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长征五号B发射前后,这几个疑点要说清楚

  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是各类自媒体出现了不少质疑长征五号B发射前后所谓"问题"的帖子(我非常怀疑这些发帖人的动机),有些质疑帖还高度模版化、重复化,导致很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弄不清楚,也多次给我私信询问。
  不过,其实每一个"疑点"都是很好的航天科普机会,不如利用这个机会,把这几天我个人看到的逐一回复。
  疑点一: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后不久,出现了短暂的大量尾迹白烟雾,后又迅速消失,是否说明火箭发动机工作状态不稳定,燃烧不完全?
  长征五号B发射过程截图(自:央视新闻直播)
  回答:不是。恰恰相反,这个现象说明发动机工作状态非常好。
  长征五号B在刚起飞阶段主要是8台YF-100液氧煤油推进剂发动机和2台YF-77液氧液氢推进剂发动机工作,如果液氧煤油发动机不能够完全燃烧,就会出现一定的类似汽车发动机出问题时的黑烟,留下稳定且持续的明显轨迹。
  而这种发射过程中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的白色烟雾主要是水汽形成的云和冰晶。长征五号B一级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汽,尤其是液氧液氢发动机的燃烧产物就是水,它们会增加经过区域的水汽含量,同时液氧煤油工作也会产生微小的碳化合物甚至积碳颗粒。当出现水汽过饱和时,水汽就会围绕它们凝结成水滴甚至凝结成冰晶。
  这些"白色烟雾"出现的地点、高度完全取决于即时的气象条件,就好比你无法决定云层的高度和位置和运动一样。
  YF-100和YF-77都是有高压富氧+预燃补燃的高效率发动机,都是我国同类最先进的产品。如果YF-100真的燃烧不完全,就会一直有黑烟。而如果短暂出现"白色烟雾",只能说明水汽变云,反而说明发动机工作状态很好。
  疑点二:火箭是不是不行?为什么最终新载人飞船入轨高度还不到200千米?正常的国际空间站之类载人航天任务不都400千米高么?
  回答:这是应该的,我在央视直播中也说过,甚至有必要为测试新载人飞船服务舱能力,放入较低的轨道。
  首先,基本所有的载人飞船,不管是俄罗斯、美国还是中国,入轨的高度都在200千米左右,然后它需要自己调整到400千米高,尤其是对于需要空间交会对接的任务。我曾经以俄罗斯联盟载人飞船为例科普过重要原因,
  其次,咱们这次全面测试新载人飞船,更是要求测试它的机动能力。实际上,它经过了7次大规模轨道控制,顺利将其从近地椭圆轨道抬高至远地点近80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最终也实现了精准返回,相当复杂的任务,飞船推进系统的能力很强。
  在最终张总师接受采访时,表示入轨精度极高,也就是说,大家"质疑"的低轨就是我们想要的。
  (截图自央视采访新载人飞船张柏楠总师)
  人家使用火箭的飞船总师都对火箭发射服务非常满意,你有什么可怀疑的?
  疑点三:飞船返回舱是不是出问题了?出现异常?柔性充气式返回舱是啥?
  回答:这跟飞船返回舱毫无关系,属于支线任务,成了血赚,不成在预期之中。
  这次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花小钱办大事的思路,别人家都是一个一个来,咱们非要"一箭双雕":既测新型火箭,又测新型载人飞船,我写过一个长文科普过了这次任务的主要意义。
  但是,长征五号B火箭太强了,能运22吨以上,整流罩也是中国最大的,直径5.2米、长20.5米,能塞进8辆大巴车。
  整流罩里还有空间咋办?新载人飞船肚里还空着咋办?
