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娃数学连跳两级,我总结出鸡数学的最优方案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逃逃开学就是7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一的大孩子了!
  上中学后还真不敢马虎,尤其数学,因为逃逃连跳了两级,已经在上9年级的内容。而且从今年开始,他的所有数学作业、测试成绩,都会计入GPA(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成绩点),会直接影响到以后考大学。另外他也正在备战明年的AMC10年级竞赛……
  但总的来说,数学是不少美国华人孩子的强项。别看美国的数学好像不咋地,但它的奥数队很强,比如罗博深教练带领的奥数队,连续3年世界夺冠;而美国奥数队的队员,常常清一色的华裔,看起来就是个中国队
  快开学了,群里不少妈妈又讨论起鸡娃数学的种种。我今天呢,就来结合自己在美国鸡娃数学的心得,和大家聊聊"过来人"的体会。
  No.1
  回头看学数学的2个关键
  "中西结合"
  首先我觉得,很多美国华人孩子的数学不错,主要是得益于两方面:
  1、"多练习多刷题",鸡数学,咱们中国家长自带天赋
  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这一代家长,都深知一个道理:数学就是要"斗硬"。它不像看小说,看一遍就能记住故事情节,真的需要拿笔出来算,来思考,必要的练习和刷题,才能完全把知识点完全理解吃透。
  所以,从学龄前,很多家长就已经开始给娃搜罗各种学习、练习资源。逃逃也不例外,而且更夸张。早些年还没等我和他爸出手,国内的爷爷奶奶听说美国数学教得简单,已经趁着过来旅行时夹带私货——各种数学习题集~
  自然地,和大多数国内小朋友类似,逃逃学数学的刷题量,不小
  2、"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国数学,帮娃打下良好的数学思维基础
  美国的低龄段数学教育,众所周知,挺慢的。
  他们为了学习一个概念,会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数积木、画格子、读绘本、玩教具……
  比如,逃逃上次在视频号跟大家介绍他小时候如何做加法,算2+3=?,得先在数轴上找到2,然后往右边数3格:
  再比如,印象中逃逃学"角"这个概念时,老师就完全把数学课上成了手工课,花了好多个课时,让孩子用教具自己动手操作,来感知、对比角度的变化:
  再读数学绘本,跑到故事里,和各种与"角"有关的图形会个面:
  但其实,当时也只是让他有个"角"的概念而已,好几年后,才开始正式学习怎么测量和求角度呢……
  看起来,老美"过场"真的很多,但恰恰是这个过程,给孩子打下了很扎实的数感和数学思维基础。
  前面两点,
  第一点,
  多练习多刷题,应该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共识;
  第二点,
  看得见摸得着,我想并非所有人都赞同,因为它看起来过场太多,进度太慢。就连我自己,也经历了从不太看得起眼,到逐渐理解接受,到后来体会到它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帮助,感叹真香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今天特别想和大家详细聊聊这第二点,实际上它更基础,更重要。
  No.2
  让数学" 看得见摸得着 "
  孩子理解更深刻
  咱们先从孩子的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说起。
  孩子的数学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用学术语言来描述,是——
  具象 -> 形象 -> 抽象
  用大白话来讲,这3个阶段依次是——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去感知数学。比如掰手指、数苹果……
  ↓
  用形象化的图形图像让孩子去分析数学。比如画数轴、画格子、画线段图、建模图等等;
  ↓
  把所有数学概念变成符号,进行计算、思考。比如做抽象的代数运算,等量变换等等。
  具象、形象、抽象这3个阶段的发展是有顺序的,不能随意逾越。
  前面我们看到的美国数学教育中各种慢悠悠的"过场",实际上就是在在顺应孩子思维发展的顺序,在具象、形象,"看得见摸得着"的思维阶段中培养数学思维。
  因为,这两步走得够稳够扎实,到了最后一步,"抽象"阶段时,才能走得快,走得远。
  这可是有科学根据的,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01 掰手指
  如果家有低龄小朋友,你可能会纠结孩子做算术题要不要掰手指。因为看起来不太聪明,还有点儿慢~
  但是,斯坦福大学教授Vinod Menon用脑科学的证据告诉大家,要支持孩子用掰手指来做计算的行为,因为这个过程能让孩子对数学运算的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证据如下:人脑在处理数学问题时,5个亮起部分中的2个部分(下图中绿色和橙色的部分)都和视觉紧密相关。当孩子用视觉辅助数学学习,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可视、易感知的图形图像,会极大提升孩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5+8时的大脑活动
  其实不掰手指的话,用数苹果,数橘子,数积木等方法,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只是手指是我们最顺手也最好用的视觉辅助工具之一。
  所以,孩子最早开始数数、做运算时,喜欢用掰手指等借助实物的方法来进行,完全没毛病。
  02 画格子
  如果不背诵乘法口诀,你还会计算乘法吗?
