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万法皆空和因果不空金刚经笔记记录

  每年至少读一篇金刚经,并认真写一次读书笔记,这次笔记重点仍然是不作任何过渡延展和解读,而是以遵从原义和理清各章节脉络为主。
  经名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 -  世上最坚硬的物质,能破开一切坚硬的东西。自然能断除和砍断一切烦恼和痛苦。
  般若 -  梵语的译音。其意思为智慧,或者大智慧。
  波罗蜜  - 也称"波罗蜜多",这也是音译,即到彼岸,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
  整部经仍然为围绕佛法空性展开,重点讲了 空,无住,无相 三方面的内容。破除一切相,断除一切执,无所住而生清静心,从文字般若到实相般若,达到智慧彼岸。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即我闻如是,即我闻(佛)如是(说),我听闻佛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涅槃前,开许阿难等弟子,为使后人生起信心,经首可加"如是我闻",代表是听闻佛亲口宣说或开口宣说。
  一时,虚指,就在过去的某个时候,某一天。
  祗树给孤独园,注意断句为 祗树 | 给孤独园 ,有典故即给孤独买的祗陀太子的园子,但是祗陀太子被给孤独供佛诚心感动,树不卖了,一起供养佛陀。因此树是祗陀太子,园子则是已经卖给孤独长老的。
  比丘,即为乞士,女的则为比丘尼。受过具足戒律的出家人,称为比丘,而大比丘则是大阿罗汉,受了大乘菩萨戒的比丘。是大菩萨以阿罗汉的身份示现。
  千二百五十人俱,注意是实指而非虚指,释迦牟尼最初有六大弟子,即舍利子、迦叶三兄弟、目连尊者、耶舍长者子;六大弟子又收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
  前面内容应该为真正的序分,按道理一般的经文没有后面这一段,而这一段正好体现了佛法的日常修行,真正体现了 一日一生,日行六度 的道理。
  尔时,虚指,又过了一些时候。世尊,佛的尊称。
  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每次读到此都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庄严感,严格的戒律和礼仪 。次第两字很重要,佛法本身的修行,闻思修,信解行证,大乘的六度波罗蜜,核心就在次第上面。乞食的次第,即按着顺序一家一家的乞讨,施舍之人本身没有贵贱,受施的食品也没有好坏,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又是很强的画面感和庄严仪式感,日常的点点滴滴处处即修炼,处处即佛法。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须菩提,佛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金刚经本身属于大乘,核心还是讲空性。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对佛的恭敬和基本的礼仪,很强的庄严威仪感和画面感。
  希有,世间少有。如来,佛的十种名号之一,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是为如来。
  善护念,直接理解可以为善护住自己的心念,也可以理解为利益,摄受。付嘱,包括善知识,正法,教言。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最高的智慧觉悟。
  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发心后,心如何安主? 心又如何降服?在这里由须菩提提出了本经的最核心问题,即 如何安住心,如何降服心 。做到这两点,那么才是真正的无差别心,清静心,否则始终为无明烦恼所迷惑。
  如来如何回复的?
  在这里看到如来答复很简单,你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虚心请教,那么我就好好给你讲讲,善男子和善女人的发心应该这样安主,这样降服。对于须菩提当然是洗耳恭听,下回分解。
  第二品核心是由须菩提提出贯穿全经的核心问题,即 心如何安住和心如何降服的问题。后续全部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摩诃萨:即摩诃萨堙,摩诃,就是大,旧译大心、大众生,新译大有情,就是菩萨的另一种尊称。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前面这一长段皆是讲三界中的芸芸众生。
  欲界为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
  色界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四禅十八天)。
  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有想,即四禅天中的广果天,处于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即是已经在无色界的最高处的一层天。
  涅槃意为灭度、寂灭、不生、安乐、清净、解脱、圆寂等,总之是指达到了佛的无念想、无烦恼境界。涅槃本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简单来说,有余涅盘就是已证佛地,但仍有色身,比如释迦牟尼佛已证佛地但未圆寂时;无余涅盘就是全部归入法界。
  此分为大乘正宗分,菩提心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首先是菩萨要发心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和到彼岸,这种有住的发心则是世俗菩提心,但是度化众生而不着相,而无所住并三轮体空,则是胜义菩提心。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常说的四相。
