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看大决战为何蒋介石的手下,很多都不服从他的命令?不怕被枪毙吗?

  你想多了,在东北和华东战场,还没有哪个国军将领敢公开抗命,廖耀湘坐失戎机,导致"西进兵团"11万大军在辽西全军覆灭;黄百韬在新安镇坐等48小时,被一个第44军拖累到全兵团被围碾庄,终至灰飞烟灭;乃至于黄维不敢擅自改变行军路线,虎头虎脑钻进中野的包围圈,都是因为畏惧老蒋的严令所致。
  廖耀湘兵团无论逃往营口还是逃回沈阳,本来都是有机会的,这两道命令分别来自新任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和总司令卫立煌。但是老蒋不准,他要求自己的黄埔六期学生必须按原计划西进"收复"锦州,对"建楚"同学而言,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有些荒唐,11万人去挑战锦州附近的林彪主力,跟送人头有什么区别?
  但是廖耀湘就是不敢公开违抗,他希望的是卫立煌或者杜聿明能够说服老蒋,给自己兵团一条靠谱的出路,就这样扯皮了好几天,终于丧失了逃出生天的机会。电影《大决战》林彪有句经典的台词:这个廖耀湘,出营口也好,回沈阳也好,五天以前他干什么去了?还能干啥,希望老蒋收回成命呗,廖耀湘军事眼光不孬,当然知道东野主力在解放锦州以后,肯定会掉头直扑黑山大虎山地区,结果就是慑于老蒋之威,不进不退整整五天时间。
  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前,黄百韬第七兵团接到向徐州靠拢的命令,是1948年11月5日,如果该兵团全力西逃,无论华东野战军是急行军还是强行军,哪怕是第三绥靖区提前一天起义,都不大可能在运河两岸地区截住黄百韬。但是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给黄百韬下达了一个新的命令:第七兵团必须在新安镇原地等待从海州西来的第44军,然后该军划给黄百韬指挥一起前往徐州。
  兵贵神速啊,黄百韬久经战阵,难道不知道跑得越快越好吗?不行的,刘峙在电话里特别强调"这是总统的命令",言外之意,这命令既不是我下的也不是参谋总长顾祝同的,而是直接来自老蒋。于是黄百韬真就不敢动,火急火燎在新安镇盼了第44军两天,等到李延年和这支原属第九绥区的部队姗姗而来时,他已经跑不掉了(华野11月6日大举南下)。
  1948年11月8日,黄维兵团从华中紧急来援时,接到的命令是"收复"津浦路重镇、徐州与蚌埠之间的宿县,所以第十二兵团一路猛攻猛打向宿县推进。而刘陈邓首长抓住"书呆子"的这个急迫心理,且战且退给黄维设下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运动,到最后肯定也瞒不住,第18军军长杨伯涛发现情况不对怀疑有诈,建议黄维立即转兵固镇,与李延年兵团合兵一处。
  黄维第一时间表示反对,认为这"违背了国防部规定的行军路线",这里说明一点,黄维兵团当时已经脱离华中剿总作战序列,但是也不归徐州剿总指挥,而是由"国防部"直辖。"国防部"管作战的是参谋总长顾祝同,顾祝同按谁的指示用兵啊?还是老蒋,换句话说,黄维对违反老蒋的意思私下改变进军路线,也是心有余悸,终于被围双堆集。
  剧版《大决战》给观众造成了一点错觉,似乎东北的卫立煌、廖耀湘都不太服从老蒋的命令,其实那是不符合历史的。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为了让老蒋收回沈阳30万主力撤往锦州的命令,卫立煌连续派出三批特使飞回南京面蒋,包括参谋长赵家镶和廖耀湘等人,只有当面说服或者老蒋最后勉强同意,卫立煌才敢在沈阳按兵不动,如果公开抗命,早就被撤职查办了。
  辽沈战役打响后,按照卫立煌的意思,即使锦州打成一锅粥沈阳部队也不能出援,在他看来,什么两个兵团东西对进那都是作梦。结果怎么样呢?老蒋亲自飞往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命令廖耀湘必须出沈阳西进,卫立煌、廖耀湘还不是得乖乖同意五个主力军出动?从抗战初期开始,老蒋先后枪决了23命高级将领,其中半数是黄埔生,军事权威还是有的。
  比如黄埔一期的88师长龙慕韩、第93军军长陈牧农、长沙警备司令酆悌。黄埔二期的段朗如、胡启儒,黄埔四期的廖龄奇、梅春华等等,至于杂牌军将领也不少,什么西北军韩复榘、东北军檀自新、粤军张德能等等。罪名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杀人都是为了立威,一方面是震慑作战不力或者贪生怕死者,另一方面也是树立老蒋的统帅权威,告诉将领们抗命是要掉脑袋的。
  因此,蒋军将领尤其是东北和华东的嫡系部队将领,对老蒋的直接命令还是很顾忌的,即便是命令有些荒唐,也最多敢"阳奉阴违",没有人敢公开对着干,那不是造反么?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杜聿明率30万人马放弃徐州南逃,玩了一招"金蟾脱壳",逃跑路线甚至瞒住了作战厅长郭汝瑰,华野兵力一时调整不及,差点就让杜聿明集团逃到淮河以南,那麻烦可大了。
  杜聿明逃跑之前特别跟老蒋说明,撤就不能打,打就别言撤,老蒋当面也是同意了的。结果杜聿明11月30日出发,12月3日刚刚逃到永城附近,就接到了空投的老蒋亲笔信,命令他掉头去救出黄维,信中措辞十分严厉,杜聿明只好停下来召开兵团司令会议。就在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吵成一团时,华野大军已至,杜聿明集团于是覆灭在陈官庄。如果不是老蒋出尔反尔,如果不是杜聿明缺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精神,华野追上30万逃敌是很不容易的。
