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二)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做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胜过别人的人,不过是强壮有力,只有能主宰和控制住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
  体道返朴,方能澹泊自安,寡欲自守。只有知足知止,才能常感富裕满足。
  "强行者有志。"
  在正确的道路上,能坚持不懈,始终如一,逢千磨能自强不息,遇百难能顽强拼搏,这样才算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富贵是可居之地么?否!"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财货是可止之所么?否!"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然则究竟何处是长久之地,应止之所。唯独虚无之妙道,天地之正气,人伦之大德也。
  "死而不亡者寿。
  体道之士,正人君子以应天理为常德,以顺民情为心志,在心性上念念存诚而不妄。在言行上动止合义而不狂,为国效忠,于生灵有益,形体虽死,其功绩永不磨灭。如此可谓"死而不亡者寿"。
  此章以自然之道,阐述了养生修炼过程的六步功法:
  一、不可外露机智,追逐物情,而应时时检点素日的言行举止,是否违道失德,举心运念,是否有邪思妄为。
  二、心地若动,一念不纯,持行敷衍,有一事不正,应立即改正,似同斩钢削铁。为降念定心,凝神、入静的主要功法。
  三、修炼者必须看淡世情,视功名货利为身外之物,知足知止,身虽贫困,但性体不亏。
  四、千磨不退志,百折不回心。固守勿失,坚强不屈,至死方休,久持不懈。
  五、天上地下唯道独尊,大环宇内唯德最贵,唯有修道建德,复我本来的真本性才是应止之所,长居之地。
  六,待成正果,与太虚同体,与造化同寿,与天地为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形质虽化,性体永存。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它生化万物,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宰制。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而不为这主。是名于大,是以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可称它为"小",万物归附于它而它自不以为主。称它为"大",由于他从来不自大,所以能成就其伟大。
  第三十五章
  "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大象",即道,因道大无法比拟,故假借"大象"描述。
  倘若能执守修持无与伦比的自然之道,天下的品物万类, "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无不宾服与归往。不仅一一归往与不相害,而且能平安康泰。
  " 乐与饵,过客止。"
  利欲的美色、动听的音声、爽口的厚味、香鼻的肴馔,不过只能引人注其耳目,快利口鼻,犹如过客暂且逗留一时。
  "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唯有纯粹、素朴、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虽淡而无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它的功能及作用是无与伦比的,任何事物是达不到的。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歙",是合拢,收缩。"张",是放开。如果将要收缩合拢,则首先要张开放大。如白起藉赵括之攻势,首先张开国境,以诈败诱赵兵入围,然后封闭国境,断其后路,终使数十万赵军成为俘虏。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如果将要削弱它,必须暂时壮大它。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如果将要废弃它,必须暂时兴举它。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如果将要夺取它,必须在开始先给与它。如易牙为了取得君主的宠信,杀子煮肉献于恒公,而齐恒公终饿死于围困之中。
  事物如此变化,并非有意造作以及人为的诈术,而是天地气运在大道运化中有升沉变迁、消息盈虚之数。万物兴亡,成毁起伏,离合盛衰,自然而已。故《素书》中云:"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盖是此意。
  "是谓微明。"
  "微明",是自然之道在事物中的微妙玄机。
  《阴符经》云:"其盗机也。"《周易•系辞》中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正如上文所列举的彰着、显明、已成的张开、强胜、兴旺、给与者收歙。
  "柔弱胜刚强。"
  柔弱中隐含着潜在的刚强。谦让柔和的君子,常胜过横暴刚强的小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圣君明王深知大道运化万物的微明之妙,他们潜修密行,正性修德,削残除暴,敬天爱民,不仅能平洽天下,而且能保持身固命坚。
  若将此"利器"彰示于天下,横暴愚顽的小人得之,必徇私舞弊,相诈逞狂,贬正败贤。不仅祸国殃民,贼害天下,而且会因此身败名裂。
  以"鱼不可以脱于渊",引喻"利器"示于天下不但不能修齐治平,而且会导致倾覆败丧。这好似脱了渊的鱼一样,非但不能生息,而且会枯死。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永远不劳心力,顺应自然,没有任何私意造作和妄为,但天下事物,各有条有理.皆是道之所成。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侯王如能持守此道,心地纯一,真诚不妄,清静自然,国自治,民自化。此段经义在本书第五十七章再作详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在顺化过程中,如出现起不正之欲、逞狂作怪者,不必要采取任何其它的办法,仍以清静、无为、真诚、自然、浑全未破的无名之朴而镇之。
  将此段经义,用于养生方面,就是说,在心地起烦脑妄想、情欲缠绕时,应立即遏制守静。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浑全未破的"无名之朴",即是自然之道的体性。在人身,就是未被情欲凿丧的先天本性,它没有任何思欲和情妄,至为清静、纯粹。它是自然的,能镇百邪,能调理一切纷乱。能持守这一体性,身自修,天下自然太平。
  第三十八章
  此章是《道德经》下篇的首章。上篇开宗称"道",下篇起首明"德"。"德"继之于"道"。"道"有"常道"、"可道"之分;"德"有"上德"、"下德"之别。"道"与"德"的特性已述于前。此章只谈"道","德","仁","义","礼"五者的关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源于"道",通于"道",其体性特征亦同于"道"。 "道"无形无象,含藏而不显露,空虚而无迹象,却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无所不成。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不自恃、自彰。此种特性应之于人,则为"上德"。"上德"和"常道"一样,是内在的,实质的、无形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因而,无形的"道"是大"道",无形的内在之"德"是"上德"。这种非形式主义的"德"好象无"德",其实是真正的大"德"、 "上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纯粹素朴、虚无自然、至诚不妄、无心作为者,是"上德"之特性。反之,有意作为,故意彰示其德,做了好事只怕别人不知道,这种外在的、形式上的、故意彰示的"德",是谓"下德"。"下德"处处显示为很有"德",其实还算不上"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常道"的体性是自然无为。体现"常道"体性的"上德"是无为的。这种"无为"不是有意的,而是自然的。此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的有为不是无意的、自然的,而是故意的、有心的、非自然的。此谓"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纯粹素朴、真诚无妄、自然无为的"道德"充实于内,仁义礼智自然显之于外。道德是根本,仁义礼是枝末。事物无本,焉能有末?故黄石公《素书》曰:"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夫欲为人之本者,不可无一焉!"此言"道"、 "德"、"仁"、"义"、"礼"五者的关系是根杆与枝叶的关系。
