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杨振宁提意见研究生最好不要进入粥少僧多的领域

  作者简介:  杨振宁,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8年开始定期在兰州大学执教,教授理论物理;1983年创建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同年在内地创建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1981年底~1986年常驻天津南开大学创建理论物理研究室;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6年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本文来源 :《物理》第41卷第1期第1页。以下为正文。
  1933年到1937年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念了四年书,第一次接触到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就是在 中学那间很小的图书馆看到了Jeans的《神秘的宇宙》中译本 ,Jeans把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和1925年的量子力学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使得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
  杨振宁的大学入学考试准考证
  1938年秋天我成为了西南联合大学第一届新生。为了参加那次入学考试,我借了一本高中物理教科书, 闭门自修 了几个星期,发现 原来物理是很适合我研读的学科 ,所以在联大我就选择了物理系。我在教科书中读到,圆周运动加速的方向是向心的,而不是沿着切线方向的。最初我觉得这与我的直觉感受不同 ,仔细考虑后才了解 ,原来速度是一个向量,它不仅有大小而且是有方向的。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方面直觉非常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要能及时吸取新的观念修正自己的直觉 。
  青年时期的杨振宁
  1942年春天, 为了准备 写一篇学士毕业论文 ,我去找吴大猷教授,请他做我的导师。吴大猷教授叫我去研究《现代物理评论》中一篇讨论分子光谱学和群论的关系的文章。父亲推荐了狄克逊的《近代代数理论》。我学到了群论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应用的深入,对我后来的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领域叫做对称原理。我对对称原理发生兴趣是起源于吴先生的引导 。对称原理是我一生主要的研究领域,占了我研究工作的三分之二。
  1942年我考进清华大学研究院的物理系, 导师 是王竹溪教授,他的专长是统计力学,是他把我引导进了统计力学的研究领域 。今天估计起来我一生的研究工作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在统计力学里面。
  我们所读的课程里两个是吴大猷教授教的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 许多关于量子力学的讨论都是在吴教授的演讲之后进行的 。我与黄昆和张守廉经常讨论和争辩 天下一切的一切,这些辩论以及我自己做教授以后的多年经验,都告诉我: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 。
  1946年初我成为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生,去芝加哥的主要原因是我想跟恩里科·费米写一篇实验方面的博士论文。可是那个时候他的实验室在阿贡,当时是保密的,我不能进入,所以费米推荐我先跟特勒做理论工作。
  1947年对我是 不快活的一年 ,我在给黄昆的信中曾用幻想破灭来描述我当时的心情。因为一方面我虽然努力,可是没有做实验的天分 ,而理论方面 呢,几个自己找的题目都没有成果 。博士生为找题目感到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 。回想起来,当年的理论题目包括下面四项:
  (1)1944年Onsager的关于伊辛模型的文章;
  (2)1931年Bethe的关于自旋波的文章;
  (3)1941年Pauli的关于场论的综合报告;
  (4)1943年以后,许多关于角分布的文章。
  1948年夏,芝加哥大学留我做教员。一年后,我就申请去普林斯顿的IAS,待了十七年,1949-1966年。在这十七年间,上面四个题目都开花结果了。
  伊辛模型 开花结果的经过 可以浓缩为:王竹溪先生使我对统计力学发生兴趣。芝加哥时候的努力不成功,可是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最后吸收了新方法,就开花结果了。这个过程: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 ,我认为是多半研究工作必经的三步曲 。最后的突破口是由新的外来的启示引导出来 的。可是在多半的情形下,启示是自己"顿悟"出来的 :在准备工作后,脑子里面下意识仍在寻找新的观念组合,最后突然找到了正确的组合,就顿悟了 。
  第三个题目是关于Pauli的有名的综合报告中关于电磁学之规范不变性。这是外尔于1918-1929年间发现的。我对此很妙的不变性非常感兴趣,想把它推广,但没成功。1953-1954年,我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访问时,和米尔斯谈到了关于推广规范不变性的不成功的尝试。我们当时决定先尝试二次的多项式,幸运地,我们发现加上极简单的二次多项式,以后的计算就越算越简单。有了这项突破,我们很快就写下了很漂亮的规范场方程式。可是新问题出现了:这些方程式似乎显示要有带电荷而质量为零的粒子,这是没有见过的粒子,也是理论上讲不通的。 虽然此问题没有解决,但整个想法太漂亮,应该发表文章 。这篇文章是我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从中认识到:物理中的难题,往往不能求一举完全解决 。关于和米尔斯合作,我认为:和别人讨论往往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年夏天,李政道和我在仔细检验过去五类所谓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试验后,发现原来它们都并没有证明宇称守恒:它们都不够复杂。我们也从而指出几类够复杂的试验可以检测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究竟是否守恒。可是 同行们一致的回应:宇称绝对不会不守恒,杨李所建议的实验都是浪费时间与资源 !只有吴健雄独具慧眼 ,她虽然受了Pauli的影响也不相信宇称会不守恒,可是她认为既然过去在β-衰变中并没有证明宇称是否守恒,那么现在就应该用实验去测试这个基本定律。
  经过六个月的努力,她于1957年初宣布: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并不守恒,而且是极度不守恒。这项结果影响了物理学里面的多个领域,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吴健雄的成功的 启示 是:永远不要把所谓"不验自明"的定律视为是必然的。
