吞下。
  这次失利,蒋介石难辞其咎,党内已经有不少人心存芥蒂,所以他为了自保,被迫辞去了所有职务。
  第一次下野让蒋介石明白自己在党内的地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牢不可破,所以在1928年1月复出后,他决心用第二次北伐巩固地位,而西北的冯玉祥、山西的阎锡山也一直有扩充地盘的意愿,所以几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进行第二次北伐。
  二度北伐令蒋介石收获颇丰,不仅攻取了河北、山东大部分地区,还把张作霖逼回了东北。之后奉系新一代首领张学良易帜统一,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则属于意外收获,从此老蒋在党内的地位短时间内无人可以撼动。
  中原大战消除了所有潜在的对手。
  前一秒,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新兴势力称兄道弟,后一秒便撕破了脸皮。因为他们的敌人老张(张作霖)垮台了,剩下的就是利益分配问题。
  北伐结束之后,老蒋想把山东给冯玉祥打理,可是当时山东的胶东、济南都是日本占领区,根本没有多少油水可以捞,所以冯玉祥直截了当地提出想要河北这块地盘。这样的要求让老蒋很为难,因为阎锡山在北伐中也出了不少力,河北原本是打算分给阎锡山的。最后老蒋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北平市长这个职务给西北军,警备司令则交给晋绥军。所以最终冯玉祥并没有掌握河北、平津地区的军权,这一点让他对老蒋怀恨在心。
  当蒋冯的关系破裂之后,桂系看到了反蒋的希望,而阎锡山秉持着"利己"的原则加入其中,最终西北军、晋绥军、桂军联合对阵中央军的中原大战开始了。
  大战开始之初,双方得胜的希望是五五开,可当张学良率领三十万东北军参战之后,局势出现了一边倒的变化,各派系部队抵不住压力迅速溃败,蒋介石取得中原大战胜利,明面上统一了全中国。
  到1930年底,蒋介石基本上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峰,但内部依然是派系林立,只不过日军全民侵华时期为了抵御外辱而暂时联合了起来,他们的心里其实还是各怀鬼胎的。
  蒋介石是如何一步步壮大起来的?让我们透过蒋介石崛起的轨迹,简略窥之:
  ——早年留学日本学军事,参加革命,完成"镀金",有了追逐功名的资本。此为第一步。
  ——永丰舰四十多天护驾孙中山有功,得以进入党国主流,踏入上层。此为第二步。
  ——广东革命根据地时期,利用廖仲恺被刺案和中山舰事件,地位身份急速攀升,掌握了党国军权。此为第三步。
  ——与北伐战争胜利同步,嬴得派系斗争,通过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巩固与旧中国上层阶级的联盟,并成功联姻宋氏家族,个人权势走向巅峰!此为最后一步。
  总共分四步:一、当黄埔军校校长,掌握了黄埔系。任黄埔军校校长之前,蒋只是孙中山夹袋中的人物,身份资历地位在国民党中都不突出,即使单独就军事上来说,他和许崇智、陈炯明也是不能同日而语。而且,在广东人云集的广州政府,蒋只是个外乡人,无足轻重。黄埔军校初创,国民党内很多大佬并不看好,没有拼命争夺,否则蒋也抢不到。黄埔军校成立后,贯彻苏联以党领军的原则,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原来轻看它的人,都瞠目结舌。没想到它最终统领了整个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等他们明白意味着什么的时候,黄埔军校毕业生已经被蒋牢牢的掌握在手里了。
  二、利用北伐掌握强大的军事实力。在苏联顾问的协助指挥和支援下,在中共的全力配合下。北伐战争摧枯拉朽,原来久攻不下的北洋军阀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一败涂地,所有人都认清了党军的威力。蒋利用这个机会,大力招降纳叛,扩充实力,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新军阀之一。
  三、利用军队掌控国民党。一开始说过,很多国民党大佬没看好黄埔军校,也没看好北伐战争。没想到蒋能为人所不能,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等他们醒过味来,大势已去。蒋介石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最终PK掉党内胡汉民、汪精卫等一众大佬,在国民党内地位直线上升,最后夺取了独裁地位。
