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问道中国青稞酒

  四月,冰封了120多天的青海湖迎来了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开湖。
  相比于"文开","武开"更加的壮观与神秘。
  在某一天狂风的推动下,冰面互相碰撞、挤压,似万马奔腾涌向湖岸,在岸边堆积成各种形态的冰坝,晶莹剔透,巨响连天,景象壮观震撼,当地人称"西龙王阅兵"。
  一夜之间,青海湖开了。
  而
  随着第一只黑颈鹤的归来,一湖荡漾的雪山圣水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以"中国第一大内陆湖"和"高原第一湖"的奇丽姿态,迎来了她一年中最为梦幻的时节。
  与青海湖一同醒来的还有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誉为"世界最后一片净土"和"地球上最接近太阳的地方",注定是一个产生"生命奇迹"的地方。
  然而,没有人会想到,"高原驻民"的延续,竟然会与一株小小的植物有关。
  4500年前,以狩猎为生的青藏高原的先民,发现了一种高约一米"披针形、锋芒状"的神奇作物,它只在海拔3000-4500米的高寒区生长,幼苗能经受-10℃左右的低温。
  这种高原特有的作物叫青稞。
  先民们还发现,青稞的果实不仅味道好,可以充饥,更神奇的是,食后还能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消毒、养胃降压等治疗多种疾病。后来,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是直接把青稞作为了一种重要的药物。
  青稞的出现,让"高原驻民"改变了单一的"游牧生活"和"肉食生活",牧民开始定居,开荒犁田,种植青稞,主食也改为了"一荤一面",城镇开始出现,"游牧+农耕"的生活方式渐渐流行于高原地带。
  "高原文明"因"农耕、定居"而得以传承,青稞功不可没。
  青稞诞生以后,一种代表着健康、欢乐,并与"天神"和"山神"互动的"人间魔水"出现了,这就是青稞酒。
  有雪山圣湖、牛马羊群、歌声舞蹈的民族,岂能没有酒呢?
  从青海湖向东184公里。祁连山下、湟水北岸,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酒镇",诞生了"世界第一大青稞白酒产区"和"中国第七大烈酒产区",有着中国最古老、最负盛名的青稞酒品牌。
  这个罕见的"高原酒镇"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第一部】
  印象一杯青稞酒
  站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某个高点,向北望去,祁连山脉的皑皑雪峰清晰可见,蔚为壮观。
  互助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端,为什么会是"全国最大的青稞酒产区"呢?
  这与一家"高原酒企"有关——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该企业是中国17家白酒上市公司之一,拥有25万亩的青稞种植基地,高峰时,仅青稞系列酒的营收达20多个亿,这在经济欠发达的青藏地区和大西北地区,无疑是个亮点。
  当我们首次走进"大美青海",来到这家上市公司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大楼上的大字——"天佑德,中国青稞酒之源"、"天佑德大学"、"中国青稞酒研究院",分外显眼。
  第一天的晚宴,正好赶上来自广州、深圳、上海、杭州等全国各地的证券商和投资人的聚会,是董事长李银会亲自座陪主持的。
  第一杯青稞酒颇有讲究,"敬天,敬地,敬友谊"——先用无名指点上一滴酒,举过头顶敬天,再点上第二滴酒敬地,最后点第三滴酒敬友谊。主人与大家一起把第一杯青稞酒一饮而尽。这是"高原住民"接待客人的最高酒礼,充满了仪式感。
  接下来,宾客开怀畅饮、互敬,中间有土族姑娘唱歌助兴,隆重而热烈、轻松而快乐。
  说实话,第一次走进青海,青稞酒的这种"酒文化",还是令我们"东部省份来的"颇感有些意外和兴奋。
  敬天、敬地、敬人——这难道不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的精髓吗?而且,是中国人千年流传下来的最深厚、最博大、最崇尚的主题,今天的"高原住民"却把它保留传承了下来。
  与此相反的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所谓"快节奏"的东部省份,在酒桌上却失去了"敬天、敬地"这个环节,杯杯酒都是"敬人"了。祝酒词大多千遍一律——诸如"万事如意"、"恭喜发财"、"家庭幸福"、"工作顺利"等等。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酒文化,在遥远的"雪域高原"却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现,并被发扬光大,这是为什么呢?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青藏文化"是雪山冰川、圣湖阳光、水源草场,是"十万雪山,十万江河"带给人的生态震撼;是经幡、经筒、唐卡、喇嘛、寺庙、信徒、藏歌,以及糌粑、酥油茶、冬虫夏草、青稞美酒、牦牛羊群等"独特符号"带给人的神奇冲击。
  然而,这仅仅是惊鸿一瞥,很多人可能并不真正了解"青藏高原"背后的历史,尤其不了解"青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厚渊源。
  从1300多年前的唐朝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原住民便与"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原汉民,结下了深厚的血缘亲情关系。唐朝**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成亲,成为这一"特殊关系"的两大标志性事件。
