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SCI论文阅读分享GCB微生物对冬季变暖的代谢反应稳定了土壤碳

  写在前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原文标题:Microbial metabolic response to winter warming stabilizes soil carbon
  参考译文:微生物对冬季变暖的代谢反应使土壤碳稳定
  DOI:10.1111/gcb.15538
  文章切入点:通过量化微生物对典型高山草甸的季节性变暖的反应实验,研究了在西藏高原上观察到的无法解释的土壤SOC稳定性成因。
  01  Abstract
  Current consensu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predicts warming trends with more pronounced temperature changes in winter than summer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t high latitudes. Moderate increases in soil temperature are generally related to faster rat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decomposition in Northern ecosystems, but there is evidence that SOC stocks have remained remarkably stable or even increas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is intriguing observation points to altered soil microbial mediation of carbon‐cycling feedbacks in this region that might be related to seasonal warm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unexplained SOC stabilization observ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by quantifying microbial responses to experimental seasonal warming in a typical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respiration was reduced by 17%–38% under winter warming compared with year‐round warming or no warming and coincided with decreased abundances of fungi and functional genes that control labile and stable organic carbon decomposition. Compared with year‐round warming, winter warming slowed macroaggregate turnover rates by 1.6 times, increased fine intra‐aggregat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by 75%, and increased carbon stabilized in microaggregates within stable macroaggregates by 56%. Larger bacterial "necromass" (amino sugars) concentrations in soil under winter warming coincided with a 12% increase in carboxyl‐C.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enhanced physical preservation of SOC under winter warming and emphasize the rol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aggregate life cycles. In summary, the pergent responses of SOC persistence in soils exposed to winter warming compared to year‐round warming are explained by the slowing of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but increasing physical protection of microbially derived organic compounds. Consequently, the soil microbial response to winter warming on the Tibetan Plateau may cause negative feedback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Earth system models.
  02  参考译文
  在高纬度地区,北半球冬季气温变化(频繁)比夏季更明显的观点在目前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中达成共识。北部生态系统中土壤温度的适度升高通常与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加快有关,但有证据表明,在这些条件(土壤温度适量增加)下,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却)保持了显著稳定甚至增加。这一有趣的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反馈的改变,可能与季节变暖有关。本研究通过量化微生物对典型高山草甸的季节性变暖的反应实验,研究了在西藏高原上观察到的无法解释的土壤SOC稳定性成因。与常年增温和不增温相比,冬季增温使生态系统呼吸减少了17% ~ 38%,这与调控不稳定和稳定有机碳分解的真菌和功能基因丰度减少(趋势)相吻合。与全年变暖相比,冬季变暖使大团聚体周转率降低1.6倍,细颗粒内颗粒有机质含量提高75%,稳定大团聚体内微集料中的碳稳定增加56%。冬季变暖条件下,土壤中更大的细菌"坏死体"(氨基糖)浓度与羧基‐C增加12%的趋势相一致。这些结果表明,在冬季变暖下加强了土壤SOC的物理保护,并强调了土壤微生物在总生命周期中的作用。综上所述,与全年变暖相比,冬季变暖对土壤有机碳持久性的不同响应可以解释为微生物分解的减缓,但微生物衍生有机化合物的物理保护增强。因此,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对冬季变暖的响应可能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负反馈,应在地球系统模型中加以考虑。
  03  前言观点及假设
  研究重要性:
  1、青藏高原上冬季土壤增温这种"非对称季节性变暖"十分明显;
  2、青藏高原有机碳库占全球的2-3%,该地区对全球增温的响应更加明显,在全球变暖趋势下青藏高原SOC库的调控因素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3、尽管矿物伴生碳具有公认的稳定性,但它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4、在变暖的西藏高原上观察到的土壤稳定的趋势可能是气候对土壤物理、生物地球化学和微生物过程的影响的产物。
  5、模拟气候变化的控制实验通常适用于统一的变暖处理方法,但这并不能确定在高纬度地区观测到的不同季节变暖的潜在生态影响;
  文章假设:
  1、青藏高原的SOC稳定是由于冬季变暖对土壤碳循环功能微生物群落改变导致。
  04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本文选取的样点有12个样地,3个处理4个重复,1米X1米大小,3个处理:全年增温、冬季增温和不增温,测0-20cm土层。
  测定指标:
  生态系统呼吸(Reco)、铵氮、硝氮、pH、SOC、TN、无机碳、团粒体粒度分级、葡萄糖胺、半乳糖胺和糠酸等;
  微生物引物:细菌16S rRNA:515F (5ʹ-GTGCCAGCMGCCGCGGTAA-3ʹ) 和909R (5ʹ-CCCCGYCAATTCMTTTRAGT-3ʹ);真菌ITS1(5ʹ-CTTGGTCATTTAGGGAAGTAA-3ʹ) 和 2043R (5ʹ-GCTGCGTTCTTCATCGATGC-3ʹ).