  我相,不要执着于自我,即常说的我执,认为我是真实存在的。人相,不要以分别心看待你,我,他。众生相则一切有生命的物质,同时要跨越有生命和无生命间的二元执着,而寿者相则是指时间和生灭,要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上的执着。
  注意第二品和第三,四品之间的脉络关系。 在第二品由须菩提提出了心如何安主,并且心如何降服的问题。而第三品刚好先回答心如何降服,同时引出降服心要不着相和无住,到了第四品进一步解释如何安住的问题。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究竟如何安住,简单来答就是无所住而住,心无所住,去掉所有的执着本身就是心最大的安住。整部金刚经以空性为核心,进一步引导我们断除我执和法执,从空,到无住,再到无相。最后真正理解是实相般若的道理。
  布施,六度之首,那么无所住就先从布施谈起。
  布施应该无所住,不住六根和六尘,真正做到三轮体空布施,即布施的物品,布施者和受施者,三者都应该是空的和无所住的。只有这样福德才是真正的不可思量。
  福德和功德,又是两个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福德就是你做的好事,利益众生都是福德,有福报。但是功德则是指你真正从你做好事,或者诵经修行中心生智慧,洞悉了佛法的道理,只有这个才是功德。你做好事是福德,但是做了好事理解无所住和三轮体空的道理,那么心生大智慧,就是功德。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部分重点还是讲要去除对如来身相的执着,即不能以身体的相状来认识,来见如来。如来表现出的三十二相仅仅是方便法门,身相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即身相本身也是性空的,你不要执着于如来的身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世间万物表现出来的相状都是虚妄,也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即所有事物本身是因缘和合而生,从缘起上来说是有,但是事物本身并无自性,从自性上来说是空的。所以对任何事物你不要执着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五蕴皆空,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实。
  学佛你不要真正执着有一个如来佛真实存在,也不要执着如来化相的各种方便法门。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到本品第一次引出言说章句,言说章句本身即是本书经文中的内容,本书是一本佛经,能够听闻书中的部分章句,并且持戒修福,就能够一念生净信者,得无量福德,可见该经书本身的作用太大了。
  实信,真实的信仰,也就是从内心深处发心并认同。学佛谈信解行证,即首先是信,通过树立真实信心,从内心发心和发愿,有了这个基础信念才谈得上后面详细的学习和证悟。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讲轮回,而轮回不脱离因果。种善根,得善果和福报。
  净信:佛教认为佛所在的西天是净土,所以有净土信仰。
  从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再谈到无法相。注意 无四相本身还是在谈要破除我执,而我相,人相,众生相更多是我执的空间概念,而寿者相则是我执在时间上的概念。
  在第五品重点说了不要执着于如来佛的身相,由此进一步展开到不要对事物所有相状的执着,更多可以理解为断除我执。而在去了身相后,还得去法相,断除法执。即如来的身相不是真实存在的,自然如来所讲的法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来讲的法只是方便法门。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太重要了,即佛法只是引导你脱离苦海,到彼岸的方便法门,没有这个方便法门你也无所引导从而得不了般若智慧;但是如果你到了彼岸,还拽着这个佛法是真正存在的,那本身就是着了法相,没有理解法相本身也是空性的道理。
  对佛法也不能执著,要像竹筏子一样,过了河就舍弃掉,这才是真正的万法皆空。
  不要执着于法,也不要执着于非法,你执着于空本身也是执着,空本身不是指简单的无,简单的没有,空性本质是理解事物缘起有,自性无的道理。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五品讲不要执着于身相,第六品不要执着于法相,如来展现出来的身相,你看到的章句和经文本身是虚空的,仅仅是引导你的方便法门而已。无所住首先是要去四相,断除我执和法执。
  第七品更多是一个延展,即没有如来,没有法,自然也就没有如来讲过什么定法。即无法可说,按道理无法可说就没有这篇如来讲解经文的,但是为何还是有?本身原因还是方便和引导法门。
  无上正等正觉法,就我对佛所说无上正等正觉的义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所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眼前现象上的事,眼前现象上的事是循业所显现的虚幻相,如同梦境中的幻相,实际上什么事也没有。
  无为法性,本无浅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应无差别。有差别者,谓根有利钝,学有浅深,故名差别,既有差别,即无定相也。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者与圣人只是因为证悟"无为法"的深浅而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别。法无定法,任何形式的修行方便法门都为为你指引你到达到智慧彼岸。
