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郑大科创之星尼龙教授刘民英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兴趣

  编者按: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成就梦想。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入实施,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不但表现出了巨大热情,而且立足于自身具体的条件和基础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实践和行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科创人物和科创型企业。
  郑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作为郑州大学、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深入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之一,自成立以来,不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团队入驻,而且致力于通过科创平台的建设和科创资源的配置,为包括郑大师生在内的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技术人员以及科创型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创新创业服务和支撑。
  "大庆之年献厚礼,开局之年谋新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还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身处这个时点关键、意义重大的特殊年份和时代节点,为了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拥抱中国科创新时代,并以实际行动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郑大科技园立足园区当下自身发展现实和未来跨越式发展愿景,在郑州大学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特发起主办"郑大科创之星"项目,站在时代和家国的立场,以未来和美好的名义,发现那些前沿而又隐秘的创新创业项目,致敬那些勇敢而又优雅的创新创业人物。
  项目组将通过专题调研、系列文章、科创沙龙、科创报告、颁奖盛典等形式,对包括郑大科技园入驻企业和团队在内的优秀科创企业和个人进行宣传推介,以充分体现郑大科技园和郑州大学对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对创新创业者的尊重,并通过对与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有关的命题进行深度的探讨,进一步落实和彰显郑大科技园在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郑州大学新科创体系构建过程中所能扮演的独特角色和所能贡献的独特价值。
  此为"郑大科创之星"栏目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文丨冯嘉(郑州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部)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民英出生于1964年,至今已是知天命、临花甲的年龄,但他大多数时间仍呆在郑州大学工程塑料研究室里搞研发、在课堂上授课,时不时还应邀参与各地的学术技术交流。时间相对紧张,所以刘民英走路速度很快,常常一句话说完人已经走出好几步路。但他精神奕奕,丝毫不见繁忙工作的疲态。
  "锻炼保持精神。锻炼是我的生活常态,现在主要是骑自行车、走路,20多年前,我还学过舞蹈。"
  他回忆道,"当时,跳舞代表你跟上了时代的潮流。我跳舞跳得很好,能参加学校比赛的那种程度,但是我不参加。"他身上有年轻人的朝气,调侃道,"我是教师啊,不能做科研没出名,跳舞跳出名了,那不太合适。"
  后来,刘民英在科研上的工作果然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目前, 刘民英是国内高性能尼龙方面的专家,现任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高性能尼龙工程塑料工程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先进尼龙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自1980年进入郑州大学化学系开始,就一直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等内容的学习和研究。在中国"九五"科技攻关时期,其所在的研究室实现尼龙1212材料重大突破,赢得国际瞩目。
  1、   良师益友,择一而终
  刘民英的父亲是毕业于武汉大学,母亲毕业于郑州幼儿师范学校,在当时算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客观上让刘民英获得了比同龄人更好的教育条件。高中毕业那年,他才15岁,以至于选专业的时候理由显得非常简单。
