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关于古代中医那些超乎寻常的神奇事迹

  灿烂辉煌的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中华文明的正统文化,千百年来在神州大地的各个领域恒久稳固的传承着。今天我来讲述在我修炼境界中所了解的神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医药学的一些事儿。
  在古代中医药领域,历代都出现了许多带有特异功能的医学家和不同层次的修炼人。他们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神传医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书写了一段段古代中医学的传奇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医者将一些密传的神奇药方传到世间治病救人。下面我来说的是两个在民间热传的药方,围绕着这些药方的真伪,和它背后的因素,我们来说一说它的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日一位大陆的名人,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讲到了他亲眼所见的一件事,他在农村插队的时候,有个知青头上长恶疮,疮里流黄色的浓液,味道很难闻,每天大量服用抗生素类的药物,还去医院打青霉素消炎针,但却依然不见好。后来,一个老乡给他出了一方,用猪圈里的母猪粪,焙干调成糊涂抹在患处就能治愈此恶疾。那位知青依法照做,三天以后,患处长出了新肉。恶疮不久就痊愈了。这剂药方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十年恶疮。母猪粪烧存性,傅之。"
  那么《本草纲目》上记载的这个药方究竟产生于什么年代,又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玄机呢?在我修炼境界展现,这剂药方产生于明代,是昆仑山修炼了三百多年的地仙传出来的"验方",此方在民间流传,专治恶疮,治愈效果良好,后被李时珍收集整理在《本草纲目》中。它医治的原理是什么呢?我看到文中染病的知青,由于受当时文化意识的影响对鬼神不敬,在众人面前辱骂神明。被山神用阴间的锄头在他头顶的位置刨了一下,弄伤了另外空间的真体。对应这个空间就是那里长了恶疮,恶疮所覆盖的阴性的场,招来了大量另外空间的黑色甲虫一样的阴性生命啃食着伤者另外空间的身体,另外空间成群的黑色甲虫释放着黄红色的阴性能量,黄红色对应的也是病灶部位炎症的颜色。
  用母猪粪治疗恶疮,是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母 猪粪在另外空间看,是一团中心是白色,外围是蓝色的火焰,用母猪的能量因素消除病灶部位另外空间能量场及毒虫,是因为母猪的能量在微观上看都是母猪的形象,母猪的能量因素作用在病灶部位有再生繁殖的能力,可以持续不间歇的清除阴灵。而公猪粪在治疗的功效上,则缺少这种持续性。也能使病情减轻,但却不能根除恶疾。今天圈养的猪由于喂的都是人工饲料,里边的物质成份都是现代化工业非自然的变异的因素,破坏了猪的正常的机体能量场,所以用来入药,药效也会相应发生减弱和改变。
  下面要说的也是被广泛热议的一种古代失传的骨科治疗方法——柳枝接骨法。在付青主《金针度世》一书中有关于柳枝接骨的记载,在古代曾有治疗粉碎性骨折时,把剥去皮的柳枝整成骨形,柳枝中间打通成骨腔状,然后放在两段碎骨头的切面中间,代替被切除的骨头。在安放时两个切面都要涂上热的生鸡血,再把一种能生长肌肉的石青散,撒在肌肉上,把肌肉缝好再敷上接血膏,夹上木板固定骨位便完成治疗。那么直接把自然界中与人不相干的物质嫁接到断裂的人体骨骼上,这在当今的实证科学理论体系内,的确很难理解,这种治疗方法是真的吗?我用功能看到这种诊疗手段,属于上古文化时代的出现的超常的特异现象。
  柳枝接骨法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能够运用此法的必须是有功能的医学家或者在法眼通层次的修炼人。这种诊疗方法在战国时期因为战争的原因得到广泛推广,有特异功能的医者把柳枝用神通灌注能量,使柳枝高能量物质化。骨头的切面涂上生鸡血的目的是借助鸡血的阳气帮助其畅通血脉,接骨完成后在恢复过程中,有功能的人会看到,在另外空间有一至两个一指高形象和施法的医者一样的小人(功的灵体形象)在给病患日夜不停的施放能量,从而改变柳枝的分子结构,肌体在另外空间被高能量物质融为一体。有的医学家用功能把柳枝化掉;极少数的用搬运功在骨骼成形的时候把柳枝移出体外;多数的处理方式是柳枝逐渐溶化和骨骼形成一个整体。这些都是不被常人所知的超常特异现象。
  在古代作为修炼人,达到一定境界就可以用功能改变这个空间事物对应的另外空间体,因为三界内的一切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在我的修炼境界中,经过实践检验也可以用我修炼出来的功或功能对另外空间特定物质进行解体,重组,造就成所想要的物质或事物。
  现代科学的一切不是正统文化时期上天有意安排的一切,而是受外星文化影响,变异败坏的。在古代各种医疗手段中都普遍存在这种超自然的文化现象,现代变异的人类用变异的观念,仿照古代的诊疗方法治疗疾病,由于物质的内涵已经发生改变,不是正传文化的因素,医治的疗效与古代中医相比也都相去甚远。