  包括并非黄埔系的傅作义,私下里虽然有自己的小九九,面见老蒋时也是非常恭谨的,因为没有老蒋的一路提拔,傅作义也就不可能有独揽华北大权的机会。辽沈战役东野胜利后,老蒋曾经命令傅作义全军南撤,傅作义还是得亲自飞往南京解释,比如什么要牵制东北野战军云云,总之必须有借口能唬住老蒋,才能按自己的意愿办事情,公开拒不执行老蒋的命令,后果也是很严重的。而老蒋对傅作义有一定的宽容,主要是想把绥远系20万军队绑在他的战车上,不然华北就崩溃了。
  唯一敢公开抗命的只有白崇禧,真就扣下轮船不许宋希濂兵团开拔东进,老蒋在电话里吵吵也不好使,白崇禧居然说:错误的命令他可以不执行。但这里面要注意两点因素,一方面是到了淮海战役后期,桂系已经有了逼蒋下野的打算,对于撕破脸皮有思想的准备,所以白崇禧才敢那么强硬。另外一方面,是到了这时候,老蒋的嫡系部队损失殆尽,白崇禧坐拥20万桂军精锐,确实有底气抗命了,倒退一年都不行,所以时间和事件,都有其特殊性。
  某种意义上,蒋军在三大战役中的失败,老蒋这个微操大师的瞎指挥也是重要因素,那么如果蒋军将领们不执行老蒋的命令,瞎指挥还有意义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倒推,也应该知道绝大部分蒋军高级将领,还是不敢轻易抗命的。当然,老蒋心里恐怕也有数,打败仗自己难辞其咎,也没好意思胡乱杀人泄愤,1948年以后,被枪毙的蒋军将领真心不多,当然了,所谓的"通共"不在此列。
  之前还是很有一些将领被送上军事法庭的,比如抗战失去方先觉手下的师长周庆祥,解放战争时期升任整编第32师师长,1947年因周村战役溃败,被老蒋下令枪决于南京雨花台。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蒋的命令,下属基本没有敢叫板的。
  因为敢忤逆他的人,很多都被他杀了,比如韩复渠。或是不予重用,这类人更多。
  而能被他委以重任的,都是听话的人。
  只不过,蒋这人善变。经常言而无信,关键时刻搞得下属不知所措。
  以及,国军的执行力也确实不怎么样。
  蒋定的一些计划,其实没毛病,但国军执行力不了。无法按计划执行。或者说,要打了折扣后,才能执行。
  下属们明知不可为而又要为之,被蒋折腾得怨声载道。
  所以才显得很多人不服从蒋介石的命令。
  举个例子说。
  辽沈战役前,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
  会议开到一半,他质问台下众人:为什么共军将领作战这么积极主动,比如刘邓,从来都是打完报告给毛泽东,就直接执行。你们呢?你们为什么就不能也像共军一样,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呢?
  按照蒋介石说话的意思,他自此开始,鼓励大家自由发挥,临机决断,不用事事都过问自己后,再做决定。
  事后,杜聿明很受鼓舞。看来老头子终于舍得放权了。
  于是他就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
  这个作战计划,简明扼要的说,就是趁华野和中野还没完成协同作战前,国军应先集中徐州主力,寻找华野决一死战,争取光复山东。同时,以武汉国军主力牵制中野,阻止中野向徐州运动。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计划没毛病。
  所以蒋在看过计划后,直接就批准了。他写了一份手令,让杜聿明去找顾祝同落实。
  不过顾祝同在看过计划后。却表示计划要先研究一下。然后,他就把杜晾在了一边。
  为什么顾祝同不立即落实这个计划呢?
  因为顾在蒋介石身边待的久,很清楚老头子的处事风格。
  杜聿明的计划,虽然没什么毛病,但这个计划不是老头子亲自拟定的呀!
  蒋这个人,对别人的计划,尤其是对他学生制定的计划,向来就不放心。
  他如果不按照自己意思,对杜聿明的计划重新修改,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所以,顾祝同也就干脆就拖着。
  蒋的这种心理,用胡宗南副手,曾任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于达的话说:蒋一向以黄埔校长自居,总觉得是自己栽培了黄埔生。哪怕学生们已经高居封疆大吏,他也认为学生们不行,还欠火候。因此他便是事事都要亲自过问,而且管得还很宽。(不是原话,但大概是那意思)
  事后,果然如顾祝同所料。
  没几天,蒋就推翻计划。他来杜训话,说东北战局不乐观,让杜放下徐州的工作,马上去东北救火。指挥廖耀湘驰援锦州。
  杜一听蒋让他去东北,当时就急了。
  东北情况是不乐观。可徐州也不乐观呀!
  现在放着徐州不管不顾,去东北打一场大概率打不赢的战争。届时,怕是西瓜丢了,芝麻也捡不着。
  但杜聿明又深知蒋介石的性格,知道蒋介石眼里容不下沙子。
  所以他就只得小心翼翼的说:我觉得还是卫俊如在东北,我在徐州比较好,详细情况以及意见,我已同罗参军(罗泽闿,当时任参军处参军)说过了。我还是想回徐州去。
  实际上,杜聿明的担忧,不无道理。
  卫立煌在东北的战略,虽说有问题,但暂时还守得住。而按蒋的方案,以东北国军之现状与林彪决战,肯定是全军覆没。
  因为国军执行力不行。一旦脱离要塞,无后方作战,与解放军打野战。必然是溃败。
  徐州方向的问题也很大。战场形势是一天一个样,而刘峙水平又不行。他去了东北转一圈了再回来,鬼知道淮海战场形势会变成什么样。
  总之,计划是计划。现实是现实。再好的计划也得符合实际情况才行。
  但蒋介石不管这些,他当时不知道我军已经酝酿在淮海打一场大战役,不知道徐州也面临危险。
  于是他就强令杜聿明留在东北救火。
  杜聿明心理不情愿,但又不敢忤逆,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了。
  最后的结果,不出意料。
  东北完了不说,徐州的形势也更糟糕。结果还真就是西瓜没捡着,芝麻也丢了。
  不过,蒋事后并没有处分杜聿明。
  为什么?