  "因为当时教我的化学老师是班主任,教得特别好,我化学学得就特别好。学生嘛,谁教得好、喜欢谁就更愿意听他的话。"刘民英说。
  这位化学老师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建议这位名列前茅的学生选择化学系——就这样,刘民英的这位高中化学老师将自己的学生变成了学弟。
  那年是1980年,郑州大学工程塑料研究室在学校高分子专业创始人之一—李相魁教授的领导下正式成立,聚焦于生物路线制备尼龙类工程塑料的研发,在郑州大学颇有影响。年轻的刘民英刚刚进入郑大化学系,尚未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这个实验室的中坚力量。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郑州大学化学系拥有一批著名的化学大家,也在郑州大学首批硕士点与博士点之列,是郑大最为优秀的学科之一。
  时隔多年,刘民英对当年教导过他的老师记忆犹新。在这些老师的悉心教授下,年轻的刘民英慢慢了解了化学的真谛,并且逐步显露出追索化学新领域的兴趣。高分子化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高分子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电器等多个国家关键科研领域的发展都与其密切相关。刘民英对这个新兴领域的兴趣与日俱增,再加上对李相魁教授的敬仰,他选择了拜在他门下读研深造,并一路留在郑州大学读博、当教师、评教授、当副院长。刘民英诙谐的说,"人留在一个地方长期不换,无非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懒得动,一个是动不了。我这个人讲究从一而终,只待一个学校,只娶一个夫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我们接触的短暂时间里,很容易感受到刘民英身上的"随遇而安"的气质:知自己之所求,尽力创造有条件去达成。这也许与他相对安稳的成长经历有关系,但显然也与其良性的工作环境相关。
  刘民英最终将自己愿意长期呆在郑州大学的理由归于他所进入的团队,"我们研究室的团队的氛围很好,团结、互助、进取、包容。大家聚在郑大,都是一个目的,要努力地做好科研、教学,不搞其他东西。"
  刘民英工作多年的研究室正是当时由李相魁教授所成立的工程塑料研究室,接替李老师作为研究室带头人的赵清香教授是李相魁老师的首届研究生,而赵清香又是刘民英的师兄。
  40余载研究岁月倏忽而过,该研究室早已果实累累:获得过国家发明奖、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九五科技攻关表彰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863计划"和重点研发及大型横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同事、师生之间通力合作,为我国在工程塑料方面将"卡脖子"问题变成"杀手锏"做出了重大贡献。
  良师益友,薪火相传,刘民英希望将这个良好的传统和良好的团队氛围继续传下去,"我们实验室有许多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同事也有我们郑大自己的学生学成后回到这里。除了良好的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方向,大家更看重的也是最珍惜的就是我们研究室的品格和团队精神。这是我们能够长期在一起做事、做成事的基础,我们不能破坏她,更不能失去她。"
  2、   成果转化靠实力
  在我们见到刘教授的前夜,他正在上海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了解了其一周的行程之后,我们发现他基本上没有多少休息时间。
  "很多人觉得当大学教授很轻松,上课时间少,又有几个月的寒暑假。但是实际上,我们研究室的每个成员,甚至说郑州大学的大多数教授,基本上都没有正常休过周末。"
  忙碌是科研人员的常态。
  科研是一项大概率超前于市场预期的海森伯格不确定原则,经常面临站在前人理论基础上,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已有经验来避免误入歧途的境地,再加上对于科研项目的评价大多数都只是建立在只显露出冰山一角的社会需求和科研人员的敏锐性上,而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作为参考,因此大规模资金投入却不出成果或者出了成果却很难精准寻找到市场的尴尬境地的出现是家常便饭,从而导致一部分科研人员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寻找资助与宣传上。
  1998年之前,国内还没有具有优异耐低温、耐油、耐磨、尺寸稳定的长碳链尼龙品种,需要大量进口,价格昂贵。李相魁教授带领团队自上世纪60年代率先在国内踏上了长碳链尼龙合成技术开发的漫漫征程。在这项研究最不被看好的时期,这个团队几乎被断绝了资金供给。没有休假,不见进展,交通工具与实验室成为其比家还熟悉的环境。刘民英对这一时期的困难并没有过多提及,反而对这一时期充满了怀念:彻夜不眠的思考解决方案、兴奋的相互交流过程、研发出成果时的自豪是他提及最多的东西。
  登高山才知天高,临深溪方知地厚。在整个团队的咬牙坚守中,尼龙1212终于问世。
  尼龙1212材料是"我国五大工程塑料唯一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双号码长碳链尼龙品种"。 在此之前,我国长期使用的是尼龙11和尼龙12材料,因其被国外垄断只能高价进口。
  1998年,郑州大学工程塑料研究室采用了生物发酵的方法得到十二碳二元酸合成长链尼龙PA1212,实现了中国在长碳链尼龙工业生产,是一个开创性成就,直接造成了海外尼龙11、尼龙12等材料的价格的断崖式下跌。