  四、掌握江浙财团和上海控制财权。这一点经常被人所忽视,毕竟它和表面的政治军事斗争相隔甚远,容易忽视。在近代中国,上海和江浙财团的经济地位绝对是唯我独尊的。蒋介石作为浙江人,又长期在上海厮混,是了解其中利害的。所以,蒋介石兵临上海,与江浙财团完成勾结,得到江浙财阀的资金支持,才敢甩开苏联支援,大胆反共。只有蒋介石能从上海和江浙财团这只下金蛋的鹅身上榨出钱来,别人都做不到。办政府、养军队,都是钱,别的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是扯,每个月都要拿钱出来才是真理。胡汉民、汪精卫、孙科之流虽然能够掌握广东财政,但是想要供养已经控制大半个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军队那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蒋介石几次下野,推给他们干,他们也多因财政困难干不下去,还得请蒋回来。在军事斗争中,蒋的部队并不能说是最能打的,桂系、冯玉祥部战斗力都很强。但是因为穷,蒋与他们作战,每每以金钱开路,先从内部收买,再从外部进攻,结果几个回合下来,冯阎桂都抵挡不住蒋的银弹攻势,部队稀里哗啦,冯的军队干脆打没了。
  还能怎么壮大,不就是小钱钱的问题,有钱怎么都能壮大起来,就算你是黄埔的校长,北伐的总司令也想都不要想。
  有朋友可能会说,老蒋的崛起靠的是黄埔军校,这个我不否认,"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真理是无数先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实践出来的。
  但不要忘了,不管是建军校,买枪还是买炮,都是需要钱的,更别说后来10万北伐军每天的吃喝用度了,这些都是一个字,钱。
  这张图很好说明了老蒋是怎么壮大起来的老蒋是怎么堕落的?
  要看老蒋是怎么崛起的,首先得看他是怎么堕落的。我们都知道陈赓将军对老蒋有救命之恩,用陈赓将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时老蒋还是革命者。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老蒋当时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革命者,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要救中国工农于水火的革命者。
  年轻时的老蒋
  但上面说了,光有理想抱负是不可能有枪有炮有军队的,这些都需要钱,那钱从哪里来的呢?这还得从孙中山先生说起。
  那个时候的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国革命可谓是殚精竭虑,到处找钱,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的典型代表啊!好在当时俄国完成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红色苏维埃政权。
  这个新生的红色国度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可以说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苏俄就想着在周边建立起一个缓冲带,避免冲突直接爆发在自己的国度上。
  陈赓将军
  外蒙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分裂出去的。当然,这还不够,苏联就继续想要在中国搞事情,先是想到北洋政府,显然北洋政府太混乱了,不符合苏俄的要求,于是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一股新兴的革命力量。
  而孙中山先生也在事后嗅到了小钱钱的味道,立刻联系上了苏俄,于是广州政府就有钱了,成功从苏俄那里弄到了枪,弄到了炮,武装起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苏俄
  而黄埔军校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建起来的,老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搭上了这趟特快列车。成为校长后,老蒋发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实现的可能了,于是开始大力培养自己的力量。