  因为杜聿明听他话了。只要杜去东北,把他安排的工作做好,至于最后打成什么鬼样,与杜无关。
  这已经不是杜聿明第一次服从命令而不受惩罚了。当年远征缅甸时,他服从蒋的命令,把十万大军带进野人山,导致死伤惨重。事后照样颇受重用。而不服从命令,把队伍带到印度的孙立人则不被蒋的待见。甚至一度还被军统贴上叛国标签。
  在蒋看来,底下的人,如果按手令行事。即便错了,也不用担责任。
  毕竟人家是按照自己命令落实的。
  忠诚在他眼里,永远是第一位重要的。
  而底下人不按手令办。办好了,无奖励。办不好,还要受双倍惩罚。
  毕竟在他看来,自己是千古完人。
  自己制定的完美方案,竟然敢不执行。娘希匹的!简直是党国罪人!
  不忠诚的人,留着有何用?
  所以辽沈战役后,杜聿明一点责任没有,扭头就飞去徐州继续指挥。
  至于卫立煌,被蒋介石故意晾在沈阳,差点就晚节不保。
  蒋的这种行事作风,李宗仁曾有评价。
  凡是中央系统的将领都知道蒋先生这项毛病。他们知道奉行蒋先生的命令,往往要吃败仗,但是如不听他的命令,出了乱子,便更不得了。所以大家索性自己不出主意,让委员长直接指挥,吃了败仗由最高统帅自己负责,大家落得没有责任。将领如果是这样的庸才,当然不能打胜仗,而蒋先生偏偏喜欢这样的人。
  这真是一针见血的评价了。
  按老头子的意思办,输了也没事。
  不按他的意思办,赢了可能也要挨骂。
  久而久之,国军系统内,也就只剩下听他话的老实人了。
  而那些不听话的,敢明目张胆忤逆的人,就渐渐被"淘汰"掉了。
  当然,听不听命令是一回事。
  下属表面上服从命令,暗地里阳奉阴违,对蒋的命令打折扣,又是另一码事。
  毕竟蒋介石喜欢微操,早上一道命令,中午一道命令。到了晚上又一道。经常搞得下属是莫名其妙,不知道该如何执行命令。
  因此国军将领在蒋介石微操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命令打折扣。
  或是一面名义上假装执行,一面暗地里自行决断。
  而这也就导致现在的内战影视剧,普遍喜欢在这方面做文章。突出将领们,尤其是坐镇一方的大员,与蒋介石的矛盾。
  但还是那句话——蒋的命令,底下将领基本没有敢叫板的。
  邱清泉、廖耀湘不敢,杜聿明不敢,卫立煌和傅作义也不敢。
  这方面,还是影版《大决战》描绘的更符合实际情况。
  蒋让卫立煌救援长春,然后集中东北五十万国军退守锦州,与华北国军呈掎角之势。
  卫立煌不敢忤逆蒋,但又不甘心,便几次与蒋面谈,或是派参谋长到南京去说服蒋。
  他之所以能看似忤逆蒋,说到底,是他先前说服了蒋。他的各种战略方案,蒋曾经是同意过的。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卫立煌从一开始就明目张胆的忤逆蒋介石,他早就被免职了。
  后来,蒋严令廖耀湘救援锦州,即便卫立煌再不乐意,他不是也执行了?
  如果不执行,他怕是死得惨。
  傅作义也是。蒋让他放弃华北,率五十万大军驰援徐州。傅作义不想南下,但又不能忤逆蒋的命令,便亲自到南京说服蒋。表示自己的情况虽然不妙,但还守得住。
  蒋也是再三考虑,认可了傅的建议后,才同意傅暂留华北,暂时不南下徐州。
  傅作义、陈长捷等人后来忤逆蒋意,那是在蒋对平津战局已经失控的情况下。
  要是早俩月,情况还在操控中,蒋铁了心让傅南下。傅肯定也只能遵守命令。
  实际上,即便是白崇禧也没什么不同的。
  他与蒋介石互喷,是在淮海战役后期。他认为蒋介石要被桂系赶下台了,才敢把与蒋介石的矛盾公开化。
  要早俩月,白崇禧根本不敢跟蒋吵架。他也就敢玩点小动作,比如拉拢宋希濂,让宋率部脱离蒋军系统。
  总的来说。国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暴露的很多问题,其实是蒋介石微操频繁,加上国军执行力不足导致的。
  大部分情况下,下属是不敢忤逆的。
  出现忤逆的情况,一般是蒋的命令,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做不到。下属做不到不打折扣的执行老头子手令,可不就只能在危急关头,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抗命不遵了。
  蒋介石是一个非常傲慢而独断专行的人,一贯我行我素,自己说了算,哪怕明明是錯的也要坚持下去。其他人的意见再对只要不符合他的意愿就不会采纳,所以他手下很多人对他不满意,但由于他的权力大,手下的人不得不表面上服从,实际上去另搞一套,他也没有办法,不可能把不服从的人都枪毙了,如果把不服从的人都枪毙了,以后就没有人跟他走了。从《大决战》里可以看出,蒋介石的做法基本上都是錯的,——思想路线是錯的,方式方法是錯的,用人标准是錯的,而归结起来最大的錯误,就是他顽固地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使得整个国民党及军队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鱼,没有立足之地,结果必败无疑。
  怕!1948年之前,国民党内部谁不怕蒋介石。
  电视剧《大决战》中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国民党将领都阴奉阳违的,不怎么服从蒋介石的命令。
  那是因为,1948年9月,粟裕指挥华野,取得重大胜利,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之后。
  这一切,都悄然改变了!曾经,蒋介石的风光世代,手下无不闻风丧胆。
  蒋这个人物还真的是一个很励志的人,他小时候和自己的母亲,倍受家庭的欺辱。家产也被父亲的其他儿子妻子瓜分。
  后来在陈其美的带领下,蒋介石逐渐走进孙中山的视野。
  也迎来了他一生的辉煌腾达。在他的精心周旋和政治手腕之下,他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长。
  也是那个时代掌握军队的最核心的办法!
  后来,蒋东征、北伐,各条战线可谓是全面开花,其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一时间跻身国民党一号实权人物。
  后来蒋又陆续击败阎锡山、冯玉祥、李济深等人。不仅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还成为了民国第一人!
  那个时候的蒋介石,威信极高,在没有碰到我党的时候,他打的战争,二次北伐、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等,胜率几乎在70%以上。
  如果在这个时期,有人说,国民党内部有人敢对蒋介石说不,那真的是不会有好下场!