  出于自然,不是有心有意去为"仁"者,谓之"上仁"。
  有分别,有果决,惩奸除暴,济困扶危,顺天应人,不循私情者,谓之"义"。
  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父慈子孝,恭谨讦浪者,请之"礼"。
  "上仁"继之"上德",是无为的。
  "上义"继之"下德",是有为的。
  以"上礼"的科条礼教约束人,无人应声和履行,这时,不得不伸出胳臂用力拉拽,强迫人们去遵守。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是主体,"德"是作用,"仁"、"义"、"礼"是主体的作用的表现形式。如失去了"道"(主体)而再去讲"德",(作用),相似失去了车马而论引重致远,是为空谈。再如失去了主体之作用而去讲主体之作用的表现形式,犹如树木根杆已毁再求枝叶丰茂,岂非妄言!尤其讲到表现形式"礼"的时候"道德"基础已无、忠信已薄,祸乱由此而始,故曰:"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之本体贵乎敛华就实,守朴还淳。如持华去实,乃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能掌握本末之机,实华之要,还淳以复其厚,而不恪守浇薄;反朴以顾其实,而不炫识以求其华。因而,真正的进道修德之人应去其薄华,取其厚实。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昔:指天地万物的开始。一:指先天的混元一炁,亦指阴阳平衡,和谐统一之特征。
  未有天地万物之前的混沌之初,是为先天的混元一炁,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大无小,无贵无贱,是谓混然一体。此谓"一"。
  "天得一以清。"
  天地万物皆依次混然一炁而生,由一至万,"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在阴阳始判,清浊兆分之际,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因天得此"一",故有日月星辰之运转,春夏秋冬之交替,风云雨雷之兴作。天道运行,万类白化,始终处于和谐有序状态,一派清明之景,毫无混乱之象。此谓"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先天混元一炁的基本特点,是阴阳平衡,和谐统一。由重浊之气下降凝聚而成的地球,内有核、幔、壳三层,外分熟、温、寒五带,布局严整,井然有序,自然运转,平稳安宁。若阴阳不平,失去统一必火山爆发,地震,山崩,灾祸四起。只有得此"一",方能不失常序,平稳安宁。此谓"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周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又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此"神"指阴阳二气的功能及妙用。阴阳二气交感,达到平衡与统一是谓混元一炁。故"一"即道。"道"虽无形无象,却生物生人,为"众妙之门"。此生化之门至妙至灵。此谓"神得一以灵"。若阴阳不平,二气不交;和谐破坏,则不能生物生人,妙灵之性亦必丧失矣。
  "谷"即空谷。水止于平,道止于中。天道是背高就下,损余补缺,自达平衡。谷若低凹之处,水自流来自然充盈。谷所以能自然盈满,全由"道"之平衡之理所致。
  万物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阴阳不合,不得统一,则万物无由以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二气交感,合而为一,方能生出万物。
  侯王为天下至尊至贵者。此谓至上。而侯王常以"孤"、 "寡"、"不谷"自称,自认为至下。此至上与至下折中平衡,达至中平,此谓"一"。至高无上的侯王若能出之于言,践之于行,自然无为,柔弱谦下,不贪财货,不施暴政,以百姓心为心,以爱民为至上,则必为万民拥护,四海宾服,天下太平,百业兴旺,风气淳正。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以上的"清"、"宁"、"灵"、"盈"、"生"、"正",皆由混元一炁的平衡统一原理所致。相反地,若天不能保持"清",则必然会纷乱破裂;地不能保持"宁",则必然爆发火山地震;神不能保持"灵",必然丧失灵妙之功能;谷不能保持"盈",必然自行枯竭;万物不能生长繁衍,必然衰亡绝灭;侯王不能保持权势和地位,就要垮台。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道"的体性是中平。所以,贵必须以贱为根本,高必须以下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合"道"。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贵以贱为本"么?难道不是么?其实,侯王这样做,正是为了达到平衡,以合于"道"。
  这和造车的道理一样。车未造成时,各种零件乱七八糟,各自分立,自以为是,而在车造成后,各种零件则同合于一车之中,共同起着运载的功能,其零件的长短、大小、高低、贵贱等差别全部消失于此车之中。
  美玉本来是珍贵的,石头本来是粗贱的。为了使两者达到平衡与统一,使其贵贱相合于一体之中,我不看重珍贵华美的碌碌之玉,亦不厌弃粗糙鄙陋的硌硌之石。而将它们平等看待,不分贵贱。
  此章总旨,在于说明万事万物皆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平衡、合和与统一,可以得到好的、吉的结果;反之,若彼此分裂,阴阳不交,不能合和与统一,则必然得到坏的、凶的结果。
  本章主要讲了对立面合和统一的重要性。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宇宙万物繁盛的反面——虚静之处,含藏着无穷的生发动力,故《周易•系辞》下传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一德之盛也。"
  现以十二月之卦象的运变为例,阐述这一规律:
  十月,为至阴至静之时,其卦为坤,其象为,六位皆阴,是纯阴之体。此纯阴之体不能久留,必移于十一月。
  十一月,虽为至寒,但一阳已生于下,其卦为复。复者, 一阳来复也,其象为,五位属阴,一位属阳。所谓"冬至一阳生",乃是此意。渐趋于十二月。
  十二月,其卦为临,其象为,临即天地之生气到来之意。由此渐移于正月。
  正月,其卦为泰,其象为。泰者,通也,即天地生气通畅之意。万物草木皆应此而生。此时三阴三阳、阴阳相等,气候温平。所谓"三阳开泰"即是此意。天开于子为一阳,地辟于丑为二阳,人生于寅为三阳。"春"字三横是表示三阳。中间透一"人"字,是取人生于寅之意,下有一"日"字,是取日光普照才得春暖花开之意。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由三阳所致。天道运行,必移于二月。
  二月,其卦为大壮,其象为。壮者,草木由幼弱至壮之意。此卦四阳二阴,阳大于阴,此为壮盛之意。渐移于三月。
  三月,其卦为 夬 ,其象为。 夬 者,决也,阳决阴也。只有一阴,阳势强大逼决一阴之意。渐移于四月。
  四月,其卦为乾,其象为,乾为纯阳,是阳极之谓,此时万物迅猛生长,达至极盛。物极必反,阳至而阴。在阳达至极之时,必然生阴。故至阳的四月必移于一阴的五月。
  五月,其卦为 姤 ,其象为, 姤 者,遇也,阳遇阴也。虽上有五阳,但下已有一阴渐生,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已开始逆转,向阴回复。渐移至六月。
  六月,其卦为遁,其象为,遁者,退藏也。是阴渐长而阳渐退藏的意思。
  七月,其卦为否,其象为,否者,塞也。此月虽是阴阳平衡之时,但生气已闭塞,与正月相反。正月是三阴在上而渐消,三阳在下而渐长;七月则是三阳在上而渐消,三阴在下而渐长。此谓之否。
  八月,其卦为观,其象为。观者,看也。是阴气显著而大为可观之意。
  九月,其卦为剥,其象为。剥者,落也。即万物雕零,衰落之意。
  十月,又复坤卦,达至纯阴,万物枯亡,生机已尽。但阴极必反阳,冬至一阳生,又会阳长阴消,进入下一周期。坤卦虽是纯阴主体,天地万物的生机均含藏于其中。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万物是在阴阳消长中,往来伸屈,周而复始地运化着,但繁盛的反面即虚静之处,含藏着无限的生发动力。这就是"道"的运化规律。所谓"反者道之动",盖是此意。
  "弱者,道之用。"