  一些美妙的诗歌,见证并记载了这些伟大的历史时刻。
  唐朝宰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张说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青海和亲日,演星出降时,
  戎王子婿礼,汉国舅家慈;
  春野开离宴,云天起别词,
  空弹马上曲,讵减凤楼思。
  而"青藏住民"与"中原住民"在工匠技艺的相互学习,**公主答尺尊公主的诗中曾这样写:
  世间诸工匠,妆饰与烹饪;
  耕稼纺织等,技艺亦相敌。
  两地在语言上的相互学习和使用,更是留下精彩的诗句。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写道: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张籍在《陇西行》云:"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胡语即指藏语)。
  岑参在《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郎》这样写道:"花门将军善胡歌,吐河蕃王能汉语。"
  实际上,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频繁往来,自唐朝以来,两地已经形成"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尤其是,诞生了著名的"唐蕃古道",东起唐都长安,西至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市),全长三千余公里,跨越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个省(区)。双方形成了"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融洽关系。
  这时的青藏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正是这1300多年的漫长时光,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造就了"青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色,相映成辉"。
  也正是"藏汉文化"的融合,造就了"高原酒文化"的一个奇特现象——两种类型青稞酒的并存。
  一种类型是青藏北部传承并开创的"多族融合青稞清香型白酒";一种类型是青藏南部保留下来的"原住藏民青稞饮料酒"。
  两种类型酒的原粮都是青稞,但工艺、颜色、口感、味道、风格却大相径庭。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部】
  "南北青稞"酒不同
  青海省互助县流传着一个"青稞酒西宁建厂失败"的故事。
  1956年5月,有关领导决定将互助县青稞酒厂迁往交通、科技、人才、资源都较好的省城西宁,想借此打开销路,加快青稞酒的发展。
  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迁往西宁的10余年中,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同样的人马,无论怎么努力,就是生产不出与互助县原酒厂一样味道的正宗的青稞酒,酒体指标、口感差别非常明显,品质判若天壤。
  10余年的折腾只好作罢,1969年互助酒厂又迁回原址,并于近年来在互助县东部扩建了新厂。
  这段外界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是我们在"互助县县志"上看到的。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45年前的1975年茅台酒厂"异地实验建厂失败"的案例。从茅台镇到遵义市直线距离不到百公里,折腾5年多,始终生产不出与茅台酒厂一样品质和口味的酒。这在业内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真实案例。
  一个在大西北,一个在大西南,一个在65年前,一个在45年前,两个酒厂居然鬼使神差地先后上演了同样的传奇故事,外界听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看来,在酿酒这个古老的行业,也许真的存在"离开xx地酿不出正宗xx酒"的宿命论和神奇密码。
  从地理上看,互助县不仅距祁连雪山更近,几乎在山脚下,而且,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独特封闭的高原小盆地,整个县域的海拔高点是4374米,海拔低点是2100米,平均海拔3237米,年平均气温 3.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生态平衡。
  有人曾这样形容互助县"高原小盆地"的奇特气候:冬天雪多,但没有大雪纷飞;夏天雨多,但没有大雨倾注,有的是柔雪飘飘,有的是细雨绵绵。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盆地内洁净、温和、封闭、湿润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酿酒微生物圈,为天佑德青稞酒现有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
  目前来看,位于青藏北部的"互助县青稞酒",能够做到"中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这样一种规模,到底是"独特地理环境"造就的,还是有其他"更深层原因"使然呢?