  带货啊!所以在整流罩里、飞船底部装载了另一个支线任务,柔性充气式货运返回舱试验舱(注意,"试验"二字)。飞船肚子里,也装载了几十项科研测试项目,比如空间3D打印、微生物(采油菌)、空间增材制造、时间触发以太网控制电子试验等。
  所以这次发射首先是两个核心任务:火箭和飞船。为物尽其用,它们又各自尽量带货。
  火箭方面,就带了这么一个柔性充气式货运返回舱试验舱,但注意,它和新载人飞船一分钱关系都没有,单纯是火箭运力富余带的测试。
  (官宣gif图)
  这个技术本质是验证一项国际前沿黑科技,能否用更有效的方式实现天地货运往返,它相当于一个充气式的大气垫,发射时(柔性)可以挤压在一起,返回时充气变成锥形,既能隔热又能减速,最终将货物安全送抵地球。显然非常酷了!
  为什么说它是黑科技呢,因为,高达就是这么来地球的【手动狗头】!
  (抱歉不知道哪个动漫,"只能盗图"了,图源见水印)
  开玩笑,这个技术由于很新很大挑战,全世界也是个研究热点和难点。最典型的,美国经过了多次测试(2012年一次大的),全都是失败,我们这次也是异常。
  等于说,测试时,"异常"就已经是个再正常不过的测试结果,只是我们想知道到底会怎样"异常",而如果成功了,不说了,血赚!
  此外,飞船肚子里还装载了另外一些支线任务,比如3D打印,世界首次这种测试,非常成功。
  因而,首先这个返回舱跟飞船毫无关系,其次,"异常"也是预期中的一种测试结果。
  本次发射就好比本来就只是一次语文考试(测试火箭),你非要我与此同时再做一个数学卷子(测试飞船),做到最后发现还有一堆可选题(各种支线搭载实验),且做不做都不得分,但你就让我做…后面这可选题某项还是开放题…没有答案。
  又或者是你测试我一个卡车性能如何,非要让我带一个精密仪器,还有很多杂货,其中杂货箱子里有个大家都觉得不好吃的苹果吃起来果然不好吃(当然你也学会不好吃在哪里了),难道怪我卡车不行?
  疑点四:长五B一级返回地球时从时代广场上空170千米飞过,人类30年来最大天外来物,险些酿成惨剧…
  回答:全世界所有的火箭都会掉渣,别带节奏恶意中伤好么?
  全世界所有的火箭都是分级的,随着发射过程进行,会不断抛掉用过的助推器、一级、逃逸塔、整流罩等部分,最后才保证了仅3%左右的运输效率,例如850吨的长五B才能运送22吨到近地轨道。人类火箭技术还是很"渣",没办法,全世界都是如此,所有的火箭都是如此。
  长五B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级半入轨,4个助推器(半级)要在发射后175秒左右扔掉,50多吨,掉海里,啥事儿没有;芯一级要工作到480-500秒之后才会扔掉,大概20吨,由于它要把飞船送到160-170千米左右,也会进入地球轨道环绕地球运动。但由于大气阻力,会在几天后被迫返回地球,由于没有任何热保护,会变成一颗巨大的流星,存在残骸的概率极低。这次的确有疑似残骸落到了地上,目前我国也有多项火箭残骸控制相关的技术在推进,但总得慢慢来。
  而且,人类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这种从环绕地球轨道返回的地球残骸伤害人类的记录(别杠,注意"从环绕地球轨道返回"这几个词)。
  其中,最接近的是美国人Lottie Williams,她曾经是在公园里时被美国的德尔塔2火箭再入大气残骸擦肩而过(没有受伤),上了各种新闻。
  所以"时代广场上空170千米低空飞过"这种词,实在是太夸张了,170千米啊!大气层边缘定义的冯卡门线也就才100千米!民航客机也才飞几千米高!在城市机场降落时更低!"时代广场上空盘旋着大量随时可能撞毁世贸大厦的危险武器"…
  为什么强调30年内、冷战之后最大?因为它的确是最大的啊!这么大的火箭一级,20吨级,还是一级半就入轨的火箭,人类航天已经很多年没见过了。当年,土星五号的更大,不过那是50多年前的事了。
  事实上,目前美国的德尔塔、宇宙神、猎鹰九号火箭,也都会有二级再入过程,又没见你们怎么说?