  1948年9月,粟裕指挥华野,取得重大胜利,大决战一触即发!将领开始离心离德!
  这个时期左右,也差不多追溯到抗日战争快结束时期。
  国民政府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严重。
  首先军队这一块,派系林立。很难不离心离德。
  陈诚被称为"小委员长",拥有自己的系统派别。顾祝同在军队里有自己的派系。
  就连何应钦在军队里也有自己的派系,值得一提的是,西安事变的时候,何应钦就差点让自己的派系直接开打,几乎差点要了老蒋的命!
  另外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阎锡山的晋军等等。
  当然还有老蒋自己的中央军。
  这么多派别,打起仗来各大军阀的指导思想就是,保存自己,消耗别人。
  离心离德在所难免!中央军实力强大的时候。各个军阀都有所顾忌。谁不害怕老蒋!
  但是大决战开始后,中央军损失巨大。其他军阀对于老蒋已经没有那么怕了!
  所以!离心离德在所难免。大决战开始,老蒋的一系列"一插到底"的指挥,让整个军队将领怨声载道。
  通过《大决战》大家就可以看出来,那个时期的各个军队将领已经对蒋很不满意。
  这个当然和国民党军队本身的构成就有很大关系。北伐也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其实根本上还是军阀割据。
  蒋介石知道自己的军事水平如何,他真的没一点点数吗?
  但是!那个时期。蒋如果不亲自指挥,军队之间想打起配合仗来,基本很难。
  蒋利用自己的权威,直接指挥到底,搏取最后的一点胜利的希望罢了。
  这正是这种失败的各种"微操作",让国民党将领更加的怨声载道。
  本来可能就打不赢的战斗,这下直接甩锅到蒋介石身上。
  很多不听话的将领一下子纷纷冒头。但是大多数还是类似卫立煌那样的软磨硬泡。
  像白崇禧这样的实力派国民党老人,公然直接怒怼蒋介石的毕竟是少数。
  国民党内部毕竟黄埔将才众多,尊敬蒋介石的大有人在!
  所以!民国之将覆,不尊重不服从安排,也实属正常!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不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你可拉倒吧!说真的《大决战》这就是一部电影,在表现上多少有点出入,这是可以原谅的。
  敢和蒋介石顶牛的,那都是地方上的杂牌,您比方说李宗仁和白崇禧。
  而在蒋介石嫡系部队里头,胆敢顶牛不服从命令,这仗就算是打赢了,一顿臭骂这都免不了,更加别说是打输了。
  咱不说别的,就蒋介石手底下的那些个将军,杜聿明,廖耀湘,黄百韬等等,那个不是有两把刷子的人。
  每场战役,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甚至是战略构想,你问问他们那个没有。
  但蒋介石他的战略布局实在是太臭了,每每关键的时候,一个微操下去,没有一个人顶得住。
  蒋介石手底下这帮人,那个不知道蒋介石的不行,但蒋介石的手令,哪怕是一封电报过去,他们还都的乖乖的跟着蒋介石的指挥棒走才成。
  咱兵法当中还有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您到了蒋介石这头,就别想了,事无巨细蒋介石都是要管上一管,压根就不让部下发挥什么主观能动性。这么说有点空落落的,咱举几个例子说点实际内容,您体会一下。
  您还别说,在历史上,蒋介石还鼓励过手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大脑,给蒋介石献言献策。
  这事最好的例子是在辽沈战役之前。
  当时蒋介石把手底下这帮人集合到南京,这就要召开军事会议。
  人到齐了,排排坐,带着耳朵听着蒋介石的训导和安排。
  结果这会议开到一半,蒋介石突然就有感而发,似乎有那么点发火的意思。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为什么共军他们的将领,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战争中去。他们前脚打了报告,后脚立马执行。
  而你们呢?你们为什么就不能自主一点?
  蒋介石说这话也是有原因的,毕竟内战刚一开打,国民党这头有四百多万的兵力,解放军呢?才一百二十万。
  这何止是兵力优势大大的,就连装备优势那也是大大的,结果呢?咋就越打这种差距就越小呢?
  所以蒋介石不免就要发点小牢骚。
  那么当时到底有多少人,把蒋介石要手底下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当真,小编是不知道,但知道有一位,还真就把蒋介石的话当真了。
  这人是谁呢?就是杜聿明,蒋介石的救火大队长啊!
  杜聿明听了蒋介石的话,很是感动,感觉蒋介石终于要放权给下边的人了。
  于是杜聿明把自己琢磨了好久的作战计划,摆到了蒋介石的眼跟前。
  至于这个作战计划具体是啥呢?在这里不是重点,咱就不唠叨了,直接说当时蒋介石的反应。
  蒋介石的态度就是,直接将这个计划踢到了顾祝同哪里,让顾祝同瞅瞅如何。
  结果杜聿明把计划摆给顾祝同看,顾祝同很客气的说:"先搁这里,研究研究!"
  您要知道顾祝同是谁呀?抗战胜利之后,是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长。
  但您知道顾祝同的绰号吗?顾婆婆,没别的意思,只要是蒋介石的意见,顾祝同就没有一个不同意的,就算是办不到,他也会点头。
  这也是顾祝同被叫做不倒翁的原因,同样的国民党内部很多人,也会叫他大饭桶的原因。
  所以呢?所以杜聿明的计划,这一研究基本上就没影子了,顾祝同太了解蒋介石了,把杜聿明踢到他这里,完全就是不想驳了这个救火大队长的面子,通过迂回的方式,让杜聿明放弃而已。
  蒋介石说道根子上,还是不愿意有人反驳他的自己的计划。
  于是三两下的功夫,杜聿明的计划,就跟沉了水塘里头的石头,连个气泡都没冒上来。
  蒋介石对杜聿明够意思了,毕竟还没挨骂。还发挥主观能动性?蒋介石就是说一说,千万别当真。
  咱别的不说,当年远征军,蒋介石一个微操让杜聿明回国,野人山的经历大家伙都知道。
  而孙立人将军没有听,直接回头去了印度,接受整编,结果呢?