  我们知道,青藏高原是"青海高原"和"西藏高原"的合称,地域极为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这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当然会导致青稞的种植、生长、品质特性的不同,进而导致两地青稞酒的口感、味道不同。
  但是,酿酒行业有句老话——"原粮决定酒种,工艺决定风格"。
  既然南北青稞酒的"酒体风格"完全不同,那一定是不同工艺造成的,而"工艺"一定与"人"有关。
  两地的"人文"有什么不同吗?
  资料显示,目前,青海人口的汉族占比为52.29%,少数民族占比为47.71%,其中,藏族占比为25.25%,回族占比14.78%,土族占比3.55%,蒙古族占比1.8%,也就是说,汉族占了一半以上。而西藏人口的汉族占比仅为12%,藏族占比竟然高达85.9%。
  这是否可以说明,北部青海高原的"中原汉化"更广泛、更主流,受到的影响更大。
  甚至,也可以这样说,北部青海的青稞酒更多的是"中原汉文化"主导下的"多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南部西藏的传统青稞酒则完全是"藏文化"的结晶。
  事实上,正是"地理"与"文化"——这两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了青藏高原上"两种青稞酒类型"的奇妙诞生。
  那么,两种青稞酒,到底有什么明显差别呢?
  深入了解可以发现,青藏北部"青海区域"的青稞酒,是"多族融合文化酒"的典型代表,主要以互助县"天佑德"品牌为代表。
  该酒的工艺,是在传承当地"多族技艺"的基础上,大力借鉴并融合了汉族清香酒的"清蒸清烧"工法,尤其在很长一段历史,得到了山西汾酒清香工艺的真传和影响,后又根据高原青稞原粮的特点,创新采用了"清蒸清烧四次清"(注:汾酒是"两次清",原粮是高粱)。其最大特点是采用"岩窖",窖壁花岗岩采自昆仑山,窖底松木板采自祁连山,都是青海独有的稀缺珍贵材料。
  互助县生产出来的青稞酒,是一种独特的"岩木窖青稞白酒"(酒精度在 35%VOL 以上),色泽透明,口感细腻、清爽柔和,品质上层,酒体清香、干净、卫生。
  对于第二种青藏南部"西藏区域"保留下来的青稞酒,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是"西藏原住民"家庭自酿的传统的低度青稞酒,属于青稞饮料酒(酒精度3-5%VOL 左右),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化。它不是"藏汉融合工艺",更不是蒸馏白酒,而是一种地道的简单的发酵饮料酒,色泽橙黄,不透明,喝起来口感酸酸的,藏人很喜欢,也只在藏人间流行,是西藏著名的特产。
  另外一个现象是:北部青海互助县的青稞白酒,除了主导青海当地市场外,已经在整个大西北流行,并开始受到个别内地经销商的关注,已经在尝试流向内地消费市场。
  而南部西藏的青稞发酵饮料酒,因多数是家庭手工作坊,成为了地道的"西藏特产",基本上是本地藏民消费,少部分在向"旅游纪念品"发展。
  可以发现,一北一南两种类型的青稞酒,共同特点都是"高海拔产区",具有极好的高原生态环境。不同特点是:一个在历史上借鉴采用清香工艺"融入汉化",成为了中国白酒领域一个和而不同、兼容开创的"青稞清香型品类";一个"坚守传承藏艺",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藏产发酵饮料"。
  两种"不同风格青稞酒"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青藏地理环境的神秘魅力,但也让人更清楚的感觉到了"多族文化融合"尤其是"中原汉文化"带来的强大影响。
  可以这样说,让青稞酒卓然出众的,首先,是不可复制的"高原生态环境",其次,是天然形成的"青稞酒品类",再次,是独树一帜的"工艺品质",而最终,让青稞酒走出青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定是"文化"和"品牌"。
  青稞酒的"文化密码"又是什么呢?