  但是让苏俄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这股革命力量一开始并不是太团结,尤其是孙中山先生死后,汪精卫逐渐冒头,政治力量也不断壮大,他就开始觊觎老蒋所掌握的军队了。
  于是汪精卫就让正在前线打得如火如荼的老蒋来武汉开会,这明显就是鸿门宴嘛!汪精卫想要借机把老蒋的械给缴了。老蒋自然也不傻,他能看出汪精卫这次让他回去图谋不浅,所以他压根就没打算回去。
  汪精卫
  但不回去又不行。为何?按说老蒋掌握军队,腰板应该要比汪精卫更硬才对。但不要忘了,一切还是钱说了算。苏俄给中国革命提供的援助并不是直接给到军队的,而是给政府的。
  也就是说汪精卫掌握着革命的经济动脉,北伐军每天的吃喝用度都得靠政府,包括老蒋的。老蒋如果不回去,也就意味着数十万北伐军立马就断粮了,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如此两难的境地,老蒋必须要作出选择,但他又实在是舍不得这辉煌了没多久的日子,于是乎他黑化了,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洋买办,也就是资本家。
  当然,洋买办的钱可不是那么好拿的,当时的革命队伍里,有着大量反对他们的共产主义者,忘了初衷后,老蒋为了得到这些洋买办的支持,拿到他们手中的小钱钱,养活自己手下数十万北伐军,开始大肆屠杀共产主义者,这就是著名的"四·一二"。
  这些洋买办一看老蒋这么有诚意,于是大量的小钱钱就涌入了老蒋的腰包,腰包鼓了,腰板自然就硬了,老蒋就开始想要掌握整个革命队伍了,奈何事情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四·一二"被捕的进步人士大起大落
  上面我们说过,当时国内革命队伍并非一根绳,里面的关系同样错综复杂,其中就有一个势力不仅实力强,野心也大,这就是桂系。
  老蒋叛变革命后,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为首的人就坐不住了,你老蒋都想当老大?有没有问过我们哥几个的意见?
  面对强大的桂系,老蒋迫于压力就在叛变革命不久后便通电下野了。你以为老蒋会就此沉沦?那就太小看老蒋了。
  李宗仁
  尝到了资本的甜头后,老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下野后就跑去结婚了,对象自然就是宋家三小姐宋美龄,宋家在民国时期什么地位就不用麻花多说了吧。这个宋美龄更是不一般,尤其是在外交方面,当时西方列强被她跑了个遍,还真帮老蒋弄到了不少支持,成功再次上台。
  不得不说钱的威力实在是大,到这里,老蒋在革命队伍中算是坐稳了,随着继续北伐,张学良"改旗易帜",老蒋表面上统一了全国,威望一时无两。
  老蒋和宋美龄中原大战
  老蒋表面上统一了全国后,看上去风光无限,但实际心里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真正掌握的力量实际上还很有限,就像张学良,虽然"改旗易帜"后表面归附了老蒋,但实际上张学良依旧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而且和张学良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冯玉祥以及之前逼老蒋下野的桂系。这些人都是明面上归附老蒋,实际上老蒋根本就控制不了他们。
  少帅
  为了彻底除掉这块心病,老蒋采取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但这些措施无疑都触碰到了这些军阀们的利益,导致他们再度联合起来反对老蒋,中原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结果虽然又是张学良站队老蒋而结束,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该反蒋的还是反蒋,老蒋对此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中原大战再度下野
  中原大战后,老蒋将矛头调转中共,开始大肆"围剿"中共。而在1931年日本趁机侵占中国东北,老蒋不顾全国反对,还在"围剿"中共,以至于反对他的声音更大了。不仅如此,老蒋自己内部也有问题,斗争并没有停止,他软禁胡汉民一事,直接成为了汪精卫联合孙科在广州起事的导火索。
  这个时候的老蒋可谓是内忧外患,最后不得已再度宣布下野,但好在这个时候的老蒋在国民政府中已经站稳了脚跟,这次下野对他来说只是权宜之计,暂时缓和下局势,仅仅几个月后他就再度上台了。
  不过这一次,老蒋也不是没有好处,1931年12月22日,分裂多时的南京、广州、上海各派别,终于在国难之际,于南京齐聚一堂,算是一定程度上帮老蒋整合了内部。
  再度上台后的老蒋也成长成为了最强状态,而接下来迎接他的就是抗日战争了。