  尼龙1212的问世为刘民英所在的团队带来了接踵而来的邀请和交流机会,也为其成果对接到了更精准的转化途径。现在,该团队的发展从原先四处碰壁变成了现在业内自发找到他们来寻求解决方案的良好局面。
  由此,刘民英对当下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的处境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科研人员而言,真正有效的、有价值的成果才是支撑你走到转化这一步的底气,业内对研发团队的认可和信任,能够有效地加速成果转化。"
  那一年,李相魁老师和赵清香教授特意把成果鉴定会的日子定在当年的12月25日。
  那一天正是刘民英的生日,因此他把这一天记得非常清楚。这是郑州大学给国家的一份新年礼物,也是老师给学生的一份生日礼物。
  也正是在那年的四五月份,刘民英谢绝了系里选派他出国留学的好意,选择继续扎根在郑大研究室埋头苦干。他回忆起当时的决定,依然颇为动情,"我们研究室从李相魁老师到赵清香教授,都在立志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搞科研是要有信仰的,我不能当逃兵,老先生是我的恩师,我尊重、崇敬他们。对于这项技术的突破,我们都感到非常振奋与骄傲。"
  近年来,刘民英带领团队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尤其在高性能耐热尼龙工程塑料、尼龙弹性体、导热尼龙材料等研究工作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相信一批高性能尼龙方面原创技术成果将源源不断地走出郑大校门,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   科研攻关需兴趣
  更多的忙碌带给自己更多的动力。刘民英谈及自己坚持科研攻关这么多年的原因,将其归功于成就感,成就感的获取让人心神陶醉。
  他始终认为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兴趣,"你得喜欢它,愿意为它坚持,做出来成果后才会有愉悦感。做科研,要自愿,要有兴趣,要快乐,你才能坚持下去。"
  他自己如此,也如此教导他的学生。
  刘民英在材料学院授课多年,本科、硕士、博士阶段都有他的学生。他随和,健谈,学生也喜欢跟他交流,甚至愿意与他谈及恋爱与学业的烦恼。曾经有一位材料专业的学生找到他,吐露自己更喜欢天文学,并且立志考研天文学,但是父母坚决反对。刘民英在与他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后,认识到这个学生的兴趣确实是在天文学,反过来替他做通了其母亲的思想工作。现在,这个学生早已顺利考上一所重点大学的天文专业的研究生,正如刘民英所期望的那样,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努力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中,刘民英会跟学生一起寻找解决方案,为了一个难关连夜思考,一大早再去找学生确认这个方案。
  无论是做科研工作还是在工作中指导学生,都是不轻松的事情。但是在刘民英看来,科研工作虽然如同坐冷板凳,但冷板凳与枯燥的生活并不能被直接划上等号。他选择化学专业的时候对这个专业并没有清晰的了解与规划,但幸运的是,他对化学的兴趣从未消退,并最终从中获得了成就感、收获了快乐。
  今日相乐,皆当喜欢。尼龙材料的研发仍在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工程塑料也将继续谱写新华章。刘民英在郑州大学转瞬已是40年,既有踌躇满志的青年时光,也有艰难的研发生涯,既是成就斐然的科研人员,也成为他人的名师益友。
  提及自己现在的成果,刘民英既有骄傲,又有新的期待:"我有一个学生正在做航空材料的研发,我们正在研究将尼龙材料带上太空,让中国的尼龙材料能真正的走出世界,走向太空。"

南通是不是江北?从前,在上海存在着歧视江北人的现象,到今天也依然有遗风残响。什么是江北人呢?从地理上,长江以北的江苏人都是江北人。从文化上,通常把说淮扬方言的归为江北人。那么问题来了,南通到底算江高温又破37!南方热浪不断,热到十一假期,为何重回盛夏?中秋节已过,按理说南方地区也该开始降温了,但实际上却是热浪滚滚,反常高温持续不断。从气象预报来看,目前南方谈入秋还为时尚早,高温将一直持续到10月上旬。而在北方,不少地区早已提前入推荐三本美食书单中国人超会吃随园食单中国的味道1中国人超会吃内容简介本书从菜肉鱼禽豆米面等七大食物类别出发,选取有代表性和烟火气的55道灵魂美食,配合以14篇饭桌观察6地(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市集采风以及800余幅现场摄一只能斗过全村的狗的鸡王,是怎样诞生的凌晨四点,记者小林接到一个电话,一艘客船在进港时失事了。小林赶到海难现场,只见乘客们已经陆续被救上了岸。这时,有一个乘客引起了小林的好奇。这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独自躲在角落里,怀隐性怀孕15岁女孩没有注意到怀孕,婴儿的头从裙子下面露出没有注意到怀孕的女孩和婴儿(照片为AlexisQueen2021年7月27日tiktok的截图)隐性怀孕是指怀孕的女性在即将分娩之前没有注意到怀孕的情况。