  事物的运化是向反面趋移,是阴至而阳,阳至而阴,物极必反。
  从这一运动的规律看,立足于冬,必走向夏;立足于夏,必走向冬;立足于昼,必走向夜;立足于夜,必走向昼;立足于盛,必走向衰;立足于衰,必走向盛。
  同样道理,立足于刚,则必走向柔;立足于柔,则必走向刚;立足于强,则必走向弱;立足于弱,则必走向强。只有立足柔弱,才能走向刚强。凡强大之物皆来自弱小,"合抱之木生于毫未"。因而,只有处事柔弱,不争、谦下,方可成就大事业,达到成功之目的。这就是"为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是指天地阴阳之有形象的事物。"无"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无极,即"道" 。"万物",指芸芸丛生的亿万生灵。
  天下芸芸丛生的亿万生灵产生于天地阴阳,天地阴阳来自混元一气的无形大"道"。
  本章主要讲了自然界的辩证法。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清静无为的真常之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空洞虚无,至为微妙,完全不同于凡见的万事万物。天性纯全,未被后天机智情欲凿丧的上等之士闻之,必能领悟其奥妙,躬身以行。天性半备的中等之士闻此道,虽能略知其中奥妙但较肤浅,半信半疑,因而若行若止,顾虑重重。下等之士,其天性全被七情六欲、机智巧诈而蒙蔽,不知进道修德,只想贪享世味,追逐名利,其心其行,背道而驰。因而,他们闻知恬淡无为的大道,根本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哈哈大笑。如果不被这般人嗤笑,就不足以显示它的重大意义了。
  "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关于上士闻"道"的勤行、下士闻"道"的大笑,于
  此立言明示:明了大"道"的人,不露锋芒,含藏内敛,不尚机智,庸庸愚愚,似无所知;对大"道"有进向的人自然无为,潜默自修,暗然自养,事事不敢为天下先,处处以为已不足;讲"道"之人,言行举止,平常自然,于众生同处,而丝毫不出风头,无异常人。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无为"之德,谓之"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而,广大之德,亦如空谷一样,不见其德。
  大白妙道之人,修内而忘外,不择贵贱,不介是非,忘其尊卑,居下而自安。
  有大德的人,谦虚自慎,常常感到自己德不足。
  建德之人,虽积德已厚,却自以薄处。
  天真纯素,真诚不妄之人,内心虽朴实敦厚,外貌如素体,可随方就圆,顺五色而变。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端方正直的人,虽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却似一大中至正之圆,无棱无角,不伤害他人。
  成大器的人,无不经受长期磨炼,艰苦奋斗。姜尚直至八十余岁才辅佐文王灭纣兴周,大展宏图,功勋卓著。此乃"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大"道""听之不闻",犹"视之不见",因而,最大的声音是无声,谓之"希声"。
  "道"无形象,"视之不足见"。因而,最大的物象是无形之象。
  虚无自然的真常之道,隐含在天地万物之内,无名象可睹可闻。此谓"道隐无名"。
  大"道"虽无形象,下士闻之而大笑,但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才得之以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极太空生出一气,一气分出阴阳二气,二气合和生出中合之气,阴、阳、和三气生出自然万物。
  这是宇宙起源论,指出三气由虚空生出,万物由三气生出。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自然万物虽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但它们都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物质因子,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这两种相反而矛盾的物质因子是互相补充、彼此和谐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阴阳二气的妙用在于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常人最厌恶的是"孤"、"寡"和"不谷",而至为尊贵的帝王却自称为"孤家"、"寡人"。这是虚心谦下,上下取和之意。事物常以谦下损已而得益,以尊贵益已反招祸。为人谦下,则受益不浅;高傲自大,必有损于己。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古之以此道理教化人们,教人戒骄戒躁,谦让居下,忍辱仁柔,我也以此而教之。
  横暴强梁之人,仗权势,施淫威,伤天害理,他们必自种恶果,成为众矢之的,不得好死。我将以此为鉴镜,作为教育别人的根本。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遍满太空的真空妙气,虽至虚至柔,却可驰骋天下,渗入任何致密而坚硬的物体,在里面自由出入,穿来穿去。我由此可以类推,"无为"也和这种无形之气一样,可以无所不至,无所不为。无所不成,收到特殊的效果。"道"不言而教,不令而从,无为无造,无形无象,然而,它的功能是天下任何事物不能期及的。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虚荣和身体相比,那个最亲?身体和钱财相较,那个最多?得到名利却命丧黄泉,那个是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贪图名利之心愈甚,劳人身心、耗人精气愈多。不义之财积藏的越多,招祸身亡的危险性越大。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钱财皆为身外之物,人不可没有它们,但取之有道,得之有理,享之有量,不可贪之过甚。只有知道满足,才不会遭辱身之祸,只有适可而止,才不会遭亡身之灾,而可以平安无事,免遭祸殃,寿尽天年。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生万物、成万物者,是气化的自然之道,然则无形无象,犹若缺然不足。
  充满宇宙的自然元气,好似真空一样,但它可生物生人,妙用无穷无尽。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空妙气,生育成就万物而不存私,最为正直。然而它却因物顺物,不与物争,好似受委屈一样。天地间飞禽走兽,品物万类,千姿百态,精巧无比,它们无不由"道" 雕琢而成。然而"道"无为无造,好似笨拙者一样。
  天道运行,四时成序,寒署往来,昼夜交替,极有规律, 一清二楚,然而它却一言不发。
  "躁胜寒,静胜熟。清静为天下正。"
  寒与热即阴与阳,它们是两种相反的能量,阳动阴静,作用功能截然相反。然而,人急走或奔跑可以战胜寒冷,安静下来则可以克服暑热。
  由此可知,阴阳二端,各有所偏,相胜相负,皆非大中至正的自然真一妙道。只有清静无为的虚无大道,体性圆满,中正不偏,是谓天下之正道。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恬淡无为的自然之道行于天下,各国必安守本分,无争无战,和平相处,马亦守其本份,事农耕田,引重致远,为正常的人生效力。
  天下无此无为之道,人失其常,物弃其份,各国必争城掠地,互相攻伐,互相残杀,战火不息,马亦弃份,长年作战与郊外。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所有这些兴兵动战、伤残百姓的罪恶,皆由私欲过甚、贪得无厌引起。因而,灾祸没有大于不知止足的,罪过没有大于贪得无厌的。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只有具有知足之心的人,才会经常感到满足,而不去侵夺别人,避免咎祸和罪过。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有"道"之人,视天下人之身,亦我之身,天下人之心,亦我之心;我之所恶,天下人亦必恶之,我之所好,天下人亦必好之。虽不出门,而返观我之身心,则天下人之身心尽知矣。
  横暴强梁,我之所厌而弃之;柔弱谦下,我之所爱而好之。强梁横暴者不得善终,柔弱谦下者必获吉庆。此乃自然之理。知此道理,不窥窗外,亦可知此乃天道矣。大千世界,复杂万端,变幻无穷。若舍己而外索,追逐事物的外在之末,舍已求外,忘本逐末,则走得越远,懂得越少。所以,立足自身,抱其根本,是为至要。人是一小宇宙,天地是一大宇宙。不知小宇宙,焉知大宇宙 ? 不知自我,焉知外物 ?
