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心理学面对指责,仍能淡然处之,不过是因为看懂了潜意识的秘密

  所谓爱自己,就是有能力让自己终生成长。
  前两天上课,一个同学讲了一件小事,挺有意思。
  她的女儿告诉她,在她们一家出去的时候,奶奶在车上说了一句话:"这个车里坐着的,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当时她没在车里,而车里的人也的的确确都是有血缘关系的。自己的婆婆在自己没在车上的时候这样说,让她心里很不痛快:什么意思?你们一车人都有血缘关系,言外之意,"我"就是那个没血缘关系的外人咯!
  上课的时候我没帮她分析,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以这个小事为例,谈谈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让我们"不痛快",究竟是我们"小心眼",还是对方"太可恶"?面对让我们不爽的人和事,究竟如何才能真正不吵不闹不生气,云淡风轻呢?
  01 自恋 :我是这世界的中心
  我们人真的是太自恋了,就连自己的排泄物在被冲进马桶之前,也会忍不住再看两眼。事实上,无论自己的袜子多臭,因为是"我"的,我们都不会太嫌弃,甚至还有人拿起来凑在鼻子尖闻闻。
  自恋的本质,就是把"我"当成世界和宇宙的中心。每个人都不会承认自己自恋,因为这个词常常让我们联想到"自私"。
  但自恋和自私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是一个心理学属性的词汇,本身不带评判性,后者带有道德属性,带有评判性。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自恋,而一个人的人格成熟,就是从不健康的自恋,逐渐走向更有建设性的自恋。
  说回案例。听完这位同学的描述,我的第一感觉是,她太自恋了。奶奶(她婆婆)在车上说的一句话,让她马上联系到了自己,并因为这句话严重的感觉到了被攻击。
  你品,你细品。这是不是自恋?
  如果还品不出来,那就说的再直白一点:对方说的一句话,其动机和目标可能是你,也可能根本不是你,但你却一定要把这件事(这句话)跟自己扯上关系,那是不是也可以说:在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别人释放出来的任何一个信号都一定是指向你的?
  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在"你"的眼里,只有自己,看不到除自己之外,还有很多人。也许奶奶的话是针对的A或者B,也有可能,是奶奶发现了这个"规律"——车上的人全部刚好都是有血缘关系的,然后表达了出来.....当然,也有可能这句话是就是针对"你"的,但你却把"之一",当成了"唯一"。
  所以,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独特的唯一",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恋。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朋友A曾说,她感觉到同事对她有敌意,证据是,对方每次出门,都"狠狠"的把门摔上,弄出很大的动静。
  其实,她的描述看似客观,但已经带了很大"演绎"的成分,比如"狠狠的",你可以说ta关门的时候动静很大,但是"狠狠的",一定是你的主观感受——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心中那个早就有了的答案。
  也许很多人会有点困惑:难道都是我"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吗?屋里就两个人,ta每次出去都制造很大的动静,难道这不是针对我吗?
  和上面的例子一样,针对你,是选项之一,而不是唯一。一般来说,人们很容易将外界的一切信号和自己联系起来——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是出于自恋,也是出于投射。
  02 投射:把"我"的,变成"你"的,然后攻击你
  投射是常见的一种心理防御,将自己无法面对(不能接纳)的部分,投射到外界,想象成别人的,从而让自己舒服。
  简单说,在这个案例中,之所以这位同学对奶奶的这句话(不管奶奶的初心,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么敏感,本质上是因为,她自己首先认为自己是一个"外人",并且对自己是"外人"这件事很不接纳——这可能激发了她潜意识中的某些创伤。所以,当她听到别人这样说的时候,就会非常敏感。
  也或者是另外一种投射:她和奶奶(也就是她的婆婆)关系不和睦。本身,她对奶奶有一些敌意,但是这种敌意无法"放在台面上",所以被压抑了下去,成为潜意识里的伤。当她感觉到奶奶在用语言攻击她的时候,其实本质上是相反的:即她想攻击对方。
  后面这一段理解起来比较绕,举个例子。一位女士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她感觉到这的人都很不友好,于是蜷缩在角落,她给自己行为的合理解释是:这的人看上去都不友好。但这种感觉,其实是她自己的投射——她自己缺少安全感,所以对外界环境充满了警惕和敌意,当她去到一个陌生环境时,潜意识当中的不安全感被激活,但是由于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缺少安全感,所以,她使用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说"这的人都不友好"——当把自己的敌意投射出去,就等于将自己的责任甩给了别人,所以,蜷缩在墙角,不再是"我"不合群、胆怯,而是他们"不友好",这样,"我"就舒服多了,呆在墙角也觉得很坦然了。
  我们稍加留意就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凡是让我们特别有感觉的,不管是好感还是恶感,表面上看,是因为外界,但其实是因为这一点恰好和我们内心中的某一些东西"对"上了。
  比如这位同学,她在内心中把自己视为"婆婆家的外人",并且很不接纳这种"外人"的身份,所以,当她听到别人谈及此事时,就会如芒在背,异常反感。
  3 跳出桎梏:觉察、认知、边界
  所以,我们每个人看待的世界,本质上都是自己内心的向外投射,张三投射出的世界是白色的,李四投射出的是黑色的......千差万别。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很多未疗愈的创伤,那么ta就会感觉"世道艰辛",感觉自己生活的很不如意,好像每个人都在和自己作对一样。
  想要从这种痛苦中获得解脱,需要提升我们的认知层级。看待世界的眼光,从单一的两极到立体的多级,你看到的越多,就越可以跳出这种桎梏。
  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可能性"——一个行为对应的动机,有多种可能,对方摔门,可能是针对你;也可能是自己心里烦躁,没处发泄;也可能是对这份工作不满,上班如上坟;还有可能是ta的生活习惯不好,习惯大声摔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因为自己的原因,对声音(尤其是大的声音)超级敏感,换言之,你的阈值比较低,稍微一点动静,就让你觉得紧张、心跳加速,而这个声音对于别人来说,根本无感.....