  2019年4月29日,杨振宁先生再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上面讲到了好多项我个人多年来得到的 启发与感受 :
  (1)一方面直觉非常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要及时吸取新的观念修正自己的直觉。
  (2)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
  (3)博士生为找题目感到沮丧是极普遍的现象。
  (4)最好在领域开始时进入一个新领域。
  (5)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
  (6)物理中的难题,往往不能求一举完全解决。
  (7)和别人讨论往往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8)永远不要把所谓"不验自明"的定律视为是必然的。
  (9)把问题扩大往往会引导出好的新发展方向。
  (10)一个研究生最好不要进入粥少僧多的领域。
  其中我觉得 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 。下面我对从兴趣到准备工作到突破口的三步曲做两点补充:
  (1)我父亲是研究数学的,我小时候他很自然地给我讲了一些"鸡兔同笼"、"韩信点兵"等四则问题。我学得很快,他很高兴。很多年以后在美国,我有三个孩子,他们小时候我也介绍给他们"鸡兔同笼"、"韩信点兵"等问题,他们也都学得很快,我也很高兴。可是 我与他们有一个区别 :我父亲介绍给我四则问题之后,过了一年他再问我,我都记得很清楚;我的孩子们,我一年后再问他们,他们就把四则问题完全忘得精光。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外来的信息如果能够融入个人脑子里面的软件之中,就可能会"情有独钟",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像是一粒小种子,如再有好土壤、有阳光、有水,就可能发展成一种偏好,可以使这个人喜欢去钻研某类问题,喜欢向哪些方向去做"准备工作",如果再幸运的话,也就可能发展出一个突破口,而最后开花结果。
  (2)诗人、画家范曾于2004年作了一张大画送给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画上他题了一首诗,其最后七个字是锤炼出来的美丽诗句: 真情妙悟铸文章 。范曾从来没有和陈先生、也没有和我,谈起科学创作的过程。他的诗句似乎表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和科学家一样遵循同样的三步曲吧 。  延伸阅读
  《杨振宁:"我知道我没有变"》
  节选:
  这个诺贝尔奖使得全球华人为之振奋。1960年,杨振宁在巴西里约机场受到几百名华人的热烈欢迎。杨振宁意识到这个诺贝尔奖的荣誉超越了个人的意义。
  杨振宁说过:"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的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这也使得杨振宁感到自己的责任。1971年,已成为美国公民的杨振宁敏感地注意到中美关系的缓和,抓住机会通知美国政府,他要回中国探亲。7月15日,杨振宁从纽约飞巴黎。4天之后,飞往上海 。当年11月,《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杂志报道了杨振宁的中国之行(2013年杨先生特地将这篇报道收入《Selected Papers II With Commentaries》)。次年,杨振宁再度回中国探亲。两次探亲后回到美国,杨振宁都作了一些感情丰富的演讲。现在在杨先生办公室墙上,挂着当年杨振宁所在的石溪大学的中国同学会的《石溪通讯》关于杨先生1971年9月演讲的报道。
  杨振宁一直在帮助建立一个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桥梁。1978年,杨振宁任会长的全美华人协会在《纽约时报》以广告形式呼吁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嘘!放过杨振宁和翁帆吧》
  节选:
  这个民族还缺乏足够的科学素养,来公正地评判一个科学家的贡献。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民族还缺少最基本的人文素养,缺乏对一对普通夫妻的尊重。如今,人们已经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爱情,那么,为什么就不能放过杨振宁?
  《杨振宁:盛名之下》
  节选:
  杨振宁喜欢与中学生谈话。他的好友库兰特夫妇说,在他们认识的科学家中,杨振宁和费曼是仅有的两个能与孩子平等交往、「有孩子般天真个性」的人。
  杨振宁一生在象牙塔中,年少时在清华园如此,西南联大时期,以及后来到美国的学术生涯依然如此,其中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17年更是象牙塔中的象牙塔。这让杨振宁一生保持着某种简单与纯真。葛墨林说:「在他的眼睛里人的本性还是很善良。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老觉得他不好理解。我老是劝他,我说杨先生,社会很复杂,您要注意防范了。」美国自由开放的环境也帮助他保持了这一点。杨振汉说:「他没有我们中国人在解放以后的社会,经过各种运动的这种(经历),他不觉得这个社会有什么压力。」杨振宁自己也喜欢他身上的这一点:「我想我处人处事都比较简单,不复杂,就是没有很多心思,我喜欢这样的人,所以我就尽量做这样子的人。」
  但另一方面,杨振宁又不像一个象牙塔里的人。
  他兴趣广泛,1970年代以后他愿意走出书斋,出任全美华人协会首任会长,做促进中美建交的工作就是一个例子。「我觉得你跟他待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他这个人兴趣很广泛,听你话也非常注意,差不多随时随地都很喜欢动脑筋的。」杨振汉对《人物》说。
  面对他关心的重要问题,他还总是忍不住发表意见,「动不动还是我要写篇文章,我要表明我的观点。」2016年,他发文反对中国建大型对撞机,再度引起舆论热议。翁帆有时嫌他「过于直率」,「你何苦要写呢?过后又有些人要骂你了。」杨振宁回答:「我不怕。我讲的是真话!」
  《见杨振宁一面不难》
  节选:
  在学生的眼中,这位国宝级的人物"没什么架子",没事的时候就在助理的搀扶下到办公室看书,给学生答疑。82岁了,杨振宁还在给本科生教基础物理,一次课都没缺席过。学生期中考试,他亲自监考。下雪天,碰到站岗的保安他会问好,到93岁时,有学生毕业,他还从二楼的办公室里走到楼外,和穿着学士服的学生合影。
  杨振宁常常和年轻人感慨,说他们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大时代,希望他们抓住机遇,"做出对自己、对国家、对全人类都值得做的事。"
  《王晋康:杨振宁是怎样的人?》
  节选:
  让我感慨的倒是:我们这个民族怎么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戾气满胸的人?难道真如某人所说,这是吃狼奶长大的一代?