  但是每个人本身的资质不同,慧根不同,因此在领悟或证悟的深浅,证悟的方式上可能有差别的。如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以无为法证得的深浅,所以显象上有差别。声闻和缘觉修行都是为了解脱生死,但是声闻是从四圣谛入手,而缘觉是从十二因缘入手,但是最终都可以断除见思惑,断除我执,通达无我。因为不论是哪种修行方法,从佛的三法印来说,佛法的本质仍然是一样的,只是修行的法门,次第,深浅不同而已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教说一日月照四天下,覆六欲天、初禅天,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七宝:阿弥陀佛驻西方极乐世界有七种珍宝,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码瑙。
  福德性:指觉悟了佛法后所达到的境界。与通过布施所得到的福德比较是更高的境界。因为七宝布施的福德也只是幻像,并不是不生不灭的福德实相,所以只能说福德多。
  四句偈:全经没有明确指出是哪四句,各种说法也很多。有一种说法是弥勒佛回答天亲菩萨,说四句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可能是第26品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或者是第32品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手持金刚经的四句偈并跟他人说,即布施中的法布施,对于法布施的福德比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还要大,进一步再说这本经书的功效,佛教三宝佛,法,僧,法更加需要供养和传播。同时又指出所有诸佛,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要义皆是从本经而出,足见金刚经在大乘佛法里面的重要地位。
  前面刚讲了不要执着于佛的身相,不要执着于佛法,也不要执着于佛真正讲过说过什么佛法,所有的幻化都只是方便工具而已。因此前面说了本经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本经传播的佛法,但是并不是叫你要执着于这本经,因此不要执着于佛法,也不要执着于非佛法,这才可能通达佛法实相。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部分讲沙门四果,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也即是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所以先把这四国解释清楚。
  1.须陀洹果︰意译预流果,即初果。谓去凡夫位入圣道法流,断三界见惑入圣者流类。
  2.斯陀含果︰意译因来果。谓已断欲界思惑九品中之上六品,但还遗留下三品之惑,还要一度往来人中天上。
  3.阿那含果︰意译不还果或不来果,即第三果。谓已断欲界思惑,不需还生欲界。
  4.阿罗汉果︰意译无学果,即第四果。谓已断三界见思烦恼,究极圣者位,乃小乘中最高境地。
  斯陀含果由于遗留有思惑中的下三品,因此还需要一度往来,到欲界的六欲天投生一次,因此也叫一来果。而对于阿那含果已经断完欲界的思惑,已经能够安住在三界中的色界和无色界,因此不需要再往来欲界,叫不来果。阿罗汉果则是三界见思惑全部断完,小乘最高境地。
  预流果为初果,需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可见初果已经断除对六尘的执着,远离凡夫境界。而到了阿罗汉果,已经脱离六道轮回之苦,但是仍然有细微的所知障没有断除。
  我得了阿罗汉果,但是我不能这样想,如果我真这样想了又会陷入到对四相的执着,那又跟凡夫有什么区别呢?这一品虽然是在讲要断除见思惑,证得小乘四果,但是实际上无惑可断,无果可证,否则陷入到俗谛,而非真正的圣义谛。
  无诤三昧: 无诤即物我两忘而不争竞不生烦恼。三昧又叫三摩地、正定、正受等,指一种专注的静思修行境界。华严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而涅槃经云,一念不生,万法无诤。无诤本质仍然是指断除烦恼,最终断除我执和法执,最后心生正念和正定。
  第一离欲阿罗汉,离欲是指断除一切烦恼。而须菩提本身解空第一,也可以称为离欲第一。
  乐阿那兰,乐是喜欢,阿那兰是寂静,乐阿那兰行者是喜欢寂静的人,此处的寂静为口意寂静,调服烦恼,这一点只有阿罗汉才能够做到,最殊胜的阿罗汉,就是最寂静者。
  我是阿罗汉或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但是我不能这样想,否则我又陷入了着相的境地。而只有远离烦恼,远离所有的烦恼,才可能真正达到最寂静的阿罗汉果境界。
  本品叫一相无相,即不要执著于各种名相,包括佛教的名相。所以谈到小乘四果,但是你一旦执着这些果位,认为有果可证,你又陷入了我执的处境。一相无相,即所有的相状,本质就是无相。金刚经先讲空,讲无所住,最终都要回到无相和实相这个本质概念上来。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庄严净土:狭义的净土即西方极乐净土,而大般若的净土更多是指心净。因此在维摩诘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真正的净土随时都不在远处,而在你内心。
  燃灯佛即过去佛,未来佛是弥勒佛。西方佛是阿弥陀佛,而东方佛是药师佛,构成三世佛中的竖三世和横三世。而如来则是在燃灯佛所授记。
  前面在第七品讲了无法可说,也无法可取,到了这一品进一步讲无法可得,即不要着了法相。
  庄严佛土在哪里?菩萨是否真有个居住的庄严佛土?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因此你不要执着于真正有这么一个庄严佛土,当然你也不要执着就没有这个庄严佛土,执着于有或者执着于无本质都是俗谛,而只有你心清静了,心无分别了才会发现处处皆是庄严佛土。
  六祖慧能听闻金刚经中的一句话而顿悟,这句在该品出现,即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无所住本质仍然是不执着,即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就是无所住,当你不执着的时候生起的心就是清静心。正如布施一样,当你真正做到三轮体空布施的时候就是无所住,那么这时发心就是清静心。
  我们可以再回来看下第二品须菩提的发问,即:
  善男善女-》发心-》心如何住?-》心如何降伏?