  【第三部】
  青稞酒的文化密码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的起源都与河流有关。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两条大河流有关——黄河、长江。
  不可思议的是,这两条大河的源头都在青海,青海因此也被称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另一条是澜沧江 )和"中华水塔"。
  另一个与"文明起源"有关的说法是——"人类文明的密码和智慧藏在陶器里"。陶,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曙光和标志,而彩陶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识。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柳湾村("柳湾遗址"所在地)被称作"彩陶的故乡",目前,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青海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同时说明,"彩陶的故乡"使造酒成为了可能。如果没有陶器的出现,人还会像猿一样,用石臼吃饭和饮酒。陶让人类有了吃饭的正式器具,也让酒成为了可装的产品,达到人际传递的可能。
  翻开地图可以发现,青海省互助县距黄河最近处只有126公里,而距海东市"柳湾遗址"不足百公里。这让我们很自然会想到互助县悠久的文明史或酿酒史。
  事实上,查阅史籍可以发现,青海省互助县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4200年前,证据是2012年7-9月,互助县金禅口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4200年的小米、黄米,以及距今4000年前的青稞。酒文化学者认为,金禅口文化在4200年前已经开始酿酒,4000年前已经使用青稞酿造低度酒,互助县应该是"中国青稞酒的源头",并将部落首领追封为"金禅酒祖"。
  如今,这段史证被刻在了"天佑德文化广场"上,成为了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文化地标"之一。广场上高高树立着"一祖十贤"的雕像,十分壮观。
  据酒厂的一位老者讲,关于"天佑德"这个品牌的来历,很有历史渊源。
  伊尹是商朝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他在任丞相期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被誉为"元圣"。据《尚书》记载,伊尹有"惟天佑于一德"之语,这是关于"天佑德"的最早史料,也被认为是"天佑德"命名的源头。
  确切史料记载,天佑德青稞酒创立于1373年,至今已有648年的品牌史,真正的"中华老字号"。
  一瓶酒的"敬畏之心"
  对于一瓶酒来说,当"品质"有了支撑体系,并成为"内在推力"以后,"文化"便成为了更为重要的"外在拉力"。
  这个"拉力"是什么呢?
  是品牌。即品牌承载的文化能量。
  事实上,天佑德青稞酒承载的与生具来的品牌文化,在我们第一天的接待晚宴上,已有所体现。
  主人在酒桌上的第一杯酒,三个动作,便隐藏了"天佑德青稞酒文化"的深刻密码——敬天、敬地、敬友谊。
  对"天、地、人"的敬畏和感恩,是一种品牌文化传达出的令人心动的高度、广度、温度。
  高原住民为什么先敬天,后敬地,最后敬人呢?这其实与中东部省份的酒文化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很多中国人有时会讲:"人的事还没伺候好呢,哪有闲心伺候天伺候地啊,累不累啊?",这些人的想法可能更务实。
  其实,这是因为没有站在高处,一是地理位置没站在高处,二是心理位置没站在高处。
  有一句话说的好:"屁股决定思维",你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高原住民与"天"最近,最能领教上天的神奇和大山的雄伟,他们脚下的水源、牛羊、青稞等一切都来自上天的恩赐,他们要靠"天"吃饭。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天、地、人"一直是有排序的,人们是自觉遵守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似乎沉入了某个角落。当今繁忙的多数中国人偶尔会从书里翻阅一下传统文化,慰籍一下心灵,而中国的"青藏住民"却把"天地人文化"虔诚地执行在了行动上。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首歌火遍大江南北,歌词里唱:"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这首歌感动、震撼了亿万中国人。
  至今,这首歌依然在35岁-55岁的人群中挥之不去,甚至,一些年轻人也在翻出来歌唱。
  这说明,最打动人心、最经久不衰的文化,依然是"中华主流文化"对人的心灵的撞击。
  这实际上道出了5000年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核心密码——"根祖文化"。
  "根祖文化"始终是一个民族的主流,是心流,是哲学的家园,是诗意的乡愁,是永远不落伍的,是常提常新的。