  但愿他们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
  《已经98岁的杨振宁,现在在干啥?》
  节选:
  这位教师还告诉我,很多物理学系的同行都对杨振宁的毅力深感钦佩。很多人原本以为,杨振宁已经这么大岁数,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就是挂一个虚衔,不可能事必躬亲。但是,已经90多岁的杨振宁,只要身体允许,每天都坚持到那里去转转。有时候,他会与博士生做细致的交流,亲自指导工作,一谈就是半个多小时。
  杨振宁教授
  《杨振宁:伯恩斯坦的独白》
  节选:
  科学合作建立在个人贡献之上,每个合作者都有其特殊的才能和经验。合作越成功,就越需要信任和体谅来使合作继续下去。媒体刺探成功的科学合作的私密细节,这样做可能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奥本海默、我和其他朋友在1962年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试图阻止那篇文章发表,但没有成功。
  《刁博:杨振宁被娱乐的背后是国之危机》
  节选:
  当今的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繁荣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这个第二大经济体背后的科技支撑太薄弱。公民并不崇尚科学,伪科学、反科学成气候,很多人将其毕生的积蓄投到了养生保健上。反科学、伪科学为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贡献肯定不会少,这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打压科学。在不尊重科学,流行伪科学、伪专家的国度里,科学家就难以得到正确的评价。杨振宁这位搞基础科学研究,不生产GDP,并且当了半个多世纪美国人的科学家自然不会得到重视。
  《杨振宁中国情怀的代价》
  节选:
  这栋陈赛蒙斯楼建成于2005年,是杨振宁亲自远赴海外为国内大学拉到的赞助
  最近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也有究竟他动机的怪论,一些传闻说他回国是为了享受部长级待遇,也有说他一年得了多少收入。其实如果要追究利益,杨振宁为北京清华大学设立的一个基金,已捐到一千两百万美元,其中包括杨振宁将美国房子卖掉捐出的一百二十万美金,这都是有账可查的。
  《杨振宁为中国做了哪些贡献?》
  节选:
  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拉巨额科研经费,私人推荐多名年轻学者出国培训。"无偿协助建设实验室几十座"(葛墨林院士语),以清华名义发表SCI论文几十篇,"将清华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语)",杨振宁还个人捐献巨资,给清华大学引进人才。
  杨振宁还邀请、安排林家翘、聂华桐、姚期智、张首晟等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到中国工作,其中做到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就有7人。杨振宁还一手促成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建和第四代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的大项目在中国落户。据李昕介绍,杨振宁还与恢复高考有关,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杨振宁不伟大,你最伟大行了吧?》
  节选:
  如果你中学时候有过几个大牛同学,他们搞过计算机或者物理竞赛的话,应该不会没听过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的大名。
  这一几乎是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科学的班级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博士于2005年开办。而在2006年3月,他在致清华全校同学的一封信中掷地有声地写到: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优秀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他也做到了。在先后创办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ITCS)、交叉信息研究院(IIIS)和量子信息中心(CQI)后,中国计算机理论科学的研究环境逐渐变好。
  姚期智教授
  大家也都理解,毕竟他是国际最最顶尖的计算机科学人才,2000年还拿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
  而姚期智先生本人,就是2004年被杨振宁从普林斯顿大学介绍回国的。
  《驱逐杨振宁?这等于在自废武功!》
  节选:
  关于杨振宁对中国的具体贡献,用心的朋友稍微在网上搜索一下,都可以查到一大堆出来。事实是,杨振宁不欠我们这个国家,他反而做了很多让人敬佩的贡献。我还要提一下少有人关注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杨振宁的外交贡献是如何改变中国安全格局的。有一句话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可以不流血、不打仗就获得和平,那才是最佳的状态。外交工作做得出色,就可以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一定的安全空间,减少与外界势力的过度摩擦,这样我们才能把大量原本用于备战的资源节省下来,腾出手来加大国计民生的建设工作。
  凡是上了岁数的人,一定都记得我国在60年代与苏联交恶之后,一度与苏联的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极度危险境地。苏联方面号称要对我国实施核打击,两三百多万全副武装的坦克机动部队横压国境,惨烈大战几乎一触即发。面对危局,我们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把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搬迁了十几万家工厂到崇山峻岭、地势偏僻的山沟里去。为了防止核打击,还挖掘了很多座大山,建立起四通八达、规模宏伟的掩体建筑。而这些巨量资源的付出,是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也不能改善民生质量。
  何况,当时中国的主要对手,不仅仅是苏联,还有一个美国。