  孙立人在缅甸这块战功赫赫,前后击毙日本三万三千多人,是抗战中军籍单位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什么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那那都能体现出孙立人的能力。
  后来,后来就没有孙立人什么事了。
  蒋介石最害怕的就是手底下人不听他的话,一旦出现这样的人,蒋介石唯一要做的就是将他束之高阁的收藏起来。
  这种事发生的也不是一件两件了。
  咱别的不说,就说西安事变中。这件事直接让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共同打击日本人。
  全国抗战,也是从这里开始,日本人在战场上被击毙的人数,不在是几千人,而是上万人。
  你说杨虎城和张学良对不对?对呀!而且是很对的!
  结果呢?结果张学良差不多被囚禁了一辈子,成了老头子了这才遮遮掩掩的给放了出来。
  而杨虎城呢?蒋介石眼瞅着大陆待不下去了,这要往小弯弯哪里跑的前夕,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杨虎城,最终杨虎城死在了重庆被解放的前夕,而且是一家大小在同一天全死在了特务的手上。
  以至于后来,蒋介石一听到兵谏这俩字,那神经立马就崩紧了。
  而蒋介石对于那些个言听计从的人,总是网开一面,甚至于是犯了错误,那也顶多是训斥一顿。咱别的不说,就说整编七十四师的张灵甫。
  当年张灵甫听信谗言,认为自己的妻子不忠,那股子酸劲喷出来,犹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在除夕夜的时候,谎称自己想吃饺子了,趁着妻子到后院菜地摘菜包饺子的时候,掏出手枪对着妻子的后脑勺一枪就将妻子给打死了。
  完事之后,张灵甫拍拍衣服,就跟没事人一样,对地上的尸体看都不看一眼,连几个月大的女儿都不想看一眼,转脸就回了部队,过他的除夕夜去了。
  这件事把整个西安都轰动了,团长古城杀妻案。
  当妻子的娘家人知道这事之后,立马一纸诉状就告了上去,而且当时西安妇女界,也联合上书给全国妇女部长宋美龄,要严惩凶手。
  而这个时间点上,蒋介石还在鼓吹他的新生活运动,改造社会道德和国民精神。
  咱就说这事,他不仅仅是犯罪,而且还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
  状纸搁到了蒋介石的案头,蒋介石是生气,怒了,把张灵甫给抓了起来。
  后来呢?后来张灵甫戴罪立功被放了出来,这都是在胡宗南,王耀武这帮子蒋介石的爱将共同恳求下发生的。
  而蒋介石也是害怕让人翻旧账,张灵甫的名字从原来的张钟麟改成了后来的张灵甫,接着就成为了蒋介石所谓御林军的头领,可谓平步青云啊!
  这就是绝对听命于蒋介石的后果,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但相对于毛主席,蒋介石差太多了。
  当年黄克功的事,估计大家伙都知道。
  黄克功对人家女学生刘茜求婚,求婚不成就开枪打死了刘茜。
  这和张灵甫的案子何其相似。
  事发后,黄克功被捕认罪,当时黄克功自己都想,就凭他这老资格,还有他的战功,就这事,咋也的网开一面。
  为了这事,黄克功还给毛主席写信,除了忏悔之外,就是想着给他留一条活路。
  咋说呢?当时主张放过黄克功的人,也不是没有。
  但最终,毛主席认为功是功过是过,这得分开来看,依照法律进行严惩。
  最终黄克功被处以死刑。
  所以蒋介石败退小弯弯,结果早就注定了。
  蒋介石要的就是手下的忠诚,其他那都是无关紧要的。其实就算是手下足够忠诚,有的时候,蒋介石的猜忌之心还是有的。
  咱别的不说,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派熊式辉和陈诚到东北指挥打仗。
  结果三两下下来之后,这二位被解放军打的找不到北了。
  最后蒋介石被逼的,只能出了一张手底下的王牌战将——卫立煌。
  蒋介石就希望依靠卫立煌的能力,重整东北的局势,为他挽回一点颜面。
  您都不知道一通委任下来,卫立煌这就准备去东北了。
  之前蒋介石又亲自召见了卫立煌的秘书,进行了一番亲自审查。
  至于目的就不用小编,给大家伙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吧!
  之后卫立煌到了东北,面对国民党的局势,卫立煌到是想要力挽狂澜,结果他的主意和蒋介石的战略老是犯冲。
  东北各地那那都是告急电报,可卫立煌守着沈阳,锦州和长春这块,打死都不出去救援,就是玩命死守。
  卫立煌一而再再而三的反抗命令,结果就是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
  最终蒋介石就开始琢磨,谁能代替卫立煌,结果琢磨一番下来,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
  到了辽沈战役开打了,蒋介石被逼急了,干脆自己直接上手,将卫立煌这个指挥给架空了。
  十月二号,五号,十八号,三次坐着飞机亲自来沈阳进行督战,就是怕卫立煌碍事。
  结果蒋介石一番操作下来,东北全境解放了,而失败的责任,蒋介石就扣在了卫立煌的身上。
  卫立煌也彻底死心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国军高级将领不听蒋介石命令,主要还是与电视剧《大决战》的时代背景有关。1948年9月,粟裕指挥华野取得标志性胜利,拉开了战略大决战的序幕。自此,国军对于解放军得凌厉攻势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彼时,国统区经济已经崩溃,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可谓是苛政猛于虎。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部分国军将领与蒋介石离心离德,不听号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加之,蒋介石的统治并不稳固。历史教科书上不是说了吗?1928年12月,张学良实行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政府的结束,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统一 "。