  在古代医药领域,一些草药有使人起死回生的功效。下面我要提到的是在古代医书与神仙传记中常出现的两味草药:人参与何首乌。从古至今天地万物的生长更迭及人类社会的兴衰都是上天有意安排的。追溯历史,人类使用人参已超过千万年。我用功能看到:本次文明的初始时期,神农氏尝百草时,曾鉴尝人参。一日他在山中采药时,挖到一株生长了300多年的野山参,神农氏将人参分成两部分品鉴。即生食和煮熟食用。神农氏是一位在很高境界修行的修炼人,在修炼状态中,他用功能记录了食用过程中人参的药性及药用价值。他发现人参不但有安魂定魄,补元气滋养精血,强健肌体的作用,还能在人得了重症性命攸关时,挽救人于生死。神农氏为了进一步实验人参的功效,将灵芝、地黄与人参合煮。由于药性过于猛烈,神农氏服用后,整整昏睡了三天。醒来后,他感觉体力充沛,目光敏锐,皮肤也变得更加细嫩,如同恢复了青春一般。神农氏在行医过程中,曾遇到一名因惊厥而亡的七岁小儿。他先是施法术将幼儿的魂魄召回肉体,再配以300年人参熬制的汤药,使极度虚弱的幼儿,得以迅速的补充气血,身体在一段时间内恢复正常。此种医疗方法一直被历代医书中记载流传至今。
  不同年份的野生人参它的药理功效是相差很大的。在我修炼境界展现:生长了50年的野生人参在另外空间看,发出的是浅红色的光,具有滋养血肉的疗效。生长了100年的人参在另外空间看,散发着青白色的光,具有补脑的作用。200年以上的人参,另外空间看是淡蓝色的光,可以起到补充元气的功效。500年以上的人参在另外空间放射着淡金色的光,可以使人的内脏高能量物质化。野生人参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方圆30公里内的地之精华。由于人参特殊的生长机制,他还能够吸取来自日月的天之精华。一般生长到700年左右的人参灵体可以幻化成各种植物。在古代,千年以上的人参灵体可以幻化成人形生命。现代社会人工种植的人参,一般五年左右便被采摘上市。这种养植参在另外空间看是灰白色的,只能起到康健脾胃的作用。
  我用功能看到,本次人类文明曾出现过万年人参,在商朝时期,今河南省境内太室山地区的少室山上生长着一颗万年人参,此参长约一尺左右,三株连体有七斤多重。这颗万年人参被当时在少室山的一位境界极高的修炼红黑太极的大道修炼者采摘并配制成了丹药,此事惊动了三界内的天庭众神。因为他修炼境界太高,三界内的众神无权干涉。道人用万年人参炼制的丹药助力修炼,修了1200年,修炼层次远远超过***境界以上。道人炼制的丹药如果常人服用一丸,可延寿三纪(一纪12年)。今天在中国境内500年以上的野生人参还有30颗。1000年以上的人参还有3颗。它们均受到山中修道的仙人及天庭的天兵看护,不为世人所见。
  在古代超过千年的灵物如千年人参,千年何首乌,千年茯苓等在天界均有名目记录在册,有专职的天曹天兵看守。只有经天庭授意,世间即将成道的仙人,才有权享用,助其成仙。
  下面我再来说说何首乌。在我境界展现,在中国大陆现今超过千年的何首乌有三株,接近千年的尚有五株。生长千年的何首乌灵体得天地精华,形象类似人状,通体乌黑,头部长有草状枝蔓,灵体双目射出两道明亮的白光,炯炯有神。这三颗千年何首乌被仙人用法术覆盖,即使近在眼前,常人的肉眼也是无法分辨识别的。
  明朝嘉靖年间,那一世我是修道人,修炼了近50年,已达渐悟状态。云游世间时,行至湖南大围山腹地。见大围山一山脚下,从一块土地中冲出一股近十米的淡紫色气柱。我很好奇走近看,发现是一株千年何首乌,它正在采天地灵气。见我到近前,何首乌收功化作一尺人形。向我双手合十行礼。我问它:"你于此山中修炼多少年月?"何首乌道:"因生前积善德,感受天地之灵气,于此山中修行1010年了。"我又问:"得天地灵气后可曾行善或作替天行道之事?"它道:"小善不提,曾于300年前山下村中铲除一只祸乱村民的200年水鳖精。废其功力,将其打回原形。"我单手立掌,说道:"善哉,祝早日成道!"然后转身离去......
  古代中医作为神传文化的一部分,经过无数先人的努力探索,所取得的成就震古烁今。铸就了一段段"生命不息"的传奇。今天抛砖引玉所言古代中医药学的超常之事,不过是浩如烟海的案例中的冰山一角,更多背后无尽的奥秘与玄机,我们有缘再叙。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除了广为人知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之外,还有医家。与其它学说一样,医家同样与道家存在渊源,即医家是以道家道法自然、重德修身、贵性养命为根本理论基础的。
  在被中国医家奉为中医之源头、行医之圭臬的《黄帝内经》中,不仅单单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学说,而且从修炼、道德、养生和治病四个层次上加以阐述。
  "医道"之名最初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医道"的"道"就是道家的"道",通过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可知"医道"来自于道家的神仙,"医道"的重点在于修炼,经过修炼才能出特异功能,才能长生不老,因此古代秉承医道的医生都注重修炼,也都具备特异功能。
  根据《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序文中透露的医道传承的谱序,上帝传给岐伯,岐伯传给黄帝,之后历九师、伊尹、商汤、历六师,传给了姜太公,又传给了周文王,之后历九师、医和、历六师,传给了扁鹊,又历九师,传给了华佗,又历六师,传给了黄公,再传给了唐朝的曹元,曹元是著名诗人王勃的好友。此后的名医还有唐朝的孙思邈,明朝的李时珍等。
  扁鹊的透视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代表是扁鹊。《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鹊是渤海郡郑地人,姓秦,名越人。因为他医术高超,人们就用上古黄帝时期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他与三国时的华佗都被称为"神医",有非常神奇的医术,可以隔墙看物、透视人体,并且能开刀、做手术,就是因为他们是"神传医学"("上帝"与黄帝所传)的正传弟子。
  扁鹊