  "高原酒祖"与"三才文化"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中国酿酒史上,历史悠久的各类"鼻祖品牌"并不少见,而能称为"高原酒祖"或"青稞酒祖"的却极为有限。
  原因是"地球上只有一个世界屋脊,也只有一个第三极"。
  从中国"青稞酒史"的源头讲,天佑德是一枚细分品类的"酒祖";从青藏"地理高度"上讲,天佑德可谓又是高原上的"酒祖"。
  可以说,"高原酒祖"应该是天佑德品牌最合理、最准确、最形象的定位。而这个定位,暗含了一种"高海拔、高品质、高价值、高生态"的象征,代表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高端"。
  最为高妙的是,"高原酒祖"的"文化体系"完全是由天佑德青稞酒千年传承的"天生、地养、人成"的酿酒理论和实践演变而来的。
  而这套"酿造理论",最终又提炼上升为了"天佑德品牌"独具特色的"三才文化"体系——即"天文化、地文化、人文化"。
  我们知道,《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思想。
  《易·系辞下》说:"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三才之道也。"
  几千年来,"三才文化"早深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牢固树立了中华民族天地合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培养了中国人对天地自然持有的极其虔诚的敬仰、敬畏、敬爱、敬守之心。
  那么,中国的白酒品牌成千上万,为什么说"天佑德品牌"最具备"三才文化"的内涵和体系呢?
  01  "天文化"是天佑德青稞酒的品牌高度。
  "天文化"的本质是"源头"。
  青藏高原是"天文化"的根,这儿离天最近,纯净、高远、空灵、神秘、觉悟、大气。"天神"的故事在这里流传,"天酿"的传说在这里诞生。
  但是,深入研究发现,"昆仑文化"才是天佑德青稞酒"天文化"的源头和高度。
  昆仑山又称昆仑墟,号称"中国第一神山",古称"中华龙脉之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
  巍巍昆仑山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直插青海境内,把青海一分为二。昆仑山不仅是青海的天柱与脊梁,也是中华民族的天柱与脊梁。
  "昆仑神话"是世界两大神话的主体神话,与希腊神话齐名,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许多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都出自昆仑山,中国家喻户晓的《盘古开天》、《嫦娥奔月》、《西游记》、《白蛇传》等都与昆仑山有关。
  昆仑神话主要记载了人类从诞生到发展的重要历程,距今已有360万年的历史,其产生、流传过程与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同步的。
  可以说,"昆仑文化"作为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文化之源、思想之源、精神之源,也是中国文化的高地、主流,始终为中华早期文化的扩散提供着动力。
  十分巧合,也不可思议的是,"青稞诞生"的神话传说,居然与昆仑山有关。
  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象征"华夏民族之母"的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一天,西王母在巍巍昆仑山宴请周穆王时,特派她的座骑大青鸟到东海蓬莱仙岛采集美食。回归时,青鸟不慎将一仙物从口中掉出,落在龙王山下,只见那仙物落地生根,瞬间长出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年复一年,皆获丰收,养育了一代代高原儿女。因其归功于大青鸟,人们便将其称之为"青稞"。
  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淋漓尽致的把青稞与青稞酒的"天文化"的起源、基因昭示了出来。
  神话,往往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
  青稞既然是"天降而生",便代表了"美好、纯净、圣洁、仙米、稀缺、神奇"等。用青稞酿的酒,当然是世上最好的酒,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天赐珍馐"。
  天佑德青稞酒的"天文化"主要代表了两层意思:一是地理位置上的天文化:天高水远,高原生态,纯净源头;二是心理情感上的天文化:昆仑神山、文化祖源、神话高地。
  从这些来讲,天佑德青稞酒研发推出的"天酿工艺"并致力打造的"天酿工程"无疑有了源头活水。
  02  "地文化"是天佑德青稞酒的品牌厚度。
  "地文化"的本质是"健康"。
  大地自诞生以来,就承担着一项伟大的使命,即怎么让地球上的生命健康、快乐、勇敢、幸福的活下去。
  青稞就是地球上最早的"健康天使"之一。
  如果说,青稞是"大青鸟口中掉落下来的一颗种子",那么,4500年前,"高原住民"发现了这颗种子,开始用大地的土壤种植,用雪山的融水浇灌,后来,成为了高原住民的主要口粮和治病良药,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民族繁衍了下来。