  勿忘国耻结语
  纵观老蒋的发家史,最艰难的时刻无疑就是"宁汉分裂"前后,他在这段时间可以说面临着生死抉择,是始终坚持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还是出卖灵魂。当然,历史告诉了我们答案,蒋介石靠着洋买办大量资金的支持开始了一步步壮大。
  一切古代史都是现代史,历史不过是重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其实按照这三句话去分析研究历史就没什么疑惑了!建议大家读读南唐开国皇帝徐知诰的夺权历史吧!他本身孤儿出身被南吴将领徐温收养,南吴杨行密之子杨渥在激烈权力斗争中逐渐丧失权力进而被徐温割据一方且封齐王建齐国,之后徐温死后徐知诰继承齐王,假意扶植杨渥称帝实则架空为傀儡,自己掌握实权,最后由杨渥禅让帝位于徐知诰,而他篡位后又自称是李唐宪宗后代,摇身一变自诩天黄贵胄,其实蒋介石在孙中山生前连中央委员都不是,政治地位不及毛泽东(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长)根本不是孙中山的学生,继承人(中山遗嘱起草人是汪精卫),可是他利用中山舰事件打击了汪精卫,26年党务整顿又削弱中共,27年412彻底清除左派(国民党地方党部损失90%)逐步控制权力,南京政府名义上的首领或是胡汉民,汪精卫乃至林森,但是掌握实权的是蒋介石,历史有的时候很乏味

红军丈夫新婚不久后失联,妻子被迫改嫁,几十年后重逢再续前缘蒋红英晚年孑然一生,自从丈夫去世后,她独自一人生活,十分孤独。蒋红英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但是她的身体硬朗,性格乐观。蒋红英每天都去离家不远处的一个小商店找老板娘聊天,老板娘的丈夫是一皇帝一看到此人射箭,立刻说不要聘礼,我把妹妹和女儿都嫁给你成吉思汗的名号,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仅是汉人政府,还是中亚东欧,听到这个名字都会瑟瑟发抖,毕竟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奠基者。成吉思汗结束了漠北长时间的分裂割据1986年,邓稼先弥留之际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大出血抢救无效去世,享年62岁。去世前,他曾问妻子许鹿希30年后,人们会记得我吗?其实,不管是30年,还是更久的时间,邓稼先这个名字都注定会永垂青史。昌乐公主李隆基因为母族对他有生养之恩,把女儿昌乐嫁给了母族小编今天为什么要写昌乐公主,在于她是李隆基亲近母族的一场政治联姻,而且还是异辈联姻,在大唐中晚期非常典型。下面有几个人物很关键,通过昌乐公主的婚姻,带您了解当时的联姻盛况!李隆基的1950年,朱向离回京途中遭遇土匪而遇害,四川随即开始大剿匪1950年的2月,春节刚刚过完,古老的北京城还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之中。就在这时,工作人员拿着一封电报急匆匆地走进了毛主席的办公室。当主席看完电报内容后,表情显得异常愤怒,随即命令四这位开国大将从1940年就养病,毛主席为何对他念念不忘?徐海东提起长征,人们想到的就是红一二四方面军这三大主力军。在军史上,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红25军的小长征历时10个月,从鄂豫皖根据地开始跋涉四省转战近万里,先期到达陕北。更让人惊奇的揭秘日本731魔鬼部队鲜为人知的恐怖罪行,战后为何又能逃脱审判20世纪2030年代,法西斯主义开始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兴起。所谓法西斯主义就是以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主义为根基和表现。位于中国东北方的一水之隔的日本在1868年开始明宋美龄与蒋经国貌合神离的母子关系,晚年厮杀都留了些体面蒋中正宋美龄蒋经国人生真无常,连个招呼也没打就这么爽快地走了。1988年1月13日,年近91岁的宋美龄已经睡下了,侍卫轻轻走进来叫醒了她。需要把年过90岁的宋美龄叫起来的事情,确实裸战编发拂晓哨位(fxsw2021)来源刘亚苏番号镌刻在那拉酷热的环境恶劣的潮湿,让团长刘亚苏(中)副团长梅企东(右)和政委唐宏印(阶梯下来者)每人都赤膊上阵那拉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分杨炳莲我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16岁嫁给土匪,只因长得太好看湘西,自宋朝起便饱受匪患的袭扰,历朝历代都对湘西匪患进行过治理,可结果都无法根治这一问题。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使得湘西匪患问题更是愈演愈烈,到解放前夕溃败的国民党军残部甚至与当恩人儿子来投靠,杜月笙老婆故意扔钱试探如果捡了,就打发他走杜月笙是纵横上海滩数年的青帮老大,他以赌博起家,是赚钱敛财的一大能人。可就是这样一个爱财之人,他临死之际留下的遗产,竟不过才十万美金。据说,杜月笙的钱虽取之无道,但散之有道,凭借这