  所以,圣人不必走得很远就可知道物我之情,不必事事经历就可明晓物我之理,不必强作妄为就可达到成功。
  本章主旨在于强调人的认识应首先立足于自我,只要返观内照,认识了自己的一切,就可明晓外物之理。"自我"是第一认识对象。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常人为学,旨在积累知识,日积月累,其知识量亦日益俱增,乃至博学多才。
  与此相反,修道的人则在不断地剔除杂念,减少思虑,以至达到一念不起、性体圆明、自然无为之境界。达此境界,则心若明镜,亦若皓月,对天地万物的微妙玄理,无不洞观普照。
  "取天下常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同样道理,治理天下的君王,仍须以"无为"为本,少私寡欲,不施苛政,不动兵戈,持以无事。若贪欲过甚,妄施机诈,乱施淫威,压迫人民,则必遭人民反抗,天下纷乱,难以治理。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有"道"的圣人,他们无私无偏,不固执个人之见;他们大公无私,不贪名利,而以百姓之心为己之心,以万民利益为至上,能热爱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万民百姓,善良的人,我以善心对待之,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心对待之。这样,可使不善者转变为善者,使人们同归于善。对于信实之人,我以诚信之心对待之,对于不信实的人,我也以诚信之心对待之,使不信实的人,转变为信实之人,使大家同归于忠诚信实。
  "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惵惵"是恐惧。
  圣人在天下处处谦虚谨慎,含藏内敛,不露锋芒,与万民和光同尘,不论尊卑,不分贵贱,对大家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其心与万民之心浑为一体。
  常人多专注于耳目之见闻,限于个人之利益。圣人之心则如初生婴儿之心。洁白纯素,无私无欲,无执无偏,天性浑然纯全。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人生为出,死去为入。生来死去,新陈代谢,乃自然之规律。 然而,人生死大致分三种情况:
  一、顺自然而生息,无病无灾,享尽天年而亡的,十分中约有三分。
  二、因先天不足,体质较差或生病伤残而未尽天年,中途夭亡的,约占十分之三。
  三、因恣情纵欲,贪色好酒,追名逐利,生活奢侈,享受过甚,贪生过厚而夭亡的,亦占十分之三。这第三类条件优越而夭亡是什么原因呢 ? 是因为生活条件太优厚了。
  古代帝王生活条件最为优厚,而大都短命,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
  闻知精于养生之道的人,十分中只有一分。他们恬淡无为,少私寡欲,心地善良,体性圆明,物我一体,无所不容,大慈大悲,毫无恶念。由于他们德行极高,且有善良的精神信息感应于外,或因炼功已达上乘功夫,具有某种特异功能可以控制身外生命的意念及行为,因而,他们能陆行不与兕虎遭遇,入军不被甲兵所伤。所以,兕牛用不上它的角,猛虎用不上它的爪,甲兵用不上它的刃。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 是因为他们没有致死的地方。
  有的住在深山密林中,功夫很深的人,终年与野兽打交道,但从未受伤残。
  据《楼观先师碑石》载:魏废帝时,有张法乐隐居耿谷,乐道忘怀,尝有猛虎造室,恬然不顾,亦不加害,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魏文帝时,真人陈宝炽,密行于楼观,抱负弘阔,人莫能窥,出入山间,时见白虎驯逐,因此文帝招访治理之道,并问驯虎之术,对曰:"抚我则厚,虎犹民也;虐我则怨,民犹虎也,何术之有 ? "自原始时代,人心淳朴,性体清静,无念无欲,人与兽同居而互属相助,人无猎兽害命之心,兽亦无反伤人之举。次后由于人的情欲动、贪心起,欲猎兽以满口福,于是,禽兽与人结下了不可解的怨雠,故始有人害兽而兽伤人往还之报。这是一种精神信息的感应现象, 并无神秘之处。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天地万物无不由浑沦一气的无极大"道"所生。
  物之得于"道"者,便是"德"。含缊滋润,辅翼陶成者,皆是"德"之所蓄。
  万物由"道"生"德"(蓄)而后有其形体。
  有形体后必由小至大,发育成熟,生殖繁衍。
  万物的生、长、成、藏皆由"道"和"德"造成,因而它们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
  "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是因为它生养成藏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是自然而然的变化的过程。
  "故道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化机滋畅谓之生,阴阳内含谓之蓄,昼夜变化谓之长,五气润和谓之育,体性完全谓之成,神全气正谓之熟,保根固性谓之养,护其所伤谓之覆。万物从无到有,由始至终,无不是"道""德"之所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万物,"德"蓄万物,而不以为自有功;生化成藏皆是"道"之所为,而它却不自恃其能,长养了万物而不加宰制。这就是广大深远的至极之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起始。这个起始,就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根。如果认识并掌握了这个本根,就可以理解由此而产生的万事万物。遵循这个本根的原则,终身不会有危险。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兑为口,门为眼。虚无大道,无色无声,无臭无味。色、声、味、臭之有形有象者,皆非"道"之体性。若贪求色声美味,追逐名利地位、逐末忘本,必背道失道,终身不可救药;若清心寡欲,闭目塞口,不追逐这些身外之物而恬淡自养,积精累气,固根抱本,则可延年益寿,终身不会有病灾。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任何事物都是由小至大,由微而着发展而成的。只有谨察事物至微之原始,而不是忘本逐末,才算明智。
  柔弱谦下是"道"之妙用,它可制服任何刚强之事物,水就是一例。只有持守柔弱的人,才算是最刚强者。柔能克刚,阴能胜阳,柔弱胜刚强。发挥内涵着的光和热,遇事有先见之明,就不会带来危险和祸殃。这就是守本固根的"常道"。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使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清静无为之道的玄理妙用,我就以此去实行。然而我最担心的是在实行中走邪路。其实,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犹如平坦的大路,很平坦,至简至易,以此道治国必然国泰民安。然而,常人因私欲太重,贪求享乐,每每妄为而背离了此道,却好走繁难、艰险、崎岖之小道 —— 邪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朝庭的宫殿修得高大宏伟,精致华丽;国民的精力、资力皆耗于此。
  农民由于不能尽力耕作,延误农时,田园由此荒芜,年岁无收,以致民无积蓄、国无库存。然而,君王、贵族、豪门身着华美的锦衣,以风流耀显于民,饱餐着高等饮食,耗用民脂民膏,仗权位私积财货,导致国民经济危困,不自省悟,反认为他是万民之主,是治国理民者。其实不然,民视之如寇雠,是谓天下最大的强盗。
  这样做,是对"道"的背叛,绝非以"道"治国。如此必然遭到天道的惩罚,人伦的谴责,天人共怨,万姓同诛,自然走向灭亡。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自然万物,生灭兴衰,无不处于时时变易之中,唯有大中至正的虚无之道"独立而不改"。以"道"的原则举事立业,治国安邦,其基必固,不可动摇。抱此"道"者,可根深蒂固,长治久安,无有失脱亡国之患。如此这般,可受到子孙万代的敬仰、怀念、颂扬和祭祀。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用"道"的原则修身,其德可以朴实纯真;将此原则贯彻于治家,其德可以绰绰有余;将此原则贯彻到乡,其德可以作为楷模;将此原则用之于国,其德可以使民心真朴,风气纯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将此原则贯彻于天下,则可使纯正之德普遍广大,若皓月当空,无处不照,使天下安定,万国九州,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所以,我身因修此"道",能心正意诚,神旺气足,身康体健,以此观他人之身,亦必同理;我家因修此道,六亲和睦,父慈子孝,家业兴旺,以此观他家,亦然;我乡因修此道,相亲相爱,和睦相处,无争无斗,以此观他乡,同样;我国因修此道,君正臣忠,民心淳朴,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以此观他国,无异;今道行天下,德遍九州,普天同庆,万民安乐,以此观未来,必然如此。
  我怎么能尽知天下会如此呢?就是用了以上"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类推方法。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
  此章以"赤子"比喻修道之深、养德之厚的妙用。《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是对得道之妙用的具体描绘。
  得道之真人,气足神旺,身体健康,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体性纯全,自我调控,邪魔不入,百病不生,体格柔和,动静自如,元气淳和,无思无虑,若初生之婴儿。毒虫见之不刺,猛兽见之不扑,恶鸟见之不抓。虽然骨嫩筋柔,握持却很牢固。虽不知男女交合之事,阳物却常勃起。这是因为他的元精、元气、元神极为充沛。他终日哭叫而声不哑,这是因为他先天元气淳和之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知道了阴阳平衡,元气淳和,就叫做"常"。知道了"常"就叫做"明"。
  为了长命而厚其生,欲人为地追求长生,愈达不到目的。只有自然无为,不贪生,不厚生,无意于长生,才能自自然然延长寿命。静极生动,只有心静下来,去除杂念,不思不想,元气才能自行畅通,流经百脉。如果用意志支配精气,必然破坏气流的正常秩序,扰乱它的正常运行。这是"有为",是人为的逞强,此乃炼功之大忌。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巳。"
  气强硬,使肌肤强壮,然而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走向反面。这就失了冲和之性"常",也就是背离了"道"。背离了"道",不仅不能长生,反而会过早夭亡。