  当一个能够看到一件事的多种可能,跳出自己认定的唯一可能,就意味着ta的认知是比较高级的。所以,凡是过分追求确定感的人——比如比较固执、偏执的人,坚称自己的答案是唯一、肯定,一般都是心理层级较低的人,还在"安全"这个层次苦苦挣扎的人。
  认知的多样性,还可以体现在"允许对方表达ta的声音"上面。
  一个人如果骂你,你会不会生气?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说,当然。但是如果你明白,"对方骂的是你,也不是你"的道理,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是你",是指,他真的在指着鼻子骂你。
  "不是你",是指,本质上他骂的,是他心中(认知中)的那个你,而他心中你,和真实的你,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以接下来,如果你生气了,就等于认同了一点:他心中的那个不堪的你,就是真实的你。如果是这样,那你的反应一定是以下几种:骂回去、辩解、感觉到被羞辱、愤怒等等。
  反之,如果你知道他骂的,其实只是他以为的那个人,而你又非常笃定,他认为的那个人,并不是真实的你,那你就根本不会生气。因为,你没有向ta的投射认同。
  所以这里面也包含一个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
  每个人都在表达ta认为正确的东西——也许,与你的标准和认知南辕北辙,但是请允许ta的表达,因为在ta自己的系统里,ta一定是认为那是正确无误的,所以ta才会那样说。
  你只需要知道,那是ta的东西,而不是你的。
  如果你非要纠正ta(通过吵架、痛哭、辩论等各种方式),那说明,你试图进攻别人的领地,并且强迫对方按照你的国家的规章制度办事,你说,这是不是越界?
  所以,这也是一个人的心理边界问题。
  很多人都说:关于边界,我究竟该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答案很简单:坚持自己的边界,同时,也尊重别人的边界。
  所以回到这个话题,我的结论是:1、别人在表达ta自己的观点 2、如果你认为对方攻击了你,可以先去求证和澄清,用事实打消想象 3、如果对方明确告知,就是在暗示你,说你就是那个"外人",那么最好的态度是,淡淡的告诉她:哦,我知道了,这是你的观点。但是我自己不这样认为。——这样说的好处是,你没有认同她的观点,并产生要和对峙、攻击的局面,同时,你也把对方企图侵略你的边界,试图让你认同她的想法挡了回去,告诉她,在她的国度里,她是自由的,但是在你的国度里,你说了算。
  不吵不闹不生气,这样的你,是不是很帅?