  北洋军阀混战结束了,随之而来的确实新军阀混战。1930年的中原大战,蒋介石虽然打败了晋绥军、西北军、桂军,可并不能真正控制实力派军阀的地盘。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军阀新贵经历了畸形发展,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纵观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地盘也就是东南沿海,所能控制军队仅是中央军嫡系部队。战略决战阶段,蒋介石面临的状况更为尴尬:能征善战的嫡系将领损失殆尽,已是无将可用 。在此背景之下,军事能力并不出众却很听话的杜聿明,就成了"救火大队长"。
  然而,杜聿明终究是少数。在派系林立的国军序列里,高级将领不听号令的情况比比皆是,主要有三种情况,具体如下:
  其一、卫立煌式软磨硬泡;
  卫立煌虽然没有直接与蒋介石撕破脸,可在辽沈战役中并没有听蒋介石号令。一方面,卫立煌本就是实战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将在外还讲究临机决策权,而蒋介石脱离战场实际的隔空指挥,无疑令卫立煌很是反感;另一方面,卫立煌是反对内战的爱国将领,不听号令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白崇禧式实力派;
  淮海战役关键时刻,蒋介石兵力已经用到了极限,急令白崇禧麾下宋希廉兵团东进驰援,可白崇禧直接扣了轮船阻止调兵,让蒋介石很没面子。蒋介石头疼也没办法,想从实力派军阀手中借兵几无可能。
  其三、傅作义式杂牌军;
  辽沈战役吃紧,蒋介石想让傅作义出关协助。到了淮海战役,蒋介石命令傅作义南撤,并许诺其出任"东南行政长官",这明摆着就是借机削弱杂牌军实力。傅作义真是乖乖听了蒋介石的命令,丢了地盘倒是其次,自身安全都是一个大问题。
  再以辽沈战役中起义的曾泽生为例,作为滇系出身的杂牌军,蒋介石想方设法让其充当内战急先锋,装备、病员、补给……都要自己解决。曾泽生没有出路,只能弃暗投明,加入解放军序列。
  上述三种情况的国军高级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点:手中有军权。既然选择了不听号令,就不怕被枪毙。倘若将时间线往前推移,蒋介石嫡系部队兵强马壮,尚且还能镇住各路军阀,维系整体平衡,甚至可以处决地方军阀。比如,"不听命令,擅自撤退"的韩复榘,在丢失山东之后被蒋介石枪毙,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派系斗争是国民党军队的顽疾,基因病,注定一半人不听老蒋调遣。
  历史要追溯到1926年的北伐战争,老蒋为总司令,共有八个军集结:只有第一军是老蒋嫡系,黄埔班底,也就是后来中央军的前身。而其他军队只是名义上听从总司令号令,其实貌合神离,只听从地方势力安排,如叶挺所在的第四军,军长是张发奎,素来与老蒋对着干;第七军是桂军,军长李宗仁,和老蒋明争暗斗了一辈子……
  经过两年的北伐,国民党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中央能够直接领导的省份只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全国更大面积的国土,都分别控制在地方实力派手上。
  后来经过了十年国共内战,再加上八年抗战,这种地方实力派割据的局面,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有的地方反而更加变本加厉。
  电视剧《大决战》中,华北地区的剿总司令傅作义,就不是老蒋嫡系,属于山西阎锡山的部队,山西和绥远两省,是他们的势力范围。所以老蒋让华北部队南下,拱卫江南,傅作义坚决抵制,认为离开绥远大后方,深入江南,将会被老蒋控制。正如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傅作义想尽一切办法,搪塞、拖延老蒋,就是要死守平津。
  还有扼守武汉地区的司令长官白崇禧,更是老蒋最大死对头桂系三巨头之一,根本不听中央调遣,老蒋拿他也一点办法没有。
  这就是国军基因里带来的痼疾,焉能没有失败的道理。
  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即使到老蒋即将败逃台湾时,大部分国民党将领对他的命令还是不敢违抗的。
  老蒋一生中,用人上一方面有些任人唯亲,当时就有人用一句话"黄陆浙一"来形容他的用人标准。
  这里的"黄"是指黄埔军校,"陆"是指黄埔军校改制而成的陆军军官学校,老蒋担任过黄埔军校校长,因此这两个军校毕业的学生,相当于他的门生,自然可以重用。"浙"是指浙江人,也就是老蒋的老乡。"一"则是指北伐战争时第一军出身的人,第一军是老蒋的起家部队,自然也是嫡系了。
  而要被老蒋重用,另一方面还得听话。
  比如说黄埔军校毕业的关麟征,作战勇猛,在抗战中表现出色,是难得的将才,加上嫡系出身,因此早期升迁蛮快。不过因为他脾气比较耿直,后来就长期徘徊,渐渐淡出了军界。还有像被自己人嘲讽为"猪"的刘峙,打仗不行,但是因为听话,所以一直被老蒋重用。
  因此到了《大决战》所反映的三大战役时期,那些还能带兵打仗,特别是身居高位的人,大多对老蒋的话是唯命是从。
  比如说杜聿明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他能力出色,但是只要是老蒋的命令,即使再不合理,也是严格执行。
  像第一次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时,杜聿明就严格执行老蒋撤回国内的命令,带着大军翻越野人山,撤回了国内,结果损失惨重,很多将士死在原始森林之中。
  而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时,杜聿明自知徐州难以再守,于是亲自去南京说服老蒋放弃徐州,让各兵团撤下来。然而到了永城时,老蒋突然变卦,命空军空投了手令,让杜聿明率部和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去救黄维。
  杜聿明虽然对蒋介石朝令夕改的作法极为抵触,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最终担心如果违抗命令的话,那么即使成功逃回去,势必也难逃军法,所以犹豫再三以后,还是决定执行命令,调整行进方向,最终被解放军包围歼灭。
  当然了,因为老蒋在战略战术上经常有一些昏招,因此杜聿明、卫立煌等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军事将领,经常在接到老蒋的命令以后会会根据自己判断提出不同建议,并极力争取让自己的建议被老蒋采纳。