1984年,邓小平指示秦基伟寻找一位老人,找到后才知他是特等功臣1984年8月的一天,四川一位男子正在翻看四川日报,突然看到报纸上有一则寻找抗美援朝特等功臣的寻人启事,上面有这样一段描述柴云振原系我部八连七班长,在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扑国军副师长被三野活捉,要求看守立即释放请电询党中央我的身份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迅速突破敌军江防。驻守在南京的国民党部队仓皇出逃。其中国军第45军第312师由副师长李长亨带领,向杭州方向逃窜。该部在南逃途中遭遇三野8兵康熙和他的老师郑天经康熙是我国清朝一个著名的皇帝。他的一生有很大的作为,康熙在继位的时候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个儿子,康熙在位的几十年里,平定了台湾省,平定了准噶尔叛乱。而且康熙也非常的体谅民心,他经康熙去世时,存活且满20岁的有15个儿子,他们的命运如何?康熙后宫答应以上的妃嫔有65人,一共给他生了35个儿子20个女儿。这35个儿子里,有24个是序齿的,也就是给了排名,但是只有20个儿子是年满20岁的(古代年满20岁为弱冠,算成年)红色特工李茂堂只身空降西安解救蒋介石,打入国民党高层1936年12月12日,在国民党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上,各方吵得不可开交,乱作一团。就在刚刚,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中国的事件西安事变。宋美龄听闻后匆匆离开上海赶往南京,而此时的她并没想到湖南老农隐姓埋名47年,因妻子重病无钱治疗,给政府写信惊动高层湖南省有一个老农隐姓埋名47年,后来因为妻子身患重病无钱治疗,无奈给政府写了一封求助信,结果惊动了高层领导。这位老农在信中表示我是毛主席的警卫员,全家处境万分艰难,特此报告,恳请领关东军才1。04万人,它凭什么敢于发动战争,进而占领东三省?关东军得到的情报张学良是一个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的怂包,张学良不敢与关东军作战的是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日本将中国人研究透了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都不如自己的小利益来斯大林的突然去世,对朝鲜战争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朝鲜战争作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场对外战争,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苏联作为当时共产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虽然没有正面参与这场战争,但却对中朝两国的决策产生了巨战争中的女人组装炮弹清洗15英寸炮膛检查手榴弹在妇女节这天,让我们回顾一下战争中的女人。1918年,有超过100万名女人在英国的工厂里冒着危险工作,她们组装炮弹焊接钢板制造螺旋桨,所有体力活都干得很好。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双枪老太婆抗日有功,为何建国后被击毙双枪老太婆是著名小说红岩中塑造的传奇人物,为华蓥山游击队的成员,因善使双枪被誉为双枪老太婆。其实双枪老太婆原型在历史真实存在。赵洪文国(18811950),满族,本名洪文国,因夫姓开国少将50年后带牺牲战友嘱托慰问家人,进门见他活着,相拥而泣1984年春,坐落于闽赣交界的福建宁化翠江两岸柳丝飘荡,桃花盛开,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崇山峻岭之中的城郊乡连屋村新田排小组,村子虽然小,路上的风光却很迷人,山间回荡着各种虫鸣鸟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