  再后来,人们学会了用青稞——这种"仙米"酿酒,发现青稞酒不仅能带来精神愉悦,增加快乐和友谊,还能治病养生,健康体魄。
  青稞型白酒与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主要源于无污染的"高原生态"与"地理环境"赋予的健康特性,这是青稞酒最大的酒体卖点。
  青海互助青稞酒业公司成立的"中国青稞酒研究院"很大一部分的课题项目,就是研究青稞酒的健康性能和健康文化,使之升级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健康产业"。
  可以说,目前,天佑德青稞酒是"中国青稞白酒健康学"的开创者,是"中国白酒健康文化"的推动者,是"人体健康饮酒学"的倡导者,是"中国健康产业"的行动者。
  也可以这样说,青藏高原养育了青稞,青稞孕育了健康的酒,健康的酒带来了人生的幸福、勇敢与快乐。这是天佑德品牌将为之奋斗的产业价值和社会意义。
  03  "人文化"是天佑德青稞酒的品牌温度。
  "人文化"的本质是"道德"。
  董仲舒在《立元神》中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地人是万物的根本。
  如果说,"天"降生了天佑德青稞酒,"地"滋养了天佑德青稞酒,"人"则成就了天佑德青稞酒。
  那么,"人"又是靠什么成就一番事业的?或者说,成就了天佑德青稞酒的呢?
  《礼记·礼运》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者也。"
  也就是说,是天与地的规律、德行、品行孕育出了"人",人是"德"的化身,最终成为了万物之灵。
  巧合的是,天佑德的品牌名称里正好有个"德"字,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注定吗?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德",往往离不开"道",二者形影不离,交互渗透。
  中国的文化、哲学之根——道德经,实际上是"道经"和"德经"的集大成。
  "道"是存在、本质、规律、方向、路径、循环。
  "德"是遵守、认知、践行、得到、感恩、提升。
  中国人认为,无道之人莫谈德。这个道就是坚守"天道、地道、大道、正道、商道"等的规律,然后"立品、立言、立德、立功"。
  翻阅史籍,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我们的酿酒先祖,在与自然与社会的相处中坚守了"道"与"德"的这两大信条,才成就了天佑德4200余年的酿酒史、4000余年的青稞酒史、700余年的蒸馏酒史、600余年的品牌史、400余年的大曲白酒史。
  最终,让天佑德成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中华老字号",铸就了一个有根脉、有温度、有灵魂的品牌。
  可以说,"三才文化"不仅是天佑德品牌文化体系的"三根支柱",还是天佑德品牌的精气神。
  通过以上多天的调研、梳理、思考,我们逐渐对天佑德青稞酒文化,有了更为多元、立体、深刻的认知。
  天佑德品牌尽管根植于青藏高原,浸润着"青藏文化"的影子,但是追根溯源,抽丝剥茧,从更高维度看,"天佑德"所代表的青稞酒品类,以及品牌的起源、命名、文化、气质、内涵等,蕴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的信息和能量,呈现出一种"中华主流文化"的格调。
  从"昆仑文化"这个溯源高度讲,"高原酒祖——天佑德"是距"中华根祖文化"和"中华神话源头"最近的酒祖。因此,它更能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华主流酒文化"的代言人之一。
  如果考虑到,中国青稞白酒早晚要占领大西北、走向全国,可以说,"高原酒祖文化体系"的构建、定位、研究、打造和推广,代表的不应该仅仅是"青藏印象"的小众文化,而应该是具有"高原酒祖,青稞酒源"的高度、广度、深度、热度。
  这个思路,也许还可能让天佑德青稞酒慢慢的变"青藏特产"为"全国名产"。
  事实上,叫响"高原酒祖,青稞酒源"这个口号,对天佑德来说,是具有占位性、诱惑性、稀缺性的,因为"地球变暖,全世界都在寻找高海拔产区"。
  而这个定位,对青海互助县作为"世界第一大青稞白酒产区"和"中国第七大烈酒产区"也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与价值。
  【结语】
  阳光的味道
  酒,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现,集千年精华而终成"琼浆玉液",古为"百药之长",今为"人间魔水"。
  青稞酒,作为来自"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仙米神酿",从诞生那天起,便充满了"健康的基因"和"阳光的味道"。
  而作为诞生于青藏北部的"青稞清香型白酒"的开创品牌——天佑德,因自古以来对"天、地、人"文化的浸润和传承,不仅赢得了"高原酒祖"的称号,而且,厚重的品牌文化充满了十足的"中国味"。
  有人甚至说,基于人们越来越对"高海拔产区、高品质生活、高价值文化"的追求和向往,青稞白酒或将是中国白酒的未来亮点。
  这话有几分道理。
  目前,多数人并没有品尝过"高原酒祖·天佑德"的青稞酒。
  "高原酒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味呢?