  这确实让人看上去似乎他们有些抗命。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一般他们只是尽力设法让自己的想法被老蒋采纳,如果老蒋不同意,那么还是会执行原来的方案。
  像锦州战役时,卫立煌虽然认为沈阳兵力有限,只能自保,应该由关内派兵去救锦州。但是最终老蒋决定派廖耀湘去救锦州时,卫立煌还是执行了命令。
  而在锦州失守以后,老蒋命廖耀湘继续向锦州进攻时。卫立煌虽然不赞成,但是也不敢真的下撤退命令。
  事实上真的敢公然违抗老蒋命令,只有像白崇禧这样的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军队,老蒋也不敢公开和他们翻脸,所以有这个本钱唱对台戏。不过即使如此,他们也不会干的太出格,通常还是采用拖延等方式阳奉阴违,毕竟公开和老蒋叫板,风险也是挺大的。
  老蒋真的很辛苦,既是最高统帅,又要干团长、连长甚至排长的事,这既是其事无巨细、疑神疑鬼、朝令夕改的性格使然,更与其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与指挥系统有关。但面对这样一位"总统",手下人也多是发发牢骚而已,真正敢抗命的人并不多。
  一、蒋军将领众生相
  从《大决战》来看,老蒋的将领,大致可分为几类:
  1、以卫立煌、傅作义、白崇禧等为代表的"大佬"。
  为部分人,位高权重,要么割据一方,要么在军队中有一定威望,其中很多人都是在抗日战场上真刀真枪和日本人干过的,资历深,有军功,同时又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然,他们虽然不一定买老蒋的帐,但也不会当面不给老蒋面子,而是采取"拖字诀"或打其他借口。
  比如卫立煌,面对老蒋问他为什么不执行自己的命令时,将责任推给手下人;傅作义担心老蒋逼自己派兵出关去东北作战,搞出一个"突袭西柏坡"的方案,当然,傅作义差一点得手;而白崇禧更绝,本来答应老蒋去徐州,后经李宗仁"点拨",竟然留下一封信,来了个不辞而别。
  对于这些政界、军中"大佬",老蒋除了摇头苦笑,也并无他法。
  2、以杜聿明、廖耀湘、王耀武等为代表的抗战名将。
  老蒋的部队中,有一批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不俗战绩的将领,但在解放战争中却很快败下阵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如,被称作"中国巴顿"的廖耀湘,曾任国军第一支机械化师少将参谋长,后又率第22师在缅甸屡立战功。
  王耀武更是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等大战中,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这些将军,有自己的思想,也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战场指挥能力,但是,受制于老蒋的"遥控指挥",在"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指导思想下,不能坚持主见,最终导致失败。
  比如杜聿明,在淮海大战后期,明明已经率领30大军甩开粟裕的追赶,却偏偏接到老蒋让他去救黄维的命令。对于这一命令,杜聿明明知此去是"肉包子打狗",却不得不执行,于是导致他又陷入解放大军的包围之中。
  更早时间,在淮海大战爆发前期,在李仙洲、张灵甫部被剿灭后,王耀武看清了形势,亲自飞到南京,请求蒋介石放弃济南,退守二线,但是未被采纳,这才加快了蒋氏集团失败的脚步。
  3、以陈诚、刘峙、黄维为代表的心腹爱将。
  老蒋是靠黄埔起家的,所以他爱作用黄埔学生或与黄埔有关的将领。
  比如被称为"猪将军""长腿将军"的刘峙,打仗没有本事,却凭借何应钦的关系进入黄埔担任战术教官,进而进入老蒋的体系。刘峙别的本事没有,就是听老蒋的话。
  陈诚更是如此,他本来擅长政界,但老蒋偏要让他带兵。他和胡宗南、汤恩伯都属于同一类,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这些人,打仗既没本事,又没主见,充其量就是老蒋的一个"传声筒",唯老蒋之命是从。二、造成蒋军指挥系统混乱的原因
  1、未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老蒋虽然在名义上统一了国家,但很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蒋家王朝实行的是一套,地方政府实行的是另一套。军队方面,既有老蒋的中央军,各省又有自己的地方部队,关系复杂而混乱,难以形成统一管理和指挥。
  比如傅作义就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想方设法应付老蒋,就是不愿意出兵东北。而在淮海大战之时,傅作义、白崇禧等同样不愿意出兵帮助老蒋摆脱困境。
  2、派系林立,明争暗斗。
  国民时期,以李宗仁为代表的桂系一直就与老蒋不对付,三大战役之后,更是将老蒋赶下了台。即便是特务系统,也竟然搞出一个"中统"一个"军统",相互之间还斗得个你死我活。
  而军队内,所谓的"嫡系"与杂牌军之争也一直存在。中央军只听命于老蒋,地方军只听命于地方长官。在昨天的《大决战》中,当时任天津市长杜建时手拿老蒋的亲笔信,让陈长捷撤兵塘沽时,陈长捷直接回怼,他只听命于傅作义。
  3、黄埔"血统"更是让军队成为"家天下"。
  蒋军很认"血统",黄埔生明显要高人一等,比其他将领更牛。老蒋张口闭口"你是我的学生",而黄埔生也总是称老蒋为"校长",这种刻意打造的"家天下",不仅人为地制造了矛盾,同时滋长了黄埔生的娇骄二气。
  说到黄埔生,更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第一, 军队中,蒋军的黄埔生比解放军中多得多。
  第二, 同样黄埔毕业的学生,为什么在解放军中能立更多更大的军功?
  晚年的老蒋不知想明白这个问题没有?不过,一切都晚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这部大决战电视剧,看看得了,不要去追究过程因为没意义也不符合事实!假如国军将帅都如该剧那样不听蒋校长的,剧中很多镜头都是老蒋在哀求手下将帅,比如顾祝同,比如傅作义……真是这样老蒋这个总统还当得下去吗?当然国军各将帅心里的小山头,力求自保是肯定有的,这也是国军为何打不过共军的真实原因吧,但明着违抗老蒋的命令这种事也只有该剧才会出现吧。综合来说,这剧的编剧和导演就是一个门外汉!该剧解解乏,别当真!