  还有美国空军时刻密切监视,这不废话么,他们的NORAD时刻监视所有太空中大于1厘米的物体,一天公布两次,我也经常用NORAD公布的轨道数据。前段时间我也说再过段时间神舟11号轨道舱大概率最近返回地球焚毁,用的就是NORAD公布的数据分析。
  要不要再弄个大新闻?
  还有当年苏联首次发射卫星时,某《新乡时报》这新闻你品品?
  苏联首个卫星进入太空,以18000英里时速环绕地球,每天从美国上空经过4次!
  恐怖么?
  这次关于长征五号B的新闻,有没有当年那味了?
  疑点五:你这飞船返回舱不行啊,烧成这样,这要有人还了得?是不是不靠谱?
  回答:先看图。
  是不是烧的亲妈都不认识了?
  再看看原来光鲜的时候(都是真实图,不是艺术效果)
  (自:NASA)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SpaceX龙2载人飞船啊,NASA下一代载人航天的希望,这个月5月27日就将恢复NASA自2011年起就失去的本土载人航天能力。还不也烧成这样?
  这次新载人飞船的测试其实比龙-2飞船难多了,龙-2仅是从近地轨道返回,入轨速度载7000+米/秒级别。咱们这次的速度是9000+米/秒级别,设计的是从事深空任务,最大能达到11000+米/秒返回地球。
  回想一下中学物理,真正要克服掉的动能可是和速度成平方关系啊,更别提产生的冲击力和动压了。11比7只大了一半左右,平方之后可是2倍都不止啊。
  更何况新载人飞船本来就是模块化、可复用设计,那个外壳就是用来烧的,返回过程中飞船内温度是室温,甚至还有空调。烧完之后外壳拆掉就扔了,换一个新的之后里面的飞船就可以重新使用。之前的珠海航展已经展示过此前的小型试验舱。
  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缩比返回舱(图自:新华视点)
  看看,烧黑的那部分拆了之后,就是里面的核心金属结构,就是飞船。
  综上,脑子是个好东西,最好还是接受高水平科普好一些,比阴谋论有意思。
  解决办法:关注像我们这种的科普博主,哈哈哈。
  创作不易,卖书求打赏…
  下一站火星(全彩)                        ¥74.1                                                                购买

德媒美日科学家称奥密克戎对肺部伤害较小参考消息网1月2日报道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12月31日报道,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发现了进一步的证据,证明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危险性可能低于感染其他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报道称,在科学家发现一颗巨大的新行星但不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据BGR报道,科学家们近日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颗行星距离地球325光年,位于半人马座。这颗行星本身围绕着半人马座b(bCentauri)运行,后者未来人类有希望观测到宇宙的边界吗?听完科学家的解释明白了古时候的人们经常会抬头望天空,想要知道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以及星星是什么?它们所在的地方又叫什么?对于古人来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没有边界。可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煤炭要淘汰了吗?中国克服难关发展核聚变,能改变人类能源结构?图为人造太阳装置近期,中国人造太阳刷新一项世界纪录,在1。2亿摄氏度下成功燃烧了101秒,标志着在核聚变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为人类获得可控核聚变能源,奠定了商业化运营的物理和工程放大了一亿倍的原子是什么样子呢?最新技术把原子看的明明白白2021年5月20日,由康奈尔大学的塞缪尔B埃克特工程教授大卫穆勒(DavidMuller)领导的一个团队,报道了用电子显微镜像素阵列探测器将原子尺度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提高了1倍,这就是暗物质和常规物质相互交谈的方式暗物质是一种光滑的物质。据我们所知,它必须存在才能使我们当前的宇宙模型起作用。但我们不仅看不到它,感受不到它,也无法以任何方式与之互动我们甚至不确定暗物质到底是什么。不过,我们确实天文学从梦想奔往现实我向你奔赴而来,你就是星辰大海。正如歌词里对美好的追求,人类也从未停止过探索神秘星空的步伐。那么天文学家们是如何研究那浩瀚苍穹茫茫无垠的太空呢?1。科学研究起源于哲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曲折反应堆的直线圈为核聚变提供了新形态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各种实验性的反应堆设计追求从核聚变中获得清洁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其中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一种被称为仿星器(stellarator)的近乎圆形装置。虽然这些装置通物理科学的边界物理学是巨大的,这门学科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主题,从太空深处的星系到亚原子粒子。