  斯坦福另一位大牛,数学教授Jo Boaler曾经让学生们做过一个小测试,她出了一道乘法题:18 x 5=?
  但并不要求学生直接给答案,而是需要在纸上画出这个乘法算式的意义。
  有些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在脑海里做竖式运算,只有部分的,数学思维比较好的学生能迅速地在纸上把它的意义和算法画出来,比如把这个算式换成更利于自己计算的20x 5 – 2x 5,或者9x 10,再或者9x 5 + 9x 5等方式,用形象的矩形图表示出来。正如下图,18x 5,可以有至少6种方式来表达:
  Jo Boaler的研究团队发现,但凡后来在数学上表现优异的孩子,他们数学思维都培养得很好,而相反从小就训练死记硬背答案或者运算规律的孩子,对数学学习会越来越吃力。
  所以,经历了掰手指借助实物的阶段后,下一个阶段,要避免靠记忆、而是鼓励孩子多用画图表、画格子等"可视化"的方式来理解数学。
  比如,
  ● 用数轴或类似数轴的方式,理解加减法:
  ● 用数形结合的方式,画方格来理解一些特别算式:
  ● 用建模图,分析、解答应用题:
  我们来看一道有趣的题~
  城里有两家共享汽车公司,Uber和Lyft。假如你爸爸乘坐了共享汽车,但钱包掉在车上了,怎么办?接着,爸爸告诉了你这些信息:
  ● 这个城市有85%的共享汽车是Uber公司的;15%是Lyft的;
  ● 爸爸觉得自己的钱包多半是掉在Lyft公司的车上了,但他也不能确定。照你对自家老爹的了解,他有80%的可能,是估计对了的,20%的可能,估计错了。
  现在,你得帮你爸拿回钱包,应该先联系哪家共享汽车公司?也就是说,爸爸的钱包到底掉在哪家公司车上的几率更大?
  哼,我是来看文章的,你竟然骗我进来做题?别急,咱们不做题,咱来画画图。下面第一排的靠右的两个方框图,对应的是题目中的条件1和2,诺,结果已经出来了:
  Uber的框框明显更大,就先问它要钱包!
  再看一道字少点的:
  W和P最开始都拥有金额一样的钱。之后,W花了24,P花了72。现在,W的钱是P的3倍了。问,最开始他俩有多少钱?