NCT正规2辑集结全球热门制作人,展现NCT多样组合最佳音乐国华娱乐网讯,NCT的正规2辑Pt。1专辑由全球热门制作人参与制作,引爆期待感。将于10月12日发行的NCTThe2ndAlbumRESONANCEPt。1收录了可以根据歌曲看到成李克勤全新单曲为食熊猫上线格林童话荣获五台冠军国华娱乐网讯,李克勤于10月16日推出全新广东歌为食熊猫,歌曲由徐沛昕作曲,陈耀森及KW朱敏希填词,苏道哲编曲,冯翰铭监制。歌曲讲述一对情侣因为疫情关系,大家不能外出见面,连约会吃芭蕾教科书谭元元登上舞蹈风暴,诸神之战开启,谁敢下战书?舞蹈风暴第二季已于10月10日正式开幕,每周六2200播出。在上季节目好评如潮的基础上,舞蹈风暴第二季的回归备受瞩目。本季参赛舞者阵容十分强大,除了各大首席的暴风出击,节目迎来了来国华影视基地向武汉捐款奉献爱心国华娱乐网1月26日讯连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各地人民的心。国难关头,娱乐圈众多知名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其中国华影视基地(国华娱乐网)通过武汉市慈善总会向武汉全网最强下饭选秀惊喜不断,梦回05邀你共赏最真实的素人秀说起较为热门的综艺选秀节目,除了爱奇艺和腾讯两家之外,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今年大火的虎牙直播选秀节目全明星偶像学院啦!这档综艺节目自7月起一直到十月份结束,不仅包含了线下海选与线下陈家乐主演电影紧急救援今日上映真实诠释特勤队的正义使命12月18日,陈家乐主演电影紧急救援全国公映。该片由林超贤执导,取材自真实海上救援事件,讲述了王牌特勤队员直面重大灾难的挑战,一同执行惊险海上救援任务的故事。在影片中,陈家乐饰演海林允儿4色魅力画报公开,展现完美视觉国华娱乐网报道林允儿通过画报诠释完美的视觉效果,引发热议。林允儿公开了画报拍摄的幕后花絮照片,从闪耀的皮肤到冷艳的表情魅惑十足的氛围都散发出无限的魅力,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值得关注的飞狐外传横店开机,秦俊杰梁洁邢菲何润东等演员主演图为开机仪式现场合影3月27日,由企鹅影视嘉博时光出品的40集年度巨制飞狐外传在横店开机。该剧由连奕名执导,秦俊杰梁洁邢菲领衔主演林雨申特邀领衔主演开机发布会上,特别出演何润东,特韩国组合SHINee首个线上演唱会,吸引全世界13万观众国华娱乐网讯,舞台匠人SHINee通过BeyondLIVE成功举办了首个线上演唱会。SHINee的BeyondLIVESHINeeSHINeeWORLD于4月4日下午2点(北京时间中国著名演员王璐瑶新歌笔墨上线国华娱乐网讯,近日,中国著名演员王璐瑶重磅推出古风新歌笔墨,在王璐瑶的过往演唱经历中,古风音乐作品并不多见,这首新曲的问世,给人带来了不小的惊喜,歌曲一经推出也得到了广大乐迷的纷纷THE9许佳琪邀你上酷狗唱唱参与新斗罗大陆角色曲K歌大赛近日,酷狗音乐与阅文集团达成斗罗大陆IP深度音游联动,基于手游新斗罗大陆三周年,在平台上线斗罗大陆精美APP皮肤举办主题曲如影如芒K歌大赛等系列内容。现在登陆酷狗,搜索新斗罗大陆即
雷佳音佟丽娅现实版断奶雷佳音携手佟丽娅主演电视剧断奶剧中两人一个是工薪阶层家庭,一个是知识分子家庭。佟丽娅饰演职场白领安琪,家境一般,爸爸妈妈普普通通工薪阶层,在这个家中爸爸妈妈特别疼爱自己女儿。雷佳音华为工作法务虚还是务实?上级与下级?疫情之下,读书便成了最大的幸福。之前,在OneNote上的书摘,已经沉睡不醒。拙匠君准备把书摘搬到头条上,分享互动,以求共同精进。疫情之下,岂有停歇华为工作法黄继伟1务虚会主要起指两大天王两大美女的王炸组合两大青年武林高手阿牛和阿豹是好朋友,受武林盟主阿克之托,前往香港调查几起武林中人的神秘死因。深得盟主和护法信任的阿牛阿牛一直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深得盟主和护法的信任,成为此次行动的负责华为拿下中国移动214亿大单,诺基亚出局!371亿元5G大单落地华为拿下近六成份额。3月31日,中国移动披露了2020年5G二期无线网主设备集中采购的中标候选人。中国移动采购超23万5G基站,华为是最大赢家,拿下近六成份额华春莹对于美方的这种科技霸凌主义,中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理!4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优雅而不失霸气得答记者问据报道,美国政府多部门官员拟对华为采取新限制措施。据传,使用美芯片制造设备的外国公司必须先获得美国许可才能向华为供应某些芯片。河南暴雨灾害之下的个人与集体作为此次河南暴雨灾害的亲历者,终于来到第一个周末,整理受触动的心情。灾害发生的时候,拙匠君在做什么?应客户邀请,准备去外地出差。这几天,拙匠君在做什么?协助几个朋友抢救仓库和店面。华为牵手腾讯,剑指何方?3月27日,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上,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侯金龙表示,华为与腾讯游戏已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双方将在云游戏等方面合作。腾讯游戏与华为签自我诊断肾结石!爱惜点儿自己吧,年轻人昨夜,凌晨三点!伴随着后腰的一阵凉意,逐渐察觉到腰右后侧钝疼难忍。这种疼有点类似于发高烧的疼,整整疼了三个小时,才渐渐睡去。中间疼得我多次想拨打急救电话!上网搜索了很多资料,再加上暑期热门片单作业怎么补?看这份参考答案就对了立秋一过,夏天就正式进入了倒计时,不过天气虽然一天天转凉,但每天一上网还是满眼热闹红火的景象。尤其是最近不少国产电视剧和综艺热播,也带着里面的一些热门情节和热梗频频出圈,让大家纷纷这部剧的婚礼火到让腾讯视频崩了,今天你随份子了吗?不知不觉,今天已经是你是我的荣耀的超级点播大结局了。大家都开始看了吗?每天都被荣耀夫妇甜到捶胸!喜欢乔晶晶这样可爱的女明星,也想有一个于途老师播放量破20亿,可见其影响力,太上头了滚蛋吧,焦虑这是我第一次不称它为失眠对于独处生活毫无自律可言的焦虑对于工作重心无着落的焦虑对于未来无方向的焦虑穿上睡衣打开卧室的灯我决定直面它规律重要规则重要Sowhat与其让各种条条框框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