  【写在最后】
  这样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值得写吗?我认为非常值得。因为这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现象,而对它们的反应,也经常是在无意识状况下发生的——来来不及思考,情绪反应、行为反应等各种反应,就已经发生了。
  所谓觉察、所谓成长,都是在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中展开的,也可以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格,是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一粥一饭中体现的。
  这和家庭养育极其相似。
  养育,不只是父母养育孩子,事实上,对自己的养育也是终生的。所谓爱自己,不是给自己买多少个名牌包,而是有能力让自己终生成长。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
  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听知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对孩子这么重要?有时候,一些爸爸妈妈会抱怨,在家里跟孩子交流时,家长说的话通常跟耳旁风似的在学校里,孩子上课时听不了几句话就走神儿做小动作,常因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老师提问时,常常答非所问写作业时孩子哪些怪毛病是感统训练可以纠正的?说到感统训练,大多数家长会觉得陌生,有些家长认为那是精神或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才需要的训练。其实,感统失调在儿童身上表现十分普遍,尤其城市中的大多数儿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专家说习惯对孩子非打即骂的家长,都该看看这部电影伊桑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但是三年级的课文,老师让他念出来,他却连一个句子都读不出。数学考试中,伊桑永远是班里最后一名,分数总是个位数。英语的单词和数学的数字对他来说都是在书本上3岁立恩,6岁立威,12岁立价值,父母一定要及时把控闺蜜给我打电话,哭着说,孩子升入初中后,她忽然觉得儿子很陌生很可怕。每晚放学后,儿子就躲在房间玩手机,桌上的作业本一片空白,忍不住提醒几次,儿子却烦不胜烦,有时候甚至大吼着别烦我!感统提升孩子的视知觉能力的五大方法,建议收藏视知觉能力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进行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视知觉是更进一步的从眼球接收器官接收到视觉刺激后,然后一路传导到大脑的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包括视觉聚焦视觉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照着做,孩子一生争着学习)前几天听一个朋友说了件带娃的趣事。她家两个娃,老大5岁,老二3岁。俩孩子同时不想洗漱,而且谁都不想先去洗澡。她就跟俩娃宣布我今天只讲一本睡前绘本,谁先去洗澡,谁就获得选书的资格。两打骂孩子后,孩子这些反应其实是求救信号,可很多父母不在意很多家长都反对打骂孩子,但是当孩子犯错时,自己又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相信很多父母自身都有过被长辈打骂的经历,而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会产生打骂自己孩子的冲动。教育孩子,再多的理论也余生,放下别人的错,解脱自己的心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生之路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一味地生气抱怨,只会令自己受伤更重,惩罚的是自己。凡事看不管奔几了,都要坚持做好这些事拖延的人嘴里喊着要早点行动,身体却在继续拖拉。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一时的拖延看似无害,长期的拖延则会把你拖入深渊。人生有限,拒绝拖延。不管奔几了,行动起来,坚持做好人格的魅力人格是做人的品牌。人格如金,纯度越高,品位越高。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道德可以弥补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人的两种力量最有魅力一种是人格的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粗心?快来查收这份必备的解决方案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马虎粗心等现象在学龄期的孩子身上屡见不鲜,大多数家长因此头疼,是家长们聚在一起经常谈论的话题。我家孩子不管是上课还是写作业,都很容易受环境干扰和分心,不认真
健身一定要去健身房的五大理由在健身房运动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对您有加成的助益这些场所可以让您从同学和专家身上学习新知探索新观念,最终规划出达成目标的方法。一间健身房同时拥有运动的硬体设备及软体内容,因此能协助中国型男上演重拳风暴!曲鹏一回合三次击倒美国悍将北京时间5月27上午,在美国芝加哥伊州大学体育馆结束了一场6回合次重量级国际拳击排名赛,来自我国的年轻拳手拳坛彭于晏曲鹏在美国风之城掀起了重拳风暴,第一回合三次击倒美国对手罗比门德武汉市体适能协会单位Onefit武汉体能训练基地开业大吉!武汉市体适能协会热烈庆祝武汉市体适能协会副会长单位Onefit武汉体能训练基地开业大吉。今天是国际儿童节,武汉市体适能协会祝各位大孩子,小孩子们儿童节快乐!昨天,也就是5月30日,QC检测对pvc公仔工厂的重要性质量检验保证产品能够达到合格的效果,主要是针对具体工作和质量不合格的操作,并把产品的不合格现象加以整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会被更多的人看到,所以任何行业的产品都需要质量检验来控制质量为什么行李牌大多选择pvc材质生产?就算PVC材质,也不能说所有的行李牌都是PVC的。然而,即便是PVC,也有软硬之分。这里面软PVC基本上是在正面用软胶设计,而在背面用胶水进行粘合,中间可以放卡片,透明片等等。这种如何辨别动漫的手办特征由于手工制作的树脂材料非常脆弱,包装一般都是用泡沫塑料包裹,不会像其他人形类物品一样只用塑料或纸盒包装。手办的原料,这也是区别是否手办的最重要因素,手办中的原料大多采用高级无泡沫树厉害的牛人,都是认知超强的人每一个人的身边,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比较厉害的人。无论从事商业学识还是做事威望,等等,都会有在某一方面比较有突出能力的人。不要排挤,不要嫉妒,不要挤兑,不要远离。尝试着多接触,即使刚开心灵所安,快乐至极诗人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说,尽早去发现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全力去做,无论你将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培养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若你拥有的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么,在能改变环境之前岁月不经事,人生不成长人生,有时是不断成熟的过程,有时成熟也在一瞬间一个转身间。没有人能逃脱得了成熟的宿命,不可能永远天真,你不成熟,有些经历会逼着你去成熟。题记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战长沙,讲述的是胡品生普有感今天在店里品了两款生普,好久没有品生普了,持续了两三个月一直品熟普,直到了很高的级别,再考虑品生普了。上午品了一款级别比较高的生普,第一小口带给我的震撼感,瞬间把我征服了。把手机放自然会有人,喜欢你的魅力和味道遇到一人,不熟,抑郁性人格,他自己也这么说。他看上去很压抑,来自于环境和内心双重方面,既没有企业赋予他施展的自信,也没有来自于他内心深处自我肯定自我认可积累的自信。他内心对所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