  Still,不用找公式,不咋需要计算,建个模,答案就出来了。应用题也就那样嘛……
  No.3
  一个关键点,务必要注意
  看到这里,你可能说,上面这些内容也不见得新鲜啊,孩子的课本,或者课外班也有接触过啊。
  的确,实际上现在国内也越来越重视数学的可视化教学了。这些方法孩子可能都学过、用过。但关键是在这个阶段停留、练习多久,以及家长的态度和鼓励的方向。
  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学数学,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家长一定要表扬过程,不表扬速度。
  举个例子,当孩子刚学会计算时,你问他3+4=?如果表扬速度,TA就会倾向于记住7这个结果,下次再做3+4=?的题,凭记忆脱口而出,希望再次被表扬。而当你表扬过程时,孩子就不介意自己慢慢掰手指,或者摆实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数字和数量中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理解加法的概念含义。
  再比如,做稍微复杂一点儿的数学题时,表扬速度,孩子就会倾向于去记忆题型,在遇到类似题型时,套用相同的方法,速度会很快。但遇到从没见到的题目,这个记忆就没用了。而当你表扬过程时,孩子会更重视自己的解题过程,在那里多琢磨一会儿,甚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这样,将来遇到不同的题型也能举一反三。
  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深,有时跟逃逃一起做数学题,类似的我以前做过的题型,我一般都比他快,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数学就是这么练(记)出来的;但有时遇到新题型,逃逃可能会比我快,因为他的学习经历更重视思考过程,重视用可视化的画图方式,梳理分析自己的思路,重思考轻套路,更容易对付新题型。
  总之,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数学,不怕慢,只要够扎实,慢即是快。
  咱们中国家长对基本功、对练习的重视,是我们的优势;但仍然需要看到西方教学的一些优点,取长补短。
  逃妈絮絮叨:
  上周写了一篇关于英语语法的文章,留言中一位读者谈到了"普娃与牛娃"的关系。
  写这篇文章时,正好想起了逃逃小时候算数掰手指的样子,手指头不够了还要脱袜子数脚趾头……很有感触,想和大家再多聊几句。
  在我看来,天赋异禀的牛娃肯定有,但真的太少了。大多数孩子都像极了平凡的你我。但只要我们找对方法,足够努力,也引导、带动着孩子一起努力,源源不断地投入专注,投入坚持,"一般般"的孩子,也肯定会通过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的积累,成长得越来越好的,你说呢?

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和家庭的变迁有关吗?正面管教中有这样一句话当父亲对母亲失去控制时,父母双方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1hr我的祖辈爷爷是乡村的民办教师,奶奶则是大字不识的农家妇女。记得爷爷经常对奶奶说我今天一天不干活,生育政策出实效需在细微之处下功夫一些地方正陆续出台优化生育的相关政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与各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政策效果。这需要推动政策实施和政策落地的各级政府,要更多地分析研究微观家庭的生活方式小静正在走出自闭前段时间分享了小静对声音脱敏对感觉脱敏对环境脱敏,可以说小静正在一步一步地从自闭的状态中走出来,为什么这么说?今天就分享一下这几天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小静平时吃完饭就跑回到床上去,嘴女儿希望你在又忙又累的日子里,真正做到人间清醒亲爱的宝贝今天早上面对你声泪俱下的怒怼,妈妈觉得很心疼,很委屈也有一些担忧!事情的起因是关于你打工的问题。昨天你第一天去肯德基打工,上班时间是4001200,在630休息的时间你打赵小明从孩子啃手指看,心理学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作者赵小明文字邢娟编辑崔贯利一个人是否善良,是否负责任,首先是看她对待自己的身体是否善良负责,其次看她对待自已的理想是否善良负责,第三看她对待自已的人生是否善良负责。对自已都不善良孩子害怕数学?觉得数学没意思?一起来玩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吧文弥小木有一位数学老师,为了能提高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他甚至把自己的爱情故事,编进了课堂里。为了孩子们的数学,老师们也是真的很用心。美国心理学教授劳伦斯斯坦伯格,在与青春期和解一书学街舞怎样更快进步?这八个小建议你不能错过学舞蹈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但是有些建议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更好的学习舞蹈。