这次,一位19岁的女性用T23分钟读完显微镜下的大明从小人物的命运,看大明的兴衰马伯庸曾说历史不要只注目于朝堂,更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于是,他写了一本关于明朝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书,说起明朝,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朝堂之上,去研究明朝为何覆灭,但其实,从下往上看,也能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为何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抬头望见北斗星,日夜想念毛泽东。毛泽东虽然从1976年9月9日去世,到现在已经45年,但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许多人还是心往神追,甚至热泪盈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有说不完的话题,有讲求仁得仁是什么意思我的同事朱刚教授的一段悼念文字受到热议,焦点在求仁得仁这个词语,出自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原意是一个人追求仁德,最后得到仁德,那就没有什么遗憾。朱刚悼文中说永珍人品口碑,在周孤独地球地球和生命的形成,需要满足无数几乎不可能同时具有的初始条件如果原始星盘密度过大,行星的诞生过程会变得暴烈而混乱如果原始星盘密度过小,只会形成体积很小的行星而非巨行星,而后者对于类地航天员重返地球!着陆场选在戈壁滩,搜救难度大,选点有何深意?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12号飞船的3名航天员重返祖国怀抱!此前,3位航天英雄在太空执行任务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在太空驻留时间的记录。神舟12酒精勾兑有多大危害?大众酒流行60年,为何被踢出白酒界?说起酒精勾兑,有人是恨得咬牙切齿,有人却不以为意。在大众观念里,勾兑就是把食用酒精和水混在一起,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而各大白酒企业一旦跟勾兑沾上了边,结果不是掉价就是造假,2012
四个你可能无法接受,但是已经被证明的神奇理论关注导语人类是地球唯一的智慧生命体,也占据着食物链的最顶端的位置。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让人类在数百年之前就进入了科技快速发展的最初阶段。同时人类也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一些伟大的科学中国空间站3名航天员选定,期待杨利伟我又出舱,感觉良好杨利伟,载人航天工程的扛旗者之一。这么多年,他一直在为重返太空做着准备。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航天走过了漫长又光荣的序列,而杨利伟没有变化,他还是航天员,是随时准备顶上去的那暗能量调查结束,29篇论文涵盖70亿光年中的2。26亿个星系宇宙学现在对大规模调查并不陌生。该学科以数据收集而自豪,当它收集的数据是关于数十亿年历史的星系时,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更多的数据会更好。现在,随着29篇新论文的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宇宙血月即将来袭!今年5月天文异象频发,2022年注定不平凡?古人常说天有异象,必有大事!在古代民间,有着不少关于血月的传说,人们普遍认为,血月的出现相当于不祥之兆,不仅会天下大乱,还会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们会面临食不果腹流离失所的悲惨结局美丽的流星雨,是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当流星开始发光的时候,它们的高度是多少?流星倾斜的模糊圆锥体,夜空中的微弱光线,靠近顶部的短细条纹。图解2021年10月11日,KrisHazelbaker在爱达荷州Grangev40亿年后,两个星系碰撞融合,星星变多,星空会更加美丽每到夜晚,我们抬头望天空,会看到数不尽的星星镶嵌在黑暗的星空,让原本黑暗孤寂的夜空变得美丽。那么这些星星是永恒的吗?对于科技时代的人们来说,天上的星星是什么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我们都时间是什么时候的事不得不说,人类的想象力真的很强大,譬如时间旅行。人类着迷于时间旅行的想法历来已久,到现在时间旅行已经成为许多科幻小说甚至幻想故事的主要内容,迎合了我们的愿望,要么改变过去,要么让我欧空局开始在游泳池中测试门户轨道站深空气闸的全尺寸模型据外媒NewAtlas报道,如果在2023年部署门户(Gateway)轨道站,将需要一个气闸来完成任何有用的工作,因此欧空局(ESA)正在为载人深空前哨站cislunar太空栖息地电子器件发热能耗提升难题有望解决!复旦大学修发贤课题组为电子找到了一条绿色通道电子在纳米结构中的传输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程,也正是因此,四处碰撞的电子会使纳米尺寸的导体发热,产生能量损耗。复旦大学物理系修发贤教授课题组为这些电子找到了一条绿色通道通过新向空中前进中国古代火箭萌芽将宇宙飞船送上天的火箭,是中国古代继火药之后的另一项重大发明。古代最早发明的火箭,是靠人力用弓发射出去的。人们后来又发明了直接利用火药的力量来推进的火箭。这种火箭的构造,和现代火箭俄媒星际客机执行第二次无人驾驶飞行试验据卫星社华盛顿消息,当地时间5月19日18时54分,阿特拉斯5型(AtlasV)运载火箭搭载波音公司星际客机(Starliner)发射升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第二次无人试飞。