  同时面临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中国当时在国际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应付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不可避免就要加大军事上的投入,自然要减少投入到民生上的资源。
  要改变这种困境,一味搞军事斗争是不够的,还要搞外交上的破局。于是,与美国缓和对立关系,加强两国合作,就摆上了日程。
  而杨振宁在知道可以去中国之后,立即向美国政府递交了访问中国的申请,最终于1971年出行。作为中美军事对抗后第一个到中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杨振宁对中国外交上的破局是至关重要的。杨振宁回国后,也是致力于两国互信互惠,在各地积极的演讲,到处宣传中国的好处。杨振宁还创建了全美华人协会,任第一任会长,领导几百万在美华人全力致力于督促美国政府与中国建交。正是由于包括杨振宁在内的爱国华人的努力,中美建交日程才被推动着一路向前,大大减少了风波。也正是由于与美国关系的缓和,中国才避免了直接与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在国际上提升了地位也减轻了风险,在国内也可以节省下大量的军事国防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建设。
  可以说,仅凭杨振宁在外交上的巨大贡献,就足以值得我们的敬佩。
  《针对杨振宁院士的九个谣言》
  节选:
  谣言2:杨振宁问重病垂危的邓稼先为10元钱搞科研值不值
  真相:某些媒体曾有过这类报道,以重点突出邓稼先的无私。而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回忆,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我就在旁边,杨振宁只是询问病情。""1986年6月13日,杨振宁又来看望稼先。那个时候稼先开始大出血,医生已无法控制病情的恶化。"
  针对杨振宁院士的九个谣言
  邓稼先要许鹿希代他送杨振宁下楼。杨振宁上车前,许鹿希告诉他说,稼先病情已非常危险,几乎无治愈的希望了。得知消息后,杨振宁受到很大打击,他为老朋友的病情焦虑不安。回到美国以后,他找到当时还没有上市的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我没有听他问过稼先奖金的事情"。许鹿希对记者回忆说。
  《翁帆被杨振宁套牢了吗?真相来了!》
  节选:
  且看他说:【一个本想炒短线快进快出捞一把,不料投资失误被套牢成了庄家。】
  他的言下之意,就是翁帆是为了钱才嫁给杨振宁。这个在逻辑上就说不通。翁帆出嫁时芳龄28,她如果为了钱,完全应该嫁给一个有钱多金的中年富翁,没有必要找一个老翁。
  杨振宁有钱吗?杨振宁把在清华工作23年的工资,全部分文不取捐献给了清华。杨振宁在结婚之前,就把他在纽约价值120万美金的豪华大宅子卖掉,卖得之款项全部捐献给了中国。而翁帆在结婚之前,就早就知晓了这些事情,还为此写文章对杨振宁的捐赠表达过敬佩。也就是说,翁帆非常清楚,杨振宁不可能有非常"惊人"的家产,因为他的财产基本上都被捐献出去了。历年以来,杨振宁仅仅是捐献给清华,就达到600万美金以上,这还不包括杨振宁在其他六个大学设立的奖学金。
  再说,翁帆缺钱吗?翁帆的父亲是老总,她的叔伯都是厅局级,以翁家的人脉,介绍一个中年富翁给翁帆,岂不是轻而易举?翁帆为了钱,大可不必去找年纪大的。
  《驱逐杨振宁,喊出了谁的心声》
  节选:
  一些境外网站以邓稼先的伟大无私为借口去诋毁杨振宁(比如《清华怒斥杨振宁》即境外网站所巧妙包装传播),其实包藏着居心叵测的目的,他们的真实目的绝非是为了宣传邓稼先。对亿万海外华人渲染中国是非宜居之地,"文革还在搞",让他们对祖国从恐惧、厌恶到敌视,从而让全世界仇视中国,阻断华人回国报效之路,损害中华民族之利益,才是他们的孜孜所求。
  《宁南山:如何看待杨振宁加入中国国籍?》
  节选:
  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超过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且现在仍在为中国做贡献,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讲回国也是好事。
  《杨振宁有没有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当逃兵?》
  节选:
  类似这种所学并非国内急需,从而回国后遭遇尴尬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地摊文学中常见的林徽因生命中的两个男人——丈夫梁思成和爱慕者金岳霖。
  《杨振宁是如何与他父亲断绝关系的?真相无人知》
  节选:
  那么,"父亲一直不原谅我"的真相是什么?原来,这句话是杨振宁本人在自传里面说的,足见杨振宁的襟怀坦荡。
  如果杨振宁不说这句话,别人就不可能知道这个事情,因为:在所有的人物传记、新闻报道、私人书信、亲友见证中,杨振宁的父亲自始至终对杨振宁没有说过一句话的怨言,而"父亲没有原谅我"是杨振宁自己的心理活动。杨振宁的父亲对杨振宁加入美籍不能回国肯定是遗憾的,但与儿子断绝关系则是一些反华网站的谣言。
  《科学家杨振宁让中国人占了天大的便宜》
  节选:
  有人会说,杨振宁为米国贡献大。
  问题在于,凭什么他不能为米国做贡献?
  杨振宁为米国做的贡献,并没有损害到我们利益的一分一毫,反而我们可以不花一分钱就拿过来使用。
  中国与米国的矛盾,在于政治矛盾,主要体现在两国军政人员之间的冲突,而不是两国普通老百姓之间有仇恨。杨振宁是基础科研工作者,他的职业和身份与军政人员无关,他的研究方向与国防安全无涉,他的所有论文都在全世界无偿公开。对我们中国来说,不但不会对自身有任何威胁,而且中国可以从他的研究成果之中受益良多。
  基础科学家没有国界,有国界的是政府军工科学家。基础科学没有国界,有国界的是专利技术。即使在中米交恶的年代,中国人也可以直接把杨振宁的成果拿过来使用,不用花费自己一分钱。这是我们占了大便宜!天大的便宜!
  《西方媒体对得起霍金,中国媒体对得起杨振宁吗?》
  节选:
  网上关于杨先生的谣言以及诽讥讽文章实在太多太多,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和不幸。有人说杨振宁先生"为老不尊,妻子比自己小太多。"但这些人却不说,霍金同样爱科学更爱美人,且霍金还是离婚再娶。在从"默默无闻"走向"声名鹊起"后,霍金和自己相伴多年的妻子离了婚,然后迎娶了年轻漂亮的护士小姐姐,后来又离了婚,此后有一些其他恋情传出,但都没结果。
  当然这些都是人家霍金的私事,不需要拿出来为外人道。其实这个世界上,只要是单身的男女,在爱情面前都是应该平等的,都应该是自由的。两个单身男女的自由婚恋,就是基本人权,凡是对此说三道四的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媒体大亨默多克前妻邓文迪也比他小很多,霍金的护士小姐姐也比他小太多太多,齐白石续弦的妻子也同样小很多很多,也没见人说三道四。但唯独杨振宁和翁帆,总是被人拿出来瞎评论,这很不公平也不正常。难道杨振宁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还不如一个外国商人吗?