  一般人在饮用天佑德青稞酒后,都会有一种较深的感受——特别纯净。初饮,能感受到高原的激烈、醇厚;细品,却觉清爽、干净、舒畅;饮后,醉意去得快,醒酒干脆利落。
  这正是天佑德青稞酒独特的酒体魅力。
  著名诗人汪国真曾说:"喝一杯青稞酒,便记住了雪域高原"!
  是的,今天,我们有幸见证了"高原酒祖"的独特魅力,我们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独特价值,那就是——
  雪域高原是他的"根脉",青稞原粮是他的"骨气",中华文化是他的"灵魂"。

运河带上的通州区走进城市副中心运河带上的通州区走进城市副中心通州,位于北京的东南部,是北京市的行政副中心,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地处永定河潮白河冲积平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我们父辈人的记忆里,通州那时候被称作通县所以这真的是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居然我们地球的温度达到了70度你说不定就不信了!北美出现近50度的高温,科威特出现70多度以上的高温,是什么?七十度?这个会继续存在吗?的确,这一数据是真实的,地球真的在变暖,而极端的高温也比以前疯狂得多。在2德尔塔肆虐,数万名印度留学生致信莫迪送我们去中国当前印度国内的疫情尤其严重,在变种德尔塔毒株的肆虐下,不仅急需相当多的医疗资源,甚至就连医疗人员也是极度缺乏。其中,原本应该早早来到中国求学的数万医学留学生就被留在国内。数万留学生撤离帝国坟场阿富汗,为何美军招呼都不打,苏军却有尊严撤离军迷们最近都讥笑美军撤离阿富汗,连招呼都不打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想当年,苏军撤离的时候可是很有尊严的,伴随着红旗,鲜花,还有记者们的镁光灯!耗了多年后撤离帝国坟场,其实美苏都是莫迪火中取栗!C17给阿富汗运送武器,伊朗幕后闷声发大财美军大部分撤离阿富汗之后,塔利班已经控制85领土,就在大家认为局势明朗的时候,土耳其,印度,伊朗都掺合进来了!有点像当年李云龙的平安格勒战役,引发各路力量加入,搅合成的一锅粥。土耳围绕阿富汗的3件怪事1件事关喀布尔,1件事关美国,1件事关央视网友发现围绕阿富汗的3件怪事第一,塔利班进入总统府,兵不血刃,当然,美军也没挂一个为何在喀布尔飞机场上挂了几个?原来是机场上聚集了大量要离开喀布尔的人为了抢上飞机,很多阿富汗人跟着惊人相似美国在1975年的西贡,2021年的喀布尔,都上演大逃亡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如今的美国人说1975年在越南西贡,2021年在阿富汗喀布尔,时隔36年,我们都上演了大逃亡,而且画面一模一样!其实在金哥看来,不仅大立陶宛1个反复无常的国度,愣是把曾经欧洲最大搞成了巴掌大立陶宛,对于我国民众来说,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只是在拿我国的红线当皮筋跳的时候,才被关注一下这里金哥介绍一下曾经阔气过,但由于自己的反复无常,愣是把曾经的欧洲最大搞成了巴掌大的比张哲瀚有血性的国人1个在靖国神社放火,1个在靖国神社泼墨张哲瀚去了靖国神社,被国人唾弃!靖国神社是我国民众的禁区,除非你有血性,去表达愤怒!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前身是1869年日本明治天皇下令创建的东京招魂社,旨在为恢复天皇权力而战S的张哲瀚去乃木神社触犯众怒!因其供奉127年前旅顺大屠杀头目张哲瀚去乃木神社参加好友婚礼,他甚至还去了国人的禁区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国人的感情,触犯众怒是必然的!下面金哥说说乃木神社为何不能去?很简单,那里供奉着旅顺大屠sha的头目乃木希典全球聚焦阿富汗之际,日本又打算干一件缺德事,世界民众听完怒了目前全球的焦点都关注在西方国家如何解决阿富汗数百万难民的动态,然而在这个时间段里,日本却趁机开始搞事情了。近日,日本公布了后续核废水排放方案,将通过日本海地隧道直接排进海底,并称这