  而如果把这品当作一个重要回答的话,可以看到佛的回答重点并不是马上去回答心如何住?心如何降伏?而是 首先回到了如何发心这个问题上。即你遇到的问题都是你发心的方式不对,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发心的问题。而发心的重点则是无所住,当你真正无所住发心,那么自然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根本就不存在还去考虑如何住的问题 ,同时这种清静无差别心自然也不需要再降伏。
  须弥山王就是讲法身,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证到一点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无边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恒河,印度的一个大河,用恒河沙做比喻,也是说明多的数都数不清。那自然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即使无穷大*无穷大,而这么无限的七宝布施,自然是福德甚多。
  这一品重点还是在后面,前面这一段仍然是是为后面做伏笔,即再次引出受持金刚经并为他人说,这个的法布施福德比前面的福德甚多更加殊胜,更胜前福德。
  前者是有形布施,是有为福德,而后者受持金刚经并为他人说,则是无为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这部分重点将经书的供养,受持读诵。佛教三宝佛,法,僧,经书在的地方就是佛在地方,你应该像尊重佛和僧一样的方式尊重经书和经书所讲的法。
  这本经书所讲的法是第一希有之法,是很希有的,更加要懂得珍惜。
  经书应该得到供养,就如佛塔庙所在地一样,那么佛塔庙究竟在哪里?有法在的地方塔庙就在,正如一个偈子所讲:"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受持读诵金刚经就是修心,真正悟了就是即心即佛,处处都是塔庙。
  好了,到了十二品埋了如此多的伏笔还是没有引出经书的名字,包括本品已经更像是流通分该结束全经了,真正引出经书的名字则从十三品开始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意到了这一品才正式引出金刚经,包括完整的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再强调下在整部经文里面反复出现的语法格式,即如下:
  佛说 *** , 即非 *** ,是名 ***
  真俗二谛义始终是经书在解决和论证的问题,即什么才是真正的空性,空性不是真正的空,不是真正的没有,而是真空妙有。执着于有是执着,同样道理执着于无也是执着,而真正的断除执着必须是放下对有无本身的二元独立思想。这个句法说明的就是前面两者都是俗谛,而只有最后是真谛,真谛本身是超越了二元对立的。
  佛给了这部经书一个名字,让你尊重和手持,佛讲了般若波罗蜜多中大智慧的内容,但是这部经,这部经里面所讲的法本身仅仅是方便法门而已。如来说法了,但是如来本身又是无法可说,佛法空寂本身就是在身边,跟经书,跟如来是否说法没有任何的关系,否则就会产生法执。
  微尘和世界,通过标准语法句式在阐述要破除对这种有名相状的执着,这跟破除有名法的执着一个道理。
  从微尘和世界,进一步延伸到破除对佛的有名相状的执着,从第五品就提出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到这一品进一步到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如来说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就是虚幻相,只是名叫做三十二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本身也是本经相当核心的一句,即破除对有名相状的执着。
  受持本经书并同他人说的福德前面反复提到,包括大于各种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而布施本身又分为了财布施,身布施和法布施。而对于身布施往往是最难的,在敦煌壁画里面也专门有毗尸王割肉喂鹰的故事,这比各种财布施难上千倍万倍。
  而受持本经书的福德,既比各种财布施的福德大,也比这种身布施的福德也大。但是金刚经本身又随时在纠正你,即如果你始终带着这种为求福报的概念你受持和传诵,那最多也是有为福德,大量的有为执着仍然在,因此很难修得真正的大智慧境界。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大家可以看下又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庄重感。
  第一个小段落仍然在说能够信解受持该经,可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并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说明该经书的利益太大了。一个是让你真正远离各种执着烦恼,能够生起清静和无差别心,一个是最终达到实相般若的大智慧。
  什么是实相,在这里又是标准句法在说明实相本身不是有名,也不是无名,实相是脱离了对有无,是非的二元对立,如果见诸相非相,即是实相。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盘、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前面讲福德,到了这一品开始提及到功德,而且是第一希有功德,福德是外,而只有功德才是内,只有功德才可能让你心生智慧,通过行善修福可以帮助你积累福德,但是这种福德真正从有为转变为无为的时候,才会让你逐渐的积累功德。而受持和读诵金刚经本身对修功德,积累自身智慧是相当有益处的。
  离一切诸相,是名诸佛;见诸相非相,即证悟实相,这始终都是本经的核心脉络。
  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不惊是听闻方面,不怖是思维方面,而不畏则是修持方面。如果你有强烈的我法二执一定就有有惊有怖有畏,而真要做到不惊不怖不畏则需要真正证悟般若空性大智慧。
  忍辱波罗蜜,六度波罗蜜的第三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中般若智慧度最为殊胜,其中的前五度都是为智慧度而广说。在本品出现了修忍辱度,又进了一层,而在前面重点讲的还是六度中的布施。