  05  图表构成
  图S4、图上的小点是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每个地块的月平均土壤温度(°C)和湿度(v/v):控制:灰色圆圈,全年变暖:橙色正方形,冬季变暖:蓝色三角形。大的符号是实验持续时间的平均值。生长期和非生长期的平均值分别用图中右上和左下的大符号表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误差条分别为土壤湿度(v/v)和温度(°C)的误差条。曲线是根据月平均土壤温度和湿度用对数函数拟合的(黑线表示控制,蓝线表示冬季增暖,红线表示全年增暖)。两个箭头表示温度的平均升高(∆T)和土壤湿度的下降(∆moisture)。
  注:由于本图为第一段结论,所以将其放在这里。
  图1、变暖对土壤化学(a-c)、c通量(生态系统呼吸Reco)(d)和有机物官能团的影响(e)。
  表1、增温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粒径比例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图3、3年的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和年变化以及总体均值。
  图2、土壤变暖对(a)细菌和(b)真菌丰度和(c)细菌/真菌比例的影响.
  图3、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中显著丰富的细菌(a)和真菌(b)类群的LEfSe分析。在进化分枝图中,由内向外辐射的圆代表了从门到属的分类水平。不同分类级别上的每个小圈代表该级别上的一个分类。不同颜色的节点表示对应组中显著富集的类群(红色表示对照,绿色表示冬季增暖,蓝色表示全年增暖),黄色节点表示差异不显著的类群。对数LDA评分的阈值为2.0。
  LEfSe分析,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这是一种细菌和真菌内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性分析。
  图4、土壤增温对氨基糖丰度(a、b)、细菌、真菌和总残留碳(c、d、e)以及细菌/真菌残留碳(c)的影响。
  图5、细菌和真菌残留碳与土壤团聚体组分的关系。
  图6、土壤变暖对功能性微生物群落(a)和碳降解基因(b)的影响。
  图7、生态系统呼吸的部分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显示了选定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基因丰度之间的关系。
  06  思路总结
  研究不同增温处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解释青藏高原土壤SOC稳定的原因。通过构建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粒径分级、团粒体碳等)、功能微生物(真菌和细菌)、土壤呼吸间的关系。当然,这只是总结一个个人理解的大概思路,其实原文中所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些,这种思维角度值得深入学习。

新的研究表明超大质量黑洞可能由暗物质形成一项新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由暗物质产生超大质量黑洞的新机制。这一国际研究小组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可能直接由星系中心高密度区域的暗物质形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常物质形成。这一结果对早雨滴的大小有助于确定太阳系外可能适合居住的行星总有一天,人类可能会踏上另一个宜居星球。那颗行星可能看起来和地球很不一样,但有一件事会让人感到熟悉,那就是下雨。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雨滴在不同的行星环境中非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发现了正在孵化出新恒星的恒星蛋天文学家使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望远镜(ALMA)在银河系中心周围发现了一些含有婴儿恒星的恒星蛋。先前的研究表明,那里的环境太恶劣,无法形成恒星。这些发现表明恒星的形研究表明,雨滴在不同的行星大气中非常相似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杂志行星上的一项新研究是迈向关于降水和可凝循环如何在不同于现代地球的行星条件下运行的广义理论的第一步。人们对地球以外行星上云和降水的行为知之甚少,但了解云和降水对天文学家利用引力透镜效应探测中等质量黑洞一个引力透镜效应的伽马射线爆炸,被命名为GRB950830,帮助天文学家探测到一个质量比太阳大55000倍的黑洞。天文学家们知道,恒星质量的黑洞密度约为太阳质量的10倍至100倍是研究表明,杀死恐龙的希克苏鲁伯小行星孕育了现代新热带雨林大约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一颗10公里宽的小行星在现在墨西哥的奇克苏鲁布小镇附近撞向地球。这次撞击释放了数量惊人的气候变化气体进入大气层,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导致非鸟类恐龙和美国能源部的子G2实验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新物理学证据期待已久的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介子g2实验的第一结果显示,被称为子的基本粒子的行为方式并未被科学家的最佳理论即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所预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结果,以前封锁冠状病毒的影响新研究收集了大气污染物的数据冠状病毒大流行的一个后果就是全球对流动性的限制。