  有人说,翁帆嫁给杨振宁是图钱,但这很好笑也很荒诞。杨振宁是富翁吗?当然不是!杨振宁先生曾经在美国有房产,不过早就变卖了,房产变卖之后的钱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当时中国的经济很困难,杨振宁先生的捐款极大地改善了国内一些物理实验室的教学设备。后来杨先生返回国内,清华大学一年给他的教授聘金约合13万美金,这比美国科学院开给杨振宁先生的工资要低很多很多。然而即便是这些工资,杨先生也都将它全部捐赠了。
  并且杨振宁在国内的学术讲座和实验室建设指导全部都是义务劳动,没有向任何人索要报酬。 更重要的是,翁帆女士的家境很好,根本不缺钱。事实上翁帆父亲是潮州中国旅行社的老总,家庭条件较好。比起什么都捐掉了的杨振宁来说,翁帆娘家或许更殷实一些。
  而翁帆作为女孩子,却是一个学霸(广外硕士、清华博士)。在学霸的精神世界里,只有高山仰止的终极学霸才值得自己仰慕。而杨振宁,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认识到相知,杨振宁的聪慧大脑、魅力人格以及如海洋一般深厚的学识逐渐征服了翁帆,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网上有一段话叫做,女人对男人的爱慕始终源自于崇拜。这一点,似乎是一种定律。
  《与杨振宁结婚后,翁帆现在做什么工作?》
  节选:
  一位叫李苦舟的学者说的很好:杨振宁绝非是"马骨",而是名副其实的"千里马"。杨振宁成为中科院院士,并不是给他本人再增添名誉,而是给中科院增添名誉。
  像杨振宁这样享誉全球的大科学家,莫非真的会"混不下去"、"缺钱"吗?
  但是,杨振宁又没有钱。杨振宁虽然在工作的时候待遇很好,但是他历年来陆陆续续已经向清华大学和祖国其他高等学府捐献了身家的很大一部分。马里兰大学提供的45万美金年薪,他也没有要,而是选择了回清华执教。清华大学开出10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就是这笔钱,杨振宁还是捐献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1996~2018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执教23年整,每年捐献工资100万元人民币,就相当于2300万元人民币。如果按照1:6的汇率,则相当于380万元美金。
  2005年,翁帆与杨振宁结婚之后不久,又以夫妻二人的名义,向清华大学高等学术中心(由杨振宁亲自创建,即后来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捐献了两次,都是支票,一次是100万美金支票,一次是97万美金支票。合计197万美金支票。
  再加上1996年杨振宁把他在美国纽约的一套大房子卖得的120万美金也捐献给清华大学,合计380+197+120=697万美金。这还不考虑1996年120万美金的实际购买力。
  此外,杨振宁在南京大学、东莞理工等六个高等学府设立了奖学金,大概陆陆续续捐献了人民币200万元,折算成美金大约是33万美金。
  在1977年,杨振宁曾经捐助南开大学年轻学子赴美深造一年,一次性捐献10万美金。(不考虑1977年的实际购买力。)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杨振宁还个人掏腰包从香港购买器材给南开大学理论物理实验室,数额不明。
  这样统计看,杨振宁累计捐献给中国697+33+10+?=740万美金+。如果考虑历史购买力,至少1000万美金以上。
  请注意,杨振宁并没有任何义务做这些捐献。杨振宁在国外有他自己的子女儿孙,他完全可以把财产留给血亲后代,这完全符合情理——绝大多数攻击杨振宁的人,也百分之百会这样做——但是他并没有,而是捐献给了我们国家。杨振宁他们这些老一辈科学家对我们国家并不亏欠什么,而是我们亏欠他们。
  杨振宁翁帆夫妇经常捐款捐物
  除外,翁帆夫妇还向中央美术馆捐献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艺术品。而诺贝尔奖奖章和证书,很早之前也捐献给了香港中文大学。作为历史上第一块由中国人获得的诺贝尔奖奖章,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非凡重大,如果拿出去拍卖,市场价值至少高达千万美金,但是杨振宁毅然捐献了出去。
  杨振宁弯腰面向提问者
  所以说,如今90多岁高龄的杨振宁,虽然"有钱",但是又不可能有太"惊人"的遗产。也自然不会给翁帆留下什么物质上的遗产。
  杨振宁的别墅是怎么一回事呢?人民网报道过,在杨振宁2003年底搬到北京清华大学长住以前,清华大学早已盖好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杨振宁安排到清华工作的林家翘,另外一幢后来给了杨振宁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清华的杰出电脑数学专家姚期智。也就是说,这些别墅并不是给杨振宁一个人住的,而是清华大学校方为了引进国际一流专家特意盖的,而这几位住别墅的专家,都是杨振宁邀请回国的。更何况,这些别墅仅仅提供了居住权,产权依然属于清华大学。
  而翁帆在和杨振宁结婚之前,就已经明白:杨振宁到处捐钱捐物,清华的房子也没有产权。也就是说,就相当于干休所,一旦杨振宁去世,作为遗孀的翁帆只有居住权,而不能继承遗传,不能买卖。
  《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事件,有必要澄清的事实》
  节选:
  2018年初,《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清华大学拜访杨振宁先生,在采访的最后,记者请杨振宁打破多年不谈李政道的惯例,请他务必来说一说。杨振宁沉默不语,埋首斟酌了很久,只向记者说了几个字。他说:我相信我是正确的。
  总之,在1962年二人停止合作的时候,杨振宁和李政道达成了君子协议,就是对外界不再讨论二者的关系,也不再提及"宇称不守恒"的功劳大小。
  196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朋友告诉杨振宁,说李政道又在到处讲,"宇称不守恒"的发明主导权归李政道。杨振宁听了,表示不相信李政道会说这样的话,因为他们已经达成了协议。
  1970年,李政道发表了一篇题目叫《弱相互作用的历史》演讲,后整理为演讲录。在这篇文章里面,李政道提出,他本人是"宇称不守恒"的最大功臣,却对杨振宁的作用几乎不提,而且多次暗示杨振宁在发明过程之中无关紧要。这篇演讲录是英文书写,被收藏于欧洲的图书馆。
  当时,杨振宁并不知情。中国国内由于消息闭塞,也不知情。