  在这部分讲了歌利王割截身体的例子,为何歌利王能够受此忍辱,而没有起任何憎恨之心,其关键点还是在于歌利王已经脱离了对四相的执着,通达了空性,只有真正通达了三轮体空,通达了空性,才能够忍受一切的痛苦。否则就很容易起各种嗔恨之心。
  释迦牟尼成佛后,有五位最早跟随的比丘最先得度,其中的乔陈如尊者,其前世就歌利王。
  忍辱仙人,菩萨过去做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同样也是远离了四相执着。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即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在这一品第二次提到了这句关键的话,注意有个关键的变化,前面是无所住而生起心,而这里谈的是应生无所住心,即进一步解释如何生心,如何发心的问题。同时说明若心有住,则非真正的所住,因此要原来一切相,也不能住色,不能住声香味触法,若心在任何一点有住,那么都不是真正的发心。
  通俗点来说,真正的发心应该是自己认识到自己内在的真如本性,而完全自发的一种不为达到如何一个目标的心,这种心本身清静而无差别。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又在强调诸相非相的道理。而众生即非众生,众生无论是否涅槃,其本性并无差别。
  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颜丙注即是,真而非假。谓之真语。实而不虚。谓之实语。如如不动。谓之如语。至于不诳语者。佛不诳惑于人。不异语者。佛语不为怪异。此五语者。欲人生信心。不必生疑心。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但是你不能住法布施,而是应该不住法而行于布施,这才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再次强调持经功德。本品为离相寂灭分,重点还是在离四相上,稍微展开理解可以进一步总结为:
  离相-》断执着-》领悟空性-》寂灭境界-》实相般若智慧 。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本品重点如品名,即进一步阐述持经的无量无边功德。持经的功能是无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已经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
  首先通过和布施比较来讲持经的无量功德,身布施是最难的布施,而佛陀反复的通过七宝和身命布施来和受持金刚经相互较量,主要建立大众对般若功德的信心
  为何持经的功德如此之大?原因是佛陀的加持力不可思议,佛法的殊胜性不可思议。
  乐小法者,世间法,小乘法。而金刚经属于大乘,内容相当深奥,对于小乘法活外道平凡人,往往很难接受,听闻和理解。因此对于这些人,此经不能听受读诵。
  有金刚经在的地方,即如有佛塔在,因此恭敬,顶礼,转绕和供养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还在强调受持读诵此经的功德。不过该分是以持经人被轻贱为例子来说明持经能净业障,受持读诵功德无量,果报也不可思议。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一品讲了释迦牟尼佛的在前世燃灯佛授记的过程,引出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也比不上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
  什么是功德,在《坛经》里面云,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通过受持读诵金刚经,获得平等无染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功德,此功德远胜世间有漏善法。
  最后谈到末法世代,仍然会出现大量诽谤和不相信大乘佛法的人。但是我们仍然应该对经义树起真实信心,通过佛经的加持,断除烦恼,这样果报才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注意在第二品须菩提就发此问,但是在第二品发问的时候如来并没有马上回答。在该品又重复发问,而该品给出回答,而这个回答前面刚好就是第三品的内容。
  简单来讲,就是两个核心内容,其一是度众生,其二是不着相。着相本质就是执着,包括了我执和法执,只有真正懂得了度众生而不着相的道理,你才可能通达无我。
  应如是生心-》度众生,不着相。
  一切法皆是佛法,但是空性无边,真正能够讲出来的八万四千法门不是真正的佛法,也是各种方便法门,佛法本身是无名的,一切法的本性都是无实无虚的,堕入实和虚的任何一边都是法执。
  度众生而不着相重点在断除我执,同时进一步开始如来没有在燃灯佛所得什么法,也没有讲什么法,即从断除我执外,还需要断除对法的执着。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因此对法的理解也应该从基本的有名相状的俗谛转到法空性的真谛。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究竟无我分,而无我包括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一品有个重点,就是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在谈去四相的时候可以看到前面三相都在讲空间层面的概念,而寿者相则是在讲时间,三心不可得本身也是破除时间上二元对立。
  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凡夫经由父母所生的肉眼,能见的距离、范围相当有限。
  天眼:能见肉眼所不能见的事物,除了不受大小、距离、明暗的限制外,也不受遮隔隐藏限制。
  慧眼:罗汉所证,见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徵象,所以能出生死轮回,离五蕴、出三界。
  法眼:初地以上的菩萨所具,能见万法的本性—法性,法身遍一切处、遍一切时。
  佛眼:具足前面四种眼的所有功能,它是智慧的全体,也就是大圆镜智的本身,又称为大圆觉。