  扁鹊年轻的时候当过旅舍的管理者。食客长桑君拜访过多人,唯独扁鹊认为他奇异不凡,平常恭敬地接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一个寻常的人。
  来往了十多年后,长桑君才叫去扁鹊私下交谈,并"口传心授"医道之法。长桑君还拿出他怀中的药交给扁鹊说:"用未沾到地面的水服用这药三十天,就能洞察隐微的事物了。"说罢就全部取出了他的秘方书都送给了扁鹊,然后忽然不见了。
  扁鹊按照他的话服了三十天药,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这正是特异功能中的透视功能。用这个功能看病,可以完全看见五脏疾病的症结。
  从此,扁鹊长期在民间行医,走遍晋、齐、赵、卫、郑、秦诸国。历史上流传着很多他治病的神迹。比如"起死回生"、"换心术"、"讳疾忌医"等。
  "起死回生"的案例发生在虢国。当扁鹊到达虢国时,正赶上虢国太子死了。扁鹊在询问了太子死亡的症状和时间后,表示自己可以让太子复活。虢君听了报告出宫来到阙门下边迎见扁鹊,悲伤不已。扁鹊告诉他,太子得的是"尸厥",并没有死。扁鹊让弟子磨好针具,用针刺外三阳五会之穴。过了一会儿,太子苏醒了过来。扁鹊又让弟子运用能温入人体五分深浅的热敷之法,将八减的药剂混在一起煎熬,煎成后用来交替著热敷两胁下边,很快太子坐了起来。扁鹊又调节了他的阴阳,只服了二十天汤药就恢复了健康,由此天下都认为扁鹊是能使死人复活的人。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一次换心手术。彼时有叫鲁公扈、赵齐婴的两个人有疾病,就一起请扁鹊治病。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心志刚强身体却很弱,有计谋却并不果断,齐婴你的心志柔弱而身体却很好,没有谋虑却过于执著。如果把你们的心脏互换,就能平衡,病也就好了。"
  扁鹊于是让二人喝了药酒,他们昏死了很多天。在昏死期间,扁鹊剖开他们的前胸找到了心脏,将它们互换放置好,然后给他们吃了神药。于是他们醒了过来,就像刚开始一样的健康,后来二人就向扁鹊告辞回家了。
  而扁鹊看穿齐桓侯的病灶所在,更是说明其具备隔墙看物、透视人体的功能,只是齐桓侯讳疾忌医,不愿相信扁鹊,最后无药可治死去。
  从扁鹊预知、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手法看,扁鹊确实身怀绝技,而这正是黄帝传下的医道。
  华佗用"神目"做手术
  三国时的名医华佗与扁鹊一样,也具备透视人体的能力,后人称其为"神目"。正史《三国志》与《后汉书》都有记载华佗做腹部手术的"神技",而这都是因为华佗可以用神目看到。
  华佗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华佗如果遇到有病邪郁结在体内,针药都不能直接达到,他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祛除病患。他让患者以酒服下麻沸散,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
  《华佗别传》还记载:有一位病人肚子很痛,十几天中,胡须和眉毛都掉了。华佗诊断是脾脏腐烂所致,但还可以剖腹治疗。他让病人饮下麻沸散,仰卧床上,切开腹腔,果然脾脏腐烂一半,于是刮去恶肉,敷上药膏,缝合伤口,又开了一些饮剂。一百天后,病人康复。
  当时的著名政治人物曹操因患头风病,经多方治疗不愈,就请华佗医治,华佗只给他扎了一针,头痛马上就停止了。华佗告诉曹操:"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显然,华佗的神目看到了病灶的问题,但曹操以为华佗要害他,就将他关在监狱里,后来华佗就死在了监狱中。
  史载,华佗还十分提倡导引养生。他创编了"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的。
  张仲景的预测功能
  张仲景是东汉著名的医家,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史载,一次张仲景到了繁华的都城洛阳一带行医。当时文学史上号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和张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触中,张仲景发现这位仅有二十几岁的作家隐藏着可怕的"疠疾"的病源。
  张仲景
  有一天,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与扁鹊、华佗一样,张仲景应该也是具备透视功能的。
  孙思邈成仙
  孙思邈是唐朝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也是一位修道之人,宋朝时曾被追封为"妙应真人"。
  资料记载,唐时的许多名士,像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都对孙思邈持弟子的礼节。大臣魏徵等受命编修齐、梁、周、隋等五代史时,恐怕有遗漏,多次向孙思邈请教。孙思邈用口传授,就像亲眼所见一样。
  孙思邈不仅可以知晓过往之事,还可以预测未来之事。比如后周宣帝的时候,孙思邈隐居至陕西太白山。隋文帝辅政的时候,想让他做国子博士,他称病不起。他对亲近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才能帮他救济世人。"
  孙思邈
  再如东台侍郎孙处约,曾经带着五个儿子孙侹、孙儆、孙俊、孙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孙思邈说:"孙俊应当首先显贵;孙侑应当显达得较晚;孙侹的地位最高,灾祸出在执掌兵权上。"后来都像他说的一样。