  养生之道和处世之道,最宜谦下柔和,若心静神清,其气自然柔和深长,心不静则意不定,意不静则神不凝,神不凝,心必粗暴、强硬。气的柔和及强硬其根在心。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太上混元无极大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本,其妙用无穷,只可意会,言语无法表达。此谓"知者不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语能表达出来的,是粗浅的,有形的事物之末,而不是微妙玄通的"天地之始"。此谓"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兑"是口。"门"是眼、耳、鼻。既知"微妙玄通"始物之妙,言语无法表达,应"塞兑静养"。《老子》首章提到"无欲观其妙",正是此意。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造化之机,口不能言,目不能视,耳不能闻,鼻不能嗅。故第十四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段是教人要塞兑闭门,静养天真,清静六根,断诸邪障。
  "挫其锐,解其纷。"
  "锐":刀剑之锋刃。"纷":纷芸杂乱。
  人因贪名逐利,自知、自见、自伐、自矜、自是,机智炫露,似同刀剑之锋刃。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互为交争,致使灵堂不能清静。修身者,必以不自知、不自见、不自伐、 不自矜、不自是为首要功夫,含光韬辉,慎养天真。所谓"挫其锐"者,即是此义。
  人因情欲过度,致使"忧苦神心,流浪生死,长沉苦海,永失真道"。日昏夜茫,无有头绪,犹如攀篱纵横交错,纷扰束缚,元神不能自主。欲求解脱,何时解脱?"能拼众缘,永除染着,内相不出,外相不入,于正念中,乃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三百六十骨节之间有诸滞碍,十恶之业,百八十烦恼之业,众苦罪源悉皆除荡",是谓"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光":智能,德行。"尘":尘世,俗情。
  此段是说修身者素日不可炫露己德,以己为是,应取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于众物各自发挥,如同火照火,水入水,浑为一体,此乃"和其光"。不能树已身而异于人,不能认已之高洁而弃丑陋。无人我之分,贤愚之介,打起尘劳,如土和土,此谓"同其尘"。
  "是谓玄同。"
  "玄"是深远不测的意思。与物能"和其光,同其尘",这才和深远不测的无极大道同为体用了。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深远不测的无极大道是混成一气。本无内外之分,岂有亲疏之别;本无左右之异,那有利害之论;本无高下之等,怎有贵贱之殊。无内无外,无左无右,无上无下,无有亲疏、利害、贵贱的混元无极大道,才是最为珍贵的。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正":端方,贞固。"奇":诡诈,怪异。
  此段经义是说执政者要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顺从人间伦理常情,大公无私,端方正直治理国家。但用兵却相反,要采用虚虚实实,声东击西的诡诈之术。要取得天下太平,须安分守己,不可妄生事端,《老子》第四十六章中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下大乱皆因不知足,以致妄生事端。要想天下太平,必须知足安分,不可妄生事端,扰乱庶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四海宁静,天下太平。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我为什幺能知道以无事能取得天下太平呢?就由以下根据才知道: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君王施政,令繁则奸出,禁多则民困。禁令繁多,必妨民事,使民不能尽其生发。民不能尽其生发,如束手足必然贫困,无法自拔。
  "利器"者,指圣人以自我德行、智能遵循天道之自然,顺人伦之常情,总国家之纲纪,持权柄治国理民。《庄子》曰: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以明示天下。"他是说,圣人的德行、智能,只可内含自修,使民潜移默化,而不可昭昭炫露。如彰示于人,那不仁者必窃之,致使上下颠倒,是非混淆,横施天下,导致国家昏乱。
  国民最宜同处在浑厚朴实的淳风之中。器械者,是民在生息中之所必需。《周易•系辞》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盖取诸益;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由此可知,从古到今,器械按民之所需而出于自然。因机智出,技巧生,非正常而并没有实用价值的古怪奇物随之滋生,民必弃常而务技巧,滥用资力。此谓"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教民内修道德,外行仁义,知天理之当然,晓人伦之常规,举止皆符于天理人情。故《论语•为政》中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民如慎修之德于内,谨行仁义于外,根本不会违法乱纪。相反,人如内心失去道德,外无仁义之行,他就不怕犯法,法令愈严,相应盗贼愈多。此谓:"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体现自然之道的圣人,取法天地生长万物的自然无为之德,不背理循私,而事事顺乎天理,应乎人心,不作不为以感天下之众。因此,天下之民众皆安居乐业而自化。此谓"我无为而民自化"。人君戒除贪欲之心,不好事,不妄为,不求荣贵,不劳民力,不妨民事。民能尽力耕而食,织而衣,乐其俗,安其居,美其服,甘其食,丰衣足食。此谓"我无事而民自富"。能取法自然无为之道的清静体性,虚心恬淡,自然而然,事事物物必顺其条理,各得其所,各有所用,各有所适。鸟不教而自在空中飞;兽不驯而自在山上跑;鱼不学而自在水中游;人自然父慈子孝,君正臣忠。此谓"我好静而民自正"。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治国者,应以自然、宽宏、没有高下、贵贱、贤愚、荣辱分别之心,体天地无不覆载的自然好生之德,国民自然会得到妥善的治理。王弼曰:"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 无政可举,闷闷然卒于大治。"
  此谓"其政闷闷"。民不知不觉各得其宜,各有所适,上下彼此不争不竞,而生活在淳朴厚实的浑化之中。又如王弼注曰:"其民无所争竞,宽大淳淳"。此谓"其民淳淳"。失去好生之德,政令烦苛,事事明察,物物检点,荣辱不共,贵贱有殊,"立刑名,明赏罚,以检奸伪"。此谓"其政察察"。而人民始感彼此有别,上下相隔,缺缺不足。此谓"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宇宙间的品物万类,虽然复杂万端,其造化之机及运化规律,莫不过对立统一而巳。
  "祸",是难、凶害、灾殃之类。"福"是吉、荣贵、昌达之类。无论那一类事物,它的变化规律是向相反的方向转移。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夏至后必移于冬,冬至后向于夏, 周而复始,无有休止。人类亦是此理:人在贫穷时,与人相处态度谦恭,在事业方面向上奋发,其结果,人必辅助,事业必成功。贫穷虽是祸,可它无形中相携着福。人若富贵,为人处事易横蛮骄傲,对事业易轻率为之,久而久之,人必厌恶,而事业必败。富贵虽是福,可它无形中隐含着祸。故《老子》第九章中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孟子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与此意相通。社会变迁,仍遵循这一规律:犹如水向东流,一浪赶一浪,兴了又向衰的一方转化,衰了又隐含着兴的因素。每个朝代在刚兴盛时期,必内修道德,外施仁政,处处以国事生民为重,政通人和,事事得宜。待至日久,以得民富国强,执政者贪求享乐,以荣贵执权,骄肆于民,于是引起了人民的反抗,酿成天下大乱。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即是此意。
  "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天地间一切事物就这样成败交替,阴阳相易,祸福相倚。这种转化,或正或奇,或善或妖,是没有定向的。正可以转化为奇;善可以转化为妖。常人对这种转化原因,久已迷惑。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明了事物转化规律的圣人,明知品德端方,心性清廉,处事正直,智能聪明,是善、是奸、是福,却不以端方、清廉、正直、聪明炫示于外,强加于人。圣人的品德虽然端方,却不以端方妨害于人;虽然心底清廉,却不以清廉刿伤于人;处事正直,却不以正直撞击于人;智能聪明,却不以聪明炫耀于人。这正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与万物"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的长生久视之道。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俭约。
  教天下之民,遵循人伦的自然常情,六亲和睦,长幼有序,上下慈孝,朋友有信,夫倡妇随,勤躬耕织,以求衣食。使民各遂其生,互不交争,安然相处,此为治人之义。虔诚谨俨,遵循天理,存心养性,不敢有丝毫伤天害理之心,是为事奉上天之义。常人以为治民和奉天是两回事,其实不然,无论是治民或奉天均须以"啬"。"啬",是收敛神气,俭约情欲,不敢见景忘真,肆意妄为。"治人事天",莫过于此。
  夫若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服"有注为身心佩服。须臾不离谓之"服"。常人行事,临渴掘井,遇寒制衣,所以事事被动。"治人事天",虽以遵循天理,纯全本性,收敛神气,虔心真诚。但最起码的,是预先身心佩服,向往须臾不离,行持不辍。只有这样才会治人必灵,事天必应,预先身心佩服。久而行之,自然全其天地之大德。深积厚养天地之大德,不但能"治人事天",而且可做到无所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母",是根本。
  积德深厚,不但可以做到无所不克,而且莫知其限量,重积德之妙用,不知其限量,而天下国家无有不在道德浑化之中。由此可知,治国之本,是深积无有限量的浑厚之德。如具备无有限量的浑厚之德,必可长治久安,根深蒂固,任何力量也拔不掉,解不脱。