  佛告诉须菩提,每一个众生的心得种性,根基我都完全知悉,但是如来说,诸心非心。是名为心。即心本身也不是实有的,是得不到的,这是一切法的本性。
  心本身不是实有,所有不可得,同样对于时间本身也不是实有,因此还要打破在时间上的二元对立,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七宝布施福德甚多,但是不能陷入对福德多少的执着。
  这一品强调的重点是福德无故,不能简单的来说福德的多少或福德的虚实,福德无故意思就是福德不能用简单的多少数字来衡量,福德如虚空不可思量。一个人要从凡夫成佛,必须要有智慧的庄严,福德的庄严。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
  福德无故,即福德的本体不是实有,或者说福德无实,如果福德是实有之法,如来在诸经中不会说这样的布施福德极大。只有了解了福德无故道理,才可能真正在积累福德的同时积累自己的功德,也即是从有为福德-》无为福德(福德无实)-》积累功德。
  梁武帝曾经问达摩祖师,我自登基以来,造佛像,印经书,供养僧众,这个功德大不大?而达摩祖师的回答很简单,即是没有任何的功德。执着于功德实有,自然就是没有功德。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具足色身:即十分完美的身体。色身,佛教称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之身,即人有形的肉体。
  从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再到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再到这一品不可以具足色身见如来。
  首先说明如来的色身,三十二相都是幻化,不是真实存在,因此不可以具足色身见,同时进一步说明也不可以具足诸相见,这也是本品主题是离色离相的意思。
  大家注意看下,从第十三品引出了金刚经,到第十四品进一步说明持经功德,到十五品说明该经能净业障。而到了第十七品开始整体感觉又是第二次的迭代叙述。
  可以看到在十七品又是须菩提进一步的重复第二品的发问和问题,同时十七品也包含了原来第三品的内容,即度化众生而不着相。到了第十九品继续讲布施对应原来的第四品,到了第二十品讲要离色离相和原来的第五品离身相也是对应的。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意在第六品讲要脱离对法相的执着,无法可得,到了第七品将无法可说。而二十一和二十二品正好也进一步在讲无法可说和无法可得,进一步让众生对法相本身的执着。
  二十一品讲无法可说时候讲的很严重,即如果有人说如来说过什么法就是诽谤佛。
  说法者无法可说才是真正的脱离法相执着,说法三轮体空即对应法布施中的说法者,听法者,法本身都应该是空的,不是真实存在的,这才是佛法本身的空性。
  在大涅槃经里面讲,我自成佛至涅槃,未曾说过一字佛法;在禅宗里面更是不立文字,强调以心传心和见性成佛也是一个道理。
  从无法可说,须菩提进一步发问,那么如来说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果位呢?难道也是无所得?最终佛的回答是这个果位本身也不能理解为实有,并执着在这个果位这个结果上。即在实相中,如来根本没有可得之法,你看到的有所得实际上是无所得。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首先谈了法平等,诸法不论是显现,空性,还是佛陀和众生,本身应该都是平等无差别的。法无高下,众生平等,以平等清静心,不着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观照自性,而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行善是为了福报或果报,或贪图虚名,都不是真正的行善。
  如何修善法,前提仍然是要去四相,摆脱对有无得执着,断除我执和法执。只有摆脱"有"的执著,才能净心,才是真善。"净心"即心中无我、无人等四相,只要有了这个根本,修任何善法都能觉悟。所以说"是法平等",说"善法"也是"非善法"。"净心行善"强调的是"净心"。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一品没太多解读了,进一步说明受持读诵金刚经的福德和功德。
  持经的功德远远超过财布施,因为持读诵金刚经,才有可能真正将福德资粮转变为智慧资粮,而这个转化的重点则在于真正懂得脱离四相,布施而无所住的道理。
  唐玄宗说过,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在第十七分到二十四分重点是将修行,讲应该无所住安住真心,修一切善法。该品名化无所化分,这里的化理解为度,即以平等心度平等众,外不见所度的众生,内不见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无所化。在二十一和二十二分讲无法可说和无法可得,到该品更是要连最基本的惑根都要断掉。
  如来说有我,这里的我只是一个假名方便理解,即实相中的我是不存在的。而凡夫则有对四相和各种妄想的执着,因此认为我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凡夫和佛的一个差别。
  但是凡夫的本性和佛真如本身是无差别的,你认为凡夫和佛有差别也是犯了二元对立。即凡夫即佛,佛即凡夫,关键是凡夫内在已有的真如本性是否真正显现出来的,一念悟,即凡夫即佛。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观:佛教术语,通过观察虚妄的表相世界,而达到佛教空谛的智慧。
  这品叫法身非相,因此和前面讲到过的身相,三十二相,具足色身相是有区别的,即理解为是否可以通过如来显现的三十二相来观照到如来的法身?而对于法身,本身也应该是诸相非相的。
  该品有重要的四句揭,即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眼见心想的三十二相,一落入有相的执着,就不是佛的真身。在前面的5,13,21分已经多次再说不能以身相,三十二相,具足身相见如来。该分更加强调的是内心的观想,也不能取相执着。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佛陀一路破除执着到这里,又怕众生落入断灭空见的陷阱中。因此提出了般若妙法不可用断常之见思量,不可用生灭之法思量,应该发菩提心而离断灭见。