  1971年,杨振宁作为中美关系缓和后第一个归国的海外科学家,受到了礼遇。杨振宁回国事件,吸引了大批华人科学家回国访问。此后,杨振宁创建了中美友好协会,担任首任会长,积极为中美两国建交奔走。
  1979年,杨振宁在欧洲访问,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了这篇文章,看见了李政道把功劳全部缆在他自己身上,感觉非常的诧异。但是,杨振宁并没有多说什么。
  1981年,杨振宁又在与来访研究所的友人座谈时,得悉李政道给这位友人通信,在信件里面极力贬低杨振宁。李政道说,杨振宁无足轻重。这位友人说,其中最重要的"圆光定律"是杨博士独立证明的,李却没有丝毫提及。
  1983年,为了澄清事实,反驳李政道的说法,杨振宁在他的《论文选集》中的评注里,提到了李政道在1970年的那篇文章,指出李政道"回避"二人合作共同创造的事实,把功劳都揽到身上。由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矛盾被学术界知晓。但当时仅仅是学术界少部分人知晓,普通的民众并不知情。
  杨振宁还就此给二人在联大的恩师,中研院院士吴大猷写信,指出,他绝对没有对李政道做出任何不道德的事情。结果吴大猷也支持杨振宁的说法,表示安慰。
  《杨振宁在科学史上的真实地位,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节选:
  实际上,"杨振宁历史地位比肩爱因斯坦",是国内的声音,在国际友人看来,杨振宁真实的物理历史地位,还远远无法达到前五甚至前三的程度。
  1997年,日本的《かがくしゃ》仅仅将杨振宁列为第11位。而有的学者认为他在物理当中平行地位比Grothendieck弱一筹,大概相当于Atiyah在数学中的地位。而弱一筹的原因是杨最拿得出手的杨—米尔斯方程要后面几个科学大佬打好几次补丁才能用,而EGA SGA等在1950年后都让Connes惊叹,所有的一切在60年代的巨著里都为后人准备好了。
  又根据比较权威的1999年millennium poll physicist,杨振宁列为古今最重要的18位科学家之一。那份排名说这18名科学家不分先后,按照姓氏排,可见,杨振宁下限在第18位。
  我就杨振宁的科学地位咨询过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研究员HK Charles,他是一位精通科学史的专家,他说:杨振宁据说有多项诺奖级成果,打个折扣,5个或者6个问题不大,如果要排名,应该在第10位或者往下一点。要是只列学术履历,量子力学最早一批创始人和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等也能列出一大堆震惊世界的贡献,更何况杨振宁和Atiyah其实很类似,很多论文都是合作居多。
  英国学者Albert曾经是《英国物理学会》期刊的编委,他在科普随笔《弦论能否在低能态验证》里面,将威腾、费曼、温伯格、杨振宁、郎道五个人做了详细的比较,他的大概的意思是,假设M理论被验证,威腾名列第一,费曼第二;如果没有验证,费曼第一,杨振宁和温伯格并列第二,或者杨振宁第二温伯格第三,两个人半斤八两差别很小。综合看,杨振宁上限在第10。所以,
  杨振宁在人类科学史上的真实地位应该是第10-18位。
  《杨振宁只会对中国教育制度"歌功颂德"吗?》
  节选:
  迫于舆论压力,杨振宁回京后做了一个演讲,对自己的言论做了较为深入的回应,后以《中国文化与近代科学》为题,于当年12月21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在这篇文章里,杨振宁观点鲜明地回应了质疑,阐明了自己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基本思考。分析这篇文章,杨振宁至少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
  首先,从大学对国家建设的贡献这角度来看,五十多年来中国的大学培养了几代毕业生,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是无法估价的。没有五十多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贡献,今天的中国不可能是目前所达到的状况。杨振宁更进一步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对中国的贡献,比哈佛今天对美国的贡献大;中国二流的大学对中国的贡献,也比美国二流的大学对美国的贡献大。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起源于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与已发展的国家社会需要的不同,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对这事实中国办教育的人不可引以自满,但是也不应忘记。
  其次,从中国大学生的水平来看,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并不低,而且中国最急需的就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较好水平而成才,为社会做出贡献。杨振宁说,自己2004年在清华大学教了一学期的大一物理。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也曾在美国教过两年的大一物理。对比中美学生,得到两个极深的印象:(一)中国学生在中学习题做得多。远比美国学生根基扎实。(二)中国的大一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成熟多了。能集中注意力,能努力学习。所以他认为清华的本科生平均比哈佛的本科生好。"听说复旦前校长杨福家不赞成我的这个说法。不过我想他心目中的是哈佛的后来有大成就的学生,而我心目中的是哈佛的平均学生。"那么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平均学生呢,还是应该注重特殊学生?两者当然都要注重,但是在一个急速发展的国家,像中国,对平均学生的训练比在一个发达国家,像美国,更为重要;在中国,最需要的是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成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在美国,一个已发展的国家,最需要的则是十分杰出的年轻人,能够通过新的途径创造知识与财富。
  杨振宁只会对中国教育制度"歌功颂德"吗?