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正在学街舞的你有所帮助第一跳的刻苦,不如跳的巧这里所除了钢琴外,小朋友学什么乐器好?很多家长还在纠结让小朋友学习什么乐器,其实中国有很多名族乐器可以弘扬国民文化,传承课余爱好习惯,培养孩子从小情操,让自己家孩子比别人优秀,那么哪些是除了钢琴之外适合孩子学习的乐器呢年轻妈妈生娃记1128凌晨三点左右肚子疼起来上厕所,发现有粉色分泌物,我知道见红了。给老公说我见红了,他说你确定么?我回答说嗯,确定。然后他就睡着了。没有了下文。百度了下,说是见红24小时左右发牛奶喝不下,加面粉揉成团,烤好松软喷香,孩子抢着吃我们家孩子原本一直喜欢喝牛奶的,这次放假回来我为此特地屯了2箱,结果孩子不喜欢喝了,但是牛奶的营养高,对于生长发育期间孩子的作用是很不错的,为此我把牛奶中加入面粉揉成团,烤着吃,孩父母的陪伴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真的很重要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家财万贯,而是好好爱他们,陪伴他们慢慢长大。财富他们自己可以积累,唯有父母的陪伴,错过了,一生永远的遗憾。叶落归根最近听到很多青少年患抑郁症的事情,我们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十大规则技巧,你也可以试试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有些孩子不爱看书,是因为从小没养成阅读习惯。只有从小培养,它才会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久而久之,书会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心态好的人,都有这5种习惯,有一种就很了不起歌德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物随心转,境由心造,人生的苦乐更多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心态错了,生活苦,人生累心态对了,一切就顺了。所以有句名言讲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9月1日起,中小学学制由63改为54模式?教育部正式回应前段时间有人提出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才的周期太长,建议国家缩短学制。虽然有关部门暂时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民众们对缩短学制的建议却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人认为我国小学和中学时间张文宏上纽大毕业典礼致辞全程英语世界仅有科学是不够的如今历史翻过了40多年,新冠病毒疫情是人类全球化取得巨大成就时发生的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全球化并非造成瘟疫蔓延的原因,不能控制瘟疫的原因恰恰是人类的分裂。也许全球化的问题也只能明天起,成都开启静音模式为给考生提供安静的备考及考试环境成都市教育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中高考期间禁止噪声污染的公告!执行时间2021年6月1日至6月17日执行关于建筑施工噪声严格限制建筑施工噪声干扰孩子12岁前,千万不要在这5件事上偷懒!家长再不注意就晚了常有家长反映,孩子上了初中后,进入青春期,性格大变。你说的话他不听,也不爱跟你交流,一点小事就发脾气,不知该如何是好。的确,青春期的孩子独立需求旺盛,为争取个人自由空间表现得十分敏网传陕西多地停中小学学科类培训机构,回应系省教育厅下发通知6月25日,河南省柘城县一武术馆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为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河南省商丘安阳平顶山郑州等多地教育部门紧急通知要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暂时关停整顿。今一个家庭,立下这7条家规,孩子必有出息常听人说,教育孩子,如同一场修行。有这样一位妈妈,给孩子立下了7条家规。这7条家规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值得所有父母借鉴。没有经过允许,别人的东西不可以乱拿前段时间山东学霸村一夜爆火,博士扎堆,这个村子凭什么这么牛?最近,山东有个学霸村在网上火了起来。这个学霸村到底有多牛呢?一个不足500户,人口只有1800多人的小村子,出现了16名博士,30多名硕士,100多个本科生,专科生更多不计其数,几长大后不自信的女孩,都来自这4种家庭最近重温非你莫属,看到一位自称为仙人掌的女孩。她叫胡迪,是一名学霸,在校期间连续获得7次一等奖学金,奖状更是一抓一大把。学习能力强,能说会道,思维缜密,场上的她,赢得全场面试官一致人大学霸沦为低保户人一生最该看透这4条扎心真相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98年,一位高学历女青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之后一路拧巴自己的人生,短短几年,亲手将自己从名校高材生落到靠低保生活的家庭农妇,且之后无力翻身。这个人叫伍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