  有一次,"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病了,住在孙思邈的住宅里,院子里有一棵大梨树,卢照邻在为那棵梨树作的一篇辞赋的序言里提到孙思邈,"通晓古今,学尽各种数术。他谈论起道家的理论来,就像古代的蒙县庄子;他的学问深入不二,就像当今的维摩诘;至于推算天文历法量度天地,则可以与洛下闳、安期先生相提并论。他自己说生于开皇辛酉年,已经九十三岁了。到乡间打听他,人们都说他已经几百岁了。另外,他和人们一起谈论起周、齐之间事来,记得清清楚楚,就像亲眼见过。以此检验他,就不止是一百岁的人。"
  重病的卢照邻还问孙思邈治病的道理,孙思邈以天地规律作比告诉他,"良医治病,用药疏导,用针剂拯救;圣人济世,用道德调和,用政事辅助。所以,人身上有可以治好的病,天地有可以消除的灾。"
  在孙思邈的一生中,同样治好了无数病人,包括疑难杂症。最为神奇的是他治好了唐太宗的长孙皇后的病。原来,长孙皇后的怀孕已十多个月却不见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后来大臣徐茂功推荐孙思邈进宫医治。
  因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孙思邈无法面见皇后诊脉,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人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著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施行"引线诊脉"。他施展神通,依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确诊了皇后的病情,并将其治愈。
  曾经有个神仙从天而降,对孙思邈说:"你所著的《千金方》,济人的功效也很广了。而用生物做药,残害的生物也太多了,你会成为一个尸解的神仙,不能白天升天成仙了。"此后孙思邈采用草木做药,以代替虻虫、水蛭的性命。
  后来孙思邈去世时,留下话要薄葬,不准在墓中埋藏殉葬品,不准用活着的牛羊祭奠。经过一个多月,他的脸色没变。抬起他的尸体往棺材里装的时候,他只剩下空空的衣服而已,当时的人都感到奇怪。
  据说唐玄宗躲避安史之乱,到达蜀地后,曾梦见孙思邈,身在峨眉山的孙思邈请求其赐予八十两雄黄。梦醒后的唐玄宗派人去峨眉山送雄黄,果然见到了孙思邈。此后,他在世间时隐时现。
  李时珍的反观内视功能
  明朝著名医家李时珍出生时就有异象。传说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渔。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最后一网拉起来竟然是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谁料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
  李时珍
  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史载,成年后的李时珍同样是一位修道之人,且具有特异功能。《药圣李时珍》记载,李时珍从青年时代起,就坚持打坐,后来在武昌蛇山观音阁与一位高僧切磋内功之法。顾景星《李时珍传》写道:"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
  李时珍还按照唐代孙思邈介绍的方法长期坚持练习,终于炼成了反观内视的特异功能。有这种特异功能的人能够把自己的五脏六腑、经脉穴位看得清清楚楚,包括血液的流向、载有生命活体的元气的运行情况。因此,对生命元气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关节点——穴位,他当然掌握得非常清楚。
  为此,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有一段评述张紫阳八脉经的记载:"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正说明了修炼人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和医生所认知有所不同的秘密,就是反观而照察到的。
  此外,在《奇经八脉考》中,李时珍认为医生和修炼者一定要知道"奇经八脉"。他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医而知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牡幽微窍妙得矣。"
  在几十年的诊治生涯中,李时珍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民间流传着很多故事。如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还有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然而,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而李时珍穷尽一生写就的汇集了众多草药名称的《本草纲目》,更为后世医家奉为"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别以为中医是落后的,其实很多高超的医疗方式是现代人无法达到的。
  古代中医治病的手段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些内容也许现代人,尤其是被现代文化意识灌输了的人难以接受。然而它在古代却实实在在存在,并留下了历史记载。中医取虫可不单单是取出西医所认识的寄生虫,有些事例用西医根本解释不清。
  古籍记载不少医术高超者,取出病人体中的害虫之事。
  一、