  此章经义是说,无论治理国民或事奉上天,事先均须心地纯一,真诚不妄,素养重积浑厚之德,以此为本,则民无不顺,事无不理,国无不治,并能稳固长久。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鲜":小鱼。
  常言道:善于烹调者,可以治国。大国民众,风俗有殊,三教九流,其旨各异。若一一检点,必难办到。有道之君,欲治者,不论大小,均以投之于釜,掌握好火候。不轻举妄动,而能一心一意,文烹武炼,使火候不过、不及。先后缓急得宜,则鱼虽熟,其形大小自然齐全,不会搅烂。治国者,如不知此道,恣情纵欲,妄用机智,其政察察,法令滋彰。犹如烹鱼之在釜,不慎火候,胡乱搅动,鱼肉不待熟而溃散,愈搅愈混,愈治愈乱。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犬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莅",当临解。"鬼":不务正业,祸国殃民的愚顽之徒。"神":神通。
  天地间一切事物由道生、德蓄。故万类无不尊道而贵德。圣君以清静、虚无妙道、天地好生之德临天下,治国理民,不但贤仁君子能尽其力,辅国安民。而且那些愚顽刁民,不会兴妖作怪,玩弄神通,并非那些刁顽者没有神通可耍,而是他的神通反于国民效力。其因何由?是因为有道可以一正压百邪。若圣人以道莅天下,视百姓如手足,爱万民若骨肉,对生灵不怀伤害之心,那些刁顽者,在圣德感化之下,便不会胡作非为,扰国乱民,圣君体天地好生之德,亦不伤害国民,两者均不伤民,其道同德合,同归于大顺。所谓"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即是此意。
  此章是说,以道莅天下,仁者,不仁者,智者,愚顽者,正者,邪恶者,在圣德的感化下,其德互为交归,互不相伤,同为国民效力。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大乱,每因大国恃其强盛,欲吞并四海,独霸一统,扩张国土,有本钱凌辱小国,以致兴兵动战,万民遭殃。欲得天下太平,首先大国、强国要主动安守本分,取法水性,去高就下,虚心谦让。能以此交于天下,天下的国家必来投归而相处。
  "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
  "牝",阴性,主静。"牡",阳性,主动。
  阴阳相交,阴性主静,阳性主动,牝必能制胜于牡。这是天地阴阳相交的自然之理。
  "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既知阴以静取胜,那么大国就应效其阴静处下之道。所以,大国以谦让居下而交于小国,犹如牝以静定胜于牡动,是以不劳而自益,不战而自胜,天下小国近悦而远谊,必四海宾服,如水东流而自归于江海。小国本没有威胁大国的力量,亦应安分守己,谦虚谨慎,安其小而从其大。本着真诚之心,以静处下,必能取得大国的抚爱和庇佑。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所以,或因效牝静虚心自下,取得小国投归拥戴,或以安分居下而取大国的容纳庇佑,总之,有两个愿望:大国的目的不过是欲想小国都来归顺宾服;小国的目的不过是想不受大国、 强国的侮辱欺凌,国土得以完整,百姓得以安宁,不被抛弃而已。
  "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如果大小国效法牝静,虚心谦下,定能达到两者的愿望。但最适宜的是大国首先虚心谦下,对小国抚之恩德,视天下如一家,大小同等。天下安危,主要由大国决定。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奥":深,且含有妙运的意思。
  清静虚无的自然之道生出了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又深藏于此道之中。大在六合之外,小在粒米之间,可谓造化万物之本始,生成万物之根蒂,其妙用无穷无尽。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宝":珍贵之意。
  "保":保全,保持。
  能深究大道之奥理,行大道之妙用,体用悉备者,可谓善人;天资愚蠢、行事蛮横,背天理、逆人伦者,可谓不善人。凡善人,体道修之于身,行之于万事,无一时不本道以为用。所以能为善人者,是以道为宝。不善人因不体道之妙用,时行不善而遭罪咎,临罪咎而生悔悟,能戒除背道之行,离德之为,方可免去祸咎,保全身命,此为一义;又一义者,胡作非为的不善人,常赖宽宏大量的有道之人来保全他。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 "
  善人以道为宝,其言行必法于道。 "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美者,人人以有道德之言悦服,为善,故称美。有道德的善言,不只图善于己,当能公诸于众。市者,聚众以公平交易之场所。有道德的善言最为公平,人人悦服,故曰:"美言可以市。"善人之宝在道,善人必遵道而行。有道之行,人人必尊。故曰:"尊行可以加人。" 《周易•彖辞上传》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动天地也,不可不慎乎!"善人之所以为善人者,是因清静虚无之妙道充实于内心,自然好生之德发行于外身,其言行必善美而尊贵。如人人皆如此,善人由何而说起呢?就因有不善者,才显出善人。既如此,人之不善,何可弃之?故曰: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常言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然天子所贵者,仍贵之以道。如离道,贵不可长保。三公、太师、太傅、太保都是朝庭最大的卿臣,但仍以道佐人主。修振朝纲,治国理民,三公之爵才可久立。如失道离德,祸国殃民,扰害生灵,必削其职、仍加其刑。拱璧是以双手捧起的玉璧,可谓珍贵之宝。人与亲人在生死关头,可以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既知此,千金之璧,不如大道之所贵,拱璧不足以为贵,而贵者乃道也。驷马是为天子所乘,可算威严,然而不体之以"道",不行之以"德",百姓必感以厌恶,不悦而弃之。由此足证,天子之贵,三公之尊,拱璧驷马以先,都不如修道建德重要。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试考其上古之圣君,无不以此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治天下、统万民。既知如此,为什么不日修此道呢?求道有什么罪咎,可以不求免而自然会免掉。罪由何来,皆因失道离德,妄贪、妄为而自招。如日修此道,涤除妄念,摒除妄为,以恬淡素朴处之,罪咎自然消除。所以最珍贵的还是道。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圣人体虚无之妙道,法天地自然之德,不背理徇私,无为而自然成就。以无为而为,人不能知,不能见。如天道无为而无不覆;地德自然而无不载,两无为相合,万物自然化生,虽"无为,而无不为"。圣人顺天理,合人情,无有造作,不敢妄为,故国治而天下太平。常人贪名逐利,饮酒作乐,以此情欲为味。常言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小人专尚情欲之味,非长久之乐味。圣人以道为味,是无味之味。虽是无味之味,其味长久至极。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修道者,不论大、小、多、少,于我有怨者,均以德报。"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常人不然,不分大、小、多,少,以怨报怨,人由怨而加于我,我以怨还报于他。你还我报,一来一往,无有止期。如怨以德报,人必以德感,彼此相化为无事,其怨顿消。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 天下难事,须从易处着手;天下大事,须从细处起步。这一规律,是不可逆转的,可谓必然规律。因此,依循这个规律的圣人,欲振国纲,治理天下,首先要从细微的心地上,存其善良,建立好生之德,谦让处下。久而久之,德馨天下,声震四海,欲平天下,不求然而自然成功。常人则不然。《周易•系辞下传》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是以恶积而不掩,罪大而不解。"《太上感应篇》言:"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举心运念,语、视、行虽为细小,但久而久之,量大质必变,其结果所带来的祸福却不小。方寸之心的一念虽小,起于正者有福,动于邪者种祸。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喜欢夸海口,妄自轻诺,以言语轻易许之于人,言行不能兑现,必无着落。行事不思前虑后,不量事之轻重,审事之可否,而轻浮浅躁,认为事事容易,其结果必然被动,困难重重。因此,圣人知易守难,常以易当难而作准备,所以终无困难。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事物在安静的时候容易把持,如动荡起来,就难以把持了。修身者,更为切要。在内念未发,外物未接的宁静之时,洗心澄虑,万念俱消,才能达到清静真一,元神自在,母子相抱,神气相守,坎离相交,水火既济的境地。如不然,情欲一起,外物牵动,以致"烦恼妄想,忧苦神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长沉苦海,永失真道"。
  "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治国、谋事、修身亦然,均应在安静之时,未兆之先,脆弱之际,微小之期,未发生,未动乱之时,防患于未然。 《周易•系辞下传》曰:"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又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君子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天地间万物芸芸,千难百乱,它的产生发展,都是从未兆开始的。人的成形,或善或恶,或福或祸,或正大,或邪僻,在初生时,同样是一个无知无识的素体婴儿。其性体如一张洁白的素纸,无污而纯洁。如欲教他成才,首先其父母在素日的举止运念中,以道德给孩子做表率,再在言行仪表上公正无私,不狂不妄,庄重端严。这就给孩子在视听上作了一个楷模。久而久之,其孩子渐长,情欲渐开,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成了才。反之,如在微小细脆之时不着手,待久习成性,那就不易解决了。合抱的大树,是从微小的毫末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之远行,一步步走才能到达。