  毕业学子
  再次,从中美两国教育之比较来看,各有优劣,不能一概否定中国而盲目迷信美国。杨振宁认为,美国的教育哲学对于年轻人采取的是放任政策。讲得不好,是让他们随波逐流。这种教育哲学的好处是给有特殊天资才干的人以极大的创新空间。可是这个教育哲学有一个阴暗面,是国内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注意的。这就是美国的教育哲学浪费了许多人才,造成了许多悲剧。一般来讲,对于多数学生,90分以下的学生,中国的教育哲学比较好,能够训导他们成才,少走弯路,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而这些成才的大学毕业生正是今天中国社会所急需的人才。至于90分以上的学生,他们常常不大需要训导。对于这些学生,美国的教育哲学一般比较好,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空间发展他们的才能。如何保持中国教育哲学的优点,同时引进美国教育哲学对优秀学生的长处应是全国教育界亟须关注的问题。
  最后,从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角度,中国大学确实比先进国家的大学落后许多。杨振宁认为,清华、北大的研究成绩比哈佛还差得很远。这是全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国内科技研究成果之所以仍然跟不上先进国家,有多种原因。科研工作者需要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最好能长期不受干扰,不必整天写研究项目申请书,不必因为住所拥挤而夫妻经常吵架,不必为孩子的读书困扰等等。可以专心做研究,这样积累起几年的思考和探索才容易有成就。在国家还未能给许多科研工作者安排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的时候,责备他们工作成果不理想是不公平的,忽视中国大学在本科生教育的成功是不恰当的,对中国科研发展前途抱悲观的看法是不明智的。
  应当说,杨振宁的观点并非主观臆断,亦非赞美之词,所论比较持中。其实,持类似观点的,在海外知名学者中,并非杨振宁一人。比如,就有另外一位颇有影响的华人学者,用经济学的语言表述了杨振宁的上述观点。碰巧的是,此人不仅是长期任教于美国著名大学的华裔学者,而且也于21世纪之初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他就是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的钱颖一教授。
  《科学家杨振宁的人品怎么样,原来他是这样的人?》
  节选:
  3,葛墨林院士介绍,杨振宁曾在70年代,当面向周先生直陈"中国政府的片面的平均主义已经毁了中国的科学"。他在归国的访问和讲学中,多次对于国内教育存在的问题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哪怕不被某些人欢迎"。"杨先生经常两头不落好。他不像有些人,拐个弯让你揣摩体会。这是学术大师直率的性格。"葛墨林说。
  为了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1972年7月,杨振宁当面给国家提意见,坦言中国科学发展的许多问题,强调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政府应采取一个多注意基础科学的政策,要抓好基础课的教学,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1972年,中国准备上马建设高能加速器的计划,杨振宁是仅少数表示反对意见的人。当时科学界宣扬"大跃进",而不是考虑实际效果。当时,我们规划的加速器是500亿电子伏特,而1971年国外已经在使用3000亿电子伏特的加速器。我们打算耗资1亿美金建造的加速器,是别人一二十年前就淘汰掉的。杨振宁据理力争,利用他的特殊身份给上面写信,最后导致这个工程拨款额削减为原来的20%。事实证明,当年的这个加速器项目已经沦为一个笑柄。多亏了杨振宁的直言,我们国家才节省下了8000万美金。70年代的8000万美金,是一个天文数字。在1972年,中国人的人均的GDP才130美金,8000万美金抵得上615385个中国人一年的GDP。但杨振宁也因此得罪了很多国内人士。
  他还建议把《科学美国人》译成中文,让祖国有更多的人了解美国和世界的科学发展。这些意见都被采纳。现在我们读到的《环球科学》,其实就是《科学美国人》引起大陆后的中文版本。
  《环球科学》
  《同是诺奖演讲,莫言和杨振宁对祖国的态度截然相反》
  节选:
  可以说,杨振宁的童年、青年时期,都是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水深火热,甚至性命堪舆的地方。这个局面直到他23岁以后才稍有改观。但他还要在异国他乡遭受各种歧视,因为他是中国人,在纽约租房子都租不到,可以说受尽了屈辱。但是杨振宁因此而怨恨自己的祖国了吗?我们看看杨振宁——这个也经历过很多苦难生活的人——他在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现场演讲。在接受诺贝尔奖牌的时候,由杨振宁代表致辞,他昂首挺胸地说道:
  "今天,当我站在这里和大家谈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深深地意识到,广义来说,我是既调和又抵触的中西方文化的产物。我愿意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杨振宁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无比骄傲。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我是龙的传人"。即使后来留在美国工作,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据聂华桐教授回忆,杨振宁有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的家国情怀。1971年,杨振宁结束访华回到美国后,他在美国诸多的城市里举行公开演讲,造成了巨大的轰动。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转而对中国持友善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杨振宁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他在报告中总是夸赞中国的进步,对当地听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外国人由于杨振宁的演讲而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
  杨振宁在为学子们演讲
  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杨振宁:"当然谈论...不免会涉及阴暗的方面,杨先生并不否认问题的存在,但是他对未来总是抱有信心,话语间自觉不自觉地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辩护。杨先生习惯性地为中国的进步而辩护,已经成为他性格的一个部分。"周光召也曾经给钱三强写信,在信中谈及了华裔科学家莫伟对海外华人科学家的看法:"有些人不了解中国情况,有些人有私心……只有李政道和杨振宁没有私心,热情希望把中国事情搞好。"