  《名医类案》记载:王海藏(金代名医,李东垣弟子)说:有个叫杨时的病人,患了风气冲心,吃东西就吐,一身枯瘦。就教他服万病紫菀丸。服了二十天后,病人泻出五六块蛤蟆样的肉块和两升白脓,病就好了。还有赵侍郎吃了就吐,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也是服万病紫菀丸后,泻出五七条青蛇和恶脓三四升,病就好了。
  二、
  《明史》记载:戴原礼(明代御医,朱丹溪弟子)奉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为燕王治疗积聚病。他见以前医生的用药对症,想为什么没有效果呢?就问燕王喜欢吃什么。燕王说最喜欢吃生芹菜。戴原礼说:我知道病因了。开了一副药。当天晚上燕王拉肚子,泻出许多小蝗虫出来,病就好了。
  三、
  明代名医陈士铎《本草新编》记载:当我游历湖北住在汉口的时候,有客船主人久嗽不止。问他为何得病,他说客船在浔江停泊时,夜起飓风,他正忙着喊舵工整备船篷船缆,突然骤雨打到热背,感觉很冷,从此咳嗽到如今。越咳胸中越痒,直到咳痛了,吐一阵血后才能停下来。我说:一定是寒雨透过肺俞,使肺里生虫了。他不信。不久他胸痛,说就要吐血了,怎么办?我说:赶快喝乌梅汤。他吃后果然疼痛缓解了,问我为什么。我说:这是治标的方法,用来验证有没有虫,虫遇到酸味就会潜伏,现在你喝乌梅汤可以缓解疼痛,一定是虫在作怪。他这才相信我。
  我用万年青捣汁,用酒冲一碗,叫他等胸痛时赶紧服下。晚上,他果然胸痛,服药后胸痛更厉害,痛的死去活来。他感觉非常口渴,想喝茶,我禁止他喝,劝他再喝万年青。他不听,我就强迫他喝。喝下后他痛得更厉害,喉咙很痒。
  我说:这是虫受不了了要出来了,赶快再喝万年青汁。他又喝,喝下后开始吐血,虫随着血一起涌出。长两寸半,手指大小,身子像蟋蟀,长腿像螳螂,颜色纯紫,灯下看起来像有火焰一样,额头上有两条寸把长触须,背上有翅膀尚未长全,腹部还没有完全长好,还带着手指大一块血块。
  四、
  明代名医李中梓《里中医案》记载:南京姚越甫,乙卯年秋天两个儿子都得痨瘵(肺结核)死去,他悲痛不已,潮热咳嗽,两眼昏花,腰脚无力,口吐清痰,唇有白点,服药无效。我说:据脉象为传尸病(中医指一人染虫死后虫转附他人,使家族成员相继死去),有虫在侵蚀内脏,只吃平常药不除虫没有活命的道理。
  用加川芎、当归的血余散,再加甘遂、天灵盖,磨成粉末,用东边桃树枝煎汤,在八月初二天没亮时空心调服,到了辰时、巳时,打下像小老鼠一样虫子三条,两头尖一样虫子几条。因为病人疲惫,马上用人参一两煎服,傍晚又煎服一两人参。明天凌晨,将粉药减半服用,打下几条两头尖样虫子。另用十全大补丸服用半年后病人康复。虫子用烈火煅死,与雄黄一起研成粉末,装瓶,把瓶盖封死,埋在没有人经过的偏僻处。
  五、
  明代名医孙一奎《孙氏医案》记载:曾治丁氏痛风,开始诊断为湿痰凝滞经络作痛。五副药后病人因痛得更厉害不肯再服。我也不勉强她,改用醋炒芫花三分、海金沙一分为末,热开水调下。到了晚上病人腹泻一次,下稠痰半盆,腿痛好了大半,稍能活动。半夜众人喝酒未散,忽然听她说腹痛剧烈,请我进里屋看。走到后堂,里面人出来挡住我说,病人已经去世,不必进去看病了。我说:这一定是痛晕,不是去世,怎么可以不进去看。
  进去后发现病人还坐在便器上,冷汗淋漓,面色发青,好像呼吸中断。执手诊脉,手冷如冰,但用力按还有脉搏。于是我知道是痛极晕死过去了,给她灌姜汤。病人苏醒后慢慢告诉婢女:刚才肚子很痛,然后火光溅出,肛门像被火烧一样,大响一声,不知泻下了什么东西?众人察看,竟然是一条血色泥鳅,长六寸,宽半寸,有眼睛有鳞片,在盆里还可以游动,众人看了都毛骨悚然。
  六、
  明代儿科名医万密斋《幼科发挥》记载:胡泮西弟弟英年早逝,遗子由胡泮西夫人抚养。孩子肚中生虫作痛,请我当时健在的父亲治,几次三番都不见效。又请我治。我问父亲曾用什么药,父亲说雄黄解毒丸。我问父亲还有别的秘方吗?父亲说,我只用这一个方子,屡用屡效。我告诉父亲说:看来该虫已经通灵性了,要想办法才能取下它。
  我在某月初旬选定适宜破除的黄道吉日,不让孩子知道。隔夜熬好苦楝根汤,清晨与孩子伯母商量好,用油煎鸡蛋一个,先吃鸡蛋再吃药。鸡蛋煎好了又故意不给孩子吃,孩子闻到香味急着要吃,肚子里好像有东西涌上心口。我趁机给他喝药,一会儿孩子心口上的东西落下去了,再给孩子鸡蛋,孩子不吃了。巳时,孩子腹中"咕咕"叫,泻下一条奇怪的虫子,大约小拇指长,有头有手足,就像婴儿一样。
  我看见了,惊讶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传尸痨虫啊!胡泮西说:他父亲得痨病死去,他母亲也得痨病死去,痨虫传到孩子身上正好是第三代,幸亏今天把它去除了。
  这些例子一谈起来,可能现代西医根本无法相信,不敢相信。可是这里并没有举野史传闻、江湖郎中之类的例子,都是取自忠实、严肃的学术著作。如果要搜罗起更古老的传说、各种笔记中的记载,那例子就更多了。
  现代西医发展了解剖,却不知道有另外空间,因此封闭了自己,只承认寄生虫是寄生虫病的根源。然而古代中医所认识的虫远远超出西医的认识。不是西医所说的寄生虫病,古代中医也可以打下虫来,而且所打下的虫很多是长眼睛的,与一般寄生虫差异很大。一些很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古代中医一打下虫来,病马上就好了大半。古代中医的成就不是现代人简简单单用"迷信"二字能抹杀得了的。
  古代中医的取虫治病今天已经失传了。在目前的中国,尤其大陆,中医被西化了,这些东西他们批判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去研究呢?古代中医取出虫来,用的是现代中医理解不了的方药,现代中医只会开平平常常的方子调理气血阴阳,甚至按西医理论胡乱开中药方,在实践中怎么可能取下虫来呢?古代中国人几乎人人都知道中医能取虫,因此也出现了江湖游医靠取假虫行骗的手法和现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据此披露他们自以为的"内幕",扬言中医取虫全是假的。其实他们又明白多少呢?