  空只是个方便法门,并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断灭见本身就是否定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认为人死亡后就什么都消失了。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断灭相本身就是认为诸物,诸法都是有生有灭的,由于有生有灭的思想更加容易产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思想,而佛法空性本身则是不生不灭的 。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讲菩萨能够知道一切法无我,所以能够无生法忍;为什么无生法忍的功德远远超过了财布施?即菩萨的布施本身无所住,因此不会因为贪求生起执着,即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
  在十九品讲福德无故,而本品则讲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解释如来,如来即威仪寂静。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谓威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是庄严圆满之相;所谓寂静者,即无去无来,非动非静。佛陀所证悟的法身如来无来去之相,诸法平等,无高无下,无彼无此。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一合相,对总体相状的一种执着,任何一个事物本身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又物质在因缘和合下构成的,如果对这个总体相状有执着就是一合相。三千大千世界和诸微尘,天地万物即是因缘假合而成,并非真实存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要彻底打破对二元对立的执着。
  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标准的句法,进一步说明真正的实相应该是如何的?即既不能执着于这个和合而成的物体是真实存在的,又不能认为这个物体是完全没有,即要认识到物体缘起是有的,但是自性本身又是空的。既不要执着于有名相状,也不要执着于无名相状,这才是真正的实相。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对于四见,六祖是如此解释的。
  我见:认为如来藏的本体是实有存在的。
  人见:认为众生的无漏本性是实有存在的。
  众生见:众生的烦恼本来清静,认为这个清静部分是实有存在的。
  寿者见:一切众生在实相中不生不灭,认为这个不生不灭是实有存在的。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即说明顺序的问题,先听,再思,再修,即常说的闻思修的顺序。只有这样才能够不生法,脱离对法相本身的执着。
  本品为知见不生分,楞严经上也有几句很重要的话: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知与见,后来是佛学一个专有名称,知就是知道,把佛经道理都懂了的这个知。见,也看到过这个现象、境界,就是知见。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个次序。
  按次序来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发慧悟道。真的悟道了,解脱一切苦厄,但是解脱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质世间一切的束缚。当这些欲界、色界一切的烦恼、情感都解脱光了以后,还有个东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见,这个知与见仍要解脱,最后要彻底的空。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有为法:有所作为就有因缘结果,佛教认为这样就永远牵连不绝,无法觉悟,所以有为法就是指红尘世界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语行为。
  在最后一品又提到了重要的四句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同时再次提到了受持金刚经,并且为他人演说的福德不可思量。在上一品重点对降服妄心进行了总结,即将心外的四相,心内的四见都空去而不生动念,该品则通过四句揭说明安住真心的道理。
  佛最后念四句偈语,是对《金刚经》义理地概括总结。
  万法皆空,世间一切有为的法,如梦幻,如泡影,如露水,如闪电,都是转瞬即逝,并非真实存在,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那你执着的东西也无非是虚妄而已,自然也没有执着的必要。但是 因果不空 ,所有世间万物,万法又自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和法则,缘起和缘灭,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可以追溯到因,因果法则仍然是世间万物万法运行的普遍法则。
  佛教特别是其中的禅宗,既说万法皆空,但又并不完全否定现实,说万法都是变动不居的,但万法还是存在的,因此又强调要获得觉悟不能离开现实的一切琐细事故,说 一切烦恼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皆是佛法,说平常心是道,吃饭穿衣就是修行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觉悟了道理后要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正如第一品开始的一日一生,日行六度的道理。