这反过来又对大气中的污染水平产生了影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利用这一独特的机会进行测量,收集数据,并发表研究成果。由于利希研究加热的陨石提供了行星大气的线索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对类地岩石行星的初始大气进行了一项新的实验室研究,他们在高温炉中加热原始陨石样品,并分析了释放的气体。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4月15日的自然天文学上,表闪电和可见的放电产生的分子可以清洁大气层闪电将大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子分解,产生活性化学物质,影响温室气体。现在,一个由大气化学家和闪电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发现,闪电和肉眼看不到的可见放电产生了大量的羟基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自一种分析细胞分裂四维图像数据的强大有效计算工具由香港城市大学(CityU)共同领导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可以重建和可视化细胞的三维(3D)形状和时间变化,从而加快分析过程,从手工几百个小时到计算机几个小时。
中国载人航天再启程!神舟十二号待命,3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3个月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完成后,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接下来就是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根据规划,今年6月,我国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神舟十二号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人民网北京5月29日电(赵竹青)5月29日20时5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将迎来第一位访客。天舟货运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其他星球上的雨滴是什么样的?地球并不是唯一会出现降雨的星球。物理学家认为,在宇宙的其他地方,肯定也存在类似地球降雨的现象。从天空坠落的物质种类几乎和行星本身一样千差万别。哈佛大学凯特琳洛夫特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发地球雨滴直径1厘米,其他星球的雨滴会更大吗?在地球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雨滴,无论是毛毛细雨还是瓢泼大雨,地球上的每一个雨滴,理论上都存在最大和最小的物理学限制。一项研究发现,雨滴的大小和星球的引力作用密切相关,而大气密度等因打造探索物质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团队在工作中。资料图片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一个由成百上千台高精尖设备构成的复杂整体。资料图片无人机航拍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资料图片解码新动力人群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新绘制的宇宙暗物质地图科学家提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能是错误的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对宇宙中最难以捉摸的暗物质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和最详细的研究。暗物质约占宇宙万物的80,但这种神秘的物质迄今为止一直躲避着我们的视线。但是,国际科学研究科学家警告地球,小心外星文明,他们可能领先我们100万年一位高级科学家警告说,与外星人联系是一个可怕的想法,我们赌不起。弦理论家卡库博士是纽约城市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出版了许多著作,其中包括不可能的物理学未来的物理学和心灵的未来。他以前我们以及我们的祖先与尼安德特人的关系大约20万年前,我们真正人类的祖先出现了,这就是来自同一个物种,同一个种族的智人。20万年前,在非洲大地上,只有几千个男人和女人,他们也就是我们的直系祖先,现在地球上所有人类的遗传外媒月亮为何会变成血红色?据俄新社莫斯科5月26日报道,天文学家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奥列格乌戈利尼科夫26日在莫斯科天文馆说,月亮在发生月全食时变成红色与地球大气有关,月光中的红光会穿透地球大气第一宇宙速度與第二宇宙速度的推導關於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預備知識機械能守恆定律封閉系統內機械能不變,機械能為動能與勢能之和。動能mv2引力勢能Gmmr向心力大小Fmvr萬有引力大小FGmmr現假設一飛船以v的速度自百公里!我国创造世界量子直接通信最远纪录记者12日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获悉,我国设计和实现一种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的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统,通信距离达百公里,是当前世界最长的量子直接通信距离。该研究成果由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