  尽管现代人已经陷在假相之中,但取虫这种现象并不能说就绝迹了。《蒲辅周医案》记载蒲辅周用温白丸治疗其舅父"虫蛊"(症状接近肝硬化腹水),其舅父吐出两条虫,八寸长,笔管粗,色黄形似鳝。《王绵之方剂学讲稿》记载某患者用鳖甲煎丸、舟车丸治疗腹水,路上急着要大便,大便出来个绿东西,患者的大肚子一下子就消了。
  我们的中医药,是几亿人经过五千年的实践证明了的。著名的医书《伤寒论》从唐朝到现在也有两千多年,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是经过总结的相当科学的医书。
  之所以在讲到医学的时候先把洋人的牢骚和几段戏谑的文字抬出来,是因为平素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庸医总是比较多。但这一点丝毫影响不了中医的伟大与玄奥。事实上也是这样,最了不起的事物往往并不总是可以轻见。
  中国古代的名医众多,医学典籍也非常多。但是,在信息极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与名医的接触几率也就少了许多。不管如何,扁鹊、华佗、孙思邈、钱乙、李时珍……这些伟大的名字如皓月般挂在中国文明的重要部位,让人发出无尽的追思。
  下面所记述的是信手拈来的几个故事,与浩瀚的神奇中医相比,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对于用兵,许多人认为是军事家的事情,与平民无关。尤其在如今的太平盛世,这一点越发明显。然而,在兵荒马乱的古代社会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百姓茶余饭后更多的谈资便是战场上的生杀成败。这一点在医学界也有体现。背着药箱的医生同时背着被医者的生命,因此,他俨然战场上的将军,可以很自豪地说上一句:"用药如用兵"。
  说来真是形象得紧,身体染了病灶,如同被敌人觊觎已久的领土暂时被敌人占据,用兵用得好,可以恢复领土主权,用兵用不好,不仅收不回领土,还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甚至,领土尽失。对生命体而言,自然是该寿终正寝了。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中对于"用药如用兵"有着很精彩的阐释——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荣为充,而毒药则以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府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傅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尊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忧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今天看来,这篇短小的论述依然有着非常强烈的可借鉴意义。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医用药的典范。"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这句话是对魏晋时期服食以求长生者的总结。事实上也是如此,大量靠吃药乞求长生不老的人最终暴毙。就好像经常无端挑起战争的人,最终很难有好的结局。如今的电视广告上,各种补药铺天盖地袭来,试问,身体如何能够消受得了?
  中医非常讲究因人施药。"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此原则中体现了中国哲学中最伟大的"和"的精神。逢事不可过,用药如此,用兵自然也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才可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能起死回生的小小银针
  针灸疗法如同几年前流行一时的刮痧疗法一样,为大多数西人所不理解——一根小小的银针,扎在身上就能治病,这究竟是为什么?
  针灸疗法的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按中医古籍的说法,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联系的网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经络好比一棵树的枝干,而针灸的穴位,就分布在这棵树的各条枝干上。中国对针灸术的发明,其意义不亚于口耳相传的四大发明。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系统的针灸理论。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中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代中医总结出的四总穴歌,至今被奉若圭臬——"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只要扎对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应部位的疼痛即可针到病除。西晋名医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可行针的穴位就有349个,已经非常完善。
  为了使学生掌握针灸穴位经络循行方向,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绘成针灸腧穴图。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针灸穴位图进一步发展,一般绘成正面、背面和侧面三种,有的图还带有彩色,以标记不同的经络走向,易于辨认。唐代的太医官在教学时,基本上就是先在针灸腧穴图上讲解,然后再在人身上实习、具体操作。然而,针灸腧穴毕竟还是绘在纸上的平面图,估计有时也不容易弄得准确,这是通过唐代十分发达的医学教育之后,人们得出的一个结论。
  直到宋朝,才出现了仿人体塑造而成的针灸铜人。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制造了两具针灸铜人,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穴旁刻题穴名。同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其内注水。如取穴准确,针入而水流出;取穴不准,针不能刺入。
  针灸铜人慢慢成了后来经络腧穴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明清等朝陆续制作了不少这样的铜人。清政府令吴谦等人编撰《医宗金鉴》,为鼓励主编者,曾铸若干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这批针灸铜人现在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藏有一具,系女性形状,高46厘米、实心,表面有经络腧穴,但造型欠匀。中国历史博物馆亦藏有一具针灸铜人,高178厘米,为晚清制造。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好的病人不计其数,小小的银针也因此被称为"起死回生针"。
  柳枝接骨
  中医一直固执地认为自然与人是和谐的,中医的经络学说、阴阳学说、中草药的运用等等无一不是来自于对自然界的大悟。
  然而,直接把自然界的不相干的物种拿来嫁接到断裂的人体上,听起来还是有些玄之又玄。
  在傅青主《金针度世》一书中就有关于柳枝接骨的记载:把剥去了皮的柳枝整成骨形,柳枝中间打通成骨腔状,然后放在两段碎骨头的切面中间,代替被切除的骨头,在安放时,木棒的两端和骨头的两个切面都要涂上热的生鸡血,再把一种能生长肌肉的"石青散"撒在肌肉上,把肌肉缝好,在接合部位上敷上接血膏,夹上木板以固定骨位,便大功告成。