  可以说,在1957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抓住这宝贵的时机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他尽管也提到了清朝末年的苦难,但仅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表达了赤子之心的祝愿。在他一生中,他无数次衷心地希望祖国摆脱苦难,越来越好,从困难走向辉煌。

物理学家观察两个红外光子的能量,居然转移到一个X射线光子上光线通常不会相互反应,除非你用特殊的晶体穿过它们。研究人员现在已经成功地将红外线和X射线引入到一种新型的相互作用中。在这个过程中,两个红外光子将它们的能量转移到一个X射线光子上,并物理学家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模拟快速射电暴的开始快速射电爆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宇宙谜团之一。它们是非常强大但又极其短暂的无线电波长电磁辐射爆炸,可以在毫秒内释放出相当于5亿个太阳的能量。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困惑于是什么导致了这海床下发现大量蔗糖,相当320亿罐可乐含糖量海床是世界碳捕获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统之一,最近科学家在世界各大洋海草草地下发现大量糖,比以前海洋环境测量高约80倍,相当320亿罐可乐含糖量。科学家担忧,大量糖对碳存储和气候变化有给天体命名有多难?行星地质学博士来科普5月25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地球科学学院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钱煜奇曾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条月溪并以卢维尔命名,命名得到了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认可。月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能生成整个大脑网络的亚细胞图的新成像技术各种成像方法被用来捕捉有关组织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信息。然而单一的方法只能捕捉到关于组织结构或功能的信息,并且在纳米尺度上的细节观察意味着科学家失去了关于更广泛的环境的信息。也就是说一种有望改变现有芯片的新材料在整个20世纪,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在为超导的本质而苦苦挣扎,超导是1911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卡默林格翁内斯发现的。在超导体中,电流在没有电阻的情况下流过导线,这意味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使印度出现创纪录热浪可能性增加30倍据印度一周周刊网站5月24日报道,根据一个国际气候科学家小组周一发表的研究报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印度发生创纪录热浪的可能性增加了约30倍。报道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什么是可见光?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可以被人眼检测到的部分。一个棱镜将白光分成彩色光谱。可见光是电磁(EM)辐射的一种形式,正如无线电波红外辐射紫外线辐射X射线和微波一样。一般来说,可见光被定义为大新加坡国立大学基于二维石墨烯纤维素水凝胶的电温控水阀通过羟丙基纤维素(HPC)与氧化石墨烯(GO)和还原GO(rGO)自组装构建具有耦合电热调节用于水传输的新型二维水凝胶,其中利用了HPC在疏水和亲水状态之间切换的能力。两亲性GO表知道谷神星吗?不仅有水,还可移居,一个被低估的矮行星当你从太空观察地球时,会被它蓝色的外表所欺骗,其实你所身处的星球只不过是一个中心温度有着5000摄氏度的巨大岩石。其他三颗行星也是如此,水星,金星,火星,火星以外有一个小行星带,再轻超核寿命多长?中外学者合作实现最精确测量来源科学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教授张一飞课题组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等单位合作,实现了轻超核(超氚核与超氢4核)寿命目前最精确的测量。研究成
文字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许多人心烦了,受到委屈了,然后找个人说说话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渐渐的情绪就稳定了。还有的人心烦的时候不喜欢找人说话,也不去抱怨,而是写文章,把自己内心深处所积压的怨气和不公,写进文学会放弃,才会幸福人一生,想得到的东西太多,最后太累,所以就不会幸福。有些生意,原本可以赚十块钱,但是聪明的商人才赚八块,因为他知道十块钱的生意只有一次,而八块钱的生意可以重复做好多次。虽然利润底,怎样做一个好人?做人,学问大了。要做个好人,更是学问大了。许多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的不清楚,最后做人做成墙头草。而有的人又太在意自己的主观思想,做人也就做的很固执。学做人,人一辈子都在学做人,做事婚姻通行证多少人徘徊在民政局的门口,他们不敢进去。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敢进去领那个通红的本本。而是在领这个红本本之前,有人把房子车子,票子用做衡量能不能结婚的保证。婚姻从来就不是二个人的事情,而青春不在,青春痘还在昨晚,到一药店买药,很随意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抬头打量着自己这张脸,猛然间被镜子里的这张脸给吓了一跳,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个人是我自己么?眼袋下垂,脸有些浮肿,形色憔悴。好多年有一种爱叫做相信有一种爱叫做相信,有一种感情叫做坚定。这个世上,有许多爱是爱不到最后地。主要是因为相互间有太多的猜忌,然后渐渐的堆积如山没能很好地解释清楚,最后酿成惨剧,也就含泪分手。有一种爱叫做写给下班不回家的人下班不回家的人,各有各的原因,有人说家里只有自己一个,回去也是冷锅冷灶的还有人说又没有女朋友,下班回家也是打游戏或者看球,公司里的网速还比家里快些更或者有人说一回到家就要吵架,找个请珍惜倒追你的女孩每个女孩都是天使,即便不爱她,也不要伤害她。每个女孩都有温柔善良地一面,也有泼辣骄横的一面,接受了她地温柔和善良,也就要学会习惯她的泼辣和骄横。其实每个女孩心里都知道,选择爱自己的结婚是因为巧合?这年头,结婚得人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现在得生存压力太大了,许多人一想到结婚就是三四十万得投资。是啊,平常人从娘胎里出来,从第一天开始赚钱,到二十三四岁也不可能赚六种幸福的婚姻(1)射雕英雄传郭靖VS黄蓉幸福指数浪漫指数配对指数郭靖配黄蓉,堪称武侠小说里地配的最好的一对,用一句话形容拙夫配巧妻,尽显天衣。老实木纳的郭靖和精灵古怪的黄蓉,说实话,一开始都不写给那些有故事的人曾经,你是否很刻骨铭心地爱过一个人?而这个人到现在还藏在你心灵深处?每次当你想到他时,心里地那根弦就会随之拔动。只是,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和年月后,你悄然学会了伪装,学会了不打电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