如果你还不了解物理,有时很难理解所有这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物理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经典物理学量子中准网哥谈宇宙奥秘与人类未来微观粒子彼此间具有严格的相同性,比如任意两个质子的质量完全相同。而宏观星系彼此间却没有这种相同性,比如星系质量在太阳质量的100万到27万亿倍之间。这使得可以使用超级计算机模拟核弹生命文明认知那么首先我们从人类文明起源开始,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源自大海里的单细胞生命开始,这还不算早,再往前追还有地球外的流星携带着氨基酸类物质,来到地球,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是生命起源于海洋,
科学家每个人都有量子纠缠的另一个自己,你找到了吗?万物皆有联系这句经典的哲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在未涉及量子领域之前,大多数人对它或许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但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许多人开始对这句话产生新的理解和思考。万物皆离奇事件无数,百慕大三角真相如何?可能仍有人深信不疑还记得曾经爱不释手看得津津有味的未解之谜系列吗?外星人水怪雪人等众多科学和不科学的事物掺杂一起,真真假假让好奇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而在诸多未解之谜中,关于百慕大三角的记载一直让人瞠连太阳系都没能出去,人类是怎么知道银河系全貌的?从诞生伊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着世界。因为科技水平的限制,早期人类并不能精确地将各种复杂的地形绘制下来,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大都靠口口相传和亲自丈量。到了近现代,各种精密仪器的出现使得人类是基因的奴隶?科学家说出答案,可能很多人不相信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指出,大自然是没有任何感情的,它不会偏袒任何的东西,世间万物在它眼中都是平等的。虽然人类认同这种说法,但以人类目前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其实很难将自己摆到和其他生物平等夜空为什么是黑的?你以为的正常,却隐藏一个绝望的事实夏日晴朗的夜晚,坐在庭院中一边仰望星空,一边听大人们讲着各种动人的神话故事,可能是许多人小时候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而在仰望无尽星空的同时,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光在真空中是没有2000光年外,太阳系末日提前上演,地球未来让人忧虑在古代,受到观测手段和观测方法的限制,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非常的浅薄和表面,以至于认为天上闪烁的星星是永恒不灭的,这才有了恒星这个概念。不过,这种落后的认知最终还是被打破了。1781年未来10年,外星文明搜索或有重大突破?另一种可能却让人绝望数百万年前,一只古猿走出雨林来到平原,踏上了充满血和泪的演化之路。几百万年后,在火箭巨大的轰鸣声中,人类突破了地球引力的束缚,深刻体会到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可当人类从宇宙的壮美瑰丽中一亿年后,人类能星际旅行吗?答案让人害怕20世纪60年代,先进的航天技术将三名宇航员送达月球,人类在实现夙愿的同时,也对宇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据NASA的科学家预测,人类有极高的概率在2050年之前踏足火星,届时一级文明巅峰有多可怕?科学家的答案,跟你想的一样吗?如何判断一个宇宙文明的发达程度?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指出,判断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他们当前的科技水平,另一个则是他们主要的能源类型。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看,能源水平和人类为什么会丢失婴儿时期的记忆?看看科学家如何解释几百万年前,第一只古猿小心翼翼地踏足地面,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演化之旅。几百万年后,无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辉煌的人类文明霸气登场。回顾从茹毛饮血的野兽到谈吐儒雅的现代人这一漫长过程,20亿年前,谁建造了一座核反应堆?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回望过去不难发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让人类对自身对周围环境,甚至对整个世界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但了解得越多就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人类在探索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