  植入骨中的柳枝,会渐渐被钙化,成为骨骼。
  自然的植物成为人体组织的延伸,可谓是上帝的造化了。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隋唐时人。有《千金方》传世。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
  有一次,孙思邈行医途中,遇到四个人抬着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后面跟着哭得泪人似的老婆婆。孙思邈定睛细看,发现从棺材的底缝里滴出几滴鲜血,便赶紧上前挡棺询问详情。原来棺材里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难产刚死不久,胎儿仍在孕妇的肚子里。孙思邈听罢寻思:这个产妇可能还有救。于是,请求抬棺材的人赶紧撬开棺盖。只见产妇面色蜡黄,伸手摸脉竟发现还有微弱的跳动。他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选准穴位,扎了下去,并采用捻针手法,加大力度。过了一会儿,"死去"的产妇竟然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苏醒过来,同时腹中的胎儿也生出来了,发出一声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见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性命,倒头便拜,四个抬棺的也长跪不起。从此,孙思邈能起死回生的声名传开了,被人称为"活神仙"。
  钱乙自治
  《宋史·方技》记载,北宋大医学家、"儿科之圣"钱乙,医术高超,但性情倔强。中年之后,他得了怪病,久治不愈。但还是坚持按自己的意念来治疗。后来病情加剧,他叹息着说:"这种病就是‘周痹’啊,如果侵入内脏,就会死人的。我大概是要死了吧。"不久他又说:"我可以把病转移到手脚上去。"于是自己制作药剂,日夜饮用。他的左手和左脚便突然间卷曲不能伸展了。他高兴地说:"可以了!"他的亲朋好友到东山去采到了比斗还大的茯苓,他就按医方上的方法服用,直到把它吃完。这样他虽然半边手足偏废不能用,但却骨节坚强和健康人一样。后来他以有病为理由,辞官回家,再也没有出过门。
  钱乙处方用药时并不拘泥于某一师某一门。他什么书都读,对于古人的医疗方法也不拘泥、固执。他治病就像带兵打仗一样,经常安全地越过险要地带,故意暂时放纵敌人然后一举全歼,但结果又与医理吻合。他特别精通《本草》等书,分辨其中失误和遗缺的地方。有人找到奇怪罕见的药物,拿去问他,他总能说出该药的生长过程、形貌特点、名称和形状方面与其他药的区别。把他说的拿回去与书对照,都能吻合。
  晚年,他的瘫痪症状有所加剧,他知道自己治不好了,便把亲戚们找来告别,换好了衣服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就这样去世了。他活了82岁。
  鸡鸭鱼肉皆可入药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养生家中,有这么一个流派,他们既不主张呼吸吐纳,运动锻炼,也不主张悦意琴棋,服食药饵,他们提倡食疗。这一派人中有南唐的陈士良、元代的忽思慧以及明代的卢和等,但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唐代的著名医药学家孟诜了。
  孟诜生于公元621年,卒于公元713年,享年92岁。他从年轻时就喜好医药,后来更精研食疗与养生术,他曾对人说:"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他搜集了241种兼具医疗作用与营养价值的食品,编成了我国第一部食疗学的专著《食疗本草》。
  书中记载了许多常见的食疗品,如,鸡:光粉诸石为末,和饭与鸡食之,后取鸡食之,甚补益。人毒热发,可取三颗鸡子白(蛋清),和蜜一合,服之差(差,好的意思)。黄雌鸡,补丈夫阳气,治冷气。……鸭:主补中益气、消食。消十二种虫。白鸭肉补虚。鹅:卵,补五脏,亦补中益气。(惟)多发痼疾。鲫鱼:食之平胃气,调中益五脏。羊奶:补肺肾之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萝卜:服之令人白净肌细。茶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柿子:补虚劳不足。红柿,补气,续经脉气。干柿,厚肠胃,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黑豆:
  在孟诜的食疗品中,日常生活中的鸡、鸭、鱼、肉、水果、蔬菜无所不包,真可谓品种齐全,琳琅满目。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
  世界上最早的动物临床试验
  公元8世纪初,唐代本草学家陈藏器写的《本草拾遗》中所记载的动物实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物药理实验。这比西方早了近一千年。
  所谓动物药理实验,是指为了弄清药物的性能,用动物进行试验。
  《本草拾遗》中载:"赤铜屑主折疡,能焊入骨,凡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伤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犹有焊痕,可验。"这说明骨骼的复原和连接,可以用铜来治疗使其早日愈合。然而,这次动物实验不是有意识的,只是在受伤的六畜死后,作了解剖才发现的。
  真正有目的在动物身上做临床药理实验的,那就是宋代寇宗爽在1116年做的实验了。他在《本草衍义》中写道:"有人以自然铜饲折翅胡雁,后遂飞去。今人(以之治)打扑损。"胡雁的翅膀折断了,然后进行试验,这就是现代药理试验用的模型。给折翅胡雁喂饲自然铜,雁骨伤愈后,就展翅高飞了。然后又把这成功的试验结果应用到临床,给骨折病人服用治疗。
  现代科学实验已经证明,铜元素是骨骼中制造骨质的成骨细胞内必不可少的物质。实验还进一步表明,骨折后骨痂的形成过程也需要有铜元素参加。经过分析,在骨痂中的铜,含量比正常骨要高得多。铜离子进入血液后,变成有氧化酶活性的血清铜蛋白,它对体内的铜有着运输和调节的作用。铜对骨痂的形成,起着触媒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自然铜接骨之功,与铜屑同,不可诬也",又说"自然铜接骨之后,不可常服"。说明过多的铜元素对人体会有害处。
  到了明清时代,用动物做药理试验就很普遍了。李时珍甚至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试验,服用较大量的洋金花(即曼陀罗花)对人体的麻醉作用进行验证,显而易见,用动物做试验则成为一种潮流。
  悬丝诊脉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具体方法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闱。
  传说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孙氏系从民间召来,不是有职衔的太医院的御医,太监就有意试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孙氏识破,最后才把丝线系在娘娘腕上。孙思邈诊得脉象,知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遂顺利分娩。同行问其窍门,孙思邈笑而不答。