日本千叶县沿海出现深海巨口鲨,未来几周日本东海岸注意强烈地震据多家媒体报道2021年6月15日至6月16日在日本千叶县沿海港口出现了大量巨口鲨,巨口鲨是一种栖息在深海,大洋海域的生物,一般栖息深度在5米至1000米之间,而且基本上大部分都栖2021年6月17日收到的异常报告今天收到异常报告2条,分别来自于山西朔州和天津。异常报告12021年6月17日下午收到山西朔州网友汇报称发现了疑似所谓的地震云。我方判断再次科普一下,所谓的地震云预测地震基本都是神关于云南双柏县5。1级地震相关疑问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据中国地震局测定2021年6月10日19时46分在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8千米。地震发生时云南楚雄州,玉溪,昆明,红河州等地区震感较为强烈。我方收集了网友相今天青海唐古拉山,云南双柏,青海茫崖,河北承德接连发生地震据中国地震局测定2021年6月16日06时47分在青海省海西州唐古拉地区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7千米。据中国地震局测定2021年6月16日15时35分在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发生2021年6月18日收到的异常报告今天收到异常报告2条,异常信息分别来自天津和河北承德。异常报告12021年6月18日中午收到天津网友汇报发现七彩云的情况。我方判断这种现象应属于椋平虹,属于太阳光被大气水汽和冰晶折2021年6月20日收到的异常报告今天收到异常报告1条,来自山西太原。异常报告12021年6月20日上午收到山西太原网友反馈发现了所谓的地震云,排骨云。我方研判基本上所谓依据所谓排骨云,七彩云,日晕等气象现象预测地2021年6月5日收到的异常报告(小地震频发)今天总共收到异常报告一条,来自云南大理漾濞县。异常报告1根据地震台网测定6月5日06时13分在云南大理漾濞发生3。4级地震,06时31分在云南大理漾濞发生2。8级地震,06时39分四川省历史上的8级左右大地震四川省位于川滇菱形地块,巴颜喀拉地块,扬子淮地块交界处,历史上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比较多,根据历史7级或者7级以上地震资料记载四川省7级或者7级以上地震最活跃的断裂带是鲜水河断裂带。今晨云南大理漾濞发生3。6级地震系5月21日云南大理漾濞强震的余震据中国地震局测定2021年6月29日06时41分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为9千米。地震发生时云南大理漾濞县有明显震感,大理市部分区域也有震感。初步判断诱发本次2021年7月3日收到的异常报告今天收到异常报告2条,分别来自四川雅安汉源县和四川宜宾珙县。异常报告12021年7月3日上午收到四川雅安汉源县网友汇报称发现自家含羞草出现白天闭合的反常表现。我方分析判断目前还不能今天四川绵阳,新疆阿图什,河北唐山,青海黄南州先后发生地震据中国地震局测定2021年6月24日03时19分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4千米。据中国地震局测定2021年6月24日04时49分在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