多元音乐人齐聚见面吧!电台杜德伟空降再现经典回忆杀由QQ音乐推出的潮流音乐资讯脱口秀直播节目见面吧!电台已播出十余周,直播点播的形式让节目一直受到线上线下观众的广泛关注。上周节目中,风格各异的六组音乐人前来做客。舞台表演之余,他们水木年华追忆青春岁月QQ音乐见面吧!电台开启怀旧模式由QQ音乐推出的直播互动音乐通告节目见面吧!电台,本周持续发掘来自不同年代的音乐能量。水木年华谷蓝帝艾福杰尼连淮伟陆思恒五组嘉宾将登上QQ音乐见面吧!电台本周的直播现场,为观众们带战棋游戏凭什么突然火了?天地劫之后,最终幻想系列又添新作提及战棋类游戏,相信许多80后和90初的玩家都会有很多感慨,毕竟在那个年代,还么有王者荣耀,也没有英雄联盟,最火的就是各种战棋玩法游戏,比如火焰之纹章天地劫系列等都是非常经典的战棋8款游戏同时亮相年度游戏展,粉丝颤抖!国产游戏的春天来了?如果你对中国游戏的印象还停留在贪玩蓝月这样的换皮页游,那最近,你可能会有所改观了。在今年的E3游戏展上,我们迎来了国产单机游戏的春天游力卡游戏带来了天神镇生死轮回侠乂行等8款国产游心动的信号第二季,为什么能频上虎扑热搜?全面被直男社区热议的心动的信号第二季表明,恋爱除了浪漫和甜宠的姿态,还值得有更多社会向都市向的发散。关照现实,才是这档节目真正的出圈利器。文黎河这一季心动的信号,竟然在虎扑收割了无BIGBANG暂别舞台!权志龙GDragon低调入伍!据韩联社报道,韩国男团BIGBANG队长权志龙GDragon将从2018年2月27日下午开始,正式加入韩国江原道铁原陆军3师团的白骨部队新兵教育队,GDragon将在这处三八线附近药水哥整活不断和向佐来了一个摸头杀,网友锁死这对cp药水哥虽然输掉了比赛但是我药水哥又怎么会轻易就认输呢,上一次的虎牙功夫嘉年华上我们的药水哥在跟武僧一龙对打的时候,面对专业拳手的进攻,虽然药水哥很好的防守住了上面,但是武僧一龙最出拳赛已定这次药水哥真的危险了?网友赶紧投降这两天的药水哥那可真的是红遍一片天了,微博热搜连着上而药水哥也是整活不断,不仅是直播跪下道歉又是微博道歉,网友调侃这跟前几天的药水哥可不一样的,因为前几天的ysg那是真的狂,不仅仅抱不到郭碧婷我就抱她老公,药水哥还是那个药水哥,网友都佩服昨天药水哥输给了向佐,网友们在观看完比赛以后可能都会说一句就这。确实药水哥和向佐的实力悬殊,而且药水哥的职业和人家不能相比,向佐本身就是武打明星而且身材管理的很好,药水哥是一点都不药水哥道歉占据热搜榜前十,网友谁让你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第四届虎牙功夫嘉年华开赛在即,本次活动一经官宣就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为什么会如此让人关注呢?这是因为虎牙功夫嘉年华在经过了前三次的成功举办之后,已经彻彻底底的从娱乐性大于一男子整容190多次,最疯狂的一次花154万给后背植入翅膀说起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奇闻怪事,大家都会瞬间感到耳目一新,并且事情的表面总是让人始料未及,而事情的背后也是令人唏嘘不已!不过,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千姿百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的生
37岁朱珠官宣产女,宝宝完美遗传梨涡和外貌,网友赢在起跑线上最近娱乐圈最受关注的一则消息应该就是美女朱珠官宣产女,在喜得爱女之后,朱珠老公非常开心的和大家分享了这则好消息。他不仅晒出了女儿的正面照片,而且还用英文表达了对女儿的爱。朱珠是大众于荣光重现武侠经典,但新天龙八部,这次真的没眼看在于荣光看来,影视剧中表现的传统武侠文化中的武功,是基于人体自身潜能的想象。然而不知何时起,武侠影视剧中的武功渐渐展现成了漫天飞舞的激光火球和冰柱。于是,在新版天龙八部中,我们并没微普法扫黑风暴热播,这些细节你看懂了吗?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缺席。扫黑风暴谁好谁恶,真相正在慢慢浮出水面。由孙红雷张艺兴刘奕君等主演,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的电视剧扫黑风暴持续热播,成为当之不愧的年度最热门剧集。扫黑风暴接接不到戏,弃女舒畅只能效仿张晨光,戏骨们的春天还会来吗?天龙八部的拍摄现场,一个眉上横着两条粗矿黑线顶着两块高原红的小老太,正瞪着摄影机甩着她那两撮凌乱的头发。这是16岁的舒畅,在演着96岁的天山童姥,竟毫无违和感。2003年,张纪中邀小兵张嘎17年,有人成顶流,有人遭嫌弃,有人遗憾离世说起90后的童年记忆,绝对少不了小兵张嘎!一身莽劲的嘎子,憨气可爱的胖墩,善良朴实的英子,勇于改变的乐乐。四个小孩儿用他们的勇敢和聪明与日寇周旋,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感动向佐一家乘千万豪车出行,郭碧婷衣着宽松显邋遢,拎包抱女两不误饿了吗?戳右边关注我们,每天给您送上最新出炉的娱乐硬核大餐!9月4号,有媒体放出一段跟拍向佐的视频,他与好友聚餐吃下午茶,接着又用豪车接送妻女,一家三口罕见现身。画面中,向佐穿着一何炅被爆五宗罪,一夜清空微博,撇清圈内关系,终于扛不住了?如今娱乐圈的风气可以说是大不如前,因为流量与受众的激增,很多平台为了资本不惜败坏自己品牌与节目的口碑,芒果台就是一个典型,可以说对如今娱乐圈风气的败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众所周知,戚薇狂减30斤,公开秘诀,直言减肥很简单方法就两步尊重所有声音,成为最好的自己。不要让成长道路的杂音影响你的判断和选择。努力改变自己,闲言碎语太多就奔跑起来。跑起来时候只有风声。作为明星艺人,除去精湛演技,身材颜值样样都要抗打。镜朱之文的成名悲剧儿女双双啃老,遭村民疯狂吸血,他做了什么?一位农民歌手,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一举成名。走出贫困后的他,给自己家乡做了巨大贡献,他,就是大衣哥朱之文!站上草根舞台,成功源于得天独厚金嗓子1969年11月27日,朱之文出生在杨洋与热巴在你是我的荣耀这部剧中假戏真做?在这部你是我的荣耀电视剧中,热巴和杨洋的这对CP也彻底火了,昨天剧方举办了庆功宴,两人再次合体撒了一把糖。庆功宴上,主办方给演员发了奖牌,热巴那块牌子突然掉了,就在热巴捡奖牌的时候影视剧中令人越发厌恶的女主角你认为有哪些?看到你这个问题,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了两个令人恶心的女主角,第1个是正阳门下的女主角,苏萌,令人恶心,矫情到了极点,而且是特别的无理取闹,也是一个特别能作的女人,从少女时期就开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