  此段的中心旨意,是教人在安泰时要有预防危险的准备;国家在大治时,要有预防变乱的准备;存在时,要有消亡的准备。不能在大治时,贪求享乐,在安静时横行逞狂,在富裕时挥霍浪费。贪其享乐,横行逞狂,挥霍浪费,不能认为是小事。如不在未兆、微小时纠正,而放任自流,将会蔓延发展,铸成大错,不可收拾。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背理徇私的有为之为非败不可,违逆人伦的有执之执非失不可。因此圣人"知微知彰",体虚无之妙道,循天理,顺人情,符物之自然而无为无执,所以无败无失。常人则不然, 始以道德戒慎,行至中途,因贪世情而忘其道,往往将近成功而败之。如能始终如一,则定能成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主自然,而不敢为。"
  常人之所欲者,是功名货利,口得美味,耳闻乐音,目视丽色。孰不知功名显达,货利色味,皆快于一时。圣人所欲,不是常人所欲,而是无为、无味、无事的无欲之欲。常人贵难得之货,圣人已知因贵以致祸端,故"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有的人以奸诈诡怪为学,是奇是巧,弃真效伪。圣人所学的是清静无为虚无自然的不学之学。我要回复到众人所过的无味之地,顺乎万物的自然生息,不敢有丝毫的故意造作和任性妄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明",机智巧诈,侥幸炫耀。
  "愚",浑厚淳朴,真诚自然。
  道为天地之始。天地有始,日月往来,阴阳升降,寒暑交替,四时成序,万物自然而然,有条不紊地生长收藏。未尝明彰法制、禁令,亦没有任何名教、法规。所以"道"在天地万物之中而天地万物不知。故古之圣 君、明王善于法"道"的纯厚朴素之性,行无为之政,真诚自然地去治国理民。不教民玩弄机智,尔虞我诈,而是以纯粹朴素,真诚无妄导之于民,使民返朴还淳,去妄存诚,养其本来良知良能,以德化民,使君民默化在浑厚的淳风之中。"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即是此意。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
  人民为什么难治呢?是因为治国者以已为是,以已为然, 内不充实道德。上对下以机智巧诈,欺哄于民;下者必以机智欺瞒于上,上下相欺,国纲必乱,伦理必乖,其贼害国民必不浅。善以道治国者,顺物自然,内心真诚,外行持以"和光,同尘",不逆于理,不背于道。含其辉,韬其明,无事、无为、无欲,天下自然太平,其福莫大于此。以"智"巧、治国,不但不能成功,反而倒遭贼害。不以机智治国,体无为,顺自然,随民情,又简又易,有福于民,以智"贼"不以"智"福。此两者为治国平天下之法式。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既然已知,不以"智"治国为法式,就应永恒持守,须臾不离,存诚不妄。这就合于清静自然真常之道的体性。自然真常之道的体性是无名相、无头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其用为德,德之用其量无穷,不可测度,故称"玄德"。 "玄德",又深又远,与有形有象的事物相反。万物以私利为快,昭昭察察以自明,而"玄德"以处其厚,不处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长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此为"玄德"之妙用。道本虚无自然,德合自然无为之体。以此理民,民无不理,以此治国,国无不治。故称"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最低处,百川皆归,自然而然。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是因为它居于最下处。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因此,圣君明王,取法江海善于处下而为百谷王。欲在万民之上,首先应谦虚处下。《周易•谦卦》云:"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此段的中心意思是说,无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神鬼之道,均宜谦恭卑下,方可亨通永久,方能光明,方能成功。虽处低下,任何事物不能超越它。彖曰:" 劳谦 君子,万民服也。"因此,圣人能在人上者,是因为他谦恭自卑,虚心接物;能在人前者,是因为他谦让"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故曰:"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处上,使万民悦服,所以受人拥戴而不以为重;圣人处前,使万民推崇,所以受人崇拜而不以为害。天下乐举,万民自然不会厌恶和抛弃。因为他处于自然,而非有意去争,所以天下万民没有和他去争的。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道"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不能用形名色象论比。就因为道大,才不能以具体的形象事物论比。如有形象比拟,就成为一个具体的事物了,那"道"就细小了。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内含着三宝:其一是仁慈。天地万物皆在道的慈爱中生长。其二是俭约。不造作,不妄为,清静、自然、无为。顺乎天,应乎人,任物自然。其三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谦退处下。不以机诈、强暴炫示于事物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道"本无为,自然于万物慈,天下事物无不归服于仁慈。以此可不战而胜,不攻而克。道本俭约而无奢侈不节之兆,天地万物皆在无为、俭约中自化,它广大悉备,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江海处下能为百谷王","无名之朴"虽不当器用,但众"器"皆由朴而出,故称"众器之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项羽勇冠三军,气吞山河,并非不勇。然而,终败亡于乌江。秦始皇筑长城,非不坚固,然而,子婴自降于刘邦,皆因无德所致。这就突出了一个"慈"字,人能体无为之道, 怀仁慈之德,天道的运行之序是救助慈善的,并以慈善卫护谦退的。体恤百姓,慈爱万物,以此行于天下,则战必胜,守必固。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
  此章以用兵之道,喻示人们处事接物宜于真诚仁慈,含虚自敛,晦迹韬光。以此理事,而事事必理;以此接物,而物物顺应。天道不争而万物自化,圣人不争而万民自归。作为将帅,以修德畜众,不以威武耀示于人,三军自然诚服。项羽在鸿门设宴,暗施埋伏,刀出鞘,弓上弦,武士林立,欲杀刘邦,却被一个手无寸铁的张良所挫败。刘邦心怀仁慈,入咸阳未动一刀一枪,而子婴自缚纳降。因封府库,散宫女,封三秦,以此深得秦民之心。
  "善用人者为之下。"
  不以已为能,而以国事为重,以万民为上,礼贤下士,恭敬一切,贤能者定能效其力。刘邦筑台拜将,本着一片赤诚之心,感韩信为汉室效力。刘备三顾茅庐,才得诸葛亮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此乃"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如能体其真常之道及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之德,必能在修身、齐家、治国、理民,以至于处事接物,皆能随心应手,不争而自得,不劳而自成,贤能者自然效其力。天道的运行,上古的行事,虽有德而不自以为德,更不有意为德。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主:无故兴师,首先主动出兵。
  客:不得已而应战。
  对于用兵之道,古人说过这样的话:"不可恃其强暴而贪图好杀,以佳兵利器而凌加于人。妄动兵戈必败。""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如敌人无故用兵于我,则以自卫应之。我用兵虽出于不得已,但仍不敢恃勇妄进。宁愿后退一尺,不敢妄进一寸。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攘":用力伸臂。"仍":临敌就敌。"兵":刀枪剑戟。
  有道的圣君明王,怀仁慈之德于苍生,看不出行兵的行迹,而四海自然宾服。没有伸出打人的胳臂,但人人畏威,临敌没有杀人之心,而敌人必败。没有操持杀人的刀枪剑戟,但敌人必怕。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
  恃勇轻敌而好杀,其致祸不浅。如轻敌好杀,无故用兵,恃强妄进者,是丧失了道的"慈"、"俭",
  "不敢为天下先"的自然体性。若心不怀好生之德,天道必以灾祸惩罚。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两军对阵,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谁胜谁负,其结果只能是心怀仁慈、哀民痛命、体恤苍生的哀兵获胜。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体清静、虚无真常自然之道以为言,其言本乎"无为",至为简易,使人最易明晓,最易行持。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人不知易知之言,反而以智虑求奇,巧言令色以乱物性,不走平夷之路,反履崎岖之径。
  "言有宗。"
  体道之言,有根有据,有纲有领。
  "事有君。"
  体道之行,有轴有心,有主有宰。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为什么人不理解我呢?是因为我本自然无为、无事、无欲,非智虑有为而彰之于外;非自是、自伐、自矜而昭之于众。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道本虚无自然,无有形迹。那么,理解我的人就不多,因为知道我的人少,我才珍贵了。因此,体现真常自然之道的圣人,"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我身外表虽破旧,但内心却存着珍贵的"道德"。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太阳高悬于空,普照万物,上下四方无不透彻。明道圣人,恬淡自养,不露聪明,不显机智,好似无知一样,这才是上知。是谓"知不知,上"。常人不然,如火炬在暗室,只照一角,而自以为亮。以小知自见、自是、耀人眼目,本来无知,而自以为有知。是谓"不知知,病"。谁将强不知以为知当作病,那他就不会有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了。明道的圣人,为什么没有这种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呢 ?就是因为他们把强不知以为知当作病,所以才不会有道种毛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常人为其贪生之厚,恣情纵欲,无所不为,不知"大小过恶,各有...