  吴承恩《西游记》中有孙猴子给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的故事。毕竟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或者说,大略只有孙猴子这样的神通,才有可能掌握这神奇的本领。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悬丝诊脉之事?病人的脉象能否通过丝线传导给医生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人在1968年请教过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是旧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由此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其事,但只不过是一种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那么他再高明,也不会看好后妃们的病。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14男孩身高突破178cm,医生3物是身高拉长剂,建议多吃孩子身高有三个黄金期,一是胎儿期,孩子从0长到50厘米左右,这个速度只需要短短的9个月的时间,第二是03岁的时候,身高长到98厘米左右,就需要三年身高就翻了一倍,第三是青春期,这个美容院坑惨了多少女人?建议这5个坑人美容项目尽量不要做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很多女性为了追求颜值,好的身材,开始做美容院项目,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17年年底,美容企业数量为13。7万家,营业收入高达到1687亿元。每个美容院为了能够经营公认难吃的5种土特产,鱼腥草排名第一,敢吃最后一个才是真勇士在我国这个物产资源丰富的国家,食物的种类非常多,而且还有着许多土特产,能够称为土特产的食物,肯定有着它一定的特色,不是所有的土特产口感都能够让所有人接受,公认难吃的5种土特产,鱼腥靶向药和化疗药到底该怎么选?听听肿瘤医生的分析癌症被称为恶魔,是因为从一开始它就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因为当我们发现疾病的时候,癌细胞很有可能已经从最初生长出来的地方扩散到了血液和其他器官。但在疾病早期的时候我们依靠CT核磁等手裙带菜和海带有啥区别?今天才知道,以后不再买错我们对海带比较熟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到的,它属于一种海藻类食物,多吃海带能够补充丰富的碘元素,近两年经常看到一些主播给大家分享一款和海带非常相似的菜,它的名字叫作裙带菜。其实晚期肾癌治疗的选择所谓的晚期肾癌,其实是指肾脏的肿瘤突破了肾周筋膜出现了区域淋巴结或者远处的转移,临床分期4期。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做肾癌根治手术的机会。此期的肾癌以全身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姑息性手术尿道下裂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系统中的常见畸形,对患儿及家属都造成很多生理以及心理的影响,那么尿道下裂是一种什么疾病,是具体在哪里裂呢。其实尿道下裂不能单纯用在哪里裂来描述了,因为不单纯是尿道阴囊潮湿,难起易泄是什么原因?该如何调理?有网友私信说自己有阴囊潮湿的症状好几年了,但前几年都是夏天严重些,天冷就不会那么潮了,可今年这冬天都快过一半了还是那样。在想办事时,无论心中如何控制就是起不来,控制到最后小蝌蚪就自勃起费力,阴囊潮湿是什么原因?该如何调理?最近有几位年纪稍大的网友私信说为什么自己吃了那么多补的东西都没有什么用啊?反而补的阴囊潮湿,脚气也越来越重了,总是感到自己的海绵体软弱,无论怎么费力都使不上劲,以前虽然时间不长,但阴囊潮湿的原因是什么?最近看私信有不少网友问我,下部总是潮湿是什么原因,因此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首先告诉大家这个症状的最大诱因是饮食太过丰盛和久坐不动,注意我说的是诱因,不是病因。具体病因下文也会难起易泄,阴囊潮湿是什么原因?该如何缓解?大部分人出现了早泄的情况多会认为肾虚,多是从肾进行治,虽然大多数人的早泄都是肾虚造成的,但也有的人是因为平时想的太多伤了心脾,这种情况也会造成早泄,也可以理解为用脑过度。例如一些经
看鸡粪便的颜色,状态,粪便内的异物来看鸡病许多疾病均会引起鸡只的粪便变化和异常,因此,粪便检查在临床检查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那粪便的检查应该注意什么呢?嗨,亲爱的养鸡户你们好,我是小耿,一位专业的养鸡人。粪便的检查应该注意粪班盆和老班章普洱茶有什么区别?古茶园是连在一起的吗?老班章在普洱茶界的名声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在老班章的隔壁还有一个与老班章相似的村寨名为班盆。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班盆和老班章的古茶树,并不是在同一片古茶园。而茶友之所以会有如此疑干仓普洱茶与湿仓普洱茶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别?在普洱茶品鉴中,有茶友问我听说普洱茶有干仓湿仓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是干仓普洱茶湿仓普洱茶呢?看着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茶品,我们该如何确定呢?确实如此,普洱茶干湿仓仓储环境不一样,口感滋你对苦茶有偏见吧?喜欢喝甜茶的看过来普洱茶远不止一种滋味。茶友们常说的一山一味,指得是产自不同山头的普洱茶,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香气和韵味。此外,因拼配工艺存放环境和年份不同,普洱茶的滋味也各有特点。以山头来划分,老班章你为什么不喜欢喝熟茶?这些原因能改变你的认知那是因为你没喝过好喝的熟茶!这是今年以来听过最简单直接的回答,一语中的。回想为何不喜欢喝普洱熟茶,无非就是起初喝到的熟茶本身就不好,在味觉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不良印象,于是对熟茶产生脸部有疤怎么办?其实可以这样一招轻松解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一个漂亮的容貌或者是光洁无暇的皮肤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人生处处有风险,总会有那么几个意外在脸上留下痕迹,让我们头疼不已,想要除掉它。但好多人都处于对面部祛疤没有脸部红血丝要如何去除改善?在冬季到来的时候有些爱美人士因为长期的强风,会使得爱美者的肌肤角质层变薄,容易出现难看的红血丝,红血丝出现会让求美者的面部受到严重的影响,目前大家可以通过激光的方式进行去除,激光是普洱茶如何以价格论档次?普洱茶,市面上售价从几元到上千元,你震惊了吗?普洱茶价格,从几十块到几十万元的都有。以普洱中班章王为例来说,市面上售价,从9块9包邮,到68万公斤都有相对应的受众群体。追溯背后,普为什么只有普洱茶类炒得最火价格最高呢?普洱茶,一直以来都是最有争议的一类茶,从六大茶类来区分,普洱生茶没有一席之地。从拍卖市场和收藏市场来看,普洱老生茶却是比老熟茶拥有更高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普洱生茶没有经过洒水渥堆发酵凹陷疤痕治疗需要多少费用呢?一般大众都期望有祛疤的神奇药膏,才能令疤痕消失得无影无。但疤痕既然是愈合伤口的正常结缔纤维结构,所以无可避免会在任何伤口处造成而存在,外用药膏祛疤涂在疤痕患处,用处限于保湿软化,止凸增生性疤痕治疗费用是多少?生活当中有一些爱美之人由于意外受伤,导致肌肤上出现了增生性疤痕,这一现象令白皙光滑的肌肤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这些爱美之人便想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来对增生性疤痕进行治疗。而增生性疤痕治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