国家航天局嫦娥五号部分探测所得科学数据公开发布据国家航天局7日消息,嫦娥五号探测器配置了降落相机全景相机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和月壤结构探测仪。目前,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效载荷科学数据处理期已满12个月。为更好地促进科学研究,嫦娥五号对中微子的首次探测众所周知,中微子是特立独行的。它们不发射也不吸收光,它们没有电荷,因此无法用电磁场检测到它们。而且它们质量非常小,比电子轻数十万倍,因此,检测它们的引力影响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研非同寻常的一次发射!NASA使用微小型火箭执行深空探测任务美东时间2022年5月31日,搭载地月自主定位系统技术操作和导航实验(CislunarAutonomousPositioningSystemTechnologyOperations麦肯锡深度解析量子计算将拯救地球?(图片来源麦肯锡)在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全球各国和多数企业联合制定了最新减排目标(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预计到2030年,全球每年将为之投入4万亿美元波音公司在第二次关键测试飞行中成功将Starliner飞船发射入轨在第一次发射没有按计划进行的近两年半后,波音公司的载人飞船CST100Starliner当地时间今天下午成功发射到太空,达到了明天晚上与国际空间站会合所需要达到的正确轨道。这次成功地球已经形成45亿年,为什么地核的热量还没有消耗完?地球能够成为一颗美丽的生命星球,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拥有厚厚的大气层,可以保护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另一个则是宽广的磁场,磁场不仅可以保护大气层向太空的逃离,而且还可以有效隔绝宇如何在太阳系中测量暗物质长期以来,暗物质对天文学家来说一直是个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很难直接测量。从它对遥远星系等物体的引力效应来看,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事实证明,直接测量这种影响要困难得多。但现最新研究发现在测量气候变化时湿度也重要,而不仅是热06February2022新的研究发现空气中的水对测量全球气候变暖是重要,而不仅仅是热。湿与不断增加热的结合能导致极端天气。研究者认为考虑湿和热,温度的增加是先前预测的两倍。研究在黎凡特发现的最古老的古人类化石当我们物种的第一批成员冒险离开非洲时,他们走进了一个早期人类(如直立人)在一百万年前首次探索过的世界。根据最近对一块150万年前的椎骨的研究,这些早期的人类可能已经分几波地扩展到非天文学家追踪1万个星系在过去115亿年的运动情况我们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但看到运动所需的时间尺度往往大大超过人类的寿命。在一项重要的新研究中,来自夏威夷大学天文学研究所(IFA)马里兰大学和巴黎萨克雷大学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追踪天文学家首次观察到一颗恒星死亡后爆炸成超新星的情况一个天文学家小组首次对一颗红超巨星到达其生命尽头的过程进行了实时成像。他们看着这颗恒星最后爆炸成为一颗超新星。他们的观察结果与之前对红超巨星在爆炸前的行为的思考相矛盾。一个天文学家
氢能源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氢能源被视为一个绿色可再生能源来源,得到全球的广泛重视,而相关应用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丰田Mirai在一个加氢站充氢其中最著名的场景之一就是氢燃料电池用于汽车。在20把沙子直接变成太阳能面板InterestingEngineering7月30日报道把沙子直接变成太阳能面板位于卢森堡的初创公司MaanaElectric在研发一款像集装箱的制造装备,可以在沙漠中直接把沙子美国海军研发太阳能飞机NewScientist8月4日报道美国海军在研发可滞空90天的太阳能飞机美国西班牙合资的航空工业公司SkydellerAero最近得到美国海军5百万资助来研发这款飞机。这家公司曾价格相当于豪华越野的电动飞机位于加州的Opener公司将在今年开始出售一款电动飞机,价格只相当于一辆豪华越野。命名为Blackfly的这款飞行器大概是世界上样子最怪的,它看起来像是两个船壳,一个在下一个在上扣空间太阳能项目8月3日,加州理工(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宣布得到一位校董会成员1亿美元捐赠,开展空间太阳能项目。现在的太阳能利用受制于时间及天气等因素,霍尼韦尔新无人机技术InceptiveMind8月20日霍尼韦尔新技术让小型无人机可以多飞3倍时间传统无人机飞行距离有限,而且必须在操作人员视线之内,和操作员之间保持无线电联络。霍尼韦尔的新无人机技术太阳能冷藏货柜车InceptiveMind8月17日太阳能驱动的冷藏货车将成为食物运输的方式一家提供太阳能和电池系统的公司eNow近期将为1000辆冷藏货柜车安装太阳能面板,让这些耗能大户降低碳排甩锅给中国制恒温计BusinessInsider8月8日报道川普任命的司法部官员称中国制造的恒温计改变了2020年大选结果克拉克在给上级主管的邮件中做出这个陈述克拉克(JeffreyClark)于去德国飞行电动汽车销往巴西德国初创公司Lilium和巴西的蔚蓝航空公司(Azul)签订合同,将向该航司出售总共10亿美元的220架飞行电动汽车,单机价450万美元。Lilium将自己的产品命名为电动车辆(e拜登的汽车新政MarketWatch8月5日报道从省下的油钱到税收优惠,拜登的电动汽车和燃油里程新政周四,拜登政府官员宣布将提高燃油里程标准降低尾气污染,同时到2030年将电动汽车销量占到新车销再生能源超过核能彭博社8月19日不是竞争,但是再生能源已经打赢核能上图所示是英国石油公司发表的70年来全球能源统计数据。图中可以看到,在2020年,除开水电以外的再生能源已经超过核能。把图放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